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引言: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群众运动,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民主运动,给中国的政治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
首先,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期间,国内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他们通过自发组织的方式,在革命思潮的引领下,共同探索解放中国的道路。
这些活动家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奠基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促成了中国的国民革命。
通过五四运动,人民意识到只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
这种觉醒推动了中国国民革命的兴起,使中国的政治氛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后来的革命取得了有力的群众基础。
二、社会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社会觉醒和社会结构改革。
首先,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觉醒。
在五四运动期间,学生和知识分子积极参与社会运动,不满于现状,要求社会变革。
这种觉醒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个体的权利和责任,为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呼唤新文化和新思潮,批判了封建礼俗,追求现代自由平等。
这种思潮影响了中国的社会结构,逐渐改变了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促进了社会风气的开放和进步。
三、文化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五四运动期间,一大批新文学作品涌现出来,作家们通过文字传递思想和情感,反映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的心声。
这些作品带动了中国文学的进步,也为之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其次,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发起了冲击。
五四运动呼吁“拒绝封建残余”,反对封建社会的封闭思想和道德观念。
这种激进的思潮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冲击,使更多人开始反思传统价值观念,并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上。
五四运动中的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国家遭遇外部侵略,内部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急需改革。
其次,欧洲文化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使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自己的文化传统。
再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受到了不同背景的人的关注,这些人提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呼唤国人理性自觉地对待这些问题。
以上种种因素促使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这场运动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转型,意义深远。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特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特点表现为:1、民主思想。
相较于封建思想,民主思想是一种更加强调人权、公平、自由的思想。
新文化运动中,该思想支持者主张民众选举政府代表、平等社会地位,对于财富分配不平衡的问题,呼吁改革,实现幸福平等。
2、科学精神。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科技发展极为迅速而且各种新理论纷至沓来,这运动强调了西方知识的传承和学习,认为只有继续革新自己,才能把握未来。
3、真理追求。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强调推翻旧思想、革除迷道,反对传统的儒家思想束缚,真理、理智是他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以上三个方面的思想特点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激励国人创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文化。
三、新文化运动的文化特点新文化运动在思想上有自身的特点,同时其在文化上也有诸多特点:1、文化形式宽泛。
该运动支持绘画、文学、电影、音乐等形式的文化创造。
在思想创新的基础,提倡借鉴西方艺术潮流,倡导采取多元为文化。
2、文化观念先进。
文化观念意味着不同文化内在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该运动观一直倡导拒绝旧观念,推崇国际先进文化。
3、知识分子地位提高。
知识分子成为了该运动的先锋队员。
由于民主、科技、真理等思想倡导,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了鼓动和推广的主要力量。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及其影响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
而这个闸门一被打开,各种新思潮的涌流就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无法遏制的。
新文化运动首先是一场思想革命,它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向封建思想礼教发起了全面挑战,启发了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的“民智”,促进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革命、思想解放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它产生的背景: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
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经济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的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但是,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却发动了一次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封建尊孔复古思想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这个运动是从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开始的。
陈独秀任主编,李大钊是主要撰稿人并参与编辑工作。
1916年初,袁世凯称帝,在此之前,美国人古德诺发表了《共和与君主论》,杨度发表了《君宪救国论》等文章,散布中国宜于实行君主制,没有君主便要“灭亡”的谬论。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变革,同时也与同一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与影响,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深远影响。
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十分相似,两者都是在中国出现“战胜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下发起的。
五四运动反对传统封建观念,呼吁民主和科学,而新文化运动则是在认同西方现代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提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改革。
这两场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思潮,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五四运动以反对传统封建思想为出发点,呼吁自由、民主和科学,倡导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方法。
而新文化运动则提倡自由的思考和反传统的批判,推崇科学、理性和实用主义。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自由与解放的问题,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中国思想的解放开辟了新的道路。
其次,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共同催生了新一代的文化精英。
五四运动的领导者和支持者中有许多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例如胡适、陈独秀等人,他们积极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则通过创办杂志、发表新思潮文章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的加入。
这些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与五四运动的领导者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精英群体,他们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为中国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想和观念。
此外,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改革与革新。
五四运动呼吁民主和科学,要求废除封建传统,争取人民的权利和利益。
新文化运动则关注社会问题,呼吁解决封建社会的问题,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观念。
这两场运动的兴起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改革和进步,奠定了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
