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8846245.html,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作者:张雪锋

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

摘要:在整个音乐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原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同构性和同源性结构因素。本文以理论界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学者对该作品“差异和同一”两种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边缘套合倒装

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或套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被学界称为混合曲式或边缘、中介曲式。这些定义在学界已约定俗成,在每个研究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也暂时不用讨论它的是非曲直。而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的作品实属不少,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呈示部为三部曲式,而在再现部进行紧缩,这样使中部好像成了回旋曲式的第二个插部,如比才的《卡门序曲》;另一种情况是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自由,其中又因某一部分出现三次而具有回旋曲式的要素。这里笔者将以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为例来列举相关学者对回旋性原则和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有关看法与判定。总体上分为三种:一是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二是复三部与迭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三是倒装回旋曲式(变体回旋曲式)。

一、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

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是指一部音乐作品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使之异化或自由化的曲式。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把该作品判定为“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因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原则混合结构的形式还包括某些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段落后面都附加一个回旋性主题的特殊结构样式。作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部分”,它本来只包括;第一部分,#c小调,这是一首比较女性化的委婉主题歌调,属于复乐段结构(9+7,9+9+7);第二部分,bD大调,这是一首比较热忱的男性化主题歌调,属于开放性的对比复乐段(9+8,8+7);第三部分:回主调#c小调。再现第一个主题和复乐段结

构。以上在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主体部分后面均出现的“附加性主题旋律”是一曲新的、渲染舞会上旋转性律动的音乐段落,8+8结构,并反复一遍,以便其规模能与主体结构相抗衡。该附加性段落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也占据#c小调的主调位置,因此,它的“穿插出现”又具有回旋曲式中“主部A”的含义。为了与标记的A相区别,把原本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标记为B、C、B。于是就形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性原则“同时穿插结合”的形式,就显示为BA—CA—BA的结构样式。有的理论家称之为与“回旋曲相类似的曲式”。说明它既不好单纯的看作是单三部曲式,又不能称它为插部在前的回旋曲式。因为B的再现,使乐曲的三部性仍然相当明显,所以应属于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范畴。”笔者认为李先生的分析面面俱到且思维犀利,充满了戏剧性和多样性。其观点以回旋原则和三部性原则交织为前提,认为两种原则是对抗的、不相上下的,没有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近现代音乐分析学中又把类似这样的情况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音乐较为快速。 1.b句(2+2)+(1+1+2+2+2),分为两个小名,前面四小节为2+2的结构,为f小调,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因此应把它看作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0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活跃于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法国钢琴家阿尔佛雷特·科尔托(1877-1962)是以极高素养而闻名的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关于浪漫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钢琴演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诠释肖邦24首前奏曲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他对这24首前奏曲的每首都加了标题,把它们看做是标题音乐,并作了如下解释。 作品分析:第一首《等待着思念的恋人》,C大调激情地Op.28-1。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 第二首《悲伤的冥想,远远望到寂静的海》,a小调缓慢地,Op.28-2。

最新高中音乐《c小调练习曲》教师招聘获奖说课稿公开课观摩示范课优质课说课稿最新精品精编优秀实用说课稿

高中音乐《c小调练习曲》最新获奖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9单元第17节的《c小调练习曲》,我准备从教学思路设计、目标设计、教学重点处理和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对本节课进行阐述。 一、说教学思路设计 《c小调练习曲》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课第九单元第十七节的一首作品,肖邦的这首练习曲,表现了肖邦在华沙革命失败后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全曲激昂悲愤,深刻地反映了肖邦在华沙陷落、起义失败后的心情,那催人奋 起的旋律,表现了波兰人民的呐喊与抗争。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而体现出来的。主题后半部分具有明显的宣叙调特点,仿佛倾诉着内心的苦痛。乐曲中段,附点节奏级进上行的呐喊式的音调,在急骤起伏的伴奏声中一再重现,使乐曲情绪越来越激昂。尾声出现了蕴含悲痛的曲调,寄托了沉深的忧郁和哀思。 二、说教学目标设计 新课标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打破了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动的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应简坚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 动力”、“弘扬民族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要求。 1.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受乐曲的风格特征。 2.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感受乐曲内容。 3.了解伟大作曲家肖邦的生平以及创作历程,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与技巧。 三、说教学重点处理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析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曲式分析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 1. a 句分为:4+4的结 构,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低声乐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要还是在F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都一样,后面的是4+4+补充4,在旋律特点上,在14——17为一小 句,但18——20与14——16一样,20-21有停顿感,但18—21还 是一句,不可分,主和弦完全终止,图如下: 从21小节后两拍开始(最高音D形始),补充了4小节,主音落在七级音上,形成不稳定感,进而引出B段。 B段(26-49)分析如下: B【b「(2+2)+(1+1+2+2+2)」+b’「(2+2)+(2+2+4) 」】,调式变化为:f-降D 整个B段是整首夜曲的高潮,变化起伏较大,与A段和A’段相比,较为激扬,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

