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可亲的老将军——《向守志回忆录》读后
可敬可亲的向守志老将军

可敬可亲的向守志老将军作者:吴志成来源:《祝您健康》2008年第06期人生的机缘很有趣,也很偶然。
有些相识很早却相见恨晚。
我和向老就是这样。
他的名字是我在朝鲜战场上知道的。
当时,向老在志愿军任师长,1952年10月,他亲自指挥了著名的西方山主阵地战,9个月歼敌1.9万人,击落敌机52架、击伤169架,毁伤敌坦克52辆。
可是直到2002年我们才有幸在南京晤面,当然后来接触更多,谈得很深。
有一次,我在几位老战友家里看到他的题字,既羡慕又钦佩,于是我贸然向他求字。
当时,我是将我的回忆录和散文集《蚂蚁礼赞》以及专著《中国蚂蚁疗法》等书,请人恭恭敬敬送去,请老首长指正。
真是投桃报李,次日上午,向老就派人将笔力刚劲、凝重酣畅的“为民造福”四个大字送到了我的办公室。
这不仅有欣赏和珍藏价值,更包含了老首长、老将军对我这个医生的希望和嘱托。
不久前,向老送来一本《向守志回忆录》。
这本书是老将军戎马生涯的真实记录,也是一部时代画卷,一幅世纪风云图,一代革命军人浴血奋战、无私无畏精神的缩影。
回忆录中详细叙述了1974年11月叶剑英元帅接见向守志的情景,叶帅对向守志说:“你当过旅长、师长和军长,做过导弹学院院长,又担任过一段战略导弹部队的领导。
这些经历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可是不多的。
”可是,在“文革”这场政治运动中,我国一大批出生入死、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年华的高级将领,被作为“军内走资派”而打倒,向守志同样也在劫难逃。
但批过来、斗过去。
他就是软硬不吃,对造反派给他头上扣的一顶顶所谓“反革命分子”、“五一六分子”、“里通外国分子”等黑帽子,都有理有据地进行驳斥。
1966年7月,军委任命他为第二炮兵司令员,可是林彪的干扰很厉害。
林彪办公室主任,也就是他的老婆叶群,打电话给二炮党委说:“向守志不是我们的人”。
这样一个多月后,向守志就被打成所谓“三反分子”。
被关押起来审查批斗,一关就是一年多。
但向守志没有屈服,他纵览自己从军生涯,斩钉截铁地说:“这话倒一点也没有错,尽管我一生之中曾在五位元帅麾下工作,而我确实与‘林总’没有什么关系。
向守志老将军为《不信青史尽成灰》作序

向守志老将军为《不信青史尽成灰》作序博主按:2010年夏,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朝鲜战争爆发60周年的时候,我在《风雨彭门——彭德怀家风家事》的基础上,写出第二本彭德怀传记——《不信青史尽成灰——彭德怀的铁骨与柔肠》。
经老友赵于平帮助,联系到原南京军区司令员,时年93岁的向守志上将,我请向老为拙著作序,向老欣然同意。
秋天我收到向老署名的序言文稿,开国老将军的序言字字千钧,令我感激不尽。
没有料到拙著的出版经历了三年多的艰难过程,三次严苛审查,险些判处死刑。
四年后,拙著起死回生,付梓出版,向老已经97岁矣!我下周回到深圳,第一件事就是给向老寄书。
U盘里载有向老的序言,哄着旅馆里那台笨电脑,费力发出这篇博客。
序言彭德怀元帅是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杰出领导人,他把毕生的一切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永垂不朽的历史功勋,一直受到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怀念和爱戴。
1934年,我17岁的时候带领100多人集体参加了红军,从此走上枪林弹雨、艰难曲折的军旅之路。
在红军时代,彭德怀一直是我心中敬仰的我党我军的领袖人物之一。
抗日战争初期,我在八路军129师386旅771团任连长、营长,跟随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首长挺进太行山。
而在太行山指挥华北前线八路军的最高首长就是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
我参加过七亘村神头岭、响堂铺等伏击战、反“九路围攻”的战斗,我们取得的每一个胜利,无不包含着彭老总的一份心血。
1940年8月,朱彭左首长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打响了。
因为此时朱总司令已回延安,在太行山直接指挥战役的就是彭老总。
我团一举破击了平汉铁路高邑至内丘段,大获全胜。
抗战后期,我已经是太行军区一分区建制团团长,在军分区秦基伟司令员的指挥下,连续作战,收复失地,给日寇最后一击。
那个时候,在延安总部的彭老总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得力助手。
我直接成为彭老总麾下战将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
