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欣赏期末论文

合集下载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

现当代小说鉴赏论文现当代小说鉴赏姓名:XX学号:XXXXXXXXX 说实话以前很少看小说,除了上课时老师会将那几篇外几乎是没读过其它的。

这学期我选了这门叫做现当代小说鉴赏的选课也是为了弥补一下自己在小说文学这方面的欠缺。

第一节课时老师就说了这个课的最后会写个论文作为评分标准,思前想后我还是决定说说鲁迅这个我们都比较熟悉的现当代小说作家吧。

首先对鲁迅先生进行一下简单的介绍。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男,汉族。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大多数同学都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以前鲁迅先生曾去过日本去留学,学过医术希望用自己的双手济世救人。

但是鲁迅先生发现通过这种方法拯救的人太少,所以他才走上了写作这条道路,他想通过自己笔下的文字来拯救更多国人的心灵。

鲁迅先生真正的开始创作是以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的,从此鲁迅先生走上了文学救国的道路。

鲁迅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呐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热风》、《华盖集》等等好多的小说和文集。

还记得那些铿锵的文字“真的勇士敢于直面年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唤醒了无数国人的心。

每当我读起这些文字都会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共振,那感觉真的很好。

生活方面,1906年7月6日鲁迅尊母命与完全没有感情基础的朱安结婚,个人感觉朱安和鲁迅都是不幸的,鲁迅考虑过离婚,但那个年代,人们依旧很封建思想很不开明,被休的女人是备遭人们鄙夷和唾弃的。

文学鉴赏论文范例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例论文

文学鉴赏论文范例论文文学鉴赏论文范例:《纳吉布在民间》的人性探索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以对于人性的深入剖析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著称。

其中,短篇小说《纳吉布在民间》是一部独特而且令人深思的作品,它通过一个真实而又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纳吉布在民间》的文学鉴赏,探讨其中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纳吉布在民间》讲述了一个穷苦艺人纳吉布的故事。

纳吉布听说城里有一个民团,他渴望融入这个社会团体,以期望在艺术上得到认可和生活的改善。

然而,他最终未能进入民团并被淘汰。

作品通过描述纳吉布在摆摊卖馒头时的遭遇和心理变化,展现了社会环境对一个人的塑造和影响。

这个故事中的纳吉布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梦想的艺人,但他的梦想最终被现实击碎。

作品中的纳吉布通过不断努力和学习,展现了他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不仅擅长吹拉弹唱,还学会了许多技巧和花样。

他相信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会得到认可和回报。

然而,事实却完全不如他所愿。

无论是他擦亮琴弦还是变出花招,他都无法引起外界的注意和支持。

纳吉布在艺术上的失败和生活的困境使他感到沮丧和迷茫。

通过纳吉布的遭遇,作品描绘了现实对于人性的冲击与改变。

纳吉布最初满怀激情和希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对自己的能力和前景失去信心。

他变得消极,对于现实的虚伪和自己的渺小感到绝望。

他感慨道:“市井人喜欢的都是骗人的伎俩,这等艺术我们光是干着没善处。

”纳吉布的心灵逐渐受到伤害,他的聪明才智逐渐消失,留下的只是一具身体和一颗空荡荡的心。

此外,《纳吉布在民间》通过对社会环境的描写,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影响和限制。

作品中的民团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组织,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权力。

纳吉布怀着对这个团体的渴望努力向它靠拢,但最终却被拒之门外。

民团代表了社会的规则和标准,它们不仅对纳吉布的才艺不以为然,也对他的背景和外貌有着偏见。

通过对纳吉布的塑造和遭遇,作者意在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局限性。

当代文学名著论文(修改版)

当代文学名著论文(修改版)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透明的红萝卜》择取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段农村生活。

他以独特细腻的生命体验,透过黑孩的儿童视角展现了民间氛围中的乡村风景与神秘事物。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能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的,莫言说:“生活原本就有的模糊含蓄,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朦胧美。

”因此,在阅读中,抛开寻找主题的期待,细心体会黑孩的鲜明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成了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主要信息。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样的一段精彩描写: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

