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知天命的感悟

知天命的感悟知天命的感悟人生中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不知道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而当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天命,并且接受并追寻它时,我们会感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一生将如何发展,而是指我们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声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这个内心的声音是我们真正的自我,它是我们内在智慧的指引和灵魂的指南针。
要了解自己的天命,我们首先需要去探索和了解自己。
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激情。
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和我们心灵深处的愿望。
同时,我们也需要充分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技能,而这些天赋和技能正是我们实现天命的工具和资源。
通过认识和开发自己的优势,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并实现个人目标。
在追寻天命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保持心灵的开放和灵活性。
有时候,我们的天命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曲折的道路。
我们可能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这些都是我们成长和学习的机会。
我们需要相信自己的内在智慧,相信自己是能够应对并克服困难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追寻天命的过程中保持与他人的联系和合作。
我们的天命与他人的天命可能是相关联的,通过与他人合作和互相支持,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更深层次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追寻天命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我们的天命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而变化,而我们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行动。
只有在持续地追寻天命的过程中,我们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意义和幸福。
总之,了解自己的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当我们能够与自己的内心深处建立联系时,我们会感到一种内心的满足和平和。
通过追寻天命,并与他人合作,我们可以实现更大的目标和意义。
让我们一起走上这个探索之旅,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

【最新】尽人事知天命尽人事,尽,尽心诚意;人事,人在一生中所碰到的各种事情,包括“事君”、“待人”、“接物”等。
尽人事,就是说要尽心诚意地对待一个人一生中所碰到的每一件事情。
知天命,意指天命可畏,非敬不可,不可逆天行事。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
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
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
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

孔子说知天命的名言自古以来,对于天命的探寻一直是人类思考的重要课题。
在这其中,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尤为引人瞩目。
孔子对于天命的独到见解,不仅体现了他深邃的哲学智慧,也为我们后世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指南。
“五十而知天命。
”这句名言,是孔子在自述自己人生历程时提到的。
简单五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天命,在孔子看来,是指人生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法则和规律。
知天命,就是要认清自己在宇宙生存状态中的使命和职责,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孔子所言的知天命,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
相反,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知天命者,不怨天、不尤人,而是顺应天命,尽己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这种态度,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知天命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紧密相连。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才能真正认清自己的天命,并勇于承担。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认为这五种品德是修身之本,也是知天命的基础。
通过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人们才能逐渐领悟到天命的真谛,并将其付诸实践。
知天命还意味着对人生境遇的坦然接受。
在孔子看来,人生充满了变数与不确定性,但这些都是天命所归。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都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泰然处之。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命运无动于衷,而是在积极努力的同时,也要学会接受那些无法改变的事实。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生道路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
孔子的知天命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和价值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位置,尽己所能去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顺应时势,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这既是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对人生智慧的体现。
知天命并不意味着放弃努力和奋斗。
相反,它正是一种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
在知天命的基础上,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和每一次机会,用勤奋和汗水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尽人事知天命作文

尽人事知天命作文在这人世间行走,我们总是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和期望,努力去追求那些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
然而,很多时候,结果并不总是如我们所愿。
这时候,“尽人事知天命”这句话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我想起了去年我考驾照的那段经历,那可真是一段让人又哭又笑的日子。
一开始,我满怀信心地报名参加了驾校。
心里想着,不就是开车嘛,能有多难?我认真地听教练讲解每一个操作要点,笔记记了满满一本。
科目一的时候,我把那上千道题刷了一遍又一遍,眼睛都快看花了。
考试那天,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觉得自己肯定能一把过。
嘿,还真就顺利通过了,这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努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
可到了科目二,噩梦就开始了。
倒库、侧方停车、曲线行驶、直角转弯、半坡起步,每一个项目都像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尤其是倒库,那简直是我的“心头大患”。
我总是把握不好方向盘的时机,不是倒不进去,就是压线。
教练在旁边气得直跺脚,“你这是在画画呢?还是在倒车?”我心里那个委屈啊,我也想倒好啊,可这车子它不听我的呀!那段时间,我每天早早地就去驾校练车,别人练一圈,我练两圈;别人中午休息,我还在琢磨着动作。
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我汗流浃背,却不敢有丝毫懈怠。
回到家,累得瘫在床上,连饭都不想吃。
终于,迎来了科目二考试的日子。
我紧张得手心出汗,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
上车后,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别怕,尽人事,剩下的就看天命了。
”我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倒库的时候,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生怕出错。
可没想到,在半坡起步的时候,车子熄火了!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手忙脚乱地重新启动,结果超时了。
考试不合格的声音响起,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
走出考场,我觉得天都塌了,眼泪止不住地流。
我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还是不行?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适合开车。
在家里消沉了几天,我想,不能就这么放弃啊,我还就不信这个邪了!于是,我重新调整心态,又回到驾校苦练。
这一次,我不再盲目地追求次数,而是认真总结每一次失误的原因,向教练和其他学员请教。
最新-人到五十知天命1 精品

