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总线部分

计算机总线部分
计算机总线部分

计算机总线部分

1、计算机总线的分类

按照总线内部信息传输的性质,总线可分为

?数据总线:DB 用于传送数据信息

?地址总线:AB 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

?控制总线:CB 控制总线包括控制、时序和中断信号线

?电源总线:PB 用于向系统提供电源

按照总线在系统结构中的层次位置,总线可分为

?片内总线(On-Chip Bus)

在集成电路的内部,用来连接各功能单元的信息通路

?内部总线(Internal Bus)

用于计算机内部模块(板)之间通信

?外部总线(External Bus):又称通讯总线

用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设备之间通信

根据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总线可分为

?并行总线: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信号线

?串行总线:所有信号复用一对信号线

2、总线的主要性能指标

?总线频率即总线工作时钟频率,单位为MHz,它是影响总线传输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线宽度又称总线位宽,是总线可同时传输的数据位数,用bit(位)表示,如8位、16位、32位等。显然,总线的宽度越大,它在同一时刻就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

?总线带宽又称总线传输率,表示在总线上每秒传输字节的多少,单位是MB/S。影响总线传输率的因素有总线宽度、总线频率等。

一般的,总线带宽(MB/S)= 1/8×总线宽度×总线频率

?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在同步方式下,总线上主模块与从模块进行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是固定的,并严格按照系统时钟来统一定时主模块、从模块之间的传输操作,只要总线上的设备都是高速的,就可达到很高的总线带宽。

?总线复用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减少总线的数目。

?信号线数表明总线拥有多少信号线,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电源总线的总和。信号线数与总线性能不成正比,但一般与复杂度成正比。

?总线控制方式包括并发工作、自动配置、仲裁方式、逻辑方式、计数方式等。

3、总线的两种控制方式

集中式将控制逻辑集中在一处(如在CPU中) 。集中控制是单总线、双总线和三总线结构计算机主要采用的方式,常见的集中控制方式主要有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和独立请求总线控制方式。

分布式将总线控制逻辑分散在与总线连接的各个部件或设备上。

4、PCI局部总线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设备部件互连总线)是一种高性能局部总线,它是92年由Intel公司带头制定的设备总线标准

–支持64位数据传送、多总线主控模块、线性猝发读写和并发工作方式

–具有即插即用功能(PnP,Plug and Play,可自动找到一个不冲突的中断和I/O地址分配给外部设备)

–最高传送数据132Mbps

–兼容性强、成本低

?PCI局部总线已形成工业标准。它的高性能总线体系结构满足了不同系统的需求,低成本的PCI总线构成的计算机系统达到了较高的性能/价格比水平。因此,PCI总线被应用于多种平台和体系结构中。

?PCI总线的组件、扩展板接口与处理器无关,在多处理器系统结构中,数据能够高效地在多个处理器之间传输。与处理器无关的特性,使PCI总线具有很好的I/O性能,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类CPU/RAM的局部总线操作系统、各类高档图形设备和各类高速外部设备,如SCSI、HDTV、3D等。

?PCI总线特有的配置寄存器为用户使用提供了方便。系统嵌入自动配置软件,在加电时自动配置PCI扩展卡,为用户提供了简便的使用方法。

5、PCI-Express的结构、主要技术特点以及与PCI的主要区别

–PCI Express和PCI不同的是实现了传输方式从并行到串行的转变。

–PCI Express是采用点对点的串行连接方式,这个和以前的并行通道大为不同,

–允许和每个设备建立独立的数据传输通道。不用再向整个系统请求带宽,这样也就轻松地到达了高带宽要求。

PCI-E总线主要特点

–串行的点对点互连

–差分信号传送

–采用交换开关互连多台设备

–PCI Express 事务与包

?PCI Express的事务分成两类:

(1)非转发事务,即请求者发送请求包给完成者,完成者返回完成包给请求者,如

存储器读事务;

(2)转发事务,即只有请求者给完成者发送请求包,而完成者不用返回完成包给请

求者,如存储器写事务

–具有更高的数据传输率

–错误处理

–具有优先级的传送

–两种中断方式

?一种是类似PCI-X的MSI协议,PCI Express设备启动一个写存储器包,向根复合体发送一个中断向

量,根复合体再中断CPU。

?另一种是使用中断消息事务向根复合体传送传统PCI总线上的INT x#信号的跳变情况,这种中断方

式只对具有传统功能的端点设备和PCI Express-PCI桥的系统有用。

–支持热插拔(即带电插拔,允许用户在不关闭系统,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取出设备)

6、RS232C的电气特性,最简单的RS232C通信结构

电气连接方式:

?TTL电平:+5V为逻辑“1”,0V为逻辑“0”;

?EIA电平:3~15V为逻辑“1”,-3~-15V为逻辑“0”

主要特点:

–非平衡的连接方式

–采用点对点通信

–公用地线

电气参数

引线信号状态

?RS-232C 标准引线状态必须是以下三种之一,即SPACE/ MARK(空号/传号)、或ON/OFF(通/断)、或逻辑0/逻辑1。

引线逻辑电平

?用-3~-15V表示逻辑1

?用+3~+15V表示逻辑0

短路抑制性能RS-232C的驱动电路必须能承受电缆中任何导线短路通信速率

–最高通信速率为115200bps

–RS-232C标准规定通信距离应小于15m。

最简单的RS-232C数据通信

7、RS422和RS485的主要特性和相互区别

RS-422A标准接口:

RS-422由RS-232C发展而来

RS-422是一种单机发送、多机接收的单向、平衡传输的总线标准

RS-422标准规定了双端电气接口型式,使用双端线传送信号。它通过传输线驱动器,把逻辑电平变换成电位差,完成始端的信息传送;通过传输线接收器,把电位差转变成逻辑电平,实现终端的信息接收

?RS-422的数据信号采用差分传输方式传输。

?RS-422 有4 根信号线,两根发送、两根接收,RS-422 的收与发是分开的,支持全双工的通讯方式。

?RS-422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200m,最大传输速率为10Mbps。

?RS-422A接口电路

RS-485标准接口:

