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舍上的车轮
自学考试儿童文学名著导读

浙江省2009年4月自考儿童文学名著导读试卷课程代码:00887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体现成人对于儿童的眼光,充满“亲切温馨”或“端庄深邃”的艺术氛围的儿童文学作品,呈示的是儿童文学的( C )4-13A.自然母题B.成长母题C.爱的母题D.顽童母题2.创造出一说谎鼻子就变长的木偶皮诺曹这一童话形象的作者的国籍是( A )9-179A.意大利B.法国C.英国D.丹麦3.《猪八戒吃西瓜》取材于我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作者是( C )5-99A.洪汛涛B.孙幼军C.包蕾D.周锐4.英国作家巴里创造的一个永不长大的童话形象是( D )10-205A.温尼·菩B.长袜子皮皮C.小王子D.彼得·潘5.创作了荒诞神奇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和《爱丽丝镜中奇游记》的作者是英国数学家( D )9-190A.吉卜林B.M尔恩C.王尔德D.卡洛尔6.《大声公》的作者李潼来自( B )23-479A.澳门B.台湾C.香港D.马来西亚7.中国少年小说的发展繁荣与少年文学的兴起时间是在20世纪( C )16-266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8.下列作品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是( B )17-303A.《小兵张嘎》B.《鸡毛信》C.《罗文应的故事》D.《海滨的孩子》9.小说《校舍上的车轮》创造了“古怪人”杨纳士这一人物形象,这部作品的作者是( D )27-566A.亚M契斯B.都德C.斯坦贝克D.狄扬10.《什么叫做好,什么叫做不好》是一首教育长诗,它的作者是( B )39-692A.马尔夏克B.马雅可夫斯基C.M尔恩D.罗大里11.儿童诗《春姑娘》的作者是( A )33-642A.艾青B.冰心C.田地D.刘大白12.鲁兵的童话诗代表作是( B )35-657A.《小刺猬理发》B.《小猪奴尼》C.《雷公公与啄木鸟》D.《大海的歌》13.我们常见的跳绳歌、踢毽歌、拍手歌属于典型的( C )29-615A.知识性儿歌B.教育性儿歌C.游戏性儿歌D.政治性儿歌14.欧美国家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出现在20世纪( B )41-706A.20年代B.30年代C.40年代D.50年代15.下列科幻小说中属于威尔斯创作的是( B )41-700A.《机器岛》B.《时间机器》C.《月光岛》D.《宇宙岛》16.科学童话《这是谁的脚》的作者是( C )45-783A.法布尔B.法拉第C.比安基D.罗蒙诺索夫17.冰心的《寄小读者》写于( C )47-819A.1917—1920年间B.1920—1923年间C.1923—1926年间D.1926—1929年间18.下列儿童散文中属于童话散文的是( D )46-814A.《金色花》B.《丢》C.《滇池月色》D.《花儿在闹市》19.泰戈尔的《金色花》和《羽毛》都属于( D )50-854A.儿童小说B.童话C.科学小品D.儿童散文诗20.柯岩的《小熊拔牙》是一部( C )52-878A.历史剧B.生活剧C.童话剧D.神话剧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21.广义的儿童文学1-8答:广义的“儿童文学”是指以3~18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提升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并适合儿童审美精神需求的文学。
安徒生童话《校舍上的车轮》

