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4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轮》条文(1-3级)

《伤寒轮》条文(1-3级)

中医经典等级测试《伤寒学》一级条文(90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6.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7.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8.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

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9.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0.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

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1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1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1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4.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1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16.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17.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1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

学习《伤寒论.太阳病篇》心得“想我中医,肇自炎黄。

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

”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

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惠及百姓,为了百姓生命身心健康之显然而日夜谋求、积极探索,从而遗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备受病痛煎熬的人民提示了一条解决之道。

其著作了不起之处不仅是其遗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是创建了辨证的理论体系,缔造吉龙德、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就是师徒据说的经验之谈,而是沦为了一门具有理论的学科,并使中医的各种就医方法都有理无迹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至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去化疗疾病,挽回了无数人的生命。

中医对疾病的化疗就是宏观的、全面的。

但是至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步入,西方医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形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

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

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

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4太阳病伤寒证

4太阳病伤寒证
【释义】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病,一开始的时候全发生太阳病,所以说太阳受之,不过这个话是有语病的,什么语病?还是说是开始得病时太阳经受邪有热这个味道,我们现在不要这么看了。

那么就是不管是伤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开始得都是太阳病,尤其第一天。

如果脉平静,平静是怎么的呢?就是不特别大,不特别快,这都说明病轻,一般轻病都是这个样子,这样的病是不会传的。

什么是传呢?仲景的书是这么讲的,开始病在外,它往里边传,传入半表半里,传入里。

虽然开始在太阳病,一看这个脉象比较平、静,这个病不要紧,吃点什么发汗药就会好了。

吃点感冒冲剂,桑菊饮,甚至喝点姜汤就能好了。

假设说“颇欲吐,若躁烦”,“颇欲吐”就是内传少阳病的情况,这个少阳病,尤其柴胡证是心烦喜呕。

“颇欲吐”这个“颇”字很有意思,不是说这个人,有点感冒,稍稍的有点吐的意思,颇就是很的意思,心里闹的慌,要吐。

“若躁烦”,这个躁烦那,阳明病,这个热在里头人就发烦躁,烦躁的厉害,这个躁搁到上面,躁者乱也,烦是个热象,发烦热,这是有内传阳明的一个证候。

而脉又是数急,数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的厉害,这说明这个病与上面的病差太多了,这个病必传,来势挺凶。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病,你这个大夫必须在这个病的一开始就应该知道它的轻重,传与不传。

这个要传即便你就是治的对,治的正确,依法来治的,也不会马上就好的,所以对这个病要重视了。

这个病也正在急剧变化之中的,临床上千万要注意。

假如有脉数急什么的,说明这个病是往前进展的,它没停止。

这你得要注意了,尤其是临床的大夫,你要勤看一看,这肯定是要必传的。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之”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伤寒条文拆解学习: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此条文出自伤寒论阳病篇,廖廖数语,却玄机无数。

下面分三步拆解学习。

一、条文描述的是什么症状,如何理解?本条文描述的症状还是体表的问题,有项背的情况,有出汗情况,有对风、热、寒感觉的情况。

一般叫上述这种症状统称为葛根汤方证。

1、几几是什么意思?其中,条文中“几几”是一个重点症状,也是一个现在不好理解的形容词,是对项背强的形容。

“几几”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各个医家表述不一,不尽相同。

伤寒学派主要代表医家之一的中国金代医学家成无己则认为:”几“就是指颈的意思。

他说,所谓几者,本是指短羽的鸟,而短羽之鸟是不能飞腾的,想要飞起来时,就会先唯伸颈部,项背强几几的症状与短羽之鸟要起飞时努力伸颈的样子一样,简单来说,成无已想说明的是,几几就是颈部不舒服的样子。

看来医家想像力太丰富,见识也太广,这样的状态被他用鸟伸颈的样子联想出来。

清初医家程应旄生平精研《伤寒论》,他认为”几几者,俯仰不自如之貌”,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人低头弯腰不行,抬头反仰也不行,总之就不能活动自如。

日本汉医和久田认为是形容不便反顾伸舒的意思,因其非常强直,所以用几几来形容。

不过,说这么多,好像上面几位大医好像没说出什么更直白的东西。

倒是咱们祖国医学《黄帝内经》说出了个具体,其中《素问‧刺腰痛论》曰:“腰痛侠脊而至于头,几几然。

几几之义,可见矣”!另外《素问》又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

故颈项痛,腰背强是也。

”看来,上面这些人还只是理解了个大概,不如老祖宗说得实在。

果然,日本汉医浅田氏附和了一下内经所说,指出这都是邪气屯于太阳(体表)惹的祸,所以项背几几然而强,不仅是指颈强直,腰背一样。

最后,汤本求真本(《皇汉医学》的整编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将这个情况说了个详细,他说项背强几几之意,按照上面医学家的说法,有点隔靴搔痒之弊。