人到五十知天命篇一:五十知天命五十知天命“五十而知天命”,语出《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以心所,不喻矩。
”它是孔子结合自身求学、立身、明道的经历,对人生作出的总结。
其中,“五十而知天命”,则是对人生一个特定阶段及状态的概括。
怎样理解“知天命”?翻阅《论语》的各种解读版本,普遍认为在“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段话中,“最难解的是‘知天命’”(李泽厚《论语今读》)。
对“知天命”有不同的理解。
有一种解释可以认同,认为“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禀赋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
以积极角度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可以理解为五十岁懂得自已的命运,即在五十岁的时候,能够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预测人生走向,认清并承担社会赋予的使命。
那么,如何才能“知天命”呢?首先,合适定位。
人的一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有其不同的特征。
孔子大体上以十年为一个单位,将人生划分为六个阶段,即十五、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并且每一阶段的状态各不相同。
在经历了十五、三十、四十这几个年龄段后,五十岁可谓人生成熟的年龄段。
同时,对末来六十、七十,它又是发展的基础。
人到五十,不能盲从,要看到自已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年龄阶段。
既不能停留在十五、三十、四十,又不能超越六十、七十,切实把自已定位在五十上。
对此问题,需要相应的感受、合适的体验。
第二,升华境界。
“知天命”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对于“志于学”、“立”、“不惑”,“知天命”进入人生一个新的境界。
这个境界的特征是成熟。
五十岁的人生季节,是创造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

“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 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读后感《靠结果生存》

读后感《靠结果生存》古言云:尽人事,知天命,长辈常说:尽力而为。
经常听到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
一切都可以顺其自然。
听命运意味着完成一件事,想办法做你能做的一切,想办法做你不能做的一切,这对失败不是那么重要。
这样,这样的想法很容易使人惰性。
如果你不尽力,你应该先想想:你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心中带着大问号做事,结果无疾而终。
假如我们把企业当作家家里有一些懒惰的不孝之子,所以这个家迟早会被拖垮,所以现实告诉我们,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只有120%的付出才会有100%的回报。
让我们接受一个我们以前不想接受的概念:劳动是没有价值的,只有劳动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信用是有价值的,努力是没有价值的。
只有深刻理解这一概念,我们才能在每项工作中拥有120%的执行力。
把自己当商人,把老板当客户。
如果你今天是一名运营商,你必须每天关心你的公司。
我们可以把自己当作心态的老板。
改变心态同样重要。
所以我发现责任是导致结果好坏的重要因素。
说到责任,应该是执行问题。
怎样才能有120%的执行力?这本书有16个最经典的词:认真第一,聪明第二,结果提前,自我退后。
如果我们能全面理解这48个字,完全这样做,我相信我们的工作会更容易,工作的结果会更成功。
所以作为企业的一员,无论你现在扮演什么角色,请给企业一个结果。
做结果: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当我们对一个结果负责时,无论是好是坏,我们至少应该对结果负责。
一个不敢承担责任的人是什么都做不好的人。
虽然有时候这个结果会让我们痛苦,但是痛苦之后会让我们成长很多。
结果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每天用结果交换工资,用结果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困难中自救的机会只给那些在困难中准备自救的人。
当我们学会永不放弃时,我们会给自己和他人一个成功的结果。
听天命,尽人事