–RS-485是一种多发送器的电路标准,它是RS-422A性能的扩展,是真正意义上的总线标准。

–允许在二根导线(总线)上挂接32台RS--485负载设备。负载设备可以是发送器、被动发送器、接收器或组合收发器(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组合)

RS485具有以下特点:

RS-485的电气特性:逻辑“1”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V~+6V表示;逻辑“0”以两线间的电压差为-2V~ -6V表示。

RS-485的数据最高传输速率为10Mbps

RS-485接口是采用平衡驱动器和差分接收器的组合,抗共模干扰能力增强。

RS-485接口的最大传输距离为1200m,在总线上是允许连接多达128个收发器,即具有多站能力和多机通信功能。

RS-485与RS-422的区别在于:

硬件线路上,RS-422至少需要4根通信线,而RS-485仅需2根

通信方式上,RS-422可以全双工,而RS-485只能半双工

RS-485驱动器共模电压的输出范围是-7V和+12V之间;而RS-422驱动器这个指标只有7V;RS-422接收器的最小输入电阻是4千欧姆,而RS-485的最小输入电阻则是12千欧姆RS-485 的驱动器可以用在RS-422的应用中,因为RS-485满足所有的RS-422规范,反之则不成立

8、USB的主要特性、体系结构、传输方式,以及USB设备和主机之间的连接方法

USB设备的主要特点:

–采用USB接口的设备支持热拔插

–USB接口可以同时连接127台USB设备。

–速度方面,USB 1.1总线规范定义了12 Mb/s的带宽,而USB2.0可提供480Mb/s的传输速度。

–USB总线能够提供500 mA的电流。

USB设备及其体系结构:

USB总线系统中的设备可以分为三个类型

–USB主机

–USB 集线器(HUB)

–USB总线的设备,又称USB功能外设。

USB的传输方式:

控制(Control)传输方式

设备控制指令、状态查询及确认命令

中断(Interrupt)传输方式

数据量小、需及时处理的数据,如键盘、鼠标

同步(Isochronous)传输方式

对数据正确性要求不高、对时间敏感的外部设备,如麦克风、喇叭

批(Bulk)传输方式

正确无误的大批量数据,如移动硬盘、打印机、扫描仪和数码相机

USB设备的电气连接:

USB连接分为上行连接和下行连接。所有USB外设都有一个上行的连接,上行连接采用A型接口,而下行连接一般则采用B型接口。

USB电缆中有四根导线,VBUS为电源,+5V

USB连接设备和主机的连接方法, USB 集线器和设备的电阻连接

USB连接设备和主机的连接方法:

USB集线器通过监视差分数据线来检测设备是否已连接到集线器的端口上.

--当没有设备连接到USB端口时,D+和D-通过下拉电阻Rpd电平是近

地的。--USB设备必须至少在D+和D-线的任意一条上有一个上拉电阻Rpu

--由于Rpu=1.5KΩ,Rpd=15K Ω,所以数据线上会有90%的Vcc电压

--集线器通过检测不同的数据线电压接近Vcc来判别是哪一类USB设备连接到其端口上–如D+电平接近Vcc,D-近地,则所连设备为全速设备

–如D-电平接近Vcc,D+近地,则所连设备为低速设备

–当D+和D-的电压都降到0.8V以下,并持续2.5微秒以上的话,就认为该设备断开连接了。

9、I2C总线的主要特点和三种数据传输格式

I2C总线传输率:

–标准模式下,基本的I2C总线规范的规定的数据传输速率为100kb/s

–快速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为400KB/s

–高速模式下,数据传输速率为3.4Mb/s

?I2C总线采用二线制传输,一根是数据线SDA(Serial Data Line),另一根是时钟线SCL(serial clock line),所有I2C器件都连接在SDA和SCL上,每一个器件具有一个唯一的地址

?I2C总线是一个多主机总线,总线上可以有一个或多个主机(或称主控制器件),总线运行由主机控制

–主机是指启动数据的传送(发起始信号)、发出时钟信号、发出终止信号的器件。通常,主机由单片机或其它微处理器担任

–被主机访问的器件叫从机(或称从器件),它可以是其它单片机,或者其他外围芯片,如:A/D、D/A、LED或LCD驱动串行存储器芯片

?I2C总线支持多主(multi-mastering)和主从(master-slave)两种工作方式:

–多主方式下,I2C总线上可以有多个主机。I2C总线需通过硬件和软件仲裁来确定主机对总线的控制权–主从工作方式时,系统中只有一个主机,总线上的其它器件均为从机(具有I2C总线接口),只有主机能对从机进行读写访问,因此,不存在总线的竞争等问题。在主从方式下,I2C总线的时序可以模拟,I2C总线的使用不受主机是否具有I2C总线接口–在嵌入式系统的串行总线扩展中,经常遇到的是以MCU为主机,其它接口器件为从机的单主机情况

采用I2C总线设计系统的优点:

?功能框图中的功能模块与实际的外围器件对应,可以使系统设计直接由功能框图快速地过渡到系统样机

?外围器件直接“挂在”I2C总线上,不需设计总线接口;增加和删减系统中的外围器件,不会影响总线和其他器件的工作,便于系统功能的改进和升级

?集成在器件中的寻址和数据传输协议可以使系统完全由软件来定义

I2C总线的数据传输:

?I2C总线通过上拉电阻接正电源。当总线空闲时,两根线均为高电平。连到总线上的任一器件输出的低电平,都将使总线的信号变低,即各器件的SDA及SCL都是线“与”关系

I2C总线的数据传输:

I2C总线通过上拉电阻接正电源。当总线空闲时,两根线均为高电平。连到总线上的任一器件输出的低电平,都将使总线的信号变低,即各器件的SDA及SCL都是线“与”关系

I2C总线特点:

–总线速度:总线速度为从0Hz到3.4MHz,没有SPI那样快

–流控:存在系统开销,这些开销包括起始位/停止位、确认位和从地址位,但它因此拥有流控机制

–多主:允许多个主器件工作在同一总线上,多个主器件可以轻松同步其时钟

–添加从器件:I2C总线只有两条导线,因此新从器件只需接入总线即可,而无需附加逻辑

–非全双工,一般无FIFO

3种数据传输格式:

(1)字节传送与应答

?每一个字节必须保证是8位长度。数据传送时,先传送最高位(MSB),每一个

被传送的字节后面都必须跟随一位应答位(即一帧共有9位)

?由于某种原因从机不对主机寻址信号应答时(如从机正在进行实时性的处理工作而无法接收总线上的数据),它必须将数据线置于高电平,而由主机产生一个终止信号以结束总线的数据传送

?如果从机对主机进行了应答,但在数据传送一段时间后无法继续接收更多的数据时,从机可以通过对无法接收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非应答”通知主机,主机则应发出终止信号以结束数据的继续传送

?当主机接收数据时,它收到最后一个数据字节后,必须向从机发出一个结束传送的信号。这个信号是由对从机的“非应答”来实现的。然后,从机释放SDA线,以允许主机产生终止信号

(2)数据帧格式:

?I2C总线上传送的数据信号是广义的,既包括地址信号,又包括真正的数据信号

?在起始信号后必须传送一个从机的地址(7位),第8位是数据的传送方向位(R/T),用“0”表示主机发送数据(T),“1”表示主机接收数据(R)。每次数据传送总是由主机产生的终止信号结束。但是,若主机希望继续占用总线进行新的数据传送,则可以不产生终止信号,马上再次发出起始信号对另一从机进行寻址

?在总线的一次数据传送过程中,可以有以下几种组合方式:

a)主机向从机发送数据,数据传送方向在整个传送过程中不变:

–注:

?阴影部分表示数据由主机向从机传送,无阴影部分则表示数据由从机向主机传送

?A表示应答,A非表示非应答(高电平)

?S表示起始信号,P表示终止信号。

b)主机在第一个字节后,立即从从机读数据:

c)在传送过程中,当需要改变传送方向时,起始信号和从机地址都被重复产生一次,但两次读/写方向位正好反相

10、SPI总线的主要特点以及SPI与I2C间的比较

I2C与SPI比较:

?总线速度

?流控

–流控制用于解决串口通信中的数据丢失问题,当接收端数据处理不过来时,就发出“不再接收”的信号,发送端就停止发送,直到收到“可以继续发送”的信号再发送数据

?多主机

?从器件添加

?数据流向

SPI总线特点:

–总线速度:时钟速度很快,范围可从几兆赫兹到几十兆赫兹,且没有系统开销

–流控:缺乏流控机制,无论主器件还是从器件均不对消息进行确认,主器件无法知道从器件是否繁忙

–多主:没有多主器件协议,必须采用很复杂的软件和外部逻辑来实现多主器件架构–添加从器件:每个从器件需要一个单独的从选择信号。总信号数最终为n+3个,其中n是总线上从器件的数量。在SPI总线上添加新的从器件也不方便。对于额外添加的每个从器件,都需要一条新的从器件选择线或解码逻辑

–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微机总线类型及应用

PC机的系统总线又可分为ISA、EISA、MCA、VESA、PCI、AGP等多种标准。 一、ISA/EISA/MCA/VESA总线 ISA(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为286/AT电脑制定的总线工业标准,也称为AT标准。ISA总线的影响力非常大,直到现在仍存在大量ISA设备,最新的主板也还为它保留了一席之地。MCA (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专为PS/2系统开发的微通道总线结构。由于要求使用许可证,违背了PC发展开放的潮流,因此还未有效推广即告失败。 EISA(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EISA集团(由Compaq、HP、AST等组成)专为32位CPU设计的总线扩展工业标准,向下兼容ISA,当年在高档台式机上得到一定应用。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s Association),是VESA组织(由IBM、Compaq等发起,有120多家公司参加)按Local Bus(局部总线)标准设计的一种开放性总线,但成本较高,只是适用于486的一种过渡标准,目前已经淘汰。 二、PCI总线 90年代后,随着图形处理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以Windows为代表的图形用户接口(GUI)进入PC机之后,要求PC具有高速的图形及I/O运算处理能力,这对总线的速度提出了挑战。原有的ISA、EISA总线已远远不能适应要求,成为整个系统的主要瓶颈。1991年下半年,Intel 公司首先提出了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的概念,并联合IBM、Compaq、AST、HP、等100多家公司成立了PCI集团。PCI是一种先进的局部总线,已成为局部总线的新标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总线结构。PCI总线是一种不依附于某个具体处理器的局部总线,从结构上看,PCI是在CPU和原来的系统总线之间插入的一级总线,需要时具体由一个桥接电路,实现对这一层的智能设备取得总线控制权,以加速数据传输管理。 三、AGP总线 虽然现在PC机的图形处理能力越来越强,但要完成细致的大型3D图形描绘,PCI总线结构的性能仍然有限。为了让PC的3D应用能力能同图形工作站相比,Intel公司开发了AGP(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标准,主要目的就是要大幅提高高档PC机的图形尤其D图形的处理能力。严格说来,AGP不能称为总线,因为它是点对点连接,即连接控制芯片和AGP显示卡。AGP在主内存与显示卡之间提供了一条直接的通道,使得3D图形数据越过PCI总线,直接送入显示子系统。这样就能突破由于PCI总线形成的系统瓶颈,从而达到高性能3D图形的描绘功能。PCI及AGP插槽外观见图1。标准接口的类型 在微机系统中采用标准接口技术,其目的是为了便于模块结构设计,可以得到更多厂商的广泛支持,便于“生产”与之兼容的外部设备和软件。不同类型的外设需要不同的接口,不同的接口是不通用的。以前在8086/286机器上存在过的ST506和ESDI等接口标准都已经淘汰,目前在微机中使用最广泛的接口是:IDE、EIDE、SCSI、USB和IEEE 1394五种。 一、IDE/EIDE接口

计算机接口技术期末复习资料全

计算机接口技术期末复习资料 1.简述CPU发展历程? 答:自194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生产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可以吧计算机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6-1958)以电子管为主要元件,第二个阶段(1958-1964)以晶体管为主要元件,第三个阶段(1964-1970)以小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到了第四个阶段(1970-今)主要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元件。 2.微机系统有哪些功能部件组成?他们各自具有什么结构?采用什么样的结构? 答: 3.说明程序存储及程序控制的概念。 答: 4.说明微机系统的工作过程。 答:采用程序存储思想,把计算机执行所需要的程序及数据都保存在计算机的存储器,运算器和控制器进行分析和处理所需要的指令和数据要从存储器中取出。 5.总线规的基本容是什么? 答:物理特性,功能特性,电气特性。 6.根据在微机系统的不同层次上做的总线分类,微机系统中共有哪几类总线? 答:片总线,局部总线,系统总线,通信总线。 7.同步总线传输是如何实现总线控制的?异步总线传送是如何实现总线控制的?半同步总线传送是如何 实现总线控制的?

