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

合集下载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

黄河下游(山东段)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杨询昌石阳冯守涛王成明柴建林(山东省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德州 253015)摘要: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最新资料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下游(山东段)存在的水质污染、地下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砂土液化、土壤盐渍化及黄河堤防河道稳定性等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并提出了区内主要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这对黄河下游(山东段)国土资源开发、防灾、黄河“治黄”与防洪减灾、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及管理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地质问题、河道稳定性、对策、黄河、山东0 引言黄河下游是我省经济最发达地区,国内生产总产值超2000亿元。

由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经济工程活动影响,区内水质污染、水资源衰竭、地面沉降、地裂缝及黄河堤防稳定性等环境地质问题日益向恶化方向发展,阻碍了该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并对我省人民生存环境构成潜在威胁。

因此,加强区内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这对区内国土资源开发、改善生态与投资环境、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黄河下游地质环境概述1.1 自然地理黄河自邙山桃花峪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流经我省菏泽、聊城、德州、滨州、东营、济宁、泰安、济南、淄博等市(地),经我省8市25县(市、区),流域面积1.83×104km ,人口约500万人。

本次研究区位于山东省鲁西北平原,主要为黄河下游山东段引黄灌区(图1)。

该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全年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2.3~14℃,年均降水量60O~700m ,50%以上集中在6~9三个月,多年平均蒸发量1000~1300mm,5、6月蒸发最为强烈。

黄河下游山东段河道全长628km,年平均来水量4.23×1010m3(高村站),年平均输砂量1.06×108t,平均含砂量25kg/m3[1]。

1.2 区域构造黄河下游山东段在大地构造单元上属华北板块(Ⅰ级),聊考断裂、齐广断裂将其划分为两个Ⅱ级构造单元。

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综述

山东省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综述

在 中 国地 质调查 局组 织实施 的生态地 球 化学调 查( 农 业地 质调 查 ) 试 点 的基础 上 , 首 先启 动 了山东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5—0 6 ; 修 订 日期 : 2 0 1 3—0 6 —2 8 ; 编辑 : 曹 丽 丽 地调项 目: 中 国 地 质 调 查 局《 山东 省 黄 河 下 游 流 域 生态 地球 化 学 调 查 》 ( 编码 : 1 2 1 2 0 1 0 3 [ 0 3 0 6 ) 、 《 山东 省 乐 陵 河 口地 区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山东 省生态 地 球 化学 调 查 始 于 2 0 0 2年 , 目前 , 调查 工 作 已覆 盖 全 省 陆 域 和 部 分 近 岸 海 域 , 面 积 1 6 l 3 7 0 k m , 其 中陆域 面积 1 5 7 8 0 0 k m。 , 近 岸海 域 面积 3 5 7 0 k m , 调查工 作在 不 同时 问分 4个 区域 开
1 6 1 3 7 0 k n。 i 。该 文 介 绍 了 山东 省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评 价 的基 本 情 况 和 方 法 技 术 , 并 以 获 取 的 海 量 地 球 化 学 数 据 为
基础 , 对 多 目标 区域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 区 域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评 价 成 果 进 行 了系 统 总结 , 为 山 东 省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提 供 了 基 础平 台。
学调查 》 ( 编码 : GZ TR 2 0 0 6 0 1 0 4 ) 和J h 东 省 地质 勘 查基 金 《 I I J 东 省 东 部 地 区农 业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凋 查 》 ( 编码 : 鲁 国土 资字[ 2 0 0 6 ] 7 0 9 ) 、 《 … 东 省 中 南部 地 区 农 业 生 态 地 球化 学 凋查 及 全 省 总 结 》 ( 编码 : 鲁 国 土 资字 E 2 O l 1 ] 1 I 8 4 ) 项 目部 分 成果 作者简介 : 庞 绪 贵( 1 9 6 2 ) , 男, 山东 五 莲 人 , 研究员 , 主 要从 事 地 球 物 理 地 球 化 学 勘 查 与 研 究工 作 ; E ma i l : s d s d d y g c b @s o b _ u . C O l l l 。

