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浙江《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鉴赏:修辞手法作者:石敏来源:《广东教育·高中》2013年第01期【金题体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年浙江卷)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分)参考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将没有展开的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生动传神,表达了作者对芭蕉的怜惜喜爱之情。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考点精析】1.比喻:俗称“打比方”,用某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喻体和本体必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且必须具有相似点。

比喻力求贴切,通俗、新颖。

例: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比拟:比拟有两种,拟人和拟物。

(1)拟人:就是把物当做人来写,使之人格化,使物具有人性、人情。

(2)拟物:有时是把人当做物来写,有时是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

新晴(宋)刘攽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作者通过“偷”、“翻”等动作,将南风人格化,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这个老朋友“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3.借代:不直接说出某人或事物,而借用同这个人或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

如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外部特征代人或事物等。

例: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运用借代手法,用颜色“绿”代替绿叶,用颜色“红”代替红花。

《未展芭蕉》 《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古诗词鉴赏答案

《未展芭蕉》 《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古诗词鉴赏答案

《未展芭蕉》《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古诗词鉴赏答案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试题】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1.还未展开芳心2.示例: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作者简介】钱珝,唐代诗人。

字瑞文,吴兴(今浙江吴兴县)人。

钱起曾孙。

公元879年(唐僖宗乾符六年)举进士,累迁尚书郎。

公元895年(唐昭宗乾宁二年),由宰相王抟举荐,擢为知制诰,又升任中书舍人。

公元900年(兴化三年),王抟被贬,钱珝亦受牵连而被贬官,出为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司马。

后不知所终。

《全唐诗》录存其诗一百零八首,编为一卷。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汉族,山西秀容人。

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

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

其诗奇崛而绝雕琢,巧缛而不绮丽,形成河汾诗派。

晚年致力收集金君臣遗言往事,多为后人纂修金史所本。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注释】《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1.同儿辈赋句:和儿女们一起做关于还没开放的海棠花2.一重重:一层又一层。

形容新生的绿叶茂盛繁密。

3.小蕾:指海棠花的花蕾。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及赏析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答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及赏析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阅读答案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翻译及赏析原文及译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先寄庞公少府春露滴珠莺独啼,紫燕双飞玉筝悲。

当时庞公栖梧阁,几许琴书与管弦。

诏使团扈闻机上,更安黄鸟发归年。

海棠未开肠断处,梨花先放眼妖娆。

乱香飘簟溪冷树,朝雨洒毡池平沙。

岂料纵使明君知,还须访旧梁王家。

墙有残青如画里,堂无人影响心嗟。

赤壁落崖经百转,忽然鸾鹤一时闲。

庞公手翻霓裳曲,西汉故园今夜月。

想见故人行路难,花落梦中滁州山。

•原文: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先寄庞公少府。

春露滴珠莺独啼,紫燕双飞玉筝悲。

当时庞公栖梧阁,几许琴书与管弦。

诏使团扈闻机上,更安黄鸟发归年。

海棠未开肠断处,梨花先放眼妖娆。

乱香飘簟溪冷树,朝雨洒毡池平沙。

岂料纵使明君知,还须访旧梁王家。

墙有残青如画里,堂无人影响心嗟。

赤壁落崖经百转,忽然鸾鹤一时闲。

庞公手翻霓裳曲,西汉故园今夜月。

想见故人行路难,花落梦中滁州山。

•译文:我们这一群同龄人写下了一篇关于未开放的海棠的文章,首先寄给了庞公少府。

春天的露珠滴在花瓣上,只有黄鹂独自啼叫,紫燕双飞,玉琴却悲鸣。

那时的庞公住在一个高楼上,那里有许多琴书和管弦。

官方的使者听到了风声,黄鸟却已经归去了。

海棠还没有开花,我感到一种肠子断的痛苦。

梨花却已经先开了,眼前的景象妖娆迷人。

香气在冷树上飘动,雨水在平静的池塘上落下。

即使这件事被明君知道,我还是要去拜访梁王家里。

这个房子有一面墙上残留着淡淡的青色,仿佛是一幅清新的画作。

但房间里没有人的身影,这令人感到惋惜。

经过百转的赤壁崩塌下来,忽然之间,不再有鸾鹤的踪迹。

庞公手拿着霓裳曲,穿越时空,到了西汉故园,一轮圆月挂在天空。

他想起了故人,却发现再次见面已经不可能了。

就像花落在梦境的滁州山里,要重温她已经不容易了。

赏析这篇文学作品是唐代的王之涣所写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由于王之涣的诗歌作品构思深远,气韵磅礴,所以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并且被视为“王之涣之难写作品”。

