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基化第 1 章

合集下载

《药物合成反应》第一章卤化反应课件

《药物合成反应》第一章卤化反应课件
特点
亲核卤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产物纯度高、产率 较高等优点。
常见的亲核卤化试剂
氯化氢(HCl)、溴 化氢(HBr)、碘化 氢(HI)等氢卤酸。
氯化亚砜(SOCl₂) 、溴化钠(NaBr) 、碘化钾(KI)等卤 化物。
氯气(Cl₂)、溴( Br₂)、碘(I₂)等卤 素单质。
03
亲电卤化反应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亲电卤化反应是指卤素与带有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相 连的反应,其特点是卤素取代碳上的氢原子或取代基 。
详细描述
亲电卤化反应是一种常见的有机合成反应,其特点是 卤素(如氯、溴、碘)与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相连, 形成新的碳-卤键。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带有部分正电 荷的碳原子上,因此被称为亲电卤化反应。在反应过 程中,卤素原子取代了碳上的氢原子或取代基,生成 新的有机化合物。亲电卤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合 成手段,在药物合成和其他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卤化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1 2
引入卤素官能团
在药物合成中,卤化反应常用于引入卤素官能团 ,如氟代、氯代等,以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和药 效。
增加药物稳定性
卤化反应可以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如将烯醇式结 构转化为卤代烃,提高药物的化学稳定性。
3
调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通过卤化反应可以调节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如将 羟基或氨基等代谢敏感基团替换为卤素,降低药 物的代谢速度和排泄速度。
实例
以苯酚的溴化为例,苯酚与溴在光照条件下发生自由基溴化反应,生成2-溴苯酚。在这个反应中,溴原子取代了 苯酚中的羟基氢原子,形成了一个新的碳-溴键,同时生成了一个苯氧自由基。
05
卤化反应的选择性与控制
选择性卤化反应的条件与影响因素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1章第2节第1课时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自主学习1.研究物质的性质,常常运用□01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1)观察⎩⎨⎧直接观察:直接用肉眼观察物质的□02颜色、状态以及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等间接观察: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2)实验是□03根据科学研究的目的,尽可能排除外界影响,突出主要因素并利用一些专门的仪器设备,人为地变革、控制或模拟研究对象,使某一现象或过程发生或再现的研究方法。

①在研究物质性质的过程中,可通过□04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

②利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性质时,实验前要□05明确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和实验方案等;实验中要□06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07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写好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08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3)除了观察和实验外,□09分类和比较也是研究物质性质时的常用方法。

在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可以运用分类的方法,总结□10各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并根据物质所属的类别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预测;可以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11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异同,以及各类物质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4)除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外,在进行化学研究时还会用到□12假说和模型的方法。

在已有事实和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往往通过□13提出假说对有关现象或规律的本质以及未知物质或现象进行推测性说明,通过建构模型对物质或物质的变化进行简化模拟。

假说和模型具有□14解释性功能和预见性功能,但是所做的预测或说明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15实验来验证。

在科学研究中,随着研究的深入,往往是旧的假说或模型被推翻,而建立起新的假说或模型。

2.钠的性质、用途及保存 (1)钠的物理性质①钠与水的反应:常温下与冷水剧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12Na +2H 2O===2NaOH +H 2↑。

第1章 会计信息化基本知识

第1章  会计信息化基本知识
❖ 主要电算化会计岗位:P46
1、电算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及会计软件系统的运行工 作,要求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及相关管理经验;可由 会计主管兼任;
2、软件操作:负责输入凭证,输出账簿、报表等,要求 具备会计软件操作知识,达初级水平,可由基本会计岗 位人员兼任;
分为: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 系统
❖ 3、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处理工 具的会计信息系统,简称CAIS,它也通常被简 称为会计信息系统。
❖ 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电算化会计管理系统、 电算化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7
❖ 4、企业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 计算机为基础的、对一个组织进行全面管理 的系统,它采用管理决策模型以及最优化技 术,具有决策、控制和预测功能,辅助管理 者进行决策。
(1)通用语言和专用语言
通用语言指没有特定应用领域的程序设计语言,其典
型代表是BASIC、PASCAL、C、Delphi、JAVA等。专用 语言是为某种特殊应用而设计的语言(如:LISP和 PROLOG)。
(2)过程性语言和非过程性语言
❖ 非过程化的语言只需告诉计算机“做什么”,而不必告诉
计算机具体“怎么做”,计算机就能自动完成用户所需要 的工作。FOXPRO就属于这一类语言。如:LIST FOR SUBSTR(科目代码,1,3)=‘113’ TO PRINT
11
❖ 第二节 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 1、单项数据处理阶段 ❖ 2、部门级会计数据处理阶段 ❖ 3、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一体化处理阶段
❖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AIC)在美国 诞生
❖ 1954年10月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利用计算机 计算企业职工工资
12
会计电算化发展简介 ❖ 1979年,为了改变我国财会工作手工核算的落后局面,