缅怀张自忠路将军作文

缅怀张自忠路将军作文《永远铭记张自忠将军》张自忠将军,这名字一提起,那分量可重得很。
咱老百姓都得对这位英雄敬重有加。
我住在离张自忠路不远的地儿,每天从那儿过,就老想起将军的事儿。
有回,我和我一朋友在张自忠路上闲逛。
那路两边的树长得可茂盛了,阳光透过树叶稀稀拉拉洒在地上。
我那朋友就突然说:“你说张自忠将军当年得有多英勇啊?”这一问就把我的思绪勾起来了。
我就给朋友讲我知道的那些事儿。
张自忠将军在战场上那可是一条铁汉子。
就说那次打仗,那子弹啊满天飞,跟不要钱似的。
将军明知道敌人人多势众,那装备还比咱的好。
但他眼睛都没眨一下,大手一挥就带领弟兄们往前冲。
他站在最前面,那背影看着就给人力量。
衣服早被汗水和血水湿透了,脸上脏乎乎的都是炮灰,可眼睛里的光那叫一个坚定。
那一场仗打得天昏地暗,骨头断的声音、嘶喊的声音混在一起,可吓人了。
将军像个战神一样,一直在最危险的地方,他那喊杀声比谁都响亮。
我一边讲着,一边激动得手舞足蹈。
朋友也听入神了,两只眼睛瞪得大大的。
我突然觉得,咱现在走在这张自忠路上,脚下踩的仿佛都是将军英勇的故事。
这路可能都带着将军的不屈和热血。
咱平时走在路上,看到这路上人来人往的,有热火朝天做生意的小商贩,有慌慌张张赶着去上班上学的人,有慢悠悠散步的老人。
大家都在和平的环境里过着自己的日子。
而这和平就是将军他们拿命换来的啊。
将军牺牲的时候得多悲壮啊,周围都是敌人,可他就是不甘心退缩,就想多消灭一个敌人,多为咱老百姓守住一点地方。
从那以后,每次再走在张自忠路上,我就感觉将军好像在看着我们,看着这太平盛世,看我们有没有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
我就告诉自己,一定得好好过日子,不能给将军丢人,这一条路,承载的可不只是一个地名,那是英雄史诗永久的记忆呀。
《张自忠路的记忆与敬意》提到张自忠路,我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敬重。
我记得那是个冬天,天气冷得邪乎,我走在张自忠路上。
风呼呼地吹,刮得脸生疼,路边的橱窗上都结了一层薄霜。
在向守志将军身边的日子

2021.4一个冬日的午后,三位曾经的秘书向我讲起了他们当年在向守志首长身边亲身经历的一件件“小事”。
一、生活中的“小事”1978年,南京军区在扬州召开人防工作会议,向守志副司令员率机关部分工作人员住在华侨宾馆,伙食按会议的统一标准,宾馆做啥就吃啥。
会务人员认为,这样首长的伙食太差了,便向宾馆提出为首长加几个菜,改善改善伙食。
用餐时,将军发现了餐桌上的变化,严肃地说,我们是来工作的,生活上不能搞特殊,大家能吃的,为什么我就不能吃了?标准不能变!上世纪70年代,物资还很匮乏。
向司令身边的一个管理员,打电话让司令部管理局给将军准备一点质量好些的米、面、油等。
这事不知怎么让他知道了,便把管理员叫来明确交待,不能搞特殊化,又郑重其事地对夫人张玲叮嘱了一番。
有一次,他去军区城西湖农场检查工作。
临离开农场前,农场官兵给他的车上装了一些土特产,大家“刘秘书,别忘了缴伙食费哦!”刘万勤回忆说,跟向司令下部队每离开一个单位时,将军都会提醒他一句。
赵挺当秘书时,一次随向司令员去十二军出差,由于行程紧张,离开时匆忙,忘了缴伙食费。
上车后,首长问起缴伙食费没有,赵秘书实话实说,并说“回去后就补上。
”回到南京后,赵秘书第一件事就是去邮局寄伙食费。
几天后,赵秘书拿着伙食费收据向将军汇报,此事才算结束。
舟桥三十一旅在无锡驻防时,有几个直属分队营区就坐落在华藏寺几幢破旧的房子里。
由于历史的原因,僧侣已不知去向,寺庙也已名存实亡,除了几幢破旧的房子外,还存留了一对石狮子。
那年,部队调防到南京,连队官兵感到这对石狮子既无人管,也无人要,同时出于好玩,也出于纪念,就把石狮子随部队一起带到了南京。
向司令到舟桥旅视察工作时得知此事,一向温文尔雅的将军立即变了脸:你们知不知道部队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寺庙的东西你们也能拿?很快,这对石狮子就完璧归赵。
二、身边人的“小事”从枪林弹雨走过来的将军,由于特殊的经历往往造就了特殊的性格和思维方式,有的将军很难“伺候”,动辄训人。
一心向党永守初心

一心向党永守初心作者:杨晨来源:《祖国》2017年第21期2017年9月,深受人民敬爱的老红军、原二炮司令员、原南京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上将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为了缅怀这位为党为人民创建不朽功勋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追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与品格风范,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曾经在向守志司令员身边先后工作过14年的司立刚秘书,透过司秘书的讲述,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位革命老人无比坚定的革命信仰与光辉的情操品性,内心被深深的感染与触动,景仰之情令我们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组织两次派我到向老身边工作”上世纪80年代,司立刚作为一名战士,被组织安排在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向守志上将身边工作,担任警卫员。
