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博学笃行自强不息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是中国第一个城市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总面积达约1.36万亩,其中红树林面积约为9000亩。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不仅是深圳市的生态绿肺,还是中国南海独一无二的城市红树林湿地自然景观。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保护区内生物物种种类繁多,包括红树林、鸟类、鱼类、软体动物等。
这里是候鸟的栖息地和迁徙中途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和觅食。
保护区内还有湿地公园、游步道等设施,可以供游客观赏红树林的美景、了解并体验湿地生态。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对于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整体生态品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它也成为了深圳市培育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城市建设的标志性项目之一。
同时,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也是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和学习保护环境知识。
1。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

红树林湿地恢复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红树林湿地,作为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交汇区,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环境价值。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红树林湿地面临着面积减少、生态退化等严重问题。
因此,红树林湿地的恢复与保护成为了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对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理论支持和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研究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技术、生态效应及影响因素等方面,本文期望能够为红树林湿地的可持续管理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红树林湿地恢复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生态学、环境科学和恢复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之上。
生态学理论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生物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的指导。
环境科学则为红树林湿地恢复提供了地理、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的深入理解,以便为恢复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恢复生态学则直接关注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为红树林湿地的恢复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
在红树林湿地恢复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生态适应性原则,即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红树林物种进行种植,以确保其能够正常生长并发挥生态功能。
同时,生物多样性原则也是关键,通过引入多种物种,形成复杂的生物群落,有助于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外,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恢复过程中,不仅关注红树林本身,还要关注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在理论上,红树林湿地恢复的关键环节包括土壤改良、植被恢复和水文恢复。
土壤改良主要是通过添加有机物质、改善土壤结构等方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为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植被恢复则是通过种植红树林幼苗、促进天然更新等方式,逐步恢复红树林植被,提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水文恢复则关注湿地水文条件的改善,如调整水位、改善水质等,以确保红树林湿地能够正常发挥生态功能。
关于红树林的保护及其发展的研究性学习

关于红树林的保护及其发展的研究性学习一、红树林的有趣传说在我国沿海地区,流传着一个红树林的有趣传说。
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一天,海龙王喜逢100岁寿辰,多喝了几杯,就跳到海面上,拉了一堆红色的屎,那屎就变成了一堆红泥,海龙王又从嘴里吐出一颗吃剩的果核,那果核立刻就长成了一棵树。
许多许多年以后,那片汪洋大海就生出了一片又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林子里鸟翠蛙鸣,鱼跳虾跃。
再后来,不知从什么地方迁移来了一些人,围海边而居住,组成了一个村落。
他们在此繁衍后代,过着"日出而捕,日落而息”的悠然自得安居乐业生活。
二、红树林的生态价值红树林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陆地与海洋交界的海岸潮间带或海潮能达到的河流入海口的木本植物群落,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树林并不是红颜色的树林,是因其组成植物主要是红树科植物,木材显红色,树皮可提取丹宁制作红色染料而得名。
红树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上,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树种,它起到了海岸森林的脊梁的作用。
同时,红树林是海洋生物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食物链转换,它可以为海洋生物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同时,由于红树林区内潮沟发达,能吸引大量鱼、虾、蟹、贝等生物来此觅食栖息,繁衍后代。
此外,它还是候鸟的越冬场和迁徙中转站,更是各种海鸟生产繁殖的场所。
比如我们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与一河之隔的香港米浦保护区共同构成了一个天然红树生态林,它是东南亚重要的候鸟迁徙栖息地和越冬地。
现有鸟类194种,其中24种是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每年冬天,深圳湾红树林滩涂上空万鸟云集,其中常见的水鸟有40种,总量最高达6.8万只。
红树林对人类也具有巨大生态效益。
由于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牢固扎根于海滩淤泥中,形成一道与海岸线相平行的天然屏障,所以能有效抵御和降低自然灾害对堤围的危害。
