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易定红教授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程延园程延园教授基本情况程延园女,1963年11月出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劳动关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雇主工作委员会专家。
研究领域员工关系、薪酬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人力资源管理。
开设课程员工关系管理、薪酬管理、劳动法实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技术、员工福利管理。
教育和工作简历1981—1985年西南政法大学获法学学士,1985—1988年南开大学获法学硕士,2000—200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1988年至今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1999年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访问学者,2003年德国马普研究所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国务院国际交流访问学者,2009年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
曾访问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关系学院、罗格斯大学产业关系学院、密尼苏达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伯克利分校,英国沃里克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研究院,比利时根特大学法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劳动关系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人力资源所、台湾铭传大学商学院、大叶大学管理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劳工所、国立中正大学劳工研究所、中央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等。
学术论文1、我国劳动争议的发展变化与劳动关系的调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2、英美解雇制度比较分析-----解雇中的法律和经济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教学与研究》20044、“TheDevelopmentofLaborDisputesandtheRegulationofIndustrialRelationsin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parativeLaborLawandIndustrialRelations20045、OccupationalaccidentinsurancereformandlegislationinChina InternationalSocialSecurityReview20056、劳动合同立法:寻求管制与促进的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7、《劳动合同法》: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8、依法建立和规范企业规章制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89、构建制度化的劳资利益沟通机制——对“东航返航事件”中劳资博弈非制度化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10、就业保护法规与劳动力市场弹性,新华文摘2009学术著作1、《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劳动合同法教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3、《劳动争议案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4、《劳动合同法及实施条例之HR应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员工关系管理》(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理解与应用》,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7、《劳动关系》(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劳动合同新规则之HR应对》,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9、《产业关系研究方法》,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200510、《集体谈判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科研课题1、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985自由探索项目3、深圳市《集体谈判条例》立法研究,深圳市总工会4、《劳动合同法》背景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5、劳动用工制度风险分析及对策研究,大唐集团公司6、集体劳动权利保障研究,美国大使馆亚7、转制中的人员分流与人力资源制度整合研究,中科院国科控股公司8、军区医院人力资源制度建设研究,北京军区总医院9、人员安置划转补偿方案研究,中国有线电视网络公司10、完善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研究,永煤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学术交流1、2000年11月俄罗斯东北亚劳动力市场研讨会2、2001年4月比利时根特大学中欧劳动法比较研讨会3、2003年12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太地区劳动法教学研讨会”4、2003年9月德国柏林第13届国际劳动关系大会5、2004年6月韩国汉城第5届亚太地区劳动关系大会6、2004年7月德国马普研究所“中德社会保障法研讨会”7、2005年9月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劳动关系中心:中美集体劳动关系比较研讨会8、2008年北京金融危机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9、2009年10月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两岸劳工問題与政策研讨会”和“两岸集体劳动合同之法制与现况研讨会。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介绍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曾先后主持并完成中国劳动力市场培育与发展、失业预警系统、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北京市收入分配调节和防止两极分化对策、WTO与中国就业问题、我国劳动争议和纠纷、我国企业工作时间、劳动力市场统计指标体系设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战略研究、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岗位创造、能力提升、中介服务及反歧视的机理及政策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课题。
