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

合集下载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艺术特征初探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艺术特征初探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艺术特征初探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肖邦早期创作的钢琴曲,属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曲中既有深沉激情,又有细腻哀思,音乐表现了肖邦对于爱情的追求与痴迷,同时也表达了他短
暂而不安定的生命状态。

本文将在这个背景下对这首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探讨。

一、情感表现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之一是情感表现。

曲子的主旋律非常感性而又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把肖邦对于爱情的痴迷与不顾一切的追求流露出来。

整首曲子
过程中音乐情感的表现始终是悲欢交织的,颇有些荒诞不羁的味道,充满了青春的热血与
冲动。

二、技巧运用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之二是技巧运用。

肖邦的钢琴风格有别于其他作曲家,他的作品更注重钢琴的演奏技巧和音色。

这首曲子采用了大量华丽的技巧,如连续的三重奏、钢琴调音等等,使得整个曲子充满了变化和惊喜,给人带来重重追逐、情感洋溢的视
听体验。

三、曲式结构
《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征之三是曲式结构的变化。

整首曲子的构思主要由序曲、主题发展、副主题、过渡段、回旋曲和尾声等几个部分构成。

这种曲式结构的构思巧妙,
充满了惊艳的效果,尤其是过渡段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时而流畅自如,时而峰回路转,
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体来说,《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一首充满热情和戏剧性张力的作品,反映了肖邦情感丰富的艺术性格。

这首曲子在钢琴作品中也具有代表性,是肖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浅析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

浅析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

浅析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1. 引言1.1 简介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是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钢琴曲目中的杰作之一。

这首钢琴奏鸣曲共有四个乐章,而我将主要关注其中的第一乐章。

这首奏鸣曲在整个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复杂的曲式结构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在接下来的分析中,我将从曲式分析、主题与变奏、技术要求、音乐特点和情感表达等方面来深入探讨这一乐章的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音乐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进行深入剖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呈现这部美妙作品的精髓。

2. 正文2.1 曲式分析肖邦的《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Op.35第一乐章的曲式为三部曲式,即快板-行板-快板。

整个曲子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性质和发展。

快板部分以急促的节奏和激烈的音乐表现力为特点,展现了肖邦天才的创作才华和音乐情感的深度。

行板部分则是在快板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柔和的音乐元素,使整个曲子更加丰富和深刻。

最后的快板部分则是整个曲子的高潮和结尾,音乐的节奏和情感达到了顶峰,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整个曲子中,三部分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旋律的发展也十分有条理。

肖邦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音乐手法和音乐元素,使整个曲子既有音乐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又能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和情感。

通过对曲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钢琴奏鸣曲的结构和内涵,欣赏肖邦作为作曲家的独特魅力和音乐才华。

2.2 主题与变奏主题与变奏部分是对于肖邦《降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重要分析。

这部分主要探讨了乐曲中的主题以及其在变奏中的呈现和发展。

该乐曲的主题非常明快和优美,以降B小调为基调,展现出浓厚的浪漫特色。

主题部分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层次的叠加,呈现出肖邦独特的风格和魅力。

在变奏部分,主题被反复呈现并进行了巧妙的变换,展示了肖邦对于音乐构思和表现手法的深厚功力。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第一叙事曲》是肖邦的一首钢琴曲,创作于1830年。

这首曲子以F小调作为主调,分为两个大节,共有三个主题。

这首曲子的开头是一个悠扬而忧郁的主题,以连续的音符营造出一种深沉而神秘的氛围。

这个主题一直延续到整个曲子的中间部分,给人一种压抑和沉思的感觉。

然后,曲子开始逐渐转变,出现了第二个主题,这个主题比较热烈而快速,给人一种紧张和激动的感觉。

这个部分的主题与前面的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整首曲子更加丰富和有趣。

随后,曲子又回到了一开始的主题,但这次主题变得更加激烈和动感,给人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感觉。

