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传染病的发展规律

传染病的发展规律

传染病的发展规律一、引言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发展规律是指在人群中传播和流行的特定模式和趋势。

了解传染病的发展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和保护人民健康至关重要。

二、传染病的传播方式1. 直接传播: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如飞沫传播、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

例如,流感和肺结核就是通过飞沫传播引起的。

2. 间接传播:指通过非直接接触感染源,如水源、食物、昆虫等。

例如,霍乱和疟疾就是通过水源和蚊虫传播引起的。

三、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暴发阶段、流行阶段、衰退阶段和消失阶段。

1. 暴发阶段: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急剧增加,出现集中的病例。

这一阶段的传播速度比较快,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2. 流行阶段: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病例数较多但不再呈指数增长。

这一阶段传播速度逐渐减缓,但传染源广泛,仍有一定的传播风险。

3. 衰退阶段: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逐渐下降,病例数减少。

这一阶段传播速度很慢,病例主要集中在易感人群中。

4. 消失阶段: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降至零,不再有新的病例出现。

这一阶段传播速度为零,病例完全消失。

四、传染病的流行规律1. 季节性流行:某些传染病会呈现季节性流行的趋势,如流感在冬季流行,登革热在夏季流行。

这与气候、环境和人群行为有关。

2. 群体感染: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往往呈现集聚性。

当人群密集、接触频繁时,传染病的传播风险增加。

例如,学校、医院等场所是传染病易发的区域。

3. 年龄和性别分布: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对传染病的感染和传播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儿童和老年人对流感的感染率较高,而性传播疾病更容易在性活跃人群中传播。

4. 长期存在:某些传染病在人群中长期存在,如艾滋病和结核病。

这些传染病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

五、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为了有效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防控策略:1. 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教育公众正确的卫生习惯和防护措施。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摘要:本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旨在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传播特征、流行规律以及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通过对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一、疫情传播特征1.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途径,另外粪-口途径也可传播病毒。

2.潜伏期:病毒潜伏期一般为2-14天,大部分潜伏期为3-7天。

3.传染性:具有较强的人际传染性,尤其在密切接触情况下的传染性较高。

二、疫情流行规律1.流行爆发:疫情起初以点源传播为主,但很快形成了社区传播和全球蔓延的趋势。

2.疫情迅速扩散:基本传播数(R0)高,迅速感染大量人群,导致爆发性疫情。

3.高危人群: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和发展为严重病例。

三、相关风险因素1.接触史:与确诊或疑似病例有近距离接触,如居住在同一小区、乘坐同一交通工具等。

2.医疗环境:医疗机构中工作人员面对大量病患,易受感染。

3.社交活动: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娱乐场所、会议室等,容易成为传播渠道。

四、防控策略1.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是常规个人防护措施。

2.社区防控:封闭小区、加强宣传教育、提供充足医疗资源等对于社区传播的防控至关重要。

3.监测策略:建立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和疫情变化趋势。

4.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疫情,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结论: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病毒的传播特征、流行规律和相关风险因素。

在防控疫情时,应加强个人防护、社区防控和国际合作,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持续进行研究和宣传,以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防疫意识,控制疫情的传播,最终实现全球公共卫生目标。

全球疾病流行状况及预测

全球疾病流行状况及预测

全球疾病流行状况及预测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人类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其中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就是传染病的流行和防控。

自新冠病毒爆发以来,全球疫情形势一度非常严峻,各国政府和公众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全球疾病流行状况及预测,以期为公众提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一、全球疾病流行状况1. 传染病疫情传染病是指通过微生物、寄生虫等传染介质引起的人群疾病,如流感、肺炎、登革热等。

全球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统计,全球每年约有1700万人因传染病死亡,其中以非洲、南亚和东南亚最为严重。

2019年爆发的新冠病毒也是一种传染病,其传播范围和速度超过了过去常见的疾病,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新冠病毒疫情暴发前,全球感染HIV、疟疾、肺炎等疾病的人数就已经很大,疫情的出现更加加剧了人们对传染病疫情的担忧。

