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推公选与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比较
国家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解析

国家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解析国家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的选拔与任用制度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目的、程序、标准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目的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的目的是确保公务员队伍的素质与能力,以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为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主要目的包括:1. 提高政府效能:通过选拔与任用制度,确保优秀的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与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便利和服务。
2. 保证公平公正: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能够公正、公平地选拔合适的人才,避免腐败和不正当行为的发生,确保国家机关的权力不被滥用或侵犯。
3. 优化公务员队伍结构:通过选拔与任用制度,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务员,提高其整体素质,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二、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程序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程序主要包括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考察、体检、公示和聘用等环节。
具体程序如下:1. 报名:招考公告发布后,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可通过指定渠道进行报名,提供相关材料。
2. 资格审查:主管部门对报名者进行资格审查,核实其符合报考条件。
3. 笔试:通过笔试对考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考察。
4. 面试:笔试合格的考生进行面试,主要考察其应变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综合素质。
5. 考察:对面试通过者进行考察,包括查询个人背景、社会关系等。
6. 体检:对考察通过者进行身体检查,以保证其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7. 公示:将考核通过者的名单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8. 聘用:经过公示并符合条件的人员,最终由主管部门进行聘用。
三、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标准公务员选拔与任用的标准应该包括政治素质、道德品质、专业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等方面。
具体标准如下:1. 政治素质:公务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坚定信仰,忠诚于党和国家,服从党的领导。
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思考

扩大应用范围 提高科学性 强化监督机制 适应新时代需求
目前,公推公选领导干部主要在部分地区和部门试点,未来有 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将更加注重运用科学 方法,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为确保公推公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未来将进一步强化监督机 制,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
该省在公推公选过程中,注重扩大民 主参与范围,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选 拔过程中来。同时,该省还注重加强 干部考察和考核工作,建立完善的考 核评价体系,确保选拔出来的人员具 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此外,该省还 注重加强干部培训和教育,提高领导 干部的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
分析评价:该省的公推公选改革措施 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扩大民主参与范围,提高领导干部 的素质和能力。同时,这种选拔方式 也有利于增强干部队伍的竞争性和活 力,推动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分析评价:该市的公推公选制度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让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机会 参与领导干部的选拔。同时,这种选拔方式也有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推动干部 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
案例二:某省公推公选领导干部改革措施
背景介绍:为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 制度改革,某省在全省范围内推行了 公推公选领导干部的改革措施。
选举结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确保选举公正公平。
选举结果与任用
结果通报
组织部门向社会公布选举 结果,对胜出者进行表彰 和奖励。
任职安排
根据选举结果,对胜出者 进行任职安排,发挥其领 导才能。
考核与评估
对公推公选出的领导干部 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确 保其工作表现符合预期。
03
优缺点分析
优点分析
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是指根据干部选拔任用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对干部进行选拔、评价和任用的方式。
目前常见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包括:
1. 综合考评选拔:通过综合考核、考察、面试等环节,综合评价干部的综合素质、业绩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确定其是否适合干部岗位,并进行任用。
这是较为常见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
