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颅内肿瘤CT影像诊断

神经胶质瘤
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见左颞枕叶边缘不规整的均匀低密度区,范围较广 B.增强扫描后无强化,仅见轻微占位效应
神经胶质瘤
囊性星形细胞瘤 A.CT平扫右额顶叶边界清楚的囊性低密度区,其内见高密度点状钙化(T),肿瘤且累及对侧,占位效应较显著; B.增强扫描近中线处见肿瘤实性部分呈不规则强化
神经胶质瘤
【CT表现】 1)CT平扫多见位于第四脑室内的等密度或稍高密度肿块,边缘不光整呈分叶状。 2)瘤内常见散在分布之小斑点状钙化和低密度囊变区。 3)位于第四脑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内的肿瘤均可引起脑积水。 4)位于脑实质内瘤体多见于顶枕叶,较大的实性肿瘤常伴一较大的囊变区。 5)增强扫描肿瘤多呈不均匀性中度强化。 6)鉴别诊断: (1)脉络丛乳头状瘤:轮廓多不规则,可产生过多脑脊液引起交通性脑积水。 (2)髓母细胞瘤:囊变和钙化较室管膜瘤少见,第四脑室多呈“一”字形前移。
神经胶质瘤
3)胶质母细胞瘤: (1)多位于幕上,最多见于额叶和颞叶,呈浸润性生长,常侵犯数个脑叶并可累及对侧大脑半球。 (2)好发年龄40~65岁,男女之比为2:1~3:1。 (3)肿瘤为高度恶性生长快,易发生颅内种植转移,多数患者自出现症状后3个月之内就诊。 (4)发病急,脑水肿广泛,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 (5)因肿瘤出血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约33%有癫痫发作。术后极易复发,预后差。 4)其他检查: (1)腰椎穿刺: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对已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患者腰椎穿刺应视为禁忌。 (2)脑电图检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局灶性低幅慢波,部分表现为广泛的中度或重度异常。 (3)X线平片:仅可显示颅内压增高和钙化灶。长期颅内压增高可见蝶鞍扩大,鞍背变薄等征象。 (4)MRI检查:良性胶质瘤表现为T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强度均匀,瘤周水肿轻微,增 强扫描时强化不明显。恶性胶质瘤TWI和T2WI信号不均匀或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明显,增强扫描肿瘤 强化越明显表示恶性程度越高,肿瘤内可有坏死、出血和囊变。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临床表现
• 好发于中年女性 • 生长缓慢,起病隐匿,压迫邻近眶后结构,逐渐进行性症
状才被发现。 • 常见症状和体征:单侧视物模糊、眶后疼痛、复视、面部
麻木、头痛和眼外肌运动功能障碍。随着肿瘤生长可发生 双侧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和眼球固定。 • 无特异性,不同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缺少脑内血管瘤常 见的出血和癫痫。 • 上述症状可因妊娠而加重,妊娠终止后缓解。
• Ye J h , Dai J P , Li X , et al . Dynamic enhancement features of cavernous sinus cavernous hemangiomas on conventional contrast enhanced MR imaging . AJNR , 2008 , 29 : 577 - 581
•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特征,姚振威 冯晓源,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 杂志,2010 ,16 :185 - 188
谢谢!
部分层面出现血管瘤包绕颈内动脉的趋势。 • DSA:由于供血动脉较细或病灶内血流缓慢以及对比剂稀释等原因,
在鞍旁出现毛细血管期延至静脉窦期的团块状淡染色影(较为特异)。
• 供血和回流:颈内动脉的硬脑膜支和颈外 动脉,血流经岩下窦引流入颈外静脉,同 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管腔受压变窄,虹吸部 开口增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有时可见受 压上抬表现。
• C 型(混合型,少见):同时由桑葚样成分及海绵样成分 构成。
影像学表现
• 形态:鞍旁横向哑铃形或球形为多见, 且后者也多伸入鞍内。发病时 往往病灶较大。
• CT:均匀高密度或等密度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病灶内无钙化(主要特点),鞍区、颅中 窝骨质破坏。
• MRI:稍长T1明显长T2 信号 • 脑组织受压推移,瘤周无水肿 • 增强:即刻均匀强化或显著不均匀进行性强化 •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移位(具有一定特征性):颈内动脉向前下推移,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

脑室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angiomas,CA)亦称海绵状血管畸形,是由异常扩大的海绵窦状畸形血管团组成,发生于颅内者以幕上脑实质多见[1]。
由于血流缓慢,血管造影通常为阴性,因此诊断多依赖CT 或MRI检查。
发生于脑室内的海绵状血管瘤(intraventricular cavernomas,IVC)十分罕见,发生率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2.5%~14%[2],最早由Finkelnburg于1905年报道[3]。