2. 慢性病流行除传染病外,全球慢性病的流行也日益严重。

慢性病包括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占据了全球疾病负担的主要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表明,全球每年有4200万人因慢性病死亡,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70%以上。

3. 全球人口变化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疾病的流行也在发生变化。

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群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所以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防控策略非常重要。

二、疾病预测1. 人口流动对疾病流行的影响传染病的传播与人口流动密不可分。

如果疫情爆发,人们可能会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开疫区、寻找治疗机会,这些行为都会加速疫情的传播。

因此,疾病预测需要考虑到人口流动的影响。

2. 气候变化对疾病流行的影响气候变化是影响疾病流行的另一个因素。

随着气候的变暖、降雨量的变化,一些疾病如疟疾、登革热的扩散速度也将发生变化。

对于这类疾病,科学家们需要在传染病传播与气候变化之间建立关联模型,以便预测未来的趋势。

3. 引入大数据的疾病预测大数据已经成为预测疾病爆发趋势的重要手段。

透过各种数字化手段收集数据,科学家们可以获得关于人口、疾病症状传播特征等信息,从而发现疾病爆发的规律,预测疫情的发展。

济南市历下区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济南市历下区2000~2007年法定传染病流行趋势分析
a d c n r lsr t ge o r d c h n i e c fi e t u ie s s,c n r lo f ci u ie s s we e e d mi . n o to tae i st e u e t e i c d n e o f n ci sd s a e o o t fi e t sd s a e r n e c o n o
孙芳 孙 宪刚 刘倩婷
【 摘要】 目的 探讨济南市历下区各种法定传染病流行趋 势 , 掌握其 变化规律 , 为制定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
法 对 20 0 0—20 0 7年传染病发病情 况进 行流行 病学分 析。结果 传染 病发病 率 自 20 0 0年 以来 呈逐渐下 降趋 势 , 进一步加强传 染病防控 力度 , 调 20 0 7年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较 20 0 0年下 降 1 .4 ; 63 % 传染病 发病谱发 生改变 。结论 整 防控策略 , 降低传染病 发病率 , 控制 传染病 的发生 和流行 。 【 关键 词J 传染病 ; 流行 ; 分析
set l hne C n s n t fr e rn te f r rvn n o tlnet u iess ajsn epee tn pc a ca g. o dui o ut r t ghneomt peet dcnr fc os sae , dut gt rvni r o h se f so a oi i d i h o
Qa ig h et i aeC nrl n r et ni LxaDsrt in—t .T eCne o s s ot dP e ni ii i i , n2 0 1 n rfD e oa v o n tc № 5 04,C ia hn
【 bt c】 O jc v T e t y r i s v ec bs f e ee p et f r et e t t i d aa m n A s at r be i t e h s d o d i ne a r v o m n o p v i r e e a ng et u p v e e d eot d l h e n v sa g s n m e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

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传染病是指由传染源向易感染个体传播的疾病,经过媒介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等方式引起的疾病。

随着日益发展的社会和繁荣的经济,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对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进行调查,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传播规律,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传染病的分类传染病主要分为空气传播病、飞沫传播病、食物传播病、水源传播病等几类。

其中,空气传播病是由空气中的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如结核病、麻疹等;飞沫传播病是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等方式传播,如流感、肺炎等;食物传播病是通过食物、饮水等传播,如痢疾、霍乱等;水源传播病则是通过水源传播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等。

2.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血液传播等几种。

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等途径传播;空气传播是指通过呼吸道感染源排泄的微生物进入空气中,再通过吸入传播;飞沫传播是指在近距离接触时,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微粒传播到受感染个体的呼吸道;血液传播是指通过受污染的血液传播病原体,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3.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原体特性、宿主易感性、环境条件等。

疾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与病原体的毒力、传播途径、传染源的数量等密切相关。

此外,宿主的免疫力、接触频率、卫生条件等也对传染病的流行起到一定影响。

4. 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传染病,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常见的防控方法包括:开展病例监测和报告、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加强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及时接种疫苗等。

