初三数学中考系列之材料阅读专题

合集下载

中考数学材料阅读题专题练习(2020年整理).pdf

中考数学材料阅读题专题练习(2020年整理).pdf

阅读理解(二)(24题)典型例题: 例1、进位制是一种记数方式,可以用有限的数字符号代表所有的数值,使用数字符号的数目称为基数,基数为n ,即可称n 进制.现在最常用的是十进制,通常使用10个阿拉伯数字0~9进行记数,特点是逢十进一.对于任意一个用n ()10n ≤进制表示的数,通常使用n 个阿拉伯数字0~()1n −进行记数,特点是逢n 进一.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把它转化为十进制:例如:五进制数()252342535469=⨯+⨯+=,记作5(234)69=, 七进制数()271361737676=⨯+⨯+=,记作7(136)76=. (1)请将以下两个数转化为十进制:5(331)= ,7(46)= ;(2)若一个正数可以用七进制表示为()7abc ,也可以用五进制表示为()5cba ,请求出这个数并用十进制表示.例2、如果一个自然数能表示为两个自然数的平方差,那么称这个自然数为智慧数,例如: 223-516=,16就是一个智慧数,小明和小王对自然数中的智慧数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小明的方法是一个一个找出来的:220-00=,220-11=,221-23=,220-24=,222-35=,223-47=,221-38=,224-59=,225-611=,。

小王认为小明的方法太麻烦,他想到:设k 是自然数,由于12)1)(1)122+=−+++=−+k k k k k k k ((。

所以,自然数中所有奇数都是智慧数。

问题:(1) 根据上述方法,自然数中第12个智慧数是______(2) 他们发现0,4,8是智慧数,由此猜测4k(3≥k 且k 为正整数)都是智慧数,请你参考小王的办法证明4k (3≥k 且k 为正整数)都是智慧数。

(3) 他们还发现2,6,10都不是智慧数,由此猜测4k+2(k 为自然数)都不是智慧数,请利用所学的知识判断26是否是智慧数,并说明理由。

例3、如果一个多位自然数的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左边数位上的数总比右边数位上的数大1,那么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数叫做“妙数”.例如:321,6543,98,…,都是“妙数”.(1) 若某个“妙数”恰好等于其个位数的153倍,则这个“妙数”为;(2) 证明:任意一个四位“妙数”减去任意一个两位“妙数”之差再加上1得到的结果一定能被11整除;(3) 在某个三位“妙数”的左侧放置一个一位自然数m 作为千位上的数字,从而得到一个新的四位自然数A ,且m 大于自然数A 百位上的数字.是否存在一个一位自然数n ,使得自然数(9)A n +各数位上的数字全都相同?若存在,请求出m 和n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例4、连续整数之间有许多神奇的关系,如:32+42=52,这表明三个连续整数中较小两个数的平方和等于最大数的平方,称这样的正整数组为“奇幻数组”,进而推广:设三个连续整数为a ,b ,c (a <b <c )若a 2+b 2=c 2,则称这样的正整数组为“奇幻数组”;若a 2+b 2<c 2,则称这样的正整数组为“魔幻数组”;若a 2+b 2>c 2,则称这样的正整数组为“梦幻数组”。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1.阅读材料:对于一个三位自然数m ,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3倍后取个位数字,得到三个新的数字x ,y ,z ,我们对自然数m 规定一个运算:F (m )=x 2+y 2+z 2.例如:m =752,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3倍后再取个位数字分别是:1、5、6,则F (752)=12+52+62=62.(1)根据材料内容,求F (234)﹣F (567)的值;(2)已知两个三位数p =3a a ,q =33b (a ,b 为整数,且2≤a ≤7,2≤b ≤7),若p +q 能被17整除,求F (p +q )的值.2.若一个三位数m =xyz (其中x ,y ,z 不全相等且都不为0),现将各数位上的数字进行重排,将重排后得到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称为原数的差数,记作M (m ).例如435,重排后得到345,354,453,534,543,所以435的差数M (435)=543﹣345=198.(1)若一个三位数t =2x y (其中x >y >2)的差数M (t )=594,且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5整除,求t 的值;(2)若一个三位数m ,十位数字为2,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2,且m 被4除余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M (m )的最小值.3.若一个五位正整数满足:①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②它的万位数字、千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的和等于百位数字,我们称这样的五位正整数为“顶尖数”.例如:31822,因为3+1+2+2=8,所以31822是一个“顶尖数”.(1)最小的“顶尖数”是 ,最大的“顶尖数”是 ;(2)写出所有百位数字是6且个位数字是1的“顶尖数”.4.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n,如果n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一个整数的平方,那么称n为“方数”,例如,自然数32587各位数字之和是3+2+5+8+7=25=52,所以32587就是一个“方数”;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m,如果m是一个整数的立方,那么称m为“立方数”,例如,8=23,所以8是一个立方数.(1)判断9999是不是方数?729是不是立方数?(2)若一个两位数各位数字之和是一个“立方数”,并且各位数字相差4,请求出这个两位数;(3)若自然数n既是“方数”又是“立方数”,则称n为完美数,请直接写出小于100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完美数.5.阅读下列材料,解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个三位以上的自然数,如果该自然数的末三位表示的数与末三位之前的数字表示的数之差是11的倍数,我们称满足此特征的数叫“网红数”,如:65362,362﹣65=297=11×27,称65362是“网红数”.材料二:对任的自然数p均可分解为P=100x+10y+z(x≥0,0≤y≤9,0≤z≤9且x、y,z均为整数)如:5278=52×100+10×7+8,规定:G(P)=2(1)1x x z xx z+-++-.(1)求证:任两个“网红数”之和一定能被11整除;(2)已知:S=300+10b+a,t=1000b+100a+1142(1≤a≤7,0≤b≤5,其a、b均为整数),当s+t 为“网红数”时,求G(t)的最大值.6. 定义:如果一个三位数,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满足百位上的数字与各位上的数字的平均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字,则称这个三位数为开合数,设A 为一个开合数,将A 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交换位置后得到新数再与A 相加的和为()A φ,例如852是开合数,则(852)=852+258=1110φ.(1)已知开合数10310m x =+(09x <≤,且为x 整数),求()m φ的值;(2) 三位数A 是一个整数,请求满足条件的所有A值.7(10 分)根据阅读材料,解决问题.材料 1:若一个正整数,从左到右各位数上的数字与从右到左各位数上的数字对应相同,则称为“对称数”.(例如:1、232、4554 是对称数)材料 2:对于一个三位自然数 A ,将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 2 倍后取个位数字,得到三个新的数字 x , y , z ,我们对自然数 A 规定一个运算; K ( A ) = x 2 + y 2 + z 2 ,例如:A = 191是一个三位的“对称数”,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 2 倍后取个位数字分别是:2、8、2.则 K (191) = 22 + 82 + 22 = 72 . 请解答:(1)请你直接写出最大的两位对称数: ,最小的三位对称数: ;(2)如果将所有对称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请直接写出第 1100 个对称数; (3)一个四位的“对称数” B ,若 K (B ) = 8 ,请求出 B 的所有值.8.若一个三位数m xyz =(期中x,y,z 不全相等且都不为0),现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进行重排,将重排后得到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称为原数的差数,记作()M m .例如537,重排后得到357,375,753,735,573,所以537的差数(537)=753-357=396M .(1)若一个三位数t abc =(其中b a c >>,且0abc ≠),求证:()M t 能被99整除;(2)若一个三位数m ,十位数字为2,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2,且m 被4除余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M m 的最小值.9.一个三位正数m ,其各位数字均不为零且互不相等,若将M 的十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中考阅读理解专项练习及参考答案
= -1.
所以方程组的解为{
请你模仿小军的“整体代换”法解方程组{
3-2 = 5,④
9-4 = 19.⑤
解将方程⑤变形,得 3(3x-2y)+2y=19,

