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

合集下载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

中医顶尖名句-医术要言1.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素问·至真要大论》)2.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谢利恒《中国医学源流论》)3.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汉·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5.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6.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后晋·张昭远《旧唐书·孙思邈传》)7.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8.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10.知常达变,能神能明,如是者谓之智圆。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1.望闻问切宜详,补泻寒温宜辨,当思人命至重,冥报难逃,一旦差讹,永劫莫忏。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12.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13.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14.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伤饮食论》)15.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明·周之幹《慎斋遗书·辨证施治》)16.不知天、地、人,不可与言医。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柯怀祖序)17.夫不知《易》者,不可以医。

(清·屈大均《翁山文外·卷二》)18.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

中医熟记100句名言1.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

解释:治疗疾病并不难,难点在于诊断病情。

这句话强调了准确诊断病情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准确地诊断出病情,才能针对性地开出药方进行治疗。

2.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解释:作为医生,必须具备仁爱之心,能够关心、体贴患者,才能真正地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人文素养和医德的重要性。

3. 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解释:医生必须熟悉医书,才能够理解医学原理,从而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的重要性。

4. 用药如用兵,用医如用刑。

解释:治疗疾病需要像用兵一样讲究策略和方法,医生需要像用刑一样严格遵守医学原则和规范。

这句话强调了治疗疾病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5.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解释: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治疗疾病时医生应当怀有崇高的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6. 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解释:药物既能治疗疾病也能带来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必须十分谨慎。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在用药时的严谨性和责任心。

7. 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解释:世界上没有难以治愈的疾病,只有不善于治疗的医生;药物没有难以替代的品种,只有不善于使用药物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医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心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性。

8. 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解释: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或抑制疾病的发展,而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因为大多数疾病是由不良的生活习惯或环境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是导致疾病的根源。

因此,要彻底治愈疾病,需要消除这些不良因素。

9. 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汇总学医者必须记住中医经典语录,这些语录是中医理论的基石,能够指导临床治疗。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中医实际操作中所推崇的温和、柔软的治疗方式。

中医强调保持人体的平衡,而不是强迫性的干预。

2.“从天而下,治未病。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预防治疗观念,中医注重维持人体健康的平衡状态,通过关注原因而不是症状来预防疾病。

3.“形寒者病,法温;形热者病,法寒。

”,《伤寒杂病论》这句话讲的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治未病,要以未病防治。

”,《古代医书汇编》中医强调将治疗的重点放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生活习惯等方式,做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5.“未病先防,已病治其根。

”,《金匮要略》这句话强调了中医预防与治疗的综合观念,治疗应该从疾病的根本原因入手,而不只是关注表面症状。

6.“当与之通,乃可得天和。

”,《内经》中医强调医患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只有医患之间有良好的相互理解,才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7.“病虽同名,治之多端。

”,《素问·行论》这句话强调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观念,同一种疾病的治疗可以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8.“以荣筋而害骨,严肃而失和。

中医强调人体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时需要兼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平衡与和谐。

9.“不通则痛,痛则不通。

”,《外科正宗》这句话强调了中医的通则治疗原则,身体的不通常会导致各种疼痛症状,故治疗要通过调通经络来达到治疗目的。

10.“以静治动,以淡治烈。

”,《伤寒论》中医注重平和治疗,避免过度干预,以免加重病情。

以上是一些中医经典语录的汇总,这些语录都是中医治疗思想的精髓和指导原则,学医者应该牢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

中医最经典的医德名言1.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呐!”就像孙思邈那样,一心为患者着想,倾尽全力去救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呀!比如面对一个贫困的病人,医生不仅精心治疗,还自掏腰包为其买药,这就是在践行大医精诚啊!2.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

”哇,这得多高尚的情怀呀!想想那些为了预防疾病而努力宣传的中医们,不就是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的嘛,就像小区里义务给大家讲解养生知识的老中医,真的让人敬佩!3. “医乃仁术,无德不立。

”可不是嘛,一个没有医德的医生怎么能算好医生呢!就好像那个只想着赚钱而不顾病人感受的医生,能让人信任吗?而那些真正有仁德的中医,总是能赢得患者的心啊!4.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这话说得太对啦!人的生命多重要啊,就如同那千金般珍贵。