此外,对于高发病区,可以采取隔离、检疫等措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传播。

5. 未来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染病的防控工作也将不断加强。

科技的进步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了更多手段,如疫苗研发、病原体检测技术等。

通过开展传染病流行病学现状调查,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加强卫生监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应对突发传染病事件,确保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传染病的流行规律xx年xx月xx日•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目录•常见传染病的流行规律•新发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染病的社会影响01传染病概述定义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免疫性等。

定义与特点分类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等)、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等)。

命名根据病原体名称或疾病特征进行命名,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结核病等。

传染病的分类与命名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可排出体外的个体、动物或病人。

传染病的基本环节传染源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易感机体前所经历的全部途径。

传播途径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群,易受感染或发病。

易感人群02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等途径。

传染源传染病患者、携带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易感人群未感染过相应传染病的人群,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易受感染。

传染源的传播隔离消毒疫苗接种对环境、物品等进行消毒,以阻断传播途径。

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免疫力。

03传播途径的阻断02 01对传染病患者和携带者进行隔离,以减少传染源。

流行特征的描述时间特征传染病在时间上可能存在季节性、周期性等特征。

空间特征传染病在空间上可能存在地域性、集群性等特征。

强度特征传染病在流行强度上可能存在散发、暴发、大流行等特征。

010203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气候、雨量、湿度等自然因素可能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人群因素健康干预人口密度、卫生条件、医疗水平、防疫措施等社会因素可能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易感人群的数量和分布、人群的免疫水平、人群的行为习惯等人群因素可能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政府和卫生部门采取的干预措施,如疫苗接种、隔离措施等可能影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

03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可能引发传染病的因素进行监测,如监测疫情趋势、病毒变异等。

传染病流行的规律

传染病流行的规律

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传染病流行的规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如流感、麻疹、肺结核等。

传染病的流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传染病流行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

一、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模式1.1 爆发型流行爆发型流行是指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内,出现大量感染者的突然暴发。

这种流行通常与人口密集、环境卫生条件差、治理不力等因素有关。

例如,2003年中国爆发了非典型肺炎,其爆发源头为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华南野生动物市场。

1.2 季节性流行季节性流行是指在一年中特定季节内,某些传染病易于暴发和扩散。

这种现象通常与气候变化和人群活动规律有关。

例如,冬春季节是流感高发期,夏秋季节是登革热高发期。

1.3 持续性流行持续性流行是指某些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一直存在,且呈现出波动性。

这种现象通常与人口密集、环境卫生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等因素有关。

例如,肺结核在我国一直存在,并且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二、传染病流行的影响因素2.1 病原体因素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主要原因,其种类和数量对传染病流行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病原体具有不同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2 宿主因素宿主是指被感染者或患者。

宿主对于传染病的流行也具有重要影响。

个体抵抗力较弱或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的人更容易感染,而免疫力较强的人则相对不易感染。

2.3 环境因素环境条件对于传染病的流行也具有很大影响。

例如,水源污染会导致霍乱和脊髓灰质炎等疾病的传播;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2.4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密集、交通便利、贫困落后、医疗水平低等都是导致传染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三、传染病流行的预防和控制3.1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接种相应的疫苗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例如,乙肝、麻腮风等都有相应的预防性疫苗。

3.2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对于预防传染病也非常重要。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

传染病的流行趋势预测传染病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健康威胁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迁移、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然而,通过对历史数据和现代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一定程度上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一、历史数据分析传染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通过对历史流行病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首先,我们可以关注传染病的发展趋势,包括感染人数的变化、传播速度的加快或减慢等。

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回顾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影响流行病发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我们可以研究传染病的季节性特点,比如流行病在某个季节易发,或者随着季节的变化出现周期性波动。

这些历史数据的分析可以为我们预测未来的传染病流行趋势提供参考依据。

二、现代科技手段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为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提供了新的可能。

首先,我们可以使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对海量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

通过对全球各地的传染病患者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和相关因素,进而预测传染病的发展趋势。

此外,我们还可以结合人口统计学数据、交通流量数据、气象数据等多种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模拟推演,进一步加强流行趋势的预测能力。