把方程④代入⑥,得 3×5+2y=19,所以 y=2.
把 y=2 代入方程④,得 x=3.
= 3,
故方程组的解为{
= 2.
2
2 + 5 = 3,①
5.阅读材料:善于思考的小军在解方程组{
时,采用了一种“整体代换”的解法.
4 + 11 = 5②
解:将方程②变形,得 4x+10y+y=5,
即 2(2x+5y)+y=5.

把方程①代入③,得 2×3+y=5,∴y=-1.
把 y=-1 代入①,得 x=4.
1
= 4,
)
A.(1,2,1,2,2)
C.(1,1,2,2,3)
答案 D
B.(2,2,2,3,3)
D.(1,2,1,1,2)

( > 0),
4
4
2.定义新运算:ab={
例如:45=5,4(-5)=5,则函数
- ( < 0),

(
y=2x(x≠0)的图象大致是
)
答案 D
3.规定:sin(-x)=-sin x,cos(-x)=cos x,sin(x+y)=sin x·cos y+cos x·sin y,据此判断下列等
2
因为将函数 y=x +4x-1 的图象先向右平移 1 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 1 个单位长度,
2
2
所以 y=(x+2-1) -5+1,即 y=x +2x-3.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9:阅读理解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9:阅读理解型问题(含详细参考答案)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九:阅读理解型问题一、中考专题诠释阅读理解型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中考试题中频频“亮相”,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类问题一般文字叙述较长,信息量较大,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考查的知识也灵活多样,既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考查学生的解题能力的新颖数学题.二、解题策略与解法精讲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关键是要认真仔细地阅读给定的材料,弄清材料中隐含了什么新的数学知识、结论,或揭示了什么数学规律,或暗示了什么新的解题方法,然后展开联想,将获得的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进行迁移,建模应用,解决题目中提出的问题.三、中考考点精讲 考点一: 阅读试题提供新定义、新定理,解决新问题例1 (•十堰)阅读材料:例:说明代数式221(3)4x x ++-+的几何意义,并求它的最小值.解:221(3)4x x ++-+=222(0)1(3)2x x -++-+,如图,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点P (x ,0)是x 轴上一点,则2(0)1x -+可以看成点P 与点A (0,1)的距离, 22(3)2x -+可以看成点P 与点B (3,2)的距离,所以原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线段PA 与PB 长度之和,它的最小值就是PA+PB 的最小值.设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则PA=PA′,因此,求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PA′+PB 的最小值,而点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所以PA′+PB 的最小值为线段A′B 的长度.为此,构造直角三角形A′CB ,因为A′C=3,CB=3,所以A′B=32,即原式的最小值为32.根据以上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1)代数式22(1)1(2)9x x -++-+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0)与点A (1,1)、点B 的距离之和.(填写点B 的坐标)(2)代数式22491237x x x ++-+的最小值为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坐标与图形性质.专题:探究型.解析:(1)先把原式化为222(1)1(2)3x x -++-+的形式,再根据题中所给的例子即可得出结论;(2)先把原式化为222(0)7(6)1x x -++-+的形式,故得出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0)与点A (0,7)、点B (6,1)的距离之和,再根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各点,利用勾股定理得出结论即可.解答:解:(1)∵原式化为222(1)1(2)3x x -++-+的形式, ∴代数式222(1)1(2)3x x -++-+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0)与点A (1,1)、点B (2,3)的距离之和,故答案为(2,3);(2)∵原式化为222(0)7(6)1x x -++-+的形式, ∴所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看成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 (x ,0)与点A (0,7)、点B (6,1)的距离之和, 如图所示:设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A′,则PA=P A′,∴PA+PB 的最小值,只需求PA′+PB 的最小值,而点A′、B 间的直线段距离最短,∴PA′+PB 的最小值为线段A′B 的长度,∵A (0,7),B (6,1)∴A′(0,-7),A′C=6,BC=8,∴A′B=222268A C BC '+=+=10,故答案为:1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中所给给的材料画出图形,再利用数形结合求解.考点二、阅读试题信息,归纳总结提炼数学思想方法例2 (•赤峰)阅读材料:(1)对于任意两个数a 、b 的大小比较,有下面的方法:当a-b >0时,一定有a >b ;当a-b=0时,一定有a=b ;当a-b <0时,一定有a <b .反过来也成立.因此,我们把这种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方法叫做“求差法”.(2)对于比较两个正数a 、b 的大小时,我们还可以用它们的平方进行比较:∵a 2-b 2=(a+b )(a-b ),a+b >0∴(a 2-b 2)与(a-b )的符号相同当a 2-b 2>0时,a-b >0,得a >b当a 2-b 2=0时,a-b=0,得a=b当a 2-b 2<0时,a-b <0,得a <b解决下列实际问题:(1)课堂上,老师让同学们制作几种几何体,张丽同学用了3张A4纸,7张B5纸;李明同学用了2张A4纸,8张B5纸.设每张A4纸的面积为x ,每张B5纸的面积为y ,且x >y ,张丽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1,李明同学的用纸总面积为W2.回答下列问题:①W1= (用x、y的式子表示)W2= (用x、y的式子表示)②请你分析谁用的纸面积最大.(2)如图1所示,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已知A、B到l的距离分别是3km、4km(即AC=3km,BE=4km),AB=xkm,现设计两种方案:方案一:如图2所示,AP⊥l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1=AB+AP.方案二:如图3所示,点A′与点A关于l对称,A′B与l相交于点P,泵站修建在点P处,该方案中管道长度a2=AP+BP.①在方案一中,a1=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②在方案二中,a2= km(用含x的式子表示);③请你分析要使铺设的输气管道较短,应选择方案一还是方案二.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整式的混合运算.专题:计算题.分析:(1)①根据题意得出3x+7y和2x+8y,即得出答案;②求出W1-W2=x-y,根据x和y的大小比较即可;(2)①把AB和AP的值代入即可;②过B作BM⊥AC于M,求出AM,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M.再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A′,即可得出答案;③求出a12-a22=6x-39,分别求出6x-39>0,6x-39=0,6x-39<0,即可得出答案.解答:(1)解:①W1=3x+7y,W2=2x+8y,故答案为:3x+7y,2x+8y.②解:W1-W2=(3x+7y)-(2x+8y)=x-y,∵x>y,∴x-y>0,∴W1-W2>0,得W1>W2,所以张丽同学用纸的总面积大.(2)①解:a1=AB+AP=x+3,故答案为:x+3.