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行业相关问题及状况

合集下载

《论当代牧区草牧场管理现状》范文

《论当代牧区草牧场管理现状》范文

《论当代牧区草牧场管理现状》篇一一、引言草牧场作为牧区的重要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草牧场的管理与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牧区草牧场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牧区草牧场管理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当代牧区草牧场管理现状1. 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国家对牧区草牧场的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草原法》、《畜牧业法》等,为草牧场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

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草牧场保护与管理的投入,推动了草牧场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2. 资源开发与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牧区草牧场的开发与利用逐渐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现代化的养殖技术、草地改良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了草牧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 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如退耕还草、草原生态修复等,有效改善了草牧场的生态环境。

同时,牧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提高,对草牧场的保护意识日益增强。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1. 管理体制不健全当前,牧区草牧场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能不明确、管理手段落后等,导致草牧场管理效率低下。

2. 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部分地区出现了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导致草牧场资源过度开发与利用,草地退化、沙化问题严重。

3. 环保意识薄弱部分牧民环保意识薄弱,对草牧场的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用与保护措施。

四、解决对策1. 完善管理体制加强草牧场管理机构的建设,明确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效率。

同时,推动草牧场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2. 合理开发与利用资源在草牧场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配置资源,避免过度开发与利用。

同时,推广现代化的养殖技术、草地改良技术等,提高草牧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当前畜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在当今社会,畜牧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环境压力的加大,畜牧业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当前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一、资源利用不合理1. 饲料资源浪费:目前,畜牧业普遍存在饲料资源的浪费问题。

许多农民过度依赖进口饲料,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2. 水资源浪费:畜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然而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却较低。

传统养殖方式没有有效控制水资源的使用,导致浪费现象频繁发生。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应该提出以下建议:1. 提高饲料资源利用效率:发展饲料资源多样化、规模化生产,通过科学配方和饲养管理,提高能量和营养素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

2. 推广节水型畜牧业模式:引进先进的节水饲养设备和技术,优化畜禽舍、挖掘蓄水池等,实现循环利用和节约水资源。

二、环境污染问题1. 水土资源污染:随着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排泄物的处理问题日益凸显。

水体受到畜禽粪便和排泄物的直接排放,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环境的健康。

2. 温室气体排放:畜牧业也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尤其是甲烷气体的排放。

这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发展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开展生物气体化利用,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能源,减少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

2. 强化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对环境友好型养殖技术的推广。

三、动物健康与安全问题1. 饲养环境差:许多传统养殖方式存在着饲养密度过大、通风条件差等问题,导致畜牧动物健康状况下降。

2. 兽药滥用:传统畜牧业中兽药的滥用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对动物健康造成威胁,也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为确保动物健康与安全,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改善饲养环境:建设符合动物福利标准的畜牧场,并加强饲养条件的监管,确保畜牧动物能够良好生长,并减少疾病的传播。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牧草种质资源丰富,但收集保存存在许多问题。

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较为分散,数据缺乏,也没有完善的收集机制。

此外,由于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种间杂交的频率大,因此收集、保存的工作也变得更加困难。

以下为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及对策建议。

收集问题牧草种质资源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且生长环境比较复杂。

由于缺乏科学系统的收集和评估方法,导致收集范围狭窄,资源利用率低。

牧草品种生命周期短,如果不能及时的收集和保存,就会造成品种丢失。

对于这些问题,应提高收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优化收集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植物地理与生态知识,优化收集范围和方法。

同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收集有关牧草信息,为评估和调查提供更好的资料。

保存问题至今我国缺少完备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保存条件也存在不足。

一些基础院所和大型种子储藏机构上缺乏保存设施,所以牧草资源保存受到的威胁很大。

长期保存过程中,病菌、真菌、害虫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也给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带来很大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要构建起完整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系统,建立种质资源库,完善保存体制,建造适宜的保存设施,制定详细的保存标准,确保资源得到最佳的维护。

同时,在保存过程中,加强对资源的检测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有效的保护牧草种质资源,防止资源的丢失。

政策支持要充分认识到建设牧草种质资源库的重要性,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广大农业工作者和研究机构,投入到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工作中。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多种方式的动力机制,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

