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介绍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介绍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山东分公司 培训中心.
Page 8
China
设备号码
CC
MSC 号码
NDC
MSC Number
LSP
LSP (locally significant part)
CC
HLR 号码
NDC
H0H1 H2 H3 0000
HLR Number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山东分公司 培训中心.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山东分公司 培训中心.
Page 16
China
谢谢
山东联通培训中心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山东分公司 培训中心.
China
Page 13
SAI
CN使使SAI来标识UE在3G位置区中的位置。服服 使 来 在 位 区SA可由一个位置区由的一个由由个小区构构。 可
MCC
MNC
LAC
SAC
Service Area Identity
MCC:Mobile Country Code,移动国家编,中国编 460。 : , 。 MNC:Mobile Network Code,移动网号,两个数字, : , 编 。 如中国移动的MNC编00。 LAC: Location Area Code, 是 2个 字 节 长 的 十 六 六 六 BCD : , 个 编, 0000与FFFE不能使使。 与 不 SAC: Service Area Code , 是 2 个 字 节 长 的 十 六 六 六 BCD 编。
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 山东分公司 培训中心.
Page 6
China
MSISDN号码
CC NDC SN
National ( SignificantSDN:Mobile Station International ISDN number
5g基本概念

5g基本概念
5G基本概念指的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核心概念。
以下是5G基本概念的简要介绍:
1. 高速移动通信:5G技术能够提供比4G更高的数据传输速度,从而实现更快的下载和上传速度,支持高清视频流、VR 游戏等应用。
2. 低延迟通信:5G技术将延迟降低到毫秒级别,使得实时应用(如无人驾驶车辆)能够实现更高的精确性和反应速度。
3. 大容量通信:5G技术能够提供更高的频谱效率,使得通信网络能够支持更多用户和设备的同时连接,满足不断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
4. 多连接技术:5G技术支持多个设备同时连接,实现设备间的高速互联,为物联网和智能城市等应用提供基础设施。
5. 网络切片技术:5G技术可以通过将网络资源切割为不同的虚拟网络来满足不同应用的需求,从而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
6. 边缘计算:5G技术能够将计算和存储功能移动到网络的边缘,减少传输延迟,支持更多边缘设备。
7. 天线技术:5G技术采用了多天线技术(如MIMO),能够实现更好的信号覆盖和信号质量,提高网络性能和用户体验。
总的来说,5G基本概念体现了高速、低延迟、大容量、多连接、网络切片、边缘计算和新的天线技术等特点,为未来的移动通信和物联网应用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基础。
移动通信__知识点

移动通信__知识点移动通信知识点:一、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利用无线电技术实现移动用户之间的通信。
它是现代通信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通信。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1·第一代移动通信:模拟蜂窝系统(AMPS),主要用于语音通信。
2·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蜂窝系统(GSM),实现了语音和短信服务。
3·第三代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技术(WCDMA、CDMA2000),支持更高速率的数据传输和多媒体服务。
4·第四代移动通信:LTE(Long Term Evolution),实现了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三、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1·移动通信基站:负责与移动设备进行无线连接。
2·移动核心网:包括移动交换中心、家庭位置寄存器和访问控制节点等。
3·移动终端:包括方式、平板电脑等。
四、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1·无线信道传输技术:包括调制解调、编解码、信道编码等。
2·多址接入技术:包括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和码分多址(CDMA)等。
3·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WCDMA、CDMA2000和LTE等。
4·移动通信安全:包括加密、认证和数据隐私保护等。
五、移动通信的应用1·语音通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语音通话服务。
2·短信服务: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的文字信息传递服务。
3·数据传输:包括互联网接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和移动应用等。
4·多媒体服务: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和播放。
附件:1·移动通信发展历程图表2·移动通信网络结构示意图3·移动通信技术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电信法:指国家关于电信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
2·无线电管理局:负责管理国家无线电频率资源的机构。
移动通信基础介绍

SSS设备组成
BSS
MSC/VLR
HLR/AUC EIR
SSS
OSS PS用户进行通信控制和管理
• 1)信道的管理和分配; • 2)呼叫的处理和控制; • 3)过区切换和漫游的控制; • 4)用户位置信息的登记与管理; • 5)用户号码和移动设备号码的登记和管理; • 6)服务类型的控制; • 7)对用户实施鉴权; • 8)与其它公用通信网络互连.