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4 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l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2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一(S)一T。NO.10的调性布局:C一g一f~C;NO.1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NO.2的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Op15-1曲式分析

肖邦《F大调夜曲》No.4, Op.15-1 曲式分析如下: 一作品介绍及结构图: 夜曲是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它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F大调夜曲作于1830-1831,是Op.15的三首夜曲之一,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这首夜曲是一个带再现段的三段体,结构图如下: A【a(4+4)+a’(4+4+4+补充4)】+B【b「(2+2)+(1+1+2+2+2)」

+b’「(2+2)+(2+2+4) 」】+A’【a’’(4+4)+a’’’(4+4+4+补充3+终止 2)】 二附谱例分析说明: A段(1-25小节) 分析如下:A【a(4+4)+a’(4+4+4+补4)】,1. a 句分为:4+4的结构, F大调 a 句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主旋律在高声部、右手部分,中声部、次中声部为伴奏,多出现这种类型的伴奏,衬托主旋律的深沉,其和声的编配主大调中,在a句的最后一个音还原B上(升B),有F-C的趋势,每小节和声编配如下:Ⅰ———Ⅵ6-Ⅶ6——Ⅰ——Ⅱ34-Ⅴ7——Ⅰ34-Ⅳ-Ⅵ——Ⅶ34Ⅲ-Ⅳ34——Ⅶ7 2. a’(4+4+4+补4) 句分为:4+4+4+补4的结构,F大调 前四句除主旋律将一些音改了节奏,如三连音、倚音,但和声的编配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 1. 乐句如诗句,长长短短,注意呼吸。“我觉得这是肖邦最大的特点之一,之前陈萨也在解读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提到了我们要走很长的句子结构才能听完肖邦说话。当然也有很短的句子,短到只有一个字。”最后一句前留点空间,整体向上走,余音袅袅的感觉。 2. 这一首有两层意思,一是预兆,像古希腊的预言家卡珊德拉的故事: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她看清楚了;二是悲天悯人,命运,压迫感。一个长的渐弱后,悲天的感觉更加强;注意第一首与第二首的衔接;结尾处虽然写着“持续的”,但可以弹得更微妙一点。 3. 前一首是命中注定,四大皆空,everything is in vain,这一首就是春天,小溪,鸟……注意内声部的音不要被淹没;歌唱性的;渐强不要太早;最后一个和弦可以让它飘起来。 4. 悲歌,inevitablity,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据说这首被用于肖邦的葬礼]。左手在保持细节的同时线条尽量连贯[我弹过这首,左手部分的确很难控制,容易机械,不均匀或太平均]。左手不能跟着右手走[这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会缺乏压迫感;尾音要长

。 5. 从悲歌到醉醺醺的感觉。结尾要轻灵,亮;全曲一个线条,中间不要有东西突出来;注意重音不是标在最后一个和弦上,而是倒数第二个。 6. 不同情绪的悲歌,不如第4首悲,但境界更高,惆怅,释然[这首是前奏曲中的另一首“雨滴”,创作于一个雨夜,据说肖邦在创作时感觉自己掉进了湖里,冰冷的水冲击着他的胸口;乔治桑说那是天上掉进肖邦心坎里的泪珠——我觉得这个说法很美];少一点rhetoric,多一点sincerity;多点pedal听起来滋润些;结尾又是开始;时间控制很难,要自然;不要东一个高潮西一个高潮,简单点就是一个高潮,但更好的是中间有细微的高潮,所以比例就很重要,不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丑八怪”[我也一直为高潮如何铺设困扰,虽也明白不能处处高潮,但具体的比例的控制很难:一层是心里的控制,另一层是具体到手上的控制]。 7. 青梅竹马忆童年,能朴素已经很好了,但太朴素了,会缺少童真。 8. 风雨如归,外面和心里都是风风雨雨,但更主要的是内心的风风雨雨。前一首的旋律化入这首,不要太响,从神秘的地方来;后半部分像是得到解脱但并未解脱;结尾不要轻和慢,暗示了下一首。