完善法规体系,加强科学知识培训,加强牧草物种文化保护与传承,识别牧草品种的知识产权等法规体系,对于保护现有牧草资源具有重要作用。

总结。

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草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草是草原生态系统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其产业的发展对我国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以下从草产业发展现状入手,探讨了我国草产业发展的展望。

1.草产量增长近年来,我国草产量持续增长,由1982年的930亿斤增长到2018年的2658亿斤。

其中,天然草增长较快,人工草地逐渐增多,已超过1亿亩。

草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多,主要有饲料、草编、草茶、草药等。

2.草牧业规模扩大我国是世界上草原面积最大的国家,草牧业是农牧民生产和财富创造的重要产业。

草牧业正不断扩大规模,加强科技引导,不断提高生产效益。

截至2018年底,全国奶牛存栏数达到1626万头,肉羊数量为1.3亿只,毛绒羊数量为7500万只,马存栏为153万匹。

草地牧区的综合治理、退牧还草等措施不断加强,草地生产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3.草产业转型升级传统草产业的独立性逐渐被削弱,将越来越多地与畜牧业等进行深度融合,形成生态畜牧业体系。

同时,新兴草业也逐步升级和发展,如草坪产业、草漆产业、草坐垫等。

二、草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草地退化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等因素,草原退化现象十分普遍,约有1/3的草原已经严重退化。

草地的退化不仅降低了草地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2.技术不成熟草产业技术相对滞后,大多数农村地区缺乏现代化设备和技术支持,直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和产品附加值低。

加强技术创新和培训提高草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可以提高草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规模较小目前,草产业市场规模较小,产量过剩导致产品价格低,草制品出口也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

1.加强保护推行科学的草地生态保护体系,大力实施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促进草地环境的恢复,防止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

2.提高技术创新草产业的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推广以技术为导向的草地管理模式,加强草业科技创新,提高草业企业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推广和应用草地管理新技术,提高草地生产畜产品的效益。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

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与对策建议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大国之一,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牧草作为牧业的基础饲料,其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对于推动我国畜牧业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将就我国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收集不足:我国地广人多,气候多样,地形复杂,有着丰富的牧草种质资源,但是目前尚未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大部分牧草种质资源还处于原始状态。

2. 保存质量参差不齐:虽然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方面进行了些许努力,但是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导致保存效果参差不齐,有些种质资源保存后不能长期保存或者保存后丧失了原有的优良特性。

3. 缺乏统一的保存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牧草种质资源保存工作由各个地区或者单位自行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导致资源的收集和保存工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二、对策建议1. 建立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建立由国家或相关部门管理的统一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机构,制定相关的收集保存标准和流程,集中进行资源收集和保存,以提高管理和利用效率。

2. 加大资金投入:牧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国家和地方应该加大对于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的参与,以保障牧草种质资源的全面收集和长期保存。

3. 强化技术支持:我国在牧草种质资源的保存技术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应该加强科研力量,提升保存技术水平,引进并发展最新的种质资源保存技术手段,以确保保存效果和使用价值。

4. 加强资源信息共享:建立牧草种质资源的信息共享平台,将已经收集保存的牧草种质资源信息进行集中管理和开放共享,为相关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交流。

5. 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我国应该利用国际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获取国外优良的种质资源,并为世界牧草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作出自己的贡献。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我国牧草产业带主要分羊草生产区、苜蓿产业带、禾草种子生产点和南方饲草生产区。

综合来讲,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2011年,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接近377.5万公顷,干草产量为2300万吨~2500万吨,每年商品草生产约为50万吨。

单产方面,苜蓿产量因地域和生产水平变异比较大,其中一些地区的平均水平每亩为200公斤~1200公斤,但是未形成专门的牧草生产种子带,草种单产每亩仅为30公斤~50公斤。

品质方面,牧草品质比较低,在牧草收获过程中田间损失高达20%以上,储藏损失高达10%~15%,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3%~16%。

目前我国80%以上的苜蓿产品质量仍为一级品以下,经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评估,与美国牧草产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方面:2011年,苜蓿干草产值达106.4亿美元,其他牧草干草总产值为71.1亿元。

