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合集下载

煤化工工艺学-3-炼焦

煤化工工艺学-3-炼焦

三、炼焦工艺流程及设备
煤化工工艺学
Coal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s
§3-2 煤的成焦过程
煤大分子结构模型
——煤结构单元示意图
煤分子是由多个结构相似的 “基本结构单元”通过桥键连 接而成的大分子。包括规则部
分(基本结构单元的核或芳香
核)和不规则部分(烷基侧链、 官能团、桥键)
3.2.2、煤的黏结和半焦收缩

煤热解时能形成胶质体,胶质体对于煤的黏结成焦很重 要。不能形成胶质体的煤,没有黏结性
名词:胶质体:煤干馏在350~480℃时, 煤粒表面上出现含有气泡的液相膜,此时 液相膜开始有些软化,许多煤粒的液相膜汇合在 一起,形成气、液、固三相一体的粘稠混合物。
⑴.黏结性: 黏结性: 干馏时黏结本身与惰性物的能力,指炼焦时形成熔融 焦炭的能力(经过胶质体生成块状半焦的能力)。 黏结性与结焦性关系 黏结性好是结焦性好的前提及必要条件。(结焦性好 的煤其黏结性一定好)
为了保证焦炭质量,又利于生产操作,配煤应遵循以 下原则: (1)保证焦炭质量符合要求; ( 2 )焦炉生产中,注意不要产生过大的膨胀压力,在 结焦末期要有足够的收缩度,避免推焦困难和损坏炉体; ( 3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煤炭资源,做到运输合理,尽 量缩短煤源平均距离,降低生产成本; ( 4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适当多配一些高挥发分的煤, 以增加化学产品的产率;
煤化工工艺学
Coal Chemical engineering technics
§3-3 配煤和焦炭质量
3.3.1、配煤的目的和意义
1.
2.
3.
配煤: 配煤炼焦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种煤,均匀地 按适当的比例配合,使各种煤之间取长补短,生产 出优质焦炭,并能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增加炼焦化 学产品 焦煤炼焦的缺点(单种煤炼焦) 焦煤储量不足 推焦困难,容易损坏炉墙 焦煤挥发分少,炼焦化学产品产率低 合理配煤的优势 提高焦炭质量 扩大炼焦煤源,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增加炼焦化学产品产率等

炼焦配煤

炼焦配煤

1配煤的必要配煤作为炼焦煤准备的工序之一。

炼焦或碳化前煤料的一个重要准备过程。

即为了生产符合质量要求的焦炭,把不同煤牌号的炼焦用煤按适当的比例配合起来。

炼焦用煤品种较多,应用配煤技术,不仅能保证焦炭质量,还能合理地利用煤炭资源,节约优质炼焦煤,扩大炼焦煤资源。

配煤技术涉及煤的多项工艺性质、结焦特性和灰分、硫分、挥发分的配合性质和煤的成焦机理等。

长期以来,配煤试验一直是选定配煤方案、验证焦炭质量的不可缺少的配煤技术程序早期炼焦只用单种煤,随着焦化行业的发展,炼焦煤储量的明显不足,高炉用焦要求的提高,单种煤已不可能用来炼焦,走配煤之路已势在必行。

如济源金马焦化配煤比:35%ZJM,35%JM,15%FM,15%SM,可练出供济钢用的一级冶金焦,同时加入了肥煤,增加了化产回收,成本在1000元/t,而只用主焦煤炼焦成本在1200元/t,同时降低了化产回收,配煤效益可见一斑。

