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书信

合集下载

新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

新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

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精选九篇)5古代书信格式范文(篇一)春秋战国时期的信是写在竹简上的,为了防止别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盖起来,用绳子扎好,那个绳子就叫做“缄”。

我们现在说“三缄其口”就是封好扎好的意思。

后来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盖章,表明这封信没有被拆开过。

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现在的文字学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书信有许多叫法,如书札、手札、书牍、尺牍、尺翰等。

对唐以前的名人书信,后人称之为帖,是重视它的书法。

故宫博物院曾为院庆80周年展出的镇院之宝《平复帖》,就是西晋陆机问候患病的朋友的书信,这9行84字的草书,是中国存世最早的书法真迹和名人手札。

古代书信的传递方式书信的传递,是人类交往的重要手段,古代书信的传送大体有以下方式:羽檄:就是插有羽毛的书信。

颜师古注解:“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

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急也。

”意思是古代战事紧急时,把羽毛插在书信上,称之为“羽檄”。

羽书:古代征调军队的文书。

鸡毛信:古代羽书的一种,就是在书信上粘插鸡毛,因此又叫“鸡毛信”。

这种传递书信的方式一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仍在沿用。

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拉祜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直到民主改革前夕,仍然使用这种方式传信。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

这样传递书信的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急脚递:古代传递紧急军事情报的一种方式,俗称“传金牌”。

始于宋代,元代称为“急脚铺”。

相传岳飞一日接连收到宋高宗的十二道金牌令他退兵,这就是金宇牌急脚递。

书信的礼仪和格式在中国古代的书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从这些书信里可以看到比较规范的书信格式和用语,这些书信都成了书信礼仪的典范。

书信的成分有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和署名六个部分。

中国传统书信文言文翻译

中国传统书信文言文翻译

原文:敬启者:昔者,余寓于江南,与友共游。

时值春暖花开,草长莺飞,风景宜人。

一日,友人邀余共赏桃花,余欣然从之。

途中,谈及人生哲理,相谈甚欢。

然因路途遥远,未能畅所欲言。

今特书此信,以抒胸臆,以寄相思。

友人君,尔安好?自别后,吾心常念,不知君近况如何。

遥想君亦在为生活奔波,为事业拼搏,不禁感慨万千。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愿吾辈珍惜时光,把握当下,不负韶华。

忆往昔,我们共度青春岁月,谈笑风生。

今日虽各奔前程,但友情长存。

君子之交淡如水,余深知君之为人,必能担当重任,共创辉煌。

愿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近日,吾家老母身体欠佳,心忧不已。

然母以吾为念,亦不强求。

余在此,特向君请教养生之道,望君能不吝赐教。

吾家母愿常得康宁,吾亦愿尽孝道,不负母望。

友人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望君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余在此,衷心祝愿君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此致敬礼!译文:尊敬的友人:往昔,我居于江南之地,与君共游。

正值春日温暖,花开满园,草长莺飞,风景宜人。

一日,君邀请我一同观赏桃花,我欣然答应。

途中,我们谈论人生哲理,相谈甚欢。

然而,由于路途遥远,未能畅所欲言。

今特以此信,抒发胸臆,寄托相思之情。

友人君,你安好否?自离别以来,我常思念,不知你近况如何。

遥想你也为生活奔波,为事业拼搏,不禁感慨万分。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愿我们珍惜时光,把握当下,不负青春。

回忆往昔,我们共同度过了青春岁月,谈笑风生。

如今虽各奔前程,但友情长存。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深知你之为人,必能担当重任,共创辉煌。

愿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家庭幸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近日,我家老母身体欠安,我心忧不已。

然而,母亲以我为念,亦不强求。

我在此,特向你请教养生之道,望你能够不吝赐教。

我愿母亲常得康宁,我也愿尽孝道,不负母亲之望。

友人君,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望你珍惜时光,把握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我在此,衷心祝愿你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关于端午节的书信内容