这个部分有一些技巧性的乐句,给了演奏者很大的发挥空间。

曲子以一个简单而温暖的结尾结束。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在音乐形式上并没有严格按照传统的奏鸣曲结构,而是更像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整首曲子的旋律和和声都非常简单和朴素,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但通过情感的表达和细腻的演奏技巧,使得这首曲子充满了深情和内涵。

这使得这首曲子既适合作为表演曲目,又适合作为记录和表达情感的媒介。

《第一叙事曲》代表了肖邦早期创作的风格,非常具有个人特色。

肖邦擅长运用琶音和颤音等技巧,使得他的钢琴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波兰民族音乐特色。

他的音乐以热情、激情和浪漫为主题,让人们听得心旷神怡,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喜爱。

《第一叙事曲》也有这样的特点,曲子情感丰富,旋律动人,给人以深刻而持久的感受。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一首充满深情和浪漫的钢琴曲。

它以简单的旋律和和声表达了肖邦内心的情感,通过细腻的演奏技巧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

这首曲子展现了肖邦早期创作的风格和特点,对肖邦音乐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肖邦的所有作品集列表

肖邦的所有作品集列表

.
.
Op.11, 第一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1 in E minor (1830)
Op.12, 华丽变奏曲 Variations brillantes on "Je vends des Scapulaires" from Hérold's Ludovic, in
Op.19, 波莱罗舞曲 Bolero (1833)
Op.20, 第一谐谑曲 Scherzo No.1 in B minor (1831)
Op.21, 第二钢琴协奏曲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2 in F minor (1829–1830)
Op.22, 平静的行板与华丽的波兰舞曲 Andante spianato et grande polonaise brillante in E-flat
Op.9, 3 首夜曲 3 Nocturnes (1830–1831)
o
No.1 in B-flat minor
o
No.2 in E-flat major
o
No.3 in B major
Op.10, 12 首练习曲 12 Études (1829–1832) Nhomakorabeao
No.1 in C major (1830)
B-flat major (1833)
Op.13, 华丽的波兰民歌幻想曲 Grande fantaisie sur des airs polonais in A major (1828)
Op.14, 克拉科维克音乐会用大回旋曲 Rondo à la Krakowiak in F major (1828)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革命练习曲》的艺术特色
《革命练习曲》是肖邦为纪念1830年波兰人民在华沙起义而创作的一组练习曲,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其艺术特色如下:
一、曲式结构
《革命练习曲》分为12首,每首曲子的长度不一,有的长达几分钟,有的只有几十秒钟。

每首曲子的表现情感不同,但都是采用了极为单一的小调,表现出沉痛的氛围。

整个
作品既有打击乐的铿锵有力,又有旋律优美的颤音和大泛音的呼吸,将艺术与技巧相结合,构成完美的曲式结构。

二、技巧的运用
肖邦在《革命练习曲》中使用了大量的技巧,包括:密集的琶音、快速的三连音、手
指间的传奇和十字黄等。

这些技巧充分地展示了肖邦的钢琴演奏技巧,也让这些练习曲成
为了钢琴家的演奏困难的曲目。

三、情感的表达
肖邦此曲体现了他对乡土爱情和自由理想的感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痛苦
的悲愤。

每一首曲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表达,革命练习曲第一首中,强烈的情感表达使
得乐曲具有了十分深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沉痛的气氛让人倍感震撼。

四、气氛的渲染
《革命练习曲》中的乐曲气氛其实充满了苦涩。

肖邦巧妙地运用了曲式的变化和音乐
特效的处理,将乐曲的气氛渲染得十分出色,让听众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肖邦对祖国的深情
和政治压迫下的震撼。

综上所述,肖邦《革命练习曲》具有曲式结构完美、技巧运用精湛、情感表达深刻、
气氛渲染出色等艺术特色,成为了经典的作品之一。

其音乐精湛的技巧与深刻的内涵,让
这首练习曲深深印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不同国家乐团演奏的标志性乐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在钢琴领域享有盛誉,被誉为“波兰国民乐派的代表人物”。

《第一叙事曲》是肖邦在其短暂但辉煌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是他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

