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赵庄朱泥和小煤窑朱泥的区分

合集下载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

底槽青(底皂青):原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为紫里透红,早年间曾被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现为稀有泥料。矿石中间有不平均分布青绿色本山绿泥颗粒即俗称“鸡眼”或“猫眼”混合天生,烧成后泥质温润细腻,泥呈紫红中带有金色砂粒状小点,烧成后显猪肝色,泡养后泥质细腻红润,表面有油质感。一经泡养表面会有温润古朴的感觉,高温窑烧成后表面会有玄色铁质析出,俗称丽人痣。
红皮龙:又叫野山红泥,也有人称棕红泥。近年使用较多,也是目前黄龙山被盗取的泥矿里最多的。含赤铁矿较多,烧成后泥色呈棕红色,内有黄色颗粒矿砂点,颜色温润,轻易泡养,故常被人误以为早期净水泥,或是现在相对较差的底槽净水泥。
绿泥类: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因大多夹杂在紫泥层,或是与紫泥共生,故实际采掘量极少,且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纯粹的本山绿泥无法单独成器,即便烧成时间一久也会泛起表面龟裂。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
白色,生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或做化妆土用。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科普】朱泥红泥傻傻分不清?是时候给自己科普一下了!

【科普】朱泥红泥傻傻分不清?是时候给自己科普一下了!

【科普】朱泥红泥傻傻分不清?是时候给⾃⼰科普⼀下了!接触了很多玩壶的朋友,发现玩壶的⼈各有偏重,有的⼈喜欢看款型,有的⼈喜欢看壶⾝的陶刻,有⼈则喜欢收藏⽼壶,等等...最多的还是看中泥料的朋友。

其实泥料的好坏⾸先代表了紫砂壶的基本要素,好泥料=好壶,不⼀定全对,但有它的道理。

所以到了后⾯就是随着形、功、款、神韵等等逐步向上了,⽽这些基本上都需要对紫砂有深⼊了解的壶友欣赏。

所以欣⼉觉得,没有经验的朋友可以只考虑泥料,如果是收藏,只有提⾼⾃⼰的鉴赏能⼒,才能练就慧眼识别真正值得收藏的壶,没有捷径可⾛,毕竟市场混乱,仿品赝品如此泛滥。

泥料向来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先从朱泥开始和⼤家讲讲,接下来的内容⼤多⽐较枯燥,有朱泥的基础知识,朱泥的特性和产地等等,⽐较多实例也会讲到。

⽽之所以写朱泥,是因为朱泥是⼤家都挺喜欢的⼀个泥料。

⼤部分泥料我们都有做,⽽泥料这种东西都很混乱,⼀⽀⽣⼀⽀的,也不希望⼤家在买壶的路上买到⾃⼰不喜欢的泥料,更多的是帮助不懂泥料的朋友对泥料有个认识。

⽽我们说到关注朱泥的“概念”,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对朱泥有很明确的说法和定义,加上部分商家胡乱编造导致的曲解误会(当然不是所有壶商都是⽆良的,我们不要盲⽬对⽴,有⼀些壶商还是靠谱的)历史演变之下,朱泥的叫法也很多变化,其中细分出来的就不少了,如⼤红袍、黄龙⽪等等,这个我们后⾯会讲到。

▲朱泥原矿朱泥是矿层属性,是⼀种粘⼟质泥质岩,⽽书上记载朱泥是黄⽯岩层底层部分,这就容易和⼩红泥成为⼀个⼤品类,本⾝朱泥的收缩⽐和⼩红泥都差不多,因此特别容易混淆。

你说看⾊泽?可是他们的⾊泽是否鲜艳,取决于风化程度和氧化铁的含量,风化程度⾼且氧化铁含量⾼的时候,成陶的⾊泽就会鲜艳,反之则是橙黄⾊,⾊泽较暗淡。

▲朱泥原矿和试⽚,颜⾊取决于烧制温度和物质含量照这样来看,朱泥和红泥貌似差不多,你可以认为朱泥属于红泥的范畴,但是他们之间最⼤的区别就是矿源和泥性,不是⾊泽的深浅,⼀般来说,朱泥矿料主要在嫩泥矿⾥,原矿多在⼭表黏⼟层或者架⼟和嫩泥矿之间,由青⽩⾊的嫩泥风化形成,矿料呈泥块状,这⼀点都被主要的研究者和泥料专家认可的。