中国方面:2011年,苜蓿产量均为2400万吨,但商品草仅为107万吨,产值为21亿元人民币。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牧草产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们对牧草产业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重视也不够。

牧草作为一个畜牧产业链的中间产品和生态屏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中的弱势产业。

二是种养分离,草畜产业关联性不够,国家在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种植配套措施。

另外,在学科上草畜也是分家的,还有就是生产地域上西部产草和东部用草的格局综合造成种养分离的局面。

三是种草风险大,机械配套不足,无法保障生产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机械是牧草生产体系的关键。

四是牧草生产应该因地制宜,与气候相适应。

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牧草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

如“一带两区”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奶牛苜蓿工程和草原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即每年国家投放20亿元,连续投放5年。

未来我国的饲草产业必将是蓬勃发展期,我国奶业对牧草需求的10%仍需要进口,但90%的牧草需求国内也可以供给。

牧草行业相关问题及状况

牧草行业相关问题及状况

牧草行业相关问题及状况一.我国牧草行业不断兴起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农牧民认识不到位。

一是传统的草食畜牧业依靠无偿使用天然草原生存,农牧民对种草养畜的新增成本尚未完全接受;二是“以粮为纲”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上粮食政策调整,农区种草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将饲草给养殖业带来的增值全部归结于养殖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饲草转化效益。

(二)区域布局不合理。

当前全国草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地方发展比较盲目。

一方面,草产品存在北方相对过剩和南方相对紧缺的矛盾,新增运输成本达总成本的20%~30%;另一方面,我国草产品加工总量不足草产量的10%,而加工能力只发挥了42%,主要是加工区与种植区布局不合理。

(三)市场管理薄弱,技术支持滞后。

管理依据不足,缺乏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经营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经营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市场相对混乱;生产技术太落后,草产品和牧草种子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比较低,销售价格上也大打折扣。

二.南方牧草生产的重要问题(一)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少,优质植物蛋白饲料匮乏南方水热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同,同时,在南方广泛推广种植的牧草中,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品种,特别是多年生豆科品种很少。

虽然某些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品种通过农耕技术能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上生长,但是难以发挥其高产潜力,其种植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某些热带豆科品种如圆叶决明,因为一年生,推广面积也不大;截叶胡枝子虽然能越冬越夏,但易老化、产量低,也难以大面积推广。

所以,目前南方广泛种植的牧草品种以热带禾本科牧草为主,辅以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的少数牧草饲料。

(二)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虽有一定的自然灾害,但气候和土壤条件从南到北、从丘陵岗地到中高山有显著的变化,天然草地植被主要是草丛和灌草丛,野生牧草资源十分丰富。

野生牧草组成中以禾本科牧草比重最大,其中不乏有较高饲用价值的草种。

2024年优质牧草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优质牧草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优质牧草市场发展现状概述优质牧草是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饲料资源,其市场发展对于提高畜牧业产能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当前2024年优质牧草市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

1. 市场规模优质牧草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优质牧草的需求不断增加。

据数据统计,全球优质牧草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达到XX 亿美元。

优质牧草市场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畜牧业产业化的推动。

2. 市场驱动因素优质牧草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驱动因素的影响。

2.1 饲料需求增加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优质牧草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优质牧草作为高效营养饲料,可以提高畜牧动物的生产性能,因此受到畜牧业主的青睐。

2.2 畜牧业产业化趋势随着畜牧业的产业化趋势加强,牧草饲料的需求也呈现增长态势。

大规模畜牧场的兴起以及现代化饲养技术的应用,都对优质牧草市场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3 环境保护意识提升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促使畜牧业转向绿色可持续发展。

优质牧草作为生态友好型饲料,具有低碳排放、提高土壤质量等优点,因此受到环保倡议的支持。

3. 市场发展阻碍因素虽然优质牧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阻碍因素。

3.1 生产技术限制优质牧草的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包括土壤改良、种植管理、收割技术等方面。

一些畜牧业主缺乏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限制了优质牧草的生产规模和质量。

3.2 市场准入壁垒一些地区和国家对于优质牧草的市场准入设置了一定的壁垒,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这可能包括进口关税、检验检疫等方面的限制。

