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

合集下载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有效教学及对学生成长影响初探作者:蒋承龙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8年第02期【摘要】在新课标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作为学生在高中课程中主要的语文选修教材,其有效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影响非常的重要。

学生能够在学习新课标下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能够不断的提高自我修养。

在深刻认识到《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的内涵后,才能够改变自身的观念与追求。

新课标下获取更多的知识内容,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过程中,保证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教育课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引言(一)《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选修教材是以历史发展与儒道发端两部分组成,其中在构造方面主要是根据时间的顺序进行的排列。

包含了我国上千五千年的文化作品以及发展始末,一共有十个单元,另一个则是以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内容结合上述内容,为学生能够在选修的过程中,了解到关于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以及文化精神。

(二)《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分析1.教学措施实施的意义在新课标的实施下,《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实施不仅能够有效的传承中国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

在不断促进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过程中,不断扩大学生阅读材料的数量,从而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宗旨。

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的群体,《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选修课程能够有效的将中国传统精神渗透到教学课程中,正确提高学生掌握民族责任感中的要点,加强学生对于国家的爱国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中,选修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能够减少学生掌握知识的片面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2.教学措施的理论指导关于《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以新课标下为主,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模式,改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程标准,从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以往过于死板的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10.1《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

10.1《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

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理解。
1.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 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 已有的成果。 2.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坚定执著,具有不怕艰难险阻, 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3.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 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 有何区别与联系?
从创作方法角度: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
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谢谢欣赏
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三层: 1.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二者的观物方式 3.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 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大家”之作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 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语文:10.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语文:10.10《<人间词话>十则》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自读质疑
1.疏通课文,概括每则内容。 2.给不懂的字词作上记号。
3.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
讨论释疑
《人间词话》 中引用了很多诗 词,用以说明他 的“境界说”, 请从中挑选一首 你认为最有“境 界”的作品,加 以分析。
赏析附录
1.冯延巳《鹊踏枝》(欧阳修)赏析
此词描写闺中少妇的伤春之情,一起一 结颇受推赏。上片写深闺寂寞,阻隔重重, 想见意中人而不得,下片写美人迟暮,盼意 中人回归而不得。幽恨怨愤之情自现。此词 写景状物,疏俊委曲,虚实相融,辞意深婉, 尤对少妇心理刻划写意传神,堪称欧词之典 范。
Gibco胎牛血清 /xueqing/Gibco-xueqing.html Gibco胎牛血清
vzg91wcv
已经无法继续开店,也没有条件坚持等到十月以后了,只能现在就带着三个孩子过江南去另谋生路。希望张老乡携家眷来到汉 口镇的时候,这里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倘若在这里无法立足,也下江南来吧。如果苍天有眼,希望大家还能在江南再次相遇, 共叙友情,云云。耿英把剩余的白面全部打成大饼,用包裹包好了放到箩筐内,作为父子四人路上吃的干粮。次日清晨,天气 完全放晴了,但街道上大量尚未清理掉的厚淤泥踩上去仍然还有点儿陷脚。耿家父子四人饱餐一顿之后,先将剩余的粮油米面 和锅碗瓢盆等规整好了放在箩筐内,再把所有的衣物被褥等打了大小三包,耿正将开店以来一直没有再拉的二胡用一块儿厚厚 的布包好了别在最大的行李卷上。至于木床、桌子、水缸、铁炉子和橱柜什么的大家什儿是没有办法带的,只能是丢弃了。然 后,父子四人把所有能够带着走的东西全部搬到楼外。耿老爹和耿英恋恋不舍地又返回店铺内转了一圈。耿老爹把称米面用的 盘秤和秤砣拿起来看看,说:“这个以后也许还用得着呢,带上吧!”说罢,用扫把清理了一番,拿出来放到箩筐里。耿英拿 下挂在抽屉拉环上的小铁锁,又用力拉开抽屉欲拿起销售账本再看看,但那的纸片了。耿英轻轻叹一口气走出来拉上店门。锁店门的大铁锁也是耿老爹租赁下这座小二楼以后自己买的,于是, 耿英也把这把大铁锁从门环上取下来拿在手里。然后,再细细看一遍爹爹贴的留言。耿直抬起头来问爹爹:“张伯伯能看到你 写的留言吗?”耿老爹没有说话。耿正拍拍弟弟的肩膀说:“但愿张伯伯能够早点儿听到这儿遭水灾的消息,先不要来了。即 使是两、三个月之后,这里的条件也好不到那里去。万一他们真的来了,全家人举目无亲的,可如何安身立命啊!”耿英看着 爹爹留在店门上的一纸情真意切的留言,满怀深情地说:“真想再见到张伯伯啊!”想一想,耿英又推开店门走进店内,确认 后门已经关上了,这才又走出店门。由于房东原来用的那两把旧铁锁一直搁在店铺里边的窗台上,父子们前两日在清理窗台上 的淤泥时已经都给扔掉了,耿英就用手里的这把大铁锁锁上了店门。耿直不解,嘟哝了一句:“姐姐还锁门干啥呢?以后没有 人住了。”耿正说:“还是锁上的好,免得这无主的房子过早地荒废了。那样,即使两、三个月以后张伯伯真得来了,也不太 可能看到咱爹写的留言了。”耿老爹赞许地点点头没有说话。然后,父子们仰头望望二楼上紧闭着的窗户,看一眼已经没有了 院墙和院门的小后院儿,痛心地想一想为父子们南下立足而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老朋友——那只高大的黑灰色毛驴和它拉的那挂 再熟悉不过的平板车,一阵说不上来的悲切感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1 《红楼梦》评论(节选) Word版含答案推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学案:第十单元 相关读物1 《红楼梦》评论(节选) Word版含答案推

