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鹤湘绣
湘绣的工艺及文化探索

。
1 9 10
年在 南 洋劝 业 会 上 展 出 据 当时版 的 考察南洋
“ ”
.
两 种 截 然 不 同 的 画 面 十 分 简要 地 概 括 出花 木 兰 女 扮 男
劝业 会记 略 记 载 湘绣人 物 惟 妙惟 肖 写 意 山水 色 晕 墨 润 浑 笔 墨 于 无 痕 不 审 视 不 知 其 为 绣 画 也 ;并
、
,
名句
“
一
湘 绣 的工 艺
制 稿 :制 稿 是 湘 绣 的 第
一 一
。
面 绣 的
道工 序
一
。
幅好 的绣 环
是 万里
品离 不 开
个 好 的构 图
。
此 时 设 计 者 脑 中对 于 艺 术 领
,
一
赴 戎 机
… …
悟 能 否 完全 转换 成 版 面 制 搞 是 非 常 关 键 的
,
.
一
。
个
,
寒 的诗
.
光 照 铁 衣 图 另
参 差 排列 . 皮皮 相 迭 。 针针 相嵌 。 由于线 条 的组 织形 式 比较 灵 活 , 丝理 转 折 自如 , 色 浑 厚 和顺 , 面 细腻 平 镶 绣
心 制作 的高 档 、 昂贵 的手工 艺 品。具 有极 高 的装饰 性和
一
甚 至 就是
高 明 的制 搞 艺 人 能 够 完全 的将 他 面 前 的 照 片 图案 个 活 生 生 的物 体按 照设 计 者 的意识 用 素描
、
一
”
勾勒 在
.
一
张 小 小 的蜡 纸 之 上
:
。
词 意境
图 1 湘绣双 面全异
正 绣《 木兰》 面 花
”湘绣”有哪些特点?

”湘绣”有哪些特点?"湘绣"是中国传统的刺绣艺术之一,起源于湖南省,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以精细入微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展现出了美妙的艺术效果,深受人们的喜爱。
那么,"湘绣"有哪些特点呢?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方面。
一、工艺精细"湘绣"以其精细入微的工艺而著称。
它注重细节,精工细作,每一针每一线都体现出匠心独运的艺术风格。
湘绣的刺绣线条流畅,表面平整,针脚细致,织绣密集,这些特点使得绣品的质感更加细腻、立体。
同时,湘绣注重色彩的运用,通过丰富多样的色线搭配,使得绣品更加生动、鲜明。
工艺精细是湘绣的一大特点,也是它得到普遍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寓意丰富湘绣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刺绣艺术,寓意丰富多样。
湘绣作品不仅仅是美丽的装饰品,更是传递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以花鸟、人物、山水等富有中国特色的元素为主题,通过绣线的细腻表达,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每个绣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无论是作为送礼还是收藏,湘绣都传递着文化的厚重和艺术的美妙。
三、文化传承湘绣作为湖南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它是中国传统刺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古老的高超绣艺水平。
湘绣的技艺代代相传,经历了千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凝聚着湖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融合了湖南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了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湘绣的保护和传承,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湘绣以其工艺精细、寓意丰富和文化传承的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的瑰宝。
它通过线线踏实、针针细腻的刺绣,传递出了中国古老文化的迷人之处。
在现代社会中,湘绣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项宝贵的艺术遗产,让"湘绣"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湘绣”是什么意思?