目前IVC多为个案报道,关于其影像学特征的文献较少,笔者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V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探讨IVC的CT、MR特征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断。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搜集本院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间经病理证实的IVC患者11例,其中男5例,女6例,年龄25~84岁,平均51.8岁。
病程1周~3年不等。
临床症状表现为癫痫发作1例,头痛伴头晕者7例,视力模糊者1例,耳鸣伴头晕呕吐者2例。
1.2检查方法CT检查2例,采用西门子双源(Somatom Definition)CT进行容积扫描,管电压130kV,电流120mA,螺距0.6~1.4,矩阵512×512,FOV500mm,层厚5mm。
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1例,采用GESigna3.0T或SiemensVerio3.0TMR扫描,使用8通道头部线圈,行横断位T1WI、T2WI、DWI及增强后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GE3.0T扫描参数为T1FLAIR序列:TR1950ms,TE28ms,矩阵320×224,FOV220mm×180mm;T2Propellor序列:TR5100ms,TE119ms,矩阵384×384,FOV220mm×220mm;DWI(b=1000s/mm2):TR5400ms,TE75ms,矩阵160×160。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共60页文档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Leabharlann 之易安。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 断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及MR

同样地,其「海绵状」也是依据形态起名,因其「剖面呈海 绵状或蜂窝状」。
概述
提到畸形血管团,可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动静脉畸形(AVM) ,那么,海绵状血管瘤与 AVM 的畸形血管团是类似的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来看下两者的本质区别: 海绵状血管瘤:血管团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为正常管径的
而且,约 19% 的病例为多发病灶,多发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人 常合并有身体其他脏器的血管瘤病灶。
下面用一个颅骨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图片加深印象。
图 1 A:水平位 CT 骨窗像显示左侧额骨内弥漫的溶骨性病 变,伴骨小梁增厚;水平位(B)和失状位(C)T1WI 显示 T1 像等信号的骨质病变,失状位增强的 T1WI(D)显示病灶 强化。
诊断要点
脑外病灶:以海绵窦区的海绵状血管瘤为例,在 MR I 表现为 T2WI 呈极高信号,增强扫描强化非常显 著,ADC 值明显升高,DWI 接近等信号,MRS 检查 无 NAA 峰、Cr 峰和 Cho 峰,可以作出定性诊断。
对于小型 (<1 cm) 以及非出血性海绵状血管瘤,磁 敏感加权成像(SWI)的检出率更高。
脑内圆形/椭圆形病灶、有混杂密度(代表不同程度的出血, 重复一遍:出血是脑内海绵状血管瘤最重要的特征)、MRI 的 T2 像有含铁血色素沉积。
图 4 为一例脑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对照该图更能加深对上述 文字的理解。
治疗方案
1. 原则 牢记: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根本方法,也是
唯一有效的方法。除中颅窝海绵状血管瘤外(当病灶切除困 难时),不主张对其他部位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放疗。 2. 什么情况下需要手术? 病灶反复小量出血、癫痫和重要功能区的占位效应,是海绵 状血管瘤手术适应证的主要考虑因素,即:
脑海绵状血管瘤21例影像诊断分析

为单发病灶 , 为 2 4例 ~4个 多 发 病 灶 , 呈 结 节 状 或 类 圆 形 ; 均 1 为 6 病 灶 呈 散 在 分 布 圆 点 形 。3个 病 灶 呈 T】 稍 低 例 个 wI 信 号 、 。 I 信 号 ;8个 病 灶 T w1 T W I 呈 高 、 混 Tw 高 1 和 均 低 合信号 , 、 高 低信 号 比 例 和 形 态 各 异 , 上 病 灶 周 围 均 见 T wI 黑色低信 号环影 ,1 病 灶呈线 条状环 , 1个 6个 病 灶 呈 条 片 状
功能及血液循环有直 接调节 作用 , 而调节 大脑皮 质功能 , 从 改 善 病 理 状 态 , 通 经 络 。 脑 开 窍 , 终 使 脑 瘫 患 者 的 运 疏 醒 最 动 、 觉 、 衡 、 言 、 力 等 功 能 得 到很 好 的 改 善 , 感 平 语 智 临床 疗 效
明 显 提 高 。 改变 传 统 的 体 针 针 刺 疗 法 , 用 头 穴 透 刺 治 疗 , 采
疗 效 的 评估 [] J .中 国康 复 医学 杂 志 ,9 9 1 ,5 ;0—0 . 1 9 ,4 () 2 52 7 [] 洪文学 , 3 樊凤 杰 , 佳 霖 .百 会 穴研 究 概 况 [] 宋 J.上 海 针灸 杂 志 ,
2 0 2 ( :24 . 0 6, 5 2) 4 — 5
进 针迅 速 , 留针 时 不 妨 碍 小 儿 四肢 活 动 , 子 易 接 受 , 孩 留针 时 家 长 易 于 护 理 , 于 长 期 坚 持 治 疗 , 且 相 对 于 体 针 而 言 安 易 而
全 性更 大 , 治 疗 脑 瘫 的 一 种 好 方 法 。 为
