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关系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工读互助团等各种空想实践的失败 ③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宣传
A.李大钊在北京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B.陈独秀等人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④翻译马著 ⑤经常演讲 3、特点: 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许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 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 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 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 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 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 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 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 著。到了1920年夏天,我已经 在理论上和在某种程度的行动 上,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而且从此我也自认为是一个马 克思主义者了。”
(3)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民主主义革 命思想的转变
2、意马义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①原使理中和国中人国民革找命到救与国建救设民的的实理际论情武器况相结合,从 而②得为出中适国合共中产国党国的成情立的奠社定会了主思义想革基础命和建设道路。
【学习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吸引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
5、中国几千年来对美好社会和大同理想的追求,为近代先进的知 识分子奠定了文化心理基础。
6、马克思主义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
最根本的是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需要。
探究:前期和后期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同:①都是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
②领导人都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 ③都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异: 性质:旧民主主义思文运动—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性质 领导: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领导——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
②新文化运动为各种思潮的传入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2、代表人物:
梁启超(改良派):较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并称马克思是社会 主义 的鼻祖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

高中历史 5.21《新文化运动》素材 岳麓版08版必修3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新文化运动素材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某某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某某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某某、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二、分析辛亥革命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几种并存的现象、原因及影响。

政治上:①专制独裁与某某某某两种政治势力并存。

袁世凯建立了北洋军阀统治后,厉行独裁卖国政策。

为了维护某某某某制度,资产阶级革命派先是采取政治斗争手段,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企图将中国政治纳入政党政治的轨道;后是采取军事斗争手段,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的“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开始了复辟帝制活动,孙某某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斗争,取得了反袁斗争的胜利。

北洋政府的继任者继续实行军阀独裁统治,为维护某某某某制度,孙某某在某某倡导护法运动,成立护法军政府,与政权对峙。

由于西南军阀无意北伐和护法,并与政权中的直系军阀勾结,护法运动失败。

辛亥革命后出现的两种政治势力的斗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的表现。

②北洋军阀与地方军阀的并存。

北洋军阀继续控制中央政权,地方军阀与之分庭抗礼。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决定的,是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济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略政策的必然产物。

军阀割据与混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人民强烈要求“打倒列强除军阀〞,于1924年掀起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

本雅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致思理路

本雅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致思理路

本雅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致思理路作者:郭广来源:《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4期摘要:面对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带给人类社会的“堕落时代”和“紧急状态”,本雅明通过承袭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犹太教弥赛亚主义思想传统,以“现代性的批判与救赎”为理论主题,以“恢复人类世界完整统一的本原状态”为思想主线,经过1916—1933年的“形上思辨”和1934—1940年的“直面现实”两个阶段,利用犹太神学的话语和思维模式重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了独具犹太神学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

作为一种直面现代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文化批判理论,本雅明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

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犹太裔德国人,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法兰克福学派早期重要成员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

自1955年阿多诺夫妇整理出版德文两卷本《本雅明文集》以来,在国外学界,本雅明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他是犹太神秘主义者还是马克思主义者,一直是国外学者热议的一个首要问题。

事实上,本雅明是一位特立独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虽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洗礼,但犹太教弥赛亚主义似一条暗流一直贯穿于他整个学术批判与实践生涯,“以一種堪可称奇,也许是绝无仅有的方式多年并行两条路线”[2]52,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与人类救赎事业。

