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慢性咳嗽)中医的辩证思路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

咳嗽辩证分析范文咳嗽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通常是由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中医理论认为咳嗽与肺、脾、肾、胃等多个脏腑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辩证分析,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由于肺部受热邪侵袭,导致肺气燥热,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剧烈,咳痰黄稠,甚至带血,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热降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瓜蒌膏、川贝雪梨膏等。
2.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肺部受寒邪侵袭,导致肺气不畅,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时感觉寒冷,嗓子痛,咳痰清稀,舌苔白等。
治疗应重点温肺散寒,化痰止咳。
常用方剂有苓桂朮甘汤、防风通圣散等。
3.目火咳嗽目火咳嗽是指由于肝火上扰,影响肺气的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多为干咳,伴有口干、目赤等症状,舌红绛,苔黄腻等。
治疗应重点清肝泻火,润肺化痰。
常用方剂有柴胡桂枝汤、玄龟甘桔丸等。
4.脾虚咳嗽脾虚咳嗽是指由于脾气虚弱,无法运化水湿,导致湿邪内停,阻碍肺气宣降,引起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黏稠痰多,甚至久咳不止,舌质淡白,苔白腻等。
治疗应重点健脾化湿,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5.肾虚咳嗽肾虚咳嗽是指由于肾精亏损,无法保持肺气的下降功能,导致咳嗽症状。
症状表现为咳嗽声低弱无力,甚至伴有气短,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红,苔薄白等。
治疗应重点补肾益气,润肺止咳。
常用方剂有肺养生膏、杞菊地黄丸等。
根据不同的辩证情况,选择相应的方剂进行治疗,同时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加速病情康复。
值得注意的是,咳嗽症状持续时间过长或伴随其他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以排除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
慢性咳嗽的中西医证治

病, 善行 而数 变 ” “ , 风急 则 挛 急 ” 由此 提 出 “ 咳 ” , 风
后 颧红 , 盗汗 , 口干 , 质红 , 舌 少苔 , 脉细数 。治法 : 滋
腑病变 , 传至肺脏而为咳嗽。病位在肺 、 、 脾 肾。慢 性咳嗽主要症状是干咳、 少痰, 多夜间较重 , 持续时
间久 , 本无其 它 并 发症 。慢 性 咳 嗽 中 医辨 证有 阴 基 虚 咳嗽和肝火 犯肺 两 个证 型。 肝火 犯 肺 型 , 金 肝 肺
嗽伴有 明显反 酸 、 嗳气 、 心者则 考 虑 G R 。对 于 烧 EC 无慢 性 咳嗽特异 性 病 因 表 现 的患 者 , 在进 行更 广泛
西医认 为 … , 嗽 感 受 器 不 仅 存 在 于 咽 喉 、 咳 气
管、 支气管等呼吸系统部位, 食管、 副鼻窦 、 耳道 、 外 胸膜、 心包等部位亦有咳嗽感受器的分布, 上述系统
木 , 与肺 以经络 相 连 , 经 循行 ,其 支 者 , 肝 肝 “ 复从 肝
别贯膈 , 上注肺” 《 ( 灵枢 ・ 经脉》 。肝气升发, ) 肺气 阴润肺 , 化痰 止 咳。代 表方 : 沙参麦 冬汤 。 肃降, 升发 与宣降 互相 制 约 , 相 协 调 , 人 体 气机 3 慢性 咳嗽 中医 临床研 究 互 则 升降正常。若肝气郁结, 肝火旺盛 , 影响肺气的肃降 而致 咳嗽 。部 分慢 性 咳 嗽 患 者 每 因 情 志 郁 怒 而 诱 发。肝火上炎 , 灼伤肺阴, 则可出现咳嗽 、 痰出不爽、 咽喉干燥 , 胸胁胀满等症 , 所谓 “ 木火刑金” 。阴虚 现代中医对慢 性 咳嗽 的研究 , 主要有: “ ① 外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1 年第 2 卷第 9 00 0 期 Zea ̄ IC h i J WM( o 2 o 00 jn T V 1 0N. 2 1 . 9