②解:过B 作BM ⊥AC 于M ,则AM=4-3=1,在△ABM 中,由勾股定理得:BM 2=AB 2-12=x 2-1,在△A′MB 中,由勾股定理得:AP+BP=A′B=22248A M BM x '+=+,故答案为:248x +.③解:a 12-a 22=(x+3)2-(248x +)2=x 2+6x+9-(x 2+48)=6x-39,当a 12-a 22>0(即a 1-a 2>0,a 1>a 2)时,6x-39>0,解得x >6.5,当a 12-a 22=0(即a 1-a 2=0,a 1=a 2)时,6x-39=0,解得x=6.5,当a 12-a 22<0(即a 1-a 2<0,a 1<a 2)时,6x-39<0,解得x <6.5,综上所述当x >6.5时,选择方案二,输气管道较短,当x=6.5时,两种方案一样,当0<x <6.5时,选择方案一,输气管道较短.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整式的运算等知识点的应用,通过做此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阅读能力,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考点三、阅读相关信息,通过归纳探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例3 (•凉山州)在学习轴对称的时候,老师让同学们思考课本中的探究题.如图(1),要在燃气管道l 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 、B 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输气管线最短?你可以在l 上找几个点试一试,能发现什么规律?聪明的小华通过独立思考,很快得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正确办法.他把管道l 看成一条直线(图(2)),问题就转化为,要在直线l 上找一点P ,使AP 与BP 的和最小.他的做法是这样的:①作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B′.②连接AB′交直线l 于点P ,则点P 为所求.请你参考小华的做法解决下列问题.如图在△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边的中点,BC=6,BC 边上的高为4,请你在BC 边上确定一点P ,使△PDE 得周长最小.(1)在图中作出点P (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2)请直接写出△PDE 周长的最小值: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分析:(1)根据提供材料DE 不变,只要求出DP+PE 的最小值即可,作D 点关于BC 的对称点D′,连接D′E ,与BC 交于点P ,P 点即为所求;(2)利用中位线性质以及勾股定理得出D′E 的值,即可得出答案.解答:解:(1)如图,作D 点关于BC 的对称点D′,连接D′E ,与BC 交于点P ,P 点即为所求;(2)∵点D 、E 分别是AB 、AC 边的中点,∴DE 为△ABC 中位线,∵BC=6,BC 边上的高为4,∴DE=3,DD′=4,∴D′E=222234DE DD '+=+=5,∴△PDE 周长的最小值为:DE+D′E=3+5=8,故答案为:8.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利用轴对称求最短路径以及三角形中位线的知识,根据已知得出要求△PDE 周长的最小值,求出DP+PE 的最小值即可是解题关键.考点四、阅读试题信息,借助已有数学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例4 (•重庆)已知: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 ∥BC ,∠B=90°,AD=2,BC=6,AB=3.E 为BC边上一点,以BE为边作正方形BEFG,使正方形BEFG和梯形ABCD在BC的同侧.(1)当正方形的顶点F恰好落在对角线AC上时,求BE的长;(2)将(1)问中的正方形BEFG沿BC向右平移,记平移中的正方形BEFC为正方形B′EFG,当点E与点C重合时停止平移.设平移的距离为t,正方形B′EFG的边EF与AC交于点M,连接B′D,B′M,DM,是否存在这样的t,使△B′DM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在(2)问的平移过程中,设正方形B′EFG与△ADC重叠部分的面积为S,请直接写出S与t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以及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直角梯形.专题:代数几何综合题.分析:(1)首先设正方形BEFG的边长为x,易得△AGF∽△ABC,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即可求得BE的长;(2)首先利用△MEC∽△ABC与勾股定理,求得B′M,DM与B′D的平方,然后分别从若∠DB′M=90°,则DM2=B′M2+B′D2,若∠DB′M=90°,则DM2=B′M2+B′D2,若∠B′DM=90°,则B′M2=B′D2+DM2去分析,即可得到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答案;(3)分别从当0≤t≤43时,当43<t≤2时,当2<t≤103时,当103<t≤4时去分析求解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1)如图①,设正方形BEFG的边长为x,则BE=FG=BG=x,∵AB=3,BC=6,∴AG=AB-BG=3-x,∵GF∥BE,∴△AGF∽△ABC,∴AG GF AB BC=,即336x x -=,解得:x=2,即BE=2;(3)①如图③,当F在CD上时,EF:DH=CE:CH,即2:3=CE:4,∴CE=83,∴t=BB′=BC-B′E-EC=6-2-83=43,∵ME=2-12t,∴FM=12t,当0≤t≤43时,S=S△FMN=12×t×12t=14t2,②如图④,当G在AC上时,t=2,∵EK=EC•tan∠DCB=EC•DHCH=34(4-t)=3-34t,∴FK=2-EK=34t-1,∵NL=23AD=43,∴FL=t-43,∴当43<t≤2时,S=S△FMN-S△FKL=14t2-12(t-43)(34t-1)=-18t2+t-23;③如图⑤,当G在CD上时,B′C:CH=B′G:DH,即B′C:4=2:3,解得:B′C=83,∴EC=4-t=B′C-2=23,∴t=103,∵B′N=12B′C=12(6-t)=3-12t,∵GN=GB′-B′N=12t-1,∴当2<t≤103时,S=S梯形GNMF-S△FKL=12×2×(12t-1+12t)-12(t-43)(34t-1)=-38t2+2t-53,④如图⑥,当103<t≤4时,∵B′L=34B′C=34(6-t),EK=34EC=34(4-t),B′N=12B′C=12(6-t)EM=12EC=12(4-t),S=S梯形MNLK=S梯形B′EKL-S梯形B′EMN=-12t+52.综上所述:当0≤t≤43时,S=14t2,当43<t≤2时,S=-18t2+t-23;当2<t≤103时,S=-38t2+2t-53,当103<t≤4时,S=-12t+52.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正方形的性质、直角梯形的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等知识.此题难度较大,注意数形结合思想、方程思想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注意辅助线的作法.四、中考真题演练1.(•宁波)邻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去一个菱形,余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一次操作;在余下的四边形纸片中再剪去一个菱形,又剩下一个四边形,称为第二次操作;…依此类推,若第n次操作余下的四边形是菱形,则称原平行四边形为n阶准菱形.如图1,▱ABCD中,若AB=1,BC=2,则▱ABCD为1阶准菱形.(1)判断与推理:①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是阶准菱形;②小明为了剪去一个菱形,进行了如下操作:如图2,把▱ABCD沿BE折叠(点E在AD上),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得到四边形ABFE.请证明四边形ABFE是菱形.(2)操作、探究与计算:①已知▱ABCD的邻边长分别为1,a(a>1),且是3阶准菱形,请画出▱ABCD及裁剪线的示意图,并在图形下方写出a的值;②已知▱ABCD的邻边长分别为a,b(a>b),满足a=6b+r,b=5r,请写出▱ABCD是几阶准菱形.考点:图形的剪拼;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作图—应用与设计作图.分析:(1)①根据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进过两次操作即可得出所剩四边形是菱形,即可得出答案;②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得出AE∥BF,进而得出AE=BF,即可得出答案;(2)①利用3阶准菱形的定义,即可得出答案;②根据a=6b+r,b=5r,用r表示出各边长,进而利用图形得出▱ABCD是几阶准菱形.