相关读物1《红楼梦》评论(节选)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相关文言句式。

2.了解王国维对《红楼梦》人物悲剧命运的哲学阐释。

对应学生用书P90见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走近作者”。

“滴残春雨住无期,无尽园花卧不知。

因病废书增寂寞,强颜入世苦支离。

拟随桑户游方外,未免杨朱泣路歧。

闻道南山薇蕨美,膏车径去莫迟疑。

”(《病中即事》)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归来,罗振玉要支持他到西洋留学,而后未果。

病痛与抑郁交织,而志向不得成。

后为罗振玉译书,所译之书涉及教育学、科学、哲学。

1901年在藤田的指导下学习哲学。

在这段独学时代,他深入了解叔本华、康德。

对于康德的书,起先不能卒读,后通过叔本华来了解康德。

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诸多相通之处,甚喜。

也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创作了《〈红楼梦〉评论》,这篇评论是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西文学比较研究论文。

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相结合,以崭新的眼光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写出了《〈红楼梦〉评论》等论著。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在《教育世界》杂志上刊出,一百多年来,研究《红楼梦》的文章著作可谓汗牛充栋,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红学家,你尽可不必也不可能把这些文章著作都读过,但是你却不能不读王国维的这篇《〈红楼梦〉评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论文。

它尝试运用西方哲学、文学和美学理论来评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提出了《红楼梦》的“精神”“美学价值”等崭新命题,并作了系统的探讨和评价,较之先前旧红学派的感想式的评论和牵强附会的考评,实在是一个明显的突破。

王国维在其中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这是一个极富启发性的观点。

虽然他的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及悲剧学说,意在突出人生即痛苦悲观的思想,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宇宙之大著述”,这不见得符合小说的实际,但他力图从哲学的角度把握《红楼梦》精神实质的努力,却为后来的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案

2018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经典原文10《人间词话》十则教学案

经典原文10_《人间词话》十则对应学生用书P85王国维 (1877 - 1927) ,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加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中国近现代之交的有名学者,优秀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家、哲学家,是享有国际盛誉的有名学者。

b5E2RGbCAP世代清寒,幼年苦读,为秀才。

从前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云变化之际弃绝科举。

二十二岁起,他至上海《时务报》馆充书记校正。

利用公余,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结纳主持人罗振玉,并在罗振玉资助下于1901 年赴日本留学。

p1EanqFDPw1902 年王国维因病从日本回国。

后又在罗振玉介绍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复用心文学研究,开始其“独学”阶段。

DXDiTa9E3d 1907 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写,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对于文学责备的著述中最为人所重视的一部作品,是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的浸礼后,以崭新的目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议论,但他又脱弃西方理论的局限,力争运用自己的思想看法,试试将某些西方思想中的重要看法,融入中国固有的传统责备中,所以,从表面上看,《人间词话》与中国相袭已久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的体例、格式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实质上,它已初具理论系统,在昔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甚至在过去词论界里,很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依据,影响特别深远。