2 配煤的选择及方法各单种煤的结焦性(1)褐煤褐煤的变质程度高于泥煤而低于分类方案中的其它所有煤种。

在分类方案中,它的可燃基挥发分大于40%,煤中含有多量水分,加热时它不能产生胶质体,因此没有粘结性,在现代炼焦炉中不结焦,我们不将它划分在炼焦煤范围内。

在某些炼焦煤非常缺乏的国家,他们是通过复杂的工艺,利用褐煤制造型块炼成型焦,这已不属配煤炼焦的范畴,故不多述。

(2)长焰煤长焰煤的变质程度比褐煤高,在分类中其可燃基挥发分大于37%,胶质层厚度小于5毫米,这种煤粘结性极弱,在现代炼焦炉中不能单独结成焦炭。

在某些长焰煤多的地区,可以少量配用,但配入量稍多时,常会使焦炭强度和耐磨变坏,尤其是配煤中肥煤不够多时更为明显。

所以长焰煤也不列入炼焦煤范围内。

(3) 气煤气煤的变质程度较长焰煤高。

在分类图中气煤是一大类,它包括可燃基挥发分在30%~37%、胶质层厚度大于9~25毫米以及可燃基挥发分大于37%、胶质层厚度大于5~25毫米两区域。

前者属肥气煤,有一定的结焦性,其中二号肥气煤在现代焦炉中能单独炼焦,但质量较差,只能供中、小高炉使用。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第二章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煤结焦过程的一般规律如《煤化学》所述,本章以室式炼焦工艺为对象,阐述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的特点,进而讨论配合煤质量指标、配煤原理与焦炭质量预测。

第一节,尽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二:一是单向供热、成层结焦;二是结焦过程中的传热性能随炉料状态和温度而变化。

基于此,炭化室内各部位焦炭质量与特征有所差异。

一、温度变化与炉料状态1.成层结焦过程- 炭化室内煤料热分解、形成塑性体、转化为半焦和焦炭所需的热量,由两侧炉墙提供,由于煤和塑性体的导热性很差,使从炉墙到炭化室的各个平行面之间温度差较大。

因此,在同一时间,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炉料因温度不同而处于结焦过程的不同阶段(图2-1右),焦炭总是在靠近炉墙处首先形成,而后逐渐向炭化室中心推移,这就是“成层结焦”,当炭化室中心面上最终成焦并达到相应温度时,炭化室结焦才终了,因此结焦终了时炭化室中心温度可作为整个炭化室焦炭成熟的标志,该温度称炼焦最终温度,按装炉煤性质和对焦炭质量要求的不同,该温度为950~1050。

2.炭化室炉料的温度分布√在同一结焦时刻内处于不同结焦阶段的各层炉料,由于热物理性质(比热、热导率、相变热等)和化学变化(包括反应热) 的不同,传热量和吸热量也不同,因此炭化室内的温度场是不均匀的。

图2—1左给出的等时线,标志着同一结焦时刻从炉墙初炭化室中心的温度分布;图2—1的等时线也可改绘制成以离炭化室墙的距离x和结焦时刻τ为坐标的等温(t)线(图2—2) 或以t-τ为坐标的等距线。

在图2—2中,两条等温线的温度图2一l 不同结焦时刻炭化室内各层炉料的状态和温度(等时线).图2-2 炭化室内炉料等温线差为Δt,两条等温线间的水平距离为时间差Δτ,垂直距离为距离差Δx。

Δt/Δτ表示升温速度,Δt/Δx表示温度梯度。

综合图2-1和2-2可以说明如下几点:1)任一温度区间,各层的升温速度和温度梯度均不相同。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

第二章 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

第二章室式炼焦过程与配煤工艺第一节煤在焦炉炭化室内的结焦过程一、炭化室内炉料的动态变化焦炉的炭化室是一个带锥度的窄长空间,煤料受两侧炉墙传递的热量加热,下面我们分析炼焦过程及其特点,并由此分析炭化室内各部位焦炭质量与特征。

1、成层结焦与温度变化在煤化学中我们知道,粘结性煤加热过程中,经历了干燥、热分解、形成塑性体、转化为半焦和焦炭的过程。

过程所需要的热量,由两侧炉墙提供。

绘出图(表明两侧加热),因煤和塑性层导热系数低,因此在整个成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炭化室内与炉墙垂直方向上炉料的温度梯度较大(图2-1左)。

这样在结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炉料因所受到的温度不同而处于热解过程的不同阶段,整个炭化室内炉料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图2-1右)。