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须象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对那个红萝卜的体验弥漫着一种神秘色彩。

小说又取名为“透明的红萝卜”,这就更突显了这种神秘感。

因此,要解读这部小说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红萝卜为什么是透明的?透明的红萝卜究竟象征着什么?莫言说“大概的意思也许能说出来,说清了也难”①。

为什么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呢?我想,作家是把笔尖插进小说人物的无意识领域中去了。

无意识是一个人类心理的最黑暗的区域,所以就是作家本人也只能说个大概,“说清了也难”。

在谈创作灵感时,莫言曾说: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听老师讲过很多课,构思时挺省劲的,写作时没有什么顾忌。

我跟几个同学讲过,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着萝卜地里一个弯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美,很像一段电影。

那种色彩、那种神秘的情调,使我感到很振奋。

当代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当代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当代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当代文学共时于这一社会文化语境,在内容与形式上以及创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都明显地表现着市场化倾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范文一:生态自然下的当代文学论文一、对生态自然的守望云南诗人于坚从书写家乡开始,在一系列诗歌创作中,对于自己出生成长的那片红土不断吟唱与赞美,从最早的《滇池月夜》、《故乡之秋》到《丽江的荒》、《大理石记》、《滇东北》、《雄狮大峡谷》、《秋天我在泸沽湖》、《在秋天的转弯处我重见怒江》等倾注了对自然的无比崇敬和热爱。

在苍山洱海的行走,成为诗人精神的朝圣之旅。

诗人写到:像是走在诸神的庙宇/一进苍山我就变得虔诚/。

诗人不断游走在云南大地上,向我们描绘出那片神奇土地的绝妙风姿。

在诗人的笔端,自然中的一切都成为着力表现的对象,阳光、河流、草木、鸟兽,它们的美具有神奇之力,净化诗人心灵与精神。

在《阳光下的棕榈树》中诗人将棕榈树喻为春天之水洗净的手指,抚摸着大理石一样光滑的阳光,这种表述,已不仅仅是写作者语言层面单纯的技巧,还呈现出对自然的一种亲近姿态,例如在诗歌末尾,“这修长的手指,希腊式的手指,抚摸我,使我的灵魂像阳光一样上升。

”诗人完全走进棕榈树的领空,体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享受自然赋予的美,从而自身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提升。

在《赞美海鸥》中,于坚写了一群由西伯利亚迁徙来滇的海鸥,诗中写到:“它们穿越国家与国家的围墙,降落在南方以南,革命/可以改造国家/思想/甚至宣布上帝已死/但革命/无法改变一只海鸥越冬的路线/它无法像旧俄国的皇帝/流放/。

诗人由国家、社会、历史的纷繁变迁,慨叹其作用力之于自然万物的微小。

意味深长的是诗人最后的那句表述:“一只海鸥就是一次舒服的想象力的飞行/它可以引领我抵达/我从未抵达的/但在预料之中的天堂/抵达/我不能上去/但可以猜度的高度。

”诗人或许道出人类的诗意与哲思的起点,这就是与自然万物身心合一的交融,将自身作为其中的一个分子,这种守望使人类走向精神的高地。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

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

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中国当代小说选讲论文——《活着》读后感《活着》读后感——活着就是幸福其实我不是一个很爱看小说的人,相对而言,我想我更钟情于电影。

而余华的这部《活着》是同学强烈推荐的。

加上当时碰到一些事情,对生活很是消极,说来不怕笑话,甚至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

于是带着这种对事事无所眷恋的心情,我看完了这部小说。

这故事讲述了福贵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儿子,娶了城里一个有钱人的女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天都进城里的赌馆赌钱。

赚得不多,输了的不少。

终于有一天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

一次福贵爸上茅厕时死了。

也许这是报应,他是地主,是败家子。

地主位置被一个以前经常借钱给福贵赌博的人坐了。

一贫如洗的福贵因为为救母病去城里抓药,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

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当他幸运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

