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与世界-深圳大学教讲义授 刘洪一
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三)培养大中学校教学科研人员,以及新闻采写、编辑出版、高级文秘、文物展览、古籍整理、行政管理、企业策划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三、学习年限本学科学制三年。
研究生应该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
经研究生本人申请、学院同意、研究生院(筹)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
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但在学年限不得低于2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位(毕业)论文的时间比例一般为1:1。
四、培养方式(一)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二)研究生应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学习任务,承担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
(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参照《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办法》执行。
(四)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原则上应补修本学科、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由导师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予以确定。
五、个人培养计划第一学期结束前,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共同拟订并提交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
个人培养计划纸质文档由学院保存,电子文档上传至研究生院(筹)。
七、课程免修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它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通过考试可获得学分。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刘洪一2012-11-22 16:22:00 来源:《中国比较文学》(沪)2006年02期作者简介:刘洪一,深圳大学,广东深圳518060内容提要:“流散文学”近年来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从“流散”问题的本源出发,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流散史实为样本,力图考辨流散现象和流散文学的内在机理,探究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结,同时也对流散文学的学科界线、流散文学对比较文学及一般文学成规的挑战等论题,作出初步的界说。
关键词:流散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近年来,“流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的概念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学界的研究论坛和学术刊物上,2005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8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近30篇论文涉及该问题。
流散文学问题的提出,是近年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值得重视的一个动向,但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此还比较陌生,研究者也主要将流散文学阈限在海外华裔文学和华文文学方面,对流散与流散文学的基本机理关注较少。
流散文学与流散问题其实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的学术命题,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愈来愈凸显其重要意义;将流散文学与流散问题纳入比较文学的话语,既有其内在学理要求,亦存有巨大的学科挑战,而这本身则无疑加重了对流散文学与流散问题的基本机理进行探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拟从“流散”问题的本源出发,以最具典型意义的流散史实——犹太流散——为主要样本,对流散与流散文学的基本机理及其对比较文学研究的内涵丰富与学科挑战诸问题谈几点初步的意见。
一、“流散”和流散现象“流散”(Diaspora,原为希腊语,亦作Dispersion)一词的原意为“分散”,该词最初是作为史学范畴或文化学范畴的一个概念出现的,特指两次犹太战争(公元70年,公元135年)后犹太人被迫离开巴勒斯坦地区在世界各地的散居,抑或指散居世界的犹太人,或犹太人散居的国家。
故在西文中出现Diaspora时,一般均用大写,以示专称。
第1讲 导论 世界文化史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文化作为一个系统结构就是说它具有体系性与整体性。 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不能取代全 体,而且部分之合也不等于全体,体系是独立的,自足的,同时 又是区分于其他体系的,这是体系研究的基本原则。
文化体系的构成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五个方面: 1、各国与各民族人民的衣、食、往、行等社会生活及其风俗习惯。 2、社会生产类型,指文化类型的主要生产方式,如畜牧生产、渔猎生 产、农业生产或是工业生产等,在人类历史上,古代文化一般是从农畜 业为主的生产形态开始,逐步进入工业社会。由于社会生产类型在文化 发展中地位重要,所以一般直接称为工业文化、农业文化、渔猎文化 等。 3、国家政治机制,包括国家政体与国体,国家法律制度,政府机构 等。 4、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 5、文化的精神取向,主要就是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文化逻辑与民族 精神,道德评价等。它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与精神取向。
以上五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层次,即社会生产生活层次(包 括以上所说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生产)、社会组织层次(包括以上 所说的国家政治机制与科学技术和语言文字),与精神意识形态 层次(包括文化的精神取向)。 由于对文化体系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无意要求大家削足适履,只 是作出简单的层次划分,以便利于掌握和分析。
第二,虽然“文明”与“文化”有概念的差异,但是,二者 之间的互相联系与互相重合的部分,远远多于它们所表现出 来的差异与区分之处。所以在大多数的使用中,没有必要过 多地纠缠于它们的细微差别,甚至进行无所谓的争议。从广 义来说,文明与文化完全可以等同起来,看做基本相同的范 畴。这样的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它们的实质内容,而不必 过分沉溺于概念的分辨。
一、历史与历史学 二、文化与文明 三、文化体系的构成 四、世界是什么? 五、“西方”与“东方” 六、世界文化体系的划分 七、世界文化史的分期
01第一节巴以冲突

