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画折枝·瘦竹如幽人翻译赏析
六法论

“六法论”之气韵生动摘要:“六法”的提出,为我国造型艺术领域的创作和评论开创了一个精密而具有普遍艺术规律的理论体系。
而“气韵生动”是“六法”中的第一法,它比较抽象又放在第一位,既是绘画创作的首要目的又是对作品评价的标准。
但对“气韵生动”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则一向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对这一重要理论进行探讨,对于阐明中国古代画论的真实含义,继承中国文艺理论的优秀传统,以及对当前的绘画创作,都将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气韵生动;六法;理解;影响南朝梁谢赫著《画品》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绘画理论著述,《画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评论画家艺术的论著,它与钟嵘《诗品》、庾肩吾的《书品》一样,同是齐梁时期文艺评论和品藻成为一时风气的产物。
《画品》在序中首先阐明“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即本书系品评画家艺术高下之著作,又提出绘画的社会功能为“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
“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画有六法”的第一法,是评论一幅作品的最高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因“气韵生动”居于“六法”的第一位又比较抽象,对它含义的具体解释以及产生气韵的根源,未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气韵生动”的含义“气韵一词,本来是指人的气质、风度等而言”(阮璞《谢赫“六法”原义考》)。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所谓“精气为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后引申指人的才性气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章、图画之风格、气势等。
“生动”二字的涵义,前人亦有很多解释。
王微在《叙画》中说“横变纵化,故动生焉”。
阮璞解释:“动字在这里则作名词,其含义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动势之类……”。
“生动”是以具体的形式语言,通过具体的形、线、面或色彩等等进行有机的变化组合,形成与作品内在精神相吻合的一种势,也就是与创作者的情感相统一的形式节奏。
谢赫在《古画品录》品评画家时多次谈到“气、韵”。
如“颇得壮气,陵跨群雄。
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

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画竹文言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⑴,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蚶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⑵,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⑶,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⑷,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⑸,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邪?”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⑹,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⑺,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⑻。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⑼,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
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⑽。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⑾。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⑿,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文人画最全面的解释

文人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最初的定义是封建士大夫的戏笔之作,以此来区别于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匠。
广义地讲,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分歧。
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认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
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认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大夫画。
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认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变化,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代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并且很快在士大夫文人中流行开来。
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大都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大都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
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对它有不同的称呼。
宋人康与之所谓“隐士之画”,刘学箕所谓“画士”之画,苏轼所谓“士人画”等。
从其作为与传统的“画工之画”相对应的概念来看,都是指文人画。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便是强调作者个人内心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因而,将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从描写的“物象”来讲,前者多是山水花鸟,后者多是人物故事;从创作手段来讲,前者多是简括的即兴式的书法式的,而后者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简答题)

苏轼“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见解(简答题)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出处(1)“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出自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原文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苏东坡在第一首诗中明确提出自己对绘画的见解,他认为作为欣赏者在品评绘画作品如果只以形似论画,那真是儿童的见识了。
就如写诗,如果写的内容只是对现实事物的描述,那肯定不是高明的诗人所为。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论画不以形似为其欣赏标准呢?苏轼认为应该和欣赏诗一样,“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应该看其是否清新自然。
他认为王主簿的折枝花卉具有清新、自然、疏澹、精气匀和之美,甚至在他的眼中这样的画比花鸟画名家边鸾与赵昌的画要画得好。
并且赞叹“谁言一点红,解寄天边春!”。
想不到那一点儿红色春花会寄托着无边的春色。
第二首,苏轼同样以他论画不以形似的观点对另一幅花鸟作品进行了欣赏。
在他的眼中“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将画中的物赋予了人的灵性与气质。
并在诗中再次提出“天巧”这与第一首中“天工”意思相同,即自然天成。
他认为如果人能在绘画中做到情感表达自然巧妙,那么美丽的春色自然会在纸笔间体现出来。
他还通过这两枝折枝花卉的作品,猜想王主簿一定是能写出好诗的人,何以见得呢?因为他认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既然王主簿的画如此格调清新表达自然天成,那么他当然应是位懂诗之人。
(2)苏轼认为“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即如果写诗只是为写诗人所要描绘的事物本身,那可以断定写诗者不是真正善于作诗和真正懂诗的人。
这与“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是一个道理。
故苏轼说“诗画本一律”。
关于诗,魏晋时期梁.钟嵘所着《诗品》是战国第一部五言诗的理论批评专着。
王维画原文及赏析