靠近炉墙附近的煤先结成焦炭,而后焦炭层逐渐向炭化室中心推移,这就是常指的“成层结焦”。

炭化室中心面上的炉料温度始终最低,因此以结焦末期炭化室中心面的温度(焦饼中心温度)作为焦饼成熟度的标志,称为炼焦最终温度。

如图2-2所示,由于各层炉料距炉墙的距离不同,传热条件也就各不相同,最靠近炉墙的煤料升温速度最快,约5℃/min 以上,而位于炭化室中心部位的炉料升温速度最慢,约2℃/min以下,这种温度变化的差别必然导致焦炭质量的差异。

常规炼焦采用湿煤装炉,结焦过程中湿煤层被夹在两个塑性层之间,这样湿煤层内的水汽不易透过塑性层向两层外流出,致使大部水汽窜入内层湿煤中,并因内层温度低而冷凝下来,这样内层湿煤水分增加,加之煤的导热系数小,使得炭化室内中心煤料升温速度缓慢,长时间停留在水的蒸发温度以下,煤料水分愈多,结焦时间就愈长,炼焦的耗热量也就愈大。

2、炭化室内膨胀压力焦炉炭化室内产生膨胀压力的原因是成层结焦的结果,两个大体上平行于两侧炉墙面的塑性层从两侧向炭化室中心移动,炭化室底面温度和顶部温度也很高,在炭化室内煤料的上层和下层同样也形成塑性层,围绕中心煤料形成的塑性层如同一个膜袋(见图2-3),膜袋内的煤热解产生气体由于塑性层的不透气性使得膜袋产生膨胀的趋势,塑性层又通过外侧的半焦层和焦炭层将压力施加于炭化室的炉墙,这种压力称之为膨胀压力。

炼焦配煤技术与方法(优化配煤,确保焦炭质量)

炼焦配煤技术与方法(优化配煤,确保焦炭质量)

炼焦配煤技术与方法(优化配煤,确保焦炭质量)一、配煤原理1、胶质层重叠原理: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地搭接,这样可使配合煤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炭的结构均匀。

其中典型的方法是“J法”配煤技术。

“J法”配煤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简单、经济、随机确定各种最佳(实用)配煤方案的新技术,以“煤的粘结能力测定法”为基础,以煤与焦相互统一变化规律为依据,准确预测焦炭强度,按Jb-Vdaf“米”字形配煤图及其原则进行操作,评估煤质,确定“主导煤”,辨明“添加剂煤”和“填充剂煤”,用简易“优选法”确定配煤比,定出配煤方案。

2、互换性配煤原理:焦炭质量取决于炼焦煤中的活性组分、惰性组分含量及炼焦操作条件。

单种煤的变质程度决定其活性组分的质量,镜质组平均组最大反射率是反映单种煤的变质程度的最佳指标。

目前应用煤岩学指导配煤,很多焦化厂都有自己的配煤方案,但一般都是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反射率直方图及镜惰比三个参数作为煤岩学配煤参数。

根据互换性配煤原理,当配煤有较强粘结性时,加入一定量焦粉或无烟煤有利于焦炭质量提高,回配3%~5%的焦粉代替瘦煤炼焦,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在同样煤质情况下不添加粘结剂,要保证焦炭质量,焦粉的细度至关重要。

3、共炭化原理:煤中加入非煤粘结剂进行炭化,称为共炭化。

共炭化研究为采用低变质程度弱粘结煤炼焦时选用合适的粘结剂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加入有机渣油?塑料类?橡胶类?沥青等与煤共炭化提供了可能性,并且为解决当前世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400℃下将废塑料与煤焦油沥青共热解,收集热解油和气体产物,反应所得的残余物与弱粘结煤共焦化能提高其结焦性。

二、配煤的意义和原则随着高炉的大型化对冶金焦质量要求的提高及我国煤炭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用单种炼焦煤来生产焦炭已不可能,必须采用多种煤配合炼焦。

配煤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煤,均匀的、按适当的比例配合,使各种煤之间取长补短,生产出优质的冶金焦,并能合理的利用煤炭资源,增加炼焦化学产品。