”湘绣”是什么意思?一、湘绣的定义和起源湘绣,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刺绣艺术,源于湖南地区。
它以独特的刺绣技法和精湛的绣工闻名于世,是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湘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经过历代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具湘绣特色的风格。
二、湘绣的特点和分类湘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广受赞誉。
它以绣法精艳细腻、色彩鲜艳明快、形象逼真动人为特点。
湘绣可以分为平绣、立绣和立体绣三个主要类别。
平绣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层次的清晰,立绣则追求形象的立体感和动态的表现,立体绣更是将刺绣与立体造型相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
三、湘绣的刺绣技法湘绣的刺绣技法非常独特,它采用双面绣法,既有针线从面料上刺出,又有针线从背面刺出。
这种技法使湘绣的图案线条清晰流畅,既有线面交错的层次感,又能保证面料的整体美观。
湘绣的色彩运用也非常丰富多样,通过巧妙的搭配,使刺绣作品更加鲜活生动。
四、湘绣的意义和传承湘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承。
湘绣作品常常以寓意吉祥如意、美好生活为主题,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湘绣的传承也十分重要,需要通过专业的培训和继承,将其传承下去,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五、湘绣的发展和创新湘绣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湘绣走出了传统的框架,注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
现代湘绣作品常常结合了绘画、装饰等元素,突破了传统的制约,创作出更加丰富多样的作品。
同时,湘绣也走向了国际舞台,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总结:湘绣作为一种独特而精美的刺绣艺术,以其细腻精湛的绣工和丰富多样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一种寓意美好生活的表达。
通过专业的技法和创新的发展,湘绣将继续在美育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湘绣的典故

湘绣的典故
湘绣的典故源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个故事,称为《湘妃怨》。
相传古时湖南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婵娟。
她是湘江之神的女儿,天生聪慧、善良,被人们称为湘妃。
湘妃的父亲为了保护她,将她嫁给了一位富商。
然而,湘妃的美貌引起了一位妒忌心重的宫娥的嫉妒。
宫娥暗中诬告湘妃与别人私通,富商听信谣言,将湘妃赶出了家门。
湘妃流落街头,孤苦无依。
她凭借自己的巧手技艺,开始在湘江边绣制绣品,以维持生计。
她的绣品技艺独特精湛,绣出的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艳丽,被人们称为湘绣。
后来,湘妃的丈夫得知真相,悔恨不已,寻遍大江南北也无法找到湘妃。
最终,湘妃因思念丈夫而化为湘江水,永远与丈夫分离。
湘妃的绣艺传承了下来,成为湖南民间的传统手工艺。
湘绣以其纹样多样、线迹细腻、色彩鲜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十大名绣之一。
湘绣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湘妃坚强不屈的象征,也寄托了人们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湖南湘绣的文化特点所在

湘绣浓厚的湖南文化气息,是对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湘楚地方刺绣的总称湖南湘绣,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馥郁芬香的湖湘湘楚气息。
长沙湘绣巧妙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以针代笔,巧妙地运用一百多种针法和数百种绣线在上等丝绸,软缎等真丝材料上进行创作。
