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合集下载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中国的【1 】重要农业地域类型一.季风水田农业(也称水田农业或水稻栽种业),重要散布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地处亚热带潮湿区,水热前提充足(或高温多雨合适水稻发展);②地势较为低平;③泥土肥饶;④浇灌水源较丰硕;⑤旱.涝灾祸频仍.2.农业临盆进程中的消失问题:①小农经营(或临盆范围小);②商品率低;③机械化和科技程度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地盘资本退化(或地盘肥力降低).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调剂农业财产构造和临盆方法;③加大科技投入,进步机械化程度;④兴修水利;⑤培养良种;⑥合理应用肥料和农药;⑦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进步农产品的附加值.二.立体农业,重要散布在南边低山丘陵地区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地处亚热带潮湿区,水热前提充足;②地形庞杂,地盘类型多样;③生物质源丰硕;④水资本丰硕;⑤红壤散布面积广.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植被损坏和水土流掉轻微;地盘石漠化.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随机应变成长立体农业;③封山育林,呵护农业生态情况;④改进泥土;⑤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进步农产品的附加值;⑥兴修水利.三.旱作农业,重要散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温带季风尚候区,热量前提较好;②地势较平展;③泥土肥饶;④水源缺少;⑤旱.涝灾祸频仍;⑥多风沙和盐碱地.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地盘次生盐碱化.水土流掉.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调剂农业财产构造;③成长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成长喷灌,滴灌技巧;⑤增强水资本治理(或合理开采地下水);⑥退耕还林还草;⑦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进步农产品的附加值.四.浇灌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重要散布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河西走廊等地区.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夏日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成分的积聚;③地势较平展;④泥土肥饶;⑤有黄河水(或祁连山冰雪融水)作为浇灌水源;⑥气象干旱,降水缺少;⑦多风沙和盐碱地.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地盘次生盐碱化和戈壁化.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调剂农业财产构造;③成长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成长喷灌,滴灌技巧;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增强水资本治理;⑦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进步农产品的附加值.五.商品谷物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重要散布在东北平原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气象平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②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③地势平展坦荡;④泥土肥饶;⑤浇灌水源较丰硕;⑥农作物发展易受低温寒害的影响.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水土流掉和黑土退化轻微.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调剂农业财产构造;③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④加大科技投入,进步农产品德量和竞争力;⑤农业向范围化.专业化和生态化偏向成长;⑥成长农产品加工业,进步农产品的附加值.六.绿洲农业(也属于旱作农业),重要散布在西北干旱地区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夏日热量充足;②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成分的积聚;③高山冰雪融水供给浇灌水源;④地势较平展;⑤泥土较肥饶;⑥气象干旱,降水缺少,地表水穷困;⑦戈壁.戈壁广布.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地盘荒野化.荒野化的工资原因:①生齿激增;②过度樵采;③过度放牧;④过度开垦;⑤水资本应用不当(或浇灌不合理)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调剂农业财产构造;③成长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④成长喷灌,滴灌技巧;⑤退耕还林还草;⑥增强水资本治理.七.牧场畜牧业(或游牧畜牧业),重要散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或西北干旱地区).1.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气象平和,草原面积广;②气象干旱,水源缺少.2.农业临盆进程中消失的生态问题:地盘荒野化.荒野化的工资原因:①生齿激增;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3.解决措施:①掌握生齿数目,进步生齿本质;②少耕.免(休)耕,退耕还草;③掌握草场的载畜量;④增强牧场生态治理,划区轮牧(或围栏放牧);⑤扶植人工草场;⑥合理开采地下水(或增强水资本治理,推广节水农业);⑦合理应用肥料和农药;⑧增强农牧业技巧培训与推广;⑨改良牧区交通前提;⑩培养优秀畜种.八.河谷农业,重要散布在青藏高原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河谷地区地势低,气象暖和;②光照充足,日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成分的积聚;③河漫滩平原泥土肥饶,浇灌水源较丰硕;④海拔高,热量前提缺少.九.热带栽种园,重要散布在海南岛农业成长的天然前提:①地处热带,光.热.水资本丰硕;②生物质源丰硕;③水资本丰硕;④夏秋季候多台风影响十.混杂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临盆。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26 中国的农业(原卷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 考点26 中国的农业(原卷版)

