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练习-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9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练习:第八单元 8 《天工开物》两则 (2份打包)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点评:“稻”的栽种共有三步。“湿种”是第一步,“最早者春分以 前”,“最迟者后于清明”。对此,作者没有作进一步的解释,不过联系 前一段的交代,不难看出这与南北地域气候、稻种的品质是密切相 关的。“播种”是第二步,其中以稻秆、麦秸包浸至为重要,这样,既 可以防冻,又可以增加养分。第三步是“分栽”,这是水稻种植较为独 特、关键的步骤,对农田的湿度要求很高,干旱、洪涝都不宜栽种。 但也不能无限期地等下去,如果秧苗过老拔节,就是栽到地里,也结 不出多少稻粒了。可见,除了避免水旱之灾,不误农时也是至关重 要的。这段文字说的是第二、三步。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 一些水稻栽培技术,如水稻育秧后30天拔起分栽,以及一亩秧田可 移栽25亩,即秧田与本田之比为1∶25,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 几个世纪以来对水稻种植具有指导作用。
译文:水稻的品种最多。不粘的稻叫秔,米叫粳米;粘的稻叫稌稻, 米叫糯米(南方没有粘黄米,酒都是用糯米造的)。本来属于粳稻但 晚熟而带粘性的米(俗名为“婺源光”一类的),不能用来造酒,而只可 以煮粥,这又是一种稻。稻谷从外形来看,有长芒、短芒(江南将长 芒稻称为“浏阳早”,短芒的叫“吉安早”)和长粒、尖粒以及圆顶、扁 粒的不同。其中稻米的颜色还有雪白、牙黄、大红、半紫和杂黑 等。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改造他器与本器(制作) (3)造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4)奇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奇货可居(珍贵的)
经典原文 8 《天工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检测卷及答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天工开物》两则检测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df5bccc22bcd126ff0c3f.png)
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凡
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
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
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 也。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晓风所言:“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 的世界? ”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句是 ( )
A.不粘者,禾曰秔.(h ánɡ) B.泥滓成枵.而去 (xi āo)
C.待夏潦.已过 (l ǎo)
D.六日刈.初禾 (y ì)
解析: A 项,“秔” 读 j īɡn。
注: ①羊桃藤汁:猕猴桃汁。②蛎蚝 (l ìh áo):牡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 .是必由之 淫:渗水
B.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 .
燔:焚烧
C.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沃:肥沃
D.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杵:用杵捣
解析: C 项,沃:浇水。
老子曾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 应自然的法则。美国前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执政期间,曾为保护鹿而下 令大肆捕杀狼, 鹿的数量在一段时间激增后, 超越了环境承载能力而锐 减,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长时间难以
恢复。由此可见,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 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勤劳的 中华儿女, 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 也曾贯通五 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 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 …… 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 自 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八单元 科学之光 8《天工开物》两则 Word版含答案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8 《天工开物》两则宋应星(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江西奉新县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和他的哥哥宋应升同时考中举人,以后屡试不第。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由于对经义八股文不感兴趣,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研究当时被称为实学的科技知识上,并着手撰写《天工开物》一书,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到崇祯十年(1637)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科技史名作。
《天工开物》全书共18卷,分别记述了粮食生产和加工、纺织和染色、制盐、制糖、陶瓷制造、金属冶炼和加工、采矿、榨油、造纸、酿造、颜料、车船、兵器和珠玉的生产过程、工具设备和生产工艺等。
《天工开物》一书详细记述了领先于当时世界的各种工农业生产措施和科学创见。
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记载了培育优良稻种和杂交蚕蛾等许多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其次,在纺织方面,作者详细记述了明代提花机的构造,并能够用和现代“轴测投影”类似的方法清楚地表达出提花机的结构、机件和形状大小、相互关系;并对缫丝、整经、卷纬、机织、提花、精练、染色等方面作了详尽的介绍,是研究我国古代纺织机械和纺织技术的重要资料;再次,在冶炼方面,记载了用锤锻方法制造铁器与铜器的工艺过程,其中不少技术至今仍在应用。