湘绣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严谨、画面质感强,具有“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和“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艺术效果和美誉。
湖南湘绣配色善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
湘绣着色富于层次,绣工们“以针为笔,以纤素为纸,以丝绒为色”,大大发挥掺针掺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
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生动地体现出花鸟鱼虫、山水风景的色彩浓淡和明暗的变化。
湘绣作品以狮、虎、松、鹤等,特别是以虎狮见长。
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
湘绣独创的鬅毛针法,专门用来表现动物的毛发,传神逼真,令人叹服。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18——湘绣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18——湘绣湘绣起源于湖南省长沙民间刺绣,属中国四大民间刺绣之一,以长沙市为中心的手工艺产品刺绣的总称。
根据考古发掘,湘绣在长沙最迟不晚于汉代,已有2000多年历史。
湘绣狮子湘绣(Hunan embroidery )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主要以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
其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
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七十多种针法和一百多种颜色的绣线,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划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质感强烈,形神兼备,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1] 历史湘绣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
咸丰八年(1858)至1915年期间,长沙约开设湘绣庄40多家,其中有的绣庄还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设有分号。
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
”沙坪(原长沙县辖,现划归市区)和霞凝(原长沙县辖,1977年成立望城县,属望城县辖,现划归市区)一带,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
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
雅鹤湘绣精品生产工艺流程

顺着绣制的丝路,正、反面进行整烫。
装饰
根据表现的画种和画面色彩,配以不
同形式的镜框和卡边。将绣片背面衬一白纸后
,用槽压边法,绷在镜框的底板上。
关于雅鹤湘绣
雅鹤湘绣淘宝旗舰店:
QQ:
1556709889
配线
按画稿色彩要求,凭对色彩的识别和
感觉,选择绒线而配。
上绷
按 “湘绣工具和设备”中的“工作原
理及功能”所述。
刺绣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根据画种及所表现的物象,选择相应
表现效果的针法。如中国画多采用平针绣法、
油画多采用乱针绣法(交叉针法)、花卉、动 物写实的效果均采用各种掺针绣法等。
整烫
绣品下绷后,在罩以白布的棉毯上,
雅鹤湘绣精品
生产工艺流程
雅鹤湘绣精品生产工艺程序
(一)创作设计
(二)稿上面料 (三)配线 (四)上绷 (五)刺绣 (六)整烫 (七)装饰
创作设计
画师主要以中国画表现形式创稿,间
以油画、水彩和摄影作品。
稿上面料
画师在缎面上摹描或直接绘画,近年
亦有用电脑喷绘。
雅鹤湘绣的常规工时及简要操作

关于雅鹤湘绣
雅鹤湘绣淘宝旗舰店:
QQ:
1556709889
雅鹤湘绣的常规工时及简 要操作
雅鹤湘绣技术目的及常规工时
湘绣的工艺流程,逐渐规范而严谨,主要使 绣品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创稿应适合时代审 美的要求,刺绣的粗细、装饰的档次,视产品 市场取向,追求工艺质量达到平、齐、密、净
、短、活、光、亮。