同时,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教育的改革。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业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通过浅析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来谈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性质中国社会影响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争论历来已久。
有人说他是中国的启蒙运动。
而我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难以与西方启蒙运动相提并论。
由于其情感主义的泛滥决定了其更像是一场文艺复兴式运动。
而且事实也是这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在哲学、宗教领域,而在文学领域,甚至五四文学革命就是新文化运动。
这就决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实质尚不是以理性主义的充分发达为核心的启蒙运动。
如果说理性觉醒的真实程度会从深层影响到情感解放的进程。
当我们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文学理性的觉醒,会发现这一推动情感解放的前提是很不充分的:一方面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现代理性精神不可能一下子在五四作家身上完成从扎根、发育到成熟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这时的传统理性已被他们(至少是在主观意识上)连根刨除,旧的已去新的未生,实际上五四作家在精神上真正所处的是一种理性的“真空”状态。
为了解决一时之亟需,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西方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直至现代主义的理性成果,由于必然的“食而不化”,他们只是“拿来”了西方理性从认识理性到价值理性、从逻辑理性到实践理性这一复杂结构中的最表层的部分,即价值理性(包括价值标准、价值准则、价值理想等),忽视乃至无视作为西方理性探索之根柢的深层动力的认识理性、逻辑理性或纯粹理性。
这种极不成熟的理性精神可以引发情感的爆发,但却没有足够的文化力量去引导情感的方向。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次思想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标志着中国革命派的觉醒和新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封建制度的不满与反抗。
新文化运动则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几年,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西方文化的倡导。
本文将分别对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起因、目标和影响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起因。
五四运动的起因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政治腐败、经济危机和外国侵略等问题。
中国人民的困境不断加深,导致了一些进步青年对于现有制度的不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五四运动爆发了。
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索是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割让山东给日本。
这一事件激发了学生们的愤怒,并形成了一场空前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其次,我们来看五四运动的目标。
五四运动的目标可以归纳为两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学生们通过游行示威、罢课等方式表达了对于国家利益的关切,并要求国家通过革命来解决问题。
五四运动的目标也包括推动科学、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念进入中国社会。
这些价值观念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是相对陌生的,但它们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拒绝传统文化的运动,主张西方文化的倡导,以它的科学性、民主性和现代性来替代传统文化的理念。
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文化发展。
其次,五四运动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运动时,一部分学生们逐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并开始接受其思想。
这些学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他们将共产主义的理念带入了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外,五四运动还推动了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
五四运动使中国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
他们开始关注并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通过不懈努力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与五四运动相比,新文化运动更加倡导以科学、民主和现代为核心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否定。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多方面的影响。
从政治、文化到社会经济层面,这次历史事件都引起了重大变革和推动。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夕的一次伟大爆发,对中国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该运动鼓舞了广大青年,呼吁民主、科学和新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源地。
其次,五四运动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这次运动中,共产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为党的建立和壮大奠定了基础。
最后,五四运动还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
通过提倡新文化运动和民族精神,对传统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反思和革新,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础。
二、文化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首先,五四运动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提倡新思潮和新文化,激发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
这次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诞生了众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其次,五四运动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民族精神,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信和自尊。
这一思想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五四运动还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三、社会经济影响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产生了积极作用,并对后来的社会改革产生了影响。
首先,五四运动提出了"科学救国"的口号,强调科学与民族复兴的联系,促使国内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学者。
这对中国科技进步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五四运动倡导劳工运动和妇女解放,对中国社会的阶级、性别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运动鼓励工人阶级争取自己的权益,促使工会运动的兴起。
同时,五四运动也呼吁社会给予妇女更多的平等权利,推动了中国妇女运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五四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1.内容:作为一场猛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四个拥护者,四个反对派”的具体实践活动。
在早期,其实质是新资产阶级文化与旧封建文化的斗争。
在后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力推动以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进行了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的猛烈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尤其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了思想准备。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历史成就:(1)改变封建思想的主导地位。
在新文化运动之前,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和革命者在传播其政治观点时并没有彻底批评封建思想。
新文化运动后,封建思想受到了批评,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2)倡导民主科学思想。