《天工开物》不仅全面反映了明末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发展水平,而且也体现了作者的农本思想。
全书自始至终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活动。
一、注音粳.________ 稌.________ 婺.源________ 夏潦.______ 刈.________ 汲.灌________ 砧.________ 枵.________ 淬.__________ 二、解释词义凡⎩⎪⎨⎪⎧凡.稻种最多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许⎩⎪⎨⎪⎧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勾践既许.之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 先生何许.人也即⎩⎪⎨⎪⎧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 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济⎩⎪⎨⎪⎧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靡计不施,迄无济. 朝济.而夕设版焉 治⎩⎪⎨⎪⎧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 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三、古今异义其再.栽秧,俗名晚糯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最迟者后.于清明 ________ 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________ 钢铁已经炉锤..________ 五、分析句式类型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________先铸铁成砧,以为受锤之地 ________答案:一、jīnɡ tú wù lǎo yì jí zhēn xiāo cuì二、凡:凡是,表概括 凡是,表概括 大概,大致 副词,总共 副词,总共许:数词,余 动词,答应 动词,答应 数词,余名词,处,地方即:连词,即使 副词,就 副词,就 动词,依照济:动词,调和 名词,效果 动词,渡河治:动词,治理 动词,冶炼 动词,达到太平 动词,治理 形容词,安定三、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继续四、名词活用为动词,晚 名词活用为动词,包裹 名词活用为动词,加热、捶打五、判断句 省略句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C .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 绝:断绝D .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 幻:想象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酒皆糯米所为.B.⎩⎪⎨⎪⎧①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②凡治铁成器,取已炒熟铁为之.C.⎩⎪⎨⎪⎧①其.谷种亦耐久②生出寸许,其.名曰秧D.⎩⎪⎨⎪⎧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4.下列都是我国古代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成功,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战国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人教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Word含解析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对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示例: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
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句是()A.不粘者,禾曰秔.(hánɡ)B.泥滓成枵.而去(xiāo)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解析:A项,“秔”读jīnɡ。
答案:A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A.俟.其生芽俟:等到B.即.栽于亩中即:即使C.水火未济.济:帮助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解析: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8《天工开物》两则-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8 《天工开物》两则 -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对《天工开物》两则的研读,使学生了解其中的科技成果及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的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内容概述本教案重点研读《天工开物》中的两则,分别是“内地伶仃火器法”和“大明通行证”,探究其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
2. 知识点梳理•《天工开物》简介•“内地伶仃火器法”的科技成果•“大明通行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含义•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3.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天工开物》两则中的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三、教学过程1.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解析课文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归纳文本中的内容及其意义。
•个人阅读:让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
2. 课堂具体过程步骤一:引入教师以《天工开物》为主题,让学生先观看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气氛。
步骤二:个人阅读学生在课前预习完整篇文章,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参与讨论和学习。