BTS受控于基站控制器(BSC),属于基站子系统 (BSS)的无线部分,是服务于某小区的无线收发信台 设备,实现BTS与移动台(MS)空中接口的功能。BTS 主要分为基带单元、载频单元和控制单元三部分。基带 单元主要用于话音、数据速率适配以及信道编解码等; 载频单元主要用于调制/解调与发射机/接收机间的耦合; 控制单元则用于BTS的操作与维护。
存储着移动设备的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通过 核查三种表格(白名单、灰名单、黑名单)使网络具有 防止无权用户接入、监视故障设备的运行和保障网络运 行安全的功能。
GSM系统结构- BSS各部分的功能
基站子系统各部分功能
基站控制中心(BSC) 基站收发信台(BTS)
移动台(MS)功能
BSC是基站子系统(BSS)的控制部分,主要完成接口 管理、BTS-BSC之间的地面信道管理、无线参数及无 线资源管理、测量和统计、切换、支持呼叫控制、操作 与维护等功能。
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GSM概述 GSM系统结构 GSM频率配置 GSM无线接口 GSM网络结构 编号计划 呼叫建立流程
GSM概述
GSM含义
1982年,欧洲邮电大会(CEPT)成立了一个 新的标准化实体GSM(Group Special Mobile),其目的是制定欧洲900MHz数字 TDMA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技术规范。
第1章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移动通信是一门复杂的高新技术,尤其是蜂窝移 动通信。要使通信的一方或双方在移动中实现通 信,就必须采用无线通信方式。它不但集中了无 线通信和有线通信的最新技术成就,而且集中了 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许多成果。目前,蜂窝 移动通信已从模拟通信发展到了数字通信阶段, 并且正朝着第三代移动通信这一更高阶段发展。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2)邻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指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
间的干扰,是由于一个强信号串扰弱信号而造成 的干扰。如有两个用户距离基站位置差异较大, 且这两个用户所占用的信道为相邻或邻近信道时, 距离基站近的用户信号较强,而远的用户信号较 弱,因此,距离基站近的用户有可能对距离远的 用户造成干扰。为解决这个问题,在移动通信设 备中,采用了自动功率控制电路,以调节发射功 率。
1.2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况
▪ 第六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其标志是第 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999年11 月5日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ITUTG8/1第18次会 议上,最终确定了3类(TDMA、CDMA-FDD、 CDMA-TDD)共5种技术作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的 基础,其中WCDMA、cdma2000和TD-SCDMA 是3G的3个主流标准。目前,WCDMA和cdma 2000在部分地区已经正式商用。这个阶段的特征 是系统容量和载频利用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第 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可以提供高速数据业务,承载 的业务类型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1.1 移动通信的定义
▪ (3)同频干扰 同频干扰是指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
由于蜂窝式移动通信采用同频复用来规划 小区,这就使系统中相同频率电台之间的 同频干扰成为其特有的干扰。这种干扰主 要与组网方式有关,在设计和规划移动通 信网时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解读

个人移动通信的诞生及演进
实现个人电话的梦想--蜂窝状移动电话的诞生