七年后,由于提干上军校,司立刚惜别了朝夕相处的老首长。
2012年8月,南京军区考虑到向老年纪一天天大了,为了更好的保障向老,决定让向老非常了解、又十分认可的司立刚回到首长身边,担任秘书一职。
终于能够回到阔别多年的老首长身边工作了,司立刚的心情十分激动。
此时的向守志老将军,已经年满95岁,但是他人老心却没老,经常性地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有时还为党分忧,为军队和地方的建设献计献策,贡献自己宝贵的经验和智慧。
践行着一位优秀共产党人为理想信念奋斗终身的誓言。
司秘书谈到,“这一次,我作为秘书在向老身边整整陪伴了六个年头。
这些年,我跟随首长身边工作学习,陪护首长,确实又对首长有了更多的了解,增添了太多的感悟,可以说,向老身上的闪光点太多了。
”经过一番仔细的提炼,司秘书向记者道出了向老带给他最突出的感受:“向司令对党对军队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与革命情怀确实是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淬炼出来的。
他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是无比坚定的,在我们平时的工作中也能够深深的感受到这点。
”高尚的思想境界作为一名老革命家,向老对国家和军队的发展始终怀着殷切的期待,晚年的向老总是对祖国方方面面所取得的成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表示赞赏。
采访老红军心得体会3篇

采访老红军心得体会3篇采访老红军心得体会3篇采访老红军心得体会1昨天,我们启明小队很荣幸地、采访看望了贺龙元帅的秘书——路哲民爷爷。
那是一位85岁高寿的健康老人。
在采访中,我们得知,路哲民爷爷初中还没毕业就参军了,军龄67年。
当年年仅18岁的'他,就跟着叶挺将军南征北战了。
爷爷自豪地说,他曾参与过淮海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和黄桥战役等。
跟我们说起他参军时的英勇事件时,老人难掩心中的激动。
对当年一点一滴的小事,仍历历在目!连他参军后、学的第一首军歌是《黄桥烧饼》,都还记得!在09年,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路哲民爷爷深情地写了一首打油诗:“浪滔滔、夜茫茫,千帆竞发渡大江。
你来炮火攻敌堡,顽敌仓皇窜敌亡。
跨扬中、过丹阳,昼夜钻行追击忙。
兵至湖州小驻屯,大军东至守沪杭。
解放军、军力强,城市政策记心上。
尤记当年到城日,万千官兵睡路旁。
穿邑江、至广场,渡江丰碑立中央。
以闻江兵建新馆,广大群众乐欢畅。
”通过这次采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当年的不易,以及深深地军民鱼水情!我们应该好好的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回到家,我跟妈妈说:“我长大后,也志愿加入中国解放军! 采访老红军心得体会2寻找老红军、老革命以及烈士家属情况调查表在本次活动中,老红军给我们讲述了解放安阳对敌作战的精彩故事,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而且培养了我们爱国主义的精神。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们知道了“人要以正为贵,官要以廉为贵,学习要以精为贵”。
作为我们学生,要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这次活动,让我们牢记历史,不要忘记过去,更要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红旗漫卷下的铁血战士,如今,已英雄暮年。
他们的一生,就是一部部红色传奇,永远值得后人铭记。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就让我们聆听老红军的故事,感受那风雨激荡的岁月,接受一次荡涤心灵的洗礼。
“这次的走访听到的故事比以前书上看到的生动多了,其实对于历史,还是切身的感受对自己震撼最大。
读《向守志事迹》有感