撰写了大量劳动经济专业的著作、教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不仅在学科建设和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我国各级政府的劳动就业和失业、收入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从创建学院之日起就着力进行广泛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比较长期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有:美国康乃尔大学产业和劳动关系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贝克尔.弗里德曼经济研究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雇佣和劳动关系学院、美国罗格斯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加拿大蒙特利尔劳动关系学院、德国劳动研究所、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日本早稻田大学劳动和人力资源研究院等;与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神户人力资源研究所等有多项共同研究的合作项目;与欧盟、俄罗斯、荷兰等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机构保持着经常性的友好互助合作关系。
同时,与台湾政治大学劳工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香港浸会大学管理学院等有经常性的互访与合作。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院系导师名单赵履宽、曾湘泉、杨伟国、赵忠、易定红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公示: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拟录取名单分学院按专业排序,根据上级要求,考生姓名和考生编号已做适当隐私保护处理;本拟录取名单中含单考、援藏计划、少数民族骨干计划(下注“骨干”),不包括拟录取的推荐免试生;备注中所列加分项目均以教育部下发名单为准。
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姓名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编号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初试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复试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加权总成绩人大劳动经济学考研考生备注刘**10002*****0145937330478.27卢**10002*****0716837629477.84王**10002*****0856537828777.52李**10002*****0143837429077.21陈**10002*****0245637328976.99雷**10002*****0245736629376.35张**10002*****0254637627075.78冯**10002*****0245836928075.66王**10002*****0256136827975.43葛**10002*****0245336927775.40陈**10002*****0260939523075.01薛**10002*****1392538524574.9任**10002*****0928136727174.60王**10002*****0882638124574.34张**10002*****0261136527074.24周**10002*****1363736427074.10骨干。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介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人大研究生中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的导师是负责指导研究生的教师。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是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教授或副教授,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拥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指导学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和学习。
他们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以及研究过程的监督与指导。
导师还会与学生讨论研究成果,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将研究成果发表在相关的学术期刊上。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
他们的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招聘与选拔、培训与发展、绩效管理、薪酬与福利、员工关系等。
导师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不仅在学术界有很高的声誉,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因此,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还经常组织学术研讨会、专题讲座和学术论坛,为学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导师会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来校交流和讲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新的理论观点。
学生还可以通过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
人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导师在该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学习,学生能够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集体劳动争议处理与劳动关系的转型及挑战(四)

翟继满:上海人大人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翟继满副院长以一则新闻及其背后的原因论述了劳动关系处理不当可能造成社会悲剧,并且认为人力资源经理在劳动关系方面面临极大的被动,虽然承认现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的发展存在不适应的现象,但劳动监察的主动作为在处理劳动关系上也承担着责任。另一方面通过对时光梅诉上海硕大公司劳动关系解除无效案进行评析,从一则人事工作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争议案例的视角,探讨当发生用人单位与从事人事工作的劳动者之间的劳动争议时的责任界定问题。
第二节时间:2010年12月11日16:10-18: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二会议室
主持人:程延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发言人:易定红: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
易教授的报告主题为"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劳动市场重构".易教授认为在中国劳动市场重新构造的过程中,体制外改革和体制内改革这两块都在整合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我国企业在中国特殊背景下生产经营,同时又面临着全球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怎么样、如何构建,与劳动市场是什么关系值得探索。易教授报告主要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主要包括CSR的提出、CSR的发展、CSR不同体系的构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殊要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范围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重构思路。
袁伦渠: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的教授
