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通信发展趋势(对外宣传)

合集下载

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

18Megatrends大趋势|见地一、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网络强国的意义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的网民数达到7.31亿,网民占人口比例达到54%,其中手机上网用户数达到6.95亿。

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已经与传统金融、医疗、教育、交通、专业服务等行业深度融合。

我们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世界互联网最大单一市场的优势,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推动网络强国战略落地。

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互联网融合创新,提升经济效率、催化新技术和新业态。

它既包括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增量市场,也包括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盘活的生产消费存量市场。

经过三十余年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经济发展呈现出消费升级、服务驱动的新特征。

“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传统产业与互联网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各类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快速数字化。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符合中国经关于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推进网络强国战略的建议全国两会- 年1Megatrends见地|大趋势济整体转型升级的需求,更能润滑新旧经济动能转换的过程,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数字经济的崛起,是中国由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二、互联网企业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网络强国中发挥的作用互联网企业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引擎,在网络强国战略中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能力和作用,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六个加快”,为建设网络强国提速换挡。

(一)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各国决胜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创新高地。

201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33.9万件,同比增长21.5%,连续6年位居世界首位,其中以互联网公司为代表的科技企业的申请数量屡创新高,体现了产业巨大的创新能力。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还要看到我国在移动互联基础科研方面积累不足,需要持续投入补齐短板。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0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0篇

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报告大全、条据文书、讲话致辞、策划方案、导游词、口号大全、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 documen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tour guide speeches, slogan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信息化建设工作总结报告10篇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知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理性认识上来,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公布日期】2017.09.13•【字号】陕通局信发【2017】159号•【施行日期】2017.09.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通信业正文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印发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陕通局信发【2017】159号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中国移动陕西公司、中国联通陕西省分公司、中国铁塔陕西省分公司、陕西广电网络公司,各宽带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办公室:现将《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通信管理局2017年9月13日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我省信息通信行业发展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壮大和提升我省信息通信行业整体规模和综合发展水平,按照省委书记娄勤俭7月24日在全省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全省信息通信行业实际,经我局研究,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贯彻好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把握和落实好“五新”战略任务要求,立足网络强国战略全局,围绕部、省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以实现我省“追赶超越”为目标,努力夯实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网络访问性能,不断健全和提升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逐步促进市场开放,积极引导企业融合创新。

以强大的网络设施基础、可靠的网络安全保障、流畅的网络用户体验支撑并推动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开放的监管模式、规范的市场秩序、良好的服务水平创造发展机遇,增强企业动力,激发市场活力。

年底前,确保完成省政府《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中要求的各项任务,使全省通信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取得新突破。

到“十三五”末,信息通信业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基本形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初步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现代互联网产业体系,信息通信业在“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战略任务要求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更加突显。

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启动答记者问

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启动答记者问

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启动答记者问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日期】2024.10.23•【分类】问答正文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正式启动答记者问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座谈会,正式启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四地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解答如下:一、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的背景是什么?答: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电信业对外开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扩大电信等服务领域对外开放,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放宽电信等服务业市场准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电信等领域有序扩大开放,为电信业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从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化电信领域国际务实合作等需要出发,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商相关部门于2024年4月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的通告》。

根据该通告,试点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试点实施方案,工业和信息化部商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专家评估论证,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正式开展试点。

此次试点的启动,是对扩大电信市场开放的进一步探索,充分展示了我国电信业通过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巩固外资在华发展信心、与全球共享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红利的态度与决心。

二、目前,我国电信业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效如何?答: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电信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稳步扩大电信业务开放范围。

加入WTO时承诺开放10项增值电信业务中的4项,现已主动拓宽开放至8项,并取消了其中4项的外资股比限制,推动开放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不断拓展开放地域范围。

关于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doc 71页)(正式版)