解答:解:(1)①利用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进过两次操作,所剩四边形是边长为1的菱形,故邻边长分别为2和3的平行四边形是2阶准菱形;故答案为:2;②由折叠知:∠ABE=∠FBE,AB=BF,∵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E∥BF,∴∠AEB=∠FBE,∴∠AEB=∠ABE,∴AE=AB,∴AE=BF,∴四边形ABFE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BFE是菱形;(2)①如图所示:,②∵a=6b+r,b=5r,∴a=6×5r+r=31r;如图所示:故▱ABCD是10阶准菱形.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图形的剪拼以及菱形的判定,根据已知n阶准菱形定义正确将平行四边形分割是解题关键.2.(•淮安)阅读理解如图1,△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 n A n C的平分线A n B n+1折叠,点B n与点C重合,无论折叠多少次,只要最后一次恰好重合,∠BAC是△ABC的好角.小丽展示了确定∠BAC是△ABC的好角的两种情形.情形一:如图2,沿等腰三角形ABC顶角∠BAC的平分线AB1折叠,点B与点C重合;情形二: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探究发现(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不是△ABC的好角?(填“是”或“不是”).(2)小丽经过三次折叠发现了∠BAC是△ABC的好角,请探究∠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根据以上内容猜想: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应用提升(3)小丽找到一个三角形,三个角分别为15°、60°、105°,发现60°和105°的两个角都是此三角形的好角.请你完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试求出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使该三角形的三个角均是此三角形的好角.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专题:压轴题;规律型.分析:(1)在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根据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折叠的性质推知∠B=2∠C;(2)根据折叠的性质、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C+∠A2B2C=2∠C;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2∠B-2C=180°①,根据三角形ABC的内角和定理知∠BAC+∠B+∠C=180°②,由①②可以求得∠B=3∠C;利用数学归纳法,根据小丽展示的三种情形得出结论:∠B=n∠C;(3)利用(2)的结论知∠B=n∠C,∠BAC是△ABC的好角,∠C=n∠A,∠ABC是△ABC的好角,∠A=n∠B,∠BCA是△ABC的好角;然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以求得另外两个角的度数可以是88°、88°.解答:解:(1)△ABC中,∠B=2∠C,经过两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理由如下:小丽展示的情形二中,如图3,∵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B=∠AA1B1;又∵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此时点B1与点C重合,∴∠A1B1C=∠C;∵∠AA1B1=∠C+∠A1B1C(外角定理),∴∠B=2∠C;故答案是:是;(2)∠B=3∠C;如图所示,在△ABC中,沿∠BAC的平分线AB1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1A1C的平分线A1B2折叠,剪掉重复部分,将余下部分沿∠B2A2C的平分线A2B3折叠,点B2与点C 重合,则∠BAC是△ABC的好角.证明如下:∵根据折叠的性质知,∠B=∠AA1B1,∠C=∠A2B2C,∠A1 B1C=∠A1A2B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定理知,∠A1A2B2=∠C+∠A2B2C=2∠C;∵根据四边形的外角定理知,∠BAC+∠B+∠AA1B1-∠A1 B1C=∠BAC+2∠B-2C=180°,根据三角形ABC的内角和定理知,∠BAC+∠B+∠C=180°,∴∠B=3∠C;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一知,当∠B=∠C时,∠BAC是△ABC的好角;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二知,当∠B=2∠C时,∠BAC是△ABC的好角;由小丽展示的情形三知,当∠B=3∠C时,∠BAC是△ABC的好角;故若经过n次折叠∠BAC是△ABC的好角,则∠B与∠C(不妨设∠B>∠C)之间的等量关系为∠B=n∠C;(3)由(2)知,∠B=n∠C,∠BAC是△ABC的好角,∴∠C=n∠A,∠ABC是△ABC的好角,∠A=n∠B,∠BCA是△ABC的好角,∴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最小角是4°,三角形另外两个角的度数是4、172;8、168;16、160;44、132;88°、88°.点评:本题考查了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答此题时,充分利用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外角定理以及折叠的性质.难度较大.3.(•南京)下框中是小明对一道题目的解答以及老师的批改.题目:某村计划建造如图所示的矩形蔬菜温室,要求长与宽的比为2:1,在温室内,沿前侧内墙保留3m 的空地,其他三侧内墙各保留1m的通道,当温室的长与宽各为多少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解: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则长为2xm,根据题意,得x•2x=288.解这个方程,得x1=-12(不合题意,舍去),x2=12所以温室的长为2×12+3+1=28(m),宽为12+1+1=14(m)答:当温室的长为28m,宽为14m时,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面积是288m2.我的结果也正确!小明发现他解答的结果是正确的,但是老师却在他的解答中画了一条横线,并打了一个?.结果为何正确呢?(1)请指出小明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并补充缺少的过程: 变化一下会怎样…(2)如图,矩形A′B′C′D′在矩形ABCD 的内部,AB ∥A′B′,AD ∥A′D′,且AD :AB=2:1,设AB 与A′B′、BC 与B′C′、CD 与C′D′、DA 与D′A′之间的距离分别为a 、b 、c 、d ,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 ,a 、b 、c 、d 应满足什么条件?请说明理由.考点: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分析:(1)根据题意可得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所以应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 ,则长为2xm ,然后由题意得方程23124112y y y y ---=--- =2,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再利用小明的解法求解即可;(2)由使矩形A′B′C′D′∽矩形ABCD ,利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可得A D ADA B AB''='',即 ()2()1AD a c AB b d -+=-+,然后利用比例的性质,即可求得答案.解答:解:(1)小明没有说明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的理由. 在“设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xm ,则长为2xm .”前补充以下过程: 设温室的宽为ym ,则长为2ym .