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关系外文翻译

中美贸易关系外文翻译
中美贸易关系外文翻译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译文:

中美主要贸易问题

中美贸易问题

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快速增长,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已经引起美国和中国的经济越来越集成日益增长的中美经济关系,虽然大多数分析家认为是互惠互利的整体,紧张局势的上涨了已经超过了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政策,许多美国评论家声称保护主义,经济扭曲,和损害美国经济利益。其中包括中国的抵抗力,采取以市场为基础的货币;混合记录实施其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义务,包括其未能提供充分保护美国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和其产业政策,包括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促进和保护中国国内产业的使用。有些议员认为,鉴于美国失业率高企,中国的“不公平”的经济和贸易政策再也不能被容忍,并敦促奥巴马政府更积极地利用贸易工具来挑战这样的政策,作为美国贸易救济法律和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等。

一个其成员由商务部美国商会2011年在中国的调查显示美国公司的中国的机会和挑战。据报道,7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2010年取得的利润在中国,85%的人表示他们将推动在2010年其中国业务的投资。然而,35%的受访者表示,它已经变得更加困难,在近年来取得企业许可证和25%的人表示,中国自主创新的政策(下文讨论),损害了他们的业务。

中国的货币政策

与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如美国)不同,中国不保持一个以市场为基础的浮动汇率。1994年至2005年7月,中国盯住其货币人民币8.28元左右兑美元。2005年7月,中国人民币升值2.1%,据一篮子主要外币(包括美元),移动到一个“有管理的浮动”。为了保持与美元的汇率目标利率(和其他货币),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资本交易的限制和控制,并取得了美元的大型采购(美元资产)。据中国银行,从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的报告,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从8.27上升到6.83元,每美元升值21.1%。然而,一旦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变得明显,中国政府将停止对人民币升值。从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中国政府保持在相对稳定的6.83元汇率,以帮助限制在全球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急剧下降的影响。

许多美国政策制定者,劳工团体,进口敏感行业的企业代表已落案起诉,尽管轻微的改革,中国政府继续操纵其货币,以保持其货币兑美元汇率人为偏低的价值(估计低估从15%至50%不等)。他们声称,这项政策构成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行为,事实上是对中国进口美国商品的关税补贴。他们抱怨说,这一政策,特别是伤害了一些美国制造业部门被迫对中国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并导致成千上万的美国就业损失。评论家进一步负责人认为,中国的货币政策一直是中国的规模与美国的贸易赤字增长的主要因素。一些国会议员抗衡,鉴于目前在美国的高失业率,中国的“操纵汇率”将不再容忍。

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义务

为了中国加入关税和贸易(关贸总协定)和它的后继组织,世贸组织总协定的谈判开始于1986年,超过了15年时间才能完成。在世贸组织的谈判中,中国官员坚持认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相当宽松的条件下被允许进入。美国坚持认为,只有当它大幅放宽其贸易体制,中国才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最后,达成了一项妥协,要求中国立即广泛减少各种贸易和投资壁垒,同时允许它保持某些敏感领域的一些保护级别(或保护的过渡期)。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世贸组织。

美国知识产权的侵犯

由于缺乏有效和一致的保护知识产权,中国已被美国公司作为他们在中国开展业务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虽然中国已经在过去几年显着改善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其知识产权的法律和对重大知识产权侵权进行定期集中宣传活动(例如空袭),但是美国产业仍然常常抱怨,在中国的盗版率仍然高得令人无法接受。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估计,在2009年,美国的知识产权密集型公司开展在中国的业务损失为48.2亿美元,包括特许权使用费、许可费,这都是由于侵犯知识产权在中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IPA)估计,在2009年,在中国的业务软件盗版的成本问题上,美国企业失去贸易额为3.4亿。商业软件联盟(BSA)估计,在2009年中国非法使用软件的商业价值为76亿美元,比2008年增加了900万美元。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说明批评者认为,即使中国政府执行知识产权法律,由此产生的罚款,癫痫发作,和其他处罚往往不显著足以作为打击盗版的有效吓阻。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的报告,中国占66%的机构在2010财政年度(基于国内增值)检获盗版商品,盗版对中国经济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中国和美国贸易救济法

当2001年中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世贸组织同意允许美国继续把中国作为一个非市场经济的国家,作为十二年来美国的目的保障(根据第1974年美国法律编纂修订的贸易法案421条)。这一规定使美国(和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对中国产品施加限制(如配额和/或增加关税),当这些产品的进口大幅增加,会对美国国内生产者造成或威胁造成市场扰乱。布什政府根据中国具体的保障对6个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延长纾缓各行业,即使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建议的救济的四宗个案。一些美国产业和劳工团体呼吁奥巴马政府利用中国的保障条款,尤其是在面对当前美国经济的衰退,因为中国的“不公平”贸易做法。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2006年09月29日,美国总统布什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意建立战略经济对话,以便在重大经济问题的讨论“官方最高级别”。据美国财政部的新闻稿透露,战略经济对话的意图是“讨论,而不是长期的战略性挑战,寻求立即解决日常的问题”,为了提供一个更强大的基础,通过现有追求具体成果的双边经济对话。第一次会议于2006年12月举行,随后举行了四轮会谈(上次是在2008年12月)。

2009年4月1日在伦敦举行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G20峰会,奥巴马总统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时出席,并同意继续高层次的会谈,重新命名它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新的对话基于两个轨道,第一个轨道(“战略轨道),由美方的国务院秘书长带头,主要侧重于政治

和战略问题;而第二轨道(“经济轨道”)是由美国财政部长为首的美方并侧重于金融和经济问题。讨论的领域包括经济和贸易问题、反恐、执法、科学和技术、教育、文化、卫生、能源、环境(包括气候变化)、不扩散和人权等方面的问题。