背景:随着无线电报和无线广播的发展,人们更 希望有一种可以随身携带、不用电话线路的电话。 70年代初,贝尔实验室提出蜂窝系统的覆盖小区 概念后,很快进入了实用阶段。 1979年,美国芝加哥试验成功AMPS模拟蜂窝式 移动电话系统,83年在美国投入商用。 1987年,我国第一个移动电话局在广州开通,进 入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时期,引进英国的TACS 系统。
移动通信的特点
1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在移动通信中,基站至用 户间靠无线电波来传送信 息。当前,移动通信的频 率范围在甚高频( VHF , 30 ~ 300MHz )和特高频 (UHF,300~3000MHz) 内
工作频段特点:
传播距离在视距范围内,通常为几十千米;天线 短,抗干扰能力强;且以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 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方式传播,受地形地物影 响很大 移动台接收到的电波 一般是直射波和随时 变化的绕射波、反射 波、散射波的叠加, 这样就造成所接收信 号的电场强度起伏不 定,最大可相差20~ 30 dB,这种现象称为 多径传播 衰落。
• 例如,运动着的车辆、船舶、飞机或行走着的人与固定点 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或者移动物体之间的通信都属于移动 通信。
– 这里所说的信息交换,不仅指双方的通话,同时也 包括数据、传真、图像等多媒体业务
移动通信的特点
移动通信与其他通信方式相比,主要具有以下 特点:
无线电波传播环境复杂 多普勒频移产生调制噪声 移动台工作时经常受到各种干扰 对移动台的要求高 通道容量有限 通信系统复杂
这被认为是无线电通信的第一次实际应用。 紧接着,马可尼在英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无线电器 材公司——英国马可尼公司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

移动通信基本知识培训教材移动通信基本知识第⼀章引⾔1.1移动通信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程控交换、数字通信的发展,近些年来,移动通信系统以其显著的特点和优越性能得以迅猛发展,应⽤在社会的各个⽅⾯,到⽬前为⽌,全球移动⽤户超过 1亿,预计到本世纪末⽤户数将达到2亿。
⽆线通信的发展潜⼒⼤于有线通信的发展,它不仅仅提供普通的电话业务功能,并能提供或即将提供丰富的多种业务,满⾜⽤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的主要⽬的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任何通信对象之间的通信。
从通信⽹的⾓度看,移动⽹可以看成是有线通信⽹的延伸,它由⽆线和有线两部分组成。
⽆线部分提供⽤户终端的接⼊,利⽤有限的频率资源在空中可靠地传送话⾳和数据;有线部分完成⽹络功能,包括交换、⽤户管理、漫游、鉴权等,构成公众陆地移动通信⽹PLMN。
从陆地移动通信的具体实现形式来分主要有模拟移动通信和数字移动通信这两部种。
移动通信系统从40年代发展⾄今,根据其发展历程和发展⽅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1.1第⼀代――模拟蜂窝通信系统第⼀代移动电话系统采⽤了蜂窝组⽹技术,蜂窝概念由贝尔实验室提出,70年代在世界许多地⽅得到研究,。
当第⼀个试运⾏⽹络在芝加哥开通时,美国第⼀个蜂窝系统AMPS (⾼级移动电话业务)在1979年成为现实。
现在存在于世界各地⽐较实⽤的、容量较⼤的系统主要有:(1)北美的AMPS;(2)北欧的NMT-450/900;(3)英国的TACS;其⼯作频带都在450MHz 和900MHz附近,载频间隔在30kHz以下。
鉴于移动通信⽤户的特点:⼀个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满⾜区内,越区及越局⾃动转接信道的功能,还应具有处理漫游⽤户呼叫(包括主被叫)的功能。
因此移动通信系统不仅希望有⼀个与公众⽹之间开放的标准接⼝,还需要⼀个开放的开发接⼝。
由于移动通信是基于固定电话⽹的,因此由于各个模拟通信移动⽹的构成⽅式有很⼤差异,所以总的容量受着很⼤的限制。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是指通过无线电波等介质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通信方式。
