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爱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精选6篇)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是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
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
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
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
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其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对学生门的一腔爱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学生们,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的书总是有排斥的心里,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
很多教育类的书籍总是用高深的理论堆积而成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所以领略不到他们所阐述的情境吧。
但是这本书通过记录校园中的生活,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还有学生们的作文等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用最真挚、朴质的文字阐述着高深莫测的理论。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
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
李镇西爱的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的教育读后感《李镇西<爱的教育>读后感》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的教育》,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
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有的只是平凡而细腻的教育故事,但就是这些看似普通的点滴,却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讲述的一个个教育案例,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爱。
这种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个细微的举动中,每一次耐心的倾听里,每一个鼓励的眼神间。
这让我想起了我曾经的一位老师,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爱的教育。
那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姓王的女老师。
王老师身材娇小,但却有着无比强大的气场。
她总是面带微笑,让人感觉特别亲切。
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成绩很不理想,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我觉得自己特别笨,怎么努力都学不好。
那天放学后,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对着试卷发呆。
就在这时,王老师走了进来。
她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坐在我旁边,拿起我的试卷,仔细地看了起来。
“这道题其实你思路是对的,就是计算的时候粗心了一点。
”王老师指着试卷上的一道题对我说。
我低着头,小声说:“老师,我是不是太笨了,怎么都考不好。
”王老师笑了笑,说:“傻孩子,怎么能这么说自己呢?一次考试成绩不好并不能代表什么。
你看,你这几道题不是做得挺好的嘛。
”她一边说,一边在试卷上圈出我做对的题目。
接着,王老师又耐心地给我讲解了我做错的题目,她的讲解特别细致,每一个步骤都讲得清清楚楚。
在她的讲解下,我突然发现这些题目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老师相信你,只要你认真一些,下次一定能考好。
”王老师看着我的眼睛,坚定地说。
那一刻,我心里暖暖的。
我抬起头,看着王老师,用力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学习更加努力了。
王老师也经常在课后帮我辅导功课,还会给我一些额外的练习题。
每次我有一点点进步,她都会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我,这让我信心大增。
还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演讲比赛。
我特别想参加,但是又很害怕自己表现不好。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七篇写范文网

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七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篇1)很喜欢听李镇西老师讲的课,也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便买来阅读。
读上这本书,我就有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书中一个个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明白了当一名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孩子的心,也让我明白了应怎样去爱这些孩子。
“爱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李镇西老师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班里的每个孩子都会引起他的兴趣,如孩子们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孩子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们的快乐和痛苦有哪些,他都了如指掌,如:家境困难而品学兼优的宁玮善良节俭,父亲病逝,家庭欠债的伍建有了辍学的念头,高考落榜宁玮情绪波动很大。
他总是能及时地发现孩子们哪里需要他的帮助和指点,他把学生当成朋友,学生也把它当成朋友。
“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
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
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
”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学生笔记本上写上小诗,李老师正是因为有这样一颗童心,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
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李老师对“后进学生”的爱更能体现他爱孩子的心。
他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绝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
”万同,一个典型的“后进学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篇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4篇)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渴望被关心、关注、关爱,可是长久的对需要爱的人施之以爱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