中考地理考点总动员考点26 中国的农业【考点梳理】考点1 农业概况及分布1. 概念: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 地位: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3. 主要部门: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分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部门。

4.农业的地区分布⑴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大致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为界,把我国分为东部农耕区和西部牧业区。

⑵东部地区农业分布①种植业: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

②林业: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

③渔业: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⑶西部地区农业分布①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

②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

⑷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

耕地类型作物熟制主要农作物北方地区旱地东北平原:一年一熟华北平原: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小麦、花生、大豆、甜菜、棉花。

南方地区水田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年两熟华南及海南岛:一年三熟水稻、油菜、甘蔗、棉花。

(5)我国三大产棉区: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考点2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1. 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1)自然条件:①种植业——地形、土壤、水源。

②林业——地形陡峭,水土易。

③畜牧业——降水,但牧草生长良好。

④渔业——河湖众多,水域广阔。

(2)社会条件:与城市和工矿区的距离远近;市场需求量;农业技术装备;农民文化技术水平。

2. 走科技强农之路(1)科技强农的成就: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和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2)科技强农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生态、安全农业,加快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重难突破】1. 农业的分类我国农业部门的划分:种植业:在耕地上种植水稻、小麦、大豆等农作的农业生产部门;林业:对森林的种植、养育、保护、采伐以及对林木产品进行采集和加工的生产部门;畜牧业:在牧区,牧民靠放牧牲畜而取得产品;在农耕区,农民靠饲养牲畜来获得产品的生产部门;渔业:在水域中进行天然捕捞,或者人工养殖有价值的水生生物的生产部门。

旱作农业概述

旱作农业概述

旱作农业概述旱作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中国是世界上旱作农业形成和发展的中心之一,至今已有7 000 多年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旱作农业成就辉煌,所积累的经验在世界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瑞典生物学家林奈、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德国农业化学家李比希都把中国的古代农业科学成就作为他们学说的依据,美国著名农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曼·布劳格说:“这是世界已知的最惊人的成果之一。

”R.布洛包姆说:“中国农业给其他地区农民有效利用有机质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旱作农业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把传统经验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取得了多项重大研究成果,并加以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旱作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一、旱作农业的概念干旱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遍及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约占地球陆地面积(除寒带外)的34.9%,约4 590万km2。

全球约14 亿hm2耕地中,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仅占15.8%,其余都是靠自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即所谓雨养农业(rainfed farming)。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干旱加剧,水资源紧缺,旱作农业的地位和发展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研究工作异常活跃,旱作农业已成为面向未来农业的一种积极对策。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域辽阔,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2.5%,其中年平均降水量在200~250 mm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30.8%,年平均降水量在250~600mm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1.7%,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脉—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是内蒙古包头以东的长城沿线和黄土高原广大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7%,应属我国旱作农业区的范围。

旱作农业区在世界、我国面积之大显而易见,全面、正确理解旱作农业的概念对旱作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旱作农业在国外称雨养农业或雨育农业。

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三章  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

第三章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第一节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一、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指标目前主要是干燥度指标和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采用这种指标划分的,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的方法见表。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进行三级区划,第一级气候地区划分从北到南以气候带为依据,从东到西以干燥度划分。

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度。

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

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的界限大致是自内蒙古的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和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

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的不同,此区划划分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和田至喀什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一线的西北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大致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的主要指标如表1-7。

中国的农业

中国的农业

混合农业
基塘农业
(2012年高考海南卷)2011年我国某脐橙主产区脐 橙喜获丰收,但市场销售情况迥异。普通脐橙 价格低,滞销;经过改良的精品优质脐橙价格 高,却供不应求。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普通脐橙滞销的主要原因有 ①品种退化 ②产量过大
B
③品质较差
④销售渠道不畅
A. 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湟水谷地
雅鲁藏布
谷地.
③坝子农业: ⑦立体农业 云贵高原 横断山区
⑥基塘农业 珠江三角洲
坝子农业
河谷农业
河谷农业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练习:根据分析找出正确的一幅图