比如1958年8月23日,福建厦门曾遭受一次历史上罕见的强台风袭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
但在离厦门不远的龙海县角尾乡海滩上,因生长着高大茂密的红树林,该地区的堤岸则安然无恙,农田村舍损失甚微。
数学建模A题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

三.问题分析
问题一: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因子众多, 主要包括生物因子(群落的演替, 外来物种影响,虫害等)和非生物因子(水质,大气,噪声等),它们之间的关 系复杂。因此我们利用 BP 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在选取数据评价指标时应 遵循以下原则: a 评价指标要能真实反映该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特征; b 评价指标应是对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主要因素;c 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d 评价指标应符合简单、实用原则。 问题二: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某一个影响因素,经过思考,我们 选择研究水质中重金属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此进行预测分析。
一.研究背景
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位于深圳湾北岸,区域范围在北纬 22°30’ 22°32’,东经 113°56’ - 114°3’之间,总面积 3.68 平方公里,是我国面 积最小的红树林保护区,也是我国唯一处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由红树植物、其它陆地植被、鸟类、两栖爬行动物、昆 虫、底栖动物、浮游生物等生物以及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气、海水等环境要素 共同组成,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发挥生态功能。 福田自然保护区现余 3.68 公顷,主要由红树林、基围鱼塘、滩涂、河流、陆 地和海域等类型构成,其中红树林占面积最大。红树林大多呈带状分部,群落外 貌比较简单,为灌木或小乔木林,林冠较为整齐,一般高 4“m。红树植物主要有 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igueragymnnorrhiza)、桐花树似 egicerascorniculatum)、白骨壤(Avicenniamarina)、老鼠颔 (Acanthusilicifolius)等。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主要集中在基围鱼塘,浮游植物 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绿藻门(Chlorophyta)的藻类占比例较高,浮游动 物主要以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 (Copepoda)为主。底栖动物主要生活在红树林下碎屑和滩涂中,主要为甲壳动物 (Crustacean)、软体动物(Mollusks)和弹涂鱼(Mudskipper)。鸟类中以陆鸟为主, 最常见的陆鸟有 5 目 19 科 55 种。 深圳经济高速发展的 30 多年时间里,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受城市扩张 和环境污染影响较为严重,红树林湿地面积不断缩减,滩涂淤积导致海床升高、 高楼林立阻断鸟类迁飞通道、水环境污染导致鱼虾死亡、外来物种海桑疯狂扩散 已然构成生物入侵、虫害频繁爆发导致红树植物白骨壤不能自然繁殖等生态问题 日益突出,整个生态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生态过程、自我调节与更新能力以及对外 部胁迫的恢复能力等方面,均呈现出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征兆。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在众多因素中,我们 选取了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植物,虫害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判定指标的研究 来构建红树林的生态系统框架。 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生物,虫害进行分析评价,该评价分两步进行。 首先用 BP 网络分别对大气,水质,噪声,浮游生物,虫害五类环境作一级 B 一 P 评价。 其次将这五类环境分别视作综合环境的 5 个因子,对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作 二级 B 一 P 评价。本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评价实例的因子监测资料来源于网络, 见表 1-1,按《国家环境质量标准及有关参考标准》[1],这些环境因子分级标准 亦如表 1-1 所示。 用于环境质量评价的 B 一 P 网络[2][3],可采用具有一个输入层,一个隐层 扣一个输出层的 3 层网络结构。 各层具有多个节点,每相邻两层节点之间单方向互 连,如图 1-1 所示。 B 一 P 网络包括正向和递向两种学习过程,其步骤如下:在正向学习过程中, ① 分别赋予 B 一 P 网络相邻各层节点之间的连接权值 ji , kj 和隐层、输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

气候
潮
汐 与 洋
生境 特点
地 形
流
土壤
气候:热带气候是最适合红树林生长的,随着温度的下降, 红树林种类减少,林相高度也变矮。温度过低会导致红树 植物落叶、生长停滞甚至死亡。
地形:红树林适宜于风浪平静和淤泥深厚的海滩,因此多 见于海湾内或河口地区,背风地形有利于其发展。
土壤:滨海盐土,土壤含盐量较高。
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 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 度,防止赤潮发生。
红树林发达的支柱根加速了 淤泥的沉积作用。
红树林是最具特色的湿地生 态系统成为自然的生态研究 中心,对科普教育、发展生 态旅游业也有积极作用。
科
研
、药 教用 育价 、值
生
态
防 风 浪 冲 击 保 护 海 岸
根 部 致 密 加 速 淤 泥 沉 积
恢复生态学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案例
利用与 保护
生态 价值
红树林
案例 分析
分布及 其生境 特点
红树林指
生长在热带、 亚热带低能海 岸潮间带上部, 受周期性潮水 浸淹,以红树 植物为主体的 常绿灌木或乔 木组成的潮滩 湿地木本生态 系统。
我国的红 树林主要 分布于广 东、海南、 福建的沿 海,在广 西和台湾 也有分布。 其中以海 南岛的红 树林生长 最为茂密。
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之
一,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又是海洋生
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对发展生态旅游
利
业也有积极作用。且红树本身也具有较高
用
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与
保 护
目前红树林正在受到过度砍伐、污染、 长期的洪水以及海平面变化等活动的威胁。
从全球看,大约一半以上的红树林面积已
深圳红树林生态价值研究报告

深圳红树林生态价值研究报告