原文:

Major U.S.-China T rade Issues

China-U.S. Trade Issues

China’s economic reforms and rapid economic growth, along with the 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have caused the econom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becom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Although growing U.S.-China economic ties are considered by most analysts to be mutually beneficial overall, tensions have risen over a number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that many U.S. critics charge are protectionist, economically distortive, and damaging to U.S. economic interests. These include China’s resistance to adopting a market-based currency; its mixed record on implementing its obligation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including its failure to provide adequate protection of 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and its use of industrial policies, including discriminatory government procurement policies, to promote and protect various Chinese domestic industries. Some Members have argued that, given the high rate of U.S. unemployment, China’s “unfair” economic and trade policies can no longer be tolerated, and have urged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o more aggressively use the trade tools at its disposal to challenge such policies whenever possible, such as U.S. trade remedy laws and the WTO’s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A 2011 survey by the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of its members in China illustrates China’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U.S. firms. It reported that 78% of those s urveyed said that they made a profit in China in 2010, and 85% said they would boost investment in their Chinese operations in 2010. However, 35% of respondents stated that it has become more difficult to obtain businesses licenses in recent years and 25% said that China’s indigenous innovation policies (discussed below) were hurting their businesses.

China’s Currency Policy

Unlike most advanced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does not maintain a market bas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 Between 1994 and July 2005, China pegged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RMB) or yuan, to the U.S. dollar at about 8.28 yuan to the dollar. In July 2005, China appreciated the RMB to the dollar by 2.1% and moved to a “managed float,” based on a basket of major foreign currencies, including the U.S. dollar. In order to maintain a target rate of exchange with the dollar (and other currencie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intained restrictions and controls over capital transactions and has made large-scale purchases of U.S. dollars (and dollar assets). According to the Bank of China, from July 2005 to July 2009, the dollar-yuan exchange rate

went from 8.27 to 6.83 yuan per dollar, an appreciation of 21.1%. However, once the effects of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became apparen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lted its appreciation of the RMB and subsequently kept the yuan/dollar exchange rate relatively constant at 6.83 from July 2009 to June 2010 in order to help limit the impact of the sharp decline in global demand for Chinese products.

Many U.S. policymakers, labor groups, and business representatives of import-sensitive industries have charged that, despite minor reform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es to manipulate its currency in order to keep the value of its currency artificially low against the dollar (with estimates of undervaluation ranging from 15% to 50%). They claim that this policy constitutes a de facto subsidy for Chinese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acts as a de fac to tariff on Chinese imported U.S. goods. They complain that this policy has particularly hurt several U.S. manufacturing sectors that are forced to compete against low-cost Chinese products, and has led to the loss of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U.S. jobs. Critics further charge that Chin a’s currency policy has been a major factor in the size and growth of the U.S. trade deficit with China. Some Members of Congress contend that, given the current high rate of un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Chinese “currency manipulation” can no longer be tolerated.

China’s Obligations in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Negotiations fo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 TT) and its successor organization, the WTO, began in 1986 and took over 15 years to complete. During the WTO negotiations, Chinese officials insisted that China was a developing country and should be allowed to enter under fairly lenient terms. The United States insisted that China could enter the WTO only if it substantially liberalized its trade regime. In the end, a compromise was reached that required China to make immediate and extensive reductions in various trade and investment barriers, while allowing it to maintain some level of protection (or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protection) for certain sensitiv e sectors. China’s WTO membership was formally approved at the WTO Ministerial Conference in Doha, Qatar, on November 10, 2001. On November 11, 2001, China notified the WTO that it had formally ratified the WTO agreements, and on December 11, 2001, it formally joined the WTO.

Violations of U.S.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Lack of effective and consistent protection in China of IPR has been cited by U.S. firms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problems they face in doing business in China. Although China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its IPR protection regime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by beefing up its IPR laws and conducting periodic focused campaigns (such as raids) against major IPR infringers, U.S. industries complain that piracy rates in China remain unacceptably high. The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 estimates that U.S. intellectual property-intensive firms that conducted business in China lost $48.2 billion in sales, royalties, and license fees in 2009 because of IPR violations in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ance (IIPA) estimated that business software piracy in China alone cost U.S. firms $3.4 billion in lost trade in 2009. The Business Software Alliance (BSA) estimates the commercial value of illegally used software in China in 2009 was $7.6 billion, a $900 million increase over 2008 levels. Critics of China’s IPR regime note that, even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enforces its IPR laws, the resulting fines, seizures, and other punishments are often not significant enough to act as an effective deterrence against piracy. The

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 reported that China accounted for 66% of pirated goods seized by the agency in FY2010 (based on domestic value). Piracy also has a number of negative effects on China’s economy.

China and U.S. Trade Remedy Laws

When China entered the WTO in 2001, it agreed to allow the United States to continue to treat it as a non-market economy for 12 years (codified in U.S. law under Sections 421of the 1974 Trade Act, as amended) for the purpose of U.S. safeguards.This provision enabl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WTO members) to impose restrictions (such as quotas and/or increased tariffs) on Chinese products when imports of those products have sharply increased and have caused, or threaten to cause, market disruption to U.S. domestic producers. The Bush Administration on six different occasions chose not to extend relief to various industries under the China-specific safeguard, even though in four cases the 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USITC) recommended relief. A number of U.S. industries and labor groups have called on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to utilize the China safeguard provision, especially in the face of the current U.S. recession and because of “unfair” Chinese trad e practices.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On September 29, 2006, President George W. Bush and Chinese President Hu Jintao agreed to establish a 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 (SED) in order to have discussions on major economic issues a t the “highest official level.” According to a U.S. Treasury Department press release, the intent of the SED was to “discuss long-term strategic challenges, rather than seeking immediate solutions to the issues of the day,” in order to provide a stronger f oundation for pursuing concrete results through existing bilateral economic dialogues. The first meeting was held in December 2006. Four subsequent rounds of talks were held (the last was in December 2008).

