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阿里山的基本情况的介绍。
2.学生对景区的观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多媒体设备、地图、图片等。
2.学生准备:学习笔记、学习工具。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阿里山的美景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问:1.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2.你们对阿里山了解多少?Step2:讲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阿里山地图,并简单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植被、气候等基本情况。
Step3:学生问答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问答互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阿里山的基本情况。
Step4:观察实景(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园或者周边的山地或公园等观察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美。
Step5:讨论分享(10分钟)学生归来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Step6:写作(15分钟)学生根据观察和感受,写一篇阿里山纪行,要求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流畅性。
Step7:展示与评价(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阅读阿里山相关的书籍、文章等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
2.学生可以通过参观阿里山,亲身体验和感受阿里山的美丽和神秘,进一步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阿里山纪行地理位置:台湾植被:茂密的森林、丰富的植物种类气候:四季如春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学生对阿里山的基本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培养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通过观察实景和写作练习,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阿里山的了解还比较浅显,需要进一步通过阅读和实地旅行等方式进行深入学习和体验。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里山的认识。
(2)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旅游知识的运用。
2. 描写景物的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
2. 相关旅游知识的资料。
3. 描写景物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里山纪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让学生结合旅游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旅游路线、旅游景点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描写景物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讲解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结合课文,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旅游知识。
(2)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旅游攻略等,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对阿里山的认识。
2. 组织一次阿里山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运用所学旅游知识进行互动。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也越来越高。
作为教师,不仅要灌输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下面,我将以《阿里山纪行》作为例子,来设计一节阅读课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阅读《阿里山纪行》,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感受作者表达的深情之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和收获。
二、教学内容1、文本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阿里山纪行》,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2、文学鉴赏:分析《阿里山纪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让学生掌握诗歌表达的美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其文化素养。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内容和意义,防止流于表面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其阅读的积极性。
2、演讲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阿里山纪行》的理解和感受,提升其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前期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阿里山纪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台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背景。
2、阅读与解读:安排一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认真阅读诗歌,然后通过个人思考和讨论的方式进行解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理解诗歌作者表达的情感。
3、鉴赏与评析:通过讲解、分析和比较等方式来进行文学鉴赏,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本环节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表达能力。
4、总结和归纳: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小结全文并进行总结。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概述1.1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阿里山纪行》,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提高学生对台湾地区的认识和了解。
1.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包括阿里山的位置、气候、植被、动物资源以及邹族文化等。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位置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
2.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以及与台湾其他山脉的关系。
第三章:阿里山的自然风光3.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欣赏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了解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森林、瀑布、云海、日出等自然景观。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景观4.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感受邹族文化的魅力。
4.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寺庙、火车站、邹族文化等人文景观。
5.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对阿里山有更全面的了解,激发学生对台湾地区其他景点的兴趣。
5.2 教学内容第六章:阿里山的气候特点6.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气候特点,包括气温、降水以及季节变化等,并分析这些气候特点对阿里山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七章:阿里山的植被与动物资源7.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被类型及其特点,认识阿里山丰富的动物资源。
7.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阿里山的植被类型、植物特点以及代表性的动物种类,分析这些生物资源在阿里山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第八章:邹族文化简介8.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邹族的历史、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及与阿里山的关联。
8.2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邹族的历史背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以及邹族文化在阿里山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第九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与保护9.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及其保护意义。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

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5篇范例)第一篇:阿里山纪行教案、达标检测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展示一:三.文本引读整体感知:带着下面三个问题进行读课文1、阿里山给你的整体印象是什么?文章中那句话也可以概括你的感受?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展示二:四.整体感知1、理清文章思路:2、速读课文,根据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2)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展示三:五.研读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展示四:六.品读鉴赏(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1、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2、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3、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
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二)你认为神木美不美?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展示五:(三)品味语言美。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