安徒生童话《校舍上的车轮》安徒生童话《校舍上的车轮》星期一早晨风暴还没有停。
像是一锅烧开了的水,海浪愤怒地冲击着堤坝。
海中的浮沫和浪花高高地飞过大堤,在街道和屋顶上铺了一层灰色的污迹。
只是这会儿的风暴忽强忽弱,在狂风怒号中,虽然堤外的大海还在咆哮,但有时也夹着一阵阵古怪的平静。
巨大的激浪高高涌起,然后又拍打下来,嘶嘶作响着形成一条细线,儿乎冲上堤顶。
小时地,会有一个巨大的海浪的余波漫过堤坝。
屋内,渔夫们坐在厨房炉灶后面的角落里,免得妨碍忙碌的妻子和准备上学的孩子。
但是他们却没有得到片刻的安宁。
在韶若,当了父亲的渔夫们都被自己的孩子纠缠着。
不管有没有风暴,一定要把车轮放到学校的屋顶上去。
“想一想,如果明天有鸟飞来,可是没有轮子。
”莱娜和她父亲在厨房里争论着。
“如果,如果,”她父亲生气地叫道,“如果你能让我安安静静地坐在这个角落里,让我暖暖和和的,什么都不做,那不是更好吗?”“可是风暴一停,您又要出海了。
我们的轮子还没有放到学校的屋顶上,又没有别人能帮忙。
杨纳士和老杜瓦,他们都不能上。
“这是他们运气,”她父亲不耐烦地说。
“我跟你说过,这场风暴要刮很久。
它又不像自来水,一关就完事了。
难道就不能等一个比较平静的日子?”他拿起一张一个星期以前的旧报纸看了起来。
虽然是旧报纸,但因为他出海已经好几个星期了,看来还是新闻。
用报纸挡住,这也是个逃避的办法。
可是他没法看报,莱娜的小妹妹林达,要爬到他的膝盖上去。
莱娜隔着报纸还在继续和他争论,“老师星期六说,如果我们今天能把轮子放上去,就不上课了。
大家都来帮忙,就不会搞得太久了。
”“老师懂得什么风向和风暴?让他自己在风里爬房顶试试!你现在快去上学!我们出海以前,一定会有个比较平静的日子,那时候我们再看。
快走吧!这样我今天就可以安宁了。
”这是最后通。
莱娜生气地穿上木鞋。
她知道不能再争吵下去了,她已经竭尽全力。
她把外套扣紧,跺着脚走了。
“听着,野洛,要跟你说多少遍才算数?最后再告诉你一遍,今天我绝不迈出屋门一步。
校舍上的车轮

故事发生在韶若。
韶若是荷兰的一个小渔村,在北海中的佛瑞司兰群岛上,位于海边,紧靠着防水高堤。
也许就为这,人们管它叫韶若①。
村里有一座教堂、一座钟楼和几户人家。
其中五户有六个小学生,这一点很重要。
有的人家只有老人,没有孩子,或者虽有孩子,也都是刚学走路的幼儿,不是小学生,所以都不太重要了。
韶若村的六个小学生都在一个学校。
野洛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按他的年龄,他的个子可是够高大的。
还有艾卡,他笨手笨脚,动作迟钝,可脑子却很灵。
关于奥卡,故事才开头,还说不出他有什么特点。
他性情温和,好相处。
还有皮尔和德克,他们是对双胞胎。
他们虽然长得像表兄弟,但是皮尔和德克喜好一样,皮尔做什么德克就做什么,他们总爱在一起。
此外还有莱娜。
莱娜是韶若小学校里唯一的女孩。
一个女孩,五个男孩。
当然,还有一位老师,是位男老师。
也许我们的故事应该从莱娜讲起。
并不是因为她是韶若唯一的女学生,而是因为她写了一个鹳鸟的故事。
韶若没有鹳鸟,是莱娜自己要写的,老师并没有叫她写。
其实,在莱娜没把故事念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以前,谁都没想到过鹳鸟。
有一天,同学们在上算术课,莱娜举手问道:老师,我能给大家念一个鹳鸟的故事吗?我自己写的,关于鹳鸟的故事。
莱娜说是故事,其实是一篇短文,一篇习作。
因为是莱娜自己写的文章,老师高兴极了,就暂时停止了算术课,让莱娜朗诵。
迈迪杨写的校舍上的车轮好词好句

迈迪杨写的校舍上的车轮好词好句
1.星期一早晨风暴还没有停。
像是一锅烧开了的水,海浪愤怒地冲击着堤坝。
海中的浮沫和浪花高高地飞过大堤,在街道和屋顶上铺了一层灰色的污迹。
只是这会儿的风暴忽强忽弱,在狂风怒号中,虽然堤外的大海还在咆哮,但有时也夹着一阵阵古怪的平静。
巨大的激浪高高涌起,然后又拍打下来,嘶嘶作响着形成一条细线,几乎冲上堤顶。
小时地,会有一个巨大的海浪的余波漫过堤坝。
2.她用眼盯着那只海鸥,虽然它不是鹤鸟。
如果这时一大群鹳鸟从海上飞来,男孩子们在跳沟,他们连看都看不见。
不过莱娜承认,他们看见看不见都没什么区别。
鹤鸟不会在韶若停落,而男孩子们也不能使它们停落。
有什么区别呢?莱娜叹了口气。
作为韶若唯一的一个女孩子,真不容易。
轮辙——精选推荐