While attending the G-20 summit in London o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April 1, 2009, President Obama and Chinese President Hu agreed to continue the high-level forum, renaming it the U.S.-China Strategic and Economic Dialogue (S&ED). The new dialogue is based on two tracks. The first (the “Strategic Track”) is headed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n the U.S. side and focuses on political and strategic issues, while the second track (the “Economic Track”) is headed by the U.S. Treasury Secretary on the U.S. side and focuses on finan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Areas of discussion include economic and trade issues, counterterrorism, law enforce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culture, health, energy, the environment (including climate change), non-proliferation, and human rights.

中美贸易关系简介

浅析中美贸易关系 摘要:在发达国家大量通过FDI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背景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收支统计能够捕捉FDI对贸易收支的影响,从而反映出各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根据测算,美国自2000年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净收益约占其贸易赤字的25%~30%。同时基于所有权统计原则调整后发现,中美贸易顺差根源于FDI,这与现有有关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中美之间的贸易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中美贸易的格局基本是以中国整体对外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攀升为基本背景,而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逐年上升为显著特征的。巨大且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给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第一,加剧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尤其是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第二,为以美日为首的西方主要国家对人民币升值施压提供了口实;第三,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政策选择陷入因内外均衡的冲突而左右为难的窘境。因此,探究中美贸易顺差形成的真实原因,从而重估中美间的贸易差额的真实情况,有利于化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的国际压力,为中国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 中美之间的这一贸易格局引起了政策层、商界和学界的极大关注,并进行了许多政策性和理论性的讨论,提出了争议极强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民币人为地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从而导致了中国对美国不断上升的贸易顺差。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在对国际市场出口(包括对美国出口)方面有大量的政策鼓励和制度激励,人为地导致大量的中国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相反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受到了种种政策性和制度性的限制,以至于美国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阻力非常大,致使两国贸易不平衡。这一观点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政策层,认为中国实行了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政策。 第三种观点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是由中美两个经济体储蓄率的不同所导致。这是美国的宏观经济储蓄率近年来不断下降,而中国经济的储蓄率不断上升的结果,因为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一国的贸易顺差的本质就是储蓄过剩,逆差就是储蓄不足。 第四种观点在关注中美贸易失衡时,主要解释为什么中美之间所报告的统计数据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他们认为中美贸易不平衡被夸大了,其原因是由于进出口统计的产销国原则、进出口计价因素、香港转口贸易因素、服务贸易因素等所导致的。如Fung 等(2006)认为,应该在现行中美贸易差额统计的基础上作如下四项调整:一是船边交货记录原则转化为船上交货记录原则及成本保险费加运费调整;二是通过香港或其它地方的转口贸易扣除;三是转口贸易加价;四是服务贸易调整。经过四项调整之后,他们测算得出中美2005年的贸易差额应该为1707亿美元,这高于中国海关的统计(1142亿美元)而小于美国商务部的统计(2016亿美元)。而Schindler等(2005)在分析中美贸易差额时,尤其强调香港在中国转口贸易中的显著作用,他们认为现行的报告数据并没有反映这些,因而误解了中国的进出口实际情况。他们经过重新测算后认为,2004年的中美贸易差额在530亿美元到1290亿美元之间,低于美国的统计而高于中国的统计。但他们研究的重点是解释中方和美方所报告的数据为什么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而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深层次原因和问题的解决缺乏深入的探索。 第五种观点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以及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中国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使得现行的贸易统计体系不能很好地反映国际商业活动,从而夸大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如郭彦英(2005)强调国际产业分工对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影响,认为中美贸易差额的不平衡实质是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高低导致的利益分配链条上的层级关系;而贾怀勤(2006)和李月芬(2006)认为,在全球化条件下,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使得传统贸易统计背离了国际交易当事方利得。这种观点指出了问题的实质所在,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基础,但是没有提出更为具体的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而姚枝仲等(2006)虽然提出了“中国国民对外贸易差额”的概念,并进行了一些很粗略的估算,但只能说明中美贸易差额形成的深层次原因,而无法真正揭示在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中国参与国际商业活动的实际利得。 因而在引进美国基于所有权的贸易统计框架的前提下,以所有权为贸易统计原则,通过捕捉FDI 对贸易收支的影响,发现中美贸易顺差大部分是由外商直接投资所致,从而正确评估中美贸易不平衡,使得理论界、实务界以及决策层对中美贸易不平衡有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认识。 所有权原则视角下的中美贸易失衡 由于现行贸易统计体系在统计外国附属机构这种更为重要的国际商业活动数据上的无能为力,