当医生全力抢救一个濒危病人时,不就是把人命看得比什么都重吗!5.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

”哎呀呀,这要求可真高呀!就像那位对每个病人都充满耐心和关爱的医生,真的如同佛一般慈悲,这样的医生才是大家需要的呀!6. “术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哇塞,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才行呢!你看那些妙手回春的中医大师,他们的医术可不就是接近仙了嘛,能把那么多疑难杂症都治好!7. “悬壶济世,医者本分。

”对呀,医生就是要济世救人呀!就如同那个奔波在乡村为百姓看病的中医,不辞辛劳,这就是在履行医者的本分呀!8.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这是多好的志向啊!就像那个放弃从政而选择从医的人,一心想着为人们解除病痛,多么伟大呀!9.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

”真的是这样啊!医生一辈子都要为病人负责呢。

像那位老中医,即使退休了还经常回医院指导年轻医生,这就是鞠躬一生的体现呀!10. “敬畏生命,尊重患者。

”这绝对是必须的呀!想想如果医生不尊重患者,那怎么能行呢?只有像那些认真倾听患者诉说的医生,才是真正敬畏生命的好医生啊!我觉得中医的这些医德名言真的太重要了,它们体现了中医的高尚品德和对患者的关爱,是中医传承的宝贵财富,应该被每一位中医铭记和践行。

中医的经典语句

中医的经典语句

中医的经典语句
1. “中医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就像黑夜中的明灯,照亮我们的健康之路。

比如说我上次感冒,吃了西药一直没好,最后还是靠中医调理好的呢!”
2. “中医真的很神奇呀!就如同一个智慧的长者,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邻居大爷多年的关节痛,不就是中医给治好的嘛!”
3. “中医的养生之道,那可太重要啦!这就好比给身体修筑坚固的城墙。

你看那些注重中医养生的人,不都精神饱满嘛!”
4. “中医的针灸,哇,那简直绝了!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健康的大门。

我朋友的妈妈偏头痛,针灸几次就好多了呢!”
5. “中医的中药,那可是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啊!好比是一个丰富的宝库。

我自己身体虚弱的时候,喝几副中药就有力气多了!”
6. “中医的推拿,厉害着呢!就像一双温柔的手,抚慰我们的身体。

我上次脖子僵硬,推拿一下就舒服多了!”
7. “中医的理念,那真的是深入人心啊!如同清澈的泉水,滋养着我们。

身边好多人不都在遵循中医的理念生活吗!”
8. “中医的望闻问切,多了不起呀!像是侦探在寻找健康的线索。

那些中医大师们,不就是靠这个诊断病情嘛!”
9. “中医的传承,那是必须要重视的呀!就像接力赛跑,一棒接一棒。

我们可不能让这么好的东西断了呀!”
10. “中医,真的是我们的健康守护者啊!好比是我们的贴心卫士。

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呀!”
我的观点结论:中医有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在维护我们的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中医。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世代医家的钻研与实践,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也对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100句中医名人的名言,带我们一起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1. "药石之学,以立观念,学其他则不为深矣。

"——医学家扁鹊2. "上工之医,必善于调气。

"——医学家扁鹊3. "夫精诚者,天之弘医。

"——医学家扁鹊4. "病人惧医生,病人不归。

"——医学家扁鹊5. "大医不治病,治未病。

"——医学家扁鹊6. "不洁之气,未发为病;发为病,已病者急。

"——医学家扁鹊7. "上工之医,谓之善言。

"——医学家扁鹊8. "善言者示贤,能复魂魄,致腠理。

"——医学家扁鹊9. "知人生之所生,治之所生。

"——医学家扁鹊10. "用医不足以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之义也。

"——医学家张仲景11.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3.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4.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5.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6.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

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中医必记的经典语录11、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2、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聚则塞,气散则通5、百病挟痰6、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7、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8、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9、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10、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11、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12、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13、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14、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15、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16、久病先针足三里17、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8、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19、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20、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21、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2、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23、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善医者,法门广阔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27、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28、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9、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30、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31、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32、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33、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湿而恶燥。

34、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35、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36、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7、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38、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医者必记中医经典语录发表者:赵东奇1270人已访问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阴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