王维画原文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王维画原文及赏析王维画原文及赏析2篇王维画原文及赏析1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苏轼画画的评论

苏轼画画的评论苏东坡在两首折枝花鸟画的题赞当中写到:“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
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
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在诗中,苏轼十分精辟地表达了他的审美理想。
苏轼认为,绘画和诗歌在创作上有着共同地规律,诗歌和绘画都是遵循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原则,都重视写意和精神理念的传达,强调认识、把握和表现客观世界,但是不会拘泥于客观世界,不即不离,从而做到对外在形象和内在理念的完美统一。
诗歌和绘画从观察外物到表现物象都要求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它们所追求的最后境界都是“天工与清新”,“天工”是指自然而然,也就是说要符合大自然的造化,与外在物象有会通之处,那“清新”就是要摆脱人为的繁琐和刻意,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境界。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句话被一些人解读为苏东坡不推崇形似,甚至反对形似、遗弃形似,实则非也。
苏东坡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当中写道:“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豪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在这首诗当中,素数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了画家所画的作品。
状如幽人之竹,貌若处女之花,鸟雀翻飞,花雨摇荡,这样美好的画面展示了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自然物象。
当然了,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作品并不是标本式的,僵死的外形,而是形神的高度契合和统一,更能充分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和生命结构。
苏轼批判了当时很多人持有的庸俗幼稚的审美观念,尖锐地指出了如果以形似作为评价画作优劣地标准,那么这一见解和儿童涂鸦“像不像”的审美观念便别无二致。
他要求人们要突破“论画以形似”的审美藩篱,走出“赋诗必此诗”的牢笼,由形而神,形超理得,进入神韵妙生、天工清新的艺术境界。
苏轼在《净因院画记》当中认为,对于客观物象的认识应该知其“形”,更应该明其“理”,特别是对“无常形”者,更是不可不谨。
文人画最全面的解释

文人画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需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最初的概念是封建士医生的戏笔之作,以此来区别于宫庭画师和民间画匠。
广义地讲,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医生所作之画,有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庭画院画家之画;狭义地讲,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多取材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意韵,重视画中意境的构造等等。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其概念内涵却比较模糊,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有不合。
当前的绘画研究界对文人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观点:从中国绘画发展全局和中国绘画特有的品质来考察,以为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样式或风格体系,发轫于宋而大成于元,其艺术特质是注重笔墨趣味,不求形似,诗、书、画、印合璧。
第二种观点:以画家身份为标准,以为文人画即文人之画或士人画或士医生画。
第三种观点:以董其昌“南北分宗说”为基础,以为文人画就是南宗画。
中国绘画发展到宋、元之际,发生了一次明显转变,这就是出现了较之唐朝以来流行的精谨风格的绘画显得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新画风,而且很快在士医生文人中流行开来。
这种画风出现以前,绘画一技主要由专业画工掌握,因此较有社会地位的文人多数对之持看不起的态度;而这种新兴画风出现以后,最初掌握这种新画风的人则多数是一些著名文士,后来的文人们也就竞起仿效,反而无不以能绘画为文人的风雅。
因此,后人称这种由文人鼓吹、提倡并身体力行的画风为文人画.文人画出现以后,对它有不同的称号。
宋人康与之所谓“隐士之画”,刘学箕所谓“画士”之画,苏轼所谓“士人画”等。
从其作为与传统的“画工之画”相对应的概念来看,都是指文人画。
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起来,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即是强调作者个人心里情感的抒发,这是以绘画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抒情活动。
因此,将文人画与传统绘画比较,从描述的“物象”来讲,前者多是山水花鸟,后者多是人物故事;从创作手腕来讲,前者多是简括的即兴式的书法式的,而后者多是精细的再现式的工艺式的。
03第四章宋代文献