八年级音乐上册第四单元c小调“革命”练习曲教学设计1湘艺版

c小调(“革命”)练习曲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聆听《c小调练习曲》和《#C小调圆舞曲》,感受、体验音乐情绪,认识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 2、初步懂得有关“练习曲”的基础知识。 3、在感受、理解音乐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肖邦及其艺术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聆听《C小调练习曲》,在音乐中感受肖邦从指间流露出的一泻千里的激情,深刻体会肖邦的爱国热情;通过聆听《c小调圆舞曲》,感受肖邦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2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临的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本阶段的学生在经过了前一段时期的学习后,掌握了一些音乐欣赏的基本方法,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为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不同于以往综合性的器乐欣赏课,本节课是一种以单一乐器作品的欣赏为主,这一独具匠心的课程设计无疑成为本学期内容的一个亮点。对于学生们来说,钢琴既是当下学生们最熟悉又颇感神秘的西方传统乐器,这对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有帮助。因此,教师可通过作品体裁、创作背景、作曲家介绍等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欣赏作品。在欣赏学习中还应多引导鼓励学生将作品情感表现与其创作背景联系起来思考,谈自己对音乐作品思想艺术价值的观点,从而在音乐中净化心灵,真正进行“美”的教育。 3重点难点 深入地欣赏《c小调练习曲》,理解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播放《不能说的秘密》中“斗琴”片段) 周杰伦在这部自导自演的影片中展示了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而“斗琴大赛”中出现的三首曲目中有两首是肖邦的作品,第一首是肖邦的黑键练习曲,第二首是《C小调圆舞曲》,但影片并未完全抄袭经典,而是精心改编,令人耳目一新。自幼学习钢琴的周杰伦也有他的偶像,那就是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家肖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肖邦的钢琴音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d8846245.html, 肖邦《c小调夜曲》音乐分析 作者:刘菁菁王世红 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7期 摘要:18世纪的夜曲主要为流行的器乐套曲,仅活跃在少数西方贵族阶层。许多杰出的 音乐作曲家都曾尝试创作夜曲这一体裁的钢琴音乐作品,其中著名的波兰作曲家肖邦,也对夜曲这一体裁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肖邦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它们在世界音乐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c小调夜曲》(Op.48 No.1)更为精品中的精品。此次笔者根据肖邦《c小调夜曲》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的民族性,结合肖邦创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及现实情怀来进行综合分析,深入了解波兰民族音乐作曲家肖邦夜曲的魅力。 关键词:夜曲肖邦音乐分析 夜曲以高雅轻盈的曲风而受人喜爱。从上世纪开始,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夜曲也逐步转为浪漫主义的一类音乐体裁,是行云流水的安谧,是田间小溪的恬静,也是哲理逻辑的静默,是以器乐表演为主的抒情短曲,以钢琴类表演作品居多。与其他钢琴作品主张“炫技”不同,夜曲体裁更加侧重于旋律的动听性,是一类极富歌唱性的钢琴曲调,节奏以慢速或中速居多,带给听众心灵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放松,以恬静淡雅来抒发情感。 一、创作背景 这部《c小调夜曲》(Op.48 No.1)是上世纪杰出的波兰作曲家肖邦在1841年创作并完成的,也是肖邦诸多夜曲创作中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一部。夜曲的创作也在肖邦的改创下逐步摆脱了西方贵族的浓重气息,转为另一种更有质感的、以丰富形象及深刻内涵为创作方向的钢琴音乐体裁。创作之时恰逢肖邦的人生顺境,尽管身处异乡巴黎,但在音乐艺术创作方面备受瞩目,在物质生活上也十分富裕。在肖邦的物质生活有滋有味之时,他的个人感情也在与乔治·桑的恋情中得到充实和享受。这首《c小调夜曲》(Op.48 No.1)尽管篇幅较小,但五脏俱全,完全具备叙事曲的要求,以三段式为全曲的结构。第一段主要为宣泄情感和叙述故事,旋律十分优美动听但微微泛着感伤;第二段转换为庄重深远的和弦,厚重有力且汹涌澎湃;第三段延续第一段音乐的伤感和含蓄,并逐步加入了不安的躁动情绪,随着乐曲的进行明显加重,以致这种躁动的情绪在收尾处显得无法克制,充满悲愤。在悲情和愤恨中变得平和,音乐在淡淡的伤感中戛然而止。 二、音乐作品创作的民族性 肖邦推崇莫扎特式的创作风格和理念,喜爱简约纯朴的曲调,因此,二者的整体创作方向大致相同,都是以深邃的作品立意和巧妙的构思打动听众,以远而深的质感扣人心弦,完美的织体和清晰的脉络随时经得起推敲和品味。这便是肖邦毕生的创作理念,他用丰富的想法来构思作品,将创意与作品完美融合,尽可能地将个人情感和思想逻辑紧密联合。为了保证肖邦夜