2. 考试选拔:干部通过参加专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学历背景等确定干部是否适合特定岗位,并进行任用。
3. 人才引进选拔:通过引进外部优秀人才,补充和提升组织干部队伍的能力。
4. 民意推荐选拔:就特定岗位,通过广泛征集民众意见和推荐,选拔适合的干部。
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基层和一些特定岗位的选拔。
5. 内部竞聘选拔:在组织内部,通过广泛征集干部意见和自荐,进行招聘、选拔,确定适合的干部。
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对干部晋升、升迁等内部干部选拔。
以上是常见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不同组织和不同岗位的选拔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公平公
正,根据干部的能力和潜力进行选拔,为组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规范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工作的对策建议

湖南省株洲市纪委书记杨平实 名上网两个多月来, 经历了由遭辱 骂到受网民喜爱的全过程, 如今网 友 亲 昵 地 叫 他“ 杨 平 同 学 ”。他 很 在 乎这个称谓, 开心地说:“没想到 47 岁还能当一回同学。”
今年 4 月, 杨平发现网上有很 多 抱 怨 市 政 府 的 牢 骚 , 如 马 路“ 开 膛 破 肚 ”, 导 致 交 通 不 便 ; 城 管 赶 走
当前, 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初始 提名工作, 从长远发展和机制创新 角度来分析, 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 的问题。一是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 名制度不健全, 二是干部选拔任用 初始提名责任难追究, 三是干部选 拔任用初始提名方式待完善, 四是 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的参与者素 质有待提高。为进一步规范干部任 用 初 始 提 名 工 作 , 根 据《 干 部 任 用 条 例 》、《 党 内 监 督 条 例 ( 试 行 ) 》 等规定, 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 名工作存在的问题, 结合各地实际, 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二、以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 为方向, 规范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方 式 。一 是 落 实 群 众 民 主 推 荐 提 名 权 。 要把初始提名权真正交给群众, 做 到逢缺必推, 即组织上不事先定调, 经过民主推荐自下而上产生考察人 选 , 实 现 干 部 任 用 从“ 上 面 定 人 头 , 下面画圈圈”向“群众推人选, 组织 画 圈 圈 ”转 变 。 二 是 规 范 领 导 干 部 个人署名推荐。要鼓励领导干部以 个人名义对确实优秀、突出的干部 进行署名推荐, 尤其要注意采纳上 级分管领导的任用意见。因为上级 分管领导对某一领导职位的特点及 干部配备需求有非常清楚的了解, 而且作为分管领导, 在日常工作中 使用和接触干部最多, 其提名有利 于工作开展或缩短干部调配后的磨 合期。三是完善全委会成员民主推 荐提名制度。实施全委会提名, 不可 能把所有管辖权限内的干部都纳入 提名范围。从现实可行性考虑, 可以 将社会关注度高、权责较大的地方 党委、政府工作部门正职和下一级 党政正职, 列为重点管理岗位, 通过 召开全委会以民主推荐的方式进行 提名。在具体实施中, 要注意解决好 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要科学确定党 委全委会成员民主推荐提名的范 围。其次, 要把握好人选数量。每次
从实践探索走向制度选择——以南京市公推公选情况为例

从实践探索走向制度选择——以南京市公推公选情况为例王奇【摘要】南京市委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公推公选”这一新的“一把手”选拔方式。
这种方式由公推和公选两个方面组成。
公推,是指在个人自荐、联名举荐和组织推荐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民主的方式产生初步人选,主要是解决初始提名权和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问题;公选,是指让更多的人参与比较和选择,主要是解决多数人选人和好中选优的问题。
公推公选一般包括发布岗位和任职条件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民意选择、组织考察、差额票决、任前公示、依法任命等9个必经程序。
【期刊名称】《群众》【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2页(P15-16)【关键词】公推公选;制度改革;南京市委;实践探索;组织考察;“一把手”;选拔方式;探索实践【作者】王奇【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委【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7南京市委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在探索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公推公选”这一新的“一把手”选拔方式。
这种方式由公推和公选两个方面组成。
公推,是指在个人自荐、联名举荐和组织推荐的基础上,通过扩大民主的方式产生初步人选,主要是解决初始提名权和在多数人中选人的问题;公选,是指让更多的人参与比较和选择,主要是解决多数人选人和好中选优的问题。
公推公选一般包括发布岗位和任职条件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民主推荐、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和民意选择、组织考察、差额票决、任前公示、依法任命等9个必经程序。
公推公选这种方式比较适合选拔“一把手”。
它更加突出“一把手”的职位特点,让知情人投知情票,参与推荐的大多是现任“一把手”,谁更适合,他们心里最有数;更加突出干部综合素质和工作积累的竞争,比的不单单是知识水平和应试能力。
把公推公选的设计理念和操作程序运用到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中,就是公推直选。
从公推公选到公推直选,实现了创新干部选拔制度和改进党内选举制度的结合。
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作者:曾涛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10期【摘要】公务员干部作为广大群众的领导者,作为与国家事业,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执行人,作为渗透进各行各业影响着人民生活起居的另一种程度的服务者,他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的考核标准及方式尤为重要。