听天命,尽人事古人说:“尽人事,听天命。
”曾国藩说:“祸福由天定,善恶人主之。
”祸福由天定,人力无可奈何;善恶在人为,人自当尽力而为。
善恶之行,祸福所归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控制的事。
然而,选择为善还是作恶,却是由人自己所决定的。
善恶无门,惟人自召;祸福无定,皆自己求。
曾国藩对郭嵩焘说:“君子立身行己,但求寸心之安。
成与毁听诸天,爱与憎听诸人。
有非我所得主者,公道自在天壤,亦无久而不明之理。
”人活一世别想太多,做事只求问心无愧。
不管世事纷纭、人情顺逆,专注做好你该做的。
祸福凭天、毁誉由人,公道自有后人评说。
古人云:盈亏相伴,祸福相生。
有些人不懂得此道,过于贪大求全,不明白人生总是有得有失。
曾国藩常说:“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富贵人家子弟,不可不牢记这两句话。
家道的长久,不是凭借一时的官爵,而是依靠经久的门风;不是依靠一两个人的突然发迹,而是凭借阖家上下的自立自持。
他告诉诸弟,若要曾氏一门福运长久,需以善心竭力维持。
老亲旧眷、贫贱族党,切记不可轻慢。
对待贫者,亦如对待富者一般。
诸弟依言奉行,即使后来曾国藩罢官回乡,曾氏一族依然繁荣百年。
《小窗幽记》中说:“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做之,要看他会救。
”意思是说,上天要是降祸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福分,以激起他的骄慢,看他能否消受;上天要是赐福给一个人,必定要先给他一点小小的祸患,以引起他的警戒,看他能否自救。
唯有经受住善恶的考验,才能在祸福之间得以保全。
尽其在我,听其在天曾国藩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
他说:“子孙将来是贫是富,各有命定。
”命果应富,就算没有积攒下私产,也必不缺饭吃;命果应贫,即使私产多于先人百倍,也终将归于无饭可吃。
这个“命”,就是家族子弟是否贤能。
一个国家、一个家庭,其兴衰强弱也常在于天命,这个天命就是是否有贤臣能工。
曾国藩说:“凡国之强,必须多得贤臣工;家要兴旺,全靠出贤子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人事知天命的哲学及现实意义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尽人事,知天命”,请结合《论语》,阐述这一思想的哲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摘要: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
关键词:孔子;人事;天命人们经常会听到“尽人事”和“知天命”,但却不清楚其中的玄机。
“知天命、尽人事”和“尽人事、知天命”这两句俗语都是存在的,而其中所表现出的态度却是有区别的。
“知天命,尽人事”指在最坏的处境下,竭尽全力拼到最后。
这是知命又不认命的豁达与不妥协,这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态度。
“尽人事,知天命”指尽人事之后,才知道天命如何,尽人事之后,才知道顺天命;这是尽人事知天命的两层意思。
但这句话还有第三层意思,也就是“尽人事而知天命,知天命而不懈怠人事”,即生命不屈不折的一面。
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及,不去强求,但保持沉稳而不失积极。
理清了其中的条理,我们就结合论语,从孔子这一位圣人的天命观去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左传·文公十三年》提供了这样一个君子“知命”的例子:邾文公卜迁于绎,史曰:“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邾子曰:“苟利于民,孤之利也!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
民既利矣,孤必与焉。
”左右曰:“命可长也,君何弗为”郊子曰:“命在养民。
死之短长,时也。
民苟利也,迁也,吉莫如之!”遂迁于绎。
五月,邾文公卒.君子曰:“知命”。
这里的“君子”是指孔子。
邾文公对是否迁都这件大事,通过占卜来做最后决定。
占卜的结果是有利于民而不利于君。
面临这样的两难情况,邻文公的左右劝他以自己的“命”为重,而邾文公则认为:自己的“命”在养民,有利于民的事也就有利于己。
邾文公以自己为君的使命重于个人的性命,孔子认同他“知命”。
“当孔子告诉我们说他在五十岁的时候知道了‘天命’,或者说,他知道了对于他来说是天所注定了的东西。
他的意思也许是说,他对于力所不能及的东西,以及真正属于他的自主行动领域内的东西有了清楚的理解。
”他的天命是什么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转变时期,其时“周室微,王道绝,诸侯力政,强劫弱,众暴寡,百姓靡安,莫之纪纲,礼仪废坏,人伦不理”(《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
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
当时的社会却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政在大夫、庶人议政。
孔子志在恢复天下有道的秩序,“方今天下道德寝息,其志欲兴而行之”(《孔丛子·记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于是他“自东自西,自南自北,匍匐救之”(《韩诗外传·卷第二十五》)。
正因为天下无道,他相信自己受德于天,秉承天命,坚持“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人当以行道为职,此属天命,但天命人以行道,而道有不行之时,此亦是天命。
”对他来说,“天命就是责任感和使命感”,“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每逢他遭遇生死磨难时,天命总是给予他信心和力量,他自信天是支持他、站在他这一边。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被围于匡、浦;过宋,遇司马桓魅伐木;适楚,厄于陈、蔡,三次蒙难,三次脱险,在他看来,都是靠老天保佑。
”儒家所谓命是经过主观努力之后仍不可能超越的客观限制,必须尽人事,才能知天命,天命不是完全前定的。
就孔子而言,类似伯牛有疾而将亡这种事,是人力所不能控制的,只能从命、顺命;但人并非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就是死生、富贵这类似乎命定的事情,也有改变的可能。
子贡就是与命运抗争的典型。
子贡并非天生的富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家累千金”(《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史记·货殖列传》)。