第1章取代基效应

第1章取代基效应

马氏加成
反马氏加成
Cl3C←CH=CH2 CH3C→CH=CH2 三氯甲基强烈的-I效应的结果。
N N
more active
-N+R3的-I效 应,间位定 位,致钝
2、 对反应机理的影响(路径)
在一些反应中,由于诱导效应等因素可能改变 其反应机理。 如溴代烷的水解反应,伯溴代烷如CH3-Br主要 按 SN2历程进行,而叔溴代烷如(CH3)3C-Br则主 要遵从SN1历程进行。
(3)由核磁共振化学位移粗略比较
X-CH3中甲基的δ值: X δ -NO2 4.28 -F 4.26 -OH 3.47 -Cl 3.05 -Br 2.68 -SH 2.44 C6H5 2.30 X -N(CH3)2 -I -COCH3 -COOH -CN -CH3 H δ 2.20 2.16 2.10 2.07 2.00 0.90 0.23
H H O Cl Cl Cl O H
1. 2 共轭效应
1. 2. 1电子离域与共轭效应 在1,3-丁二烯CH2=CH—CH=CH2 中的键长不是 简单的单键和双键的键长,存在着平均化的 趋势。
0.154
C
nm
C C C C
0.137 nm 0.147 nm
C
more stable C C C
0.134 nm
OR2 >
+
NR3
+
+I效应:
NR >
-
O
-
同主族 -I效应: -F > -C l > -Br > I -I
- OR > -SR > SeR
O R2 >
+ +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沈阳药科大学高等有机化学课件胡春版——第一章绪论
• 分子轨道即分子中价电子的运动状态,可用波函数ψ来描述。 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1)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通过线性组合而成; (2)组合前后的轨道数守恒:即有几个原子轨道就可以组合 成几个分子轨道。
(3)原子轨道组合成分子轨道遵守最大重叠原则,能量近似 原则,对称性匹配原则。
(4)电子在分子轨道中的排布与原子中电子在核外排布类似。
(1915) • 1912, F. Pregl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方法(1923) • 1901-1903, A Windaus甾体化合物的结构和与维生素D的关系
(1928) • 1924-1940, R. Robinson生物碱、青霉素结构 (1947) • 1948-1956, D. C. Hodgkin维生素B12结构(1964) • 1953, F. Sanger蛋白质结构(1958) • 1953, J. D. Watson和 F. H. C. 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1962)
高等有机化学电子教案1胡春高等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2有机立体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化学第1章概论第2章立体化学第3章第3章有机反应总论有机反应总论3第4章饱和碳原子的亲核取代反应第5章烯烃的加成反应第6章消除反应第7章芳香性高等有机化学第8章芳香亲电取代反应第9章羰基的加成反应及相关反应第10章第0章分子重排反应分子重排反应4第11章协同反应第12章自由基反应第13章有机光化学第一章概论511有机化学发展概况一有机化学的研究范畴1

12
§1-2 现代共价键理论
一、原子轨道和化学键
1.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 • 共价键由成键电子所在原子轨道重叠形成。 • 原子轨道(φ):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运动状态函数。 • 电子云(φ2) :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出现的几率密度。 • s轨道围绕原子核呈球形对称,p轨道呈哑铃形。 • 原子轨道图中“+”、“-”表示波函数位相,并不代表 电荷。 • 原子轨道中电子排布遵守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 理,Hund规则。