则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宽为(y-1-1)m ,长为(2y-3-1)m . ∵23124112y y y y ---=--- =2,∴矩形蔬菜种植区域的长与宽之比为2:1;(2)要使矩形A′B′C′D′∽矩形ABCD , 就要A D ADA B AB''='',即()2()1AD a c AB b d -+=-+, 即2()2()1AB a c AB b d -+=-+,即a cb d++=2. 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此题属于阅读性题目,注意理解题意,读懂题目是解此题的关键.4.(•鸡西)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Rt△AOB的两条直角边OA、OB分别在y轴和x轴上,并且OA、OB的长分别是方程x2-7x+12=0的两根(OA<OB),动点P从点A开始在线段AO上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0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B开始在线段BA上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1)求A、B两点的坐标.(2)求当t为何值时,△APQ与△AOB相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Q的坐标.(3)当t=2时,在坐标平面内,是否存在点M,使以A、P、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M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考点:相似形综合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因式分解法;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分析:(1)解一元二次方程,求出OA、OB的长度,从而得到A、B点的坐标;(2)△APQ与△AOB相似时,存在两种情况,需要分类讨论,不要遗漏,如图(2)所示;(3)本问关键是找齐平行四边形的各种位置与性质,如图(3)所示.在求M1,M2坐标时,注意到M1,M2与Q点坐标的对应关系,则容易求解;在求M3坐标时,可以利用全等三角形,得到线段之间关系.解答:解:(1)解方程x2-7x+12=0,得x1=3,x2=4,∵OA<OB,∴OA=3,OB=4.∴A(0,3),B(4,0).(2)在Rt△AOB中,OA=3,OB=4,∴AB=5,∴AP=t,QB=2t,AQ=5-2t.△APQ与△AOB相似,可能有两种情况:(I)△APQ∽△AOB,如图(2)a所示.则有AP AQAO AB=,即5235t t-=,解得t=1511.此时OP=OA-AP=1811,PQ=AP•tanA=2011,∴Q(2011,1811);(II)△APQ∽△ABO,如图(2)b所示.则有AP AQAB AO=,即5253t t-=,解得t=2513.此时AQ=2513,AH=AQ•cosA=913,HQ=AQ•sinA=1213,OH=OA-AH=3013,∴Q(1213,3013).综上所述,当t=1511秒或t=2513秒时,△APQ与△AOB相似,所对应的Q点坐标分别为(2011,1811)或(1213,3013).(3)结论:存在.如图(3)所示.∵t=2,∴AP=2,AQ=1,OP=1.过Q点作QE⊥y轴于点E,则QE=AQ•sin∠QAP=45,AE=AQ•cos∠QAP=35,∴OE=OA-AE=125,∴Q(45,125).∵▱APQM1,∴QM1⊥x轴,且QM1=AP=2,∴M1(45,25);∵▱APQM2,∴QM2⊥x轴,且QM2=AP=2,∴M2(45,225);如图(3),过M3点作M3F⊥y轴于点F,∵▱AQPM3,∴M3P=AQ,∠QAE=∠M3PF,∴∠PM3F=∠AQE;在△M3PF与△QAE中,∵∠QAE=∠M3PF,M3P=AQ,∠PM3F=∠AQE,∴△M3PF≌△QAE,∴M3F=QE=45,PF=AE=35,∴OF=OP+PF=85,∴M3(-45,85).∴当t=2时,在坐标平面内,存在点M,使以A、P、Q、M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点M的坐标为:M1(45,25),M2(45,225),M3(-45,85).点评:本题是动点型压轴题,综合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点.本题难点在于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第(2)(3)问中,均涉及到多种情况,需要逐一分析不能遗漏;另外注意解答中求动点时刻t和点的坐标的过程中,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数等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解答压轴题的常见技巧,需要熟练掌握.5.(•长春)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C=8cm ,BC=4cm .D 、E 分别为边AB 、BC 的中点,连接DE .点P 从点A 出发,沿折线AD-DE-EB 运动,到点B 停止.点P 在线段AD 上以5cm/s 的速度运动,在折线DE-EB 上以1cm/s 的速度运动.当点P 与点A 不重合时,过点P 作PQ ⊥AC 于点Q ,以PQ 为边作正方形PQMN ,使点M 在线段AQ 上.设点P 的运动时间为t (s ).(1)当点P 在线段DE 上运动时,线段DP 的长为 cm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 (2)当点N 落在AB 边上时,求t 的值.(3)当正方形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设五边形的面积为S (cm 2),求S 与t 的函数关系式.(4)连接CD ,当点N 与点D 重合时,有一点H 从点M 出发,在线段MN 上以2.5cm/s 的速度沿M-N-M 连续做往返运动,直至点P 与点E 重合时,点H 停止往返运动;当点P 在线段EB 上运动时,点H 始终在线段MN 的中点处,直接写出在点P 的整个运动过程中,点H 落在线段CD 上时t 的取值范围.考点:相似形综合题.分析:(1)点P 在AD 段的运动时间为2s ,则DP 的长度为(t-2)cm ;(2)当点N 落在AB 边上时,有两种情况,如图(2)所示.利用运动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求出时间t 的值;(3)当正方形PQMN 与△ABC 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如图(3)所示.分别用时间t 表示各相关运动线段的长度,然后利用“S=S 梯形AQPD -S △AMF =12(PG+AC )•PC -12AM•FM”求出面积S 的表达式;(4)本问涉及双点的运动,首先需要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弄清点H 、点P 的运动过程:当4<t <6时,此时点P 在线段DE 上运动,如图(4)a 所示.此时点H 将两次落在线段CD 上;当6≤t≤8时,此时点P 在线段EB 上运动,如图(4)b 所示.此时MN 与CD 的交点始终是线段MN 的中点,即点H .解答:解:(1)∵在Rt △ABC 中,AC=8cm ,BC=4cm , ∴AB=22228445AC BC +=+=,D 为AB 中点,∴AD=25,∴点P 在AD 段的运动时间为255=2s . 当点P 在线段DE 上运动时,DP 段的运动时间为(t-2)s , ∵DE 段运动速度为1cm/s ,∴DP=(t-2)cm .(2)当点N 落在AB 边上时,有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①如图(2)a,此时点D与点N重合,P位于线段DE上.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DM=12BC=2,∴DP=DM=2.由(1)知,DP=t-2,∴t-2=2,∴t=4;②如图(2)b,此时点P位于线段EB上.∵DE=12AC=4,∴点P在DE段的运动时间为4s,∴PE=t-6,∴PB=BE-PE=8-t,PC=PE+CE=t-4.∵PN∥AC,∴PN:PB=AC:BC=2,∴PN=2PB=16-2t.由PN=PC,得16-2t=t-4,解得t=203.所以,当点N落在AB边上时,t=4或t=203.(3)当正方形PQMN与△ABC重叠部分图形为五边形时,有两种情况,如下图所示:①当2<t<4时,如图(3)a所示.DP=t-2,PQ=2,∴CQ=PE=DE-DP=4-(t-2)=6-t,AQ=AC-CQ=2+t,AM=AQ-MQ=t.∵MN∥BC,∴FM:AM=BC:AC=1:2,∴FM=12AM=12t.S=S梯形AQPD-S△AMF=12(DP+AQ)•PQ-12AM•FM=12[(t-2)+(2+t)]×2-12t•12t=-14t2+2t;②当203<t<8时,如图(3)b所示.PE=t-6,∴PC=CM=PE+CE=t-4,AM=AC-CM=12-t,PB=BE-PE=8-t,∴FM=12AM=6-12t,PG=2PB=16-2t,S=S梯形AQPD-S△AMF=12(PG+AC)•PC-12AM•FM=12[(16-2t)+8]×(t-4)-12(12-t)•(6-12t)=-54t2+22t-84.综上所述,S与t的关系式为:S=2212(24)45202284(8)43t t tt t t⎧-+<<⎪⎪⎨⎪-+-<<⎪⎩。