作为两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恐怖统治的亲历者,本雅明面对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带给人类社会的“堕落时代”和“紧急状态”,为全面展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文化批判和实现人类彻底救赎的事业,通过承袭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犹太教弥赛亚主义思想传统,利用犹太神学的话语和思维模式重释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了他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开创出一条与卢卡奇、葛兰西、科尔施、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不同的现代性批判道路。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顺乎世界之潮流+课件--2022-2023学年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特点: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 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3、代表:李大钊 A、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B、1918年10月《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C、1919年5月《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第一次在中国比较系统地
介绍马克思主义) D、在北大、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开设与社会主义有关课程
3.评价 (1)启发人们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 探求强国御侮之策; (2)为洋务运动奠定思想基础。 (3)局限: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未进行实践。
洋务派——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代表: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等 3、主张(或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 5、主要活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同:(目的) ①向西方学习,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主张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③挽救民族危机 异:(方式、政体)
维新派主张实行维护清王朝统治前提下进行改革,实行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 共和国。
课堂总结:
中国近代前期的先进思想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列强 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日益严重而逐渐深化和发展 的,围绕的主题是挽救民族危机,向西方学习。
①变法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 ②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3.作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2)是爱国的 ——挽救民族危机 (3)是进步的 ——走资本主义道路,顺应时代潮流 (4)具有启蒙作用 ——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5)利于传播资级革命思想
思想方面:启蒙思想传 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 人心,袁世凯在文化域 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

对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的思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法国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和他的“认识论断裂”说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并不陌生,他在解读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进程时,说“我们应该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的确存在着一个‘断裂’,这个‘断裂’不但不等于零,而且对于整个工人运动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马克思思想在其演进的过程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个从早期的意识形态到成熟时期的科学的“认识论断裂”。

一、阿尔都塞“断裂说”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二战结束后,以苏联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可是,由于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某些失误,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内部实行不平等的强权政治,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斯大林教条主义时期的政治意识形态就是一切不仅发生在前苏东国家内部,而且波及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苏共“二十大”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思潮流行。

当这种人本主义被严重泛化时,资产阶级学者则趁机利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来攻击马克思主义,举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旗。

因此,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以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

20世纪60年代结构主义在法国兴起,列维一斯特劳斯在社会学领域中运用的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直接启发了阿尔都塞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的著作。

具体到操作层面,受精神分析学的影响,阿尔都塞把这种理论与结构主义相结合,提出了“症候”阅读法,并通过这种方法阿尔都塞发现马克思的前后期著作中潜藏着不同的“问题框架”。

为此,阿尔都塞直接借助他的老师加斯东·巴歇拉尔研究科学史的过程中提出的“认识论决裂”概念来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不同,存在着“断裂。

”二、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说的基本内容:阿尔都塞是运用“症候阅读法”来解读马克思的文本的,并在这种阅读过程中提出“总问题”这一概念说明马克思前后期思想建立在不同的基地上,存在着“断裂”。

在关于断裂的确切位置这个问题,阿尔都塞认为这个断裂的位置就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部著作则是断裂的前岸。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⑥----队伍壮大。

(2)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3)------⑦-----促进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意义(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大大启发了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主义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大大增强了中国工人阶级斗争的信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成立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又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了。

3.特点(1)先进知识分子起了核心倡导作用。

从1918年-----⑧----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之后,先进知识分子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推动者。

他们通过创办报刊、成立社团以及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方式向民众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宣传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在五四运动中,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主动接近工人阶级,向工人阶级宣传社会主义,这样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一开始就带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特点;(3)马克思主义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发展传播的。

--------⑨-----以后,国内出现了一股宣传和介绍社会主义的热潮,但内容极其庞杂,有各色各样的社会主义流派。

先进知识分子取各家之长,弃各家之短,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

【点拨】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

【知识梳理】答案:①尊孔复古逆流②政治民主③陈独秀、李大钊④民主和科学⑤器物⑥无产阶级⑦新文化运动⑧李大钊⑨五四运动【重点难点讲解】1.比较新文化运动前期和后期的不同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后期异化使用的泛化