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为新思想的传播铺平了道路,促进了自然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做好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人民的民主意识,在五四爱国运动中起到了宣传和动员的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激发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重要成就。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可以使语言和文字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为大众所接受,从而为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4.缺陷:(1)优先重视民族品格的改革。
但是,如果没有改革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做法,就不可能仅依靠少数人的呼声和有限的宣传手段从根本上改革这种社会环境所产生的思想和民族性。
他们没有将新文化运动与工农运动结合起来,而是将文化运动限制在知识界。
(2)他们还避免了当时与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没有积极提出反帝任务。
(3)就当时的文学革命而言,尽管提出了“民族文学”的构想,但当时的文学活动仅限于某些知识分子,不可能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和农民。
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盲目批评和对西方学习的完全肯定是单方面的,最终导致西方文学的不完整和对东方文学的否定,这是中国古典文化衰落的开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大范围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这场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
这场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精神成为中国近代的宝贵精神财富。
本文通过浅析五四新文化的性质来谈谈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关键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性质中国社会影响
五四运动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北京、上海、济南、武汉、长沙、广州、南京、杭州、开封等地的学生纷纷举行罢课游行。
后来运动逐渐开始扩大,上海工人、学生、商人同时罢工,罢课,罢市。
最后“三罢”运动迅速扩展到全国22个省的150多个城市,中国工人阶级以崭新的战斗姿态、英勇顽强的精神和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显示出自己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先锋队伍和领导力量。
总的来说,五四运动是以学生为先锋,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民主运动,具有伟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新文化运动则是以1915年《新青年》创刊为开始的标志,比五四运动早四年。
除时间上的差异外,五四运动是在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和迅猛发展,又极大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总的来说,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的性质及意义:
1,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虽然中国共产党当时尚未诞生,但是已经有了一批赞成俄国革命的先进知识分子,一些人更直接充当了运动的组织者或指导者。
在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到工人中间,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群众,从而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运动期间,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已有了发展和壮大,且在运动后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运动的内容和方向也在朝着反帝反封建的目标发展。
这都表明旧民主主义革命正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2,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表现了中国人民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
以此为后盾,中国代表在巴
黎和会上采取了强硬态度和正义立场,拒绝和约签字,开创了近现代中国外交史敢于
抗争的先例,同时则使皖系军阀政府声名狼藉,迅速由盛趋衰。
3、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在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
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
解放。
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
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
它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
了中国文学时代的新局面,同时这支生力军在社会科学领域和文化艺术领域中都起到
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为中国社会的发
展形成巨大推动力量。
4、五四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学术界的繁荣。
在新文化运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旧思潮之激战”,就是延续和发展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或“旧学”与“新学”之争,它以新派高歌猛进、旧派一败涂地的战绩在近代思想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经
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学术界开始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力图批判地继承优
秀文化遗产,从而也促进了国学研究的繁荣,造成了生动活泼的“小百家争鸣”的局面。
总之,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掀翻了封建
伦理道德、陈腐观念的统治;它弘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为各种各样的外国的哲学、社
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传入敞开了大门,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它同时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
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但是纵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程,有一种思想极大地影响着历史的发展,那就是激进
主义。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大范围展开之时,运动领袖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激进的
主张,例如,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吴稚晖主张要把线装书都跑到茅厕去,鲁迅也把
中国历史文化比喻成连续不断的人肉宴席,等等。
这些激进主义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确进行了一些打击,对于新思想的建立起到了一些效果。
同时它
也对现在的国民信仰缺失、中国传统文化断层现象有一定的影响。
另外,由于这个运动是在政治危机的形势下出现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条
件进行充分的理沦研究,往往用形式主义的方法看问题,认为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
是绝对的坏,缺乏批判和分析的眼光。
他们过分看重传统文化的消极方面,而对其积
极方面估计不足,客观上带来了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不良影响。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并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
解放了思想以后,各种各样的思想就都可以进来了,从无政府主义到自由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到法西斯主义等在中国都有代表人物,都在那争鸣过,它造成了一个可以百家争鸣的局面。
那时候学校也开始有新学堂,也教了一些新的课程,有了一些新思想,要男女平等,要女的也能够去上学,能够婚姻自主等等,人们开始有独立的思想。
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五四新文化运动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激进派,这些激进派后来接受了十月革命的暴力运动,他们有的主张强制性的思想改造,有的从事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其中蒋介石在1924年的演讲中说:“现在世界只有两种斗争,一种是民族斗争,一种是阶级斗争。
”被压迫民族一定要起来斗争,求独立,这是人类的天性。
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一定要反抗资本阶级,不仅不再做资本阶级的奴隶,而且还要根本摧毁资本阶级不劳而食的社会基础。
这两种斗争,最终事实上都要通过武装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中国的革命,要在阶级斗争之中,来求民族独立;在民族独立之中,来求革命成功。
”共产党的毛泽东也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口号,并经过全体革命人员的努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从此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建国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出了科学的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