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辨治思路[1]
![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和辨治思路[1]](https://img.taocdn.com/s3/m/602e2441f01dc281e43af00d.png)
上指征者可考虑进行诊断性治疗:(4)抗反流治疗后咳嗽消失或显著缓解者.可以诊断GERC性咳嗽。
中医学认为,肺主气司呼吸.禀气于脾,脾胃相合。
升降有序。
若胃失通降.脾胃气滞.母病及子.则肺气不降.气逆而咳嗽作矣。
故胃气降则肺气亦降.肺气降而咳嗽自止。
临床上可采用降逆止咳法.用旋覆代赭汤加减。
药用:旋覆花、代赭石、姜半夏、陈皮、苏梗、枳壳、杏仁、前胡、枇杷叶、乌贼骨、甘草。
若口苦吞酸、舌质红者,加黄连、吴萸、石斛;心烦、胸骨后灼痛感,加山栀、淡豆豉、石打穿。
本病在治疗时饮食上还需注意,不宜食酸甜食品。
宜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卧床前2 ̄3h不宜进食。
3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该病占慢性咳嗽的33%.是支气管哮喘的潜在形式.临床上常易误诊。
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或一次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持续2个月以上:以于咳为主.好发于清晨和夜间。
睡眠中可因咳嗽而致醒,症状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无喘息症状。
体格检查肺部多无干罗音:胸部X线检查无异常所见:抗生素及止咳药治疗无效。
而使用支气管扩张药物有效。
患者多有过敏史。
变应原及刺激性气体吸入、冷空气刺激、呼吸道感染等为常见的诱因。
该病的诊断除详细询问病史及查体之外.可选择做血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诱导痰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常常增多。
肺功能检查对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确诊起到关键作用。
咳嗽发作时,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在缓解期时肺功能可正常.而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
在基层医院可通过简易的峰流速仪测定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是简单、易行、方便的检测方法,是气道高反应性的肺功能指标.也是无喘息症状哮喘诊断的主要依据。
当最大呼气流量昼夜波动率>120%.视为阳性.结合病史可诊断支气管哮喘。
也可在咳嗽发作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试验性治疗.如症状缓解则有助于诊断。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为风痰为患,因邪郁气阻.肺气升降失司,气道挛急所致,治疗当以祛风化痰、宣肺降逆以止咳。
方用金沸草散合定喘汤加减。
健康之路--辩证止咳有良方

时,将奶冲到姜中,静放一会就可变成胶状。
5、风咳:包括过敏性咳嗽(有咽炎的人更容易得)
1)药:麻黄(宣肺疏风),不可单用,玉屏风散(预防感冒、过敏性咳嗽,提升抵抗力)。小知识:复方甘草片(无痰咳嗽),川贝止咳糖浆(清热止咳)
健康之路--辩证止咳有良方
1、风寒(受凉)咳嗽(驱风散寒):咳白痰、紫苏(两片鲜叶,两天不好看医生),不宜吃梨
白芥子、莱菔子、紫苏子(各10克)、盐(5可),抄熟,倒入口袋,热敷肺俞穴(第三胸椎庞开1.5寸),天突穴
药剂:杏苏散
2、风热感冒:鼻息热,口干、咽干、咳黄痰,大便干燥
风热咳嗽(化解内热):莲藕老鸭汤
轻拍大腿(脾、胃经),补脾胃经(从大拇指挠侧从上往下推),捏脊
4燥咳:症状:干痒无痰或少痰;嗓子疼;声音嘶哑,原因(脾胃失调引起)
嗓子痒喝温水,麦冬:润肺滋阴省生津
1)麦冬(4-5粒)、金银花、芦根泡水喝
2)药:养阴清肺丸、百合固金丸、川贝枇杷膏
3)润肺前,先调脾胃,夏季多吃姜(带皮吃)
2)按摩: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两指位置),足三里
3)芡实粥:健脾化湿、补肾,固涩,多实可引起便秘。另外莲子、砂仁、薏米、白扁豆、白术都可健脾化湿。