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获取信息。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无线传输移动通信使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将信息传输到接收设备。
这种传输方式使得通信更加灵活和便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通信。
2. 移动设备移动通信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通信,如方式、平板电脑等。
这些设备可以随身携带,方便进行通信和信息获取。
移动设备通常具有无线连接功能,可以连接到移动通信网络。
3. 移动通信网络移动通信网络是支持移动通信的基础设施,包括基站、传输设备和核心网等。
移动通信网络通过无线电波传输信息,将移动设备和通信终端连接起来,实现通信和数据传输。
4. 通信协议移动通信使用一定的通信协议进行数据交换和传输。
通信协议规定了数据的格式、传输方式和处理规则等。
常用的移动通信协议包括GSM、CDMA、LTE等,它们定义了移动通信的标准和规范。
5. 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
目前主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
这些技术在无线传输、信号处理和网络管理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性能。
6. 移动通信应用移动通信应用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通过移动通信,人们可以进行语音通话、短信、网上购物、社交媒体等各种活动。
移动通信应用为人们提供了便捷和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涵盖了移动通信的核心要点和关键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移动通信领域将继续发展和演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介绍系统带宽和信号带宽系统带宽系统带宽既信道带宽(由电路决定的)则限定了允许通过该信道的信号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也就是限定了一个频率通带。
比如一个信道允许的通带为1.5kHz至15kHz,则其系统带宽为13.5kHz,在通信系统中,所传输的信号总是有一定带宽(占用一定的频带资源),为了达到对信号进行一定处理的目的,系统的带宽是一个主要性能参数,也就是系统可提供的频带资源。
如何定义系统带宽?1.用等效噪声带宽定义:假定一个系统的传输函数为H(f),则等效噪声带宽:其中H 是H(f)的最大幅度。
对低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Wn如图1所示,Wn的含义是:白噪声通过Wn的平均功率=白噪声通过实际滤波器功率。
图1 低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对带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Bn如图所示,f0为中心频率,Bn的含义是:白噪声通过Bn的平均功率=白噪声通过实际滤波器功率。
图2 带通滤波器等效噪声带宽2.用功率传输函数的半功率点来定义-半功率点带宽或称为3dB带宽:对低通滤波器,在半功率点W1/2的功率传输函数为对带通滤波器,在半功率点B1/2的功率传输函数图3 半功率点带宽3.用通过的总能量的百分比来定义系统带宽Be:如对带通滤波器:图4 带通滤波器系统带宽Be在此种情况中,也是用功率下降多少来定带宽,但不是下降3dB,而是任意选定的数,如1dB带宽、2dB带宽等。
对某些低通滤波器,如环路滤波器常使用等效噪声带宽定义;对带通滤波器常使用3dB带宽定义或能量百分比来定义。
信号带宽信号带宽是信号频谱的宽度,也就是信号的最高频率分量与最低频率分量之差,譬如,一个由数个正弦波叠加成的方波信号,其最低频率分量是其基频,假定为f =2kHz,其最高频率分量是其7次谐波频率,即7f =7×2=14kHz,因此该信号带宽为7f - f=14-2=12kHz。
系统(信道)带宽则限定了允许通过该信道的信号下限频率和上限频率,也就是限定了一个频率通带。
比如一个信道允许的通带为1.5kHz至15kHz,其带宽为13.5kHz,上面这个方波信号的所有频率成分当然能从该信道通过,如果不考虑衰减、时延以及噪声等因素,通过此信道的该信号会毫不失真。