他结合多年研究,指出知项背强几几的人,就是自腰部沿脊柱两侧向后头结节处上走之肌肉群强直性痉挛意思,如果病人自己说肩凝紧或腰背挛痛,就可以考虑“几几”的症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在心下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脉证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小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结 胸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鉴别
大陷胸汤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从心下至少腹 硬痛拒按 沉紧 热与水结 较重
泻热逐水
小陷胸汤证:
八、痞证
痞证的含义:闭塞不通之意
主证:病人自觉窒塞(不通)感 按之柔软不痛。
成因:表寒证误下,损伤正气,病邪由 表入里,或化热或部分化热而成。 或与饮食及情志有关。
分类:热痞、寒热错杂痞---常见 水痞、痰痞----痞证类证
(一) 痞证的成因及证候特点
(原文151/P150 )
患者
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
虽已下之,不为逆---体质较强,误下其证未变
变 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得战汗而解
(续)
误 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后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为 诊断---此为结胸
结 胸
治疗---大陷胸汤
误 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下 后
论断---此为痞
变 为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少阳兼里实证与大结胸证的鉴别
(原文136/P140)
病程:十余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证状: 热结在里----表邪内入,热结胃腑

复往来寒热 邪犯少阳半表半里,合为

阳明少阳合病
治疗:与大柴胡汤-----和少阳,通阳明
无大热-----热全入里,表无大热
但 结
证状
水结在胸胁----水热互结于胸胁

大结胸证
病因---外邪入里化热,与水互结于胸膈 病机----水热互结(胸胃----水热互结) 证候----身无大热,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
辨阳明腑实与大结胸证
(原文137/P140)

重发汗----再次发汗,津液重伤
头微汗出-----邪结高位,郁蒸于上
治疗:大陷胸汤----逐水破结,清热软坚
鉴别
大柴胡汤证
病因----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 病机----少阳枢机不利,阳明燥实内结
(胸胃----热结) 证候----往来寒热、呕不止,郁郁微烦
或心下痞硬,呕而下利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
(二)热痞证 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原文154/P151)
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患 者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
热痞兼表的证治 (原文164/P151)
治疗经过:大下后、复发汗---汗下失序
证候:心下痞----误下部分表热乘机内陷,气机受阻
痞 证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

恶寒----表邪未解,营卫不和
寒 病机:表里同病---风寒外束,热邪痞阻中焦
治则: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先表后里
治疗:解表------宜桂枝汤,调和营卫
攻痞---表解里未和---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泻热消痞
2.附子泻心汤证(热痞兼表阳虚证 )
(原文155/P154 )
病有
证:以下痞---热壅胃滞 恶寒汗出---表阳不足,卫外不固
表邪误下而形成结胸与发黄的证治
(原文134/P140)
邪相搏,头痛身痛
阳 病
数-----主热;未与实邪相结-----主虚

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表未解
宜解表,禁攻下
反下之转归:
续前:
动数变迟----邪气内陷,气血不畅 膈内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
浮滑 热与痰结 较轻
清热化痰
(三)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的证治 (原文141下/P146)
证 候 病
胸脘硬痛拒痛:邪结胸中,气机不通 大便秘结:寒邪凝滞,腑气不通 畏寒喜暖:阴寒内盛,阳飞不得温煦 咳嗽气逆:邪结胸中,肺气不利 脉沉紧:寒饮相结于里
病机:寒饮结滞胸脘,阻遏气机 治法:温下寒实,涤痰破结 方药:三物白散 注意 : 白饮和服;以粥调节;反应趋势
治:附子泻心汤---泻热痞,固表阳
讨论 :
“痞“含义: 一指症状 二指病名 三指腹内肿块 四指病机
(三) 寒热错杂痞证
1.半夏泻心汤证(吐利痞证)(原文149/P156 )
病程:五六日
少阳证: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应与小柴胡汤
伤 寒
误 下 后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证 未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的证治
(原文131下/P143)
结胸者----大结胸,邪结高位之证
证候 项亦强---邪偏于上,影响经脉不舒
如柔痉状----轻度角弓反张,发热汗出

类似柔痉

呼吸不利(补)----邪结高位,肺气不利


治疗:下之则和 实邪去经脉和,项强可愈
宜大陷胸丸(峻药缓攻)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证治 (原文138/P144)
治 复下之----津液更亏,表热内陷

太 阳状 病
辨 证
不大便五六日----津枯肠燥,大便干结

舌上燥而渴----胃热伤津,津不上布
阳 明
日晡小有潮热----肠液枯,有燥屎
腑 实
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水热互结于胸腹 不可近----以手按之,其痛更剧
治疗: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2. 大陷胸丸证
结胃中空虚-----误下损中,邪乘虚入 胸短气躁烦----邪阻胸膈
心中懊憹----邪热内伏
客气动膈
心下因硬----阳热内陷,水热互结 治疗:大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
----
鉴 别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仅头汗出
余处无汗----热湿内郁,不能外达
湿热发黄
发 黄
齐颈而还---热盛于上,当不下行
小便不利----湿热郁滞,气化不行
大结胸的主要脉证 (原文135/P140)
病程:六七日-----多为表邪传里之期
诊断:结胸热实----未经误下,表邪内传,水热结实
伤 脉:沉紧-----沉主里,紧主痛 寒
证 心下痛----水热互结,心下作痛
结胸 三证
按之石硬----实邪内盛,按之板硬
治疗:大陷胸汤主之------泻热逐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