3、种植业的分布
我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大致 和400mm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地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丰富的土地,才适宜 种植业的发展,即只有耕地,才能发展种植业。
条件 地价、农业技术
市场决定了农业的规模和类型
农业区热量、水 分、光照)
地形
土地 水源
社会
自然
经济
条件
农业
技术
农业区位
因素
劳动力 技术装备 生产技术 种植方式 耕作制度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热带种植园农业
热带迁移农业 地中海园艺业
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游牧业

山东产量第一
料 油菜:我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有“北移

南迁”的趋向(如黄淮海平原,

辽、黑及华南地区)
地 芝麻:主要在河南
胡麻: 西北内陆地区 大豆: 主要在东北
• (3)糖料作物

我国旱地主要分布在A.秦岭一淮河...

我国旱地主要分布在A.秦岭一淮河...

我国旱地主要分布在
A.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B.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C.青藏⾼原地区
D.西北内陆⼲旱地区
A
解析试题分析:秦岭—淮河⼀线是以北的年降⽔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作物既有冬⼩麦,也有春⼩麦。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地类型的分布。

点评:本题属基础知识题⽬,难度⼀般。

学⽣熟练掌握我国⼟地利⽤类型及分布即可。

同时也兼顾考查秦岭-淮河⼀线的地理意义。

【知识梳理】
⼀、我国⼟地利⽤类型、分布
1、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

2、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和东南。

3、草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东部,青藏⾼原的东部和南部。

4、难以利⽤的⼟地(沙漠、⼽壁、⾼寒荒漠、⽯⼭等):新疆、内蒙古、青藏⾼原等。

⼆、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东部季风区内华北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和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分界线,也是我国800 mm年降⽔量等值线和⼀⽉份0 °C等温线⼤致经过的地⽅。

该线以北的年降⽔量⼩于800 mm,属于半湿润、半⼲旱的暖温带和中温带地区,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主要粮⾷作物既有冬⼩麦,也有春⼩麦。

东北地区的典型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草甸草原为特⾊,华北为落叶阔叶林。

该线以南的年降⽔量⼤于800 mm,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地区,耕地类型以⽔⽥为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笔记及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笔记及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笔记及知识点归纳第三章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直接提供福利的物质与能量2.自然资源分类: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我国自然资源特点:总量丰富,人均不足3.列举两种清洁能源:核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4.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情:人多地少5.我国土地资源特点:①类型齐全②我国土地资源构成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中比例最大的是草地;耕地、林地所占比重相对偏小难利用土地比重较大,后备耕地不足。

6.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7.我国耕地分布在:①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地区以及低缓丘陵地区。

我国林地主要分布:②我国天然林地主要分布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西南的边远山区(横断山脉);东南山区(东南丘陵)的林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我国北部、西部内陆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③草地8.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①耕地面积日益减少②林地乱砍滥伐现象严重③超载放牧9.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10.我国草地分布在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非季风区11.华北平原土地利用类型?耕地耕地类型?旱地农业类型?种植业长江中下游平原?12.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水田为主耕地半湿润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耕地水资源+海洋资源1.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解决措施:兴建水库2.我国水资源空间分配特点: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3.南水北调是把哪个流域的水引到哪两个地区:将长江流域的水引至缺水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

4.中线方案引用是从长江哪个水库的水:丹江口水库东线借助哪个运河引水:京杭运河5.华北地区缺水【自然原因】:①降水少;②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①人口稠密,工农业用水量大②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现象严重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的主要措施:①跨流域调水,兴建水库;②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③合理开采地下水6.我国著名的四大海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墨鱼)7.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渔场的原因?①东海大陆架广阔,光照充足;②有长江水汇入,带来了大量养分;③寒暖流在此交汇,水流搅动,养分上浮;8.我国最大盐场是?(长芦盐场)形成盐场有利条件?①晴天多,蒸发旺盛②地形平坦9.保护海洋的措施?防治海洋污染;实施定期休渔制度。