答: 8.采用标准总线结构组成的微机系统有何优点? 答:小板结构,高度模块化,具有一整套高可靠措施,可长期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下,结构简单。 9.说明存储器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答:存储容量,存取周期,存取时间,可靠性,性价比。 10.术语“非易失性存储器”是什么意思?PROM和EPROM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答: 11.微机中常用的存储器有哪些类型?他们各有何特点?分别适用于那些场所? 答: 12.是比较静态RAM和动态RAM的优缺点。 答:

计算机总线部分

计算机总线部分 1、计算机总线的分类 按照总线内部信息传输的性质,总线可分为 ?数据总线:DB 用于传送数据信息 ?地址总线:AB 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 ?控制总线:CB 控制总线包括控制、时序和中断信号线 ?电源总线:PB 用于向系统提供电源 按照总线在系统结构中的层次位置,总线可分为 ?片内总线(On-Chip Bus) 在集成电路的内部,用来连接各功能单元的信息通路 ?内部总线(Internal Bus) 用于计算机内部模块(板)之间通信 ?外部总线(External Bus):又称通讯总线 用于计算机之间或计算机与设备之间通信 根据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总线可分为 ?并行总线:每个信号都有自己的信号线 ?串行总线:所有信号复用一对信号线 2、总线的主要性能指标 ?总线频率即总线工作时钟频率,单位为MHz,它是影响总线传输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线宽度又称总线位宽,是总线可同时传输的数据位数,用bit(位)表示,如8位、16位、32位等。显然,总线的宽度越大,它在同一时刻就能够传输更多的数据。 ?总线带宽又称总线传输率,表示在总线上每秒传输字节的多少,单位是MB/S。影响总线传输率的因素有总线宽度、总线频率等。 一般的,总线带宽(MB/S)= 1/8×总线宽度×总线频率 ?同步方式可分为同步方式和异步方式。在同步方式下,总线上主模块与从模块进行一次数据传输的时间是固定的,并严格按照系统时钟来统一定时主模块、从模块之间的传输操作,只要总线上的设备都是高速的,就可达到很高的总线带宽。 ?总线复用采用多路复用技术,可以减少总线的数目。 ?信号线数表明总线拥有多少信号线,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和电源总线的总和。信号线数与总线性能不成正比,但一般与复杂度成正比。 ?总线控制方式包括并发工作、自动配置、仲裁方式、逻辑方式、计数方式等。 3、总线的两种控制方式 集中式将控制逻辑集中在一处(如在CPU中) 。集中控制是单总线、双总线和三总线结构计算机主要采用的方式,常见的集中控制方式主要有链式查询方式、计数器定时查询方式和独立请求总线控制方式。 分布式将总线控制逻辑分散在与总线连接的各个部件或设备上。 4、PCI局部总线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性能指标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设备部件互连总线)是一种高性能局部总线,它是92年由Intel公司带头制定的设备总线标准 –支持64位数据传送、多总线主控模块、线性猝发读写和并发工作方式 –具有即插即用功能(PnP,Plug and Play,可自动找到一个不冲突的中断和I/O地址分配给外部设备) –最高传送数据132Mbps –兼容性强、成本低

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 第六章总线系统知识分享

计算机组成原理习题第六章总线系统

第六章总线系统 一、填空题: 1.PCI总线采用A.______仲裁方式,每一个PCI设备都有独立的总线请求和总线授权两条信号线与B.______相连。 2.SCSI是处于A.______和B.______之间的并行I/O接口,可允许连接 C.______台不同类型的高速外围设备。 3.总线有A 特性、B 特性、C 特性、D 特性,因此必须E 。 4.微型计算机的标准总线从16位的A 总线发展到32位的B 总线和C 总线,又进一步发展到64位的D 总线。 二、选择题: 1.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技术化,同时______。 A. 减少信息传输量 B. 提高信息传输速度 C. 减少了信息传输线的条数 D. 减少了存储器占用时间 2.描述PCI总线基本概念中正确的句子是______。 A.PCI总线的基本传输机制是猝发式传送 B.PCI总线是一个与处理器有关的高速外围总线 C.PCI设备一定是主设备 D.系统中允许只有一条PCI总线 3.描述PCI总线中基本概念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PCI设备不一定是主设备 B.PCI总线是一个与处理器有关的高速外围总线 C.PCI总线的基本传输机制是猝发式传送 D.系统中允许有多条PCI总线

4.并行I/O标准接口SCSI中,一块适配器可以连接______台具有SCSI接口的设备。 A. 6 B. 7 C. 8 D. 9 5.下面对计算机总线的描述中,确切完备的概念是______。 A.地址信息、数据信息不能同时出现 B.地址信息与控制信息不能同时出现 C.数据信息与控制信息不能同时出现 D.两种信息源的代码不能在总线中同时传送 6.SCSI接口以菊花链形式最多可连接______台设备。 A.7台 B.8台 C.6台 D.10台 7.微型机系统中外设通过适配器与主板的系统总线相连接,其功能是___。 A. 数据缓冲和数据格式转换 B.监测外设的状态 C.控制外设的操作 D. 前三种功能的综合作用 8.计算机使用总线结构的主要优点是便于实现积木化,同时___。 A.减少了信息传输量 B.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 C.减少了信息传输线的条数 9.多总线结构的计算机系统采用______方法,对提高系统的吞吐率最有效。 A.多口存储器 B.提高主存的速度 C.交叉编址多模存储器 D.高速缓冲存储器 10.系统总线中控制线的功能是______。 A.提供主存、I/O接口设备的控制信号和响应信号及时序信号