网评文章中美贸易战的一些认识和感悟

关于中美贸易战的一些认识与感悟7月6日,中美贸易战将实质性地打响第一枪,美国企图以“美国优先”理念重整世界秩序,以贸易战为手段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面对挑衅,我们进行了强有力的还击,“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贸易战没有输赢,但我们一定是赢家。贸易战本身没有赢家,但是贸易战会有溢出效应,这个外溢效应在于政治收益。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是逆势而动不得人心。贸易战是美国的霸权行径,几乎所有国家都强烈反对,其中包括美国重要盟友们。不得人心,中国有打赢贸易战的国际道义基础。这次中国不但是为自己而战,也是为全世界公平正义而战。美国,奉行“美国优先”事事与邻为壑,和全世界打贸易战。在自身无法带领世界推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为保持自己优势竟试图用贸易战等手段迫他国割肉奉美,不合道义。与美不同,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对邻居坚持亲邻、友邻、善邻,愿意与全世界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孰高孰低、谁更受欢迎一目了然。正所谓人心所向,中国反击能赢得世界认可,贸易战开局中国已赢道义之战,这就是政治收益。 其次,贸易战能让中国奠定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强国地位。想想看,美国,不可一世的霸权国家,到处横行霸道,耀武扬威。美国对我们发起贸易战,我们没有退缩,我们众志成城,顶住压力,和美国叫板。随着时间推移大家发现原来美国不但不能把中国怎么样,中国实力还在不断增强,那意味着白宫用贸易战为中国经济实力做了背书,中国经济强国的地位反而因此彰显。那么世界会看到中国的实力,这个忍辱负重韬光养晦的国家,现在已经不是昔日吴下阿蒙,这会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 再次,贸易战能让中国人民更加团结。贸易战是美国妄图打断中华民族伟大复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浅谈中美关系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摘要: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作为世界上少数的几个政治和军事大国,两国都是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都对世界局势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中美两国意识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两国始终没有放弃与对方发展良好而平稳的关系的意愿,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所以存在着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更有广阔的前景。本文致力于研究中美关系现状,并展望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意识形态,区域稳定,共同利益,合作共存 一、中美关系现状 中美贸易关系以从世纪之初的罗曼蒂克到当前的恶毒拒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不断的提升,这些与美国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的不均衡与国内的选举因素交织在一起,迫使布仕政府调整对华经贸的政策。再有朝鲜半岛核危机问题的停滞不前,也加大了布仕政府对华贸易问题的压力。但是,中美两国领导都充分看到了中美关系的利与弊,美国对中国更是既爱之又恨之。中美的贸易关系正处于微妙之中,美国的发展要靠中国,中国的发展亦离不开美国。中国应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贸易关系呢? 二、具备友好发展的基础 1、两国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贸易互利性很强,发展潜力很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美经贸合作乃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据中方统计,在贸易领域,今年1至10月,中美贸易额达102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7%,其中中方自美方进口27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7%,在投资领域,今年1至10月,美新增对华投资项目3308个,比去年同期增长22.5%,中方企业对美投资也在增加。据美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9月美对华口增幅达18.5%,大大超过美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中国现以为美国第四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对华出口每年给美国创造50万个高薪就业机会,中国价廉物美的商品使美消费者每年节省开支200亿美元。除双边贸易取得积极增长外,两国还就经济和金融等问题保持密切磋商和对话,可见中美关系已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其中任何一方受损都必将导致另一方受损。“9.11事件”后美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对肿没共同利益和分歧点的认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给中美关系友好发展提供了条件。中国与美国虽然在有的地方存在分歧但中国与美国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应努力寻找一条“和而不同的道路”。在共同利益上加强合作,求同存异。 三、关系的核心问题 中美关系为何从罗曼蒂克步入了当前的恶毒拒绝?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贸易收支方面,由于美国对华年年贸易收支逆差,且贸易逆差额逐

中美贸易现状的研究

中美贸易现状的研究 引言 近年来,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随着两国贸易额的扩大,中美贸易结构也在不断的升级。中美两国贸易关系的基础不是比较成本的差异,而是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在技术实力差距基础上建立的贸易关系中,贸易利益的分配对技术实力较弱的一方明显不利。随着中关技术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也将由互补型为主逐步转变为竞争型为主。 本文对中美两国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两方面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中美两国在进出口构成上的差别和产生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而美国货物贸易逆差情况的原因,从贸易结构上说明中美两国贸易的互补性和非竞争性。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1]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本文通过对两国贸易结构的研究,分析中美贸易结构引发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使中国正确清晰的认识到双方的真实贸易现状。

1 中美贸易的现状和分析 1.1中美贸易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越来越繁荣和中国的入世。中美近年来正是在全球化这种大背景下,使双方的经济贸易额逐年大步提升使中美两国都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然而双方在获得共赢的局面下又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竞争摩擦。 通过数年来对各种数据的分析来看,中国对美出口主要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美国对华出口主要是技术密集型的产品。据中方统计,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主要使是有机电产品、鞋类、玩具、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家具、塑料制品和金属制品。中国也已成为美国飞机、机电设备、纸及纸制品、化肥、谷物、化工、石油设备等的主要购买者之一。 与此同时,据中国外经贸部统计,2008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达3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0.5%,增速为入世7年来最低点。据海关统计,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2523亿美元,同比增长8.4%,7年来首次降至个位数;自美国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17.4%,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对美贸易实现顺差1708.6亿美元,增长4.6%。近年来,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美国《财富》杂志所列500家大企业中至今已有200多家在中国落户。美商对华投资涉及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农业和医药等。此外,美商投资服务业的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尤其是在金融、保险、商业、会计和旅馆等领域。中国对美的投资规模较小,集中在服务业,至今不足5亿美元。[2] 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政府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协议。美国政府还承诺无条件地给予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并提交美国国会批准。这将一劳永逸地消除多年来在中美经贸关系上没完没了、纠缠不断的痼疾,为新世纪中美双边经贸关系奠定一个稳定的基础。 由於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以及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美双边经贸关系不时出现一些摩擦、争议乃至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也是不足为奇的。目前,中美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贸易不平衡、反倾销、经济制裁和高科技出口管制、纺织品贸易、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劳改产品出口以及动植物检疫等。