北京十一学校
李亮
国际理解教育之《宗教与冲突》 第一章 第一节 血与铁的较量
巴以冲突
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和平文化
十二种基本价值观: 和平 仁爱 幸福 合作 诚实 自由
尊敬 宽容 责任 谦虚 简朴 团结
北京十一学校
李亮
国际理解教育之《宗教与冲突》 第一章 第一节 血与铁的较量
巴以冲突
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第18届常务理事会上发表了 《为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及与人权和基本 自由相联系的教育之建议》成为一个转折点。比较 明确地界定了“国际教育理解”的内涵, 使青年一代获得关于世界和世界人民的知识; 使青年一代养成同情与博爱的态度,能够没有偏 见地欣赏与吸收别国的文化,学习外国语; 使青年一代以理解与合作精神看待与处理各国面 临的共同问题; 使青年一代树立尊重人权、正确的道德、社会责 任感、尊重他人、为大众谋福利等观念。
《第一章巴以冲突》 第一节 血与铁的较量
国际理解教育之《宗教与冲突》 第一章 第一节 血与铁的较量 巴以冲突
北京十一学校
李亮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 国际理解教育之《宗教与冲突》 第一章 巴以冲突 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 第一节 血与铁的较量 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 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军队相继进入巴勒斯坦, 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 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 勒斯坦战争”。 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 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 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 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 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军火,而且为以 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 军和伞兵部队。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 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炸弹后,起飞轰炸开罗和 大马士革。 北京十一学校 李亮
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

第1131期刘洪一:犹太人与世界——一个文化命题及启发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6-04-03 22:41:01 编辑:点击次数:1179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六十周年。
回顾历史,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有着相同的悲惨遭遇,在“二战”这场人类浩劫中,当年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还曾接纳了相当数量无家可归的犹太人。
六十年过去了,犹太民族至今还对中国人民怀有感激之情。
但是,普通的中国人对犹太文化都不怎么了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就更凤毛麟角。
可是深圳居然有这么一位专家,20余年来主治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他在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绩斐然,独树一帜,他就是深圳大学教授、副校长刘洪一。
多年来他出版相关学术专著6部,发表论文70余篇,编著7部,译著数十万字,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被同行认为是国内该研究领域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
去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理论新著《犹太文化要义》,读来让人耳目一新;由他主编、国内有关研究专家共同撰写的六卷本、约300万字的《犹太名人传》,其总序的题目是:寻名人足迹,与智者对话。
这颇能代表这位研究者的情怀。
为什么选中“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刘洪一1960年出生于江苏徐州。
中学毕业后,曾做过机器加工工人和搬运工。
粉碎“四人帮”之后,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为他提供了走上为学之路的契机。
1978年起,他先后考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和黑龙江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主攻美国犹太小说研究。
外国文学的范围很广,为什么偏偏选中当时看起来“又偏僻,又冷门”的犹太文学和犹太文化?刘洪一告诉记者,犹太民族和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早有交往,犹太人民一直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两个民族在现代史上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在文化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很有互补和借鉴的意义。
犹太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参照意义,一直吸引着刘洪一的学术视点。
刘洪一谈起他最初的研究对象、与海明威齐名的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SaulBellow)。
聚“人才磁力” 创“深圳奇迹”