然而,如果一个基频为1kHz的方波,通过该信道肯定失真会很严重;方波信号若基频为2kHz,但最高谐波频率为18kHz,带宽超出了信道带宽,其高次谐波会被信道滤除,通过该信道接收到的方波没有发送的质量好;那么,如果方波信号基频为500Hz,最高频率分量是11次谐波的频率为5.5kHz,其带宽只需要5kHz,远小于信道带宽,是否就能很好地通过该信道呢?其实,该信号在信道上传输时,基频被滤掉了,仅各次谐波能够通过,信号波形一定是不堪入目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并进一步推论,可以得到这样一些结果:(1)如果信号与信道带宽相同且频率范围一致,信号能不损失频率成分地通过信道;(2)如果带宽相同但频率范围不一致时,该信号的频率分量肯定不能完全通过该信道(可以考虑通过频谱搬移也就是调制来实现);(3)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小于信道带宽,但信号的所有频率分量包含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信号能不损失频率成分地通过;(4)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但包含信号大部分能量的主要频率分量包含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通过信道的信号会损失部分频率成分,但仍可能被识别,正如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和语音信号在电话信道传输那样;(5)如果带宽不同而且是信号带宽大于信道带宽,且包含信号相当多能量的频率分量不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这些信号频率成分将被滤除,信号失真甚至严重畸变;(6)不管带宽是否相同,如果信号的所有频率分量都不在信道的通带范围内,信号无法通过;(7)不管带宽是否相同,如果信号频谱与信道通带交错,且只有部分频率分量通过,信号失真。
系统带宽所讲可用功率传输函数下降一定百分比(dB)定义系统带宽,也可把此概念用于定义信号带宽,只要用信号的付氏变换|X(f)|2代替|H(f)|2即可。
对于随机信号,平均功率用谱密度Sx(f)替换|X(f)|2。
同样可有信号的1dB带宽、2dB带宽、3dB 带宽。
90%功率(能量)带宽、95%功率(能量)带宽。
主瓣带宽是信号带宽对系统带宽的要求,比如,要用BPSK方式传32Kbps语音信号,一般要求系统带宽64KHz;另一种是系统带宽限制传输信号的带宽,比如,在一般的数字语音信道不能传输数字彩色信号。
一个14KHz带宽的系统,可传2×16Kbp的语音信号。
爱尔兰的含义在电话交换中,源对服务器的需求量称为话务量,而服务器所负担的话务量称为话务负荷,其定义为:在时间T内,一个源(或服务器)所产生的(所负担的)话务量等于该期间内各次服务持续时间之总和。
与话务量有关的两个因素:呼叫强度(需求的频繁的程度)和呼叫保持时间(每次服务所持续的时间)。
设在所考察的时间T内,共发生了n次呼叫,每次呼叫的平均保持时间为hav,话务量应为:AT=n*hav。
为了计算话务量密度,定义话务流量为:A1=AT/T=n*hav/T=Ψ*hav。
其中Ψ=n/T是源的呼叫强度或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呼叫次数。
话务流量代表单位时间内服务时间之总和,它表现了单个源或服务器的占用率,永远小于或等于1。
话务流量的单位是爱尔兰。
在我们通常的使用中常把话务流量简称为话务量。
注意:话务量的量纲是时间而话务流量是无量纲的。
如果呼叫强度的单位为次/小时,保持时间的单位为100s,可以得到话务流量的另一种单位:百秒呼(ccs)。
ccs是北美国家常用的单位。
由于爱尔兰的定义中保持时间是小时故二者的关系为:1Erl=36ccs。
阻塞率的含义在一个区域,由于经济方面的原因,所提供的链路数往往比电话用户数要少得多。
当有人要打电话时,会发现所有链路可能全部处于繁忙状态,我们称这种情况为“阻塞”或“时间阻塞”。
提供的链路越多,则系统的阻塞率越小,提供给用户的服务质量就越好,即电话系统的承载能力决定了链路的数目,而链路的数目又决定了系统的阻塞率。
话路阻塞率的计算公式为:其中S为链路数,λ/μ的单位是‘Erl’。
从物理意义上讲λ/μ具有同时通话链路数的意义,蒲松分布中λ/μ参数的意义是某一参数出现的频率。
例如排队事件,该参数的物理意义是单位时间队列长度增加量的大小。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蒲松分布的意义。
在一段时间[0,1]内,某交通路口出现事故的次数为λ。
将时间段分为n等分,n→∞,l1=[0, 1/n ],l2=[1/n, 2/n ],…。