关于端午节的书信内容

关于端午节的书信内容尊敬的XXX:您好!近日,我们即将迎来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对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这封信中,我想与您分享端午节的来历、习俗以及我的感悟。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相信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这里简单再回顾一下。

相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名爱国诗人,他十分关心百姓,为楚国进行诸多改革,但却遭受官员的排挤,最终被逐出宫廷。

此后,他归隐在江南的蓝田山,写下了许多激昂的爱国诗篇,表达了他对楚国的深情厚意。

但楚国最终被秦国所灭,屈原的心情十分沉重,终于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殉国。

为了不让屈原的牺牲被人遗忘,后人就在这一天设立了端午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也略有不同,但龙舟比赛和吃粽子是最为普遍的两个习俗。

端午节是阳历五月初五,正是江河水位最高的时候。

在古代,百姓为了祈求平安和丰收,于此时划龙舟,既锻炼了身体又增加了团结合作的意识。

同时,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还会吃粽子,这是因为传说当年屈原在投江自尽之前,为了让鱼虾享受到他的肉,就将自己的肉用竹叶包起来扔到了江里,而现代的粽子就是起源于这个传说。

同时,人们也在粽子里夹上香叶、糯米、红豆等各种配料,使得味道更加美味可口。

端午节对于我来说,有着许多深刻的体悟和感悟。

首先是爱国情怀,端午节的来历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篇章,为了中国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们在纪念他的同时,更要铭记爱国主义精神,并以之为榜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其次是团结协作,端午节的龙舟比赛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份子,只有大家在团结协作中才能获胜。

这样的精神也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需要的,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在团队中锻炼自己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地参与其中,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最后是回归传统,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也越来越多地追求新的事物和体验,但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却是我们身为中国人无法忽略的一个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

中国古代书信格式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称谓:在信的开头,需要使用适当的称谓,以表达对收信人的尊重。

称谓可以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赠”、“谨启”等。

问候语:在称谓之后,需要写上问候语,表达对收信人的关心和尊重。

问候语需要根据时令、节气、对方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变化。

正文:正文是书信的主要内容,需要表达清楚、简洁明了。

正文可以根据需要分段,每段开头需要空两格。

结尾:结尾是书信的结束部分,需要表达出写信人的祝福、希望等。

结尾需要根据关系亲疏、官职高低等进行调整,如“敬请安好”、“顺颂时祺”等。

署名:署名是写信人的名字,需要写在信的末尾。

署名需要根据写信人身份、官职等进行调整,如“晚生”、“愚弟”等。

在书写书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使用适当的语气和措辞,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注意书写规范,字迹工整,避免错别字和涂改。

注意书信的礼仪和文化内涵,遵循传统书信格式和规范。

以上是中国古代书信格式的介绍,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中国传统书信格式1中国传统书信格式是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以下是对中国传统书信格式的详细介绍。

一、信封格式中国传统书信的信封采用竖排方式,从右至左书写。

信封上方写有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中间写有收信人的尊称或职务,下方写有寄信人的地址和姓名。

在信封的右下角,通常还会注明邮寄方式和邮寄日期。

二、信纸格式中国传统书信的信纸采用竖排方式,从右至左书写。

信纸的上方写有收信人的尊称或职务,中间是写信的正文,下方是写信人的署名和写信日期。

在写信的正文之前,通常会空出一两个字的空隙,写上“敬启者”或“谨启者”,表示对收信人的尊敬。

在写信的正文之后,通常会空出一两个字的空隙,写上“此致”或“敬礼”,表示对收信人的敬意。

三、写信的语言和风格中国传统书信的语言和风格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在写信时,通常使用文言文或古诗词等文学形式,表达情感和意境。

同时,书信的语言也注重礼貌和委婉,避免直接冲突或不愉快的话题。

书信的风格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简洁明了,有的人喜欢华丽繁复,但总体上都要符合书信的规范和要求。

四、写信的注意事项中国传统书信在写信时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格式和用语,避免使用不当的词语或格式。

其次,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内容和目的,确保书信能够准确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