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分析报告

cc Op.48No.1 Op.48No.1 这首夜曲创作于这首夜曲创作于1841 1841年,是公认的最年,是公认的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优秀的肖邦夜曲之一。它的与众不同在于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和戏剧性的激情,其所伸展的感情幅度惊人的广阔,这在夜曲体裁作品中实属仅有。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该作品为使用综合型中部的三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曲式,即中部采用了三声中部与插部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中部相结合的写法,其结构图示如下::作品的作品的呈示部呈示部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为使用动力再现的对比性三段曲式,其性三段曲式,其呈示段呈示段为为8 8小节方整并行二小节方整并行二句式乐段。主题句式乐段。主题始于较慢的速度Lento,主调为c小调,进而表现出宽广、沉稳且略带哀伤的情绪。其音区波动并不大,主要集中在c2-g2之间,并要求用mezza voce(半声唱法)演奏,致使旋律音色格外柔和。主题旋律为点线结合的织体形态,其走向整体上呈下行趋势,具有冠音型旋律的感叹语气特征。该主题的节奏形态主要为顺分性组合,这为主题带来了声乐化曲调的倾向,其旋律发音点密度在各小节间形成的稀疏对比又具有一种器乐化的装饰性效果,使的主题更为丰满、华丽。伴奏织体采用了强调低音节奏的分解和弦形式,其伴随着主旋律徐缓

的进行更烘托出凝重庄严的气氛。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呈示段的第二句在第55小节真并行进入,小节真并行进入,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但调性离至主调的平行大调bE bE上,致使同上,致使同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样的旋律具有了更为明朗的和声色彩,呈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示段最终开放地结束在主调的小属和弦上,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延续了音乐发展的动力。对比性中段对比性中段始于第始于第99小节,其与呈示段小节,其与呈示段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对比及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比方面对比方面::①①虽然同为虽然同为88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小节方整型乐段,但是中段发展为发展为2+2+1+3 2+2+1+3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的分裂综合性句法,这种乐段内部结构的长短不齐给乐曲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张力。(结构句法)②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旋律外形变为大山型,使音区幅度得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以扩展,以满足发展的需要。(旋律外形旋律外形))③③中段一开始就离至中段一开始就离至bD bD大调,带来了调大调,带来了调式色彩上的新鲜感。(式色彩上的新鲜感。(调式调性调式调性))联系方面联系方面::①①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呈示段伴奏织体形态得以保持,延续了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一) 论文关键词]肖邦前奏曲和声手法音乐表现 论文摘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1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24首钢琴前奏曲》的和声手法,探索肖邦的这些和声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调性的选择与调性布局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4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l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2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 一(S)一T。NO.10的调性布局:C一g一f~C;NO.1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NO.2的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过等和弦进入到a小调的终止四六和弦,这时候音乐的调性才明确为a小调。这种做法为后来晚期浪漫派调性的动荡和调性布局的突破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首前奏曲是肖邦l831年创作的,正值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之后,肖邦为祖国命运感到担忧,全曲情绪忧虑,痛苦,色调暗淡是悲剧性的沉思形象。这首前奏曲的主题是一个下行式的叹息音调,似乎是作曲家忧国忧民情绪的体现,全曲的主旋律在这个主题的基础上进行模进与发展。此曲的和声进行为:G大调:Ⅵ一K64一V—I—D大调:VI—K64一V—VII43/II—a,J、调:VlI6/V一3VlI6/V—K64一VI—IV—II2一V—V/V—V—V7一Vl37一I。这是这首作品和声手法的独特之处。除此之外NO.6的调性布局:b小调一C大调一b小调的调性关系也是比较特别的,选择了一个半音关系的大小调调性布局,因此在音乐的