下面将就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进行浅析。

《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于1826年在他17岁时作曲的,是他的钢琴作品集《叙事曲》中的第一首。

这部作品描绘了一个不礼貌且挑剔的人物,以及他与一个开朗和善良的朋友之间的冲突和对话。

首先对于《第一叙事曲》的曲式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这首曲子以c小调为主,由三个部分组成:快板的前奏部分,中间的抒情部分以及结尾的急促部分。

这三个部分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情感,并且在整个曲子中交相呼应,构成了一幅精彩的音乐画面。

在前奏部分中,肖邦通过活泼灵动的音符和跳跃的旋律,展现了不礼貌人物的活泼好动和嘈杂刺耳的性格。

这部分的音乐饱满丰富,充满了动感和活力,给人以一种轻快愉悦的感觉。

而在中间的抒情部分中,肖邦则利用平静而悠扬的旋律,来表现朋友的平和和善良。

整个部分音乐流畅舒缓,充满了温柔和慈爱之情,展现了朋友的宽容和理解。

随后是结尾的急促部分,这部分肖邦通过急促的音符和激烈的旋律,展示了不礼貌人物的躁动和暴躁。

这部分充满了紧张和压抑的气氛,给人以一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

整首乐曲通过对比鲜明的音乐风格和情感,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对立,展现了人物形象的鲜明和丰富性格特点,展现了肖邦深厚的音乐功底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能力。

首先在琴键技巧上,这首曲子要求演奏者有较高的钢琴演奏技巧,需要灵活准确地运用手指,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琴键技术动作,如跳音、大跨度的手指运动、快速的指法等,以表现出曲中不同技巧的需要。

其次在音响的运用上,肖邦通过对音响的运用,勾勒出了曲中不同情感的表达。

在前奏部分,通过运用高低不同的音色和强弱不一的音量来营造出嘈杂、不礼貌的音效;在抒情部分,则以柔和流畅的音响来展现出朋友的善良和温柔;而在结尾部分,则以急促猛烈的音响来展现出不礼貌人物的情绪暴躁。

诗意般的“摇篮”——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分析

诗意般的“摇篮”——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分析

诗意般的“摇篮”——肖邦《降D大调摇篮曲》分析肖邦的《降D大调摇篮曲》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在钢琴家和音乐爱好者中非常流行,因为它充满了浪漫和诗意的情感,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下面将对这首曲子进行分析。

《降D大调摇篮曲》起初是作为第20号钢琴奏鸣曲的中乐章而写的,后来独立成曲。

它采用了A-B-A的结构,其中A部分是主题的重复,B部分则是变奏和探索。

整首曲子的基调是降D大调,这个调性给人一种轻柔、温暖的感觉。

起初的主题以缓慢的节奏、轻盈的音符和简单的旋律贯穿始终,给人一种安稳和安心的感觉,就像婴儿在轻柔的摇篮中入睡一样。

这一部分的旋律线条简单明了,采用了滑音和装饰音等技巧,增加了曲子的华丽感。

B部分则是在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奏和探索。

肖邦巧妙地运用了和弦的变化、音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等手法,使曲子更加丰富多样。

在B部分中,不仅有重复主题的变奏,还有一些快速的音符和复杂的和声,给人一种快乐和充满活力的感觉。

这部分的技巧性要求较高,需要钢琴家具备较高的技巧和表演能力才能演绎得好。

整个曲子的情感表达非常柔和,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肖邦用简单的旋律和和声描述了一个美丽而平和的世界,给人一种迷人的梦幻感。

这首曲子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静静地听着摇篮曲,享受着宁静和温馨。

它让人感到平静和放松,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安慰和慰藉。

《降D大调摇篮曲》是肖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它充分展示了肖邦浪漫主义风格和他对音乐情感的表达能力。

这首曲子既难以演奏又难以诠释,需要钢琴家具备高超的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才能演绎得好。

它是肖邦音乐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钢琴家还是听众,都能从中感受到肖邦独特的音乐魅力,带来一种无与伦比的音乐享受。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