读《向守志事迹》有感他们在峥嵘岁月里磨砺出来的英雄精神正是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打胜仗的力量源泉和不懈动力,也是我们实现强军兴军目标的文化战斗力。
一、老前辈是宝贵财富。
每一位老革命、老前辈都是一本书。
他们从枪林弹雨里走来,经历战火洗礼,九死一生;经历战伤折磨,却能一辈子奉献;经历孤苦的煎熬,持之以恒地坚守;甚至活着为人民战斗,死后还要为人民奉献,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何等伟大的情怀,永远都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徐向前元帅曾经题字:永不淡忘老同志的功勋。
老干部、老同志、老英雄是党和国家、军队的宝贵财富,是历史的见证人,是现实的活教材。
文章所列的十位人物,从98岁入党的百岁医学专家苏鸿熙、到见证刘胡兰牺牲的九旬老八路黄绍奎,从书写“38军万岁”传奇的徐兴礼、到荣誉归战友的侦察英雄曹兴德,从读书伴一生并决定存款交党费遗体捐医学的公孙萍、到来回比人生的飞行员姜凯,从捐资助学帮困交特殊党费捐遗体的唐光友、到敬业谦逊的载人航天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从义务服务群众创造生命奇迹的老模范任明德、到为天山烈士守墓的陈俊贵,他们既是作者拜访到的300多位开国将军和英模人物中的代表,更是千千万万英模人物的缩影,正是这些英雄模范和无数英烈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新中国的辉煌,正是他们的奉献和牺牲,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一家不圆万家圆”、“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国家安宁和人民幸福。
他们身上所凝聚的奉献精神、大无畏革命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高原边防精神,还有“两弹一星”精神等,这种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敢于担当,让我们的事业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使得新一代的战士更有血性,更能战斗,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材料和现实丰碑。
讲好军营故事,培育钢铁战士,铸就时代军魂,才能让我们的军队成为永远打不垮、始终打胜仗的脊梁。
二、感受英雄洗礼人生。
乐观豁达寿自长

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街道的一座宁静的院子里,时常看到一些年轻的部队官兵和青少年学生来这里和一位慈善的老人交谈。
这位老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开国将军、97岁的老红军、南京军区原司令员向守志。
将军在这里生活了30年,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对附近学校的孩子和部队官兵充满了深深的感情。
记者曾多次拜访这位共和国的传奇将军,并与他结为忘年交。
看到老将军健谈的身影与和蔼可亲的笑容,记者牢牢记住了老将军叮嘱过的一句养生心得:天行健,人亦行健。
是啊,人一生最重要的是健康,健康的钥匙掌握在人们自己手中。
戎马生涯历练坚强意志向守志将军虽已96岁高龄,但身体硬朗,思维清晰,浑身充满阳光和快乐。
用时下的语言说,就是让人处处感受到正能量。
讲到长寿,将军的体会是,自己首先得益于早年艰苦生活锻炼了坚强的意志。
1934年6月,年仅16岁的向守志就参加了红军。
他参加红军的头一天,母亲给他赶做了一双粗布袜套,打了一双草鞋,为他送行。
这双粗布袜套和草鞋,他一直舍不得穿,直到爬雪山过草地才拿出来应急。
将军与母亲一别,从此天各一方,音信全无。
直到1990年,将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回到阔别50多年的故乡,才从乡亲们的口中得知母亲在战争年代早已病逝。
将军和老伴含泪沿途采集了一大把山花翠柏,轻轻放在母亲的墓前,寄托哀思。
在那样的岁月里,向将军参加过的战役可谓不计其数:抗战初期,他任129师771团2营机枪连连长,率部参加神头岭伏击战。
此役,我军毙伤俘日军1500余人;1950年3月,将军任第二野战军44师师长,率部参加西昌战役,是为解放军在祖国大陆对国民党的最后一仗;后来参加抗美援朝,将军的麾下涌现出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再后来,将军任我军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是共和国导弹部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回想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将军感慨万千。