新教材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能层与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新教材  高中化学  选择性必修2  第一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能层与能级 基态与激发态

2.能级 (1)含义:根据多电子原子的同一能层的电子的 能量 也可能不同,将它们 分为不同能级。 (2)表示方法:分别用相应能层的序数和字母 s、p、d、f 等表示,如n能 层的能级按能量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为ns、 np 、 nd 、nf等。 (3)不同能层中的同种能级,能层序数越大,能量越高,例如:
子数 2 8
18
32
…… …… …… 2n2
由上表可知:
(1)能层序数 等于 该能层所包含的能级数,如第三能层有 3 个能级。 (2)s、p、d、f 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分别为 1 、 3 、 5 、 7 的2倍。 (3)原子核外电子的每一能层最多可容纳的电子数是 2n2 (n为能层的序数)。
判断正误
二、基态与激发态 原子光谱
1.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
(1)基态原子:处于 最低能量 状态的原子。
(2)激发态原子:基态原子 吸收 能量,它的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
激发态原子。
(3)基态、激发态相互间转化的能量变化
吸收能量
基态原子
激发态原子
释放能量 ,主要形式为 光
2.光谱 (1)光谱的成因及分类
C.同一能层中的不同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D.不同能层中的s能级的能量高低相同
2.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3f
B.2d
√C.4s
D.2f
3.第N能层所含能级数、最多容纳电子数分别为
A.3、18
B.4、24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5、32
√D.4、32
4.K层有__1__个能级,用符号表示为_1_s__;L层有__2__个能级,用符号分 别表示为__2_s、__2_p__;M层有__3_个能级,用符号分别表示为__3_s、__3_p_、__3_d__。 由此可推知n能层最多可能有__n_个能级,能量最低的两个能级其符号分 别表示为_n_s_、__n_p_。

烷基化反应的简介

烷基化反应的简介
NH3 + R
R' NH2 + R
' R NHR + R
z
z
z
RNH2 + HZ
RNHR' + HZ
R2NR' + HZ
R2NR' + R
z
R3NR' +
+
z-
N-烷基化产物是制造医药、表面活性剂及纺织印染助剂时的重要中间体。 氨基是合成染料分子中重要的助色基团,烷基的引入可加深染料颜色,故N-
烷基化反应在染料工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们均是反应能力相对较弱的烷化剂,仅适用于活泼芳烃的C-烷基化, 如苯、萘、酚和芳胺等。
OH OH
+
Cat HCHO
CH 2OH
二、O-烷基化反应
醇羟基或酚羟基中的氢被烷基所取代生成醚类化合物的反应,称为O -烷基化反应。 常用的O-烷基化剂: 卤烷、酯及环氧乙烷等 被烷基化物:醇、酚 反应机理: 属亲电取代反应
CH 3
A
NO2
B
AlCl3 - H-Cl
CH 3 NO2
C
CH 3
+
CH 3Cl
D
结论:C > B > A >D
★ 2.烷基化试剂
主要有卤烷、烯烃和醇类,以及醛、酮类。 (1)卤烷: 卤烷(R-X)是常用的活性较强的烷化剂。
+
AlCl3 CH 3Cl
CH 3
+
H-Cl
不能用卤代芳烃(氯苯或溴苯)来代替卤烷作烷基化试剂实验。 原因: 连在芳环上的卤素受到共轭效应的稳定作用,其反应活性较低, 不能进行烷基化反应。 (2)烯烃 : 烯烃是另一类常用的活性较强的烷基化剂。