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

山东省黄河下游地区浅层地下水地球化学特征与环境质量评价
( . 东省地 质调 查院 , 东 济 南 2 0 1 ;. 莲县 国土 资源局 , 东 五 莲 2 2 0 ) 1山 山 50 32 五 山 6 3 0
摘 要 : 层 地 下 水 调 查 是 山东 省 黄 河 下 游 流 域 生 态 地 球 化 学 调 查 项 目中 的 一 项 工 作 内 容 。 调 查 是 按 每 1 m 浅 6k 采 集 1 浅层 地 下 水 样 品 的 密 度 , 析 测 试 A , a B , a C , o C , e Hg P , e Z , 一, 1 C ” , O 一, 件 分 s B , e C , d C , u F , , b S , n F C一, r N 2
调查 区位 于华 北板 块 的东南 部 , 括华 北 拗 陷 包
( 山东部 分 ) 和鲁 西隆起 2个 二级构 造单 元 。 自中生 代 末期 以来 , 以沉 降为 主 的地 壳运 动 , 区域 内的新 使
收 稿 日期 :0 7 1 8 修 订 日期 10 7—0 —2 ; 辑 : 天 祯 2 0 —0 —0 ; 20 3 0编 张 作者简介: 绪贵(92 )男. 庞 1 6 一 , 山东 五 莲 人 , 究 员 , 要从 事 地 球 物 理 地 球 化 学 勘 查 技 术应 用 研 究 和 管 理 工 作 研 主 ①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标 准 计 量局 , 中华 人 民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 3 3 —2 0 , 表水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0 2年 。 GB 8 8 0 2 地 20
北流 经邹平 、 高青 、 台 、 兴 、 桓 博 广饶至 寿光北 人莱 州
湾。
制浅层地 下水 污染 , 科学 调整农 业布 局结 构 , 保证 人 体健康 , 促进 可持续 发展 具有指 导 意义 。

山东省水工环地质工作进展

山东省水工环地质工作进展
省 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 种 植 区 特 色 农 业 地 质 调 查 等 项 目, 山东省城 市地 质调查 工作 开展 了济南 、 潍
坊、 枣庄 、 东营、 青 岛、 烟 台 等 城 市 地 质 调 查 工 作 。加 大 中 大 比 例 尺 区域 水 工 环 调 查 工 作 、 水 工 环 工 作 成 果 的 转 化 和 水 工环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 更 好 的 满 足 区 域 性 国家 战 略 规 划 的 需 求 。深 入 落 实 “ 蓝 黄” 两大战 略、 加 快 省 会 城 市 经 济 圈及 重要 经 济 区 带 发 展 、 全 面 建设 “ 生 态 山东 ” 提供基础支撑 , 已 成 为 山 东 省水 工 环 地 质 工 作 的 主 要 任 务 。 关键 词 : 水工环 ; 研究进展 ; 当前 任务 ; 山东 省
中图分类号 : F 4 2 6 . 1 文 献标 识码 : B
水 文地 质 、 工程 地 质 和 环 境 地 质 工作 是 整 个 地 质 工作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因涉 及 到 人类 生存 和 社 会 发 展 的条件 而倍 受关 注[ 1 ] 。 山东省境 内地层 比较 齐 全, 岩性 与 构造 复杂 , 地形 地 貌 多 样 , 加 上 全 省 社 会 经 济快 速发 展 , 各 类 工程 、 经济 活动 范 围和强 度 不断 扩大、 增加 , 易产 生 各 种水 工 环 地 质 问题 , 严 重 制 约 社会 、 经 济 的可持 续 发展 。因此 , 开 展水 工环 地 质工
摘要 : 自2 O世 纪 5 O年 代 以来 , 在 区域 水 文 地 质 调 查 、 专 项水文 地质勘查 、 地 下 水 资 源 量 与 地 下 水 环 境 调 查 评 价 等 几个大的方面 , 取 得 了 丰 硕 的 水 工 环 地 质 成 果 。 水 文 地 质 勘 查 方 面 先 后 完 成 了 综 合 地 质 水 文 地 质 调 查 与 编 图 工 作、 地 下 水 资 源评 价 、 供水水源地勘查评价 、 以及 专 项 地 下 水 资 源 试 验 研 究 工 作 。地 质 灾 害 调 查 、 预 警 与 防 治 主要 进行 了山东省县级地质灾害调查 、 矿山地质灾害 、 环境 调查 、 防灾减 灾、 预 报 预 警 研 究 工 作 。 农 业 地 质 完 成 了 山东