三、疫苗研究和防控措施的推进预测传染病的流行趋势不仅可以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也可以推动疫苗研究和开发。

通过预测未来流行病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选择性地加大对某些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和生产力度,以提前准备和预防未来的流行。

此外,预测趋势的结果还可以指导防控措施的制定,比如对疫情高发区域加强监测力度,提前做好应对准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的传播和危害。

四、公众教育与健康意识提升提前预测传染病流行趋势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可以通过公众教育和健康意识的提升,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预测结果可以向公众传达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和流行趋势的不确定性,进而引起公众对传染病的重视,提高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摘要] 目的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和及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11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提供的年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2011年南宁市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共报告乙、丙类法定传染病24种73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23.67%、+14.23%、+49.69%。

乙类传染病居前五5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淋病和痢疾;丙类传染病居前三3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和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结论在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报告中,以乙型肝炎为主的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肺结核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和手足口病是当前南宁市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为了解南宁市法定传染病流行规律和变化趋势,为今后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现将2011年南宁市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和与方法1.1 资料疫情资料来自《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南宁市的、发病日期在2011年-01-月01日至/12月-31日的39种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数据;人口资料来源人口资料来源于《基本信息系统》中的分地区、分年龄组常住人口数。

1.2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中采用Excel2003统计分析软件。

2 结果2.1 疫情概况2.1.1 传染病总发病、死亡概况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4种73 007例,死亡23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095.94/10万、3.48/10万、0.32%,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23.67%、+14.23%、+49.69%。

无甲类传染病病例报告。

乙类传染病报告16种23362例,死亡230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350.70/10万、3.45/10万、0.98%,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4.13%、+31.37%、+37.02%。

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禽流感、流行性出血热、炭疽、流脑、百日咳、白喉、布病和血吸虫病等10种。

丙类传染病报告报告8种49645例,死亡2例,报告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45.24/10万、0.03/10万、0.004%,与2010年比较分别为-30.35%、-92.87%、-89.82%。

无病例报告的病种为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等3种。

2.1.2 传染病发病、死亡位次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在前5五位的病种为:病毒性肝炎(37.10%)、肺结核(25.45%)、梅毒(23.26%)、淋病(21.24%)和痢疾(4.16%),发病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6.03%;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在前三3位的病种为:艾滋病(80.87%)、肺结核(11.74%)和狂犬病(5.22%),死亡数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7.83%(表2)。

2.2 流行特征2.1.1 人群分布2011年南宁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中,男性发病47018例,死亡182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7.22/10万、5.25/10万、0.39%;女性发病25989例,死亡50例,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12.84/10万、1.56/10万、0.19%。

男女性别比为1.81∶1。

年龄分布以0~-4岁组(40 106例)和20-~49岁组(15 075例)报告发病数较多,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54.93%和20.65%.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30 695例,占总发病数的42.04%,其次为农民(12 200例,占16.71%)、幼托儿童(11 794例,占16.15%)和学生(7189例,占9.85%)。

2.1.2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以5-7月报告发病数最高,共报告发病29 901例,占总发病数的40.96%,2月报告病数最低,为2 731例,占总发病数的3.74%(图1)。

2.1.3 地区分布全市6六县六6城区都有传染病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三3位的区县为西乡塘区(11 388例)、横县(8 987例)和宾阳县(8 802例),邕宁区报告发病数最低,为2 434例,其次为上林县,3 983例。

2.3 乙类传染病疾病构成2.3.1 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甲肝、戊肝、未分型)、痢疾、伤寒+副伤寒3种,发病1574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74%,无死亡(2010年死亡1例)。

发病率为23.63/10万,与2010年相比下降16.40%,但甲肝和戊肝的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2 呼吸道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麻疹、肺结核、猩红热4种,发病618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6.49%,死亡2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12.61%。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92.89/10万、0.44/10万、0.47%,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9.84%、-25.68%、-17.57%,但麻疹和猩红热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狂犬病、乙型脑炎、登革热、钩体病、疟疾5种,发病90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39%,死亡12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5.22%。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5/10万、0.18/10万、13.33%,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52.47%、+19.91%、-21.33%,主要是狂犬病、乙脑和疟疾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4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艾滋病、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淋病、梅毒4种,发病15502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6.36%,死亡189例,占乙类传染病死亡总数的82.17%。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232.71/10万、2.84/10万、1.22%,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0.35%、+51.13%、+51.66%,但乙肝和丙肝报告发病率高于2010年。