浅析紫砂朱泥

浅析紫砂朱泥

浅析紫砂朱泥朱泥。

紫砂红泥类中出类拔萃者。

朱泥壶。

朱红微嫣,绵密柔滑,聚甘扬香。

冲泡日久,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温润感、亲和力。

又加上其因成型不易,烧制成品率低,多以小品壶居多,成为众多女性茶人、工夫茶爱好者的不二之选,一件优秀的朱泥壶,优点众多,往往令人爱不释手。

据《宜兴紫砂矿料》记载,宜兴本地的朱泥,按产地分,大致可分为四类:黄龙山朱泥、赵庄朱泥、小煤窑朱泥、红卫朱泥。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当属赵庄朱泥与小煤窑朱泥。

经上手当代朱泥壶作品,翻阅书籍资料、对比古今作品后,思考总结了几个朱泥壶的特点——认为相对还比较靠谱,与君分享、交流:1.朱泥,胎质表面呈梨皮状或微梨皮状;2.结晶度高,但仍可见颗粒隐现,绝不是光亮如瓷;3.四类朱泥在烧成发色上略有区别(可参见图1);4.“无朱不皱”客观存在,但并非所有的朱泥都有“皱纹”。

对比当代亲自上手的朱泥壶,以及现身拍场的清代、民国期间的朱泥作品,上述朱泥烧成后的泥料表现,还是可以窥见一二的。

自古至今,朱泥壶均客观地存在着老大难问题——“泥性重,成型难;吃温窄、收缩大,烧制成品率低”因此,调砂、泥配泥也是提升朱泥壶成型、完品率的方法。

自古练泥,各有心法,旁人也难以捉摸但优质的泥料加上合适的方法依旧保持着朱泥独有的特点与魅力。

比如有一种说法——原矿朱泥,加一定比例的紫泥(减少朱泥变形)再加一定比例的红金底板(一种天然紫色泥矿,补充因加入紫泥原矿后的失色)烧成后效果、颜色与朱泥几乎没有区别而收缩率却大大降低,透气性增强,且隐含在朱泥包浆下的紫泥颗粒晶莹圆润把玩性,泥质质感均得到加强。

然而,更难的是市场上充斥着无处不在的”无朱不皱“,鲜艳欲滴的”铁红“,光鲜亮丽的“玻光粼粼”令人冲动选择、真假难辨、望而却步......因此在选购和使用中,需把握朱泥的特点,多看少买,方能提升“眼力”。

宜兴紫砂资料

宜兴紫砂资料

泥料分类
泥料分为三大类:红泥、紫泥、绿泥
红泥分为:红泥、朱泥(黄龙山,赵庄,小煤窑),红皮龙
紫泥分为:清水泥,紫泥,底槽青,
绿泥分为:段泥(原矿段泥,芝麻段,黄金段),绿泥(墨绿泥,本山绿)
其他泥料:黑泥、青灰泥、天青泥、紫茄泥、大红袍、民国绿、降坡泥、文革泥、拼紫等。

黄龙山原矿紫泥
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炼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矿区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度,收缩比:约11%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

黄龙山原矿底槽青
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炼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
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矿区地: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山
烧成窑温:约1150度,收缩比:约11%
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

浅谈紫砂朱泥的特点

浅谈紫砂朱泥的特点

浅谈紫砂朱泥的特点作者:周小方来源:《佛山陶瓷》2013年第04期摘要:朱泥壶造形看似简单,却有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朱泥小品不论型制大小、泥料的品质、茶艺的内容、文化内涵以及壶艺特点,都是壶中的极品。

朱泥壶是以壶体小为特点,又被称为朱泥小品。

关键词:紫砂;朱泥;泥种;泥质;小巧;细腻1 前言宜兴的紫砂泥料色彩丰富,品种多样,不论紫泥、朱泥、绿泥、段泥,都是人们珍玩的上品,其中的朱泥就异常珍贵。

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朱泥壶与紫砂壶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朱泥壶在紫砂界别具一格。

朱泥壶是以壶体小为特点,又被称为朱泥小品。

朱泥为宜兴的特有的泥种,但是朱泥小壶多见于闽南及广东潮汕沿海,朱泥因泥色而得名,在《阳羡明陶录》中又称石黄泥,色从淡黄、浅青黄到深黄,朱泥有很多花哨的名字,梨皮朱泥、水纹朱泥、大红袍等,是紫砂泥中的珍稀品种,所以朱泥壶是别具特殊风格的艺术。