浪漫、感性、意境深长,是这篇诗歌的主要特点。

(浙江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浙江版)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2.(2010浙江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考向分析2011年的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清朝纳兰性德的词《蝶恋花·出塞》,设两问,第一问: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赋3分。

这一问考查对诗歌特点的把握与评析能力,要求能从理解词句本身的意思入手,关注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全方位地评价其特点。

第二问: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赋4分。

这一问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要求能够找准赏析点,掌握鉴赏术语,结合诗歌分析。

2012年与前两年略有不同,选用两首诗歌作为阅读材料。

一首为唐朝钱珝的《未展芭蕉》,一首为金朝元好问的《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第一题找两首诗的共同点“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状态的植物,均以________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赋2分。

第二题“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没有要求是分析共同的表现手法还是不同的表现手法,要求考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赋5分。

2011年考到了结构特点、表达技巧等考点,2012年考到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几个考点。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

浙江省近十年高考诗歌鉴赏一、(6分)(20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日暮倚杖水边①(金)王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和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二、(6分)(200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各题。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1)词中的“两种”指的是,“一家”指的是。

(2)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

三、(6分)(2010•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四、(7分)(201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出塞[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五、(7分)(201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语文高考真题 诗歌鉴赏题(标准整理版  含答案)

2012年高考诗歌鉴赏题1、(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江城子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4分)(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4分)2、(辽宁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

(5分)(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6分)3、(上海卷)(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同“哪”。

②渺然:广阔辽远的样子。

(1)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津亭”和“客船”。

(1分)(2)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5、(天津卷)14.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8分)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北京渣油泵黄。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含答案(2012·浙江卷·T21-2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未展芭蕉(唐)钱珝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金)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状态的植物,均以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答案】还未展开芳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第一个空,抓住标题“未展芭蕉”和“未开海棠”,结合诗歌的大体内容,就可以知道两首诗写的是什么状态的植物。

《未展芭蕉》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未展芭蕉画面,并联想到了芳心未展的少女的感情与气质。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作者以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暗示并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第二个空主要抓住两首诗共同的表达情感的诗眼即可。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首诗,首句从未展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第二句写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诗人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第三、四两句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第二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比拟的手法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浙江慈溪中学黄孟轲说明:昨天7日到杭州参与省考试院组织的对今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作简评。

我主要负责对语言知识及其运用题与作文题两大块做点评,对其他题目也做一些评点,匆匆写就没有深究,非常粗浅,只代表我个人的意见,供同行或考生参考。

但这份试题当然还不是我们所理想与期待的,浙江题这几年总体看总还是差强人意,与我们浙江这样一个文化渊源深远的大省相差较远,从某种角度看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省的语文教学的发展;死做题,机械训练,弱智化教学,愈演愈烈,学生可怜,我们语文老师也常常弄得连“语文田地里的麦苗与韭菜”也分不清了,这些不能不说都是高考的制约的后果,但真正“自由”哪里可能。

只是,我作为一个普通语文老师也只能在在强大的“网”势当中,做一些对得起良智的事而已。

想想在体制内,也许命题的老师也有苦衷。

下面我说的一些话也只是体制内的相对而言的一些个人观点与随意的一些评说。

母语本质,生活热点,人文意蕴2012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简析浙江慈溪中学黄孟轲今年我省语文试卷除阅读文体与作文题型有一些变化外,总体继续保持命题思路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对我省近十年语文教学的课程改革也有一定的体现,一定程度上以达到与我省将要要启动的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作对接。

整体难度应该跟比前两年有下降,估计平均分会比上年提高5分左右。

整体看来,试卷应该比较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语文味较浓,能贴近当下生活实际,文化意蕴浓厚;注重考查比较思辨能力和素养。

下面分三点来阐述。

一、母语本质与语用语境今年试题一大特点是能够较好体现母语考试的语言特性,既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凸显语文的本质,又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当中的语用语境意义。

如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七道题,题型同往年没有大的变化,像第5到第7题的语言运用看似又回到多年前的题型,没有什么创意,但能够较好的凸显了语文的本质特性的考查。

1.语料选材鲜活,贴近时代生活。

语言基础知识题与语言运用题的题干的设置,与生活、政治、经济、艺术等社会文化热点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浙江)
未展芭蕉(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题目及答案】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还未展开状态的植物,均以芳心一词表达诗人的爱怜之情。