宋代人物画论
苏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 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 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 古今一个而已。
师学舍短——见短勿诋,返求其长;见工勿誉, 返求其拙。
所谓六长者:粗卤求笔一也,僻涩求才 二也,细巧求力三也,狂怪求理四也, 无墨求染五也,平画求长六也。
欧阳修、沈括、苏轼的重神似论
善言画者,多云;鬼神易为工。以为画以形似为难, 鬼神人不见也。然至其阴威惨淡,变化超腾,而穷奇 极怪,人见輙惊绝,及徐而定视,则千状万态,笔简 而意足,是不亦为难哉!(欧阳修《六一题跋》)
苏轼提倡的诗情画意
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
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原无雨,空翠 湿人衣。
欧阳修、苏轼:见诗如见画。 每下笔皆默合诗人句法。或辅张图绘间,景物
虽少而意常多,使览者可以因之而遐想。昔王 安石有绝句云:“汀洲雪慢水溶溶,睡鸭残芦 映霭中。归去北人多忆法,每家图画有屏风。” 叔傩所画率合此等诗。(见《宣和画谱》)
宋代人物画论
米芾:余乃取顾(顾恺之)高古,不使一笔入吴生。 张彦远:开元中,将军斐旻善舞剑。道玄观旻舞剑,
见出没神怪,既毕,挥毫益进。时又有公孙大娘, 亦善舞剑器,张旭见之,因为草书,杜甫歌行述其 事。是知书画之艺,皆须意气而成,亦非懦夫所能 作也。(见《历代名画记》)
宋代人物画论
苏轼与陈造的传神论 苏轼:“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画折枝·瘦竹如幽人翻译赏析
《画折枝·瘦竹如幽人》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瘦竹如幽人,幽花如处女。
低昂枝上雀,摇荡花间雨。
双翎决将起,众叶纷自举。
可怜采花蜂,清蜜寄两股。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悬知君能诗,寄声求妙语。
【前言】《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
这是一组题画诗。
第二首诗以王主簿折枝画为描写对象,至篇末以诗代简,表示愿意听到王主簿对写诗作画的“妙语”。
这组诗是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
虽然分为二首,但围绕“以诗题画”,由画到诗,再由诗到画,最后仍然归结到诗,离中有合,体现了作者构思的精密。
【注释】⑸决:急速。
⑹悬知:猜想。
【赏析】第二首诗咏画的特点是精当、形象。
说它精当,是因为其中出现的画面图象正可用来印证前首所述的艺术理论;说它形象,是因为诗中对王主簿的折枝画描写得十分生动,可给读者以优美的艺术享受。
一、二句写竹用“瘦”,写花用“幽”,已颇具情致,同时再用“幽人”比竹、“处女”比花,则进一步写出了竹与花的风韵,这是诗人以“神似”论画、赋诗的结果。
三、四句写雀。
“低昂”二字再现构图的照应配合,“摇荡”二字传达画中生物呼之欲出的神态,正是于“疏淡含精匀”、“天工与清新”中表现内在情味的妙句。
“双翎”句再写雀。
决,急速。
《庄子·逍遥游》:“决起而飞。
”“决将起”,指将起而未起。
“众叶纷自举”,再写折枝。
“纷”字、“举”字,显示出叶片争欲挺出的神气。
这两句所揭示的是意念中的动作,是画家传神的结果。
七、八句描写细腻,连蜂儿腿上的“清蜜”也分明可辨。
这是苏轼并非全盘否定“形似”的明证。
总观画面,不过一丛竹、数枝花、两头雀、一只蜂,却带来了盎然春意。
“若人富天巧,春色入毫楮。
”既是对画家技艺的总评价,同时又呼应前首,点明王主簿以“一点红”“寄无边春”的艺术功力。
最后两句别出新意,与“题画”的主题似断似续,正是苏轼“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答谢民师书》)这样一种写作方法的体现。
这两首诗是苏轼用诗歌形式评论文艺作品的名篇,其中关于“形似”的见解颇受后人注目。
在写作方法上,前首诗几乎全用议论,又是苏轼以“议论为诗”的一首代表作。
宋人喜在诗中说理,不过,如不将哲理融于情景之中,就容易造成障碍,令人读来淡而寡味。
但苏轼此诗,不但议论中肯独到,而且与情景描写配合有致,故能摇曳多姿,是诗歌园地里的一朵奇葩。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