最新炼焦煤配煤技术

最新炼焦煤配煤技术

研究认为,废塑料与煤共焦化技术可行。该所曾对几 种沥青与重庆焦化渣用Corbett法进行了组成分析,研究 表明,减压渣油和丙烷脱沥青饱和烃含量较高,沥青质很 少,作为改质剂性能较差。热裂化渣油和乙烯焦油含有相 当高的芳烃与沥青,QI少,因此作为改质剂性能较好。煤 焦油沥青具有较高的芳香性能,因此溶剂性能较好,但QI 含量高,对焦油过程中间相发展不利。
在炼焦技术上、大多数炼焦用的单独焦煤都不能练出 符合高炉对焦炭强度和质量要求的焦炭,而粘结性较好的 主焦煤即使能单独练出强度合格的焦炭,但是由于在炼焦 过程中药产生较强的膨胀压力,而影响焦炉的寿命或造成 难推焦等问题,而肥煤虽有较强的粘结性,单单独炼焦时 、练成的焦炭易形成部分的蜂窝焦而影响焦炭的强度,因 此
目前,我国炼焦配煤中高挥发分煤的用量一般较高, 有的焦化厂配合煤可燃基挥发分已达到 34%。一般大、 中高炉用焦的配合煤的可燃基挥发分则在28%-32% 之间 。
在炼焦的生产上都不能用单种煤炼焦,而是将几种类别的 炼焦配合使用,发挥各类煤在炼焦时的特点、扬长避短、 优势互补、从而以经济合理的配煤方案练出质量符合的焦 炭。
中国炼焦用煤的焦煤、肥煤虽然粘结性结焦性较好, 但是这两类煤质中国一般都属于较难洗选的煤、洗精煤的 灰分高、硫高、使用其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中国所产 的气煤和弱粘煤在炼焦中虽然粘结性较差,但它们已选, 灰低、硫低,其资源又丰富,储存量大,产量高、煤价相 对较低,因而在炼焦煤中,在一定的比例的焦煤和肥煤基 础上配入适量的气煤和弱粘煤,因其挥发分高、收缩度大 ,便于推焦,而煤气焦化产品回收也多。
(1)配合煤的灰分
煤中灰分在炼焦后全部残留于焦炭中,灰分是焦炭中
的有害杂质,焦炭的灰分愈高,炼铁时焦炭及石灰石消耗 量就增多,高炉的生产能力就要降低,同时灰分中的大颗 粒在焦炭中形成裂纹中心,使焦炭的抗碎强度降低,也使 焦炭的耐磨性变坏。所以配合煤的灰分应控制在一定范围 之内。假设配合煤的结焦率为 75%,而要求焦炭的灰分 等于或小于12.5% ,则配煤的灰分就不能大于 9.4%。配 合煤的灰分是根据各单种煤的灰分按加权平均计算的。如 果在配合煤中使用了一两种灰分较高的精煤,则其余成分 必须选配较低灰分的单种煤,才能保证焦炭的灰分符合要 求。

中间相配煤原理

中间相配煤原理

中间相配煤原理
配煤原理是炼焦煤的一种处理方法,旨在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煤种,以达到改善焦炭质量、提高炼焦效率、降低能耗等目的。

其中,中间相配煤原理是一种常用的配煤方法。

中间相配煤原理主要是利用不同煤种在加热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相的特性来进行配煤。

在炼焦过程中,不同煤种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结构的中间相。

这些中间相的生成和演化会受到温度、压力、加热速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合理搭配不同煤种,可以控制中间相的生成和演化过程,从而改善焦炭的结构和性能。

中间相配煤原理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不同煤种的性质和用途,将其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进行加热和炼焦处理。

在加热过程中,不同煤种的中间相会产生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混合的中间相结构。

这种混合的中间相结构可以改善焦炭的强度、耐磨性、抗碎性等性能,从而达到提高炼焦效率、降低能耗等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中间相配煤原理的应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煤种的选择、配比、加热条件、炼焦条件等。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配煤效果。