接口概念和总线技术

接口和总线 接口:是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内容,是计算机与外部交换信息的桥梁。 总线: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之间进行信息传输的公共通道。 微机接口 接口的基本概念 为了解决CPU和外设之间的速度差异以及外设各不相同的信息格式的问题,出现了带缓冲器的I/O装置,这里的缓冲器是指通过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寄存器,实现主机和外设之间的数据传送。这里的缓冲器被发展为功能更强的I/O接口电路。 总结:I/O接口是微处理器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连接电路,是主机与外设之间数据的“转接站”,同时提供主机和外设之间传送数据所需的状态信息,并能接受和执行主机发来的各种控制命令。 接口的基本功能 接口的基本功能有:数据缓冲,提供联络信息,信号与信息格式的转换,设备选择,中断管理,可编程功能。 接口的基本结构 接口一方面数据总线、地址总线以及控制总线和CPU进行联系,另一方面同响应的外设连接。接口内部都包含一组寄存器,通常有数据输入寄存器、数据输出寄存器、状态寄存器和控制寄存器,有的接口还包含中断逻辑寄存器。 数据输入寄存器用于暂存外设送往主机的数据。 数据输出寄存器用于暂存主机送往外设的数据。 状态寄存器用于保存I/O接口的状态信息。 控制寄存器用于存放CPU发出的控制命令。 中断控制逻辑电路用于实现外设准备就绪时向CPU发出中断请求信号。 与接口传输数据的方式 主机与外设之间传输数据的方式一般有三种:程序控制方式,中断控制方式,DMA方式。 程序控制方式:是指在程序控制下进行数据传送,又分为无条件传输方式和程序查询传送方式。 中断控制方式:是指CPU在执行当前程序时,若出现了紧急事件,CPU必须终止现在

计算机总线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计算机总线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在P C(P e r s o n a l C o m p u t e r即个人计算机)的发展中,总线屡屡成为系统性能的瓶颈,这主要是C P U(C e n t r a l P r o c e s s o r U n i t即中央处理器 )的更新换代和应用不断扩大所致。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总线是一组信号线,是在多于2个模块(子系统或设备)间相互通讯的通路,也是微处理器与外部硬件接口的核心。自I B M P C问世20余年来,随着微处理器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P C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随之相应的总线技术也得到不断创新。由P C/X T到I S A、M C A、E I S A、V E S A再到P C I、A G P、I E E E1394、U S B总线等。究其原因,是因为C P U的处理能力迅速提升,但与其相连的外围设备通道带宽过窄且总落后于C P U的处理能力,这使得人们不得不改造总线,尤其是局部总线。目前,A G P 局部总线数据传输率可达528M B/s,P C I-X可达1G B/s,系统总线传输率也由66M B/s到 100M B/s甚至更高的133M B/s、150M B/s。总线的这种创新,促进了P C系统性能的日益提高。随着微机系统的发展,有的总线标准仍在发展、完善,与此同时,有某些总线标准会因其技术过时而被淘汰。当然,随着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也会有新的总线技术不断研制出来,同时在竞争的市场中,不同总线还会拥有自己特定的应用领域。目前除了大家熟悉、较为流行的P C I、A G P、I E E E1394、U S B等总线外,又出现了E V6总线、P C I-X局部总线、N G I O总线等,它们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20年来,C P U已经迅速发展到6-7代,相应的总线技术创新也已经达到了10余次之多。如果从这个角度来预测一下,在21世纪初期,C P U主频有加快发展的趋势,加上内存存取时间的不断缩短,P C系统总线势必面临提高数据传输率的创新: 1、I S A总线 I S A(I n d u s t r y S t a n d a r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即工业标准结构总线)是美国I B M公司为286计算机制定的工业标准总线。该总线的总线宽度是16位,总线频率为8M H z。 2、E I S A总线 E I S A(E x t e n d e d I n d u s t r y S t a n d a r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即扩展工业标准结构总线)是为32位中央处理器(386、486、586等等)设计的总线扩展工业标准。E I S A总线包括I S A总线的所有性能外,还把总线宽度从16位扩展到32位、总线频率从8.3M H z提高到16M H z 3、M C A总线 M C A(M i c r o C h a n n e l A r c h i t e c t u r e即微通道总线结构)是I B M公司专为其P S\2系统(使用各种I n t e l处理器芯片的个人计算机系统)开发的总线结构。该总线的总线宽度是32位,最高总线频率为10M H z。虽然M C A总线的速度比I S A和E I S A快,但是I B M对M C A总线执行的是使用许可证制度,因此M C A总线没有象I S A、E I S A总线一样得到有效推广。 4、V E S A总线

计算机总线技术基础知识

计算机总线技术基础知识 任何一个微处理器都要与一定数量的部件和外围设备连接,但如果将各部件和每一种外围设备都分别用一组线路与CPU直接连接,那么连线将会错综复杂,甚至难以实现。为了简化硬件电路设计、简化系统结构,常用一组线路,配置以适当的接口电路,与各部件和外围设备连接,这组共用的连接线路被称为总线。采用总线结构便于部件和设备的扩充,尤其制定了统一的总线标准则容易使不同设备间实现互连。 微机中总线一般有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和外部总线。内部总线是微机内部各外围芯片与处理器之间的总线,用于芯片一级的互连;而系统总线是微机中各插件板与系统板之间的总线,用于插件板一级的互连;外部总线则是微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总线,微机作为一种设备,通过该总线和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与数据交换,它用于设备一级的互连。 另外,从广义上说,计算机通信方式可以分为并行通信和串行通信,相应的通信总线被称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并行通信速度快、实时性好,但由于占用的口线多,不适于小型化产品;而串行通信速率虽低,但在数据通信吞吐量不是很大的微处理电路中则显得更加简易、方便、灵活。串行通信一般可分为异步模式和同步模式。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总线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而使计算机总线技术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下面仅对微机各类总线中目前比较流行的总线技术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部总线 1.I2C总线 I2C(Inter-IC)总线10多年前由Philips公司推出,是近年来在微电子通信控制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总线标准。它是同步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化,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在主从通信中,可以有多个I2C总线器件同时接到I2C总线上,通过地址来识别通信对象。 2.SPI总线 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总线技术是Motorola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Motorola公司生产的绝大多数MCU(微控制器)都配有SPI硬件接口,如68系列MCU。SPI总线是一种三线同步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所以,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CPU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3.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 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二、系统总线