最后,写信人要注意书信的保密和安全,避免书信泄露或被他人窃取。

五、中国传统书信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传统书信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其次,它是中国古代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最后,它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才华。

总之,中国传统书信格式是中国古代书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

古文书信格式范文(必备3篇)文言文书信格式:提称语、启辞、正文、结语、祝辞、署名、附候语及补述语一、提称语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公道席、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二、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又分为两类。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四、结语写信对人叙事论理,说完正事就结束,收得太急,显得不太礼貌,因此要说上一两句客气话,就象平常至朋友家聊天,临告辞之前需要说几句过渡,完了再告辞。

书信中如“临书翘企,敬候佳音”、“因故迟复,请谅”等等。

结尾敬语,敬告对方谈话到此结束,与前段的启事敬辞相呼应。

前头用“敬启者”,后面“敬此”、“肃此”;如果前头用“兹复者”,后面则用“专此”、“草此”之类。

五、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之类。

其中,“即颂”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

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优选11篇)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优选11篇)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1篇古代名句欣赏【读书、求学篇】1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小雅》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7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8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论语》9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明代)董其昌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道德品行】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14.勤能补拙,俭以养廉。

《格言联璧从政》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17.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1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19.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待人处世】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21.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生活哲理】2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2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2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6.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2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29.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30.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31.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中国古代书信范文第2篇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中存在不少的经典之作,也有不少的伟大诗人,李白便是其中一个,也是较为重要的文学家。

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李白诗歌与盛唐文化李白的诗歌固然有高度的艺术技巧,但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未必就比别人高明许多。

中国书信格式及范文

中国书信格式及范文

中国书信格式及范文一般的书信由六个部分构成。

这六个部分是:称呼、问候、正文、祝福语、署名、日期。

下面分别说说它们在上的要求。

下面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书信及范文,欢迎阅读。

一般书信格式一般书信可分为称呼、正文、结尾、署名、日期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格式。

(1)称呼。

根据自己和收信人的关系,平时怎么称呼,在信中就怎么写。

如给爸爸写信,称呼就写“爸爸”;写信给老师、同学的信,称呼就写“*老师”、“**同学”。

称呼要从第一行顶格写起。

称呼后面要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

(2)正文。

这是信的主要部分。

写信人要说的话都写在这里。

正文的开头空两格,通常先写问候的话。

如果是回信,先要写明来信收到,并对来信中提及的问题或要求办理的事情作出回答。

如果写的事情较多,可以分段写,一件事情写一段。

每段起行空两格,转折顶格。

(3)结尾。

结尾可根据写信人跟随收信人的关系和具体情况,写上表示祝愿,勉励或敬意的祝颂语。

如“此致敬礼”、“祝你健康”等等。

祝愿语一般分两行写。

以“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紧接正文之后写,也可以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则一定要另起一行顶格写。

(4)署名。

在结尾的再下一行的后半行写自己的名字,署名的前面也可以写上跟随对方相应的称呼,如“儿”、“弟”、“学生”等等。

(5)日期。

可以写在署名的后面,也可以写在署名下一行的后半行。

最报写清年月日,以便查考。

此外,如果信已经写完,又发现内容有遗漏,或某件事叙述不够全面时,在信的后面还可以补写。

但是在补写的话前面要加上“还有”、“另外”、“再”;或在后面加上“又及”等字样。

信写好了,要寄出去,还必须要有信封。

现在的标准信封是横写的。

信封上面写惧人的邮政编码、收信人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下面写寄信人的地址、姓氏及邮政编码。

书信范文给祖国母亲的一封信敬爱的祖国母亲:您好!借这特别的日子,写一封感谢您的信,表达我对您深深地敬仰和爱慕之情!祖国,我最敬爱的母亲,您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坚毅,像一头英勇的雄狮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母亲您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大地摇曳,国破山河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国传统书信
篇一: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中国传统书信礼仪
书信礼仪
第一节书信简述
书信是一种向特定对象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应用文书。