关于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doc 71页)(正式版)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2008年4月正文目录一、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 1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11.1.1 信息化的内涵-------------------------------------------------------- 11.1.2 信息化的目标-------------------------------------------------------- 3 1.2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4 1.3 我国信息化的分类与7要素体系------------------------------------- 5 1.4 我国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6 1.5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71.5.1 信息化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71.5.2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9 1.6 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 111.6.1 信息服务业的涵义及其与电信业的关系---------------------- 111.6.2 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 13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状况----------------------------------------- 152.1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总体判断----------------------------------- 15 2.2 国民经济信息化-------------------------------------------------------- 182.2.1 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 182.2.2 信息化与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3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232.3.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232.3.2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25 2.4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26 2.5 社会信息化-------------------------------------------------------------- 29 2.6 农村信息化-------------------------------------------------------------- 312.7 我国信息化制度环境-------------------------------------------------- 32三、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363.1 国际上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363.1.1 部分国际组织制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403.1.2 各种评价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42 3.2 我国信息化评价体系-------------------------------------------------- 433.2.2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化测评中心--------------- 443.2.3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46 3.3 重点信息化领域的评价----------------------------------------------- 483.3.1 电子商务评价体系------------------------------------------------ 483.3.2 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493.3.3 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50 3.4 中印信息化发展情况比较-------------------------------------------- 51附录: --------------------------------------------------------------------------- 531. 世界经济论坛NRI体系 ----------------------------------------------- 532. 各国制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 533. 中印NRI指数比较 ----------------------------------------------------- 54一、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1.1.1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信息通信技术)或IT一词。

发展战略中国移动

发展战略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重点增值业务开展策略白皮书(第二版)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10年1月目录目录 (2)前言 (5)总则 (5)个人产品介绍 (10)一)娱乐类产品 (10)无线音乐 (10)手机游戏 (72)手机电视 (15)手机视频 (19)手机动漫 (24)IVVR (27)手机冲浪 (76)二)沟通类产品 (30)号簿管家 (30)139邮箱 (81)飞信 (85)手机桌面助理(待补充) (91)三)学习类产品 (32)手机阅读 (32)四)日常生活类产品 (36)12580 (41)手机支付、手机钱包 (45)位置业务 (51)中国移动应用商场 (91)五)商务类产品 (59)手机证券 (59)手机广告 (64)IDC (68)家庭与集团产品介绍 (96)手机对讲(POC) (107)10648物联通 (109)车务通 (111)车行无忧 (115)CM-IMS全业务语音产品 (116)集团V网 (118)移动400 (120)网信 (121)“G3爱唱”业务 (122)展会通 (122)全业务融合通信PC客户端 (124)电子凭证 (124)IMS家庭网关 (97)家庭V网 (99)基于CM-IMS的USB电话 (100)家庭成员定位 (101)数码相框 (105)前言2009年在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中国移动数据及信息业务仍保持了快速增长,2009年半年报显示数据及信息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3.7%,对收入的拉动日益显着。

其中,已具规模的短信、彩铃、彩信、WAP、手机报等业务保持增长;无线音乐俱乐部、飞信和12580服务客户实现规模增长;139邮箱、手机游戏等业务快速成长;手机视频、移动电子商务等产品不断得到开发和优化,形成良好的增值业务产品储备。

中国移动着力研发和筹建的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移动应用的“Mobile Market”,已于2009年8月17日正式向业界推出。

2010年中国移动数据及信息业务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面向个人、家庭和集团三个目标市场全面规模化发展。

2017-2018年中国电信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2017-2018年中国电信行业分析调研报告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内容摘要我国电信行业正处于打破垄断走向有效竞争的转型阶段,政府对电信行业政策和监管的大力调整、电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业务需求的深刻变化,导致电信行业的不确定性增加。

本报告力图完整反映电信行业的发展现状,对行业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基本估计,并指出电信行业风险特性,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好地发展与电信业的业务合作和风险防范提供参考建议。

第一章中国电信业的现状本章主要分析了当前中国电信业的状况。

电信业务状况:从1989年邮电体制改革开始到2001年,电信收入以年均36%的速度高速增长,是同期GDP增长速度的3倍多。

2001年和2002年电信收入仍快速增长,增长速度为GDP的2倍,2003年上半年增速虽有回落,但仍有12.1%的增幅。

电信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到今年上半年已达到4.4%。

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均跃居世界首位,2003年6月末分别达到2.37亿户和2.35亿户,全国电话的普及率为37.7%。