药物:羚羊清肺丸,川贝枇杷糖浆、养阴清肺丸、参苏宣肺丸
萝卜汁:红皮萝卜(切片)、麦芽糖,放置一夜出汁。
3、积食引起的咳嗽(健脾消食):咳嗽痰多、大便秽臭、口气重,摸手心热
烤馒头片(不用油)消食
焦三仙:焦麦芽(消化淀粉类食物)、焦山楂(消化肉食)、焦神曲(消化米面食物),各10克煮水喝3-5天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咳嗽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咳嗽 ZYYXH/T4~2008》(中华中医药学会,2008年)及《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中华中医药学会,2011年)。
(1)咳嗽,咯痰或无痰。
(2)病程>8周。
(3)由外感反复发作或脏腑功能失调引起,可伴有其他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
2.西医诊断: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9年)属于慢性咳嗽的患者。
(1)病程:咳嗽时间>8周。
(2)病因:①咳嗽变异性哮喘(CVA);②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又称PNDS);③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④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3)症状:咳嗽,有痰或无痰。
有时呈刺激性干咳,可伴有咽痒,对异味、冷空气、油烟等敏感;或胸骨后烧灼感或反酸、嗳气;或鼻塞、鼻后滴流感。
(4)辅助检查或体征: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病变,肺通气功能大致正常。
①CVA:患者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或PEF变异率≥20%。
②UACS:变应性鼻炎的鼻黏膜主要表现为苍白或水肿,鼻道及鼻腔底可见清涕或粘涕。
非变应性鼻炎鼻黏膜多表现为粘膜肥厚或充血样改变,部分患者口咽部粘膜可呈鹅卵石样改变或咽后壁附有粘脓性分泌物。
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苍白或水肿,非变应性咽炎表现为咽部黏膜充血或/和淋巴滤泡增生。
③EB:痰细胞学检查嗜酸细胞比例≥2.5%,排除其它嗜酸细胞增多性疾病。
④GERC:食管24pH值监测Demeester积分≧12.70,和或SAP≧75%。
(5)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二)证候诊断1.风盛挛急证:咽痒,痒即咳嗽,或呛咳阵作,气急,遇外界寒热变化、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多见夜卧晨起咳剧,呈反复性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滑。
2.风痰袭窍证:咳嗽反复发作、咳痰,鼻痒、连续喷嚏、鼻塞、流涕,频繁清嗓、咽后黏液附着、鼻后滴流感,或咽痒、咽部异物感或烧灼感。
舌红苔薄白,脉弦滑。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范本」

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范本」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本文简介:摘要:慢性咳嗽临床常见且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
现代医学擅长解剖学病因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指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性咳嗽的诊疗水平。
目前认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传经方治疗慢性咳嗽的思路与方法本文内容:摘要:慢性咳嗽临床常见且病因复杂,极易被误诊误治。
现代医学擅长解剖学病因分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指南,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慢性咳嗽的诊疗水平。
目前认为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型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感染后咳嗽等。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经验,传统中医重视辨证论治,其病机要素不外乎风、痰、火、虚4端。