高一化学开讲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

高一化学开讲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化学高考属于理综中的一板块,理 综高考300分,化学100分,理综高 考时间150分钟,化学用时50分钟。 高考化学试题的构成:7道选择题 (每个题6分),4道大题(三道题 必做,1道大题是在物质结构和有机 化学中选一题)。 高考考查知识点必修一、必修二、 选修四的全部内容,选做题是选修 三或者选修五的全部内容。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
化 学 必 修 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 一 章 从 实 验 学 化 学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 的应用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第 一 节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药 品
固体
液体
粉末 块状 一定 少量 多量 一定 量 量 仪 器
药匙 或纸 槽 镊 子 天 平 胶头 滴管 直接 倾倒 量筒 等
注意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1.用药匙(或纸槽)取药品的操作:“一 斜、二送、三直立。” 若用镊子:“ 一横、二放、三慢竖。” 2.用胶头滴管时,不可将其伸入试管内, 以免污染试剂。 3.用倾倒法取液体时,瓶塞要倒立于桌上 ,标签要向手心,两容器口要靠紧。
⑵物质的加热
化 学 实 验 基 本 方 法
1.给液体加热时,可使用试管、蒸发皿 、烧杯、烧瓶;给固体加热时,可使 用外壁干燥的试管或坩埚。 2.试管、坩埚、蒸发皿可直接加热,而 烧杯、烧瓶要垫石棉网才可以加热。
⑶气体的收集
化 学 收集方法 实 向下排空 验 气法 排气法收 基 向上排空 本集 气法 方 法 排水法收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
Yp z
0.866R 0.707R 0.5R
-0.5R -0.707R -0.866R
z
x
s, p, d 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剖面图
注意: (1)极值方向
(2)节面,在此平面上 Y = 0
s, p, d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剖面图
注意: (1)极值方向
(2)节面,在此平面上 Y 2 = 0
y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比较
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依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2、测不准原理
1927年,德国科学家海 森堡提出测不准原理,即 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粒, 不可能同时准确测定它们 在某瞬间的位置和速度 (或动量)。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二、电子的运动状态 1、薛定锷方程
2 2 2 8 2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Ψ:波函数 E:体系的总能量 V:体系的势能 m: 微粒的质量 h: 普朗克常数, 其值为6.63×10-34 J· s
薛定锷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2、波函数 2 2 2
(1)坐标变换
z
8 2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卢瑟福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三、丹麦物理学家 玻尔 (Niels H.D.Bohr)
1885年生于丹麦的哥本哈根
1911年获得博士学位 1913年结合普朗克量子论发表 了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 构造》,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 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卢瑟福是汤姆森六位获诺贝尔奖的学生之一,而
l值 l 值符号
0 s
1 p
2 d
3 f
… …
原子轨道 的形状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2)角量子数(l) n l 亚层数 1 2 0 0,1 1 2 原子轨道 s s,p
3
4
0,1,2
0,1,2,3
3
4
s,p,d
s,p,d,f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2)角量子数(l)
c. 对电子能量有影响:
单电子原子(H): n相同,l不同:Ens=Enp=End=Enf n不同,l相同:E1s<E2s<E3s<E4s 多电子原子: n相同,l不同:l,E Ens<Enp<End<Enf n相同,l相同:Enpx=Enpy=Enpz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鲍 林 近 似 能 级 图
规律: n l E
相同 不同 ns<np<nd
不同 相同 n大时E高 不同 不同 能级交错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如果 n 和 l 都不同,我国科学 家徐光宪提出 (n+0.7l ) 经验 规则:
如:4s E4s= 4+0.7×0=4.0
屏蔽效应
考虑钾原子的电子排布:
(1) 1s2 2s2 2p6 3s2 3p6 3d1 效核电荷 Z* = 1.00 (2) 1s2 2s2 2p6 3s2 3p6 4s1 核电荷 Z* = 2.20 最外层电子所受到的有 最外层电子所受到的有效
Z* , 电子能量越低。 所以E4s<E3d, 钾原子采 取第(2)种排布方式。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鲍林近似能级图的不足之处:
假设了不同元素的原子能级高低次序相同。实际上 原子轨道的能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原子序数。原子序 数越大,原子轨道的能量一般逐渐下降。由于下降幅度 不同,所以产生能级交错。具体可参考科顿能级图。 因此:H的3s 轨道能量 > Na的3s 轨道能量 对于19K:E3d > E4s
电子云图
图形 瘦(Y2)
原子轨道图
胖(Y)
图形符号 均为正
有正负
电子云的模型
1.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一、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1、鲍林近似能级图
美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鲍 林学识渊博,在自然科学的 各个领域都有建树。1954年 获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 致力于反对美国和前苏联的 核试验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鲍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唯一 两次单独获得诺贝尔奖的科 学家。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905年,爱因斯坦用光 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 效应,提出光既有粒子性, 又有波动性,即光具有波 粒二象性。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1.2.1 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924年,法国物理学家 德布罗依受到光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启发,提出了电 子等实物粒子也具有波粒 二象性的假设。该假设在 1927年被电子衍射实验所 证实。
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1.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系 1.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一、英国物理学家 汤姆森 (J.J.Thomson)
1884年担任著名的卡文迪许 实验室主任
1897年通过阴极射线实验发 现了电子 190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04年提出原子的“枣糕模 型”,认为“电子是均匀地分布 在正电荷的海洋中”。
2 2 2 2
采用薛定锷方程来描述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状态,即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1.2 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一、电子运动的特性 1、波粒二象性
1680年,牛顿提出光具 有粒子性,认为光就是能 做直线运动的微粒流。 1690年,惠更斯提出光 具有波动性,能解释光的 干涉、衍பைடு நூலகம்等现象。
大科学家牛顿
l m 轨道数 0 0 1个 1 -1,0,1 3个 2 -2,-1,0,1,2 5个
容纳电子数 2 容纳的电子总数
6 18(2n2)
10
1.2.3 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图
例:画出