然而,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在他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爱心与教育》中,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施爱育人”的感人故事。
在阅读过程中,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学生对李老师真诚的爱的回报,每一幕都让我为之感动,不断的引发我思考。
在“爱心和童心”这部分的描述中,引起我共鸣的是:“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正如书中所言:“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
”我们每一位教师,如果你是爱学生的,就必须有一种能力——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世界,而非颐指气使、强行命令。
“与顽童打交道(后进学生的转化)”中,给我很深印象的有这样三个观点:1、讲求民主: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人的愿望火花”。
我们即使在指出学生不足时,也不要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要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力。
错误面前人人平等,优生差生一视同仁,即便是老师错了也要公开向学生道歉,用心灵赢得心灵,用真诚走进“后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被后进学生真心接纳了,他们就会“因亲其师而信其道了”。
2、讲究科学: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我们为人师者不但要引导后进孩子“善于发现自己的可贵之处”,更要鼓励他们勇于用“高尚的我”战胜“卑下的我”,还要有耐心等待后进学生循序渐进的拔除自己各种缺点的“杂草”,让他们通过自我控制逐渐减少犯错的次数。
最令我动容并且引发我思考的是:3、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文中谈到:没有健康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人,是不幸者,而我们眼里的“后进学生”,几乎都是这样的不幸者!由于在智力水平、行为习惯、知识基础、家族背景等等方面的差异,“后进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与班集体同步,于是心灵的悲剧便发生了:自卑自贱但表面上满不在乎,上课无法听懂又不得不日复一日地坐在教室里,作业往往完不成只好胡乱应付,因此常被各科老师斥骂,受尽了学生的白眼,于是处处与集体作对……多么真实的写照!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尊敬的教育者们,请时刻都不要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

Don't waste the best time in unnecessary waiting and indecision.简单易用轻享办公(页眉可删)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心得1我认真拜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触颇多。
李老师学识广博、乐于钻研,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一生的心血和智慧。
在平凡的教育教学之路上,李老师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做一名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做一名善于创新的教育者,做一名爱心育人的教育者。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情怀和坚守。
一、提高自身素养,做不断学习的新教师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理解,不是成绩单、分数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
李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来开展自己的活动。
从教之初,他也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向大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渐渐成为一个自觉思考和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
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成长之路和应有的品格,看到了教育者爱的力量。
在注重创新能力的今天,僵化的知识传授和课堂模式已远远不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师的教学必须要使学生能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活”起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因此,教师不能满足已有的知识,要在不断学习本学科最新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其它学科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以科学知识不断武装自己,以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触类旁通,而且还应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教师以丰富的知识塑造人格魅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精选4篇)《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马上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收集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书心得体会1有幸读到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起初是出于要完成读后感的任务才把这本书买了回去,捧读这本书时,说实话,我不想逐字逐句地推敲,但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投入,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我陶醉着、感叹着进入了一种会意忘文的阅读境界,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
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教书几近十年,随着岁月的流逝已变得毫无棱角,常常以“平平淡淡才是真”安慰自己。
只到捧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识到,实际上所谓的单纯是苍白,是肤浅;所谓的平淡是平庸,是无为。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
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
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
”是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
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
”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跟李老师相比,我的学生年纪更年轻、心灵更稚嫩,更需要我去呵护、去关心、去琢磨、去引导他们。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2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12篇《爱心与教育》该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
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
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