袁教授以"中国劳动关系的协调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为题进行了发言。袁教授主要从四个阶段进行阐释,分别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转轨时期以及和谐社会的劳动关系特点,并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历、扎实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袁老师认为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应当使劳动关系双方都得到公平的经济回报和可预期的利益增长。企业与劳动者双方要实现互利共赢,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劳动关系的双赢局面。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葛玉好副教授

⼈⼤考研-劳动⼈事学院研究⽣导师简介-葛⽟好副教授爱考机构-⼈⼤考研-劳动⼈事学院研究⽣导师简介-葛⽟好葛⽟好副教授基本情况性别:男出⽣年⽉:1978年6⽉职称:副教授学历:博⼠研究⽣研究领域①劳动经济学;②计量经济学;③⽼年经济学;④Stata软件的使⽤。
开设课程西⽅经济学、计量经济学、Stata软件的使⽤教育和⼯作简历教育经历:2003年9⽉-2008年1⽉,北京⼤学中国经济研究中⼼读博。
2000年9⽉-2003年7⽉,⼭东⼤学经济学院读硕1996年9⽉-2000年7⽉,宁波⼤学国际⾦融学院读本科1993年9⽉-1996年7⽉,⼭东⾼密⼀中读⾼中⼯作经历:2007年9⽉-2008年8⽉,⾹港中⽂⼤学博⼠后。
2008年9⽉-⾄今,中国⼈民⼤学劳动⼈事学院学术论⽂1.GeY.,H.LiandJ.S.Zhang,“GenderEarningsGapsinHongKong:EmpiricalEvidencefromacrosstheEarningsDistributionin2006”,ChinaEconomicReview,2011,22:p151-164.2.葛⽟好、曾湘泉,《市场歧视对城镇地区性别⼯资差距的影响》,《经济研究》,2011年第6期。
3.葛⽟好,“部门选择对性别⼯资差距的影响:1988-2001”,《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6卷第2期,第607页-628页。
4.葛⽟好、曾湘泉,“调查失业率计算⽅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中国⼈⼝科学》,2010年第6期,第89页-96页。
5.葛⽟好、赵媛媛,“⼯资差距分解⽅法之述评”,《世界经济⽂汇》,2011年第3期。
6.葛⽟好、赵媛媛,“中国性别⼯资差距实证研究综述”,《妇⼥研究论丛》,2010年第6期,第87页-93页。
7.葛⽟好、赵媛媛,“城镇居民收⼊不平等的原因探析”,《中国⼈⼝科学》,2010年增刊,第12页-20页。
8.葛⽟好,“教育回报的异质性:半参数⽅法”,《南⽅经济》,2007年第4期,第11页-21页。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杨伟国杨伟国教授基本情况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助理劳动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人力资源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会员(2001-2003)欧洲经济学会(布鲁塞尔)会员(2000-2002)美国国务院2005年VIP计划访问学者中德2005-2006年DAAD-PPP项目奥斯纳布吕克大学访问学者专事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2006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北京市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北京市高校十佳辅导员等。
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重点、社科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社科院、教育部、财政部、商务部、北京市等各类科研项目超过50项;先后近百次主持或参与人才服务、信息与通信、金融、国际贸易、工贸、电力、石油天然气、农业、制造业等多行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政府部门等公共机构的战略人力资源咨询与培训项目。
研究领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人力资源管理、劳动经济理论与政策、人事管理经济学、劳动与雇佣法经济学教育和工作简历1991.7-1993.6国家外经贸部人事司1993.6-1994.12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部1994.12-1997.5中国南光闽澳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1996.1-1996.7澳门南光集团南光(捷克)有限公司财务经理1997.5-1998.10中国光大银行人事教育部人力资源经理1997.9-2000.7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1999.4-2000.3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学系留学2000.7-2003.6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经济室副主任、科研处长2003.6-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就业研究所副所长学术论文《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与代懋合著),《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3期;《美国技能短缺治理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1期;《德国IT人才短缺与政策选择》(与吴守祥合著),潘晨光(编):中国人才前沿(No.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薪酬审计:战略、功能与技术》,《管理@人》2007年9月,总第31期;《德国哈茨改革及其绩效评估》(与ILLING、陈立坤合著),《欧洲研究》2007年第3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测量:基于指标与方法的双重评估》(与孙媛媛合著),《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基本格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全球遭遇技能短缺》,《求是》2007年第8期;《短期紧张、结构缺口与大学生就业》,《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5期;《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路径选择》,《中国教育报》2006年11月22日;《技能短缺问题研究述评》(与张婧、孙媛媛合著),《经济学动态》2006年第10期;《评<裘元伦文集>》,《世界经济》2006年第8期;《我国的失业群集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德国技能人才短缺治理及其借鉴》(与吴守祥合著),《德国研究》2006年第2期;《劳动力市场测量及其经济涵义》(与孙媛媛合著),,《面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与失业测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信息技术对就业影响的微观透视》(与曹艳苗合著),《中州学刊》2006年第3期;《战略人力资源审计:历史、结构与功能》,《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年第7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9期全文转载;《人口老龄化挑战欧洲就业》,《求是》2005年第13期《人力资本流动审计》(与王飞合著),《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年第7期;原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1期;《欧洲就业战略:从就业抑制到就业激励》(与苏静合著),《欧洲研究》2005年第6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挑战与选择》,《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2卷第5期;《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与就业政策选择》,《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4期;《从欧洲就业战略到新欧洲就业战略》,《