3.3 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不足优质牧草市场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尚不够完善,使得其在市场中的知名度和竞争优势有限。

因此,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是促进市场发展的关键。

4. 市场竞争格局优质牧草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当前,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包括相关的种植企业、畜牧业主和饲料生产商。

这些参与者通过品质竞争、市场推广、价格竞争等方式争夺市场份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草行业相关问题及状况
一.我国牧草行业不断兴起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牧民认识不到位。

一是传统的草食畜牧业依靠无偿使用天然草原生存,农牧民对种草养畜的新增成本尚未完全接受;二是“以粮为纲”的思想根深蒂固,加上粮食政策调整,农区种草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三是将饲草给养殖业带来的增值全部归结于养殖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饲草转化效益。

(二)区域布局不合理。

当前全国草产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地方发展比较盲目。

一方面,草产品存在北方相对过剩和南方相对紧缺的矛盾,新增运输成本达总成本的20%~30%;另一方面,我国草产品加工总量不足草产量的10%,而加工能力只发挥了42%,主要是加工区与种植区布局不合理。

(三)市场管理薄弱,技术支持滞后。

管理依据不足,缺乏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经营市场管理的相关法规和质量标准;草产品和牧草种子经营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市场相对混乱;生产技术太落后,草产品和牧草种子无论是质量还是产量都比较低,销售价格上也大打折扣。

二.南方牧草生产的重要问题
(一)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牧草少,优质植物蛋白饲料匮乏
南方水热资源虽然丰富,但分布不同,同时,在南方广泛推广种植的牧草中,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豆科品种,特别是多年生豆科品种很少。

虽然某些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品种通过农耕技术能在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上生长,但是难以发挥其高产潜力,其种植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某些热带豆科品种如圆叶决明,因为一年生,推广面积也不大;截叶胡枝子虽然能越冬越夏,但易老化、产量低,也难以大面积推广。

所以,目前南方广泛种植的牧草品种以热带禾本科牧草为主,辅以菊科、十字花科等科的少数牧草饲料。

(二)野生牧草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虽有一定的自然灾害,但气候和土壤条件从南到北、从丘陵岗地到中高山有显著的变化,天然草地植被主要是草丛和灌草丛,野生牧草资源十分丰富。

野生牧草组成中以禾本科牧草比重最大,其中不乏有较高饲用价值的草种。

优良的野生豆科牧草种类亦较多,其中主要的属有决明属、木蓝属、胡枝子属、野豌豆属等。

除此以外一些其他科类,如菊科、莎草科、蓼科、蔷薇科等也有许多具有较高饲用价值的野生牧草。

野生牧草适应性强,有很强的抗旱耐瘠能力,但目前对野生牧草进行开发利用还不足,普遍使用的栽培牧草多数是从国外引进。

如果加大对野生牧草的开发利用,从中驯化、选育出高产优质的牧草,对人工草地建设和天然草地改良具有重要的价
值。

(三)农民对种草认识还存在误区,牧草种植和管理技术还有待提高
尽管在广大牧草、畜牧科技人员的大力宣传和引导下,农民提高了对种草养畜的认识,但由于传统思想的影响,他们对牧草的认识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好地种粮和经济作物,差地种草。

二是盲目引进“良种”。

南方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差异较大,引进良种必须考虑引种地与原产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

但有的农民仅靠宣传资料盲目引种,导致种植失败。

三是不善储存。

许多农户种草后很少考虑牧草的加工储存,往往旺季吃不完,淡季无草吃,故而形成饲草供求不平衡,也限制了家畜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提高。

四是重种疏管。

一般人认为牧草只要种活了就行,不必像种粮食作物那样进行田间管理。

因此,牧草产量低、质量差。

在实践中,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很快退化的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农民习惯种植一年生粮食和经济作物,因此,仅在种植黑麦草、墨西哥玉米等一年生牧草方面较有经验,对多年生牧草的种植和管理利用技术水平较低,特别是利用牧草改良草地和建植人工草地以及草地建植后持续高产管理的技术普及率较低,许多农民还没有掌握。