此文旨在研究公务员干部任用选拔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方法加以完善。
【关键词】公务员干部问题及完善引言公务员干部选拔制度的完善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公务员干部的优秀与否,只有健全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才能使真正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被输入领导阶级,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美好愿景。
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公务员干部选拔制度十分重要。
一、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1.建国初期的发展。
建国初期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变相的委任制,在干部标准上提出了“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以前高度集权统一的干部管理体制在逐步向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转变,实现了自上而下国家权力体系的建立,但是选举中的民主缺失忽视了人民民主权利,选拔标准中的“唯成分论”也阻碍了人才引进的道路。
2.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务员干部选拔制度不断革新,退休制的建立废除了传统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使得干部结构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
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公务员干部选拔制度出现了公开选拔与公推直选的新兴制度形式,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公正公开化,但是在这一阶段公开公选与公推直选仅仅是处于试验阶段,还没上升到制度水平。
3.十八大以来的发展。
十八大以来,中央对干部工作提出了很多新思想,在选人标准上,提出了为人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在选人原则上,突出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强调发挥党组织在干部选拔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在选人作风上,强调要对待干部公道,对干部评价公开化,使用干部公平公正,严明组织人事纪律。
二、公务员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人才品德测评手段片面。
第三章 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

第三章公共选择理论相关案例江苏试点人事改革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县长产生华夏经纬网2003年12月8日讯:据中新网报道,今年10月中旬,江苏省在徐州沛县和常州金坛两地,“公推公选”县(市)长推荐人。
这种“公推公选”县(市)级行政一把手的方式,在全国尚属首次,连月来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经过一番公开角逐,国内首位“公推公选”候任县长于11月下旬在徐州沛县产生。
两轮民主推荐10月21日上午9点多,刚处理完手头的工作,孟铁林就拿着准备好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2寸彩照赶往徐州市中山饭店报名,这是徐州市开展“公推公选沛县县长”的第一天。
从这天起,这位39岁的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开始公开角逐沛县县长。
在规定的两天时限内,来中山饭店报名的徐州市干部共有70人。
一位报名者告诉记者,由于江苏省委组织部和徐州市委为报名者设定了门槛,“要不然报名的人会更多”。
这70名干部具有这样的共同点:学历高———大学本科以上;年纪轻———45岁以下;经验足———市级机关、市辖各县(市)区及市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企事业单位的正副职,副职一般都任职2年以上,部分还有一定的县、乡工作经历。
据了解,过了第一道门槛的70位干部,在报名后的一周内,又面对了两次考验——两轮民主推荐。
10月24日上午,徐州市辖县(市)区四套班子成员,市委各部委办、市各委办局、公司、直属单位正、副县处职领导,即754名全市副处级以上领导全部被召集起来,每人在一张民主推荐表上,划上6个人的名字。
经过计票,得票最多的前12位得以过关。
3天后,这12位胜出者,又被刷下去一半。
这次的评判者为,徐州市在职副市级以上领导干部约30人。
至此,被认为是“公推公选”工作的上半场“公推”宣告结束。
“‘公推’就是‘层层缩小包围圈’!”徐州市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这样形容在一周内进行的两轮民主推荐,“进入这个包围圈的干部,应该说,都已经经过了考验。
”“公选”各显神通相比前两轮默默旁观的“公推”,对仍坚持在“包围圈”内的6名干部而言,紧随而来的“公选”,显然更富挑战性。
浅析我国公推公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公推公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制度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新突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干部制度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公推公选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起到重要作用。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公推公选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完善公推公选制度关键要建立一套能够推动和保障其稳定发展的制度,使公推公选能够作为我国干部人事改革中的一项长期制度确立下来。
标签:公推公选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制度化公推公选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具有突破性的创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触动的是整个社会的神经,如何把“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任用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因此,公推公选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公推公选是公开推荐、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一种干部任用制度。