人教版《阿里山纪行》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情况。
激发学生对阿里山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阿里山的风光和特色。
1.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
第二章:阿里山的地理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等。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2.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气候特点。
阿里山的地形特征。
2.3 教学活动视频播放:播放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视频,让学生感受其美丽。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保护阿里山的自然环境。
第三章:阿里山的植物资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植物资源,包括特有植物和植被类型。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特有植物。
阿里山的植被类型。
3.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特有植物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植物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实地考察阿里山的植被,让学生亲身体验。
第四章:阿里山的人文风情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人文风情,包括原住民文化、历史遗迹等。
培养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识。
4.2 教学内容阿里山原住民的文化特色。
阿里山的历史遗迹。
4.3 教学活动故事分享:让学生分享关于阿里山原住民的故事。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阿里山原住民,体验其文化。
第五章:阿里山的旅游资源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包括景点、旅游活动等。
培养学生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意识。
5.2 教学内容阿里山的旅游景点。
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5.3 教学活动图片展示:展示阿里山的旅游景点图片,让学生对阿里山的旅游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模拟旅游:组织学生模拟旅游,让学生体验阿里山的旅游活动。
第六章:阿里山的生态环境与保护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奇妙的词句,我们欣赏到了“案头阿里山”的山水,体会到了作者对阿里山的喜爱之情。我相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亲临阿里山,去读一读那地上的美文。(照应开头)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你最喜欢的语句摘录在笔记本上,体会一下好在何处,并背诵。
2.这课在学惑。(利用网络继续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这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吴功正写的一篇游记。游记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
了解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秦皇之兵马。(用比喻、排比,生动而有气势地写出森林树木的阵势;且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学生如感到批注有困难,也可以允许其到【】中搜索本课的有关教案或课件,或许也rd=%B0%A2%C0%EF%C9%BD%BC%CD%D0%D0%D6%D0%B8%BB%D3%D0%D2%F4%D4%CF%C3%C0%BA%CD%C7%E9%D4%CF%C3%C0%B5%C4%D3%EF%D1%D4&lm=0&od=0&fr=top_search
找到注音:jìng mì解释:寂静;平静
3.交流划的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并说出各自观察点看到的景物。
提学生说出划的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以及各自观察点看到的景物,然后老师归纳出:
酒店→松山机场→嘉义→森林火车(林海云雾)→阿里山站→步行上山→林区→姊妹潭(潭水清澈)→原始森林(森林无边、曲径幽路)→神木(神木神奇)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阿里山纪行》教案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语文
2.课时:1
3.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图片,制作好上课课件。
2)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学生准备:
1)阅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记下阅读中发现的疑难问题。
3)收集有学课题
1.了解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文中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3.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2d5bbfd0a795673ba.html
(一)导入新课
现代作家林语堂先生认为:“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今天,让我们随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去欣赏案头山水——台湾的阿里山。
(二)初识文本,了解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划出生字词和表明作者行踪的词语,以及各自观察点看到的景物。为了放松同学们的心情,在同学们浏览课文的同时,多媒体播放轻音乐——钢琴曲《秋日私语》(音量要小一点)。
五、教学过程
上课前课间播放《高山青》这首歌,放松学生心情,,[%B8%DF%C9%BD%C7%E0]&gate=1&0&si=%B8%DF%C9%BD%C7%E0;;%B5%CB%C0%F6%BE%FD;;21987;;21987&lm=-1&attr=0,0&rf=zb&size=346030t&gate=cb&from=idd&l_cb=http%3A%2F%%2Fm%3Ff%3Dms%26rn%3D%26tn%3Dbdmp3idjs%26ct%3D134217728%26word%3D%25C7%25E1%25D2%25F4%25C0%25D6%26lm%3D-1&s_o=4
请同学们仿照老师给的范例,批注文中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然后集体交流。
老师出示范例:
第6段: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濛濛的。
批注:划线词语,生动描写出曲径幽路上能批注的语句:
神木依然拔地参天……无可匹敌。(连用四字词语,整齐匀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节美。)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江苏省学校:灌云县实验中学姓名:孟祥洲
职称: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江苏省灌云县实验中学邮编:222200
个人介绍:从教26年来,一直奋斗在初中语文教学第一线。孩子们求知的目光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我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努力进行探索和实践,2011年被评腾飞的翅膀,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四、教学方法
课前用多媒体播放《高山青》歌曲。课堂上导入新课后,在“初识文本,了解文中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集体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在“研读文本,品味文中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这一教学环节,采用“学生按老师给的范例自主批注”和“集体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课堂上让学生基于网络,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老师只是领航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以上是第1页图片地址,还可以转到第2页及以后各页地址)
此时还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阿里山风光的图片。
接着老师提问: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这是游记散文常用的写法,:
/question/183812575.html?an=0&si=1
在归纳的时候,老师呈现网上链接的阿里山“林海云雾”、“潭水清澈”、“森林无边”、“曲92&cl=2&lm=mp;fm=index&pv=&z=0&word=%B0%A2%C0%EF%C9%BD&s=0#pn=0
2.认读生字词。
风靡山岚堪称谛听咣当镶嵌
鱼鳖静谧雄踞一泓红桧幢
课件展示出上述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其它不认识或不理解的生字词请同学们提出来,集体帮助解决。
DA%D7&f=3&dt神木”图片,边看图片,边欣赏课文第8、9段中关于神木的描写语句,体会神木到底神在何处。选择“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1331732272078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B0%A2%C0%EF%C9%BD%C9%F1%C4%BE&s=0【新知】提问地址:/六、教学反思
我认为: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学习,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领航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基于上述认为,本课在教学设计中立足于让全体师生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技能(包括学生浏览网页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等等),为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讨论结束的时候还可以要求学生课后链接【新知】,到上面提问,与网友讨论。,品味文中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散文是美文。作者能够把阿里山的美丽、神奇和浓浓的爱意表现出来,不仅是得力于运用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而且得力于作者的富有音韵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4.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祖国的山川也自有其独特的魅力。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眉山天下秀,阿里山天下。(依据文中对阿里山的描写,用一个字概括,并说明原因,体会从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同学们畅所欲言,言之有理,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熟悉和理解。老师参与讨论的意见是:神。因为阿里山的灵魂和标志是神木,神木的特点就是“神”。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里山充满浓浓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