肖邦夜曲曲式分析

肖邦夜曲曲式分析 此曲为浪漫主义时期波兰作曲家肖邦的夜曲作品9之2曲子为降E大调节拍为12/8。全曲旋律由右手声部进入主题缓缓表达出悠扬、柔和的情绪。左手则在12/8节拍的基础上分为4拍每拍3个音运用双音的柱式和弦跳进营造出流动的氛围。整首曲子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包含两个主题。第1-4小节为第一主题第5-8小节为第一主题的加花重复运用了倚音和颤音的演奏手法丰富了主题使旋律更柔美动听。这一主题的旋律采用了大音程跳进的演奏手法给人以宽广的感觉。而第9-12小节的第二主题则采用小音程急进音域集中在中 音区使得第二主题在音色上明显和第一主题形成对比其旋 律更安静、平稳。第12小节中的几个8分音符的渐慢渐强引出了曲子的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由第一主题的一个加花再现13-16小节开始旋律在保留主干音的前提下进行了旋律填充使音乐更富有流动性音响更丰富。第17-20小节是另一个主题可称之为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仍采用小音程急进的演奏手法由弱——极弱——强——极强。强弱变化显著使旋律起伏较大、较明显给人情绪上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引出了乐曲的第三部分。第三部分同样也由第一主题的加花再现开始21-24小节。第25-28小节则是第四主题由弱到极弱并运用了回音的演奏手法更为曲子增添了浪漫忧郁朦胧的 色彩。第29小节开始是第四主题的加花重复也是全曲的高潮所在部分。经过一串16分音符的推进30小节旋律上扬至

高八度第31小节的一串八度8分音符渐强奏出将情绪带到最高点所有激情在这小节全部爆发。随后在一个2分音符的三拍延长音后曲子进入一个华彩乐句快速32分音符由弱——强——弱轻柔地、缓缓地进入曲子的尾声部分。尾声又回到了曲子刚开始的情绪也由前面的高八度音域回到了中高音区将激动的情绪重新抚平全曲由极弱结束。整首曲子采用大调的基调简单的旋律充满了民族气息。作曲家不时地采用波音、倚音、回音、颤音以及半音阶式的快速16分音符琶音等演奏手法还有曲末的华彩乐段都使得曲子既华丽又不失柔美。

浅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

浅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 摘要:肖邦是波兰杰出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他是 1 9世纪浪漫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研究《24首钢琴前奏曲》的和声手法,探索肖邦的这些和声手法在音乐表现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肖邦前奏曲和声手法音乐表现 对于肖邦 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 (作品2 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 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 ((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 l 9 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调性的选择与调性布局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 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的调性是 C大调,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 a小调,的调性就是 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就是其关系小调 e小调。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 ,也就是说2 4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 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 l 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 ,因此 2 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

夜曲OP.9 No 1曲式分析

《夜曲op.9no.1》曲式分析报告 夜曲OP.9NO 1是肖邦创作最早的一首夜曲,此曲为典型的三声中部型的复三部曲式。由首部、中部、再现部及尾声组成,没有前奏。再现部采用了缩减再现的写法。尾声跟普通的复三部曲式一样,规模适中。 首部A(1-18)结构为单纯的复乐段结构,整个首部只有短短的十八小节,并没有出现再现的部分,第二句在规模上稍稍大于第一句。和声调性经过了两次变化,最终结束在主调降b小调的一级和弦上。第一段A由前八个小节组成,为4+4的方整型结构,可分为a,b两个部分。a句由前4个小节组成,和声平稳的进行在降b和声小调上,在主和弦与属和弦上来回交替,调性比较稳定。这四句可进一步细分为2+2的结构,前两个小节在稍缓慢的小广板上以6/4拍的节奏缓缓呈示出来,一开始就表达出夜曲这种体裁静谧的感觉。接下来,肖邦运用了密集的22连音给以听众流畅、线条性的感觉,最终以降b小调的属七和旋进行到一级结束第一句。b句一开始调性发生了变化,由降b小调转到了它的关系大调降D大调上去,结构织体基本与前句相同,和声调性在进行了2个小节后又回到了之前的降b小调上。整个和声走向呈主-下属-属-主的最基本的进行。由于整个首部为一个复乐段的结构,所以A’与A两个大乐句构成了一种互相呼应的感觉。A’同样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a’与c。a’几乎与a一样,从结构到和声这两句差别不大。但是出现了c句这个新的部分,