6月末互联网用户数达到了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

移动通讯逐渐成为通讯的主流,替代性竞争日趋激烈。

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重点正在由话音通信业务逐步转向以话音和数据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业务,电信业务发展的重点也逐步地从单一业务转向综合业务,从窄带业务转向宽带业务,从低速业务转向高速业务。

电信竞争格局: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和拆分、重组,电信业从邮电部为唯一的电信运营商发展为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铁通公司和中国卫星六家基础电信企业和4000多家经营互联网、无线寻呼等增值业务企业相互竞争的多极格局。

中国基础电信各个业务领域都已经同时有两家或两家以上企业营运。

电信网络及技术:固定网络容量和移动网络容量均居世界首位,网络规模处于全球领先位臵,基础传输网络的容量已基本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求。

网络建设向无线化、宽带化发展的趋势明显,无线互联网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固定宽带网继续多路挺进。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我国数字贸易发展问题研究朱丽娜,史宁(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摘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国际贸易进入数字贸易发展阶段,抓住数字贸易发展机遇,提高国际地位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以宏观数据为基础,分析我国数字贸易发展的现状,进而深入探究我国数字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数字贸易统计体系、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数字贸易监管制度、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对提高我国数字贸易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数字贸易;发展;监管;数字贸易规则[中图分类号]F7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3)04-0095-03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trade has entered the development stage of digital trade.Seizing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of digital trade and improving international statu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Based on the macro data,the study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rade,then deeply explores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trade,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rom the aspects of digital trade statistics system,digi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digital trade regulation system,the rule-making of international digital trade,and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so as to improve ou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digital trade,and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lays a certain role in promoting it.Key words:digital trade,development,supervision and control,digital trade rules[作者简介]朱丽娜(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级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史宁(1983-),女,满族,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TM网络的基本结构 ATM网络的基本结构
ATM网络本身仍采用分层的结构:核心骨干—边缘接入—低速复用 骨干交换提供高容量、高性能、业务透明的网络传送平台。中短期作为 ATM DXC提供PVC,最终将提供SVC业务和先进的业务量控制技术。是 面向硬件的大型设备(40—160Gb/s);在实现MPLS功能是将作为标签 交换路由器(LSR)。 边缘/接入交换提供接入集中和复用,经济有效地扩展骨干网的范围。是 / 面向软件的小型设备(2.5—10Gb/s);在实现MPLS功能是将作为标签 边缘路由器(LER)。 业务复用交换提供多业务接入(适配和互通)功能。有大范围的接口和 协议,适合于作为企事业用户的多业务平台,也可做接入交换。是面向 软件的小型设备(小于2.5Gb/s)
线路接口
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
网络管理 网络管理系统
ATM支持 的主要方式 ATM支持IP的主要方式 支持IP