经方在慢性咳嗽中广泛运用,其治疗重点在于方证对应。
该文通过从辨病因、辨病机、辨方证3个角度探讨慢性咳嗽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并附医案3则,以供同道指正。
关键词:慢性咳嗽;经方;思路;方法。
慢性咳嗽是指病程8周的咳嗽,通常根据胸部X线检查有无异常可分为两类:一类为X线胸片有明确病变者,如肺炎、肺结核、支气管肺癌等;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者[1-4].慢性咳嗽病因繁多且涉及面广,尤其是胸部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极易被误诊误治,或因诊断不明重复接受各种检查,或者长期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和镇咳药物,收效甚微并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不仅不能及时解除患者痛苦,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5].中医学无慢性咳嗽之病名,根据其病程、发病特点,归属于久咳、久嗽、顽咳等疾病范畴。
如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久咳嗽候》记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而在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诸多章节条文述及了慢性咳嗽的辨证论治,如痰饮咳嗽病脉证治、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等篇,其所用方药体现在各篇所论疾病的具体治法中,并自成一体,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142619)

咳嗽的中医辨证论治【概说】病因病机、诊断、辨证要点、证治分类、临证要点一、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降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为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咳嗽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发病率高,如上呼吸道感染全年皆可发病,冬春多发,多为散发性,常在气候突变时流行,并可引起多种并发症。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所见的咳嗽,均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对于咳嗽来讲,虽然为常见病,但临床的治疗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如有些人一旦咳嗽,首先选用抗生素治疗;或者到药店买一些止咳化痰的成药,结果效果不佳,导致咳嗽反复发作,或者缠绵难愈。
我们临床遇到很多这类的患者。
有一4岁男孩,咳嗽平均每月发作一次,上幼儿园只上半天,一旦咳嗽发作,家人立即带往医院挂水治疗。
后来到门诊经中药治疗后,咳嗽发作次数减少,才得以正常上幼儿园。
即使中医治疗,也须仔细辨证,如果辨证失误,用药欠妥,也往往导致咳嗽较难治愈。
自古以来,就有咳嗽难治之说。
徐灵胎著《咳嗽难医论》,谓其研求咳嗽治法,四十余年后而后稍能措手。
【病因病机】《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均能导致咳嗽。
一、病因(一)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在天气冷热失常,气候突变的情况下,寒温失宜,或过度疲劳,肺的卫外功能减退或失调,外邪入客于肺导致咳嗽。
1、四时六气有别由于四时主气不同,因而人体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区别。
因而临床表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证候,其中尤以风寒咳嗽为多。
2、常以风为先导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侵袭人体,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风为先导,或挟寒,或挟热,或挟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