深圳红树林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
不仅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为了全面了解深圳红树林的生态价值,需要从多个方
面进行研究。
首先,深圳红树林在维护海岸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树林的根系可以抵御海浪的冲击,减缓海岸侵蚀速度,
保护海岸线的稳定。
同时,红树林还可以吸收悬浮物和沉
积物,阻止水体的污染和浑浊,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其次,深圳红树林是许多鸟类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红树
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安全的栖息环境,吸引了许多
候鸟在迁徙过程中栖息和繁殖。
此外,红树林还是众多鱼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海洋生物的重要繁殖场所,为维
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深圳红树林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红树林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对缓解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改善大气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此外,红树林还通过调节海陆风速和温度,影响附近地区的气候变化。
最后,深圳红树林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红树林为当地渔业提供了丰富的捕捞资源,为居民的生计提供了保障。
此外,红树林还可以作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观赏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创造经济效益。
总之,深圳红树林具有丰富的生态价值,包括维护海岸稳定、提供重要的栖息地、调节气候变化以及创造经济价值等方面。
保护和管理红树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护当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建设对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建设为例

平坦,土壤相对湿润,分布数量相对在半阳坡区域有所增加。
调查过程中发现,拟黄花乌头和其他伴生植物会被共同收割为牧草,同时因该区域靠近公路,部分区域受到游客踩踏。
另外,调查区域内有家畜出没,对植株的生长造成一定的破坏。
通过对保护区内乌头属植物分布区域、数量进行调查发现,乌头属植物在野生环境下原生地蕴藏量非常有限,植株零星分布,未形成较大面积的群落,也未见大片生长。
因此,开展乌头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培育工作尤为重要,有助于充分发挥乌头属植物的遗传育种价值,同时发挥其观赏兼具药用的价值[7]。
4野生花卉在新疆本地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前景野生花卉的开发和利用应在充分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野生花卉种质资源的调查与研究,摸清具有潜在观赏价值的野生花卉资源数量并收集种质资源,对实现新疆本土野生花卉资源的恢复扩大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次调查发现,在喀纳斯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且普遍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同时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对丰富新疆本地露地花卉资源具有较大的潜力。
目前野生花卉的生长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尤其因乌头是著名的中药,会受到人为采挖的破坏,当地政府应遵循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加强对植物种质资源和生长环境的保护,对于零散分布的植被更要注重生长地的保护,加强对当地牧民的宣传指导[5]。
野生花卉抗逆性强,可以弥补在景观花卉中品种单一的缺陷,增加自然野生的情调。
植物造景方面可用于布置花境,也可丛植,在园林绿化方面可用于创建人工群落和复层结构,可用于固土护坡。
以野生花卉的栽培适应性研究为基础,加强对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展野生花卉在城市环境中的引种驯化、栽培适应性等相关科研工作,将野生花卉引种栽培到城市绿化中,既能美化和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园林风景的自然度,也可以带动花卉相关产业的发展。
(收稿:2022-10-10)参考文献:[1]付玲,轩辕欢,赵翡翠.新疆阿勒泰地区乌头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中国药房,2013,24(31):2961-2963.[2]聂继红,雷蕊,赵翡翠.新疆地区白喉乌头资源调查[J].中药材,2014,37(09):1554-1557.[3]刘小菊,李园园,单奇.喀纳斯泰加林35年火烧迹地不同林火烈度11种灌木生物量特征及估测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34(10):132-138.[4]樊亚妮.中国北方地区部分乌头属植物种质资源调查及其引种繁育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5]赵鑫,贾瑞冬,朱俊,等.我国重要花卉野生资源保护利用成就与展望[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0,21(06):1494-1502.[6]周丽霞.乌头属部分植物的资源调查及引种栽培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7]吴维春,孙伟,刘静涵,等.黄花乌头的资源调查与人工栽培[C]//.全国第5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224-227.项目建设对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建设为例陈广超(广东省岭南院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30)摘要:以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项目建设为例,依据《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试行)》,科学、客观地评价项目建设对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实施案例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实施案例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是深圳市福田区政府为保护和修复珍稀的
红树林资源而打造的一处绿色生态公园。
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植被保护、调整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引入生态观光业等,从而实现了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对周边经济的促进以及对公众生态教育的提升。