济南市先行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济南市先行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济南市先行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作者:成世才董妍宋永芬亓协全孟祥鑫卢兆群来源:《人民黄河》2021年第12期摘要:地下水化学特征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历史演变过程。

根据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水质分析结果,研究了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离子相关性、水化学类型平面分布和剖面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浅层地下水阴离子以HCO3型为主;济南段黄河水阴离子为HCO3·SO4型,由于黄河水侧渗补给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因此研究区HCO3·SO4型地下水大面积分布;垃圾渗滤液、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下渗,导致地下水SO2-4、Cl-质量浓度升高;禽畜养殖、农药化肥施用是导致先行区浅层地下水出现HCO3·NO3型水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类型复杂是蒸发作用、溶滤作用、混合作用及人类活动等多种作用复合的结果。

关键词: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黄河水入渗;离子相关性;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中图分类号:P641.3;TV211.1+2 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0-1379.2021.12.017引用格式:成世才,董妍,宋永芬,等.济南市先行区浅层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J].人民黄河,2021,43(12):86-90,99.Abstract: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water can reflect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groundwater sampl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analyzed the groundwater chemistry types, ion correlation, water chemistry type plane distribution and profile evolution,we conclude that shallow groundwater anions are HCO3 mainly in study area. The water anion of the Yellow River in Jinan section is HCO3·SO4, the Yellow River water infiltrates and supplies the shallow groundwater, leading to large area distribution of HCO3·SO4 type groundwater in the study area. Landfill leachate, domestic sewage and industrial wastewater infiltration lead to a further increase of SO2-4and Cl-in shallow groundwater; poultry and livestock breeding, pesticide and 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leading to the appearance of HCO3·NO3 type in shallow groundwater.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allow groundwater is a combination of evaporation, leaching and mixing in study area.Key words: hydrogeochemical character; Yellow River water infiltration; ion correlation; Jinan Pioneering zone淺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受控于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层岩性、人类活动等因素,可以反映地下水的历史演变过程,是研究地下水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1]。

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与实际意义

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与实际意义

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与实际意义
张德存;张宏泰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2001(015)004
【摘要】本文介绍了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主要成果及其将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总页数】5页(P72-76)
【作者】张德存;张宏泰
【作者单位】湖北地质调查院;湖北地质调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
【相关文献】
1.江汉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与意义 [J], 张德存;张宏泰
2.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主要成果 [J], 王世进;庞绪贵;战金成
3.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应用前景浅析--以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成果为例 [J], 廖启林;翁志华;吴新民;金洋;黄顺生;张祥云;陈宝;华明;颜朝阳
4.东北黑土带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为例 [J], 赵玉林;张成学;崔玉军;杨乃峰
5.试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株潭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例 [J], 邓瑞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

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黄河是中国最著名的大河,也是一条象征着中华民族进步的河流。

其贯穿中国多个省市,滋养着两亿多人口,它的发展对中国的经济与人口由深远影响。

然而,受到环境保护的缺乏和污染不断加重,黄河断流的概率也在不断增加,而它的断流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为了确定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本文将从技术和科学角度,提出一个系统的分级与判别方法,来实现对黄河断流的各个程度的准确判别。

首先,我们从黄河断流的物理学定义谈起,断流是指黄河河道内某段水位低于其他河段的水位,导致水源断开的现象,也就是河流在某个位置断裂,使上下游的水源停止循环。

其断流的程度,就取决于断流点水位的高低,严重程度也就是水位断裂的深度。

具体而言,黄河断流可以分为四个程度:轻度断流、中度断流、重度断流以及极重度断流。

其次,要想精准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就需要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建立一个准确、可靠的断流程度分级系统。

比如,根据河道的断面形状定义一个梯度,记为ΔH,ΔH大小可以清楚反映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同理,还可以结合断流点的水位梯度与河流流速的关系定义一个断流系数K1,K1值愈大,断流程度愈严重。