福贵的儿子意外身亡;后来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

福贵老了,故事结束了。

现在我想再回想一下每个阶段。

年轻时候的福贵有着封建阔少的一切品性,吃喝嫖赌样样精通。

根本不是我们六十分万岁的标准,如果大学开这些课程的话前三项福贵一定可以拿满分,最后一项天生的白痴吧。

家珍,小说的女主人公,具有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一切美德,贤良、隐忍、任劳任怨。

福贵的家珍的结合,用我们的话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

抗日战争时期,浙北很安静,日本兵没有打到这里,福贵和他的爹,一对的败家子,依然过着悠闲的生活,老袓宗二百多亩的家产到福贵他爹这里就只有一百多亩了,抗战结束,终究由于福贵的赌而住茅草屋了。

福贵的阔少生涯结束。

人生一劫。

国共内战时期,彻底悔悟,一家五口,随苦,也其乐融融,刚看到点生活的曙光,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女儿凤霞却因病成了哑巴。

人生二劫。

土改因为输掉家产而没有被划成地主,因祸得福?分的五亩好田,一家四口,日子安定。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

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5篇)第一篇: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引导语:论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相信很多人亦都撰写过论文,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中国当代小说鉴赏论文,欢迎阅读!中国当代小说的审美形态是怎样的呢?从老师布置了这篇作业起,我就努力地在想着这个问题。

可怜我文学功底实在是不堪一击,于是只好上网查了。

我一边小声地埋怨着这让我无从下手的作业,一边快速地浏览百度、新浪、网易等各大网站,结果还是一头雾水。

百般无奈下,我决定还是先看看中国当代小说都有些什么作品好了。

于是我随意搜索了一下中国当代最好的小说,结果就发现了铁凝写的小说真的很不错。

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铁凝写的一系列小说,然后,我慢慢找到了我想要知道的答案。

一、人物形象的典型美铁凝的小说常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为表现对象,通过平凡的日常生活事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借助人物的心灵深处的触动传达具有时代特征的情绪。

名家张克勇说:“铁凝各个时期的作品都始终贯彻着一种主体精神,即对女性的生命关爱和深刻的女性忧患意识。

”1、仁义善良的白大省白大省是小说《永远有多远》里的主人公。

她善良、仁义、宽厚。

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

白大省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

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灵动和大气。

我觉得白大省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选择坦然地接受一切。

白大省对郭宏、关明羽、小玢、夏欣、白大鸣他们都是忍让宽厚的,她似乎永远也做不到不仁义,即便她也很想改变自己老好人的形象。

是的,白大省是无可救药的,是宽厚善良的,是纯好的。

我喜欢白大省身上的那种大气,那种仁义,那种善良,所以,最后会看得愤愤不平。

在最后,白大省说:“我现在成为的这种好人根本就不是我想成为的那种人!”郭宏说:“你永远也不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班级:15机电技术教育姓名:喻青青学号:1551110013
《碧潭》赏析
中学时代,因为一首《乡愁》,余光中先生为我们所熟悉,心目中对他的定义一直是一位台湾的爱国诗人,再加上工科的学生,本来对文学常识知之甚少,从各种渠道搜集到他的资料后发现,原来对于作者,我们一直存在理解的偏差。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却不仅仅是一位爱国诗人。

许多人评论,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

因此,从分析惯常的语言风格的技巧来评判这首诗显然是不明智的,好的诗,犹如一杯好的茶,需要慢慢品,细细品。

初读,便觉得这是一首情诗,写的悠扬婉转,透露着淡淡的忧伤,似乎是“我”倾心于一位美丽优雅的姑娘,却只是默默地喜欢着,在脑海中想象着同她约会时的美好场景。

“那就划去太湖,划去洞庭,听唐朝的猿啼......”意境朦胧,朦胧的文字里潜藏着的是掩饰不住的淡淡的愁和深深的爱和思念,这思念,绵绵不断,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