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大国关系中美经贸关系分析 项卫星 〔内容摘要〕中美建交20年来,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目前影响两国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是,最惠国待遇问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以及贸易不平衡问题。中美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增长强势国家与竞争强势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是世界上日趋开放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与最大的开放市场之间的经贸关系,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中美两国的根本利益。 关键词:中国 美国 经济贸易关系 中美两国经贸往来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784年“中国皇后号”商船从纽约开往广州的航程;而现代中美经贸关系则始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特别是1979年中美建交以后,两国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的发展,但也不时出现分歧和摩擦。在中美建交20周年和《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签订20周年之际,对20年来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2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的迅速发展 1979年1月,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年7月,两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贸易关系协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中美经济贸易从此进入迅速发展时期。据中国方面的统计, 197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2415亿美元,到1998年增至54914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22倍多。在1979年至1998年的20年间,双边贸易额累计达到3645亿美元(而美方统计显示,双边贸易在20年内增长了35倍)。中国价廉物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弥补了美国市场因本国产业结构升级、中低档消费品停止生产或生产不足造成的需求缺口;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努力则为美国的技术出口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1979年起,美国成为中国第3大贸易伙伴,1996年成为第2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在1980年是美国第24位贸易伙伴,目前已上升为第4大贸易伙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美商对华直接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据统计,截至1998年底,美国对华投资项目累计为26581个,协议金额为46218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为21411亿美元。以协议金额排序,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居各国对华投资首位。至于美商对华投资的领域,则涉及中国的机械、冶金、石油、电子、通讯、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农业、医药、房地 东 北 亚 论 坛1999年 第3期

对中美贸易摩擦的看法

对中美贸易摩擦/贸易战的看法 一、美国贸易战回顾 当今世界,中、欧、美、日、俄形成了世界上5大力量中心。而美国在历史上与其他4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贸易冲突。 1.1 二战后美国与日本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日本的小型省油轿车迅速占领美国市场。1979年,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1980年快速上升到24%,并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与此相反,美国的大汽车公司经营业绩直线下降。于是美国针对日本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投资及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的问题,决定通过贸易战来抑制日本出口,进而降低其经济竞争。这使日本与美国等国家在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随后美国对日本展开贸易、金融、汇率等多维打击,日本的贸易顺差与出口增速均有所回落。之后,日本虽通过国际并购与境外投资刺激了经济,且国际资本受日元持续强劲升值预期的吸引进入日本的股市与房地产,但日本企业的跨国投资与国内的股市、房市很快呈现泡沫化,且日趋严重。而同期日本政府并没有意识到境外投资、国内房地产与金融市场泡沫化的重大风险,以致在泡沫自然破裂后,日本房市与股市自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持续下行,日本经济遂陷入长期低迷,迎来了“失去的20 年”。 1.2 二战后美国与欧共体(欧盟)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欧共体成立后,规定了统一的农产品价格,建立了共同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建立了共同农业基金,同时,还主动调节农产品市场,对

出口进行补贴并进行技术革新等。这一系列的农业政策,提升了西欧各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使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及农产品产量获得大幅度提升,西欧各国也逐渐从农业净进口国转变为净出口国。这显然对美国的农业市场构成了威胁。于是美国开始针对欧共体内部的调节手段进行批评,认为欧共体在农产品领域的高额关税行为属于“贸易保护”,并不符合“自由贸易”精神,但并未能阻挡欧共体继续提升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随着欧共体农产品出口量的快速增长,并影响到美国的出口市场,美国对欧共体的指责也从征收高额关税等“贸易保护行为”转为出口补贴等“不公平贸易手段”上。 在钢铁领域,美国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七家钢铁企业以联邦德国等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接受政府补贴,并以低于成本以下的价格向美国倾销钢材为由,在1982 年1 月中上旬,向美国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交了针对西欧十一国钢铁公司的“反倾销”与“反补贴”的诉讼。之后美欧在钢铁领域的贸易战显着升级。2001 年 6 月,全球钢铁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问题,美国国内钢铁厂商经营困难。于是,在行业协会要求下,美国针对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钢铁产品出口可能给美国钢铁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从而涉嫌违反“201 条款”进行了全球保障措施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确认上述国家钢铁出口违反了“201 条款”。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提交报告后,布什总统裁定,自2002 年3月20 日开始,对大多数种类钢材进口征收为期3 年,最高达30% 的关税,并对厚钢板实行进口限额,同时实行钢材进口许可制度。受此影响,欧盟、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钢材出口量大减。 1.3 二战后美国与苏联/俄罗斯的贸易战回顾与分析 二战后,美苏由同盟转为争霸,美苏贸易在此期间充当了美苏关系的“指示器”。

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地分析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地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地发达国家,两国之间地贸易关系自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迅速而全面地发展,这对中美双方和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大事、好事.自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地新阶段,接连跃升新台阶.至年底,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堪称世界之最.中美贸易额年突破亿美元大关,达到亿美元,年突破亿美元大关,达到亿美元,年更达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地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地海外市场.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地%,对美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地%.在中美贸易额飞速增长地同时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按美方计算,从年起,美国对华贸易年年逆差,年为亿美元,到年增为亿美元,增加了多倍,年美国对华逆差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地三分之一以上.b5E2R。 二、中美贸易摩擦地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地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p1E a n。 (一)美方原因造成地两国贸易摩擦 .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地低迷与中国地“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地初步统计数据显示,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地和去年第四季度地,是过去四年来地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地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地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地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地新贸易保护主义地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D X D i T。 .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地影响 美国总统大选每四年举行一次,自冷战结束以来地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美国对华政策都是两党总统候选人相互攻击地重要议题,这也是