此外,MAC-V(断流系数和断流点高程)参数也可作为断流程度分级的一个重要指标。

该参数中,断流系数指在河段中断流点的断流系数,其值可以判断断流点的断流深度;断流点高程指在断流点的高程,其值可以判断河段的断流距离;通过计算这两个参数的乘积,可以得出断流程度的分级,断流系数K2值越大,断流程度越严重。

最后,可以利用空间信息技术,从地理位置上来明确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

比如,通过地球化学、激光扫描仪以及定位系统,可以将断流点附近的地貌特征测量出来,可以从地形高程、形态以及植被等多个方面,准确定位断流点的位置,再结合以上技术指标的值,就可以准确判断黄河断流的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一个科学的黄河断流严重程度分级与判别方法,利用梯度ΔH、断流系数K1、MAC-V参数和空间信息技术,可以将黄河断流的严重程度从轻量级到极重度,准确分为四个等级,形成一个完整的断流分级系统,对黄河断流的现象更加清晰地予以描述,从而更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黄河山东段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黄河山东段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黄河山东段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宋颖;李永军;李华栋【摘要】以黄河山东段为研究区域,于2017年采集高村和利津2个断面的枯水期、平水期及丰水期水样,分析了河水水化学参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同时运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及离子比,分析了河水的水化学类型、水化学控制因素及离子来源.结果表明,黄河山东段河水呈弱碱性,TDS范围为578~650 mg/L,河水TDS从上游到下游呈升高趋势.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Na-Ca型.河水水化学参数,在空间上,除pH外,其余参数从上游到下游均呈上升趋势;在时间上,除Cl-和K++Na+2项参数外,其余参数含量大都符合ω枯水期>ω平水期>ω丰水期.河水水化学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岩石风化,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小.河水中离子的主要来源为碳酸盐岩、硅酸岩盐、石膏、泻盐矿物风化、蒸发岩盐溶解和大气降水.【期刊名称】《人民珠江》【年(卷),期】2019(040)004【总页数】9页(P87-95)【关键词】水化学特征;时空变化;控制因素;来源分析;黄河山东段【作者】宋颖;李永军;李华栋【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济南 250100;黄河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山东东营 257091;黄河水利委员会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42;P342河流是陆地与海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它在全球水循环及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水化学特征受流域气候、地质特性等自然因素及工农业生产等人为因素的多重影响[1]。

研究河流体系水化学特征能够反映地表岩石风化作用、大气降水输入及人类生产活动对流域水体环境的影响,从而可以了解河流水体元素分布及迁移转化规律[2],为水质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学者最早于20世纪中期开展水化学研究,Piper[3](1953年)用阴阳离子三角图分析了水体的地球化学组成,Gibbs[4](1970年)通过研究溶解性总固体(TDS)与阴阳离子浓度比的关系,得出大气降水、岩石风化和蒸发-结晶过程是控制全球地表水水化学特征的三大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果与方法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庞绪贵1,战金成1,宋海林2,藤兆令3,李秀章1,王增辉1,代杰瑞1(1.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济南 250013;2.山东中海金仓矿业有限公司,山东莱州 261400;3.五莲县国土资源局,山东五莲 262300)摘要:山东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选特色农产品产地,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地方病分布区及小清河沿岸、东营油气开采污染区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区。

按一定的方法和采样密度采集土壤、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植物根系土、籽实、土壤生物、微生物和种子库样品,分析As,Cd等重金属元素、N,B等有益营养元素、六六六、DD T等有机物和土壤微生物类群、功能、结构多样性,研究有益营养元素、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污染物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它们在土壤、水体及生物体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与生态效应,探讨对重金属元素污染的生物修复。

提出特色农产品基地布局规划建议和地方病防治、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黄河下游;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生态效应;生物修复;生物富集系数;预警;山东中图分类号:P595;P596 文献标识码:A 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开展的《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的一个子项目,其范围在山东省北部、西部,面积5.3万km2。

该工作从2005年开始实施①。

工作目标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分析调查发现的土壤、浅层地下水等介质中局部异常和区域评价信息,针对可能对局部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进行评价,包括调查发现的局部异常和特殊地质地球化学条件形成的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环境[1]。