[] 周雪娟 , 彤, 2 陈 江克 文 , . sl发 育 量 表 对 要 幼 儿 脑 瘫 康 复 等 Gee l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04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治疗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目的是全切病变以减 少复发和出血风险。
手术方法包括显微手术、神经内镜手术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手术等。
手术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病变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等 因素。
手术治疗可能带来一些并发症,如脑组织损伤、神经功能缺失等,需 在术后密切观察和康复治疗。
其他治疗方法
1
其他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放疗和基因治疗等, 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或术后辅助治疗。
2
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栓塞病变血管来减少出血风 险,放疗用于控制病变生长和减轻症状,基因治 疗仍处于研究阶段。
3
其他治疗方法的效果和安全性需进一步研究和验 证。
预后评估
预后评估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方式等因素进行 评估。
临床表现
头痛、癫痫、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 症状,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症状。
诊断标准
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 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需要病理 学检查。
02
影像学检查方法
X线检查
X线平片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在X线平片上通常 无阳性表现,但有时可见颅骨内板下 弧形或蜂窝状骨质吸收。
脑血管造影
已较少用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但对于了解肿瘤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仍有一定价值。
肿瘤分布
海绵状血管瘤可单发或多发,可在颅内不同部位同时出现。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可能与 遗传因素有关。
肿瘤信号与强化特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肿瘤信号
在MRI上,海绵状血管瘤通常表现为T1 低信号、T2高信号。增强扫描时,肿瘤 可出现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脑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内血栓形成及钙化有关。
精品文档
脑血管造影
• 海绵状血管瘤为隐匿性血管畸形,即使采用数字减 影技术也很难发现。
• 其原因可能是: ①病灶内的小血管血流速度慢。 ②病变的血管腔内常发生血栓形成。 ③没有扩大的供血动脉或早期显影的引流静脉。
• 在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或并发脑内血肿者可见无血 管区和正常血管移位的占位效应。
精品文档
脑出血的CT表现
• 超急性期 :稍高(55-60HU)。 • 急性期 :高 (90HU) • 亚急性期 :密度逐渐减低。 • 亚急性早期 :周边向中心的顺序。 • 亚急性晚期 :19天左右,等密度。 • 慢性期:低密度。
精品文档
201310-10 MR平 扫 +SWI
精品文档
201310-10 MR平 扫 +SWI
精品文档
海绵状血管瘤为红色圆形或分叶
状血管团,形似草莓或桑葚,切 面如海绵状。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桥脑海绵状血管瘤
精品文档
39岁,右侧放射冠区单发海绵状血管瘤
精品文档
鉴别诊断
• 动静脉畸形 • 发育性静脉异常 • 毛细血管扩张症 • 淀粉样脑血管病(CAA) • 高血压脑出血 • 颅脑外伤性疾病(弥漫性轴索损伤(DAI)
精品文档
脑出血的MRI表现
• T2WI
• 超急性期 :
等
• 急性期
:
等
• 亚急性期
• 亚急性早期 :
高
• 亚急性晚期 :
高
• 慢性期
:
低
T1WI
等 低
低 高 低
精品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3
17/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MRI 表现主要取决于瘤内出血时间,反复少量 出血的形成,瘤巢内游离稀释正铁血红蛋白的存在, 使MRI 像多数呈短T1、长T2高信号,少数呈等或 低信号。
2020/6/3
18/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2020/6/3
20/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脑外型CA 由于颅中窝脑膜的阻隔作用,
使得肿瘤仅局限于中颅窝,很难突入前和后 颅窝,所以多数情况是向颞叶和鞍内“爬入” 性生长。
2020/6/3
21/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精品PPT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精品PPT
文章
➢ 脑实质海绵状血管瘤的 MRI诊断
贾飞鸽 许乙凯 段刚 黄其鎏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影像中心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 9月第 16卷第 5期