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
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
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
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
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
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当品看完一部著作后,坚信大伙儿都是有许多非常值得共享的物品,现在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纪录一下了。
但是阅读感想要怎么写才适合呢?下边是我为大伙儿梳理的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范文(优选3篇),热烈欢迎大伙儿共享。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阅读感想1“一个真心实意的教育工作者另外必然也是一位真心实意的人道主义精神者。
德育教育,最先是充斥着情感的文化教育。
离开感情,一切文化教育都无从说起。
这种就是我在看李镇西名篇《爱心与教育》的笔记一中所摘录出来的句段。
赵老师就是我最尊崇的优秀教师之一,今读过他的《爱心与教育》的笔记一,我也是对他十分尊崇。
在“笔记一”里,赵老师所具备的一颗童真令我敬仰,赵老师对学员的善心也是令我震撼人心!学员生日时亲自送上的一本书、一张生日卡、一两句真诚的祝愿,为学员办生日晚会节目,跟学员一起举办篝火狂欢,一直关心高考失利学员宁玮……令学员打动的另外,也体现了了传道受业高尚的师德师风风采,殊不知赵老师却把这一切称作是“在还学员的债”,它是何其的弥足珍贵!全篇文章里,沒有绮丽的文辞装饰设计,沒有英雄王座的杰出创举,都是记述着赵老师与他的学员们中间产生的最平时的事,可这种事又极为的非凡!给学员送上生日祝愿,为贫困生捐助,这种大家大部分教师也做了,但是几个能像赵老师那样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出来?并且大家几个能保证像赵老师那样对学员是一种单纯的、没有一切功利性目地的喜欢呢?大多数情况下,大家教师对学员的说白了“爱”,是不是创建在某类“功利性”的成份上呢?这种非常值得大家好好去思考。
“爱学生,就务必擅于走入学员的情感生活,而要走入学员的情感生活,最先就务必把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去体会她们的所有喜怒哀乐。
”赵老师是大家的榜样,非常值得大家每一个为人正直传道受业好好去学习。
赵老师所选用的一连串教育理念也是令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这本书中的故事让人感到真实,而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我一直认为,最有资格评价一名教师好坏的只有他的学生。
书中的学生是这样描述他眼中的李老师的:是啊!我们尊敬李镇西老师,但决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老师,更在于他是我们的“镇西将军”,是我们的“老李”。
我们因为他具有正直、纯朴、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等实实在在的品质而尊敬他,因为他那杰出的才华而佩服他,因为他那令我们折服的教育思想感激他,当然,还有他的激情,他的幽默,他的“孩子气”……都让我们感到亲切因而敬重他。
但这一切决不是对他的顶礼膜拜,而是在三年朝夕相处、互相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朋友般的真挚情意。
我们把他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甚至有缺点的人,而不是把他看作一个至高无上、完美无缺的神;我们更多的是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而忘了他是老师。
正因为这样,我们将永远拥有一位实实在在的朋友——老李,而不是只在高中三年拥有一个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还有一个多月,我们就要高中毕业了,李镇西老师将不再是我们的“老师”了,但他将永远是我们真诚的朋友!我想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样的一段评价远远比一张荣誉证书来得不易,而文中的“老李”这一称呼应该比“优秀教师”这样的称
号来得更让人觉得心暖吧!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
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
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不是流水线上下来的机械拼凑,不是坐在书斋里的玄妙之思,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文字,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每一页都写着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
这是我一直在寻找的文字:没有屠龙的玄虚,没有弄巧的文笔……这是我所熟悉的文笔:朴素中闪烁着华美,舒展中流动着智慧……这样的文字是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
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
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是不幸的。
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
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一路阅读中,我在问自己:如果万同是我的学生,我会怎么做?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会如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谈心,讲道理,但我会容忍他太多的反复吗?我想不会,我会伤心,会愤恨,会觉得万同是不可教育的学生,我自己已经尽了力,而“教育不是万能的”。
读完了《爱心与教育》,受其感染,我又特意爬到网上浏览了可能见到的关于李镇西的帖子,李老师的博士导师是苏州的朱永新教授,教授有句名言: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
无疑李镇西是教授的理想学生,在《爱心与教育》里,他更像一个孜孜以求的学生,学生成了他每日必照的镜子,学生成就了李镇西,李镇西也培养了形色不一,成就不一的学生。
成为李镇西的学生是幸运的,我能够感受到杨嵩苦求成为他的学生,黄金涛不悔成为他的朋友,万同内心里要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这和李镇西的人格魅力有关系,而这种魅
力强烈影响了他的学生成长。
教授说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
网络里有一篇火药味极浓的“镇西走了”,然而就在4月里,李镇西重新回到了讲台,回到了学生中。
听其言,观其行,作为一个普通教师无法不生出由衷的赞叹和喝彩,李镇西太少,我们理当珍惜,好好地学习!
身为一个数学老师和多年的班主任, 读了《爱心与教育》, 那真实的文字在我掩卷之后不断冲撞我的灵魂。
班主任是和家长关系最密切的教职岗位,最能得到家长的殷殷嘱咐,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也就罢了,但是李镇西关爱他的学生竟到了无可复加的程度,学生生日、困难、交友、病痛、困惑、犯错都成他切入学生心灵的最佳的契合,唯其心灵沟通,学生如彼之十指的那种要命的感觉,真的让我们汗颜。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已自成体系,从《爱心与教育》中可以看出不断试验、不断修正的轨迹,无论是“未来班”还是万同的转变,都可以得出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分数固然需要, 但教育决不仅为此,教育更是为了育人。
《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在教学长河中跋涉的成果,没有对教育的爱,就不会有足以令人动容的这许多案例。
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