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后期异化使用的泛化
Ec n mi o o c& T a e U a eS m. r d pd t u NO. 2 De e e . 0 1 2 6 c mb r 1 2
马 克 思 主 义 异 化 思 想 的 形 成 发 展 及 后 期 异化 民 大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北 京 1 07 ) 0 8 2
【 摘 要 】 异化 在较古老的含义 中使用 时是指精神病人。马克思的异化思想现在被 一些社会学者广泛采用 ,然而我们不 能确定这 些社会学者是否真正 明白 马克思主义 的异化思想。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异化 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后来被泛化使 用作 出分析 ,借鉴马克思对异化的科学态度 ,以引导我们正确 的认识马 克思主义 的异化思想,正确的适用异化的概念 。 【 关键词 】异化;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 ;泛化
关 于异 化 的 几个 概念 的 区别 在 分 析异 化 思想 前 ,我 们 要 按 照 马 克 思 主义 关 于 异 化 的 一 般 思 想对 以下 几个 概念 作 出 区分 : ( )区 别 “ 化 ”和 “自我异 化 ” 一 异 “ 异化 ”指人 与其产物 的关系 ( 生产活动 这个词 就广义而 言 ,不 仅包 括物质 产品 ,而且还 包括精神 生产和 社会制度 等等 ),是一 种社 会性 的关系 。所谓 “ 异化 ”指 的是 一种特 定的关 系, 即建立在人及 其 活动 产物之 间的一 种关系 。这是一 种双重 关系 :人 和人所 创造 的一种 现实 。异化 就是相 互对立 的这二者 的一种 特定 的分离 。 “自我异 化 ” 后者 是指人 与其他 人 的关 系 ,以及 与 自己的关系 。异化 和 自我异 化 的 区别 在于发 生异化 的东 西:是人还 是人 的产物 。我们讲 的异化 ,就是 指人 的产物 对于其 创造者 发生异化 而言 的;一种 客观关 系, 即人 的劳 动产 物 ,不 依人 的意志 为转移地变 成 了人 与 自身 相异 的东西 。反 之 , 我们 说 的 自我异化 ,则是 指人对于 社会 、对于别 人或对 于其本身 发生 变 异 。异化 发生在 人 的感 情、经历 和态度之 中 ,就 是说发生在 人的主 观反应 中。 ( )对象 化、异化 、物化 、商 品拜物 教 二 1对象 化与异 化 . 在 “ 化劳 动 ”理 论 中, 马克 思 的一个 重要 思 想在 于对 象化 与 异 异化 的 区分 , 以对 象化作 为人 的类 本质 的体现来 反对异 化,并 以此作 为扬 弃异 化 的共 产主义 的论证 构架 。 “ 对象化 ”或者 “ 客观化 ”是一 个超 历 史的必然 ,是一 种介入 一切社会 机构 的现 象 ,因为不客观 化 , 人 就不 能生活和 生产 。人的思想 必需通 过外化才 能对社 会和人 与人之 间的关系 发生影 响 ,同样 人 的活 动也必 定客观化 。 2 对 象 化 或 “ 观化 ”与物 化 . 客 “ 观化 ”意味着人 的劳动 是在一种 客观形 式下实现 的 , 客 按该 词 的认 识 论 意 义 , 即 是 :人 的劳 动 变 成 了一 种 客观 的 ,独 立 于一 切 认 识 主 体 的 ,在 人 的 自身之 外 的存 在 。 “客观 化 ”后 的产 生 的效 果 可 分 为 两 种 形 式 :第 一 ,事 物 也 包 括 具 备个 体之 间 的关 系 : 社 会 结 构 如 国 家 、家 庭 等 ,我 们 把 这 一 过 程 叫 做 物 化 ; 第 二 ,精神 产 品包 括 诗 、音 乐作 品 、科 学著 作 等 。 