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5年第6期;原载《新视野》,2005年第2期;《国际化的本土化》,《科技智囊》(咨询专刊),2005年第2期;《大学生就业选择与政策激励》,《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0期;《借重“看得见的手”——谈谈国外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求是》2004年第6期;《大学生就业:国外促进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与王飞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第4期;《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2004年第6期转载;《流水不腐,但是稳定第一》,《科技智囊》2004年第4期;《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孟秀勤(编)《构建新世纪现代人才管理体制——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工作流动:理论综述与评价》(与张珂合著),《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第3期;《欧元流通一年: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2003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6期全文转载;《欧元与欧洲经济增长》,《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长期薪酬:让员工向“前”看》(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8期,第70-71页;《给经理人开个市场价》(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5期,第66-67页;《总监有价:孰高孰低》(与张珂合著),《科技智囊》2003年第4期,第64-65页;《人力资源如何启动应急管理》,《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32-33页;《技能薪酬体系:真的可遇不可求?》,(与张珂合作),《科技智囊》2003年第6期,第73-75页;《企业成长到哪里去找人》,《科技智囊》2003年第2期,第56-57页;《公司快速成长先要把人搞定》,《科技智囊》2003年第1期,第92-93页;《HR如何成为CEO的战略伙伴》,《科技智囊》2002年第87期,第44-45页;《中国企业感受欧元压力》,《科技智囊》2002年第81期,第36-37页;《利益诉求——欧盟对华经贸政策变迁解析》,《国际贸易》2002年第9期;《欧洲新经济的生产函数结构分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欧元流通欧洲走向联合的里程碑》,《人民日报》2002年2月21日《析德国经济治理的法律保障体系》(与王飞合著),《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欧盟对华反倾销政策的最新动向》,《欧洲》1998年第6期;《欧元与最佳货币区域》,《欧洲》1999年第3期;《欧洲新经济的政策结构探析》(与桑京合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6期;《欧元的性质与欧元汇率》,《世界经济》2001年第8期;《德国经济的新经济化与生态化》,《欧洲》2001年第5期;《德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与政府》,《学习时报》2001年5月21日;《欧元流通与中国企业》,《科技智囊》2002年第4期;学术著作杨伟国(2002):《欧元生成理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杨伟国(2004):《战略人力资源审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格哈德伊宁,《货币政策理论——博弈论方法导论》(译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中国版》(第10版,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专著),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M.M.波斯坦,E.E.里奇,爱德华米勒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周荣国、张金秀译,杨伟国校订,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版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第二主编),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科研课题2002年3月,国务院,“欧洲中央银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002年5-7月,荷兰ING集团委托研究课题“中欧经济关系”,完成研究报告《中欧经济关系、中国的利益需求与ING的贡献》(英文);2003年6月-2004年4月,国外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子课题;2003年9月-2004年5月,国外宏观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研究,北京市委《首都人才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2003年12月-2005年12月,我国的失业群集与政策选择,中国人民大学青年科研项目;2004年5月-10月,“十一五”期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教育部委托课题;2004年6月-2005年10月,北京市教育工委,首都高校校级领导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主持人;2004年7月-2007年6月,国外就业的发展趋势、理论前沿与政策变迁研究,2004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我国就业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负责人;2004年9月-2008年6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组织人事局/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人力资源指数系统研究与设计;2005年5月-2005年12月,国家“985”工程二期及211工程“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其统计指标体系研究”;2005年7月-2007年6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技术工人短缺与技能工人激励关系研究;2006年4月-2008年12月,北京市委统战部,统战部门职位职责与绩效管理体系设计研究;2006年8月-2007年12月,国家工商总局,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工资研究;2006年4月-2006年12月,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的理论框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项目,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研究;2007年1月-2009年12月31日,“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个人项目”,人力资源审计基础研究;2007年5月-12月,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支持研究;2007年7月-12月,国家物资储备局,国家物资储备系统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模型实证研究;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协,爱尔兰产业集聚中的科技人力资源流动;2007年12月-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劳动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的国际比较:大洋洲。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 康奈尔劳工学院人力资源总监(CHO)高级管理课程