2 朱泥的泥质特性朱泥一般分三种,赵庄朱泥、赵庄黄金朱泥、小煤窑朱泥、黄龙山朱泥等。

由于紫砂朱泥的泥质特殊,烧制过程中,因收缩率也较大,容易变形。

朱泥透气性好,成品表面哑光,色红带黄,时间越久颜色更加透润。

烧成后的壶身表面出现纵向的皱纹,所以自古以来都有“无皱不成朱”、“无朱不皱”之说,这也是上品朱泥壶的特点之一。

由于朱泥的泥性软嫩,天然的朱泥烧成后呈现出色泽红艳,娇妍多姿迷人的光晕,焕发出的光泽韵味也相当丰富,使得朱泥壶的视觉效果越加吸引目光。

烧成后的朱泥壶声音清脆,共振性佳,朱泥壶泥质天成,名贵的朱泥其价值是紫砂泥的数十倍。

烧成后是朱泥小品皱纹隐现,颇具古朴风华。

所以,明清以来朱泥一直被当作制作紫砂壶的极品材料。

但由于烧制困难,使得许多的紫砂艺人望而却步,因此,朱泥品种的壶成功率低,也极其珍贵。

3 朱泥的造型艺术朱泥壶造形看似简单,却尤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特色,朱泥小品不论型制大小、泥料的品质、茶艺的内容、文化内涵以及壶艺特点,都是壶中的极品。

还在分不清紫砂朱泥、红泥吗?

还在分不清紫砂朱泥、红泥吗?

还在分不清紫砂朱泥、红泥吗?说起红泥与朱泥,许多不怎么了解紫砂的壶友们就会认为这两种是同一种泥料。

1然而,实际上却不是如此的,虽说“朱”和“红”形容的都是同一种颜色,但它们在紫砂泥料当中代表的却是不一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朱泥和红泥吧,一起来看看这两者的不同之处。

紫砂红泥红泥是紫砂泥主要泥种之一,属于泥质粉砂岩,是接近地层表面的一种黏土岩。

矿料多为致密块状结构,因着矿区的不同,矿料色泽也有红色与黄色的区别。

质地均匀,含白色云母,易酥开且不溶于水。

因含铁量多寡不等,红泥矿烧成后的色泽或红中略带黄,或黄中略带红,或红中略带紫,可呈朱砂、朱砂紫或海棠红等基色,朱红中透着橘黄,色艳而不妖。

色彩的呈现与烧制温度紧密关联,使用越久越现沉稳气息。

紫砂朱泥朱泥是属于红泥类的,原矿为粘土质泥岩,黄色调,多为团块状结构。

含有白色云母片,溶于水呈糊状。

朱泥的含砂量低,泥性重,在烧制时收缩比可高达25%,所以成品率低,大多用来制作小品壶式或者是装饰之用。

如今市面上的朱泥大多分为两个矿区,即赵庄朱泥和小煤窑朱泥。

赵庄朱泥烧成后色泽红中带黄,而小煤窑朱泥烧成后则显得娇嫣红润些。

紫砂红泥与朱泥的区别1、泥性不同朱泥主要产于嫩泥矿中,红泥产于黄石夹层中。

朱泥泥性较高,砂性较弱,红泥则相反,砂性重泥性弱。

2、收缩率不同因着含砂量的多少,朱泥的收缩率较高,成品难度大。

3、色泽不同红泥的色泽是比较稳重,红而不艳的色调,朱泥的色泽较为鲜红,或者透着点橘黄,相比于红泥更活泼些。

4、成型难度不同朱泥泥性甚娇,成型难度大,大的壶型成品率低,小壶成形后则可爱灵动;红泥泥性稳定,成型工艺较易,大小壶型都可涉及。

5、泡养速度不同红泥壶泡养变化不及朱泥快速,纯正朱泥几乎每泡一泡茶都能体会到色泽的变化,泡养变化莫测,这也是壶友痴迷朱泥壶的重要原因,那种越泡养越漂亮的愉悅感只有拥有纯正朱泥壶的朋友才能体会得到,用苍白的语言是无法形容和表达的。

详解:紫砂里的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有什么区别?

详解:紫砂里的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有什么区别?