雅鹤湘绣技术目的及常规工时
湘绣绣制的常规估工、计时,是视产 品的用线粗、细,画面表现物象的简繁及面积 的大小,全凭有长期刺绣实践经验的师傅估计 工时,如有6个至15个工等次的被面和几个工的
花鸟条屏画片等。精品亦有直接按质量估价或
按件论价。
雅鹤湘绣的操作简要
湘绣绣工使用绣绷,一般习惯手臂置 于绷沿及架绷沿的篾块条上,手臂与身体所成 角度,约在30度左右为宜。如角度过大,则臂
与肩平,易于疲乏,过小,则又距离太远,有
损视力。
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湘绣的操作简要
湘绣绣工一般拈针只用拇指与食指,
两指相曲如环形。运针力度全靠两指,余下三
指微曲,不用着力。开始学绣的人容易断线, 概因不习惯专用两指使力的缘故。
雅鹤湘绣的操作简要
绣针下刺,针尖宜稍偏,应照准界线
,针针如一,以免参差出入。
雅鹤湘绣的操作简要
抽针也是用食指、拇指使力。用力须
在距离针鼻三分之一地地方,但又略加轻微腕
力上拔,掌心稍向外转动,另伸小指将绣线牵 引。上、下双手配合协调一致完成。用力不可 过重,过重则绣线过紧,过轻则绣线松浮。
雅鹤湘绣的操作简要
用针使力的轻重急缓,是一种很重要
的技巧,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才能得 心应手的掌握好这一技巧。绣品的匀簿、平实 、整齐、光亮,全在善于适当的用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绣的发祥地地理与资源状况长沙是湘绣的发祥之地,古为楚之重镇,秦之名郡、汉之国都,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
长沙素有“荆豫唇齿、黔粤咽喉”之称。
地处长江以南,北连武汉,南接广州,又扼承东启西的要冲,堪为战略重镇。
因民谣“天上长沙星,地上长沙城”,故长沙又称“星城”。
位居湖南省东部,湘江下游,为丘陵盆地。
湘江纵贯其间,勒江、浏阳河、捞刀河、沩水从东西两侧汇于市区注入湘江。
它西倚岳麓山,东北则是浏阳河冲积平原,江湖密织,山岳连绵,四通八达。
年平均气温摄氏16.8-17.2度,属北亚热湿润气候区。
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历来为蕴秀滋华之地。
长沙物产资源富饶,素有“鱼米之乡”、“花炮之乡”、“湘绣之乡”、“陶器之乡”、“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
自古商贸繁荣,历史上曾为中国四大茶市、四在米市、五大陶都之一。
富饶的物产也造就了厚重的人文资源。
“潇湘洙泗、屈贾之乡”,屈贾留传的诗赋、汉墓出土的文物、张仲景的《伤寒论》、长沙窑的釉下彩及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无不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是历史寄予长沙的希望。
远到怀素的书法,近到田汉的戏剧、谭盾的音乐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文化名片、均为长沙大地所润育。
悠久的湖湘文化、神秘的伟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人杰地灵的区域环境、是湘绣得以成形、兴盛繁荣的源泉。
雅鹤湘绣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了。
流传和分布区域长沙为湖南省的省会,历来是湖湘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全市总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现有人口613万。
湘绣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开福区境内的捞刀河、高岭、沙坪等乡镇,以及所辖长沙县境内的北山、石常、牌楼、新桥、星沙、水渡河、安沙、顶功桥、青山铺、福临铺、开慧、望新、黄花、春华山、回龙、果因、路口、金井、双江、榔梨、干杉、梅花、河田等乡镇,望城县境内的霞凝、丁字、桥驿、杨桥、茶亭、西湖、书堂、东城、铜官、靖港、新康、雷锋、白若、麻田、莲花、桐木等乡镇。
湘绣的形成和发展湘绣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民族悠久的物质文化史紧密相连,时代的兴衰使它经历了艰难的历史发展过程。
它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经过历代艺人的相互交流、切磋、不断创新,并在满足人们生活需求、适应市场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技艺体系。