中国人民大学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人民大学拥有25个国家重点学科,综合实力排全国前5名,共培养出400多位国家、省部级和3万名左右司局级政界要员。
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07-2009年全国81个一级学科排名结果中,中国人民大学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包括金融学、劳动经济学等十个二级学科)、法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占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一级学科21个学科的三分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我国工商管理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最早开办MBA教育的商学院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被认为是中国最顶尖的商学院之一,在我国经济管理学界具有极高的地位,被誉为“共和国管理教育的发祥地,本土化管理的黄埔军校”。
商学院囊括了工商管理学科从本科到博士的所有学位和培养项目,是国内唯一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和产业经济学3个国家重点学科的商学院。
在2007年教育部商学院学科教学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位居前三。
学院拥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资深教授队伍。
他们中既有学贯中西的学术精英,又有活跃于企业管理咨询前沿的资深顾问,更拥有熟悉现代管理理念与技术,具备实践经验,历经十几年MBA课堂锤炼的中坚团队。
2010年,商学院成功通过EQUIS认证,成为继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国内少数成功通过EQUIS认证的商学院之一。
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副教授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文跃然文跃然副教授开设课程薪酬管理,企业案例分析,战备性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和工作简历1979.9-1983.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3.9-1986.7: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读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02.9: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在职读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1986.7-目前: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助教/讲师/副教授1987.7-1988.7:借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价格组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会员,美国薪酬管理协会会员学术论文(1)“一种全新的企业分析方法:GREP方法”,2003年7月(2)“中国电信的悲哀”,2003年8月(3)“华为的软肋”,2003年9月(4)“企业并购中的人力资源问题”,2003年11月(5)“基于承诺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004年3月(6)“美国1000家大企业的薪酬管理趋势”,2004年8月(7)“高校教师的薪酬管理问题”,2004年9月(8)“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2004年11月(9)“郎顾之争之我见”,2005年1月学术著作1.“劳动力流动的机制与运行”(1985,获上海市委组织部优秀论文奖)2.“收入跟踪补偿的原因、后果和解救办法”(1986)3.“我国工资分配中的市场机制”(1986,入选社会科学院优秀博士硕士论文选)4.“中国经济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和工资”(1987,获人民大学优秀论文奖)5.“论产权转让”(1988,《管理世界》)6.“MarginalPruductityofLaborandWageRateinChina”(1993)7.《自由选择与经济秩序》,哈耶克著,译著,与人合,19888.《西方劳动经济学》,译著,与人合,19917.“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市场机制”(1998)8.“GREP:企业理论框架”(2001)(未发表论文)9.“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管理构架”(2002)(未发表论文)10.“基于竞争力系统的文化体系”(2003)(未发表论文)11.《薪酬管理原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12.主持翻译《赢得竞争的艺术》和《薪酬手册》科研课题主持高校教师薪酬体系研究2003-2004年,国家教育部企业课题中国电信集团企业文化天津电力建设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体系胜利油田东胜集团人力资源体系整合中国科学院国科控股公司员工关系整合联系方式子邮件:wenyueran@;wenyueran@ 电话:62513013传真:62513427通讯地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人大考研-劳动人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易定红
易定红教授
基本情况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曾在国有大型企业和外资企业工作,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3、2004年曾受德国DAAD(国家学术交流中心)支持出访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从事合作研究,2006-2007年在哈佛大学做WertheimFellow访问学者。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劳动经济系(教研室)主任。
曾经担任《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杂志主编(2001-2005),中国劳动学会劳动教学分会副秘书长(2001-2005),国际区域与地区工作与劳动发展协会(RLDWL)常务理事(2010-2013)。
研究领域
劳动经济学、组织经济学、就业与失业、收入分配与薪酬
开设课程
劳动经济学、组织架构的经济学分析、西方经济学、经济博弈论
学术论文
1、“对霍氏团队激励机制执行中多重均衡问题的探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5期。
2、“中美‘限薪令’:同样的效果”,《世界知识》,2010年第5期。
(3月出版)
3、“从希腊大罢工看西方罢工运动的特点”,《世界知识》,2010年第7期。
(5月出版)
4、“退休制度中的‘蛋糕分配’”,《世界知识》,2010年1第13期(12月1日出版)。
5、“大学生创业切勿盲目”,人民日报,2010年6月21日
6、“中国利率波动性对失业影响的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年第3期。
7、“劳动市场中介理论述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年第5期。
8、“DoesthesystemforeliminatingthelastviolatethelabourlawsinChina?”PeterLangGmbH,FrankfurtamMain2009.
9、“末位淘汰会违反劳动合同法吗?”,《企业管理》,2008年第4期。
10、“国泰君安的天价薪酬与奥巴马的限薪令”,《世界知识》,2009年第6期。
(3月出版)(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9年6月版转载)
11、“TheAnalysisofChannelsandPossibilityonWageDataCollectioninChina”,The3rdGlobleWageIndi catorConference,2008-04-16.