详解:紫砂里的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有什么区别?最近,有网友问小懂,紫砂壶中的朱泥、小红泥与大红袍有哪些不同?陶都紫砂泥,根据其色彩的区别被世人分为三类:紫泥、绿泥和红泥。

红泥是紫砂烧成后,外观色泽呈红色的一类陶土。

宜兴陶土中有一种叫做嫩泥的矿料,嫩泥矿层的底部,有一种坚质矿石,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说它“未触风日之石骨也,陶之乃变朱砂色”,说的就是红泥矿。

红泥中包含朱泥、小红泥、大红袍泥。

朱泥朱泥,是紫砂红泥类泥料中的精品。

宜兴朱泥有主要几个泥矿:分别为黄龙山朱泥,小煤窑朱泥,赵庄朱泥。

明清时期,朱泥没有单独名称,属于红泥的范畴。

到民国时期,《阳羡砂壶图考》才有了“朱泥”的说法。

上世纪90年代,收藏界将红泥中色泽鲜艳、品质好的红泥精品称为朱泥壶,此后,才逐渐有了红泥和朱泥的区别。

朱泥的收缩率远高于一般的红泥,普通红泥的收缩率约为13%,而朱泥收缩率可达25%。

由于朱泥收缩率较大,烧造过程中极易变形,加上古时候窑温不好控制,所以,壶体表面容易出现褶皱,甚至有“无皱不成朱”的说法。

但是,随着现代工艺水平的提高,不大会出现此种情况。

朱泥烧成以后,外观光洁明亮,色泽红中带黄,但更偏红一些,以手敲击,有铿锵的金属声。

更为神奇的是,如果用沸水冲淋朱泥壶,壶色会瞬间加深,等热水倒完,很快就会恢复原色。

小红泥“小红泥”是不加他料的嫩泥,摸上去手感光滑细腻,好像肥皂粉一样,按一下会留下指纹痕迹,可见质地松软。

小红泥和朱泥相比,制作难度比朱泥略低,烧制成品的小红泥色泽红中带黄,更偏黄一些,摸上去也是光滑温润。

大红袍如果说朱泥是红泥中的精品,那么大红袍则是朱泥中的极品。

朱泥大红袍的特点可概括为三个字:少、难、奇。

一是矿料稀少,原矿大红袍只零星散落于朱泥矿层中,通常在一个矿层的几方土中也难以挑选几两,而且其外形似泥核,所以有“泥中核”之称。

二难,是说其制作难。

由于大红袍粘性好,制作时泥料容易粘工具,而且其收缩率比朱泥更高,可达30%,所以成品率极低,制作难度也比朱泥和小红泥更大。

[转载]泥中贵族--赵庄朱泥(一)

[转载]泥中贵族--赵庄朱泥(一)

[转载]泥中贵族--赵庄朱泥(一)何谓贵族,珍贵?稀贵?非也,应为气质所体现,高贵!赵庄朱泥,须经长时的陈腐和精炼,配以一丝不苟的全手工,在窑洞内一次次的浴火重生不须印款来彰显其不凡的价值这,就是朱泥小品,一直是古今茶人最佳的伺茶利器。

朱泥,又称“石黄泥”,由明清至今矿藏量分布较为广泛,但如今绝佳的朱泥原矿已十分难得.近代朱泥大都取自赵庄和小煤窑,但98年已和黄龙山4号井被全面禁采.原矿址已成为人工湖,当今所存的原矿朱泥料已很有限,再者朱泥作品日益增多,恐怕朱泥的存世量将会消耗得更快.图1:旧矿址,现已成人工湖赵庄朱泥乃朱泥中的极品,为世所公认,而现在众所周知的黄龙山富产朱泥一说,严格来说只是牵强附会之说,其实黄龙山出产的大多是紫泥,红泥,朱泥只是占了很少的份额,且品质不高.好多人会把朱泥和红泥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朱泥属于红泥,是红泥中的极品,因此并不是所有红泥都属于朱泥范畴,朱泥只是红泥中很小的一部分.赵庄朱泥矿历年就很稀少,且名贵,在几个朱泥矿区所开采的朱泥,目前还是属在宜兴任墅赵庄山的大黄石之间的夹层内,泥矿呈土黄色,开采困难最高,泥质最好,以前价格高过紫砂数十倍,交易以斤两计价。

纯原矿朱泥之所以稀有,因其矿的形成受环境地理因素影响极大。

朱泥深得文人雅士喜爱,主因有:其烧成后胎色朱红鲜丽,再经泡养后更显光彩夺目,多呈光货壶形,壶体小巧精致、纤纤闺秀,因为一目了然,所以壶身每一部位的修饰若有一丝苟且就无法掩饰,丑态百出。