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掌握生死,所谓“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是也。
还有人的道德品质,也是由人自身的努力所决定的,与天命完全无关。
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尽人事,听天命”,可以说是孔子对传统天命观的发展。
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
知命者,了解人力总有限度,在人力所及之外,余下来的一点才是天命。
“孔子是伟大的肯定论者,他肯定自我是一个能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转观现实,无论我们对“知天命”的解释是什么,我相信有几点是不变的:首先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顺其自然,尽早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应该把别人的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远远多过我们能用完的、上天给我们的特别的东西(机会,才华,能力,特长,品质,等等),我们应该珍惜,不应该浪费。
每个人都有独特性,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努力决定我们的命运。
我们可以选择努力改变命运,我们甚至可以选择改变环境来改变命运,但我们不能对抗自己的人性。
了解自己是“知天命”的前提。
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人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
但一个人一生最多只能有一两次环境改变的选择。
不要不做选择,不要反复地选择,因为反复意味着没有选择。
既然选择了,就要接受一个选择带来的一切后果,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
所谓“知天命”,就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就是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知天命,其实也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心胸和气度。
凡事尽力而宽容,至于结果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一笑置之,保持一颗平常心,满怀敬畏和感恩。
只要尽了自己的努力,至于后事如何,则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了,只能看命数如何了;两者有先后承接关系。
可以表达为:先尽人所能做的,然后结果如何让上天来决定。
既要知天命,还要尽人事,不要等无法改变的时候,再去后悔!一旦发现某些东西是命中注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就应该果断放手,笑对人生,让自己在有生之年,尽量过得快乐,如果你觉得这样还不够,那就尽量使你周围的人也感到快乐。
我们经常都在算自己的命,很多的努力都是为了看看自己这一辈子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
可结果所有人都一样的,那就是到老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命就那样啦,凡事不可强求。
家长还喜欢给自己的小孩算命,想知道自己下一辈子的命运,但结果又能怎样呢知道了就会更好吗即使是一个好命,但不努力的结果可以毁了一辈子;即使是一个不好的命,但经历后天的努力,也难说不会转变。
因为命的东西本来就“算不准”,天机不可泄露,道理很简单,因为时机、条件和一切都是变化的,那命也是变化的。
到底要不要相信命运,信还是要信的,但不可迷信,人活一辈子的目的在于改变天命,不轻易屈服于命运。
人有两条命,从一出生开始,上天就给了你一条“天命”,这是先天的,比如你的寿命、性格、家族、长相、地位等等,这些东西,你是不可能改变的。
但上天还给你另一条命,就是“现世命”,天命注定的东西,在现世可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改变的。
所有有成就的人,都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好的天命,但如果你不懂得珍惜,那命再好也没有用。
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好的天命,但你不甘心如此,通过努力也会感动上天,让你的命运有所转变。
什么是命“命”字就是由“口”和“令”组成的。
如果你听天由命,随波逐流,那主宰你命运的就是上天了。
如果你听命于自己,掌控自己行为,那结果就一定会有所转变的,因此我们提倡“尽人事、听天命”。
命运为什么多彩,就是因为他是后天可能改变的,是可以由你自己去转变和创新的“现世命”。
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一昧抱怨上天不公,给了自己一个不好的命,不愿意去努力改变,那结果命更差。
也有些人不甘心,想完全扭转命运,结果也是一样。
正确的做法是,不迷信天命,努力去改变现世命,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两条命,凡事知天命,尽人事,不强求。
天意不可违,只能顺势而为,强求也是不会有结果的。
但如何“尽人事”是每个人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尽人事不是简单的强调努力勤奋,更需要智慧。
你看多少人在努力,但结果成功改变命运的人又有多少呢主要问题在于:1、没有认识好自己的天命,比如自己的潜力、特质、优势与不足、缺欠在哪里,那改了半天,没有针对性,努力也是徒劳的。
你看多少人父母望子女成龙凤,就是要让他们拼命念书、掌握技能、培训兴趣等等,结果成了全才的时候,也变成了庸才,毁了自己子女的幸福与快乐。
2、过分强求,人往往在取得一定成绩的时候,会无限膨胀自己,欲望这东西也是把双刃剑,使用不好,也会伤及自身的。
比如你过分强求,把身体搞坏了,结果把革了自己的“天命”,那“现世命”也就到头了。
3、没能处理好“尽”于“知”的关系,“知”不清的话,再“尽”也没有用,“尽”不够的话,再“知”也不会有好结果。
人生就是在掌握“尽”与“知”的过程中活着,努力着。
命和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关键在于你如何运作和发挥。
本文由周三·一、二节第20组共同讨论完成组长:蔡爽组员:胡冠杰,黄浩晨,雷磊,陈敬阳,肖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