第二章 配煤炼焦的原理与配煤工艺

第二章 配煤炼焦的原理与配煤工艺
块度具有不同的质量。
二、炼焦过程中化学产品的生成
煤炭高温干馏得到的炼焦化学产品的组成与煤 的性质和炼焦条件有关,煤热解生成的一次化学品
还要受到焦炉内炼焦条件的影响,有关内容祥见本
篇第五章内容。
第二节 配合煤质量与备煤炼焦工艺条件
由于煤在焦炉炭化室内结焦过程和煤成焦规律的要求,
使得工业炼焦必须采用多种煤配合炼焦。常规炼焦方法是将
3、炭化室内层温度变化与焦炭的质量关系
图2-4 不同煤的半焦收缩曲线 1-第一收缩峰;2-第二收缩峰
3、炭化室内层温度变化与焦炭的质量关系
从炭化室墙面到炭化室中心面处,温度梯度逐
渐减小,因而靠墙面处的焦炭粒度相对小于中心处
的焦炭粒度,这样就产生了相同的煤料在相同的炼
焦条件下结焦,其焦炭质量由于上述原因,不同的
因为焦炉炭化室的侧向供热,且炉料导热系数低,因 此在整个成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内,炭化室内与炉墙垂直 方向上炉料的温度梯度较大(图2-1左)。这样在结焦过程的 大部分时间内,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炉料、所受 到的温度不同而处于热解过程的不同阶段,整个炭化室内 炉料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图2-1右)。靠近炉墙附近的煤先 结成焦炭,而后焦炭层逐渐向炭化室中心推移,这就是所 谓的“成层结焦”。炭化室中心面上的炉料温度始终最低, 因此以结焦末期炭化室中心面的温度(焦饼中心温度)作为 焦饼成熟度的标志,称为炼焦最终温度。
的炉料升温速度最慢,约2℃/ min以下,这种温
度变化的差别必然导致焦炭质量的差异。
1.成层结焦与温度变化
图2-2 炭化室内各层炉料的温度变化 1-炭化室墙表面温度;2-炭化室墙附近的炉料温度;3-距 炉墙50~60mm处炉料温度
1.成层结焦与温度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炼焦过程与配煤原理
本章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 影响炭化室结焦过程的因素 配合煤的质量 配煤原理
第一节 炭化室内结焦过程特点
特点:1、单向供热,成层结焦;
2、结焦过程中的传热性能随炉料的状态和温度而变