(2 分)
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5 分)
答案:
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又把它比拟成芳心未展的少女,用“东风暗拆”想象芭蕉终于展开,不仅传神,而且传达出美好的情思。

第二首运用衬托、比拟、对比等手法,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背景】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诗人作此诗时已入暮年,时金已灭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乡,抱定了与世无争的态度,过着遗民生活,他自觉已无法周济天下,于是只能坚守自已节操,独善其身。

诗句也许从一个侧面,借未开之海棠,寄托了自已的这种心态。

【简介】
《未展芭蕉》
以芭蕉的形状、色泽设喻。

由未展芭蕉的形状联想到蜡烛,这并不新颖;“无烟”与“干”也是很平常的形容。

值得一提的是“冷烛”、“绿蜡”之喻。

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绿”、“冷”,不仅造语新颖,而且表达出诗人的独特感受。

“绿蜡”给人以翠脂凝绿的美丽联想;“冷烛”一语,则使人感到那紧紧卷缩的蕉烛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

“芳心犹卷怯春寒”。

卷成烛状的芭蕉,最里一层俗称蕉心。

诗人别开生面,赋予它一个美好的名称——芳心。

这是巧妙的暗喻: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

从表面看,和首句“冷烛”、“绿蜡”之喻似乎脱榫,其实,无论从形象上、意念上,两句都是一脉相通的。

“蜡烛有心还惜别”。

“有心惜别”的蜡烛本来就可用以形容多情的少女,所以蕉心——烛心——芳心的联想很自然。

“绿蜡”一语所显示的翠脂凝绿、亭亭玉立的形象,也容易使人联想到美丽的女性。

在诗人想象中,这在料峭春寒中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如果说,第一句还只是以物喻物,从未展芭蕉的外在形状、色泽上进行描摹刻画,求其形似,那么这一句则通过诗意的想象与联想,把未展芭蕉人格化了,达到了人、物浑然一体的神似
境界。

句中的“犹”字、“怯”字,都极见用意。

“犹”字不只明写当时的“芳心未展”,而且暗寓将来的充分舒展,与末句的“会被东风暗拆”遥相呼应。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而且写出了它的感觉与感情,而诗人的细意体贴、深切同情也自然流注于笔端。

三、四两句却又另外设喻。

古代的书札卷成圆筒形,与未展芭蕉相似,所以这里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

从第二句以芳心未展的少女设喻过渡到这一句以缄封的书札设喻,似乎又不相连属,但读时却感到浑然一片。

这奥妙就在“藏”字上。

书札紧紧封缄着,它的内容——写信者的一片“芳心”就深藏在里面,好像不愿意让人知道它的奥秘。

这和上句的“芳心犹卷”在意念上完全相通,不过上句侧重于表现客观环境的束缚,这一句则侧重于表现主观上的隐藏不露。

未曾舒展的少女情怀和包蕴着深情的少女书札,本来就很容易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

但三、四两句并非用另一比喻简单地重复第二句的内容,而是通过“藏何事”的设问和“会被东风暗拆看”的遥想,展示了新的意境,抒发了更美好的情思。

在诗人想象中,这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然而,随着寒气的消逝,芳春的到来,和煦的东风总会暗暗拆开“书札”,使美好的情愫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之中。

既然如此,就不必深藏内心的奥秘,应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

这后一层意思,诗人并没有点明,读者却不难理会。

句中的“会”字,下得毫不着力,却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而“暗”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

这两个词语,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诗句写了深藏于重重新绿之中的、尚未开放而仅仅是“数点红”的海棠蓓蕾。

诗人忠告它“爱惜芳心”,不要轻易地吐蕾。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如此深情地忠告?也许,诗人想到了,如果一旦开放,几场风雨之后,花就会很快坠落、凋零,为了它的不至于很快谢落,为了它的长久,诗人宁愿红蕾深藏。

也许,诗人想得更深,认为真正的“芳心”是不应该轻易吐露的,像桃李那样在春风中追逐、嬉闹,只是一种炫耀,一种浅薄的表现。

诗句虽然用语平易,却意味醇厚,耐人咀嚼,留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作者以一首海棠诗暗示、告诫自己的儿女们要稳重行事,要像海棠一样不轻易显露自己的芳心,保持自己内心的纯洁。

“芳心”是一个双关词语,一层意思是海棠花的花心。

另一层是儿女的爱慕之心。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钱珝,字瑞文。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

他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