在制作和烧成过程中,纯朱泥矿的破损率甚高,制壶者一直视为高难度产品,朱泥壶的工价也一直高居不下,历史上也少有用纯正朱泥矿制作的朱泥壶,市场上许多添加铁红粉的所谓朱泥壶,充其量只算是红色的壶,绝非真正的朱泥壶。

采用夹层内开采出来的石黄泥,绝不添加任何泥料及化工原料,将石黄泥捣碎,研磨,浆溶,采取明清传承的古法手工炼制,少数以机械真空练泥,窑烧后壶体橙中透黄,呈现朱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赵庄朱泥和小煤窑朱泥的区分
现在陶人说的什么大红袍小红袍,不值得玩!朱泥大红袍泥料,早已绝迹。

有人会说什么家藏啊其实都是假的,大红袍朱泥清中末就没有原矿的了,家藏到现在得多少年啊?俞国良,民国六年所做四方传炉壶得江苏省物品博览会特等奖。

此壶的泥料俞国良言明是仿制清大红袍泥料(原矿泥料与原矿泥料调配而成)。

民国六年都需仿的泥料,现今还会再出现,可想而知了。

原矿大红袍是朱泥类泥料是极品泥料,其后原矿调配的配方在抗战时候失传了。

但决不是现今拿铁红粉调得通红的朱泥就可冒充的。

赵庄朱泥最好,赵庄、小煤窑朱泥有原矿;现在的梨皮、皱皮朱泥多为朱泥调砂,小煤窑坑已回填禁采了。

历代最著名之朱泥原矿宝山~"赵庄山",位处江苏宜兴境内;其所产之特有朱泥原矿~【黄石黄】(当地矿工习称"鹅蛋黄")更为古今文人雅士公推朱泥中之极品!赵庄老朱泥,系由赵庄山嫩泥矿的底层"黄石黄"中之精华挑拣提练而成;外观呈咖啡黑色,陶之乃现沉重之红锈色,有饱经沧桑之质感,色调朱红而不妖艳,使用日久益现沉蕴古老气息,故以产地之名命之;为濒临绝灭珍贵之名泥。

视触本泥之成品,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实堪名列极品级名朱泥而无愧!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时间之掌控要求较高,乃茶艺高手不二之器。

因冷热收缩较大,故应于使用前确实温壶之动作;冲养日久,温润而富深度,美不胜收令玩家爱不释手。

朱泥,赵庄小红泥及其制作特性朱泥行内通常是指出产于黄龙山,在嫩泥层之间的一种含铁极高的黄色粘土,由于内含熔剂性原料偏高,故烧成易烧结玻化,烧成后表面效果滋润光亮,但因其
收缩率较大(通常在25%之上),这给成型制作带来很大不便,朱泥同时也因为烧结度较高,透气性也相应较差.紫砂透气性好的固有特性较弱,朱泥顾名思义,其颜色鲜艳红亮,特别是经过泡养以后,颜色变得酡红深沉,滋润晦明,极富亲和力.赵庄小红泥,因其原矿处于赵庄(距紫砂村上袁约三里地),而后有人又称为”石黄泥”可能是因其外形似石,原矿颜色显土黄色(此石黄泥与石黄不是同一概念).赵庄小红泥因矿源问题曾一度言传”灭绝”近年在大规模的采石运动中额外挖掘出了大量的小红泥矿.笔者曾考察黄泥矿现场,它与含铁较高的石英矿共生,显而易见,赵庄小红泥石英含量极高,以前,曾有人著文说,赵庄小红泥烧成收缩率极高,显然他是把”石黄泥”和”石黄”搞混了.经过烧成式样,赵庄小红泥烧成收缩率仅为9~12%,与黄龙山底皂青相仿.经过加工处理后的赵庄小红泥.泥质细腻,粘结度,均不错,缺憾是在成型过程中泥丕失水状态下可塑性变差,喷水后触变性太高.在1180度高温烧成以后,颜色曾暗红,略带黄色.断面烧结度不完全,颗粒完整,表明透气性较好,因石英含量高,表面颗粒丰满,透度明显比黄龙山朱泥要高.朱泥与赵庄小红泥的主要区别,在颜色上朱泥,原矿朱泥颜色鲜黄细腻,有油脂感.赵庄小红泥呈土黄色,较为干涩,外形为嫩石状.烧成以后.朱泥红润鲜亮,透度较差,表面因烧成收缩大,时常有波纹皱,同因烧结度高敲击声音高尖,而赵庄小红泥颜色较暗,略呈黄,但透度较朱泥要好.在制作时,朱泥可塑性强,粘结度好,易成型,难烧成.赵庄小红泥,相对可塑性较弱,烧成成品率高.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朱泥因其烧成后颜色漂亮深得玩壶人士喜爱,但也应制作烧成,成品率太低等问题,让生产商一直视为畏途(事实历史上很少有人用纯在的朱泥制作茶壶,许多所谓朱泥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朱泥).笔者在制作朱泥的实践中,尝试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既可保持朱泥壶的纯在色泽,有可以克服原先朱泥制品天生的透气性差的局限.办法是用上好朱泥原矿,
加20%老紫泥矿(减少朱泥变形),再加10%红金底板(一种天然紫色泥矿,补充因加入紫泥原矿后的失色).烧成后效果,颜色与朱泥几乎没有区别,收缩率却大大降低,,透气性增强,更加有利泡养.隐含在朱泥包浆下的紫泥颗粒晶莹圆润,把玩性,泥质质感均得到加强.在1180度烧成,熟练工成品率几乎100%.赵庄小红泥收缩率较小,颗粒饱满,质感丰富.只是颜色较朱泥暗,又略带偏黄,不免成为一种缺憾.而紫砂制品最大优点是天然原矿所制,倘若加入化工原料势必破坏”未加任何化学料”的天然属性.,因此若没有特殊要求也就没有必要再参合,笔者应客户要求称作过试验,在赵庄小红泥中增加一些天然石黄.虽然颜色有些改观,但是没有达到朱泥这种天生的亲和力.成型上却平添了难度.仅增强可塑性只需多次重复锤炼即可解决.以笔者之见赵庄小红泥既然具备紫砂泥所有质感,透气等要求,又何须强求其它!
小煤窑朱泥原矿小煤窑朱泥产于黄龙山麓红庙小煤矿1000米夹层处,是处于煤块和砂岩之间的夹脂泥块。