一、温度变化与炉料动态
1、成层结焦过程与炼焦最终温度 由于单向供热,且炉料导热系数低,故在结焦过程的大 部分时间内炭化室中心面法线方向上炉料内温度梯度较大。 在同一时间内,离炭化室墙面不同距离的各层煤料因温度不
二、各层温度梯度、升温速度和焦炭质量
由以上的讨论可知,各层的温度梯度和升温速度不同, 因此 导致各层焦炭的质量也有一定的差异,如图所示。 靠近炉墙的煤料,温度梯度大,升温速度快,塑性温度区间 变宽,塑性体内煤热解产物之间作用改善,从而改善了焦炭
质量:真密度、导电率、显微强度增大,气孔率降低,反应
性降低,反应后强度提高。但裂纹深、粒度小。熔融性好, 致密。靠近炉墙面的焦炭面扭曲如菜花俗称占全部 配合煤的质量百分数。 常规炼焦时约为72~80%; 配型煤炼焦时约为85%; 捣固炼焦时应大于90%。 7、膨胀压力 膨胀压力与粘结性指标间不存在规律的 相关关系,只能实测。
G
焦煤
肥煤
瘦煤
气煤
Vdaf 配煤原理图
第四节 配煤原理
一、胶质层重叠原理 该原理要求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胶质体的 软化区间和温度间隔能较好的搭接,这样可使 配合煤料在炼焦过程中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 处于塑性状态,从而改善粘结过程,并保证焦 炭的结构均匀性。不同的牌号的炼焦煤的塑性 温度区间如图所示。
定义:ΔS =G焦S焦) /(G煤×S煤) =(G焦/ G煤) × (S焦/S煤) = K × (S焦/S煤) 一般ΔS = 0.6--0.7, 即煤中的硫有60--70%转入焦炭中。 G气×S气 G煤×S煤 所以,S焦 = S煤×ΔS/K 焦 炉 式中:S焦——焦炭硫分,% S煤——入炉煤硫分,%; K——全焦率,%, 一般为74—75%。 K =G焦/ G煤 所以ΔS/K = 0.8--0.93, 即S焦/S煤 = 0.8--0.93
G焦×S焦
2、焦炭灰分
煤料中的灰分全部转入焦炭中,由物料衡算可得: G 煤 A煤 = G 焦 A焦 + G 气 A 气 G气 ∵ A气 = 0 ∴ G煤A煤 = G焦A焦 G煤 G焦 则 A煤 = A焦(G焦/G煤) 焦炉 记 K= G焦/G煤 则 A焦 = A煤/K,% 式中: A焦——焦炭灰分,% A煤——煤料灰分,%
一、配合煤质量要求
1、配煤的目的与意义 单种煤炼焦从数量(资源)上和质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大型高炉对 焦炭质量的要求。 2、配煤原则 (1)配合煤性质与本厂预煤处理工艺及炼焦条件相适应,焦炭质量满 足用户的要求; (2)符合本地区煤炭资源条件,有利于扩大炼焦煤源; (3)有利于增加炼焦化学产品;避免膨胀压力过大,推焦困难; (4)缩短煤源平均运距,便于车皮调配,避免煤车对流,要特殊情况 下有调节余地; (5)来煤数量稳定,质量均匀; (6)在上述前提下,尽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期提高经济实效。
结焦过程中煤料的状态随时间而变化,不同状态的各种中间 产物的热容、导热系数、相变热、反应热等均不同,所以炭化 室内煤料的温度场是不均匀、不稳定温度场,其传热过程属于 不稳定传热。
炭化室结焦过程中煤料的温度变化如图所示。
由图可说明如下几点: (1)在任一温度区间内,各层的温度梯度和升温速度均不同。 (2)湿煤装炉时,炭化室中心面煤料温度升到100℃以上所需
时间相当于结焦时间的一半左右。
(3)由于成层结焦两个大体上平行于炭化室墙面的塑性层也从 两侧向炭化室中心面逐渐移动。同时,由于炉顶和炉底的 传热,在上部和下部也形成塑性层,这样就构成了一个膜 袋。膜袋内的煤热解产生气态产物使膜袋膨胀,又通过半
焦层、焦炭层而施于炭化室墙以侧压力——膨胀压力。当
膜袋在炭化室中心面上会合时的膨胀压力最大,又称为最 大膨胀压力,通常所说的膨胀压力,指的就是最大膨胀压 力。
二、互换性配煤原理
该原理为日本人城博提出,他把煤的有机质分成: 粘结组分——即煤的吡啶抽出物,决定煤的粘结能力; 纤维质组分——煤的吡啶抽提残留物,决定焦质的强度; 该原理认为:要制得强度好的焦炭,配合煤的粘结组分和 纤维组分应有适宜的比例,而且纤维质组分应有足够的强 度。当配合煤达不到相应的要求时,可以用添加粘结剂或 瘦化剂的办法来加以调整。所此,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互换 性配煤原理图,并指导配煤:
Thank you!