通过面向连接的ATM网络来传送无连接的IP业务 综合ATM的快速、交换容量大、多业务支持的能力和IP的简单、灵活、 易扩充和统一性的特点,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技术定位:经营多业务的电信营运公司 主要方式:重叠式(overlay)和集成式(integrated)
ATM网络和技术的发展 ATM网络和技术的发展
ATM主要是作为B-ISDN(电信网)的基础 目前主要定位在“多业务统一交换平台” ATM网络本身仍采用分层结构:核心骨干—边缘—接入 还将提供GE接口(第二层) 提供POS和基于MPLS的IP接口(第三层) 开发大容量可扩充电信级ATM交换系统 不断提供更加先进的业务量控制技术,发挥ATM技术特长 已有成熟的ATM ASIC硬件芯片和软件包逐渐趋于标准和通用化 对IP业务的支持技术和标准已经相当的成熟和标准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信和数据通信厂家都已拥有自己的全系列ATM产品 ATM交换产品已大量地应用在世界主要的电信营运网络中。
通信网络总的发展趋势
分组交换技术将最终取代电路交换技术:分组交换网 数据通信网向着综合、高速、智能和个人化方向发展 网络仍采用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接入—边缘—核心 整个网络的发展将是演进的(evalution),不是革命性的(revalution) 核心网络技术专一化,基于ATM或/和GSR构成核心网络平台 目前和最近的将来将以IP业务为主 寻求ATM和IP的最佳结合方式:MPLS等 ATM和Ethernet(包括FE和GE)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共存和互通 业务控制分离化和软件系统开放的体系结构 统一的网络管理平台和标准网管接口
对通信网络的总要求
业务综合化:提供话音、数据、图象等,并便于引进新业务 业务数据化:数据业务比话音业务的增长速率越来越大 网络一体化:尽量基于一种(ATM或GSR)网络核心技术 网络分组化:分组化网络更适合数据业务的传送,并最终将取代电路交 换网络 网络宽带化:不断增加网络容量,满足业务的性能 网络光纤化:核心传送网络将采用SDH/WDM光纤网络 网络IP化:Intenet的迅速发展将使IP可能承载所有业务
光层(WDM)
IP over SDH技术 SDH技术
主要思想:将IP分组通过点到点协议(PPP)经HDLC直接映射到SDH帧, 省去中间的ATM层 以GSR为核心组成IP骨干网络 技术定位:以IP业务为主的公司或IP骨干网 主要特点: — 保留IP的无连接特性,简化了体系结构 — 比IP/ATM/SDH效率高 — 利用了已有的庞大且性能稳定的SDH传送网 — 具有SDH保护切换和自愈实现高可靠性 — 网络流量和拥塞控制能力差,大规模网络时的路由表复杂,无多优先 级QOS保证,尚不适合于多业务平台 MCI、Qwest和IP网络营运商已采用了IP over SDH技术
目前的通信网现状
目前的网络种类:电话网、传统数据网、CATV网、ATM网和移动网等 各个网络基本上是独立运行和操作维护的,使用和管理性差 不能方便有效地引入各种新业务和开展综合业务
用户需求和技术推动
用户对业务的需求: — 业务丰富:话音、数据、视频、多媒体业务等 — 服务质量:电信级的QOS网络保证 — 经济可靠:希望通过业务综合和网络融合实现 — 将来的业务主要有IP(协议)来承载 技术推动: — 光纤(通信)技术 — 微电子技术 — 软件工程技术 — 数字化技术 — 存储器技术 — 网络技术 — TCP/IP技术
U N I 信 令 /P N N I Q .SA A L AT M PH Y AT M PHY
IP/ATM重叠模型 IP/ATM重叠模型
主要方式:CIPOA、LANE、MPOA 主要结构:客户机和服务器的配置结构 主要特点:IP和ATM各自定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协议,ATM端系统需分配 IP地址和ATM地址,需地址解析协议(ARP)。重复的地址和路由协议, 传送IP的效率相对较低。 技术定位:具有多种协议环境的局域(企业/园区)网应用 CIPOA LANE CIPOA和LANE: — IP到ATM(CIPOA)和IP到MAC再到ATM(LANE)的地址翻译 — 不同逻辑子网之间无法建立直接的ATM虚连接,需要路由器转接 — 无法利用ATM网络所提供的服务质量(QOS)特性 MPOA: — 基本思想是将数据传送功能(客户机)和路由控制功能(服务器)分开 — 基本上是“LANE+NHRP”组成,地址解析过程与LANE或CIPOA相似 — 引入了“虚拟路由器”的概念,解决逻辑子网间的路由瓶颈问题 — 可将网络层协议直接映射到ATM层,两者的QOS相对应
ATM交换机产品的使用情况 ATM交换机产品的使用情况
ATM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 ATM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
是“面向连接(connection-orinted)”的网络技术 统计/动态时分复用和带宽的“按需分配”技术 信息单元采用固定的和短的分组长度 采用基于“标头”的硬件“快速分组交换”技术 通过对不同业务的不同适配方式支持几乎所有业务 基于ISO的OSI的分层思想 主要由三层组成:物理层(PHY)、ATM层和ATM适配层(AAL) 基本上是属于OSI的最底两层
ATM交换系统基本结构 ATM交换系统基本结构
由三大部分组成:数据传送、控制系统、网络管理 数据传送部分由线路接口、交换网络和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控制系统主要执行相关的ATM信令、协议、业务适配处理等 网络管理部分实施对整个交换机的配置、性能、故障、维护等
数据传送系统
线路接口 线路接口
ATM 交换网络
AT M /IP 融 合 方 式 重叠式 LA N E M PO A C IPO A NHRP IP Sw itching 集成式 Tag Sw itching M P LS
高层 IP IP
高层
C IP O A /L A N E /M P O A
IP Sw itching Tag Sw itching M P LS
华为公司的数据通信网络结构
SDH/WDM/Optical网络技术发展 SDH/WDM/Optical网络技术发展
IP over SDH/WDM/Optical技术 SDH/WDM/Optical技术
IP over SDH/WDM/Optical的基本结构