湘绣的起始年代湘绣是中国刺绣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文化遗产代表。
中国刺绣工艺史的载体就是一部材料史,据《皇图要览》记载:“伏羲化蚕,西陵氏始蚕”,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开始出现了养蚕、织帛;约2500多年前,开始出现刺绣。
当时的刺绣主要以纹样和色彩为蓝本,因此,《周礼考工记》的“五彩备,谓之绣”,就将刺绣和形象的描画结合起来。
《诗经》中的《唐风》载有“素衣朱绣”;《左传》中的“衣必文绣”,都说明远在2500多年前的东周时期,刺绣就已十分盛行。
1958年,在湖南长沙烈士公园工地所发掘的战国木廓墓中,出土了两件绣花绢残片,佐证湖南刺绣已具有2000多年历史。
田自秉教授在所著的《中国染织史》中指出:“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最为晚出。
但自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云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
”在湖南民间,妇女很早就普遍从事刺绣。
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长沙县志》卷十四“风俗”条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绩者少。
”又光绪三年(1877年)《善化县志》(含长沙市西南及望城县)卷十六“风俗”条载:“省会刺绣者多,乡村习纺绩者众。
”这是长沙县现存方志中,两条内容相近而仅有的关于刺绣的记载。
可知在1810年到1877年之间,湖南境内官员的服饰全由外省输入。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封赏了一大批湘军军官,这些新贵官员需用大量刺绣品以装饰身份,于是,适应这种需求的绣庄便在长沙应运而生。
最初,绣庄的业务专以运销苏绣、粤绣产品为主,而后,湘绣兴起,逐渐取代外省运入的绣品。
据湖南近代著名社会史料汇集人徐崇之在《泸渎羁居记》所述:“吾湘旧时绣店,亦题‘顾绣’,莫知所从来”;“上海顾绣始于顾氏,顾即顾名世之闺阁妇人,刺绣人物,气韵生动,字亦有法”;“长沙光绪末叶,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
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绣像今复见之湘工,且流播海外,非顾氏所能及矣”。
这说明清光绪末年已首次较为完整地提出和记述了“湘绣”的概念及演变过程。
湘绣技艺起始年代当在清光绪四年至二十四年(1878-1898)之间,是在湖南民间自绣自用的基础上,伴随着商品经济繁荣的催化和适应市场的需要,开始受“顾绣”的启发和影响,到尔后形成有独立的创稿、染丝线和自绣自销的绣庄,随着刺绣技艺的精进,“湘绣盛行,超越苏绣”,逐渐不再沿用“顾绣”之名,而“湘绣”这一名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见称于世。
湘绣的发源地湘绣形成的起因是都市流通市场的需求和文人绘画的不断参与,而在长沙城区,随着众多绣庄的设立和湘绣技艺的发展,城镇和农村妇女从事刺绣者逐渐增多,又为湘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长沙东乡的袁家冲、沙坪、浏阳门外的东山、圭塘,河西的渔湾市、溁湾市、三叉矶,宁乡的朱石桥,当是湘绣的最早发源地。
清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到辛亥革命时期,长沙地区从事刺绣者发展已逾2000人。
袁魏氏在袁家冲及邻近的沙坪传授徒弟100余人,至今已逾百年。
目前,沙坪已成湘绣的生产加工重镇。
1995年,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活动组委会正式授予湖南省长沙市县沙坪乡(今为开福区捞刀河镇沙坪)为“中国湘绣之乡”的称号。
2003年,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雨疫总局认定,沙坪被确立为湘绣的主要发源地,获湘绣《原产地标记注册证书》。
湘绣创始人及其事迹湘绣的发端,最初始于一些民间妇女的家庭劳作。
至清代末叶,湘绣才逐渐成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
由于从业者众,湘绣品质得以逐步提升,特别是涌现出来的具有开拓和创造精神的杰出绣工代表胡莲仙、魏氏、李仪徽等人,她们长期辛勤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刺绣经验,再经广泛吸收中国其他绣种的优点,开始对传统的刺绣方法进行变革,推动了湘绣的崛起。