轮辙
印象⾥的轮辙是潮湿的夏天舅姥爷家⼤院门⼝的泥地上,被匆匆⾏过的⼆⼋⼤车或是放着臭屁的拖拉机蛮横地压出来的深深的沟壑;⾬后⾥⾯积着⼀层浑浊的泥⽔,印出的花纹倒是还清晰可见。
不⼀会⼜⼀辆三轮车横冲直撞地驶过,看似脆弱的轮辙却不为所动,反⽽显得愈加坚毅,颇有任它百般蹂躏,我⾃岿然不动的“视死如归”的架势。
现在估计很少有⼈再叫轮辙“轮辙”了吧,⼤概。
前两天,看到相似的概念,竟是在新闻⾥。
⼀辆时速200码的⼩轿车将另⼀辆⽆辜的⼩轿车撞得⾯⽬全⾮,乌⿊的柏油路上,橡胶轮胎留下的“辙印”刺眼地亮。
不,这不是⼀切该有的模样。
我呆呆地看着图⽚⾥七扭⼋歪轮辙,想着⾃⼰,想着从前,想着⾝边的故事。
从前的天很蓝,回忆都带着味道。
妹妹拉着我的⾐⾓,我从泥泞的轮辙⾥拽出⼀条⼩蚯蚓,告诉妹妹那辄印就是⼩蚯蚓家⽓派的⼤门;初雪后泥地上轮辙早就被冻定,我因为被坑坑洼洼的辙印绊倒⽓愤地叫嚣着要踏平它们,它们却是那么固执,我也就⽆功⽽返。
时光是车轮,⼈⽣是泥地,时光总能轻⽽易举地在我们的⼈⽣中⽆情地压出⼀道道轮辙。
⽽我们,或是被碾进泥⼟久久不能⾃拔,像⼩蚯蚓⼀般躲在过往的痕迹⾥;亦或想抚平难看的辙痕却⽆能为⼒,灰头灰脸地绕过它继续往前⾛。
路都是压出来的,能⾏得了⼤车的路,它经历过的碾压和考验⼀定更多。
⼈⽣这条泥路,若是经得起时光这不息车轮的考验,想必也⼀定会成为宽阔的⼤路吧。
⾏以成辙,辙以为路。
(整理)校舍上的车轮

校舍上的车轮[美]M·狄扬著康馨译[作者简介]狄扬(Meindert De Jong,1906-),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和美国纽伯里奖等许多重要儿童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生于荷兰渔村维鲁姆,八岁就跟着父母移居美国,生活在密执安州的大拉皮兹农村。
1928年他毕业于该州的加尔文大学,在大学任过教,但后来去办农场。
在一位图书馆管理员的劝说下,他尝试为儿童讲故事,写出了第一本小说《大鹅和小白鸭》,1938年出版后大受欢迎,接着就不断写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空军,被派到中国做了三年随军记者。
战后他专业从事儿童小说写作。
从1938年出版处女作到1972年出版《一只几乎全白的像兔子的猫》(以后再无新作问世),他一共写了27本书。
其中有一本正是根据他在中国的见闻写成的,即他的重要著作之一《有六十个父亲的家》(1956)。
德容作品的另一个方面是写农场——农场的小朋友和动物。
他为了养家活口办起了农场,但并不成功,倒是对饲养牲口有愉快和丰富的经验。
他动笔写的第一本儿童小说,从题目看就知道是写动物的。
只是他笔下的主人公,即使是动物,也都很孤独,不被人理解,逃来逃去。
这也和他在美国所过的不愉快童年有关。
他把他小时候所体验到的这种感情甚至倾注在动物身上,因此写得十分使人感动和同情。
德容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有时甚至极其简单,但他通过一些细节刻画人物的心理,很能吸引小读者。
我也有一个梦想——《校舍上的车轮》扫描者序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校舍上的车轮》,是从超星图书馆的电子书上。
虽然,我很不耐烦用电脑看稍长一点的文字,但是这回,却一口气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这是一本太好看的书。
故事非常简单,韶若村的孩子们,为了让鹳鸟能到韶若来生活,费尽心思,寻找能够给他们作窝用的车轮的故事。
短短的162页文字,却承载了许多沉甸甸的内容。
比如梦想,比如友谊,比如温暖。
《车轮》当然首先是关于梦想的故事。
一个梦想从产生,到实践,最后实现的过程。
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作文