从和声结构上来说,c的和声运用比较丰富,虽然调性还是进行在降b小调上,但是一开始c就用了一个副属和弦到下属的进行,来形成相对完整的离调进行,并且这句的结尾用了两次K46到V 到I的进行后,肖邦还用了一个拿波里和弦,在那波里和弦基础上加入副属和弦、副下属和弦、副导和弦,形成降II级和弦的离调,更突出戏剧性色彩。最终结束于I和弦上形成终止以完成首部的陈述。 中部B(19-70)乐曲的中部有三个大的部分组成,分别是B,C,D。每个部分与之前的段落在调性与结构上都有一定区别。肖邦在中部采用了每段重复的手法,先来看B部分,这部分的主体从一开始就进行在降D调上,可划分为两句,b与e,b 句的开始是一种低声吟唱式的进行,分别为4+4的结构,比较方整;旋律相对之前更加简单,左手织体则延续了之前的形式。和声在主-属(属七)上进行。e句与上句一样,但是调性有所改变,调性从降D调来到了D调,并且最终结束在D调的I级和弦上,然后整B段开始一个八小节的反复。整个中部肖邦都采用了这样一个写法。然后来到C段,C段与之前的结构一样也是分为两个部分,只不过不同的是C的第二部分的材料来自于之前的e。调式调性与之前大相径庭。中部最后一个部分,在调性上与之前有较大的出入,直接来到了降G大调,肖邦在这一段运用了较多的属功能和弦,来为再现做一个准备。还采用同一省略五音的和弦长时间多次重复的方式在下声部下声部衬托着,而上声部采用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肖邦《C大调前奏曲》(Op.28,No.1)曲式分析报告 概述: 一、背景材料。 1、肖邦音乐创作的题材范围: (1)爱国激情性题材。反映其爱国主义思想,性格上体现出勇敢的、英雄的、勇士般的,被称为“大炮题材”。这类作品以他的波兰舞曲为代表,一般被称为“波兰民族之魂”。 (2)主观抒情性题材。“主观抒情”,即抒发作曲家自己的感情,这类题材在浪漫主义时期被运用得很多。在肖邦的创作中以夜曲为代表,被称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题材。a.一方面是肖邦在法国巴黎的都市生活,以圆舞曲为代表;b.另一方面反映的是波兰的民间生活,以他的玛组卡舞曲为代表,被称为“波兰人民之魂”。 2、关于肖邦的Op.28,No.1. (1)作为独立作品的钢琴前奏曲,是肖邦首创的一种音乐小品体裁。他写了一套《24首前奏曲》。这套作品在音乐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和“钢琴诗人的音乐日记”。 (2)根据传说,这套作品中的大多数产生于1838年前后。1838年,患肺病的肖邦在其女友乔治.桑(法国女作家)的陪同下,来到西班牙的马约卡小岛上疗养。乔治.桑曾为每首前奏曲都加上了一个文学性的标题。如C大调前奏曲,被加上的标题是:等待着思念着的情人。 3、结构性质。 这首作品的整体结构性质是以并行不等长的两句式乐段为基础,另加尾声的一段曲式。 结构图式(略)。 二、分析。 第一乐句,可以分出两个四小节的分句,它们具有对称特定。第一小节的符点节奏音型是全曲的核心素材。这一音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气息长大的旋律线条,而持续着的符点节奏音型则带来了“冲动”的音乐性格。主要旋律隐藏在中间声部,由左右两手交替演奏,而右手高音声部则呼应着主要旋律(这种方式持续在整首作品中)。旋律在两个声部中的出现,一低一高,一呼一应,联系标题,似乎可以被分别理解为肖邦和他思念着的情人。旋律在三连音节奏、分解和弦式伴奏织体的裹挟下,带来了丰满而奇特的音响效果,也使听者感受到作者在宣泄着他激动的内心情感。 第二乐句被大大扩展,包括四个四小节的分句。其中,开始的四个小节(9~12)完全重复了第一乐句的相应段落,构成真并行关系。随后,音乐开始扩充。经过曲折的上行,情绪的积累在第二十一小节爆发了全曲的高潮,从二十一到二十四小节音乐逐渐平静下来。 最后十个小节形成的尾声继续平息着高潮,并带来了乐曲的结束。乐曲的最后以延长的主和弦三音结束,以不完满的终止式,传达出思绪并未停止的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