如何利用牧草的不同生物学特性和利用目的进行轮作、间、混、套作等技术,做到青饲料均衡供应,还须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比如,江西省地形复杂,有些草地不适合机械作业,加上阴雨天气较多,饲草收获、加工储藏较难。

因此,牧草的收获加工储存技术仍需研究和普及。

(四)牧草生产商品化程度不高
南方推广牧草种植虽已20多年,但发展不快,农民种植牧草规模不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民种草仅仅局限于养畜利用,而忽视了牧草饲料除可以通过养畜转化为畜禽产品外,其本身还可以直接用来加工成草产品供市场流通,一些牧草还可以用来绿化环境、保持水土。

因此,除少数农户种草直接供应青饲料外,至今南方还未形成草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升牧草饲料的经济价值和商品化程度,带动农民连片开发,开拓市场,实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三.南方牧草饲料生产现状
(一)筛选出的栽培品种资源较丰富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为解决奶牛、羊、鹅等草食畜禽饲养的青饲料品种单一、产量不高、难以常年均衡供应的矛盾,江西、广西、广东、湖南等省区(这里南方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东、海南、广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良牧草品种,进行引种筛选和试验。

30多年来共引进牧草品种上千余个,经过多年的栽培和筛选、区域试验,共选出适宜南方种植的禾本科、豆科及其他科牧草品种数十个,其中意大利黑麦草、墨西哥玉米、桂牧1号象草、矮象草、苏丹草、杂交苏丹草、串叶松香草、杂交狼尾草、毛花雀稗、宽叶雀稗、苇状羊茅、白三叶、齿缘苦荬菜等已在南方大面积推广应用。

同时培育出了众多的优质牧草新品种,推广种植后受到广大养殖户的欢迎。

(二)建立牧草繁育基地,提高种子质量,满足市场需要
南方草食畜禽的发展促进了农区种草,江西省每年需要大量优质高产的牧草种子,仅黑麦草年需求量就达2500万千克左右,还有春季播种的墨西哥玉米、高丹草、苏丹草、杂交狼尾草、苦荬菜等。

为了满足农民的需要,江苏、江西、四川等省已建成了以多花黑麦草为主的一批优质牧草种子繁育基地,每年可繁殖各类草种子800余万千克,缓解了种子紧缺
的压力。

同时,部分省份还配套了种子清选机等设备,生产的种子经过清选、检验、标准包装,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符合国家颁发的种子质量标准,种子生产已进入规范化、标准化,良种繁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促进了南方牧草饲料产业化的发展。

(三)开发和推广了农区种草模式
提高了种草效益。

多年来,通过草业科技人员的试验研究和广大农民的实践,南方在人工种草方面创造了许多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1)开发幼林果园种草,实行林(果)草结合,种养结合,防止水土流失。

这种模式体现了“以林果为主,林(果)牧结合,农林(果)牧副综合发展”的经营方针,当年种草,当年受益,近期利用牧草发展养殖业增收,保持水土,增肥地力,促进林果生产,远期以经营林果为主,经济、生态效益都显著。

(2)开发冬闲田种草和粮草轮作,解决饲料、肥料不足的矛盾。

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农田和冬闲田,采取轮作和间、套、混作种植牧草,增加饲料来源用以发展养畜养禽,扩大肥源,增进地力,促进粮食增产。

现南方秋冬闲田种草养畜和粮草轮作面积已达到133万公顷以上,现每年可产青饲料约1亿吨,相当于增加饲料粮约1300万吨,增加植物蛋白45万吨。

既缓解了精饲料压力,养殖户也节约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3)开发利用山塘水库、鱼塘周边荒地种草养鱼(畜)。

这种模式在保护山塘水库小流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种草养鱼为主,在陆地和水面立体养殖,种养结合。

通过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养鱼或养畜,具有成本低、周期短、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4)开发利用草山草坡种草,改良天然草地,建设人工草地。

该模式是利用优良牧草改良天然草地和建设人工草地,在利用中将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相结合,可提高草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改良草地,植被得到恢复和保护,改善了生态环境,草地生产力可提高1倍~3倍,人工草地生产力可提高8倍~1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