0 R 30
3 Yp z cos R cos 4π
45 60 90 0
的角度分布图
135 150 180 -R
1.1 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概况
四、奥地利物理学家 薛定锷 (E.Schrö dinger)
1926年,薛定锷在考虑实物微 粒的波粒二象性的基础上,通过光 学与力学的对比,提出了描述微观 粒子(包括原子内的电子)运动的 基本方程,即著名的薛定锷方程:
8 m 2 2 2 ( E V ) 0 2 x y z h
概 率 密 度
离核半径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壳层概率= r处的概率密度 × 壳层体积
r
dr
离核距离为 r 的球壳薄层示意图
氢原子 1s 电子的壳层概率 与离核半径的关系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电子云界面图 等密度面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 x, y , z )
( r , , )
y
x
(r , , ) R(r ) ( ) ( ) R(r ) Y ( , )
R (r ) :径向波函数
Y ( , ) :角度波函数
(2)变数分离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3、概率密度与电子云
概率密度:电子在核外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称为 该处的概率密度。 电子云:电子在核外各处出现的概率密度大小的形象化 描绘。
19K:1s 22s22p6 3s23p64s1
对于21Sc:E4s > E3d
21Sc:1s 22s22p6 3s23p63d14s2
对于Sc原子而言,当它参与成键失去电子时,先失 去 4s 电子,再失去 3d 电子。
1.3.1 多电子原子能级图
判断失电子次序的 (n+0.4l) 经验规则:
例:26Fe:1s22s22p6 3s23p63d64s2, 当Fe原子成键时,
例:写出和下列波函数对应的原子轨道符号。
2 0 0
4 2 0
3 1 0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4)自旋量子数(ms)
b. 自旋方向: 用“”或“”来 表示 由n,l,m,m 四个量子数可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a. 取值: +1/2 和 -1/2
s
根据四个量子数的值可以说明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 例如:当n=3时:
先失去哪个轨道上的电子? 计算 3d 和 4s 的 (n+0.4l) 值: 4s E4s= 4+0.4×0=4.0 3d E3d= 3+0.4×2=3.8
E4s > E3d ,所以先失去 4s 电子。
1.3.2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1、能量最低原理
电子的填充是按照近似能级图中各能级的顺序由低 到高填充。 在同一原子中,不可能有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 量子数。或者说在一个原子轨 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 并且自旋方向相反。这就是泡 利不相容原理。提出该原理时 泡利年仅25岁。
注意:上表中只有m = 0与空间伸展方向有对应关系, 分别对应pz和dz2 原子轨道。
1.2.2 电子的运动状态
4、四个量子数
(3)磁量子数(m)
c. 对电子能量没有影响
由n,l,m三个量子数可得到一个波函数,或者说可确 定一个原子轨道,用符号n l m表示。 n,l相同的几个原子轨道能量相同,这样的轨道称为 等价轨道或简并轨道。如: 2px, 2py, 2pz三个轨道
(1)主量子数(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