物 化 ,即 把 人 纯 粹 地 降低 为物 ,把 人 和 人 的 关 系 降低 为物 与 物 的 关系 。物 化 就 是 对 客 观 化 的 另一 种 解 释 ,就 是 人 们彼 此 关 系 的 非 人化 ,这 种 关 系 变 成 了物 与物 的关 系 ,而 物 则 是 人类 劳动 的 产 品 。政 治经 济 学 批 判 大 纲 讲 到 ,货 币所 以具 有 社 会 属性 ,只 是 因为 各个 人 已经把 他 们 自己的社 会关 系 异化 为物 。 3 异 化与 商 品拜 物 教 . 商 品 拜 物 教 应 该 是 马 克 思 在 《资本 论 》 几 乎 放 弃 异 化 的概 念 , 开 始 用 商 品拜 物 教 来 代 表 的 异化 的概 念 , 以区 别 费 尔 巴 哈 的 宗 教 异 化 理 论 。或 许 ,我 们 可 以简 单 的说 ,商 品拜 物 教 是 马 克 思 在 《 资本 论》 中 变相 的使 用 异化 。 = 、马 克思 的 异化 思 想 的发展 及 泛化 ( )马克 思 的异 化 思想 一 1 马克 思异 化 思想 的 脉络 . 马克 思 早期 的著 作 中 的这些 论述 和 他后 来成 熟 著作 中 的论述 有 着 明显 的联 系 。从 一个观 点来看可 能被认 为在他 的思想体 系 中体 现异 化作 为一个 概念来 说来说遭 到 削弱 ,从 另一种观 点看 ,又 可能被 认为 是社 会主义 者专 门致力 于寻找那个 单独 引起异化 的东西 :资本主 义 。 和 黑格尔 一样 ,马克思认 为人是 异化 的,就是说 ,他真 实的 自 是分 我 离 的 。这 是 马克 思 的第 一阶 段 。到 第二 阶段 ,他 同意 费尔 巴哈 的看 法 ,认 为这种异 化不 是本体论 的 ,而 是历史 的、制度 方面 的。到第三 阶段 时,马克 思就既 否定费 尔巴哈 ,也否定 黑格尔 了,而宣 称可 以把 异化 归因于私有 财产 :归 因于和他 自己的基本 本领 劳动相离 异 ・他作 出这样 的决 断后 ,就全 力投入 对资本 主义 的分 析和谴 责了 。 2 马 克 思关 于 异化 的 论述 . 现 在 理 论 界 一 般认 为 马克 思 关 于 异 化概 念 的解 释 为 “ 动 所 劳 产 生 的对 象 ,即 劳 动产 品 ,作 为 一 种 异 己的存 在 物 ,作 为 不 依 赖 于 生 产 者 的 力 量 , 同 劳 动相 对 立 。劳 动 的 产 品 就是 固定 在 某 个 对 象 中 ,物 化 为 对 象 的 劳 动 ,这 就 是 劳 动 的 对 象 化 。 劳动 的实 现 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开始,逐步介绍其发展过程,以期帮助读者对这一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背景下,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深受西方哲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的影响,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他们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阶级斗争和历史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后期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欧洲各地扩散。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纲领,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