假设1:在li内发生一次事故的概率与时间长度成正比,而在li内发生两次事故的概率是不可能的。
设λ为某一常数,在li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λ/n。
假设2:在各小段时间内,发生事故的事件相互独立。
那么,发生i次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多少?显然将i次交通事故的概率用二项分布描述。
当n→∞时,以上分析说明了蒲松分布中各参数的意义:λ为事件发生的频率,指数i是指某一段时间内发生i次同样的事件,公式计算的是i个事件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概率。
对于有线话路中继占用的例子,可以用蒲松分布来描述。
这里,固定时间段,定义平均每次通话时间为1/μ,将1/μ分为n等分,每一小时间段为1/(nμ)。
做相同的分析就得到:当中继线只有n条时,i=n的概念就是阻塞率,因此有:这里λ/μ就是单位时间内的Erlang话务量。
同样的Erl容量的条件下,允许的阻塞率越高,需要的链路数越少。
GOSGOS(Grade of Service)意为服务等级(服务质量)。
阻塞率和其它衡量系统质量的性能指标一起,构成了系统提供给用户的服务等级。
接收机灵敏度接收机灵敏度定义了接收机可以接收到的并仍能正常工作的最低信号强度。
灵敏度是一个功率电平,通常用dBm表示(一般是一个较大的负dBm数)。
它可以用场强()来表示。
简单的说,如果链路方程的输出等于或大于接收机灵敏度的接收功率,则链路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接收机能正确地提取发射信号中所包含的信息。
如果接收功率小于灵敏度电平,那么所提取的信息质量就达不到要求。
dB、dBm、dBi、dBd、dBc、dBW的含义1.dBmdBm用于表达功率的绝对值,相对于1mW的功率,计算公式为:10lg(P功率值/lmW)。
[例]如果发射功率P为10W,则按dBm单位进行折算后的值应为:10lg(10W/1mW) =10lg(10000)=40dBm,则可以说发射功率P为40dBm。
2.dBi、dBddBi和dBd均用于表达功率增益,两者都是一个相对值,只是其参考的基准不一样。
dBi的参考基准为全方向性天线(点源天线),dBd的参考基准为偶极子(半波偶极子天线),因此两者的值略有不同,同一增益用dBi表示要比用dBd表示大2.15。
[例]:对于增益为16dBd的天线,其增益按单位dBi进行折算后为18.15dBi(忽略小数点后为18dBi)。
3.dBdB用于表征相对比值,对于电压V、电流I、场强E:20log――dB;对于功率P:10log――dB。
比如计算甲功率相对乙功率大或小多少dB时,按下面计算公式:10lg(甲功率/乙功率)。
[例]:若甲天线的增益为20dBd,乙天线的增益为14dBd,则可以说甲天线的增益比乙天线的增益大6dB。
4.dBc常用在射频器件的性能上。
dBc是一个表征相对功率的单位,其计算方法与dB的计算方法完全一样。
一般来说,dBc是相对于载波功率而言的,在许多情况下用来度量与载波功率的相对值,如度量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交调干扰和带外干扰)、耦合、杂散等相对量值,在采用dBc的地方,原则上可以使用dB替代。
5.dBWdBW同dBm一样,是一个绝对电平值,公式为10log(W)。
例:1瓦换算为dBW:10log1=0dBW;2瓦换算为dBW:10log=3dBW。
频率复用频率复用是指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上用相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覆盖。
这些区域必须隔开足够的距离,以致所产生的同频道及邻频道干扰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频率复用主要是用在FDMA系统,如GSM。
频率复用方式是指将可用频道分成若干组,如将可用频道N分成F组,则每组的频道数为N/F。
因总的频道数N是固定的,所以分组数F越少则每组的频道数就越多。
但是,频率分组数减少会使同频道复用距离减小,导致系统中平均C/I(载干比)值降低。
在GSM系统工程实际使用中,在同频干扰保护比C/I值上加3dB冗余来保护,采用12分组方式,即4个基站,12组频率,定向基站可采用90°或60°的定向天线,形成三叶草小区,即把基站分成3个扇形小区,图5给出了4×3和3×3两种复用方式。
图5 频率复用方式对于全向基站,建议采用7组频率复用方式,7组频率可从12组中任选,但相邻频率组尽量不在相邻小区使用(见图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