肖邦《夜曲》中的和声手法分析肖邦的《夜曲》是其代表作之一,属于D小调,由悲怆的主题与华丽的和声构成。

以下是对《夜曲》中的和声手法进行分析。

一、和声走向:《夜曲》的和声走向主要是通过对音程、和弦以及调性的运用来实现的。

1. 音程:《夜曲》中广泛使用了大跳音程和小跳音程来体现其独特的旋律。

2. 和弦:《夜曲》的和弦运用非常丰富,既有传统的和弦进行,又有一些突破传统的创新之处。

(1)传统和弦进行:《夜曲》中经常使用的和弦有属七和弦、二七和弦和五和弦等。

这些常见的和弦进行结构稳定,能够使音乐的旋律更加连贯。

(2)创新的和弦使用:《夜曲》中还使用了一些创新的和弦进行,如加和弦、转位和弦和属七和弦的减五音衍生和弦等。

这些和弦的使用使得音乐更富于变化和张力,增添了旋律的层次感和深度。

3. 调性:《夜曲》中的调性变化非常频繁,常见的调性有D小调、E小调、G大调等。

调性的变化使得音乐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冲突。

二、和声色彩:《夜曲》中通过不同的音色和和声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色彩。

1. 音色:《夜曲》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音色,如高音部的明亮和音、低音部的沉重低音和音等。

不同的音色营造出不同的情感氛围,使音乐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2. 和声的变化:《夜曲》中和声的变化非常丰富,既有紧张的和声进行,又有悠扬的旋律与柔和的和声相结合。

这种变化使得音乐情感层次更加丰富,有时紧张激烈,有时温柔优美。

1. 动与静的对比:《夜曲》中经常通过和声的运用来表现动与静的对比,如快速的琶音与缓慢的和弦进行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得音乐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肖邦的《夜曲》中的和声手法非常丰富多样,通过对音程、和弦和调性的运用以及音色的变化来表现音乐的情感色彩和表达目的。

这种多样化的和声手法使得《夜曲》成为了肖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c小调圆舞曲》曲式分歧之比较作者:张雪锋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13期摘要:在整个音乐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结构原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同构性和同源性结构因素。

本文以理论界对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的相关分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学者对该作品“差异和同一”两种性质的认识。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边缘套合倒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或套合在一起的音乐作品,被学界称为混合曲式或边缘、中介曲式。

这些定义在学界已约定俗成,在每个研究者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位,也暂时不用讨论它的是非曲直。

而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的作品实属不少,回旋性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呈示部为三部曲式,而在再现部进行紧缩,这样使中部好像成了回旋曲式的第二个插部,如比才的《卡门序曲》;另一种情况是三部曲式的结构比较自由,其中又因某一部分出现三次而具有回旋曲式的要素。

这里笔者将以肖邦《升c小调圆舞曲》(Op.64 No.2)为例来列举相关学者对回旋性原则和三部性原则相结合的有关看法与判定。

总体上分为三种:一是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二是复三部与迭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三是倒装回旋曲式(变体回旋曲式)。

一、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是指一部音乐作品中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曲式结构原则结合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使之异化或自由化的曲式。

李吉提著《曲式与作品分析》把该作品判定为“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

因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原则混合结构的形式还包括某些在再现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段落后面都附加一个回旋性主题的特殊结构样式。

作为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部分”,它本来只包括;第一部分,#c小调,这是一首比较女性化的委婉主题歌调,属于复乐段结构(9+7,9+9+7);第二部分,bD大调,这是一首比较热忱的男性化主题歌调,属于开放性的对比复乐段(9+8,8+7);第三部分:回主调#c小调。

再现第一个主题和复乐段结构。

以上在单三部曲式的每一个主体部分后面均出现的“附加性主题旋律”是一曲新的、渲染舞会上旋转性律动的音乐段落,8+8结构,并反复一遍,以便其规模能与主体结构相抗衡。

该附加性段落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也占据#c小调的主调位置,因此,它的“穿插出现”又具有回旋曲式中“主部A”的含义。