社会主义工人党的兴起与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

2. 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俄国,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

俄国革命后,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得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此外,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在当代,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崩溃,马克思主义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

然而,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继续关注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并尝试从全球和跨学科的角度来重新解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起源与发展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从19世纪到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前后期思想的关系
马克思晚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理论研究的。

19世纪70年代,世界历史进入了新的时代,西欧资本主义度过了革命危机,开始了所谓和平的发展时期,并加紧了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掠夺和渗透。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走出了西欧,开始向俄国等东方国家传播。

而这些东方国家具有与西欧不同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结构,带有宗法制社会遗存和公社土地所有制传统。

在历史已经进入世界历史的条件下,如何科学地认识各种古老的甚至原始的社会结构及其历史前景,是一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课题。

马克思从当时俄国人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争论中,敏锐地观察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他的理论视野较之从前有了一些新变化,他对社会形态的考察从近代追溯到古代,从现实展望到未来,从西方拓展到东方,提出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深化了他以前的社会发展思想。

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这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那么,某一民族或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无可能异于这个一般而表现出特殊的发展形式呢?以摩尔根《古代社会》为代表的关于史前社会和人类学研究的一系列新成果,既向马克思提出了新的问题,同时也为他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依据。

马克思在其早年发现的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指导下,通过晚年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社会跨越发展的形式。

例如,他通过摘录摩尔根《古代社会》及舍曼的《雅典国家》,论证了奴隶制的跨越发展;在《历史学笔记》中分别以英国和意大利的那不勒斯为例,论证了封建制的跨越发展;他还以美国的历史为例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跨越发展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被马克思作为例证的,都是某一民族或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来的超越本民族或国家的正常发展的特殊跨越,而不是社会发展阶段的依次演进。

在《人类学笔记》中,马克思对农村公社命运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对柯瓦列夫斯基《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的摘要和评注上。

马克思后来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正式提出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即俄国可以借助一定的历史条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就是这一研究的直接成果,论及的是从前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跨越发展的问题.
马克思晚年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这一设想的提出说明,马克思的学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面对历史环境的变化,受到时代条件的影响,也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因此,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需要我们用动态的思维方式来把握.
恩格斯对马克思晚年进行了一下3个修正:
第一个修正:由主张暴力革命到主张议会斗争
第二个修正:由主张消灭私人企业到主张保留股份公司
第三个修正:用民主共和国代替无产阶级专政
恩格斯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三个重要修正,是硕果仅存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又被称为民主社会主义。

恩格斯逝世后,
第二国际继承和发展了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在西北欧各国开始了改良主义(恩格斯称之为“社会革命”)的伟大实践。

1951年6月30日在西德法兰克福召开了国际社会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社会党国际的成立,通过了基本纲领:《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

这个纲领系统地总结了社会党的理论和实践,第一次以“民主社会主义”的形式表述了社会党国际的思想理论体系。

《法兰克福宣言》认为:在许多西方国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已经奠定。

在这些国家中,资本主义的弊端正在消逝,社会产生了新的活力。

社会主义原则的价值正在行动中得到证实。

”民主社会主义事实上是社会民主党领导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阶级团结资产阶级推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运动。

代表们把这个新成立的国际组织看作是“1864年在卡尔•马克思参加下成立于伦敦的那个国际组织在历史上的新阶段”。

两条社会主义道路经过一个世纪人类的选择,当科学社会主义由于固有的理论阙失以及在传播中扭曲变形,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各国造成国家权力异化,专制独裁,官员腐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彻底失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十月革命的灯塔熄灭,主流社会主义运动的大潮消退之后,原是社会主义运动一个支流的欧洲民主社会主义以新的面貌、新的成就、新的实践和新的理论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欧洲社会民主党人把他们开创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不卑不亢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这条道路以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三点修正为纲领,不是虚无缥缈的未来理想,是活生生的、现实的市民社会。

他们凭借议会民主政治、混合所有制经济、社会市场机制和福利保障制度这四大法宝,成功地实现了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对接,在西欧和北欧建设起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侧重强调的是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性、统一性;他晚年关于社会形态跨越发展的论述,则揭示了社会形态发展的个别性、多样性,这是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从“跨越”设想的内涵来看,马克思既坚持了他早先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一般原理,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他认为,某些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借助于外界的影响,可以跨越资本主义阶段。

俄国之所以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而不必亲历资本主义发展的苦难,就在于它有可能向已经经历资本主义的先进国家学习,把资本主义创造的积极成果拿过来为其所用。

如果没有其他国家经历资本主义的苦难,就不会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也就不会有“跨越”的可能。

可见,在马克思的思想中,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后到达社会主义与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这两条途径的关系是:前者是一般,后者是个别;前者的实现是后者实现的前提,后者是在前者实现了的情况下的一种可能的结果。

马克思晚年的设想不仅没有否定早先的思想,而是深化、完善了早先的思想,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历史的唯物主义与历史的辩证法在这里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