虽然我们那一代人吃了不少苦,但革命胜利了,改革和建设事业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倍感欣慰。
在这些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我们也锻炼了意志和体魄,这也可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敬可亲的老将军——《向守志回忆录》读后卫生文学@责任编辑/刘书龙6979974@163一m可敬可亲的老将军=向守志将军戎装照;,i¨I’I’向老送来一本《向守志回忆录》,该书真实记录了向老一生的戎马生涯,凄后让人感叹不已.向老1917年出生于四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区少年先锋队,任队长;次年,任区游击队长,带领100余人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红9军任副排长,参加了川I陕苏区反”六路围攻”作战和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进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陕北红军大学毕业后,到某部任副连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后任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在敌后坚持抗战8年,参加了七亘村,响堂铺,神头岭,长乐村,凌石屯,林南,百团大战和对日大反攻等战斗战役;1945年任太行军区第一支队副支队长,参加了邯郸战役;1947年任太行军区独立第二旅旅长,在豫北攻势作战中率部担负阻击任务,为全歼国民党第二快速纵队起了重要作用,所率部队受到晋冀鲁豫军区通令嘉奖;此后,先后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二十六46/解放军健康/04.2007《向守志回忆录》读后.吴志成旅旅长,第二野战军第十五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洛阳,平汉,豫东,郑州,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斗战役;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防御作战,后任第十五军参谋长;1954年回国,先后任某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1958年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系学习;1960年毕业后,先后任西安炮兵技术学院(后改为二炮工程学院)院长,炮兵副司令,第二炮兵首任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87年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曾荣获三级八一功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叶剑英元帅在1974年接见向守志时曾对他说过这样的话:”你当过旅长,师长和军长,做过导弹学院院长,又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战略导弹部队领导,这样的经历在我军高级干部中可是不多见的.”在”文革”中,许多生入死,屡建战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青春年华的高级将领先后被作为”军内走资派”而打倒,向守志同样在劫难逃.但是,无论造反派将他怎样地批过来,斗过去,向老就是软硬不吃,对造反派扣给他的一顶顶所谓的”反革命分子”,”五一六分子”,”里通外国分子”之类的黑帽子都有理有据地进行了驳斥.1966年7月,军委任命他为第二炮兵司令员,可是林彪一伙干扰得很厉害.当时,林彪的办公室主任,也就是他的夫人叶群,打电话给二炮党委说:”向守志不是我们的人.”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向守志就被打成所谓的”三反分子”,再次被批斗,关押,审查.但向守志没有屈服,他斩钉截铁地说:”这话倒一点也没有错,尽管我一生之中曾在五位元帅麾下工作,但我确实与’林总’没有什么关系.红军时期,我的领导人是徐向前和许世友;抗日战争,解放军战争时期,直接指挥我作战的是刘,邓首长;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是彭大将军指挥我们打败了美国侵略者;解放后,我走出高等军事学院,又跟着聂荣臻元帅和张爱萍上将从事战略导弹部队建设.