重点研究农业经济区与特色农产品基地、工矿污染地、地方病分布区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有益或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组成及在生物间交换、转化和作用方式;研究土壤资源利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污染治理、生态恢复与建设等局部生态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建立地质地球化学模式和评价标准,为人居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工农业结构调整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地球化学基础资料。

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1.1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以及类似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基础上,针对局部生态地球化学问题(面积为n~1000km2)进行的评价工作。

主要任务是查明有毒有害、有益元素以及有机物的组成特征、空间分布、成因来源,评价土壤、水等介质环境现状,研究元素及化合物在岩石、成土母质P土壤、沉积物水体、大气动植物系统以及人体食物链中转化、迁移、循环规律,农作物、畜牧家禽、水产、人体的摄取量、摄取途径、平衡机制与生态效应,预测评价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及其潜在危害,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地方病防治、环境保护与决策、污染治理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服务。

1.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的选择原则(1)区域调查发现的局部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现象或问题是局部评价的主要对象,其与地质地第22卷第5期 山东国土资源 2006年5月收稿日期:20060106;修订日期:20060515;编辑:张天祯作者简介:庞绪贵(1962-),男,山东五莲人,研究员,从事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与研究。

①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设计书,2005年。

球化学环境密切相关的程度是确定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的重要依据。

(2)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必须紧密结合地方政府的需求,选择地方政府急需或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规划布局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课题或地区。

(3)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切实可行,有限时间内预期可完成的局部评价内容。

1.3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内容该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为基础,并考虑地方政府需求,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工作项目任务书,以研究区重金属、植物有益元素和有毒有机物的来源-迁移转化-生态效应-预测预警为研究主线,查明重金属元素、有机物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成因及来源,研究它们在土壤、水体及生物体中的迁移、转化、累积规律与生态效应,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多样性、适宜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查明植物有益元素的分布规律、组合特征、赋存状态与丰缺状况,结合重金属元素与有机物分布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估和特色农产品环境安全对策研究,提出规划建议[2]。

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局部农业、局部分布的地方病和局部环境污染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等3方面内容。

2 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方法与技术2.1 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评价通过研究沾化冬枣、鱼台优质稻、章丘大葱等特色农产品产地和寿光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图1)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揭示地质环境与特色农产品产地和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关系,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无公害蔬菜服务。

2.1.1 沾化冬枣生产基地地球化学环境研究独特的地理地质环境造就了产于黄河三角洲腹地的沾化冬枣特有的风味和品质。

近年来,沾化冬枣优良的品质和丰厚的效益使周边地区栽植规模发展迅速,但不适宜的地理地质环境等因素造成冬枣品质下降,对冬枣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沾化冬枣生产基地地球化学环境研究的重点是查明沾化冬枣与产地土壤地质地球化学背景的相关关系,结合基础调查成果,提出扩大沾化冬枣生产基地规模建议。

图1 黄河下游地区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区①沾化冬枣评价区;②寿光蔬菜评价区;③东营油气开采污染评价区;④章丘大葱评价区;⑤小清河沿岸污染评价区;⑥鱼台优质稻评价区;⑦地方病评价区(1)搜集沾化冬枣种植范围、长势、品质、产地及经济效益等资料,选择沾化冬枣原产地面积500 km2,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采样密度为1点/km2,单样分析N,P,K,Ca,Mg,S,Fe,Mn,Se, Cu,Zn,B,Mo,Si,Na,Co,V,Al等植物营养有益元素和As,Cd,F,Hg,Ni,Pb,Cr等重金属元素。

利用调查资料,勾绘元素地球化学图,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土壤等介质中元素分布与地质背景、地形地貌、成土母质、土壤类型等之间的关系,确定地球化学元素分布与沾化冬枣分布和品质的关系,建立适宜种植沾化冬枣的地质环境模型。

(2)在冬枣种植区,依据冬枣品质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不同,选择10条水平剖面,按1点/200m的采样密度采集表层土壤;在典型剖面上按1点/(0.5~1)km的密度有选择地布置10条垂向剖面,采集冬枣根系土、分层土壤、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及冬枣的果实等样品。

