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和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

移动通信基础知识学生们不可避免地使用手机和其他移动通信设备来进行日常社交和业务工作。
但是,大多数人对移动通信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1.什么是移动通信?移动通信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波或电信网络进行通信的技术,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
移动通信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进行语音、短信、媒体文件、互联网访问等多种通信方式。
2.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移动通信的核心是移动网络。
移动网络由一系列基站组成,这些基站通过信号连接集中控制系统,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基站进行互连。
当一位移动用户启用手机或其他设备时,它将会与最近的基站进行连接。
基站使用微弱的无线电波或电信网络将数据传送到运营商的设施中心,并将其转发给接收者。
移动通信的工作原理包括:- 填充:手机或其他设备接收到的电波通过与基站之间的信号联系,将信息导出。
- 调制:手机将数据转换为可使用的数据处理格式并发送。
- 传输:无线电波或电信网络将数据传输到接收者附近的基站。
- 接收:接收者的设备从其最近的基站接收传入的数据,并将其转发到设施中心。
3.移动通信的类型一般来说,移动通信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G:1G是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速度很慢,只能提供简单的网络连接和语音通信。
- 2G:2G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具有更快的速度,允许通过短信和语音通信进行简单的数据传输。
- 3G: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复杂的数据传输方式,允许人们使用像互联网访问等更复杂的应用程序。
- 4G:4G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提供比3G更快的速度,同时为未来的技术演进打下了基础,例如更高质量的视频通信和更快的网络连接。
- 5G: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它的速度比4G要快得多,可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和更长的电池寿命。
4.移动网络的安全性虽然移动通信技术使人们能够在任何地方进行通信和交流,但这种技术也会带来一些安全问题。
例如,未加密传输提高了通信数据的泄露风险,并使黑客更容易获取移动设备上保存的个人信息。
第一章 移动通信概述

下面将给出几类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经常使用的 著名经验公式与模型。 •1)奥村—哈塔(Okumura-Hata)模型 •2) Hata模型向个人通信PCS系统的扩展 •3)Walfisch-Ikegami模型(WIM) •4)室内传播模型
1.5 移动通信噪声与干扰
信道对信号传输的限制除了损耗和衰落外,另一 重要限制因素是噪声和干扰。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前10年
第三代移动通信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多频) IMT-2000
(CDMA2000、WCDMA、TD-SCDMA)
主要接入技术:CDMA
IP网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的发展和应用——业务驱动 数字业务、IP业务、音视频业务会逐步成为主流业务
技术特点:
自适应技术:调制自适应,编码自适应,接入自适应,网络自 适应。 网络技术:分组连接,多网连接。 业务技术:业务分类,编码组帧,数据压缩。 静止状态下 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
四种主要效应
阴影效应:由大型建筑物和其它物体的阻挡,在电波传 播的接收区域中产生传播半盲区。它类似于太阳光受阻 挡后可产生的阴影,光波的波长较短,因此阴影可见, 电磁波波长较长,阴影不可见,但是接收终端(如手机) 与专用仪表可以测试出来。 远近效应:由于接收用户的随机移动性,移动用户与基 站之间的距离也是在随机变化,若各移动用户发射信号 功率一样,那么到达基站时信号的强弱将不同,离基站 近者信号强,离基站远者信号弱。通信系统中的非线性 将进一步加重信号强弱的不平衡性,甚至出现了以强压 弱的现象,并使弱者,即离基站较远的用户产生掉话 (通信中断)现象,通常称这一现象为远近效应。
移动通信概述

放一张图片
4.1没有移动网就没有移动电子 商务
4.1.1智能手机带来新世界
·智能手机对移动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新兴技术为移动电子商务助力 ①NFC 、 SIMPass 、 RFID-SIM 等移动支付技术 ②LBS 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 )、地理信息系统 ( GIS )等技术 ③二维码、社交平台
第2章 移动通信概述
02
目录
ONTENTS
录
目
2.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04
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例如移动体(车辆、船 舶、飞机或行人)与固定点之间的通信、人与人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等。采用移动通信技术和 设备组成的通信系统即为移动通信系统。 移动通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流信息灵活、高效。它已经成为现代通信网中一种不可或缺的 手段,是用户随时随地快速可靠地进行多种形式信息(语音、数据、视频等)交换的理想方式。
多种业务,并能与ISDN等其他的网络进行互连。但系统带宽有限,限制了数据业务的发展,也无法 实现移动的多媒体业务。第二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制式有美国的DAMPS,欧洲的GSM全 球移动通信系统,日本的PDC,窄带CDMA等。我国的移动业务主要由“中国移动通信公司GSM系统” 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GSM和窄带CDMA系统)”开展,主要提供移动电话业务、移动数 据短信业务,以及各类基本组合业务的“移动套餐”业务等。
4.2.2流量降价带来电子商务网购红
·流量降价的原因 ①政策: 2014 年,工信部宣布全面放开电信业务资费,电信运营商可根据 市场情况及用户需求制定资费方案,包括具体资费结构、资费标准及计 费方式。 ②舆论压力: 4G 网络具有带宽大、下载速度快的显著特点,由此带来了 数据流量业务需求的大量增长。
移动通信__知识点