所以,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被人们认为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RTCrpUDGiT1925 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 年 6 月,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杀,留下了难解之谜。

5PCzVD7HxA王国维生活的时代,正是近代史上各样政治权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激烈动乱、矛盾、交融的时代。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10.2《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10.2《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19-
全文结束!谢谢 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16-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1.我们应怎样看待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表现出来的“悲
剧观”?
参考答案:在中国,对悲剧的美学价值的探索,王国维是第一人。
王国维深受叔本华的理论影响,他根据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提出了自
-13-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审美鉴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点评:根据叔本华的观点,作者认为,悲剧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极 恶之人相互构陷而成,第二种是由于不可知的命运造成,第三种是 由于普通人物、普通境遇逼迫而成。以宝黛爱情为例,《红楼梦》 中没有一人是“蛇蝎之人”,也没有“非常之变故”,却因为种种“通常 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而导致宝黛的爱情悲剧,因而 可说是“彻头彻尾之悲剧”“悲剧中之悲剧”。 总的说来,《红楼梦》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从表层到深层的悲剧意 蕴。 人生悲剧:贾宝玉连同一群身份、地位、性格不同的少女的下场, 展示了他们的青春生命和美的被毁灭。
-4-
《红楼梦》评论(节选) 《人境庐诗草》自序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2.解多义 始于困者终于亨(困窘,窘迫)
(1)困 数十伶人困之(围住) 牛困人饥日已高(疲倦) 聊书于此,以俟他日(写) 吾书与汝曰(写信) 凭几学书(书法)
(2)书 六体者古文、奇字、篆书、隶书……(字体)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书籍)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文书)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教案

《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设想本单元主要学习史学著作及史学思想。

编写内容由经典原文、相关读物、大视野三部分组成。

“经典原文”《晋灵公不君》是《左传》中的著名篇章,文不甚艰,故事生动,剪裁得当,叙事流畅,人物形象饱满,性格鲜明,较鲜明地体现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教学时,可把课文的叙事艺术与对“春秋笔法”的辩证认识作为教学的重点。

“相关读物”所选《史通》是中国史学理论名著,节选部分论述史书的“直书”原则,列举了大量事例说明直书的难能可贵,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大视野”所选翦伯赞《怎样研究中国历史》是同类文章较浅近的,文章对古代史书的体裁、史学的发展历程、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问题,都有深入浅出的解说。

高三学生有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可通过工具书和注解理解文意。

语法句式等现象需要点拨。

必修一学过《烛之武退秦师》和《史记》的一些作品,对《左传》的叙事艺术有初步的了解,需要系统梳理知识。

“春秋笔法”秉笔直书的文化内涵相对陌生一些,需从阅读指南入手难点突破。

这个单元的学习,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自学相结合,强调文言文的朗读,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的积累,要能跨过语言的障碍,把握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本质和深刻内涵。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认真阅读课文及注释,做得读得顺,能翻译,并思考全文写了哪些意思,作者是如何表现的?一、导入:由回忆学过的历史著作开始。

如《左传》、《史记》文学常识简介:1、《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左转》和《春秋》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它是解释春秋的一部史书。

另一种认为它是单独的著述,与春秋无关,原因有三:一是两者记载的时间下限不同。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人文心声《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十单元人文心声《人间词话》十则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人间词话【教学目标】1.了解王国维及著名的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理解读者修养与作品解读之间的关系,增强提高个人修养重要意义的认识。

2.理解王国维“境界”的内涵及其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初步形成运用“境界(意境)”来分析古代诗文(部分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领会王国维“境界说”中“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二、教学重、难点:领会“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在启发基础上讲授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熟读课文,回顾“古之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1、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