论中美经贸关系

论中美经贸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国和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1、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

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策略探究.docx

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策略探究中美经贸关系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头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潜在市场最大与竞争实力最强、市场开放程度最高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一、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现状 中国和美国分别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在自然资源、市场资金、技术以及市场等各方面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致使30多年来美中贸易持续增长。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六大进口来源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美贸易取得了更加快速地发展。中美贸易不平衡等问题也随之日益加剧,成为影响未来中美经贸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表1是20XX年中美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及其变化(注:中方角度)。 二、中美两国贸易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理论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大力引进外资来发展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中美贸易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19XX年美国超过日本成为了我国最大的海外市场,又在20XX年成为了我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根据美国20XX 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墨西哥和日本。到了20XX年,我国取代墨西哥成为了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国。现如今,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由此可见,中美双边贸易已经成为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建交30多年来,无论两国政Z关系上出现风风雨雨,还是美国经济增速放慢,甚至衰退,两国经贸关系一直强劲发展。中美经贸关系之所以不受干扰、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经贸有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首先,互补性体现在中美两国的要素比例和比较优势不同。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每个国家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一来,双方均可以获利。同时,H—O理论告诉我们,各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是决定比较优势的最基本因素。由于两国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消费倾向和比较利益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以及双方在资源禀赋方面的不同,使中美两国出口产品的结构差距非常大。对于中国来说,有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而美国有丰富的资本与技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家电和旅行箱包等,这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结构,而从美国进口的主要是飞机、动力设备、机械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这也是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结构。同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贸易不同,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竞争性的,贸易的性质更多的是满足双方当地市场的供应不足。其次,互利性体现在,美国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可以腾出资金和劳动力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新技术工业和服务行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进口廉价的中国商品有利于美国的消费者,还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在增加就业方面,双边贸易直接或间接为美

【中美关系论文】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关系论文】中美贸易摩擦 摘要: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关系举世瞩目,而经济关系更是两国关系重要组成部分。自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美两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同时两国之间的经济摩擦也不断出现。中美贸易摩擦近年来主要集中在“反倾销”、“知识产权”,而产生摩擦的根本原因就是中美贸易不平衡。因此只有全面认清了中美贸易摩擦原因,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努力使贸易摩擦对我国经贸方面的负面影响减弱到最低的限度。 关键词: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不平衡;双边 中美贸易摩擦背景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到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

中美贸易摩擦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影响,例如中国对美国的轮胎出口会影响到美国国内轮胎企业而导致两国之间的矛盾发生。中美贸易摩擦一直不断,2003年至2005年岁末,由美国单方面挑起的一系列贸易摩擦给中美贸易关系蒙上了浓重的阴影,贸易大战似乎一触即发,中美两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贸易摩擦期。中美贸易摩擦作为中美经贸关系的一部分随中美政治关系的发展和国际局势的变幻而发生变化。 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经济分析 引起中美双方贸易摩擦的原因和类型归纳为五种:因一方某些进口激增或者进口限制引起的微观经济摩擦;双方贸易不平衡导致的宏观经济摩擦;与国际投资有关的投资摩擦;因双方贸易制度不同引发的摩擦;因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引起的技术摩擦。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在所难免。我国是发展中的大国,市场经济制度还不完善,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和美国都有很大的差异,出现一些贸易摩擦属于正常现象。中美建交特别是中国的“入世”促进了两国经济贸易往来,但长期存在于两国贸易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汇率问题、贸易不平等问题等,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两国经济融合进一步加深,双方在制度还会发生很多的碰撞,产生各种问题。

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

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美贸易摩擦的分析 一、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这对中美双方和都是一件大事、好事。自2002年起,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接连跃升新台阶。至2006年底,5年中两国贸易年均增长率达到 27.2%,堪称世界之最。中美贸易额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263亿美元,2005年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 2116.3亿美元,2006年更达2626.8亿美元。目前,美国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海外市场。2006年中美贸易额占中国总额的14.9%,对美出口额占中国出口总额的20%。在中美贸易额飞速增长的同时美中贸易逆差不断加大,按美方计算,从1983年起,美国对华贸易年年逆差,1983年为3.2亿美元,到2006年增为2325亿美元,增加了700多倍,2006年美国对华逆差占美国外贸逆差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分析 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背景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 头,中美两国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贸易摩擦,这些给中美贸易关系增添了诸多不确定性。 (一)美方原因造成的两国贸易摩擦 1.经济低迷与新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近年来,美国经济的低迷与中国的“和平崛起”形成强烈反差。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首季,美国经济仅增长1.3%,增速低于分析人士原来预计的 1.8%和去年第四季度的 2.5%,是过去四年来的最小增幅,而住房投资下降仍是导致经济减速的主要原因。历史经验表明,贸易保护强弱与经济发展状况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只要经济衰退或美国国内产业竞争力下降,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就会重新抬头,并且会采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相关手段,中美贸易发生摩擦不可避免。

中美贸易战关系到中国和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分析

中美贸易战关系到中国和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分析 对中美贸易战,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中美贸易战开打的必然性,中国是正义的,美国是非正义的。二是中美贸易战必是持久战。三是中美贸易战的胜负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全球化发展方向、解放台湾、一带一路建立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 一、中美贸易战开打的必然性,中国是正义的,美国是非正义的 美国为什么狗急跳墙,用国家力量来对付中国的企业华为、中兴等中国高科技企业?那是因为美国已经在高科技领域竞争不过中国企业,所以玩阴的、耍流氓。中美竞争,包括军事竞赛、经济竞赛和政治竞赛。军事竞赛目前体现在高科技领域,特别体现在核武器、太空武器、新概念武器、网络武器、战场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系统和反导系统上,这种竞赛的战略支撑还是靠高科技技术。目前看,在这些领域美国无法获得战略优势,所以不得不放弃军事威胁而采取贸易战的模式。经济竞赛,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条竞争、产业技术竞争和商品价格竞争,总体上表现为低端商品、中端商品和高端商品的竞争,在中低端商品领域,中国无论是数量上、