4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农业县;40年后,深圳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创新中“人才立市”城市战略。
40年前,深圳全市仅有2名技术人员,1名拖拉机维修员和1名兽医。
深圳设立经济特区后,在全国范围内高级专家特聘岗位管理办法等6项配套政策。
作为深圳市首个综合配套的人才政策文件,“1+6”文件从人才引聚“人才磁力” 创“深圳奇迹”本刊记者 黄子桐特区之初,连一所本土本科院校都没有。
1983年,深圳大学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才正式拉开了深圳高等教育院校的大幕。
30余年间,深圳大学先后为深圳这片创新沃土培养出马化腾、张志东、史玉柱、周海江等一大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也为特区和国家输送了30余万各类人才。
然而,对于深圳这样一座高速发展的城市来说,紧缺的高校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这个人才市场“大胃王”的需求。
1999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吸引和促进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来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入了国内几十所重点大学创办虚拟大学园。
2002年,在距离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约10公里外的西丽,深圳开建大学城,并引进清华、北大、哈经验,60%以上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学工作或学习经历。
这些优秀的人才为这所大学贡献了杰出的成果。
2020年,《自然》杂志出版方公布了最新的自然指数,南科大自然指数加权论文值为158.83,位列全球高校排名第75位,全国高校排名第18位。
而南方科技大学校长陈十一则将南科大的成绩归功于深圳这座城市,他认为:“一流大学反哺一座城市,而一座城市孕育一流大学。
在深圳,我们先有巨大成功的深圳的发展,才有南科大。
”在建设高水平院校的路上,深圳一直快马加鞭,一路追赶。
2013年,《关于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再次强调,要加大院校建设力度。
加强现有高校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重点技能实训室建深圳大学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型杰出校友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无独有偶。
林国基与刘苏里对谈:犹太约法传统及现代启示

来源:未知作者:admin 时间:2012-04-12 点击:27次/group/topic/28712185/时间:2012年03月10日地点:上海-北京,各自家中林国基,政治哲学家。
生于1969年,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慕尼黑大学博士后。
先后任职中国社科院、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
《海国图志》丛书和辑刊主编。
有多部专著和译著出版。
即使专业人士,也未必说得清什么是“约法传统”,说得清的,未必说得清此一传统与近现代宪政实践的血脉关系。
上帝通过摩西与犹太人在西奈山立约,这个《圣经》故事隐含的宪政意义,穿越漫长历史隧道,怎样落户于人们通常理解上的政治治理共同体,是本篇对话试图回答的问题。
林国基先生,是中生代有成就的政治哲学家。
他从河南老家,游学北京,又跨洋到德国慕尼黑,学成后几度游历,从中国社科院(北京)到国之南端海口,又游教到西南重庆,现落脚东部上海。
他关于游牧与定居文明相互关系的思考,留着他身体之游的强烈色彩。
他理论思考的起点是犹太人的迦南地,立论的中心,是游牧文明的成文宪法与定居文明的不成文宪法,在塑造近现代政治治理格局与气势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对我们的启示作用。
刘苏里:国基好!大家对美国制宪的宗教背景,似乎知道一些,但真正说起来,未必那么清楚。
参与制宪会议代表的宗教信仰不用说了,除个别人,都是虔诚的教徒,虽然所宗不同。
具体到宪法文本,宗教教义的哪些基本原理,最后在宪法中有所体现?林国基:就宪法文本而论,我们并不能从中找到任何具体的宗教教义,但宪法本身就是一种约法(covenant),它来自犹太教的约法传统,大家公认,它由摩西在西奈山确立。
近代以来,在反对天主教教阶体系的拜偶像、等级制及其造成的腐化堕落之际,清教徒复活和继承了这一具有极强革命含义的犹太约法传统,最初作为一种新的教会组织法,即脱离天主教教阶体系的一些新教教会(主要是清教教会)的牧师需经过信众的选举,从而脱离了天主教自上而下的任命制这一教阶体系,这被称为教会约法(church covenant),后来其世俗化的版本称为政治约法(political covenant),以容纳其他宗派信众、甚至是无神论者加入某一政治体,这出于扩张和殖民的需要,它其实已经是一种成文宪法的形式了。
届国际中国哲学会

in this period of time
Keynote Keynote
Speech Ⅳ
Speech Ⅴ
10th July
Friday
30mins for each
presentation including
discussion.
There are 7
concurrent session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14:00-14:30 A19 B19 C19 D19 E19 F19 G19 1 A28 B28 C28 D28 E28 F28 G28
14:30-15:00 A20 B20 C20 D20 E20 F20 G20 2 A29 B29 C29 D29 E29 F29 G29
七月十一日(六) 七個會場 四個時段 每位發表人分別發表 30 分鐘
11:00-11:30 11:30-12:00
主題演講(一)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主題演講 (四) (五) (八) (九) (十二) (十三)
12:00-14:00
午餐
會場
8th July Wednesday
Registration
Opening Ceremony
Keynote Speech Ⅰ
9th July
Thursday
30mins for each
presentation
including discussion.
There are 7
concurrent sess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