2022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冲刺(材料阅读)专题复习

2022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冲刺(材料阅读)专题复习

之和的和记为 PM ,A 的各个数位数字之和与 B 的各个数位数字之和的差的绝对值记为 QM .令
GM
= PM QM
,当 GM
能被 4 整除时,求出所有满足条件的 M .
2. 2020 重庆 在整数的除法运算中,只有能整除与不能整除两种情况,当不能整除时,就会产生余数.现 在我们利用整数的除法运算来研究一种数——“差一数”. 定义:对于一个自然数,如果这个数除以 5 余数为 4,且除以 3 余数为 2,则称这个数为“差一数”. 例如:14 ÷ 5 = 2 ⋯⋯ 4,14 ÷ 3 = 4 ⋯⋯ 2,所以 14 是“差一数”; 19 ÷ 5 = 3 ⋯⋯ 4,但 19 ÷ 3 = 6 ⋯⋯ 1,所以 19 不是“差一数”. (1) 判断 49 和 74 是否为“差一数”?请说明理由; (2) 求大于 300 且小于 400 的所有“差一数”.
n ,记
F(m)
=
m+n 111
.
例如 :m
=
153 ,因为
1
+
5
=
2
×
3 ,所以
153
是一个
“巧数”,那么 n
=
513,所以 F(153)
=
153 + 513 111
=
6.
(1) 写出最小和最大的“巧数”m,并求出对应的 F m 的值;
(2) 若 s 是“巧数”,且 s = 100x + 10y +z(1 ≤ x < y ≤ 9,1 ≤ z ≤ 9,x,y,z 均为整数 ),规定 Qs
4. 2021BZ 九下一模 一个四位正整数 m = 1000a + 100b + 10c,(1 ≤ a,b,c < 9,且 a,b,c 互 不 相 等 ),将 百位与千位对调,并将这个四位数去掉十位,这样得到的三位数 m' 称为 m 的“派生数”,并记 K (m) =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阅读思考题强化练习(三)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阅读思考题强化练习(三)
(2)如要补充:计算过程,人员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感受等.(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详解】
解:(1)在Rt△AFE中,tan∠AFE= ,∠AFE=37°,
∴ ,
∵∠HCD=90°,∠FDC=90°,
∴HC∥FD,
又∵HC=FD,
∴四边形HCDF是矩形,
∴HF=CD=32m.
在Rt△AHE中,tan∠AHE= = ≈0.45,
(2)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由于每段的长为不小于1的整数,所以设最小的是1,又由于其中任意三段都不能拼成三角形,所以每段长是:1,1,2,3,5,然后依此类推,最后每段的总和要不大于15即可.
【详解】
解:(1)填表如下:

第2项
第3项
第4项
第5项
第6项
第7项
第8项
第9项

这一项的平方
问题解答:
(1)根据柏拉图的研究,当 时,请直接写出一组勾股数;
(2)若 表示大于1的整数,试证明 是一组勾股数;
(3)请举出一个反例(即写出一组勾股数),说明柏拉图给出的勾股数公式不能构造出所有的勾股数.
6.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相应任务:
黄金分割
天文学家开普勒把黄金分割称为神圣分割,并指出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是几何中的双宝,前者好比黄金,后者堪称珠宝,历史上最早正式在书中使用“黄金分割”这个名称的是欧姆,19世纪以后“黄金分割”的说法逐渐流行起来,黄金分割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等领域.黄金分割指把一条线段分为两部分,使其中较长部分与线段总长之比等于较短部分与较长部分之比,该比值为 .用下面的方法(如图①)就可以作出已知线段 的黄金分割点 :
解得IF=
故S△ABI= AB•FI= ×9× = .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

2021年中考数学阅读材料题专题(二)1.阅读材料:对于一个三位自然数m ,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3倍后取个位数字,得到三个新的数字x ,y ,z ,我们对自然数m 规定一个运算:F (m )=x 2+y 2+z 2.例如:m =752,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3倍后再取个位数字分别是:1、5、6,则F (752)=12+52+62=62.(1)根据材料内容,求F (234)﹣F (567)的值;(2)已知两个三位数p =3a a ,q =33b (a ,b 为整数,且2≤a ≤7,2≤b ≤7),若p +q 能被17整除,求F (p +q )的值.2.若一个三位数m =xyz (其中x ,y ,z 不全相等且都不为0),现将各数位上的数字进行重排,将重排后得到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称为原数的差数,记作M (m ).例如435,重排后得到345,354,453,534,543,所以435的差数M (435)=543﹣345=198.(1)若一个三位数t =2x y (其中x >y >2)的差数M (t )=594,且各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5整除,求t 的值;(2)若一个三位数m ,十位数字为2,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2,且m 被4除余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M (m )的最小值.3.若一个五位正整数满足:①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②它的万位数字、千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的和等于百位数字,我们称这样的五位正整数为“顶尖数”.例如:31822,因为3+1+2+2=8,所以31822是一个“顶尖数”.(1)最小的“顶尖数”是 ,最大的“顶尖数”是 ;(2)写出所有百位数字是6且个位数字是1的“顶尖数”.4.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n,如果n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一个整数的平方,那么称n为“方数”,例如,自然数32587各位数字之和是3+2+5+8+7=25=52,所以32587就是一个“方数”;对于任意一个自然数m,如果m是一个整数的立方,那么称m为“立方数”,例如,8=23,所以8是一个立方数.(1)判断9999是不是方数?729是不是立方数?(2)若一个两位数各位数字之和是一个“立方数”,并且各位数字相差4,请求出这个两位数;(3)若自然数n既是“方数”又是“立方数”,则称n为完美数,请直接写出小于100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完美数.5.阅读下列材料,解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一个三位以上的自然数,如果该自然数的末三位表示的数与末三位之前的数字表示的数之差是11的倍数,我们称满足此特征的数叫“网红数”,如:65362,362﹣65=297=11×27,称65362是“网红数”.材料二:对任的自然数p均可分解为P=100x+10y+z(x≥0,0≤y≤9,0≤z≤9且x、y,z均为整数)如:5278=52×100+10×7+8,规定:G(P)=2(1)1x x z xx z+-++-.(1)求证:任两个“网红数”之和一定能被11整除;(2)已知:S=300+10b+a,t=1000b+100a+1142(1≤a≤7,0≤b≤5,其a、b均为整数),当s+t 为“网红数”时,求G(t)的最大值.6. 定义:如果一个三位数,它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都不为0,且满足百位上的数字与各位上的数字的平均数等于十位上的数字,则称这个三位数为开合数,设A 为一个开合数,将A 的百位数字和个位数交换位置后得到新数再与A 相加的和为()A φ,例如852是开合数,则(852)=852+258=1110φ.(1)已知开合数10310m x =+(09x <≤,且为x 整数),求()m φ的值;(2) 三位数A 是一个整数,请求满足条件的所有A值.7(10 分)根据阅读材料,解决问题.材料 1:若一个正整数,从左到右各位数上的数字与从右到左各位数上的数字对应相同,则称为“对称数”.(例如:1、232、4554 是对称数)材料 2:对于一个三位自然数 A ,将它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 2 倍后取个位数字,得到三个新的数字 x , y , z ,我们对自然数 A 规定一个运算; K ( A ) = x 2 + y 2 + z 2 ,例如:A = 191是一个三位的“对称数”,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 2 倍后取个位数字分别是:2、8、2.则 K (191) = 22 + 82 + 22 = 72 . 请解答:(1)请你直接写出最大的两位对称数: ,最小的三位对称数: ;(2)如果将所有对称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请直接写出第 1100 个对称数; (3)一个四位的“对称数” B ,若 K (B ) = 8 ,请求出 B 的所有值.8.若一个三位数m xyz =(期中x,y,z 不全相等且都不为0),现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进行重排,将重排后得到的最大数与最小数之差称为原数的差数,记作()M m .例如537,重排后得到357,375,753,735,573,所以537的差数(537)=753-357=396M .(1)若一个三位数t abc =(其中b a c >>,且0abc ≠),求证:()M t 能被99整除;(2)若一个三位数m ,十位数字为2,个位数字比百位数字大2,且m 被4除余1,求所有符合条件的()M m 的最小值.9.一个三位正数m ,其各位数字均不为零且互不相等,若将M 的十位数字与百位数字交换位置,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