(二)内伤咳嗽——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

咳嗽的中医诊疗要点详解定义六淫外邪侵袭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内伤及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有咳痰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
释义有声无痰→咳,有痰无声→嗽,有痰有声→咳嗽咳嗽的病名首见于《内经》流行与发病本病发病率高,据统计慢性咳嗽的发病率为3%~5%,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高达10%~15%,尤为寒冷地区发病率更高。
历史沿革1.病因病机《内经》对咳嗽的病因、症状、症候分类、病理转归、治疗都有详细论述:(1)《素问咳论》指出咳嗽是“皮毛先受邪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强调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病及于肺,皆能致咳。
(2)五脏六腑之咳“皆聚于胃,关于肺”,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乎肺。
2.分类《诸病源候论咳嗽候》有十咳之称:五脏咳、风咳、寒咳、胆咳、厥阴咳。
《景岳全书》首次把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论述了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病理过程。
3.论治(1)《景岳全书》强调辨证当以阴阳虚实为纲,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内伤咳嗽宜“甘平养阴”为主的治则。
(2)赵献可《医贯》对咳嗽的治疗提出“治之之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在于脾,而反归于肾”。
(3)王纶《名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治法也。
”(4)虞抟《医学正传》:“欲治咳嗽者,当以治痰为先。
治痰者,当以顺气为主,是以南星、半夏顺其痰,而喘咳自愈;枳壳、橘红利其气,而痰饮自降”。
(5)俞昌《医门法律》论述了燥的病机及其伤肺为病而致咳嗽的论治,创立温润、凉润治咳之法。
(6)《临证指南医案》:风——辛平解之;寒——辛温散之;暑——微辛微凉,苦降甘淡;湿——理肺治胃;火(温热)——甘寒范围中医——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本病咳嗽—以咳嗽为主要症状的病症西医——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内热或烦热者加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之
属; 邪热已去,阳虚依然,可重用黄芪、仙灵脾、 补骨脂、巴戟天补气补肾而收功; 临床多见偏向不明确,症状不典型者,扶正之 法以补脾为主。
“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 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沈金鳌。
3.治咳与治嗽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 痰有声称为咳嗽。 干咳责之于肺,责之于肝,而痰多责之 于脾,责之于肺。 咳嗽同时存在,有声有咳就应该治痰为 先,痰去而声自息。
4.嗜酸性细胞性支气管炎
若以干咳为主者取养阴清热法,如沙参麦冬
汤、青蒿鳖甲汤。
平时以小柴胡汤合止嗽散更合适。
五、临床常用药对
1.麻黄、法半夏、姜、辛、味
这五味药是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半 夏汤所共有的药物,是张仲景治咳喘的用药 重点。
麻黄宣肺治咳喘 法半夏化痰止咳组成药对
姜、辛、味是张仲景治咳嗽时常用的加味药。
目前临床报导慢性咳嗽邪实证型常以风 寒咳嗽、风热咳嗽、湿痰咳嗽、痰热咳嗽为主。 慢性咳嗽风邪占有重要地位,祛风药 的选用与疗效关系密切。
荆芥:止嗽散 蝉衣:祛风 防风:玉屏风散 痉 桑叶、菊花:散风热 搜风通络 牛蒡子:散风利咽喉 苍耳子、辛夷:散风利鼻窍 僵蚕、 地龙:解
蜈蚣、全蝎:
“风咳”与咳嗽变异性哮喘