四、二次热解与化学产品
1、炼焦最终温度与化学产品组成 高温炼焦的化学产品组成不同于低温干馏化学产品。高温炼焦 的化学产品不是煤热分解直接生成的一次热解产物,而是一次热 解产物在析出途中经高温作用二次热解产物。其产率取决于装炉 煤的挥发分。其组成取决于荒煤气在析出途中所经受的温度、停 留的时间和装炉煤的水分。如下表所示。
四、炼焦最终温度和焖炉时间
提高炼焦最终温度与延长焖炉时间,可使结焦后期的热分解 和热缩聚程度提高。有利于降低焦炭的挥发分含量和氢含量,使 气孔壁材质密度提高,从而提高焦炭显微强度、耐磨强度和反应 后强度。但气孔壁致密化的同时,微裂纹将扩展,因此,块度和 抗碎强度降低。见下表和图:
第三节 配合煤的质量
2、气体析出途径与二次热解反应
煤结焦过程的气态产物大部分是在塑性温度区间、特别是在 固化温度以上产生的,炭化室内干煤层热解生成的气态产物和塑 性层内产生的气态产物的一部分从塑性层内侧和顶部流经炭化室 顶部空间而排出,这部分气态产物称为“里行气”,约占气态产 物的10 ~ 25%。 塑性层内产生的气态产物中的大部分及半焦层内产生的气态 产物则穿过高温焦炭层缝隙,沿焦饼与炭化室墙之间的缝隙向上 流经炭化室顶部空间而排出,这部分气态产物称为“外行气”, 约占气态产物的75 ~ 90%。 外行气要发生裂解、脱氢、缩合、脱烃基等二次热解反应。
同而处于结焦过程的不同阶段。整个炭化室内炉料的状态则 随结焦过程的进行而不断变化。如图所示。
成层结焦——结焦过程从两侧炭化室墙面开始,一层层地逐渐 向炭化室中心面扩展,称为成层结焦。 炼焦最终温度——结焦末期炭化室中心面温度,称为炼焦最终 炼焦温度,作为焦饼成熟程度的标志。
2、等温线分布、升温速度、温度梯度、膨胀压力
第二节 影响炭化室结焦过程的因素
一、装炉煤堆密度 增大密度可以改善焦炭质量,特别对弱粘结煤尤为明 显。 二、装炉煤水分 水分影响结焦时间和炼焦耗热量;
水分每增加1%,结焦时间处长20分钟;
水分影响装炉煤的堆密度,如图所示:
三、炼焦速度
——指炭化室平均宽度与结焦时间的比值,mm/h; 炼焦速度反映炭化室内煤料结焦过程的平均速度,根据结焦机 理,提高升温速度可以使塑性温度间隔变宽,流动性改善,有利于 改善焦炭质量。表现为:熔融性改善,耐磨强度提高,但裂纹率增 加,块度变小。炼焦速度与炭化室宽度有关: 炭化室宽度,mm 500 450 407 350 结焦时间,h 20 17 15 12 炼焦速度,mm/h 25.0 26.5 27.1 29.2 炼焦速度的选择: 1、当入炉煤粘结性较差时,宜采用窄炭化室、高炼焦速度; 2、当入炉煤粘结性较强时,宜采用宽炭化室、低炼焦速度,以降 低膨胀压力;
5、粘结性
配合煤的粘结性指标影响焦炭强度的重要因素, 根据结焦机理,配合煤中各单种煤的塑性温度区间 应彼此衔接和依次重叠。 粘结性一般没有加和性。常用的指标较多。各 国都有自己的指标。一般认为其适宜范围为: MF = 70 ~ 1000DDPM bt ≥50% Y = 17 ~ 22mm G = 58 ~ 72
二、配合煤质量指标 1、水分 配合煤水分应力求稳定,以利于焦炉加热制度的稳 定和炼焦耗热量的降低。 2、灰分 灰分是有害杂质。 配合煤的灰分可根据单种煤的灰分按加和性计算,也 可实测。 A=ΣAiXi 3、硫分 硫分是有害杂质。 配合煤的硫分可根据单种煤的灰分按加和性计算,也 可实测。 S=ΣSiXi
4、煤化度
常用的指标有:Vdaf 和Rmax,二者有很强的相关性: Rmax = 2.35 – 0.041Vdaf ( 相关系数 r = -0.947) 二者均可按加和性计算,前者有误差。 当Vdaf = 25 ~ 28%, Rmax = 1.1 ~ 1.4%时, 焦炭的气 孔率和比面积最小; 当Vdaf = 18 ~ 30%, Rmax = 1.1 ~ 1.6%时, 焦炭的各 向异向程度较高; 当Vdaf = 18 ~ 30%, Rmax = 1.15 ~ 1.30%时,焦炭的 耐磨强度和反应后强度处于最佳范围。 一般认为,对于大型高炉用焦炭其配合煤的煤化度 指标应控制在: Vdaf = 26—28% Rmax = 1.2—1.3%
三、室式炼焦过程中煤料硫分、 灰分与焦炭硫分、灰分的关系 1、硫的动态与焦炭硫分 装炉煤中的硫分,一部分如硫酸盐和 FeS 2 转 化为FeS、CaS和 FenSn+1而残留于焦炭中 ( S 残 ),另一部分如有机硫则转化为气态硫物, 其中部分随荒煤气析出( S 气 ),部分则在流经 高温焦炭层缝隙时与焦炭反应生成复杂的硫碳 复合物而进入焦炭中(S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