2024年四川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压轴材料阅读

2024年四川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压轴材料阅读

2024年四川中考数学真题分类汇编——几何压轴材料阅读一成都数学活动课上,同学们将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纸片完全重合放置,固定一个顶点,然后将其中一个纸片绕这个顶点旋转,来探究图形旋转的性质.已知三角形纸片ABC 和ADE 中,3AB AD ==,4BC DE ==,90ABC ADE ∠=∠=︒.【初步感知】(1)如图1,连接BD ,CE ,在纸片ADE 绕点A 旋转过程中,试探究BD CE的值.【深入探究】(2)如图2,在纸片ADE 绕点A 旋转过程中,当点D 恰好落在ABC 的中线BM 的延长线上时,延长ED 交AC 于点F ,求CF 的长.【拓展延伸】(3)在纸片ADE 绕点A 旋转过程中,试探究C ,D ,E 三点能否构成直角三角形.若能,直接写出所有直角三角形CDE 的面积;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倍,某数学兴趣小组以此为方向对菱形的对角线和边长的数量关系探究发现,具体如下:如图1.(1) 四边形ABCD 是菱形,AC BD ∴⊥,AO CO =,BO DO =.222AB AO BO ∴=+.又2AC AO = ,2BD BO =,2AB ∴=______+______.化简整理得22AC BD +=______.【类比探究】(2)如图2.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请说明边长与对角线的数量关系.【拓展应用】(3)如图3,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点E 为AO 的中点,点F 为BC 的中点,连接EF ,若8AB =,8BD =,12AC =,直接写出EF 的长度.数学实验,能增加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能经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一种手段.小强在学习《相似》一章中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作高”这一基本图形(如图1)产生了如下问题,请同学们帮他解决.在ABC 中,点D 为边AB 上一点,连接CD .(1)初步探究如图2,若ACD B ∠=∠,求证:2AC AD AB =⋅;(2)尝试应用如图3,在(1)的条件下,若点D 为AB 中点,4BC =,求CD 的长;(3)创新提升如图4,点E 为CD 中点,连接BE ,若30CDB CBD ∠=∠=︒,ACD EBD ∠=∠,AC =求BE 的长.在一堂平面几何专题复习课上,刘老师先引导学生解决了以下问题:【问题情境】如图1,在中,,,点D、E在边上,且,,,求的长.解:如图2,将绕点A逆时针旋转得到,连结.由旋转的特征得,,,.∵,,∴.∵,∴,即.∴.在和中,,,,∴___①___.∴.又∵,∴在中,___②___.∵,,∴___③___.【问题解决】上述问题情境中,“①”处应填:______;“②”处应填:______;“③”处应填:______.刘老师进一步谈到:图形的变化强调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只要我们抓住了变化中的不变量,就能以不变应万变.【知识迁移】如图3,在正方形中,点E、F分别在边上,满足的周长等于正方形的周长的一半,连结,分别与对角线交于M、N两点.探究的数量关系并证明.【拓展应用】如图4,在矩形中,点E、F分别在边上,且.探究的数量关系:______(直接写出结论,不必证明).【问题再探】如图5,在中,,,,点D、E在边上,且.设,,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五眉州综合与实践问题提出:在一次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某数学兴趣小组将足够大的直角三角板的一个顶点放在正方形的中心处,并绕点旋转,探究直角三角板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变化情况.操作发现:将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点处,在旋转过程中:(1)若正方形边长为4,当一条直角边与对角线重合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______;当一条直角边与正方形的一边垂直时,重叠部分的面积为______.(2)若正方形面积为,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在旋转过程中与的关系为______.类比探究:如图1,若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点重合,在旋转过程中,两条直角边分别角交正方形两边于,两点,小宇经过多次实验得到结论,请你帮他进行证明.拓展延伸:如图2,若正方形边长为4,将另一个直角三角板中角的顶点与点重合,在旋转过程中,当三角板的直角边交于点,斜边交于点,且时,请求出重叠部分的面积.(参考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数学中考系列之材料阅读专题
类型之一 考查掌握新知识能力的阅读理解题
命题者给定一个陌生的定义或公式或方法,让你去解决新问题,这类考题能考查解题者自学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能考查解题者接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1.让我们轻松一下,做一个数字游戏:
第一步:取一个自然数n 1=5 ,计算n 12+1得a 1; 第二步:算出a 1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 2,计算n 22+1得a 2; 第三步:算出a 2的各位数字之和得n 3,再计算n 32+1得a 3; …………
依此类推,则a 2010=____________.
2.用“⇒”与“⇐”表示一种法则:(a ⇒b )= -b ,(a ⇐b )= -a ,如(2⇒3)= -3,
则()()2010201120092008⇒⇐⇒= .
3.符号“
a b
c d
”称为二阶行列式,规定它的运算法则为:
a b ad bc c d
=-,请你根据上述
规定求出下列等式中x 的值.
2
1
11111
x
x =--
补充题目
1 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学读书时曾经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
1+2+3+…+100=?经过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性结论是1+2+3+…+()121
+=n n n ,其中n是正整数。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类似的问题:1×2+2×3+…()1+n n =?
观察下面三个特殊的等式:
()2103213
1
21⨯⨯-⨯⨯=
⨯ ()3214323132⨯⨯-⨯⨯=⨯
()4325433
1
43⨯⨯-⨯⨯=
⨯ 将这三个等式的两边相加,可以得到1×2+2×3+3×4=205433
1=⨯⨯⨯
读完这段材料,请你思考后回答:
⑴ =⨯++⨯+⨯1011003221 ;
⑵ ()()=++++⨯⨯+⨯⨯21432321n n n ;
⑶ ()()=++++⨯⨯+⨯⨯21432321n n n (只需写出结果,不必写中间的过程)
2 已知p 2-p -1=0,1-q -q 2
=0,且pq ≠1,求1pq q
+的值.
解:由p 2-p -1=0及1-q -q 2
=0,可知p ≠0,q ≠0 又∵pq ≠1,∴1
p q ≠ ∴1-q-q 2
=0
可变形为2
1110q q ⎛⎫⎛⎫
--= ⎪ ⎪⎝⎭⎝⎭
的特征
所以p 与1
q 是方程x 2
- x -1=0的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111,1pq p q
q
++=∴=
根据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方法,完成下面的解答. 已知:2m 2
-5m -1=0,215
20n n +-=,且m ≠n 求:11m
n
+的值.
类型之二 模仿型阅读理解题 4.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
例:当0a >时,如6a =则66a ==,故此时a 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当0a =时,0a =,故此时a 的绝对值是零
当0a <时,如6a =-则66(6)a =-==--,故此时a 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综合起来一个数的绝对值要分三种情况,即
0000a a a a a a >⎧⎪==⎨⎪-<⎩
当当当
这种分析方法涌透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
问:(1
)请仿照例中的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二次根式 (2
)猜想a 的大小关系.
5.阅读理解:若m q p 、、为整数,且三次方程023=+++m qx px x 有整数解c ,则将c 代入方
程得:023=+++m qc pc c ,移项得:qc pc c m ---=2
3,即有:()q pc c c m ---⨯=2,
由于m c q pc c 及与---2都是整数,所以c 是m 的因数.
上述过程说明:整数系数方程023=+++m qx px x 的整数解只可能是m 的因数.
例如:方程023423=-++x x x 中-2的因数为±1和±2,将它们分别代入方程
023423=-++x x x 进行验证得:x=-2是该方程的整数解,-1、1、2不是方程的整数解.
解决问题:(1)根据上面的学习,请你确定方程07523=+++x x x 的整数解只可能是哪几个整数?
(2)方程034223=+--x x x 是否有整数解?若有,请求出其整数解;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类型之三 操作型阅读理解题
操作型阅读理解题通常先提供图形变化的方法步骤.
7.阅读理解:对于任意正实数a 、b ,∵2()a b -≥0, ∴2a ab b -+≥0,∴a b +≥2ab ,只有当a =b 时,等号成立.
结论:在a b +≥2ab (a 、b 均为正实数)中,若ab 为定值p ,则a+b ≥2p ,只有当a =
b 时,a+b 有最小值2p . 根据上述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若m >0,只有当m = 时,1
m m
+
有最小值 . 思考验证:如图1,AB 为半圆O 的直径,C 为半圆上任意一点(与点A 、B 不重合),过点C 作CD ⊥AB ,垂足为D ,AD =a ,DB =b .
试根据图形验证a b +≥2ab ,并指出等号成立时的条件.
探索应用:如图2,已知A(-3,0),B(0,-4),P 为双曲线x
y 12
=
(x >0)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 作PC ⊥x 轴于点C ,PD ⊥y 轴于点D .求四边形ABCD 面积的最小值,并说明此时四边形ABCD 的形状.
类型之四找规律问题
初三数学中考系列之材料阅读专题答案
1.【解析】本题是一道关于数字猜想的问题,关键是通过归纳与总结,得到其中的规律。