中国农业的地域类型及区位分析

中国农业的地域类型及区位分析

3,内蒙古的畜牧业
(1)区位因素: 草场面积广阔;东部降水较多,有利于牧草 生长;没有大型食肉动物;牧业历史久,经验丰 富;市场潜力广;国家政策支持。 (2) 不足: 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严重; 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3)措施: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放牧,规定合理 的载畜量;营造防护林;大力建设人工草场;培 育良种;改善交通;加强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 产业链。
8.陕西的苹果生产
(1)区位优势: 地处暖温带,光照和热量充足;地形平坦,土 层深厚;昼夜温差大;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2)不足: 水土流失严重;寒潮和低温影响大;科技水平 较低,品种较单一。 (3)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加速脱贫;有利于水土保持; 增加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4)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树立品牌意识; 开展苹果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努力开拓国内 和国外市场;发展观光旅游农业。
【重点回顾】我国的农业生产 一.评价我国农业的生产条件
项目 有利条件 不利条件 有台风、寒潮、暴雨、冰雹、霜 冻、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受季风 影响,降水不稳定 地区分布不平衡,年内分配不均, 年际变化大,旱涝灾害多 山地多,平原少,干旱地区面积 大,耕地和林地所占面积比例较 小,土地后备资源为数不多,人 均土地少 缺乏合理开发和保护 大部分地区属中、低纬度地 气候 带,热量条件优越,夏季全 资源 国普遍高温,雨热同期 水资 源 水资源总量很大
劳动力
市场需求量
农业自然资源的利 用
播种季节
收获季节
主要分布区
春小麦 冬小麦
双 季 稻 早稻
春季 秋季
春季
秋季
中温带(东北)
次年春末 暖温带(华北) 夏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及旱地农业类型分区第一节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一、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指标及其划分方法划分中国干湿地区的指标目前主要是干燥度指标和年降水量指标。

(一)干燥度指标采用这种指标划分的,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和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其划分的方法见表。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气候区划”进行三级区划,第一级气候地区划分从北到南以气候带为依据,从东到西以干燥度划分。

第二级气候区划分,结合各区情况,甘蒙、甘新、华北三个地区重点考虑年、季干燥A度。

第二级划分视各地情况适当运用年、季干燥度,年降水量、降水日等因素。

这个区划以K≥4.00为干旱,K在1.50一4.00或1.20一4.00之间为半干旱,我国干旱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从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张家口到榆林、兰州、阿坝、昌都、拉萨,由东北针贯西南,干旱与半干旱的界限大致是自内蒙古的海流图经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大柴旦、玉树、倾多、拉萨、日喀则至噶尔昆沙一线。

中央气象局的“中国气候区划”在第二(气候大区)和三级(气候区划)中,分别采用年、季干燥度指标。

因干燥度标准与划分方法的不同,此区划划分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大致为:东自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向西南经承德、太行山、运城,再折向西北,经洛川、兰州、酒泉、敦煌、和田至喀什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

青藏高原气候区域除东南部的部分地区外,也属于这个范围。

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按干湿情况,以干燥度为主要参考指标,划分出第一级(自然地区)范围大致自海拉尔经乌兰浩特、通辽、十八盘梁、石家庄、阿坝、昌都、倾多一线的西北地区。

干旱与半干旱的分界线大致是从包头、兰州、武威、张掖、酒泉折向大柴旦、格尔木经唐古拉山口转向黑河、鄯善一带。

(二)年降水量指标以这种指标进行大范围干湿地区划分的主要有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的“中国自然区划”、“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中国科学院的“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及“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其划分的主要指标如表1-7。

表1-7不同干湿划分的年降水量标准/mm“中国自然区划”以400mm年降水等值线将我国划分为干旱和湿润两部分,在划分三大自然区域时,划出了西北干旱区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29.8%。

“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以100mm等降水量线为指标,划分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中国综合农业区划”和“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分别都以400mm和250mm降水量线作为划分干湿区及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指标,其中干旱、半干旱面积分别占30.8%、19.2%,合计占国土面积的50%。

从以上不同的划分可以看出:①因划分指标的不同,或同一指标具体标准的不同,或因再分级中运用的方法不同,划出的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也就不同;②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尽管目前还没有一致的划分,但是从大的范围看,还是比较一致的。