移动通信__知识点移动通信知识点: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电技术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它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通信。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蜂窝系统(AMPS),主要用于语音通信。
2·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蜂窝系统(GSM),实现了语音和短信服务。
3·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CDMA、CDMA2000),支持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
4·第四代移动通信:LTE(Long Term Evolution),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三、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1·移动通信基站:负责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连接。
2·移动核心网: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家庭位置寄存器和访问控制节点等。
3·移动终端:包括方式、平板电脑等。
四、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无线信道传输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编解码、信道编码等。
2·多址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3·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WCDMA、CDMA2000和LTE等。
4·移动通信安全:包括加密、认证和数据隐私保护等。
五、移动通信的应用1·语音通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语音通话服务。
2·短信服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文字信息传递服务。
3·数据传输:包括互联网接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移动应用等。
4·多媒体服务: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和播放。
附件: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图表2·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示意图3·移动通信技术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信法:指国家关于电信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2·无线电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机构。
移动通信一三四五章重要知识点(附答案)(1)

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答: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或者临时停留在某一非预定的位置上)进行信息传输和交换,这包括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或行人)和移动体之间的通信。
移动体和固定点(固定无线电台或有限用户)之间的通信。
2.近代移动通信的奠基人答:马可尼3.移动通信的五个主要特点答:○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的○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5:移动通信设备(主要是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4.几个重要专业名词:弥散损耗、阴影效应、多普勒频移、远近效应答:弥散损耗:阴影效应: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在运动的情况下,由于大型建筑物和其他物体对电波的传输路径的阻挡而在传播接收区域上形成半盲区,从而形成电磁场阴影,这种随移动台位置的不断变化而引起的接收点场强中值的起伏变化叫做阴影效应。
多普勒频移:当移动台以恒定的速率沿某一方向移动时,由于传播路程差的原因,会造成相位和频率的变化,通常将这种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
远近效应:移动通信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的,移动台之间会出现近处移动台干扰远处移动台的现象,称为远近效应。
5.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分类:多址方式、工作方式、信号形式答:○1:按多址方式可分为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2:按工作方式可分为同频单工,异频单工,异频双工和半双工○3按信号形式可分为模拟网和数字网:6.单工、双工、半双工的特点答:○1单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电台交替地进行收信和发信,根据收,发频率的异同,又可分为同频单工和异频单工,单工通信常用于点到点通信,这样的工作方式只允许一方发送时另一方进行接收○2双工通信,是指通信双方可同时进行传输消息的工作方式,双工通信一般使用一对频道,以实施频分双工(FDD)工作方式,这种工作方式使用方便,但在电台的运行过程中,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源消耗较大○3半双工通信移动台采用单工的“按讲”方式,即按下按讲开关,发射机才工作,而接收机总是工作的,基站工作情况与双工方式完全相同。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解读

个人移动通信的诞生及演进
实现个人电话的梦想--蜂窝状移动电话的诞生
背景:随着无线电报和无线广播的发展,人们更 希望有一种可以随身携带、不用电话线路的电话。 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 概念后,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 1979年,美国芝加哥试验成功AMPS模拟蜂窝式 移动电话系统,83年在美国投入商用。 1987年,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进 入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时期,引进英国的TACS 系统。
移动通信的特点
1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至用 户间靠无线电波来传送信 息。当前,移动通信的频 率范围在甚高频( VHF , 30 ~ 300MHz )和特高频 (UHF,300~3000MHz) 内
工作频段特点:
传播距离在视距范围内,通常为几十千米;天线 短,抗干扰能力强;且以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 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方式传播,受地形地物影 响很大 移动台接收到的电波 一般是直射波和随时 变化的绕射波、反射 波、散射波的叠加, 这样就造成所接收信 号的电场强度起伏不 定,最大可相差20~ 30 dB,这种现象称为 多径传播 衰落。
• 例如,运动着的车辆、船舶、飞机或行走着的人与固定点 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者移动物体之间的通信都属于移动 通信。
– 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换,不仅指双方的通话,同时也 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多媒体业务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主要具有以下 特点:
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多普勒频移产生调制噪声 移动台工作时经常受到各种干扰 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通道容量有限 通信系统复杂
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 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移动通信概述