再读,诗歌里面的每一个意象似乎都在向我倾吐着作者的情感:“桂桨”,用桂木做的棹啊用兰木做的桨,即是借用屈子离骚中的名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划破月光下澄澈的水波啊,划动在清明的河流中一直到了傍晚,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心中的美人啊,她却在天边遥远的另一方,对爱人的思恋和不能相见的怅惘可见一斑,光是这样就完了?没有!回过头去看那个数量词“十六”,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三柄六柄九柄,偏偏用十六?思忖了许久,不得其解,吃饭时看到了手中的筷子,恍然大悟,十六就是八双啊,看着别的情侣成双成对撑着小船卿卿我我,而我却独自一人眼巴巴地看着,这样虐狗的场景之下,象征着平安幸福的青色琉璃被敲碎了,心碎了一地,对她的思恋之情便更加浓烈也更加能够被理解了。

作为一个有文化内涵的诗人,他没有直接说被虐了,而是采用了文学创作中“以此物代替彼物”的方法,含蓄而具有表现力,更能激发读者的同情心。

“几则罗曼史躲在阳伞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虐后的无奈之情。

同样是面对着容易使人产生无限情思的水,宋代李之仪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为心爱的女子写下流传千古的“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词人李清照怀揣着对丈夫的思恋之情,茶不思饭不想,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抒发了万千愁绪,而作者则效仿古人借助这些能够生动而又准确地传情达意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的爱意。

多么希望她能够听见自己的心声啊,如果不可以,那就让透明澄澈的碧潭照见他,让他与自己忧伤的侧影做个伴,如果还是不可以,就让载着他的忧愁的舴艋舟轻一点儿,再轻一点儿,这样的痛苦他已承受不来!
不得不提一下“如果碧潭再玻璃些,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中的“玻璃”和“舴艋”两个词,第一次读的时候我有点怀疑,是不是读的太快看错了或是漏掉了点什么,百度确认了一遍才接受了这个事实,正如古代名家的错别字可以被叫做通假字,诗人的故意为之也被称作是一种艺术手法,名词活用做形容词,乍看之下有些牵强附会的生硬,或是诗人有故意引起读者注意力而胡乱使用文字的嫌疑,细细品来,却别有一番新鲜的意味。

西方论文中有“陌生化”原则,中国古典文学中亦有所谓“拗硬生新”的原
则,即诗要捕捉读者的注意力,就需要一定程度上打破惯常的语法规范,采取时序错位,并置之意象,转换词性,反常搭配等方法,以求得新奇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对时局的反复玩味中获得新鲜的审美享受。

由此看来,诗人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接下来又是两个拟人连用,八点半,吊桥是一个贪睡的男孩,慵懒而又惬意地正享受着夏日时光,夏则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就这么不知不觉地闯入了,将他从他孤独的世界里面唤醒,她的笑声是如此悦耳动听,她的身影是如此翩翩轻盈。

一副俊男美女初次相见的美妙场景就这么跃然纸上,弥漫着跳动着的青春的气息,韵味十足。

从此男孩便深深爱上了女孩,吃饭时想她,喝水时想她,睁开眼睛是她,闭上眼睛还是她,就连看见了翩翩飞舞的蜻蜓,也当做是她。

他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展开了无尽的想象,他想到了西施和范蠡,他们泛舟湖上,忘却俗世,爱情之舟跨越时空,穿梭古今,从太湖到洞庭,从战国到唐朝,从地上到天河......然而爱情的小船说翻就翻,受着自由伸张流动的情绪的支配,诗人的思绪此时已经完全乱了,不合情理也不合逻辑,对于一个唯美的爱情故事的无限遐想却在此处戛然而止,以一个交通失事告终,回到现实,连牛郎织女都能每年一次隔河相望,在云中织锦,在月下低吟,互诉衷肠,从上个七夕,到下个七夕,永远不会分离。

正如诗人的爱情之火,永远不会熄灭,足见诗人用情至深。

细细读来,愈加发现,文字在诗人的笔尖下,肆意地跳动着,变幻着,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诗人一方面承袭了中国古典诗词意境营造的传统美学风格,另一方面又大胆学习西方诗歌注重语言技巧求新求异的创作方向,所以有人说这首诗“更像一个中西合璧的混血儿”,称余光中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大概源于其作品不断变化的艺术风格,但变化的是对美与艺术的不懈探索,不变的是对缪斯的永恒执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