计算机总线系统架构

PCI Express总线系统架构 << 什么是SATA II | CMOS放电的种种硬件方法 >> 发布日期:2008-5-21 21:26:16 浏览:[ 198] 评论:[ 0] 字体:大中小 在上一篇我们了解了PCI Express总线的产生和技术优势,但要真正理解PCI Express总线技术的优越性还得从其结构本身说起,所以本篇就要全面介绍PCI Express总线的结构。 一、总体系统架构 在正式了解PCI Express串行链接物理和逻辑结构前,先来看一下PCI Express系统架构的方框图。你可以看到PCI Express连接器已被移植到系统中的各个不同部分,为将来的高速设备提供连接点。 PCI Express的基本结构包括根组件(Root Complex)、交换器(Switch)和各种终端设备(Endpoint)。根组件可以集成在北桥芯片中,用于处理器和内存子系统与I/O设备之间的连接,而交换器的功能通常是以软件形式提供的,它包括两个或更多的逻辑PCI 到PCI的连接桥(PCI-PCI Bridge),以保持与现有PCI兼容。当然,像PCI Express-PCI的桥设备也可能存在。在PCI Express架构中的新设备是交换器(Switch),它取代了现有架构中的I/O桥接器,用来为I/O总线提供输出端。交换器支持在不同终端设备间进行对等通信。下图1就是PCI Express 1.0的拓扑结构图。 为了便于与现行的PCI总线结构进行有效对比,现把两种总线的桌面系统架构并列于下图2中。 在图中现有的PCI架构中,用于显卡的接口为AGP,而新的PCI Express架构中以PCI Express取代了,现有CPI架构I/O桥接器中的PCI/PCI-X桥接器在PCI Express架构中全部以Switch交换器取代,增加了一些PCI Express总线接口用于与终端设备连接,当然为了保持与现有PCI兼容,在第一版PCI Express架构中仍保留CPI接口。 PCI Express总线技术将全面应用于桌面/移动和服务器系统中,但各自的体系结构不完全相同,如图3左图所示的是桌面机和移动笔记本电脑中使用PCI Express总线的系统架构,而图3右图所示的是服务器和工作站中使用PCI Express总线的系统架构。除此之外,在网络中同样可以以使用PCI Express总线技术进行通信,结构图如图4所示。 从图3中的两个应用架构比较可以看出,PCI Express总线技术在服务器和工作站中的应用更为彻底,在服务器/工作站中除了内存子系统与芯片组之间的通信外,其它都是采用PCI Express总线来与芯片连接的,而在桌面机中在目前来说还主要是取代显卡中的AGP 总线和其它PCI板卡,如网卡,至于硬盘和外设接口都仍是采用相应的总线接口直接与芯片组连接。 从图中可以看出,PCI Express总线在网络中的应用也是浅3沟椎模四诖孀酉低惩猓负跛械耐馍杓澳谥冒蹇ǘ际侵苯踊蛘呒浣油ü齈CI Express总线与芯片组连接的。 综上所述,目前来说PCI Express总线主要还是先从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设备得到彻底应用,在桌面机中主要以先取代AGP和部分PCI接口开始。 二、PCI Express的体系结构 PCI Express体系结构采用分层设计,就像网络通信中的七层OSI结构一样,这样利于跨平台的应用。 PCI-Express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它共分为四层,从下到上分别为:物理层(Physical Layer)、数据链路层(Link Layer)、处理层(Transaction Layer)和软件层(Software Layer)。图中的“S/W”和“Config/OS”均属于软件层。

计算机总线技术

计算机总线技术 本文主要讨论总线的分类及其结构,并介绍几种常用的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 总线的基本概念 一、总线的分类 按照总线在系统机构中的层次位置上,一般可以分为:片内总线、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 按照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总线又可以分为串行总线和并行总线。 根据总线的传输方向又可以分为单向总线和双向总线。 1. 内部总线和外部总线 (1)片内总线 片内总线是在集成电路的内部,用来连接各功能单元的信息通路。 (2)内部总线 内部总线又称为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用于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模板和模板之间进行通信的总线。系统总线是微机系统中最重要的总线,人们平常所说的微机总线就是指系统总线,如STD 总线、PC 总线、ISA 总线、PCI 总线等。 尽管各种内部总线数目不同,但按功能仍可分为数据总线DB 、地址总线AB 、控制总线CB 、和电源总线PB 四部分,如图1.2所示。 ①数据总线DB 用于传送数据信息。 ②地址总线AB 是专门用来传送地址的。地址总线位数决定了CPU 可直接寻址的内存空间大小。 ③控制总线CB 控制总线包括控制、时序和中断信号线,用于传递各种控制信息,如有读/写信号,片选信号、中断响应信号等由CPU 发出的信号,以及中断请求信号、复位信号、总线请求信号等发给CPU 的信号。 ④电源总线PB 用于向系统提供电源。 (3)外部总线 计算机系统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外设之间的信息通路,称为外部总线。如RS-232-C 总线,IEEE-488总线等。 2. 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 计算机的内部总线一般都是并行总线,而计算机的外部总线通常分为并行总线和串行总线两种。