为了与标记的A相区别,把原本是再现单三部曲式的主体标记为B、C、B。

于是就形成了再现单三部曲式与回旋性原则“同时穿插结合”的形式,就显示为BA—CA—BA的结构样式。

有的理论家称之为与“回旋曲相类似的曲式”。

说明它既不好单纯的看作是单三部曲式,又不能称它为插部在前的回旋曲式。

因为B的再现,使乐曲的三部性仍然相当明显,所以应属于混合曲式或边缘曲式范畴。

”笔者认为李先生的分析面面俱到且思维犀利,充满了戏剧性和多样性。

其观点以回旋原则和三部性原则交织为前提,认为两种原则是对抗的、不相上下的,没有哪一种占据主导地位;而在近现代音乐分析学中又把类似这样的情况(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则交替)更多的判定成混合性、边缘性的曲式,故把此曲判定为混合或边缘曲式范畴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笔者按作品次序先后将谱例示下:谱例1(谱例为旋律谱)为这首作品首次出现的对比乐段(笔者称其为插部B),由于它是第一次出现,且后面有穿插再现一次,故是该作品判定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谱例2(旋律谱,省略重复部分)为《升c小调圆舞曲》主题部分,旋律优美而清脆悠扬,充满活泼、律动的美感。

三次出现,并以此主题结束全曲,故为核心乐段。

谱例3为该作品的另一个对比插部,在主题叠部A出现之后引出,其形象更为突出而有力,气息宽广悠长,且略带一点忧伤。

故称其为对比插部C(旋律谱),在全曲中只出现一次。

二、复三部与叠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复三部与叠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曲式,把“交叉”二字前的定语去掉,其实就是交叉套合曲式,它应该也属于混合曲式与边缘曲式范畴。

范乃信著《曲式精要》认为该作品“是复三部与叠部后置的回旋元素交叉套合的曲式结构。

相互套合的结构分属于不同的曲式类型,是两种不同曲式的合成结构。

同样,曲式的某些部分须担负双重功能(既属于前面的曲式,又属于后面的曲式),涵盖套合的整体曲式既可能是这两种套合结构之一,也可能由第三种曲式来统辖这个结构组织。

按复三部分析,中部出现叠部主题的再现(超越了中部须是新材料构成的原则)。

按回旋曲式分析,则缺乏第二次对比的插部(由再现A部代替了第二对比插部)。

综合上两种互存缺陷的曲式,套合成为综合的曲式结构。

”笔者认为范先生的分析结果与前面李先生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谓是不谋而合。

确实,这首作品有其特殊性,在回旋性原则和三部性原则交替、混合的情况下,使得分析者不得不考虑其交缘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但是从音乐艺术的本质角度而言,它的特殊性和艺术性就在于透明性与混浊性的交混,也可以说是矛盾性与逻辑性的体现与对比;它受到作曲者主观意识、感情的制约,因此在和声、调性、旋法、乃至曲式结构的选择上都受制于主观体——人(作曲家)的绝对“独裁”。

分析结构如下:部B结束的复三部曲式,插部A、C、A之间形成再现单三的结构(均为复乐段),三部性原则貌似成为了第一结构要素;可笔者认为恰恰由于都以叠部B结束,连中部都完整的再现了叠部B,那么它反而是缩减了或者降低了三部性原则,因为常规复三部曲式的中部应该是充分展开和对峙的(与呈示部),而不是以呈示部中的主题材料来承担或充当连接部功能。

所以,该作品应该是以叠部B为核心主题,从而确立了回旋性原则作为第一结构要素的地位。

三、倒装回旋曲式倒装回旋曲式是指不按典型回旋曲式的组织结构顺序发展,而是把插部置首先行、叠部后置,它是回旋曲式的变体结构。

高为杰、陈丹布编著《曲式分析基础教程》判定该作品为“回旋曲式,而且是由插部起始、叠部垫尾的倒装回旋曲式,并以连锁二段式与三部性多重套叠而成。

”它就像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曲牌联缀体,当一个曲牌连唱数遍时,往往每一遍开头部分歌词和音乐都不同,称为“换头”,而后半部分相同,称为“合头”,当“换头”扩大为独立曲牌时,实际上就是从插部开始的回旋曲式。