➢ 脑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特征
刘剑 青岛市立医院 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7月第15卷第21期
病因及病理特征
脑外型CA 起源于海绵窦区的硬脑膜,大体 标本呈紫红色圆形或分叶状血管团,边界清楚,无 包膜,切面上呈海绵状。镜下观察与脑内CA 相 同。
2020/6/3
5/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由于生长在脑外,有一定的生长空间,因此在 瘤体生长到足够大而压迫邻近重要组织结构之 前,临床往往无任何症状,肿瘤向海绵窦内生长可 压迫Ⅳ、Ⅴ、Ⅵ对脑神经,向前生长可压迫视神 经管,向鞍上池内生长则可压迫视交叉。
2020/6/3
6/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故临床多见的症状为头痛、一侧面部感觉缺 失、复视、眼外展障碍和视力下降等,肿瘤突入 鞍内压迫和刺激垂体的增生肥大可引起停经和泌 乳等内分泌失调症状。
2020/6/3
7/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脑内单发CA可能与遗传、性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 子和细胞凋亡等有关。
2020/6/3
9/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典型的脑内CA多认为是起自脑内毛细血管水平的血 管畸形,由丛状薄壁的血管窦样结构组成,管壁由菲薄的内 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缺乏弹力纤维和肌层,窦内血流 压力低,流动慢,没有明显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窦腔内 常有血栓形成,窦腔间有神经纤维分隔,无正常脑组织。
CT 表现为位于中颅窝近海绵窦的外大内小椭 圆形或哑铃型病灶,边缘光整,呈等密度或略高密 度,可伴有蝶骨的骨侵蚀;增强后呈均匀或环状明 显强化。
临床分型
④Ⅳ型:病灶在T1WI和T2WI呈点状、局灶性 低信号影,梯度回波序列显示最敏感,病灶经常为 多灶性。
小病灶需和毛细血管扩张症鉴别,与后者相比, Ⅳ型脑海绵状血管瘤罕有增强效应。
2020/6/3
15/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脑内型CA 的CT 表现为一边缘清楚的圆形或 类圆形等至稍高密度或高密度灶,病灶密度可均匀 一致,但多数不均匀;伴有出血时,病灶可短时间内 增大,新鲜出血时病灶内为均匀一致的高密度,常 占据肿瘤一部分,甚至可占据全部。
2020/6/3
3/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背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CA)属脑部先天性血管畸形的一种,属隐性血管畸 形, 据统计占所有脑血管畸形的15%。临床和影像 中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
2020/6/3
4/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再者瘤巢内血栓、纤维组织和钙化,胶质增生 组织存在而使瘤巢信号不均匀,呈高低混杂信号, 瘤周含铁血黄素沉着而形成的环状低信号。
2020/6/3
19/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无脑水肿的高信号瘤巢伴其周围低信号环影 是脑内CA最典型的MRI 表现,因此MRI 是目前确 诊和随访脑内型CA 的最佳检查方法。增强扫描 可表现为瘤体轻度增强或不增强。
2020/6/310/源自9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由于脑内CA的血管壁薄且缺乏弹性,因而易 出血,病灶内有时可见数目不等的片状出血、钙 化、胶质增生及坏死囊变灶,病灶周围可见含铁 血黄素沉着或有机化的血块。
2020/6/3
11/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2020/6/3
16/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CT 和MRI 表现
出血可破入肿瘤周围脑实质,亦可破入蛛网膜 下腔。随着时间延长,出血灶变为低密度,常伴有 钙化,其程度可轻重不等,严重者可全部钙化形成 “脑石”。增强后可表现不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病 灶强化程度与病灶内血栓形成和钙化有关。
2020/6/3
13/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临床分型
②Ⅱ型:病灶反复出血和血栓形成, T1WI呈网 状高、低混杂信号, T2W I在网状高、低混杂信号 周围有低信号圈;
③Ⅲ型:病灶伴有慢性出血, T1WI和T2WI均呈 等或低信号;
2020/6/3
14/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脑内CA是脑血管畸形的一个类型,目前认为 非真性肿瘤,是起自脑内毛细血管水平的先天性 血管畸形。
2020/6/3
8/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病因及病理特征
脑内多发CA已经证实属不完全外显性的常染色体显 性遗传性疾病,异常基因位于第7对染色体上,具有家族性, 通常在20~40 岁时出现症状而被发现。
病因及病理特征
CA可发现于任何年龄,临床症状与病灶部位 及瘤体变化有关,常以脑出血为首发症状,典型表 现为癫痫发作、突发性头痛、进行性神经功能障 碍等。
2020/6/3
12/49
南京军区福州精总品医P院PT医学影像中心
临床分型
Zabramski等根据MRI影像特点将脑海绵状 血管瘤分为4型:
①Ⅰ型:病灶内含正铁血红蛋白的亚急性出血, T1WI呈高信号, T2WI开始呈高信号,随后逐渐变 低,病灶周围出现低信号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