痰热者桑白皮、浙贝母酌选; 属火者青黛、炒山栀; 遇顽痰黏稠,不易咯吐,桔梗,皂角刺;清 痰热 的天竺黄、竹沥、海浮石、川贝均可选用。 病情好转或稳定以后,健脾之法为主要调摄 之法,六君子汤为常法。据舌脉及其它症状加减。
干咳的治疗责之于肺、肝。治肺 之法以养肺阴、润肺燥为主法,而治肝之 法当以清肝、凉肝、泻肝流程 病种列举明白 针对病种进行治疗 仍有相当一部分病 例疗效不理想。
中医
求治者众,获效者众 优势病种之一 报道较多,差异性大
三、传统中医临床思维
1.外感与内伤
不少学者对持续2个月以上的慢 性咳嗽认为外感已不重要,强调本病应以 内伤咳嗽为主。
张景岳所指的内伤咳嗽是: “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作, 必先有微咳而日渐以甚,其征则或为夜 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而颧常赤, 或气短喉干”;“内伤之咳,因于阴 虚„„宜补宜和,其治难”。 按张景岳的理论,目前临床 上所见到的慢性咳嗽也应该属于外感咳 嗽为主。这里必须分清的概念:外感咳 嗽不仅仅是感冒咳嗽,凡由外邪引发的 咳嗽均属于外感咳嗽。
3.慢性咳嗽常见病种为
上气道综合征(UACS)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 嗜酸性细胞性支气管炎(EB) 胃一食道反流性咳嗽(GERC)
以上四种原因占呼吸内科门诊慢性咳嗽比例的70~95%。 其它少见的病种如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结核、肺癌 (尤以中央型)、变应性咳嗽(AC)、气管一药物性咳嗽 (尤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诱发咳嗽)、心因性咳嗽等。
2.实邪与正虚
慢性咳嗽当责之邪实,治疗宜重视 祛邪。
《内经.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 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 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 肺咳”。 张景岳亦指出:“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 于寒邪”。
临床上麻黄、细辛等温肺之品仍为 慢性咳嗽之主药。尤其反复使用抗菌素或 反复使用苦寒清热之品而咳嗽罔效者,加 用辛温之剂而收功者时见。
6.瘥后调理
防止反复或减少复发。 调理体质,争取更健康的状态。 中医治疗的优势。 瘥后调理的原则。
扶正不忘祛邪 扶正肺脾为主 见气短气促以脾肾为主 兼顾全身症状
四、辨病临床思维
1.咳嗽变异性哮喘
主要病机:风邪所犯,肺失宣肃,邪阻肺 络,气道痉挛。 以干咳为主者,沙参麦冬汤、清燥救肺汤 加祛风通络之品。 若咳嗽遇风寒加重,容易感冒或怕冷,或 痰色白、量不多者仍按风寒咳嗽论治。
久咳(慢性咳嗽)中医辩证思路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游柏稳
一、定义
1.咳嗽通常按时间分为三类
急性咳嗽时间<3周; 亚急性咳嗽3~8周; 慢性咳嗽≥8周。
2.慢性咳嗽原因较多,通常 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初查X线胸片有明显病变者; 另一类为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以咳 嗽为主或唯一症状者,即不明原因慢性 咳嗽(简称慢性咳嗽)。
润肺利咽如木蝴蝶、诃子、牛蒡子、马勃
等。 清心解郁火之品,如黄连、郁金、炒山栀 等。
3.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应以治肺胃为主
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等加减 为主方。
以反酸为主:加左金丸,瓦楞子或煅螺丝壳、海
螵蛸等; 吞酸、上脘或胸骨柄后烧灼感:加蒲公英; 反吐苦水或胆汁反流者:加延胡索、郁金、木香、 积壳;甚则加大黄降气止逆。
5.白前、百部
白前清肺降气,祛痰止咳,突出一个降字。 百部润肺止咳、兼能杀虫,侧重一个润字。 两药为泻二药伍用,出自《医学心悟》 止咳嗽,日久不止,痰多不爽。
6.旋覆花(金沸草)、佛耳 草(矮地茶)
本组药降所化痰,联合使用对久咳或咳喘 有效。
7.蝉衣、僵蚕
此对药祛风、搜风、解毒、通络在咳喘中选用
外感咳嗽迁延失治,或邪伤肺气, 肺卫受损更易反复受邪,或素体阴虚少血, 脾胃不和,肺系宿疾或肾气不足,宿痰内 伏,因新邪引动可咳嗽不愈而成慢性咳嗽。 当然外伤咳嗽日久不愈致肺脾胃 肾精气损伤,或素体阴虚血少者,脾肺肾 精气不足者,由外感咳嗽转归为内伤咳嗽, 或外感内伤互为因果也可见到,应引起重 视。