IP
ATM
SDH/SONET
多协议标签交换:MPLS 多协议标签交换:
拓扑驱动方式: MPLS(IETF标准) — Tag Switching 的优化和成为IETF的标准 — 市场定位:IP广域骨干网
路由器
ATM 交换机 LER
ATM网络
路由器
LSR
路由器
MPLS网络
路由器
ATM支持话音的主要方式 ATM支持话音的主要方式
IP over WDM/Optical技术 WDM/Optical技术
基本思想:省去ATM层和SDH层,简化了层次和减少了网络设备。不必 采用SDH时分复用,将复用的多个信道改为波分复用 在光纤上直接用Ethernet帧格式运行IP数据包 采用TSR/GSR进行路由交换,称为“IP优化光学网络” 技术定位:城域网、大容量普通IP业务或未来大型IP骨干网的核心汇聚 主要特点: — 无昂贵的ATM交换机和SDH复用设备,简化了网管,采用WDM,成 本降低可达1-2个量级 — 开销最低,传输效率最高 — 业务量工程设计必须在IP层,可依靠MPLS — 目前可采用GE接口(长距离传输、性能监视、故障定位、广播等问题) — 需规范一种新的IP对光信号的适配功能,即开发全新M集成模型
基本思想:IP选路和ATM交换“一体化”,让IP选路直接控制VC的建立 和 拆除,不需要ATM地址解析协议,非“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主要方式:流(flow)驱动和拓扑(topology)驱动 流驱动方式:IP Switching(Ipsilon公司) — 由ATM交换机和IP交换控制器组成,之间运行标准的控制协议 — 对进入的流根据TCP或UDP信头中的端口号进行分类:长流和短流 — 短流仍采用传统路由器转发,长流建立ATM连接高速转发 — 市场定位:小规模的企业/园区网 拓扑驱动方式:Tag Switching(Cisco公司) — 由标记边缘路由器(LER)、标记交换机(LSR)和标记分布协议 (LDP)组成 — LER和LSR通过标记映射和交换表(含输出端口,基于拓扑预先建立 的)运行,LDP在拓扑结构变化时才发送信息 — 具有VC Merge功能,整个网络扩充性好 — 可以利用IP网中的标准广播协议和ATM交换机的多点广播功能 — 通过不同标记不同排队和缓冲等方法提供QOS保证
电路交换网向分组化网络的转换
* 电路交换网: — 复杂的多级TDM结构 — 主要为电话业务设计 — 固定电路的占用导致网 络资源的浪费 — 高交换成本 — 复杂的信令、计费和网管 — 64Kb/s带宽恒定 — 业务质量有保证 — 呼叫成本基于距离和时间 — 适合于对称连续业务 — 将在10—15年内逐步淡出。 AT&T、MCI、BT已经宣 布不再新建电路交换机 * 分组化网: — 无TDM复用结构 — 主要为数据业务设计 — 有信息请求才占用网络资 源 — 低交换成本 — 简单的信令、计费和网管 — 带宽不定 — 业务质量较难保证 — 成本基于带宽,非距离和时间 — 适合于非对称突发业务 — 以ATM和IP为主的分组交换将 逐步取代电路交换网。几乎所 有大厂家都有ATM和IP产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