计算机上的总线知识

计算机上的总线知识 计算机上的总线知识 一、什么是总线 总体上来说,总线是PC机的一种内部结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 设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总线是将信息以一个或多个源部件传送到一个或多 个目的部件的一组传输线。通俗的说,就是多个部件间的公共连线,用于在各个 部件之间传输信息。 1、计算机工作原理 大家可能都知道,我们现在使用的计算机是基于提出的"存储程序计算机(Stored Program Computer)",又称冯·诺依曼结构。 冯·诺依曼结构具有两个特点:1.使用二进制;2.全部指令和数据存放在 存储器中,数据处理单元到存储器中读取指令并顺序执行。冯·诺依曼结构的 核心思想就是"存储程序",其最大的优点在于结构比较简单,便于控制。基于 这种结构,1949年制造出了电子计算机EDIAC(而非1946年制造的ENIAC),宣 告人类历史上的电子计算机时代开始了。 尽管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计算机经历了4代的变迁,发展到了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微型计算机时代,但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延续 了冯·诺依曼当初的设计思想: 如上图所示的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核心部件是运算器和控制器,我们 想要处理的信息指令通过输入设备进入存储器,再由存储器进入运算器,运算 结果从输出设备反馈给我们,当然这一切都是在控制器的指挥下完成的。 在实际应用中,控制器和运算器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CPU,存储器就是 内存、硬盘、光盘、U盘,当然还有一些老掉牙的设备(软盘、磁带、磁鼓…);输入设备就是鼠标键盘,当然还有一些不常用的如扫描仪、光笔等等;输出设 备则是显示器、打印机等等。

计算机三大总线举例(全)

内部总线、系统总线及外部总线举例 一、内部总线 1.I2C总线 I2C(Inter-IC)总线10多年前由Philips公司推出,是近年来在微电子通信控制领域广泛采用的一种新型总线标准。它是同步通信的一种特殊形式,具有接口线少,控制方式简化,器件封装形式小,通信速率较高等优点。在主从通信中,可以有多个I2C总线器件同时接到I2C总线上,通过地址来识别通信对象。 2.SPI总线 串行外围设备接口SPI(serialperipheral interface)总线技术是Motorola 公司推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Motorola公司生产的绝大多数MCU(微控制器)都配有SPI硬件接口,如68系列MCU。SPI总线是一种三线同步总线,因其硬件功能很强,所以,与SPI有关的软件就相当简单,使CPU有更多的时间处理其他事务。 3.SCI总线 串行通信接口SCI(serialcommunication interface)也是由Motorola公司推出的。它是一种通用异步通信接口UART,与MCS-51的异步通信功能基本相同。 二、系统总线 1.ISA总线

ISA(industrial standard architecture)总线标准是IBM公司1984年为推出PC/AT机而建立的系统总线标准,所以也叫AT总线。它是对XT总线的扩展,以适应8/16位数据总线要求。它在80286至80486时代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现在奔腾机中还保留有ISA总线插槽。ISA总线有98只引脚。 2.EISA总线 EISA总线是1988年由Compaq等9家公司联合推出的总线标准。它是在ISA 总线的基础上使用双层插座,在原来ISA总线的98条信号线上又增加了98条信号线,也就是在两条ISA信号线之间添加一条EISA信号线。在实用中,EISA总线完全兼容ISA总线信号。 3.VESA总线 VESA(video electronics standard association)总线是 1992年由60家附件卡制造商联合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简称为VL(VESA local bus)总线。它的推出为微机系统总线体系结构的革新奠定了基础。该总线系统考虑到CPU与主存和Cache 的直接相连,通常把这部分总线称为CPU总线或主总线,其他设备通过VL总线与CPU总线相连,所以VL总线被称为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线,且可通过扩展槽扩展到64 位,使用33MHz时钟频率,最大传输率达 132MB/s,可与CPU同步工作。是一种高速、高效的局部总线,可支持386SX、386DX、486SX、486DX及奔腾微处理器。 4.PCI总线 PCI(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 nec t)总线是当前最流行的总线之一,它是由Intel公司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它定义了32位数据总线,且可扩展为64位。PCI总线主板插槽的体积比原ISA总线插槽还小,其功能比VESA、ISA 有极大的改善,支持突发读写操作,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2MB/s,可同时支持多组外围设备。PCI局部总线不能兼容现有的ISA、EISA、MCA(micro channel architecture)总线,但它不受制于处理器,是基于奔腾等新一代微处理器而发展的总线。

计算机名词解释-- 总线

(1)总线 总线(Bus)是计算机各种功能部件 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干线,它是 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按照计算 机所传输的信息种类,计算机的总线 可以划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 制总线,分别用来传输数据、数据地 址和控制信号。总线是一种内部结 构,它是cpu、内存、输入、输出设 备传递信息的公用通道,主机的各个 部件通过总线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 相应的接口电路再与总线相连接,从 而形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在计算机 系统中,各个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 共通路叫总线,微型计算机是以总线 结构来连接各个功能部件的。 基于isa总线的adc板卡设 工作原理; 当总线空闲(其他器件都以高阻态形式连接在总线上)且一个器件要与目的器件通信时,发起通信的器件驱动总线,发出地址和数据。其他以高阻态形式连接在总线上的器件如果收到(或能够收到)与自己相符的地址信息后,即接收总线上的数据。发送器件完成通信,将总线让出(输出变为高阻态) 总线的分类 总线按功能和规范可分为三大类型:[1]

(1) 片总线(Chip Bus, C-Bus) 三类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地位和关系 又称元件级总线,是把各种不同的芯片连接在一起构成特定功能模块(如CPU模块)的信息传输通路。 (2) 内总线(Internal Bus, I-Bus) 又称系统总线或板级总线,是微机系统中各插件(模块)之间的信息传输通路。例如CPU 模块和存储器模块或I/O接口模块之间的传输通路。 (3) 外总线(External Bus, E-Bus) 又称通信总线,是微机系统之间或微机系统与其他系统(仪器、仪表、控制装置等)之间信息传输的通路,如EIA RS-232C、IEEE-488等。 其中的系统总线,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总线,一般又含有三种不同功能的总线,即数据总线DB(Data Bus)、地址总线AB(Address Bus)和控制总线CB(Control Bus)。 有的系统中,数据总线和地址总线是复用的,即总线在某些时刻出现的信号表示数据而另一些时刻表示地址;而有的系统是分开的。51系列单片机的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是复用的,而一般PC中的总线则是分开的。 “数据总线DB”用于传送数据信息。数据总线是双向三态形式的总线,即他既可以把CPU 的数据传送到存储器或I/O接口等其它部件,也可以将其它部件的数据传送到CPU。数据