质量上和价格上,都具有绝对优势。在高端商品领域,美国能发威的就是所谓芯片、软件、标准等领域。一旦中国芯片、操作系统和标准可以自主时,美国在高端领域的优势将全面丧失。政治竞赛,体现在全球化发展方向、人类命运发展方向、人类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体系构建上,中美各自提出自己的理念和行动,产生政治竞赛。美国要搞美国优先、美国永远第一,需要所有国家臣服美国,唯美国意志马首是瞻;美国要搞一超独霸的美国政治经济旧秩序体系,维持美国霸权永远不变;美国以文明冲突论而构建人类命运体系。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提出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多边发展的一带一路体系,提出政治协商、合作为主的解决各国矛盾和冲突的世界政治民主体系,提出构建世界文明对话、相互依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系。 中美贸易战开打的本质,中方是正义的,代表的是世界各国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代表的是世界的希望与未来,代表的是大多数国家的决心意志和心理需求,必将得道多助。美国是非正义的,代表的是美国优先的自私自利全球单边主义体系、狂妄霸道的日益没落的霸权体系、侵略掠夺、殖民统治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必将被世界各国所唾弃,必将因失道寡助而惨败。

浅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几点感悟

浅谈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几点感悟 经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我对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虽然每学期只有短暂的一节课,但却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大学生,深刻、全面地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是非常必要的,而学习这一门课程是对我们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帮助我们掌握正确分析形势的立场和观点。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习,我对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当今的世界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尤其是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美贸易摩擦势必会对当前的中美国际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这势必会给中国的贸易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也会为中美关系带来严峻的考验。从目前来看,美国经济目前虽然有所复苏,但整体失业率依然很高,因此,只要美国就业形势没有很好的改善,那么强大的工会力量会继续对特朗普政府施压,势必会导致中美间的贸易摩擦就会长期存在,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再者,目前的中国正处于非常时期。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另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国际格局的变化,即中国的崛起。虽然未来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会随着世界经济好转而减缓,但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有增无减,甚至更加凸显,这无疑将成为未来几年中美矛盾的焦点之一。从整个全球经济贸易格局的变化来看,贸易方面,2015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全球商品出口第一大国; 经济上,2015年中国的GDP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大经济体。历史上,美日贸易摩擦最严重的时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由此不难理解,中国正处于一个非常时期,未来中美间的合作和摩擦都将是空前的。令人关注的是,美国一再试探中国在贸易争端解决方面的底线,这也会继续成为未来几年别国参照的风向标,中国还会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反补贴和反倾销的目的和靶子。合则两利,斗则两伤。一味的经济摩擦和其他矛盾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中美关系会更加磕磕绊绊,但如果处理得好,则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良性互动。 面对中美贸易摩擦,身为一个社会公民,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我们对当前国际形势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次中美贸易战,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这其中包含着很多深层次的原因。近几年由于中国凭借汇率上的优势,向国外出口了大量商品,这期间中国制造业迅猛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

从经贸中看中美关系

从经贸中看中美关系 中美两国,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明显的成本优势,广阔的市场和无可限量的发展潜力;另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两国的关系,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就中美当前的关系来说,是处于一个蜜月期,但问题与冲突同样存在。因为在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就中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存在问题。 在现代国家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条件,是最核心,最现实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地位与影响力。所以经贸是国家间关系的晴雨表。中美两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具有很强的互利性和互补性。同时,在互相竞争中,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摩擦。中美在经贸中存在的摩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贸易差额,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 不断扩大的中美贸易逆差是中美关系动荡的一个决定因素。2005年,中国对美国的出口1629亿美元,从美国进口487.3亿美元,顺差为1147.7亿美元。根据美方统计,2005年美对华贸易逆差激增24.5%,达2016亿美元。中美之间之所以会产生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一方面与中美双方采取的统计方法有关;另一方面又与美国将经济问题政治化有关。中美又方的统计差异主要缘于中美贸易的特殊性和统计方法的不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0%和自美国进口的30%,是经过以香港