即无论以干燥度K=l.5还是以400mm年降水量等值线划分,中国干旱地区的面积都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50%以上。

如果加上半干旱及半湿润偏旱区的交错地带,则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面积更大。

二、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范围和界限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地区。

即秦岭淮河一线作为我国干湿气候的分界线。

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0%以上。

第二节中国旱地农业的分布区域和旱地农业类型分区一、中国旱农地区分布中国旱农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带。

地理坐标位置大致是东经73°50′-135°05′,北纬33°20′-53°30′之间。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7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或部分范围,供966个县(市)。

土地总面积为54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6%,耕地面积0.51亿hm2,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51%,其中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约占该地区耕地总面积的65%,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2%。

分布广,类型多。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发展旱农生产,将北方旱地农业类型进行分区,分为4个一级区和57个二级区。

二、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类型分区指标(一)一级类型区的分类指标和命名一级类型区以80%保证率的年降水量作为区划的主导指标。

以干燥度为辅助指标。

水分分布规律是形成不同旱农生产的基本因素。

采用年平均降水量作为分区指标,只能说明该地区年降水总量,而多于或少于这个数量的可能性在一般情况下各有一半,即保证率为50%。

在受季风影响较大,年降水量变幅较大的旱区,为了稳产高产,就需要年降水量有较大的保证程度,所以采用以80%的保证率作为主导指标。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

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

我国北方地区按80%的保证率,将年降水量小于200mm的地区称为干旱区,200—25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偏旱区,250—400mm的地区称为半干旱区,400—500mm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偏旱区,500—600mm 的地区称为半湿润区。

在此五个类型中,干旱区因降水量过少而不能实行旱农,半湿润区因降水量较多而不需要实行旱农。

因此,旱农的一级类型区实际为三个,即半干旱偏旱区,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

此外,由于降水指标只是考虑到水分平衡中的收入部分,而没有考虑到水分的支出部分,只能定性地反映气候的干湿,不能定量地说明水分的盈亏。

因此,采用干燥度作为一级类型分区的辅助指标。

干燥度大于3.5为干旱区,3.0—3.49为半干旱偏旱区,1.6—2.99为半干旱区,1.3—1.59为半湿润偏旱区,1.0—1.29为半湿润区。

表1—9 北方旱地农业类型一级区的指标和特征(二)二级类型区的划分指标和命名二级类型区的划分主要是综合考虑地貌、热量及形成农业干旱的特殊因素(如水土流失、风沙区)和农、林、牧业结构的比例。

地貌是形成农业生产类型的主要因素,在旱农地区更为突出。

地形起伏直接影响光、热,水的再分配,直接影响旱地农业的产业结构,作物、畜禽和林木的品种结构,从而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

地貌分类指标见表1—10。

热量因子对农作物有效利用水分的影响也很明显,相同的降水量,凉温地区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要高于暖温地区。

从而在降水量有限的旱农地区对农作物的种类和品种的结构、产品的质量和数量、种植制度、经营方式、草地类型、林木分布等都有明显的影响。

在中国北方地区中暖温、中温、凉温和寒温地带的分布也十分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旱农类型的分异性。

在研究中采取≥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热量的指标(表1-11)。

形成农业干旱的障碍因素(特殊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干旱类型的特点,成为区分旱农类型的主要指标之一。

从中国北方旱区看,主要障碍因素是水土流失和风沙。

其区分指标见表1—12。

水土流失区保水性能差,坡耕地多,多旱作,在风沙区则作物易受风旱威胁,需借助农田防护林保护或发展牧业。

社会经济活动更影响农、林、牧产业结构的分异,使自然条件相同或相似的地区形成相异的农、林、牧结构。

农林牧结构既可以它们用地结构的比例作分类指标,也可用它们产值的结构比例作为指标。

两者互相联系,但表现不一样。

用地结构主要表现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特征,产值结构则主要表现生产活动的最终经济效果,二者共同构成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

这里采用了产值结构比例做为分类指标(表1—13)。

总之,二级类型区的分区指标较多,其命名采用三段复合命名法,即自然地理区域,干旱特征和农业类型,如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辽宁西北部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风沙半干旱农区,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半湿润偏旱农牧区等等。