计算机总线

一. 总线概念 所谓总线(Bus),是指计算机设备和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公共数据通道。总线是连接计算机硬件系统内多种设备的通信线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由总线上的所有设备共享,可以将计算机系统内的多种设备连接到总线上。如果是某两个设备或设备之间专用的信号连线,就不能称之为总线。系统总线架构图如下所示: 微机中的总线分为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3类。不同型号的CPU 芯片,其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的条数可能不同。 数据总线DB用来传送数据信息,是双向的。CPU既可通过DB从内存或输入设备读入数据,又可通过DB将内部数据送至内存或输出设备。DB的宽度决定了CPU和计算机其他设备之间每次交换数据的位数。 地址总线AB用于传送CPU发出的地址信息,是单向的。传送地址信息的目的是指明与CPU交换信息的内存单元或I/O设备。存储器是按地址访问的,所以每个存储单元都有一个固定地址,要访问1MB存储器中的任一单元,需要

给出1M个地址,即需要20位地址(220=1M)。因此,地址总线的宽度决定了CPU 的最大寻址能力。 控制总线CB用来传送控制信号、时序信号和状态信息等。其中有的是CPU 向内存或外部设备发出的信息,有的是内存或外部设备向CPU发出的信息。显然,CB中的每一条线的信息传送方向是一定的、单向的,但作为一个整体则是双向的。所以,在各种结构框图中,凡涉及到控制总线CB,均是以双向线表示。 总线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机系统的性能,而且任何系统的研制和外围模块的开发都必须依从所采用的总线规范。总线技术随着微机结构的改进而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 常见总线 QPI总线 Intel的QuickPath Interconnect技术缩写为QPI,译为快速通道互联, 用来实现处理器之间的直接互联. QPI是一种基于包传输的串行式高速点对点连接协议,采用差分信号与专门的时钟进行传输。它的特点是:高速带宽,低功耗,支持热插拔。 Memory总线(内存总线) 用来实现处理器和内存的之间的连接.处理器里集成的内存控制器负责通过内存总线和内存模组通讯,例如寻址、读写等。目前内存总线所支持的内存模组有DDR2,DDR3, 将来还会支持DDR4。 JTAG接口 主要用于芯片或处理器内部测试和调试的接口.通过连接调试器, 可以对芯片或处理器的运行进行跟踪和调试。 DMI总线 DMI是指Direct Media Interface(直接媒体接口)。用来连接处理器和南桥的总线.它是基于PCIE总线,因此具有PCI-E总线的优势,这个高速接口集成了高级优先服务,允许并发通讯和真正的同步传输能力。它的基本功能对于软件是完全透明的,因此早期的软件也可以正常操作。 USB总线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而其中文简称为―通串线,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USB总线会根据外设情况在两种传输模式中自动地动态转换。USB是基于令牌的总线。类似于令牌环网络或

现代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的发展

现代微型计算机总线技术的发展 闫长青吴石增 摘要:对现代微型计算机的总线技术进行了概述,并对随微型计算机不断发展所采用的几种典型的总线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新近应用较多的PCI和AGP总线。同时对各种总线的性能进行了综合对比。 关键词:总线技术PC/XT总线ISA总线PCI总线AGP总线EISA总线 近十几年来,微型计算机有了迅猛的发展,引发了新的技术革命,甚至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微型计算机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能力,与计算机结构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而总线技术正是计算机结构技术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采用总线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由于总线技术的应用,简化了系统设计,便于组织各模块的专业化生产,也便于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也能得到众多计算机厂商的支持。 在一般的微型计算机系统中,往往具有不同层次的总线结构,以386微机系统为例,它就支持以下4种总线: (1)CPU总线:具有32位地址线(CAB)和32位数据线(CDB),它用来连接CPU和外围芯片。 (2)存储总线:具有32位地址线(MAB)和36位数据线(MDB,包括4位奇偶校验位),用来连接存储控制器和DRAM。 (3)系统总线:也称I/O通道总线,用来与扩充槽上的各扩充板卡相连。系统总线有多种标准,其数据地址线不同,以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系统。 (4)外部总线:具有24位地址线(XAB)和8位数据线(XDB),用来与主机板上的I/O控制器和键盘控制器相连接。 在以上几种总线中,CPU总线、存储总线、外部总线在系统板上,不同的计算机系统采用的芯片组不同。所以这些总线均不完全相同,也没有互换性问题。 而系统总线则不同,它是与I/O扩展插槽相连接的。I/O插槽中可以插入各种扩充板卡,作为各种外设的适配器与外设连接。因此要求系统必须有统一的标准,以便按照这些标准来设计各类适配卡。 本文以下讨论的微机总线即指PC及其兼容机的系统总线或称I/O总线。下面将对微机总线发展过程中的几种典型总线技术进行逐一介绍,重点是新近采用的PCI及AGP总线技术。 1 PC/XT总线、ISA(AT)总线、及EISA总线 这几种总线为较早在微机系统上采用的总线标准。其中,ISA(AT)总线至今仍有一定的应用。 1.1 PC/XT总线 最早的PC机的系统总线是IBM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基于准16位机PC/XT的总线,也称PC总线。PC/XT总线支持8位数据传输和20位寻址空间。其特点是把CPU 视为总线的唯一主控设备,其余外围设备均为从属(Slave)设备,包括暂时掌管总线的DMA控制器或协处理器。 IBM PC/XT总线是一种开放的结构总线,在其总线母板上有数个系统插槽,可用于I/O设备与PC机连接。其价格低、可靠简便、使用灵活、且对插板兼容性好,因此有许多厂家生产该总线的兼容产品,品种范围广泛。起初,IBM PC总线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