31
1.3移动通信的控制与交换
切换时刻:根据基站接收到移动台的信号强度测 试报告或误码率报告确定 硬切换与软切换 硬切换:移动台越区过界时进行的切换,在 切换时,移动台要先中断与原通信基站的联 系,再建立与目标基站间的通信 ; 软切换:移动台在切换时,先不中断与原通 信基站的联系,而与目标基站先建立通信, 两个基站可同时为一个用户提供服务,当与 目标基站取得可靠通信后,再切断与原基站 间的通信 。
24
1.2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 频谱管理 国际上 国内 日常管理 – 频谱分配的基本原则 频道间隔 公共边界的频率协调 多频道共用 频率复用 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则 频率利用率的评价
25
1.2移动通信的组网技术
– 影响频率选择的因素 传播环境的影响 有关组网因素的影响 多频道共用的影响 互调的影响 – 频道的分配方式 分区分组方式(无三阶互调)------小型专用网 等频距分配方式------大型公用网
比较三种圆内接正多边形:正六边形小区的中心 间隔最大,各基站间的干扰最小;交叠区面积最 小,同频干扰最小;交叠距离最小,便于实现跟 踪交换;覆盖面积最大,对于同样大小的服务区 域,采用正六边形构成小区制所需的小区数最少, 即所需基站数少,最经济;所需的频率个数最少, 频率利用率高。 一般采用正六边形小区形状。
至少有一方能移动; 一种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 区域内可随时随地进行; 为个人通信(5W通信)打下基础; 移动通信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3
通信基础知识

2、无线电传播特性
多普勒频移 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当一辆警车迎面急驶而来时我们会 觉得警笛的声音越来越刺耳尖利,而当其远离驶去时又变得缓和起来。 这就是多普勒频移造成的频率变化。 多普勒频移是指多径效应不仅可使发射信号的振幅发生变化,而且可使 发射信号的频率结构发生变化,造成相位起伏不定,它导致数据信号的 错误接收。 信号阴影与传输损耗 衰落指在接收端信号的振幅总是呈现出忽大忽小的随机变化的现象。依 据持续时间长短,衰落一般有快慢之分。 当移动台进入建筑物阴影时,因为大部分信号能量被建筑物阻挡,所以 也会发生衰落,移动台仅能接收到从其它物体反射来的信号或绕射来的 信号。但这种衰落相对多径引起的衰落来说变化速度要慢的多,所以称 之为慢衰落,它不像快衰落那样难以对付。 快衰落大部分是由于多径传播引起,它使得信号严重失真。 慢衰落是由不同类型的大气折射或行进过程中地形等其它障碍物的影响 而产生的。 随着频率的增加信号电平随时间变化的分布曲线逐渐接近瑞利分布,因 此可用瑞利分布作为快衰落的最坏情况估计。
2、无线电传播特性
多径信号不但显著地分散了信号的能量,使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能量仅 是发射信号能量的一部分,并且因为多径信号到达移动台所传输的路径 不同和到达时间的不同,而造成相位的不同。这样多径信号之间就会产 生相互抵消的效应,造成极其严重的衰落现象,使信号的信噪比严重下 降,影响接收效果。 另外,如果是宽带通信,信号的频谱较宽,还会发生频率选择性衰落。 这主要是因为针对不同的多径情况,不同频率产生的衰落深度也不同, 造成有的频率分量完全被多径抵消掉。所谓的瑞利衰落是指信号的电场 强度的概率密度函数服从瑞利概率分布的多径衰落。另一个对瑞利衰落 的主要贡献者则是多普勒频率效应。 在移动通信中,多径是不可避免的,尽管它严重干扰通信,但人们也可 以对其加以利用。比如当移动台移动到大型建筑物后面,进入信号阴影 区的时候,无线信号只能通过反射信号到达移动台,人们可借以这种反 射波和/或绕射波来保证语音的连续性。在GSM和CDMA移动通信中针对 多径传输的技术措施分别是时域均衡和分集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