步骤三:小组合作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探讨文本中科技成果和文化背景,交流思路并归纳出共性。
步骤四:课堂讲授让学生阐述各自小组的思路,引发全体讨论,教师根据学生提问和讲解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步骤五:总结教师介绍总结性内容,讲述故事形式,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步骤六: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简短的评论,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感受、心得体会等,并让其在下次课上发表。
四、教学评价1. 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讨论和评价问卷来评估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3. 自我评估教师可在课堂后对授课内容、方法、课堂管理等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资源•《天工开物》两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评价问卷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讲的讲解,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天工开物》中的科技成果和历史背景,并通过阅读技巧和文化背景的讲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八单元-8 《天工开物》两则1

预习检测
一、读准字音
jīng粳( ) n糯u(ò ) 俟(sì) wù婺( )源 夏lă潦o ( ) 汲j(í )灌 yì 刈( )
二、理解词义
称、命名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方言百千,不可殚述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
等待 尽 才
几
它的
者,总属阴火,故见灯即灭。)
凡苗自函活以至颖栗,早者食水三斗,
晚者食水五斗,失水即枯,(将刈之时 少水一升,谷数虽存,米粒缩小,入碾 臼中亦多断碎。)此七灾也。汲灌之智, 人巧已无余矣。凡稻成熟之时,遇狂风 吹粒殒落,或阴雨竟旬,谷粒沾湿自烂,
此八灾也……
——《稻灾》探究讨论结合课外集的资料, 谈谈作者宋应星是一
我早早就起了床,不是因为天气热,也不是因为我想出去 玩,而是我们得回学校了。
我来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7时35分了。进入校门的时候,有 一位老师摸了摸我的头,微笑着说:“跳跳,你真厉害, 考了个全班第一!”我腼腆的笑了笑。
“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一个声音从广播里传出来, “现作文在公布全级期末考试成绩排名前二十名同学的名 单……”顿时,大家都安静了下来,心里既紧张又充满了 期待。“第四名,202,王跳跳。第五名……”这时全班同 学都尖叫了起来,纷纷看着我,眼里充满了羡慕。我也开 心得差点就跳起来了。
矣。(祟在种内,反怨鬼神。)
凡稻撒种时,或水浮数寸,其谷未即沉下,骤发狂风, 堆积一隅,此二灾也。谨视风定而后撒,则沉匀成秧矣。 凡谷种生秧之后,防雀聚食,此三灾也。立标飘扬鹰俑, 则雀可驱矣。凡秧沉脚未定,阴雨连绵,则损折过半,此 四灾也。邀天晴霁三日,则粒粒皆生矣。凡苗既函之后, 亩上肥泽连发,南风薰热,函内生虫,(形似蚕茧。)此 五灾也。邀天遇西风雨一阵,则虫化而谷生矣。凡苗吐穑 之后,暮夜“鬼火”游烧,此六灾也。此火乃朽木腹中放 出。凡木母火子,子藏母腹,母身未坏,子性千秋不灭。 每逢多雨之年,孤野坟墓多被狐狸穿塌。其中棺板为水浸, 朽烂之极,所谓母质坏也。火子无附,脱母飞扬。然阴火 不见阳光,直待日没黄昏,此火冲隙而出,其力不能上腾, 飘游不定,数尺而止。凡禾穑叶遇之立刻焦炎。逐火之人 则他处树根放光,以为鬼也。奋梃击之,反有鬼变枯柴之 说。不知向来鬼火见灯光而已化矣。(凡火未经人间传灯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八单元科学之光《天工开物》两则含答案

8 《天工开物》两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秔. (jīnɡ) 粳.(jīnɡ) 稌.(tú) 婺.源(wù)夏潦.(lǎo) 刈.(yì) 汲.灌(jí) 砧.(zhēn)枵.(xiāo) 淬.(cuì)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名词,期限)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大铁锥传》)(动词,约定)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动词,至,及)(2)去⎩⎪⎪⎨⎪⎪⎧ 泥滓成枵而去.(动词,去掉)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形容词,过去的)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 并序》)(复合词,走了以后,“来”,补充音节助词,无义)念去去..,千里烟波(《雨霖铃》)(复合词,越来越远,往前走了又走)(3)名⎩⎪⎨⎪⎧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动词,命名,称名)名.曰劳铁(名词,名称,名字)西门豹治邺,名.闻天下(《西门豹治邺》) (名词,名声,名望)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形容词,有名的,著名的)(4)方⎩⎪⎨⎪⎧ 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副词,才)方.宅十余亩(《归园田居》)(名词,四周)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山中与裴秀才书》)(副词,正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 (副词,当) (5)数⎩⎪⎪⎨⎪⎪⎧ 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数词,几个)天有常道,地有常数.矣(《荀子·天论》) (名词,规律)识盈虚之有数.(《滕王阁序》)(名词,定数)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计算)数吕师孟叔侄为逆(《〈指南录〉后序》)(动词,列举罪状)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副词,屡次)(6)其⎩⎪⎪⎨⎪⎪⎧ 取其.芳气(代词,它的)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代词,那些)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代词,其中的)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助词,表推测语气)路曼曼其.修远兮(《离骚》) (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中国则惟事.冶铸也(名词作动词,依靠) (2)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名词作状语,用斧子) (3)秧过期老.而长节(形容词作动词,变老)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煤炭居十七..古义:十分之七。