为主的第三方转口进行的。美国把中国出口至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后,这些国家再转口到美国的产品都算作从中国的进口。而美国在统计对中国的出口时,却对其通过香港等对华转口的商品忽略。这是造成统计不同的一个原因。在中国对美出口的商品中,很多是美国企业在华分公司的商品。中国赚取的只是很少的加工费,大量利润被美国在华企业取得。根据大卫?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一国应该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出口这种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没有比较优势或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在这种自由贸易的框架下,按照比较利益学说进行的国际贸易会使所有参与国得到贸易利益最大化。中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的互补性很强,也符合比较利益学说。中美贸易会造成如此大的贸易差额,与美国对华采取的贸易限制有关。中国向美国的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农产品,附加值低,满足了美国一般消费者的需要。而美国向中国的出口产品应该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但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美国的高新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技术产品在美国对外出口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对技术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美国的这种经贸限制,严重影响了贸易的互补性,导致贸易差额进一步扩大。由中美贸易逆差这问题来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种理解,信任。正是这种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贸易摩擦。中美双方只有静下心来,加强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直接对抗。 中美经贸的另一个结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问题。自1994年以来,人民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特朗普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特朗普对中美贸易关系的影响 学生院系: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一、引言 2016年11月9日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共和党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出人意料地以较大优势击败民主党人希拉里胜选,并于2017年1月20日宣誓就职。作为一位“前所未见”,“特立独行“的美国总统,他的政策取向对中国有何影响?在特朗普执政接近一周年之际,特别是去年11月特朗普访华之后,中美关系有走向哪些新的动态,值得我们去思考评析。 二、来自美国的挑战 从特朗普的执政理念来看,在经济层面,他推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减少贸易逆差并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可能是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议程中最显着的两项目标。鉴于中国与美国的双边贸易顺差较高,以及中国作为制造业强国的现实,中国很容易成为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新浪潮中的打击目标。他在当选总统之前曾多次在大选辩论和其他公开场合抨击中国:他常将“中国用从美国偷来的钱养肥了自己”挂在嘴边;他斥责中国偷走了美国人的工作;他曾多次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使中国出口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并称中国在贸易问题上“杀死”美国;他曾表示,要对中国进口的产品征45%的重税。虽然这很难成为现实,但美国对中国经济的“发难”已经开始了。 对外,虽然特朗普访华在一片和谐的氛围中结束,但很快美国就决定对中国发起“301调查”,来调查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美国政府佷可能将根据调查结果,采取一系列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这也是延续了美国政府一贯的政策,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美国主要利用美国的贸易救济法来处理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问题。在奥巴马主政期间,美国就对中国采取了越来越敌对的贸易政策取向。而在特朗普时代,我们可以相信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敌对将加剧。 对内,特朗普政府实施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减税计划,目的是为了吸引制造业回流,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吸引全球资本积聚到美国本土。比起美国,在中国投资的成本将变大,长期看不仅会抑制跨国企业或国际大牌企业在中国的大额投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也面临成本增加。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2015年,在美国低成本地区生产已经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更令人震惊的是,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进一步低于中国。 很多美国的跨国企业都落户在我国,他们迁回美国就意味着要抛掉人民币买入美元, 会加速人民币贬值。随着美国“缩表”计划开始实施,美元的价值也将得到大幅提升,人民币贬值的压力空前加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稳增长”、“去杠杆”的阶段,货币政策还将保持稳健的态势,人民币贬值预期已经逐步累积。人民币资产价格的下降,可使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提高,拥有的财富减少,也可能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 三、中国的应对 如果美中爆发贸易战,两国贸易都会受到消极影响,在短期和长期都造成GDP和福利损失。对中国来说,与美国在双边贸易方面采取以牙还牙的对抗或许并非好的选择。 鉴于特朗普当局已将中美贸易不平衡提上了他们的贸易政策议程中,为避免中美之间的贸易对抗,一定程度上减少双边贸易逆差可能必不可少。从短期考虑,中国可以向美国派出采购团,签署巨额的进口协议。中国也可通过国有企业将对其他国家的部分进口需求转移到美国。正如本次特朗普访华时签署的涉及航空,能源,芯片等多个领域巨额大单。这虽然无法从根源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但这些举措对双边贸易平衡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减轻正处于转型阵痛期的中国经济的压力。 从长期来看,中国应该考虑制造业的海外发展以及产业升级。尽管西方跨国公司在区域产业链中仍然占据主导,但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附加值产业链上的位置上移,在整个生产网络中获得了更大的控制权。在国内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节节上升的情况下,这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图文稿

中美贸易摩擦分析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中美贸易摩擦 近年来,在世界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中国出口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现在已是第二大贸易国。日渐强劲的国际竞争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正在崛起中的贸易大国的崭新形象,但也带来了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摩擦。一些发达国家不断针对我国进行贸易打击,其中尤以美国为最:从对我国彩电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到对几类纺织品实行新配额,再到对木制卧室家具进行反倾销诉讼。这些在短时期内密集推出,专门针对中国产品的种种贸易歧视政策,显现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日渐盛行,中国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中美贸易现状 中国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自1979年两国建交以来获得了迅速而全面的发展,这对中美双方和世界经济都是一件大事、好事。 美国商务部网站数据显示,中国从1991年起成为美国第二大逆差来源地,2000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了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2002年,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美经贸关系更是进入加速增长的新阶段,接连跃升新台阶。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的迅速增长引起了美国国内学者的注意,他们认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损害了美国经济,包括对就业等方面构成了威胁。 因此,我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总体上呈现出两个趋势:

一是中美贸易关系密切。中美之间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对外贸易主体和贸易合作伙伴。其每年的贸易额自05年起已达2000亿美元以上。 二是中美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呈现不平衡状态,导致贸易摩擦加剧。我国对美出口量大于我国从美国的进口量。也就是说,我对美贸易一直存在较大的顺差。其中最多的一年达到约1709亿美元。此外,贸易保护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使得美国政府在制定经济刺激计划时将贸易保护主义的因素融入其中,对中美贸易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扩大。这种状况的存在,已经成为两国间贸易摩擦的必然。 二、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及呈现的新特点 (一)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 中美贸易关系自从两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来就在摩擦和曲折中发展。一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与贸易有关或者无关的人权问题,正是中国“入世”前中美贸易关系特点的真实写照。中国“入世”随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贸易摩擦出现的频率反到有所增加,美国成为了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最激烈的国家。美国公司对海外竞争对手提出的倾销指控中,有20%以上涉及中国。尽管庞大的美国市场和迅速崛起的中国市场,以及日益密切的经贸往来,使得这两个国家相互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如此激烈的贸易摩擦,不禁让人担心中美经贸关系的前景。美国贸易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而是经济利益和政治现实的平衡。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美国对华反倾销和反补贴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