由题目得,a 1=26;
n 2=8,a 2=65;n 3=11,a 3=122;看不出什么规律,那就继续:n 4=5,a 4=26;…;这样就发现规律:每三个为
一个循环,÷3=669……1;即a = a 1=26。

答案为26。

【答案】26
2.【解析】本题是信息的使用,对给出的信息准确的分析,模仿使用即可.箭头所指数的相反数.注意运算顺序. ()()2010201120092008⇒⇐⇒=(-2011)⇐(-)=2011 【答案】2011
3.【解析】按照题目给出的转化方法将行列式转化为方程, 在解分式方程的时候要注意检验. 【答案】解:
21
11111
x
x =-- 整理得:2×
11-x -x -11=1 12-x +1
1
-x =1 解之得:x=4 4.【解析】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的性质及数学的分类思想,可以模仿例题,当0a >时,令a=9,
9=,当0a =时,令a=0,
0=,当0a <时,如9a =-
9=,很容易得出答案。

【答案】(1)写出类似例的文字描述
0000a a a a a >⎧⎪==⎨⎪-<⎩
当当当
(2
a =
5.【答案】解:(1)由阅读理解可知:该方程如果有整数解,它只可能是7的因数,而7的因数只有:1、-1、7、-7这四个数。

(2)该方程有整数解。

方程的整数解只可能是3的因数,即1、-1、3、-3,将它们分别代入方程034223=+--x x x 进行验证得:x=3是该方程的整数解。

6.【解析】这一类型题目关键是看懂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去做即可. 【答案】模型拓展一:(1)1+5=6;(2)1+5×9=46;(3)1+5(n -1) 模型拓展二:(1)1+m ;(2)1+m (n -1)
问题解决:(1)在不透明口袋中放入18种颜色的小球(小球除颜色外完全相同)各40个,现要确保从口袋中随机摸出的小球至少有10个是同色的,则最少需摸出多少个小球? (2)1+18×(10-1) =163
7.【解析】本题是一道阅读理解的问题,把不等式、反比例函数、面积等知识结合起来,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答案】解:阅读理解:m= 1 ,最小值为 2 ; 思考验证:∵AB 是的直径,
∴AC⊥BC,又∵CD⊥AB,∴∠CAD=∠BCD=90°-∠B, ∴Rt△CAD∽Rt△BCD, CD 2
=AD·DB, ab 若点D 与O 不重合,连OC ,在Rt△OCD 中,∵OC>CD, ∴2a b ab +
若点D 与O 重合时,OC=CD,∴,2
a b
ab + 综上所述,
,22
a b
ab a b ab ++≥即,当CD 等于半径时,等号成立. 探索应用:设12(,)P x x , 则12
(,0),(0,)C x D x ,
12
3,4CA x DB x
∴=+=+,
1112
(3)(4)22ABCD S CA DB x x
∴=⨯=+⨯+四边形,
化简得:9
2()12,S x x
=++ 999
0,026x x x x x x >>∴+≥⨯,
只有当9
,3x x x
==即时,等号成立.
∴S≥2×6+12=24, ∴S 四边形ABCD 有最小值24.
此时,P(3,4),C(3,0),D(0,4),AB=BC=CD=DA=5,∴四边形ABCD 是菱形.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