2.3.5 新生儿破伤风:发病8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0.03%,无死亡。

发病率为0.12/10万,与2010年相比上升33.30%。

2.4 重点传染病疫情分析2.4.1 艾滋病全年共报告发病518例,死亡186例。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7.78/10万、2.79/10万、35.9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04%、+54.93%、+59.79%。

本病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12例)、西乡塘区(72例)和宾阳县(5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

职业以农民(290例,占55.98%)和家务及待业(51例,占9.95%)为主。

年龄分布主要在25~74岁(471例,占90.93%),其中男性383例,女性135例,男女之比为2.84:1。

HIV 全年共报告感染者1247例,死亡176例。

感染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8.72/10万、2.64/10万、14.1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38.03%、+38.52%、+0.35%。

全年各月均有感染者报告,无明显季节性。

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感染者报告,以横县(356例)、西乡塘区(172例)和隆安县(143例)报告感染例数较多。

职业以农民(710例,占56.94%)和家务及待业(136例,占10.91%)为主。

年龄分布主要在20-74岁(1148例,占92.06%)。

其中男性894例,女性353例,男女之比为2.53:1。

2.4.2 病毒性肝炎全年共报告发病8667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首位,死亡3例。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30.10/10万、0.05/10万、0.03%,与2011年相比分别为+8.36%、-50.06%、-53.87%。

各型肝炎发病构成: 乙肝78.14%、丙肝15.74%、未分型肝炎2.76%、戊肝2.03%、甲肝1.34%。

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

六城区和六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678例)、西乡塘区(1072例)和青秀区(1030例)报告发病数较多。

职业分布主要以农民(4635例,占53.48%)为主。

年龄分布以20~49岁(5755例,占66.40%)居多。

其中男性6081例,女性2586例,男女之比为2.35∶1。

2.4.3 肺结核全年共报告发病5946例,发病数居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第二2位,死亡27例。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89.26/10万、0.41/10万、0.45%,与去年相比分别为-9.48%、-22.89%、-14.80%。

该病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各月均有发病。

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1006例)、宾阳县(769例)、江南区(657例)和横县(644例)报告发病数较多。

职业分布以农民(3316例,占55.77%)和离退休人员(416例,占6.70%)为主。

年龄分布以20~79岁(5506例,占92.60%)居多。

其中男性4375例,女性1571例,男女之比为2.78∶1。

2.4.4 手足口病全年共报告发病35899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首位,死亡2例。

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538.89/10万、0.03/10万、0.01%,与2010年相比分别为-10.59%、-92.87%、-91.98%。

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的春末夏初季报告发病较高。

6六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西乡塘区(6376例)、宾阳县(5158例)和青秀区(3751例)报告发病数较多。

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24866例,占69.27%)和幼托儿童(10119例,占28.19%)为主。

年龄分布以0-5岁(34635例,占96.48%)居多。

其中男性22966例,女性12933例,男女之比为1.78∶1。

2011年南宁市共报告手足口病突发事件7起,与2010年(20起)相比下降65.00%。

南宁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为:各城区各县均有病例报告,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年龄分布在5岁以下,男性高于女性,发病高峰在4-7月,暴发疫情均在幼托机构。

2.4.5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共报告发病6934例,发病数居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数的第二位,无死亡。

发病率为104.09/10万,与2010年比上升39.57%。

该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以5-7月和11-12月报告发病数较高。

六6城区和六6县都有病例报告,以横县(1024例)、宾阳县(1017例)和西乡塘区(897例)报告发病数较多。

职业分布以学生(4303例,占62.06%)为主,其次为幼托儿童(1310例,占18.89%)。

年龄分布以3~19岁(6026例,占86.91%)居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