又由于她们将自己摸索的经验、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使湘绣的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商品价值得以迅速提升,为湘绣在清代后期逐渐形成独特风格奠定了坚实基础。
胡莲仙,祖籍安徽,生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
其父曾在江苏各县做官,而她少时长住江苏吴县,很早就学会了刺绣,亦擅绘画。
20岁时,她嫁与湖南湘阴人吴健生,婚后随夫回到湘阴。
中年时,丈夫病逝,遗下四子一女,家中又无土地,生活一度极为困窘,她将绣品托亲友带到长沙出售,但所托之人欺侮她没有人手,不是说亏损了路费,就是称绣品勉强叫人家受了,没有取回货款,肆意克扣代售绣品的钱资。
为生活计,她没有因此放弃所擅长的刺绣劳作,反而精益求精,对刺绣的绣法,取材作了若干改进。
光绪四年(1878年),她为了推销绣品,举家迁至长沙。
经人介绍,她一度到曾国藩家中专教妇女绣花,因受不了那些娇贵夫人小姐的约束,不久即离开曾家。
几经寻访,在长沙天鹅塘一偏僻处租下一间破烂房屋,于门前贴上“绣花吴寓”字样,接受他人订货。
天鹅塘在长沙南郊偏僻之处,订货一事鲜有人问津,她又移居长沙尚德街位列三台处,屋前改挂“彩霞吴莲仙女红”木招牌,可上门买她的绣品仍然很少。
她这时只好改在晚间刺绣,白天将绣品放置在一只拜盒内,携着挨家挨户去推销。
由于她经常与购买绣品的市民接近,且虚心询问意见,逐渐摸清了市民的需要和喜好,遂着力对绣品的制作进行改进和创新。
如此一来,她的绣品很快就开始供不应求。
胡莲仙的精湛刺绣手艺传开了,单靠她一人制作已无法满足顾主的需要。
于是,她便邀约了街坊邻里上的贫穷妇女,同时还收了一些女徒,向她们传授刺绣技艺。
她擅刺绣,又能绘画和剪制绣稿,向她学习刺绣者日众。
她的每一张绣稿和每一件绣品几乎都是凝聚了其智慧的创造,这就为她刺绣开辟了一条实用和创新之路,也奠定了她在湘绣形成和发展的地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胡莲仙之子吴汉臣、吴勋臣,在长沙司门口开设了第一家销售自产绣品的“吴彩霞绣坊”(后改称绣庄,还曾改为公司),绣品都是她徒弟所制作。
“湘绣”之名,在这个时候才逐渐在外间知晓。
绣坊设立后的次年(1899年),胡莲仙就逝世了,享年68岁。
其墓在今长沙市北郊新码头史家港测面。
胡莲仙的朋友魏氏,也是奠定湘绣基础之人,其贡献就是将刺绣推广到农村,造就了湘绣形成过程中的深厚民间基础。
魏氏不知其名,湖南长沙人。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生于袁家冲。
其丈夫袁理安,原是贫穷农民,后到长沙城亲戚所开绸布庄做学徒。
当时的绣庄以运销黼黻为主要业务,因此魏氏得有机会看到她丈夫带回家的一对黼黻(亦称补子)。
她十分喜爱,便好玩似地学着刺绣,偶由理安拿到城里托售,居然很快就卖了出去,此后,她便开始有目的地绣制黼黻,以换取钱资贴补家用。
当时,她每三天可绣成一对黼黻,售价一元银元,而一银元可买谷子一石。
她的成功刺激了袁家冲一带农村妇女,纷纷跟她学绣黼黻。
这是光绪十年(1884年)前后的事了。
黼黻主要为贵族官员所需,因绣庄从外省进货过多过滥,且质量低劣,黼黻的销路逐渐萎缩。
光绪十二年(1886年),魏氏耳闻不少人称道胡莲仙的手艺民,又打听到胡莲仙的绣花生意很好,便进长沙城去寻访胡莲仙,索取绣花稿样。
后来,两人因刺绣技术交流、切磋,很快成为交往密切的朋友。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魏氏的儿子袁瑾荪在长沙八角亭开设“锦云绣馆”,为湘绣开创新的局面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魏氏先后在长沙东乡的袁家冲及邻近的沙坪传授徒弟100多人,后又扩展到长沙河西的渔湾市、溁湾市、三叉矶一带,其中尤以袁家冲一地为甚,新老绣工皆奉魏氏为她们的创业之祖。
魏氏于民国三年(1914年)逝世,享年74岁。
李仪徽又名李厚芑湖南平江人,生于清道光三十四年(1854年),幼年读过诗书,常习字画,也学过刺绣。
成年后,嫁给长沙东乡关山嘴闵家老屋一闵姓男子。
婚后不久,夫即死,因无子嗣,便过继一个侄子作为儿子,后携子回到平江娘家,借住叔祖父家的“超园”中。
叔祖吟诗作画擅文。
超园有藏书室,内藏各种诗书及名画,李仪徽常得以研习临画。
一次,她将一幅《雪松图》勾蒙于绢缎之上,因少时学过分层着色的刺绣方法,便试着依画刺绣。
为了更好地表现画面效果,她细细琢磨,慢慢悟出新法------将刺绣绒丝线分了又分,以至分得比头发丝还细,再行刺绣。
在需要交换颜色的地方,又留出空隙,用长短不齐的针脚,将不同的颜色和色阶的丝线搭配,一针一针掺绣进去,比照《雪松图》画面,终于将画完整绣出。
李次青家人看了,莫不称奇叫好。
以后,她又用此法绣了几幅画,技艺更趋熟练。
不久,李次青六女李君穆出嫁,夫家为湘阴的仕宦大家郭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