语文同步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八单元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

课时跟踪检测(八)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巩固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俟.其生芽,撒于田中 俟:等到 B .秧过期老.而长节 老:变老 C .水火未济,其质.未坚 质:质地 D .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尚:高尚 解析:尚:重视,崇尚。
★答案★:D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早者七十日即收获..B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 .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D .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 解析:十七:古义为“十分之七”,今义是一个数字。
十三:古义为“十分之三”,今义为一个数字。
★答案★:C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清水淬之.②湖滨之.田 ⎩⎪⎨⎪⎧③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④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解析:①代词,“它”;②助词,“的”;③连词,“来”;④介词,“用”。
★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灼红、斧.斩,永不可断也 A .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 B .中国则惟事.冶铸也 C .臣具以表闻.D.取其火性内.攻解析:D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状语,例句为“用斧头”,D句为“向内”。
A、B两项名词作动词,C项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即“使……闻”。
★答案★:D5.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项是()A.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B.其炎更烈于煤C.以为受锤之地D.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解析:B项与例句都为倒装句,介词结构作状语被后置,例句应为“于清明后”,B项应为“于煤更烈”。
A项,判断句,“非……也”为标志;C项,省略句,应为“以之为”;D项,被动句,以“为……所”为标志。
★答案★:B6.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天工开物》两则一、基础知识巩固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不粘者,禾曰秔.(háng)B.泥滓成枵.而去(xiāo)C.待夏潦.已过(lǎo)D.六日刈.初禾(yì)项,“秔”应读“jīng”。
( )A.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方语:方言。
B.收实甚少,滋益..全无滋益:滋养。
C.锻工先择坚硬条木,烧成火墨..火墨:木炭。
D.西洋诸国别.有奇药别:别的。
项,别:另外。
( )A.均之.二策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惑之不解项,代词;B项,结构助词,“的”;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宾语前置的标( )A.凡治铁成器..B.与炊炭同形而分类..也C.凡熟铁、钢铁已经..炉锤D.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项,古义,成为器物;今义,比喻成为有用的人。
B项,古义,种类不同;今义,根据事物的特点C项,古义,已经经过;今义,表示动作、变化完成或达到某种程度。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非无稽之说.也B.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C.地无霜雪故.也D.其炎更烈于煤项,说,动词作名词,说法;B项,名,名词作动词,称为;D项,炎,形容词作名词,火焰。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
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
若田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
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 俟:等待。
B.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 潦:雨水大。
C.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 刈:收割。
D.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异:不同的。
项,异:奇特的。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②万器以钳为祖B.{①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②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C.{①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②即用煤炭,也别有铁炭一种D.{①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项,均为动词,①制造,②作为。
B 项,①介词,用;②目的连词,“来”。
C 项,连词,即使、即,①副词,才;②名词,方向。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先从稻的种类谈起,以“凡稻种最多”一句总括其事。
接着,分别从粘性、功用、稻谷的形状、稻米的色泽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B.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记述的一些水稻栽培技术,这些虽然是来自生产实践的科学数据,但现在看来已无多大价值。