它是采取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考核、笔试、面试、演讲、答辩等程序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候选人选,再依法举行选举或任命的一种干部选拔任用方式”[1]。
一、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公推公选领导干部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公推公选在全国发展很快,在探索实践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更是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为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把好用人关。
1.公推公选遏制了用人的“潜规则”,把选人用人的权力交给了制度。
在我国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人治”的因素还不同程度地起作用。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就形成了仕途升迁由“个别领导”说了算的意识,这就形成了“跑官”、“要官”甚至“买官”、“卖官”的不正之风,从而导致了“一把手”在干部任用中的腐败现象。
“‘一把手’在干部任用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潜在的規则,这是因为我们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尚不够透明,监督机制不完善。
”[2]而公推公选这种新型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做到了公开透明,通过制度设计使民意在较大范围内有序参与,同时引入了竞争机制,有效地防止了“一把手”的暗箱操作,从制度上抑制了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的“潜规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领导科学2008・15不久前,南京市公推公选43个部门一把手,再度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议。
公推公选为何屡受青睐?关键在于其重视并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对于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把十七大提出的“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的要求落到实处,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一、公推公选变过去主要由组织直接提名为广泛的干部群众举荐,在人选提名方式上充分体现了群众公认的用人原则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中,干部的提名权主要在各级党委,这种提名方式的优点在于:其一,有利于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并及时将其运用到干部选拔工作的实践中去,选拔出某一地区、某一阶段党的事业发展所需要的领导人才。
其二,有利于党组织发挥其对干部队伍状况熟悉的优势,在干部提名中整合辖区范围内的干部队伍的整体资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配。
其三,有利于通过干部选拔的提名,加强宏观管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干部交流和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改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
然而,这种选人方式的突出问题在于:一是“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选才视野比较狭窄,一方面造成许多优秀人才感到缺少机会,怀才不遇;另一方面,组织上也苦于“蓄水池”较小,手头掌握的人选不足,调整班子时常常捉襟见肘。
二是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容易按部就班,提名人选易受年龄、学历、资历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产生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问题。
三是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容易出现领导干部凭个人好恶选人的问题,滋生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四是容易导致干部把个人的升迁寄托于上级领导,工作对上不对下,“只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满意”。
公推公选制度则把干部的提名权真正交给了群众,实现个人自荐、群众推荐和组织推荐的有机结合。
其突出的优势在于:一是依靠群众选干部,在大多数人中选干部,彻底打破了“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传统做法,拓宽了选人用人的视野,形成了一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选人用人机制。
二是干部群众的推荐提名结果即民意成为干部选用的决定性因素,以民意定取舍,真正实现了由人民群众选择人民公仆,体现了群众公认的原则。
三是有利于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群众观,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提名。
目前公推公选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组织推荐的配套措施还不完善,缺乏对乡镇党政正职岗位职责和能力素质要求的具体规定,推荐人推荐人选时还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人岗适宜”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公推公选变封闭式的组织考察选配为开放式的竞争择优选拔,在选拔方式上更加符合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改革取向传统的干部选拔在方式上主要是通过组织民主测评和个别谈话,即通过组织部门对干部的考察评鉴来定取舍。
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其一,有效利用组织部门长期积累的识人用人的专业优势,更有利于历史、全面、辩证地分析评价干部。
其二,对于某一特定单位的干部选拔,可以更充分地尊重单位主管领导的意见,充分考虑班子的整体搭配特别是党政一把手之间的素质搭配。
其三,操作简便易行、周期短、效率高、成本低。
但是,组织考察选配的方式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突出表现在:一是选人方式的封闭式运作,导致干部工作的神秘化,也容易出现“暗箱操作”,助长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
二是“伯乐相马”式的选人,受选人者自身素质以及对干部标准理解不一的局限,选拔干部缺乏公平、公正的参照系。
三是干部考察方式的局限与现代生活方式多元化的矛盾,导致干部考察中信息极不对称,考察失真、用人失误的现象屡有发生。