“信”在古文中有音讯、消息之义,另外,“信”也有托人所传之言可信的意思,亲笔给亲戚朋友同事写信,不仅可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且能给受信人以“见字如面”的亲切感。

二、书信的构成
书信由笺文、封文两部分构成。

笺文即写在信笺上的文字,也就是寄信人对收信人的招呼、问候、对话、祝颂等等,是书信内容的主体。

封文即写在信封上的文字,也就是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的地址、姓名等等。

三、书信的写法
(—)必须合乎规范
书信写作规范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书写格式的规范,二是书信语言的礼仪规范,这两种规范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出乱子,闹笑话。

(二)言之有物,通情达理
“信”字本身含有信任之义,这要求书信不论写给谁看,所述之事都要实在,所表之情都要率真,所讲之理都要通达。

第二节书信笺文的写作
一、信笺的款式
现在通常使用的信笺有横竖两种款式。

竖式信笺,又称中式信笺,是我国传统的信笺款式。

横式信笺,又称“西式”信签,是今天常用的款式。

二、笺文的结构及其写作规范
笺文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谈话,既然是谈话,就要先向谈话对象打招呼,打招呼要讲礼貌;接着要说两句对对方表示尊重的话;接下来要有几句应酬语自然地引出谈话的正题;再接下来才是正文;正文完了之后,还要说上几句结束谈话的应酬语;然后向受信人报自称并署名;最后写明谈话的时间。

就总体来讲,笺文的结构如下表所示:
常用礼告敬语
篇二:中国传统书信格式
文言书信书写指南目录
一、提称语二、启辞三、正文四、结语五、祝辞六、署名七、附候语及补述语
一、提称语
提称语是附在称谓后面,提高称谓的语词
提高称谓,也就是对受信人进行尊敬抬举的意思,如“希圣老师尊鉴:”;再如,运使学士阁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某公道席、
某先生台鉴、母氏慈鉴、贤弟如晤,等。

有的提称语除提高称谓之外,还有请受信人察阅此信的意思,如“赐鉴”、“青鉴”等。

我国传统书信中常用的提称语很多,使用时要特别注意与称谓的配合。

在礼仪简化的现代生活中,提称语常常被省略。

省略提称语后,在称谓下加冒号“:”,如“希圣老师:”。

书信中请察阅敬语
应用对象
常用敬语
尊长:尊鉴、赐鉴、钧鉴、崇鉴
师长:尊鉴、台鉴
平辈:台鉴、大鉴、惠鉴
晚辈:青鉴、青览、收览
政界:钧鉴、台鉴、勋鉴
女性:芳鉴、淑鉴、懿鉴(年高者)
夫妇:俪鉴
宗教:道鉴
常用礼告敬语
应用对象
常用敬语
直系尊亲:谨禀、敬禀、叩禀、叩上
上辈:谨上、敬上、拜上、敬启、谨启、谨上、谨肃、肃上
平辈:敬启、拜启、谨白、上
晚辈:手书、手谕、字示
传统称谓敬语
应用对象
常用敬语
祖父母、父母:膝下、膝前
长辈:尊前、尊右、尊鉴、慈鉴、赐鉴
老师:函下、帐下、左右、吾师
兄弟、姐妹:手足
平辈:阁下、足下、台右、台鉴、惠鉴、大鉴、执事、同志
平辈年幼者:青览、青盼、如握、如晤、如见、如面
同学:研右、砚席、文几
小辈:知悉、见悉、阅悉、亲阅、亲览、收回、收览
长辈女性:懿鉴、懿座
平辈女性:妆阁、妆次、绣次
文人:史席、著席、撰席
新进:英鉴、伟鉴、台席
这里再对较常见的提称语约略作些解释。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

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

用作书信提称语,
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

垂,含居高临下之义。

赐,上给予下叫做赐。

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

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

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

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

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

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
于友朋往来书信。

“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

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

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

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

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

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

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

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

撰,即著述。

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二、启辞
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常见的启事敬辞“敬禀者”,意思是说:“我恭敬地禀告的事情如下。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国传统书信)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