12、“失业问题三种分析范式的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3、“经济学中团队激励理论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
14、“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劳动市场就业指标体系研究”,载纪宝成、杨瑞龙主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15、“中国产业职业性别隔离的检验与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4期。
16、“中国收入分配格局问题研究综述”,《劳动经济与劳动关系》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5年第2期。
17、“AggregateAnalysisfortheEffectsofChina’sEntryintoWTOonEmployment”,inChinaandtheWTO:EffectsonEmployment,LaborRelations,Inte rculturalManagement&EconomicWelfare,AEPIOsnabrueckUniversity,2004.
18、“20世纪西方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载《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商务引书馆2004年版
19、“中国就业政策选择与经济结构调整”,载纪宝成、杨瑞龙主编《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1月。
20、“美联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变”,《经济问题探索》,2003年10月。
21、“2010年前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宏观总量分析”,载曾湘泉主编《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22、“劳动力市场秩序”,(合作)载纪宝成主编《转型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秩序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
24、“WTO对中国就业影响的总量分析”载《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5、“劳动经济学中工会理论的新进展”《工会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26、“劳动经济学中的雇佣关系理论述评”《东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27、“西方劳动经济学两大流派的比较”《劳动经济》2001年第2期。
28、“反周期政策与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年第6期。
29、“货币理论的微观基础述评”《经济与管理论丛》1999年第6期。
20、“八十年代西方货币理论的主要发展”《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31、“新贸易理论政策主张述评”《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3期。
32、“西方货币理论主要流派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3、“亚当.斯密的经济发展模型及启示”《经济问题探索》1996年第2期。
学术著作
1、《欧洲产业关系》,译著,(主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2、《研究生用宏观经济学》,撰写“货币理论”与“失业”,高鸿业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3、《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译著)(合译,校译),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1月。
4、《劳动经济学》(副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8月。
5、《劳动经济学》(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译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
8、《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参编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科研课题
科研项目:
1、北京市朝阳区青年干部培训需求研究(主持),北京市朝阳区党校,2010年
2、一院军品科研生产进度风险管理研究(主持),中国火箭研究院,2009年
3、北京市朝阳区干部培训质量评估研究(主持),北京市朝阳区组织部,2009年
4、中国科协工作者教育培训与职称工作状况研究(主持),中国科协,2008年
5、中国工资指数研究(主持),国际合作项目,2007-2012年
6、中国企业科技工作者现状研究(主持),中国科协,2007年
7、中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与激励体系研究(主持),中国科协,2006年10月
8、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主要参与者),国家社科基金,2003年
9、WTO对中国就业和劳动关系的影响(主要参与者),中德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2003-2004
10、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及其借鉴意义(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十五”项目,2002-2004年
学术交流
2010年12月11-13日,参加“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劳动关系分会2010年年会”,提交论文“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的经济影响”,并获得三等奖。
2010年11月5-6日,参加台湾中正大学举办的“第2届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劳工关系与人力资本发展策略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劳动市场重构”,并发言。
2010年8月28-29日,参加“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10年年会”,提交论文“中美制造业劳工成本估计与比较”,并获得优秀论文奖。
2010年6月12-16日,参加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7届国际区域与地区工作和劳工发展论坛”,并和参加会议的20多国代表展开学术交流。
2008年6月12-16日,参加加拿大魁北克大学举办的“第6届国际区域与地区工作和劳工发展论坛”,提交论文““DoesthesystemforeliminatingthelastviolatethelabourlawsinChina?”,并发言。
2008年4月12-16日,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举办的“第3届全球工资指数论坛”,提交论文““TheAnalysisofChannelsandPossibilityonWageDataCollectioninChina”,并发言。
2006年8月-2007年8月,作为WertheimFellow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助,在哈佛大学“劳工与工作寿命研究所”从事研究和进修。
2004年10月-12月,作为访问学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支助,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学术访问。
2003年9月7—12日在柏林参加“第13届国际产业关系学会大会”,提交题为“AggregateAnalysisfortheEffectsofChina’sEntryintoWTOonEmployment”的学术论文,并发言。
2003年6月—9月,作为访问学者,受DAAD(德国国家学术交流中心)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资助,在德国奥斯纳布鲁克大学社会科学院从事“WTO与中国劳动就业研究”的课题研究。
联系方式
电子邮件:dinghon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