为了实现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福田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公园建设前,政府对周边山体进行了植树造林,增强了土壤保水、固土防滑的能力。
其次,在公园建设过程中,政府严格控制了土地改变的规模和方式,避免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最后,在公园建设后,政府对公园内的红树林进行了保护和修复,采取了适当的人工干预和生态恢复措施,提高了红树林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除了对红树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福田区政府还通过调整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促进了周边经济的发展。
政府将公园周边的一些传统农业用地转为观光农业用地,引入了一些新型农业业态,如农家乐、果园观光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农民的收入增加。
此外,政府还在公园内引入了生态观光业,设立了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展示区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学习,增加了公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最后,福田区政府通过实施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项目,也提升了公众的生态教育意识。
政府在公园中设置了许多生态教育展示板和生态教育活动,向公众宣传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高了公众的生态保
护意识,增强了公众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认识。
总的来说,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的实施,展现了政府在生态保护和发展经济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对其他地区也有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应用实例研究
摘要
以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生物组成分为红树植物、底栖动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鸟类和碎屑等15个功能组,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软件,构建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EWE模型,探讨了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状态、特征及不同物种之间的营养关系,并评价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当前的健康状况。
福田保护区内有陆鸟5目19科55种。
其中,数量较多的优势种有16种,占总种数的30.0%;珍稀保护鸟类有8种,占总种数的14.0%;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白肩雕);II级保护鸟类有7种,分别为赤腹鹰、莺、鹜、白头鸦、游集、红集和褐翅鸦鹃,除了褐翅鸦鹃属杜鹃科外,其余的都属鹰科。
从食性方面来看,食鱼兼食虫的鸟类有47种,占总种数的85.0%;食鼠的鸟类有6种,占总种数的11.0%。
从觅食和栖息习性方面来看,喜欢空中盘旋和飞翔捕食的鸟类有12种;经常出现在乔灌林地的鸟类有20种;多在基围草灌丛活动的鸟类有12种;适应各种环境的鸟类有11种。
从物候方面来看,冬候鸟有21种,夏候鸟有6种,迁徙鸟有4种,留鸟有24种。
3.底栖动物深圳湾福田红树林外泥滩常见底栖动物是羽须鳃沙蚕、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德氏狭口螺(Stenot彻ra divalis)、尖刺樱虫(Potamilla acumin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
莫顿长尾虾(Apseudes mortoni)、沼蚓(Limnodriloides sp.)和小头虫(Capitella capitata)。
几种大型底栖生物在3种深度的平均栖息密度及其t检验值
注:上一中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中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上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上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中一下表示某生物在中层与下层间平均栖急密度的r检验值.我们可以将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15个功能组,分别为:桐花树、秋茄(6年)、秋茄(20年)、海榄雌、无瓣海桑、海桑、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弹涂鱼类、多毛类、其他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鸟类和碎屑。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模型基本参数(黑体为模型估算的参数:B.生物量;p生产量;Q.消耗量;EE-生态营养转换效率为简化复杂的食物网关系,用聚合营养级的方法将来自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15个不同功能组的营养流合并为6个整合营养级。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总流量为4158t.km'2.y一,其中总摄食消耗量为160.5t,km-2·Y~,总输出量为3768tokm-20y一,总流入碎屑量为123.6t.km-2.y一,总呼吸量为105.4t.km-2.y~,和不再参与生态循环的矿化沉积物部分。
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总能流(t.km-2·y-1)由于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是红树植物,但在系统中没有被任何生物摄食,只能以碎屑的形式重新进入循环。
所以能量流动中,直接来源于碎屑的占总能流的几乎全部,这说明系统的能流以碎屑食物链为主导。
除第一营养级之外,营
养级II、Ⅲ、Ⅳ、V、Ⅵ的总流量都随营养级的增加而有非常显著的降低,分别为253.5、50.14、2.627、0.0962和O.00329t.km-2.yq,转化效率分别为28.8、8.4、5.8、5.5和4.4%,总体转化效率为11.2%。
深圳湾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漉转化效率.
附件1:模型框架可由若干生态场景模型组成、生态健康评估及预警系统来支撑其保护、管理建议。
然后、管理业务场景系统基于一体化生态系统模型框架:福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EWE模型的构建。
但目前的生态健康评价主要采用基于抽样监测和专家经验的静态方法、管理工作: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问题及修复对策研究,为生态系统动态监测提供大管理支撑平台,而且监测点的时间.
参考文献:《百度文库》,
完成者:经济管理学院市营143 李月明
经济管理学院市营143 刘启婷
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141 马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