三、中国北方旱农类型区划及名称(一)半干旱偏旱区本区东起呼伦贝尔高原,向西南延伸,经鄂尔多斯高原,过陇西黄土丘陵沟壑,祁连山北麓到柴达木盆地外围,属内蒙古、甘肃、青海的一部分。

本区共分7个二级区,即:1、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半干旱偏旱牧区2、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3、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半干旱偏旱牧区4、陇中黄土高原西北部半干旱偏旱农牧区5、青海东部低山丘陵半干旱偏旱农林牧区6、祁连山北麓高寒半干旱偏旱农、牧、水源林区7、柴达木盆地东南部山地半干旱偏旱牧区(二)半干旱区本区自东向西为大兴安岭西麓、东北西部丘陵-平原、冀北晋北高原山地、河北平原中部,晋陕黄土高原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陇西黄土丘陵区、祁连山地、青海湖环湖地带、湟水谷地上游、海南高原山地,青南高原北部和新疆伊犁盆地。

包括12个省、市、区。

本区共分25个二级区,即:1、大兴安岭西麓高平原半干旱牧区2、松嫩平原东北水土流失半干旱农业区3、松嫩平原中西部半干旱农牧区4、吉林西部平原风沙半干旱农(牧)区5、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低山丘陵半干旱牧农区6、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农牧区7、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8、辽宁西北低山丘陵水土流失及风沙半干旱农业区9、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干旱农林牧区10、晋北、冀西北山地半干旱农林牧区11、河北黑龙港半干旱农业区12、太行山东麓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3、阴山南麓丘陵山地半干旱农牧林区14、太原、忻定盆地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5、土默特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16、吕梁北段黄土丘陵半干旱农业区17、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半干旱牧林农区18、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半干旱牧林农区19、陕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农牧区20、陇中黄土高原中部丘陵沟壑半干旱农牧区21、海东黄土丘陵半干旱农牧区22、青海湖环湖半干旱牧农林区23、黄河源头半干旱牧林区24、可可西里内陆寒漠区2、伊犁河谷半干旱农牧区(三)半湿润偏旱区本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松嫩平原东部、吉林中部平原、辽西的中北部、燕山北部山地、华北滨海低平原、豫北-豫西、太行山、太岳山地、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延隰黄土丘陵、陇中黄土高原南部和北门源山谷滩地等14个省市、区311个县旗。

本区共分13个二级区。

即:1、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农林区2、松嫩平原东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3、吉林中部平原半湿润偏旱农业区4、辽宁西南-中北部半湿润偏旱农业区5、燕山北部山地半湿润偏旱林牧农区6、华北滨海半湿润偏旱农牧区7、华北低平原区半湿润偏旱农业区8、豫北、豫西半湿润偏旱农业区9、太行太岳山地半湿润偏旱农业区10、关中平原、临运盆地半湿润偏旱农业区11、延,显黄土丘陵半湿润偏旱农牧区12、陇中黄土高原南部丘陵沟壑半湿润偏旱农牧区13、门源半湿润偏旱农牧区四、内蒙古旱地农业类型分区(一)干旱区1、阴山北麓高平原干旱牧区2、河套平原干旱灌溉牧区3、内蒙古西部高平原风沙干旱牧区(二)半干旱偏旱区1、内蒙古东北部高平原半干旱偏旱牧区·2、阴山北部丘陵半干旱偏旱农牧区3、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风沙半干旱偏旱牧区(三)半干旱区1、大兴安岭西麓高平原半干旱牧区2、.大兴安岭东南麓科尔沁低山丘陵半干旱牧农区3、科尔沁沙地半干旱农牧区4、西辽河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5、燕山北部山地丘陵水土流失半干旱农林牧区6、阴山南麓丘陵山地半干旱农牧林区7、土默特平原半干旱灌溉农业区8、鄂尔多斯高原东北部半干旱牧林农区9、毛乌素沙漠边缘风沙半干旱牧林农区(四)半湿润偏旱区1、大小兴安岭山地丘陵半湿润偏旱农林区五、旱农地区不同类型分区的战略发展方向(一)干旱区本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降水稀少,蒸发强烈,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