作为一名军人,我是党的人,而不属于某个个人.”1976年初,”四人帮”一伙又掀起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向老又莫名其妙地被打成”返乡团”,再次靠边站.”四人帮”一伙强加给他的一条罪状是:周恩来总理去世后,在送往天安门英雄纪念碑的花圈中,”二炮的花圈送得最早,做得最大,挂得最高,影响最坏.”向守志知道后,毫不畏惧,说道:”清明节送花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利用清明节送花圈悼念周总理是正常的,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历经磨难见真情.向守志和他夫人张玲相识相爱在太行山上.当时,他俩一个是八路军的团长,一个是太行山区的县委书记.八年抗战中,向守志和张玲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其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他们的战地婚礼.1945年初,经刘伯承和邓小平同意,太行军区政治部批准了相爱已久的向守志和张玲提出的结婚申请报告.可是,报告被批准以后,他们的婚事却一拖好几个月,就是没有机会举行婚礼.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带领全团官兵去执行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时途经平东县城,在晚上6点多钟和张玲见了面.两人见面后当即商定,举行战地婚礼,完成结婚任务.当时他们没有举行任何仪式,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也没有邀请一位亲人朋友参加,只是一起面对毛主席像,立下了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奔上了战场,并一举攻下了昔阳县城,俘虏敌伪军200多人.人生最美夕阳红.1990年5月,向守志从南京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一直过着离而不休的多彩生活:有养,有乐,有为.他把退居二线和离休看作是自己生命的新起点.他说:”我早把一切交给了党,对我来说,只有离休的将军,没有离休的党员.”他还说:”人离休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能离休.”WEISHENGWENXUE这两天,卫生员郑义感到很苦恼,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接下来该怎么办好.事情还得从两天前说起.前天,郑义在随团进驻外训点的途中,看到村口路边的一棵大槐树上挂着一块大牌子,牌子上写着几个巴掌大的红字:高价收购过期药品.大红字下面还留有收购人吴德星的联系电话.郑义向驻地的老乡们一打听,得知收药的吴德星现年40多岁,从小是个孤儿,小学没上完就跟着村的老赤脚医生打杂.后来,老赤脚医生去世了,吴德星就去了省城,一直到去年才回来.从省城回来的吴德星穿着打扮得很阔气,但言谈举止却总让人感到有些怪,土不土,洋不洋的,让人感到很难受.村口大槐树上那块收药的牌子就是他挂的,而且不止这一块,周围十里八村的每个村都有.经过两天的观察了解,郑义发现部队驻扎的地方其实紧挨着县城,县城里一家正规药店就在村西不远的地方. ●小小说●o刘俊韬在经过反复的考虑后,郑义还是以卖过期药品为借口,拨通了吴德星的电话.“老哥,您收过期药吧?”“收啊!而且价格绝对让您满意!”“您收了过期药干啥用呢?”“这个就不用您操心了!”“是不是重新包装后再卖给别人啊?”“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口罗嗦?你到底卖不卖?如果不卖,别浪费我的时间,我忙着呢!”“可您知道吗?过期的药品不能吃,吃了不仅治不好病,有时还可能会出问题的!”“你可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我只管挣钱,别的管不了,也不想管.”听到吴德星的这段话,郑义知道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可接下来该怎么办泥?应该如何去制止吴德星的这种不义之举呢?对了,自己也去收药他吴德星挂牌收,咱上门去收!随后,郑义用自己准备回家休假探亲用的300元钱到药店买了一些家庭常用药.然后,利用中午,晚上的休息时间到村子里挨家挨户地打听,如果碰到哪位老乡家里有过期药品,他就会耐心地向老乡讲解:过期的药不能吃,吃了不仅治不了病,有时甚至还会出人命的;买药要到正规药店,不要因为图便宜而去买药贩子的药……直到把老乡说得心悦诚服了,郑义才用自己准备好的新药把老乡手中的过期药换过来,高兴地离去.