从插部开头的回旋曲式的结构往往接近于复三部曲式或倍复三部曲式。

《升c小调圆舞曲》它的每个基本部分都是由乐段组成,插部采用复乐段结构,叠部采用重复乐段结构;织体运用了分解和弦式,以四分音符为律动单位,整个旋律渗透着忧郁情绪。

其结构图示如下:“由于插部三是插部一的原样再现,使三个插部呈现出有再现的三部性曲式特征。

而叠部二和叠部三都是叠部一的再现呈示,好像依附在三个插部之上,与插部的三部性形成更高级别的三部性结构,贯穿全曲”。

斯克列勃科夫著《音乐作品分析》中认为“肖邦的这首《#c小调圆舞曲》属于特殊情形的回旋曲式。

而这种特殊回旋曲式与常见的、典型的回旋曲式的区别主要在于:一是由于回旋曲式的内部改变;二是由于回旋曲式与其他典型的结构原则结合;那么这里的肖邦的作品便是第二种情况。

回旋曲式可以与奏鸣原则结构(这是最普遍也是较重要的结合),产生一种特殊的、典型的结构,叫“回旋-奏鸣曲式”,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第三乐章》;可以与变奏曲原则结合,如格林卡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中的《费恩的叙事曲》;有时候也可与三部性原则结合:如肖邦的《#c小调圆舞曲》。

当回旋原则与三部性原则结合时,叠句仿佛变成了该曲式的每一部分的副歌。

”图示参见表2。

这里的回旋性与三部性显而易见,但是它的确是特殊的,不仅仅是双重结构原则相结合,而且还把叠部对应的插部相互颠倒,从而形成了特殊结构的倒装回旋曲式。

四、结语音乐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不可琢磨性:它所超过纯粹字句的力量。

诚如约瑟夫·康拉德在他的小说序言中所述:“艺术家是诉诸于我们所存在中的部分,是诉诸于我们的天赋而不是后天取得的部分,因此感受也就更持久”。

第三种和第四种分析,是以叠部(主部)为核心材料乐段,且调性又以升c小调为聚拢结构,这是同一性;当然,又或许第一种与第二种分析更深层透彻、耐人寻味,它们则更多的是偏向于两个对比部分材料的对比,调性上则只有一个等音的大调(理论上#c=bD)造成音乐的情绪、情感对比,此为差异性。

当前两种与后两种分析发生碰撞和结合时,就引发了整首作品在学术和学科上的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而引起学术争鸣、集思广益之成效,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它们都代表着不同学者的不同意见、观点和学术研究成果,但就个人的判断而言,整体上第三、第四种分析形式与结果,分析的结构图示给人以一目了然、明晰透彻之感,结果也使人更易于理解和接受;而前两种虽结构清晰,但将其判断成交叉套合曲式或混合、边缘曲式实属不妥,因为该曲式的重心(核心材料)应该是严格重复的回旋曲式叠部后置乐段,且中部也完整的再现了叠部,因此降低了三部性原则的主导性,故应判定为倒装回旋曲式。

整首作品结构新颖、节奏明快、音乐句法设计巧妙、音乐律动优美,仿佛让人已置身于肖邦所设定的音乐情境之中。

一部作品都应该有一定的内容情感且与一定的结构形式相结合,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作曲家正是依靠各因素的结合力,依靠它们之间产生巨大的音乐“火花”动力来推动音乐的发展;各因素力量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凝聚力,保证了作品的逻辑性、艺术性和整体性,亦赋予了音乐以更生动、更深刻的表现力。

而作为分析者,只有深入剖析音乐,也才能准确的把握作品的情感和内涵。

参考文献:[1]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2]范乃信.曲式精要 [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李虻.音乐作品谱例与分析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苏]斯克列勃科夫.音乐作品分析 [M].顾连理,吴佩华,汪启璋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6][美]约翰·怀特.音乐分析 [M].张洪模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