上述样品分析指标除与土壤样相同外,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增测p H、氯化物、高锰酸盐、亚硝酸根、氟化物、六价铬;选择部分冬枣果实测定糖度、酸度、可溶性固形物等营养品质指标及六六六、DD T、有机磷;根系土增测Fe,Mn,B,Mo等元素有效态和As,Cd,Pb,Cr等重金属元素形态及TOC,CEC,质地。

对比研究不同地质地球化学环境与沾化冬枣品质的相关性。

(3)通过研究各种元素在土壤浅层地下水冬枣体系中的迁移转化、吸收累积规律,计算冬枣土壤体系中元素的生物吸收累积系数(BAC值)。

对比不同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环境条件与冬枣生长、品质、产量关系,筛选影响冬枣的地质、地球化学主控因素,建立冬枣适生地的地质地球化学模型。

圈定相对适宜的冬枣发展规划区,为冬枣规划布局服务。

2.1.2 鱼台优质稻生产基地地球化学环境研究微山湖畔充足的水源和光照、适中的温度及优质的水稻土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使鱼台优质稻成为山东特色农产品之一[3]。

基础调查成果表明,鱼台优质稻产区土壤中N,P,K,B,Mo,Mn,Se,Fe等有益元素富集。

但由于污灌、农药、化肥的施用等人为因素影响,土壤中As,Cd,Hg,Pb等重金属元素有明显富集趋势,影响鱼台优质稻米质量与安全。

通过对鱼台优质稻产地土壤等介质的调查,查明有益、有害元素及有机污染物的分布分配、迁移转化和生态效应,研究土壤动物、土壤微生物类群、功能、结构以及土壤种子库与土壤地球化学环境质量和稻米品质的相关关系,确定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土壤微生物分布特征,为污染的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1)综合研究区域调查成果,搜集鱼台优质稻种植范围、长势、品质等资料,东西向选择面积500 km2的带状调查区,开展土壤地球化学背景调查,采样密度为4点/km2,单样分析N,P,K,Fe,Sr,Mo, Mn,Ca,Mg,S,Se,B,Si,Na,Co,C,Al,Corg有益营养元素和As,Cd,F,Hg,Ni,Pb,Cu,Zn,Cr重金属元素。

利用调查资料,编绘元素地球化学图,研究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特征与鱼台优质稻分布的关系,建立鱼台优质稻适宜性种植的地球化学模型。

(2)在背景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异常的分布,在异常南、北部布置2条东西向水平剖面,表层土壤采样密度为1点/200m,植物样及根系土按1点/km 采集,南剖面上按1点/km同时采集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种子库样品。

垂向剖面以南部剖面为研究重点,布设间距为1条/km;北部剖面分别在地球化学背景区、异常区和过度区各布置1条,深度1.5~2m,采集分层土壤、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等样品。

在南剖面上分重金属污染区和背景区各选1条垂直剖面,按照1点/20cm的采样密度增加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种子库样品的采集。

样品分析指标除与土壤样相同外,浅层地下水、土壤溶液增测p H、氯化物、高锰酸盐、亚硝酸根、氟化物、六价铬;选择部分米粒测定营养成分和品质及六六六、DD T、有机磷;根系土增测Fe,Mn,B,Mo等元素有效态和As,Cd,Pb,Cr等元素形态及TOC,CEC,质地。

土壤动物样品应用动物分类学和区系学方法,进行土壤动物鉴别与数量统计。

利用微生物培养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多样性;利用Biolog微平板分析系统分析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利用PL FA分析土壤微生物的结构多样性。

对土壤种子库进行萌发试验、数量统计和多样性指标计算等。

(3)统计鱼台优质稻的品质和产量与土壤中N, P,K,B,Mo,Mn,Se等营养元素总量、有效态含量的关系,对营养元素生态效应进行评价。

统计稻米中重金属元素含量与根系土中重金属总量、不同形态含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控制重金属元素进入稻米的主要因素,依据稻米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阈值和基础调查成果,对鱼台优质稻种植区进行规划。

统计不同土壤地球化学环境下,土壤生物、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种子库的种群、数量、功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土壤生物对重金属进入稻米的控制作用,提出重金属污染区利用土壤生物进行土壤改良、生物修复的建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