泥层厚度仅在5公分到20公分之间。

且不呈片层,只为点状分布。

这就很大程度增加了开采成本和开采难度。

从50年代开始便有零星朱泥矿出产,不过产量不大。

原本小煤窑朱泥开采出来,极少单独制壶,由于小煤窑朱泥粘性很强,很多都是直接加到普紫泥或者清水泥里面,增加泥料的粘合性。

我们今天很少能看到小煤窑朱泥的老壶,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了。

由于政府加强紫砂资源的保护,97年初小煤窑朱泥矿被封闭,采矿原址上进行了覆盖修整,再在上面种树,现在小煤窑的树都已经成林了。

真正的原矿朱泥的价值不是市场上商品朱泥可相提并论!真正朱泥矿料为嫩黄色,烧成后作品为橙红偏黄。

现今随着朱泥矿料越来越希缺,假冒的化工料朱泥充斥市场。

通常都用普通
低档紫砂矿料添加铁红粉使之变红;添加玻璃水使之光亮且发铿锵之声。

在丁蜀农村随处可见添加铁红粉的血色污水横流。

小煤窑朱泥的烧结温度较低,窑温约1080度,但收缩比高达30%左右,非常容易扭曲、变形、破裂。

在制壶中对于工艺师的技艺要求很高。

朱泥壶不要偏面的求精致,要在泥料纯正的基础上谈做工。

小煤窑朱泥是紫砂朱泥中的珍贵品种,因收缩比高和含浆量高的原因,高目数的矿土烧结之后会呈现皱纹,粗看壶的表面是平整的,但细看侧面却有许多微细紧密自然收缩的流淌纹理,这就是所谓的“无皱不朱”。

二.小煤窑朱泥的特点:1.烧成后颜色温润橙红,热水冲淋立现娇嫩鲜红特色,神秘迷人。

如荷花池间玉立、若冬梅雪中含苞,卓尔不群,风韵令爱壶人神醉。

泡养日久,温润而富深度、层次变化,美不胜收。

1.泡茶水色好,泡养速度立竿见影。

一般两三泡茶后就能感觉到水色的明显变化,最终养成玉一般的质感.2.烧制难度高,小品成品率高时也仅在60%,中大品紫砂艺人极少制作。

本人曾在以朱泥作品闻名的郑玲芳老师处亲见一窑几把精美刻绘的260CC石瓢全部烧裂,令人扼腕痛惜。

3.资源性特质,封矿已十余年,矿料存世稀少。

加之具有的特殊的褶皱及纹理感,一把品相完整的原矿壶品具有像和田美玉一样良好的收藏及观玩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