四是选人用人中缺乏有效的竞争,干部之间横向难以比较,孰优孰劣缺乏科学的评定标准。
公推公选制度有效弥补了传统选拔方式的不足,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着力构建开放式的竞争择优的用人方式。
其突出特点在于:一是打破了干部工作的封闭化和神秘化,将干部选拔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都交给群众,构建了开放式、公开透明的选人用人机制。
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按同一规则参与竞争,组织上再对干部人选的素质进行综合比较,择优任用,有效提高了选拔质量。
三是引入驻点调研、演讲答辩、任职承●谭永恒关注公选公推公选与传统干部选拔任用方式的比较33领导科学2008・15诺等环节,由过去的单纯对好干部的选择变为对“好干部和好的任职目标”的选择,实现了选人与治事的统一。
四是将组织考核、调研报告、演讲答辩、民意测验等结果以一定的权重计算相加,得出竞选干部的综合考核结果并进行排序取舍,实现了考核量化和过程公开,结果更具说服力。
公推公选制度的不足主要是程序相对烦琐、时间长、成本高、组织难度较大。
三、公推公选变干部群众有限介入为全程参与,选用干部的公开透明程度明显提高,为落实群众“四权”提供了有效保障参与权是群众民主权利的题中应有之义,党员、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落实“四权”尤其是选择权和监督权的基础和保障。
传统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中群众是有限介入,存在着参与的渠道不广、影响程度不深的明显缺陷。
主要表现在:一是参与过程存在局限性。
群众主要是在民主推荐和组织考察的环节适当参与,没有实现干部选用的全过程参与。
二是参与形式存在单一性。
群众反映意见的方式仅限于组织上确定的填写推荐表、个别谈话等,渠道比较单一。
三是参与面存在狭窄性。
在干部推荐和考核中参与表达意见的群众一般只是一个地方和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也就是基本上属于领导干部的同级和下一级两个层次。
公推公选制度有效克服了传统干部选任制度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构建了干部群众全程参与的有效机制,增强了干部选用过程的公开透明程度,为落实“四权”奠定了良好基础。
主要表现为:一是参与过程实现全程化。
从人选的推荐提名、组织考察、驻点调研、演讲答辩到民意测评和差额选举,干部选拔的全过程都向群众公开,都吸收干部群众广泛参与,构建了群众全程参与的有效机制。
二是参与形式实现多元化。
在原有召开推荐会和个别访谈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个人自荐、组织推荐、领导推荐等多种推荐方式,增加了群众座谈会、演讲答辩会等双向互动的交流环节,尤其是增加了群众对竞选者打分评判的环节,形成了群众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三是参与面实现立体化。
选拔职位的上级、同级、下级等多层面的干部群众广泛参与干部选拔工作,尤其是基层的干部、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使干部选拔的群众参与面得到极大扩充。
多元化、全程化的群众参与机制,使公推公选制度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为扩大民主,落实“四权”提供了有效保障,有利于打破干部选任神秘化、封闭化的倾向,形成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监督下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
四、公推公选变形式化的传统选举为有实质意义的差额选举,在落实选举权上有效实现了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契合以乡镇为例,传统的乡镇党政正职选举是由上级党委提名,乡镇长由乡镇人大代表进行等额选举,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举,先由乡镇党员代表选举党委委员,再由党委委员等额选举党委书记。
这种选举方式在实际运作中造成代表的选举权流于形式,代表们实际上并没有“选”的余地与“举”的机会。
因为传统干部选任方式实行的是等额选举,而且选举中要求代表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组织意图的实现,代表们实际上根本就无法进行自己的选择,他们在选举中只有权利同意某些人当选,没有权利选择哪些人落选。
因此,过去乡镇党政正职的产生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委任。
公推公选制度变乡镇党政正职的等额选举为直接差额选举,使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的选举权得到了实质性的落实。
其积极意义在于:一是实行差额选举,为选举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余地,真正把人选的最终选择和决定权交给代表,代表的选任权得到充分尊重,顺应了民主化、法治化的改革进程。
二是在党代会或人代会进行选举时,组织上不再定框子、定调子,平等地对待每一个正式候选人,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候选人竞选。
三是党委管理干部的关口前置,主要通过制定选拔标准、程序、规则和加强考核来体现党委意图,在保证候选人基本素质的前提下,将具体人选的选择权交给群众和代表,从而实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有机契合。
公推公选的局限性在于,因为基层代表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识人选人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在对差额人选进行取舍时,他们更多的还是依据感性认识。
对此,需要进一步制定措施加以规范。
综上所述,传统干部选任制度的核心在于集权,选拔的主要方法是考察,它一般体现为自上而下的、有既定候选人的选人方式,突出特点是有利于党管干部原则的直接体现。
但是,由于干部的晋升权力主要掌握在组织甚至是上级一把手手中,选人用人易受其封闭、狭窄的选才方式的局限,另外,组织或上级一把手的意图和价值评判对干部选拔过程往往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公推公选制度的核心在于分权,主要方法是竞选,它一般体现为自下而上的无既定候选人的选人方式,突出特点是变“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封闭式选人为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的开放竞争式选人。
因此,尽管公推公选制度客观上还存在着程序相对烦琐、选拔时间较长、操作成本较高等有待解决的问题,但是与传统的干部选任制度相比,公推公选制度的创新优势是明显的,它更好地体现了群众公认原则、竞争择优原则,进一步扩大了民主,落实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四权”,也顺应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探索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宿迁市委组织部研究室)责任编辑王秀芳E-mail:ldkxwx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