C.第三段谈水稻的收获及成熟期。
收获和成熟,都因南北气候及稻种的特性而有所不同,也与水源丰枯、地势高低有关系。
D.第四段谈南方两季稻的栽种,及水稻的一些特殊品种。
作者在对比中说明晚稻比早稻具有抗旱的,称为奇迹。
(1)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一亩秧田所育出的秧,总共可供移栽二十五亩。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
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灰居十一。
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
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
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
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
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和。
甃墁则仍用油灰。
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
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米糡①、杨桃藤汁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和土。
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
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②以代之。
(选自《天工开物·石灰》):糯米糊。
②蛎蚝(lì háo):牡蛎。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淫:指渗水。
B.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燔:焚烧。
C.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沃:肥沃。
D.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项,沃:浇水。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B.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凡灰用以.固舟缝C.铺薪其.底,灼火燔之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D.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项,均为副词,“那么”。
A项,之,助词;代词,代“青石”。
B项,以,介词,用;连词,来。
C代词,指“煤饼、垒石的底部”;代词,这些功用。
,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灰是用石灰石烧炼成的,石灰石一般埋于地下二三尺,以青色的为佳,黄色白色次之。
造船盖房时,人们常用它填隙防水。
B.石灰按质量可分为上好的“矿灰”和劣等的“窑滓灰”等,可用于固舟缝、砌墙石、甃墁、垩墙壁、襄墓及贮水池。
C.用一分石灰加入三分河沙、黄土,再用糯米糡、杨桃藤汁和匀,轻轻地夯打便很坚固,永久不会损坏,这就是“三和土”。
,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那么就用天生的牡蛎来代替石灰。
,不是“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
(1)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2)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
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艌。
石灰凝固以后,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
众多的船只和墙壁,填缝防水必须要用石灰。
,下面铺上燃料,点火烧石。
(3)用石灰填固船缝时,得与桐油或鱼油调配,放在厚绢或细罗上用油拌和,再杵一千下以后塞,遇水永远不会被破坏。
众多的船只,这种石以青色的为上料,黄、白色的次之。
石灰石一定埋于地下二三尺内,掘取出来烧炼,但表面风化的不能采用。
烧石灰的燃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
先用煤炭和泥和成饼。
每一层煤饼上堆一层石,下面铺上燃料,点火烧石。
最好的叫矿灰,最差的叫窑滓灰。
火力一到,便将石烧脆,放在风中,时间一久便成为粉。
急用时以水浇湿,也会自成粉末。
用石灰填固船缝时,得与桐油或鱼油调配,放在厚绢或细罗上用油拌和,再杵一千下以后塞缝。
用石灰砌墙或砌石时,要筛去其中的石块,用水调粘。
涂饰器物,仍用油灰。
用石灰粉刷墙壁,则将石灰用水澄清,加入纸筋后再涂抹。
用来修坟墓或蓄水池时,则是石灰一份,加入河沙、黄土三份,以糯米糊、杨桃藤汁和匀,轻轻一压便很坚固,永不毁坏,名叫三和土。
其余如制造蓝淀、造纸,都离不开石灰,其用途难以一一列举。
浙江温州、台州及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石头如果不能烧成石灰,则有天然产生的牡蛎壳可作代用品。
三、表达能力提升14.依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表达你对承诺的理解,要求使用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承诺不是水面上的一叶浮萍,飘游不定;承诺不是,。
承诺如同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苦的代价,也是河蚌的荣耀;承诺如,,。
,要求分析仿句结构,上下句关系;其次,需要使整段的表意保持和谐一致。
第,飘游不定”这个句子写,先运用一个修饰语加上中心语的格式,再用一个四字短语,对前文内容进行阐述;第二句仿写,仿照“珍珠,它的莹润是河蚌痛,注意结构形式与内容的限制。
(1)夜幕下的一束昙花转瞬即逝蜂蜜它的甘甜是蜜蜂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蜜蜂(2)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随风转徙金子它的光华是淘金者辛劳的付出也是淘金者的喜悦15.下面是某中学国庆七日游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字。
解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图表的所有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阐述,要注,图表的主题是“国庆七日游”,从图文框架来看,应从前期准备和目的及目的地三个方面进行表述,然后再从目的两个方面和目的地的三个景75字。
,学校将组织国庆杭州七日游活动,要求参加者做好前期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