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之一。

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时,“不终场而归”。

1898年后,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论》。

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话》。

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史》。

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倒退。

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

1927年6月,北伐军进逼北京,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的昆明湖自尽。

2、《人间词话》,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

该书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西方的康德、叔本华、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料组合,兴之所至,随感而发,形成中国诗话、词话发展史上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观点新颖、立论精辟的划时代论著。

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深远。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三、学生自读课文,概括课文所选的十则,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明确: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容: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之( .
名词作状语,亲身
) )
所索之女子,才得一面 ( .
名词作动词,见面
而不必求息 肩之地也( 使动用法,使……休息 ) .
4.古今异义
始于离者终于 合 .. 结束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
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 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 绪,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 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 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
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
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 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闲静 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 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
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反其道
2.一词多义
区别 ( 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 . ( 告别,离别 ) 别醉不成欢惨将别 . 宜别图之( ) 另,另外 .
黛玉之孤僻( 恐惧,害怕 ) 而惩 . 责罚,处罚 ,无善不显( 惩无恶不惩 .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苦于 )
) )
行于其间哉( 运行,此指作怪 ) . ( 前去,前往 ) 赵王畏秦,欲毋行 . 余嘉其能行古道( 实行,施行 ) . 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品行 ) . 行 为迟( ) 动作 视为止,行 .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辈分,读hánɡ ) . 行止( 道、路,读hánɡ ) 高山仰止,景行 . ( 量词,读hánɡ )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
“洗涤”人的精神的最高级的悲剧。此外,他还批评了旧红学派
主观主义的索隐和臆断,提出了“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 象”,“就个人之事实,而发见人类全体之性质”的文艺观点, 可以说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新红学派之先声。
自主学习
1.易误读字
缧绁 (léi xiè ) .. 婉慝 ( tè . ) 悚 然(sǒnɡ ) . 福祉 ( zhǐ ) . 战慄 ( lì ) . 虞 ( yú ) .
文本研读
我国人的精神,是人世间的,是乐天的,所以代表他们精神
的戏曲、小说,没有不染此乐天的色彩的:开始于悲的终结于欢, 开始于分离的终结于团圆,开始于穷困的终结于亨通。不这样做
相关读物 《红楼梦》评论(节选)
一个孤独高洁的灵魂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 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 《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 情悲剧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 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面对封建礼教的种种迫害和
释《红楼梦》的,因此比较注重解脱的哲学。他解释过程的成败
得失是另外的问题,但无论如何是第一次用西方的哲学、美学思 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并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意义,其基
本理论架构是完全正确的。
3.文化常识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5年,是以西方哲学阐释中国 小说的尝试,也是“红学”史上最早的一篇具有现代学术性质的 论文。它强调了《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及其价值,开创了中国现 代文学批评的先河。作者以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来分析阐述这部中 国古代小说名著,把《红楼梦》说成是一部以“解脱为理想”的 “宇宙之大著述”,并且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肯定《红 楼梦》是能唤起“恐惧”和“悲悯”之情、“感发”人的情绪、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 (2)介词结构后置 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王夫人固亲于薛氏
(3)被动句 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 投缧绁之中
6.熟语集释
彻头彻尾:从头到尾,完完全全。(多用于贬义)
信誓旦旦:形容誓言说得非常诚挚可信。 7.名句集锦 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红楼梦》)
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 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 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王国维(略,见《〈人间词话〉十则》)
2.背景资料
王国维是用西方哲学、美学思想诠释中国古典的躬行者。最
具代表性的是《〈红楼梦〉评论》,这是中国学者第一次用西方 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来解释中国古典小说的尝试。他指出《红楼 梦》是“我国美术上之唯一大著述”,作品是一个大悲剧,是彻 头彻尾的悲剧、悲剧的悲剧。以前的《红楼梦》研究,要么是 “评点”,要么是索隐本事。《〈红楼梦〉评论》问世以后,哲 学的美学的小说研究开始了,所以这篇论著开了红学小说批评的 先河,成了红学研究的经典。具体说,他是用叔本华的思想来解
冷漠,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我们感叹贾、林爱情悲剧的时候,
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
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
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
段情节,充分体现了她的个性。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 《葬花词》中袒露无遗: “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 怜?”“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 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
而行之。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 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 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 前的哀怨凄婉,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 男女在封建礼教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
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