很快,郑义到老乡家里收过期药品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老乡都主动拿了过期药来交给郑义,并夸他心眼儿好,说卖过期药是缺德事,以后再也不做了.过了没几天,郑义听老乡们说,吴德星被县上的”大沿帽”给带走了,临走前还把村口大槐树上挂的那块大牌子给摘了下来, 砸碎了.郑义还听说,是部队的领导向县J二有关部门反映了吴德星收购过期药品的事.郑义听后立即明白r,准是王政委向县里举报的.因为那天王政委曾在训练场跟他了解过这件事,并且对他说:跟坏人坏事做斗争,要依靠组织,要靠法律.最后,手政委还说,要给郑义报销买药花的那300元钱.?散文?简卜的生;舌.鲁先圣现今,简朴的生活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奢侈似乎正在成为社会的潮流和时尚.因此,我们看到的都是为了奢侈而正在失去自由,快乐和幸福的人们.当一个人为了追求金钱而不惜一切的时候,也就等于把自己的生命赌给了金钱,自己也就变成了金钱的奴仆,得不到的时候为得不到而忧愁,得到了又因为担心失去而焦虑.他把坚持多年的晨练和傍晚散步的习惯丢掉了,因为时间就是金钱了,不能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散步上;他与妻子儿女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因为他有他认为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在家里呆一个晚上不会有任何效益,而他出去一个晚上,一笔大生意可能就成了.当一个人把拥有一栋豪宅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荣耀的时候,也就是把自己变成毫宅的仆人了,每天置身于它的豪华房间里,精心地去布置,摆设,精心地去维护它的整洁和秩序,为了它的尊贵而谨小慎微.本来家是一个让你休息的地方,但有了豪宅就不同了.它让你变成了它的仆人,整日让你为它服务.有了一部好车,他就开始每天都为它担心了,担心被别人撞了,担心丢失了,还要时时看着周围人们是否都在投来羡慕的目光.用上了昂贵的化妆品,她就开始担心了.担心灰尘毁坏了面部的造型.担心不小心用手抹下了痕迹.穿上了一套高级的衣服,种种的禁忌就来了,要定期干洗,要定期熨烫,要躲避拥挤,要有配套的衬衣和皮鞋,还要时刻注意走路的姿势和形象.一切的奢侈.都不过是他给自己提供了更多的不便.很显然,一个人的生活每增加一分奢侈,就是给自己套上了一个枷锁,自己也就失去了一分自由.一个人从简朴走向奢侈的过程,就是自由逐渐失去,也就是自己从自由走向奴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心灵的奢侈.对奢侈的物质生活的种种向往变成了心灵精神的沉重负担.这种负担变成了一种精神的奴役,让你时刻都生活在一种压抑烦躁的状态之中.事实上,只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究竞需要多少金钱就能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种奢侈究竟有没有价值,他就会发现实在是得不偿失.他会发现他孜孜以求的东西并不需要,还会发现得到了物质的奢侈以后,他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他最需要的恰恰是他正在一点一点抛弃的.家庭的温馨,心灵的坦然,精神的放松,那种怡情养性的淡泊,那种田园小径的阑适, 他都失去了.而这恰恰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吧!那里才会有人生的种种幸福和快乐.自古军人多豪情.现在,这位已是90岁高龄的老将军又情系军民,关心慈善事业,关心青少年的成长,经常应邀做革命传统报告,积极为社会奉献余热.此外,他还坚持练字,写诗,作画,他的书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和省市举办的纪念展览,并被广大书画爱好者收藏.人生的机缘很有趣,也很偶然,有时相识很早却相见恨晚.我和向老就是这样.他的名字我是在朝鲜战场上知道的. 当时,向老在志愿军任师长,于1952年10 月指挥了着名的西方山主阵地战,9个月歼敌1.9万人,击落敌机52架,毁伤敌坦克52辆.我俩都经过了战争的洗礼,他成了一名将军,而我则成了一名医生.后来,我们都到了南京.可是一直到2002年,我们才有幸见面,并逐渐接触得多了起来.有一次,我在几位老战友家里看到他的题字,就想向他求字.于是,我请人将我的回忆录和散文集《蚂蚁礼赞》,专着《中国蚂蚁疗法》给他送去,请他指正.次日上午,向老就派人将”为民造福”的题词送到了我的办公室.看着向老题写的那四个笔力刚劲,凝重酣畅的大字,我浮想联翩.我认为,这幅字不仅有欣赏和珍藏价值,而且还包含了老首长,老将军对我这个医生的殷切希望和郑重嘱托104.2007/解放军健康/47邾义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