确当效果明确。 另外,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常可配桂枝汤或使用 附片引药至窍,咽部不适。 咽部有痰可选用四磨、五磨、六磨、百合台乌
汤等方药。
2.川贝、桔梗
川贝、桔梗是张仲景白散的组成,不用泻下 的巴豆。 痰胶固加皂荚或皂角刺,即张仲景皂夹丸之 意。
3.橘红、紫菀
橘红散寒理气,燥湿化痰,消食宽中,偏重于 燥; 紫苑润肺下气,化痰止咳,偏重于润;
二药伍用,一燥一润,一化一祛,痰
可去,嗽可宁,寒嗽、热嗽均可用。
4.桑白皮、地骨皮
桑白皮入肺经,泻肺实火,兼能利水消肿胀。 地骨皮入肺经血分、降肺中伏火,兼能益肾除 虚热。 两药为泻白散之要药,有“泻肺诸方 之准绳”(李时珍)可以替代古方中需要清肺 热时使用石膏、黄芩等药物,临床使用效果更 佳。
近年已少有人使用。
5.肺胃与肝胃
《内经.咳论》在总结咳嗽病机时说:“聚于胃, 关于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上”指肺胃;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逆”、“冲上” 包括咳嗽。 所以肺胃为咳嗽的主要病位,气逆于上是咳
嗽的主要病机,寒热是咳嗽的主要病因。
《伤寒论》
麻黄汤 皂荚丸
《金匮要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刘河间谓治嗽当先治痰,因以南星、半夏之 属似 得治痰之法矣。 朱丹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 顺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行”。以二陈汤系列方如温 胆汤、导痰汤等为主。 气滞痰壅可选泻肺理气之法,如葶苈大枣泻 肺肠、四磨饮、五磨饮、六磨饮子。 脾虚而痰湿壅滞者香砂六君之类为益气化痰, 亦是常用之法。
慢性咳嗽,持续2个月以上,治痰 之法与一般外感咳嗽的治痰之法有什么不 同? 慢性咳嗽痰多者为热,痰黄为热甚, 或为痰火。此寒郁、气郁化热化火之征兆。
寒甚小青龙汤 痰多射干麻黄汤 痰化热厚朴麻黄汤加祛风通络之品
《杂病源流犀烛》称之为风嗽,所出处方 为金沸草散
2.上气道综合征
鼻后滴漏综合征或感染后咳嗽病机为风 邪伏于肺窍,犯于咽喉。 重点在治咽治鼻,常用疏风宣肺,化痰
通络为治则。
常用麻杏石甘汤或止嗽散。 如过敏性鼻炎加用辛夷散或苍耳子散。
犯于咽喉而形成的久咳与《内经.咳论》 描述的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 甚则咽肿喉痹”有相似处。 此为肺热咽燥,心火上炎。 润肺利咽止咳方中加入清心解郁火之 品。
收敛之品适用于肺虚久咳无痰者, 原则上在用痰时,表未清不宜使用。
白果仁、百部、乌梅、五味子、粟壳等。 粟壳的指征是久咳不愈,多种药物效果不著。 同时加用清热解毒、燥湿化痰之品,可避免痰不易 排出而邪恋日久。 处方中煎服以4.5~6克为宜,用量大有催吐泛恶等 胃肠道症状。
收涩敛肺药马兜铃因含马兜铃酸,久服引起肾损害,
清肝:菊花、桑叶、炒山栀; 泻肝:龙胆草、青黛、车前子; 凉肝:生地、丹皮、紫草; 柔肝:白芍、女贞子、桑椹子、阿胶;
通肝络:茅根、旋覆花。
4.宣肃与收敛
宣肺常带宣表、透邪、祛痰和输 布水气,如雾露之溉者
兼寒邪常选用辛温透表之品
兼热邪常选用辛凉透邪之品 肃肺之品常具降气、止咳、下气、 润肠、通调水道者
咳嗽变异样哮喘的特点为阵咳、突然发作、呛 咳、挛急,咽痒、气道痒,痒即咳而难以抑制,受风冷 及异味刺激诱发。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风善行而数 变”。
慢性咳嗽多见邪实正虚,扶正之法以舌脉 为主。
舌苔白,脉缓以玉屏风散加党参或太子参为主; 舌白腻,加化湿消导之品; 舌少苔、无苔,舌质红,以沙参、参麦、玉竹 为主;
黄汤 射干麻黄汤 漆汤 厚朴麻黄汤 小青龙汤
厚朴麻
泽
泽漆汤是咳而上气,水饮内结,病已 在里时用的处方。 主要是咳嗽,中焦水气不行证型。 取和中降逆消痞之半夏泻心汤加重行 气泻水降逆作用的药物。 结合仲景旋覆代赭汤引申和降逆止咳, 此皆肺胃之治。
属中医治咳之正治。
咳嗽系肺胃气上逆所致,而肝主疏泄, 既疏泄肝气,又疏泄胆汁。 肝胃不和,肝脾不协,气机不利,亦 为咳嗽之病机。 张仲景小柴胡汤加减法中明确提到: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 干姜”。说明咳嗽也可应用小柴胡汤治疗。 日本医家将《金匮要略》治妇人炙挛 的半夏厚补汤与小柴胡汤组合成一方,称之谓 柴朴汤,治疗咽喉不利,胁胀胸闷之咳喘。 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常引吞酸、泛恶, 或口苦吐苦水,肝郁化火也是干咳久咳的一个 重要病机。黛蛤散、左金丸也成为慢性咳嗽的 常用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