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作文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作文(通用39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写作时限的不同可以分为限时作文和非限时作文。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成功作文篇1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科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辨。
知识能够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而学习恰恰能使人获得更多的知识,可见学习尤为重要。
有很多同学会说学习苦、累,或者我学不会,我考不好,不想学习,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
是的,学习确实很苦很累,但唯有你甘守学习的苦才能享受学习的甜。
在校园里,我们快乐地成长,为理想而奋斗,遨游书海,跋涉书山,知识上的满足给我们快乐;山重水复,曲径通幽,破解难题后的柳暗花明,给我们快乐;思想境界上的不断开阔,心灵上的不断净化给我们快乐。
记得爱因斯坦曾说:“千万不要把学习当成一个任务,而应看成一个令人羡慕的机会。
”是的,只要我们努力,不辞劳苦,敢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你就会发现,学习中自有情趣,自有快乐。
其实,每个人都不能绝对的说自己有多聪明、多厉害,也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不聪明的,任何一个人的`成功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如果不学习,即使有天才的智慧,也只是浪费。
方仲永幼时是天资聪颖的神童,但也最终“泯然众人矣”,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后天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没有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
像方仲永那样天生聪明,又有才智的人,不努力学习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成为一个平凡的人,那我们呢?如果不学习,那不就连一个普通人都算不上了吗?战国时期有位名为苏秦的好学者,昼夜勤读,困倦时就用锤子扎自己的大腿,清醒后继续学习。
晋代名士孙敬,昼夜苦读,唯恐困倦,就用绳子系发悬在房梁上,瞌睡时把自己拽醒,继续学习。
这两位最后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由此可见,努力学习是一个人成功的必经之路。
校舍上的车轮读后感

校舍上的车轮读后感《校舍上的车轮》是一本让人感动的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校舍上发现了一辆车轮,而这个车轮却改变了他的生活。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在书中,小男孩从一个平凡的学生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他在校舍上发现了车轮,因为这个发现,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一生。
人生就像一辆车轮,转动着不断前行,我们要学会适应变化,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小男孩在书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
他用自己的勇气和坚持,克服了一切困难,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深深地明白了,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我们都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努力奋斗。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情的重要性。
在书中,小男孩在校舍上发现了车轮,而这个发现也让他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这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得失,而是我们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友情。
只有有了真诚的友情和互相帮助,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总的来说,《校舍上的车轮》是一本让人感动和思考的好书。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友情的重要性。
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更加勇敢、坚强,也会更加珍惜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和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可能的不可能,就是可能——《校舍上的车轮》阅读设计主题:合作、梦想一、文本解读《校舍上的车轮》1955年获纽伯瑞文学奖(颁给作品的奖),作者于1957年获得安徒生奖(颁给作者的奖)。
“一切开端来源于梦想。
当然,要是你做梦,老是沉湎在梦境里,梦就会死去,变得没有意义。
要是先有梦想,后实践,这不是能使梦想变成现实吗?”故事发生在荷兰的一个渔村肖兰,村小共有6名学生和1名老师,由唯一的一名女生莉娜的一篇作文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燃起了一个梦想:让吉祥鸟鹳鸟飞到肖兰来。
为了实现梦想,师生一起付出各种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也感化吸引了全村的老老少少共同投入其中。
正如文中老师一开始预言的那样“梦想变成现实,常常需要很多岁月。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面对着种种困难,甚至生命危险,但却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意外收获,最终凭他们的力量、汗水、勇气、智慧、团结实现了梦想。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们成长了,大人们也彼此敞开了心扉,孩子和大人的世界也融合互通了,一股浓浓的爱在流淌,滋润着每一个人。
Meindert DeJong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没有魔幻、没有探险,平平常常的生活背景、普普通通的人们,作者却凭借其高超的构思和写作技巧,把故事写迭宕起伏、引人入胜。
同时作者特别了解儿童的世界,细节刻画和对话运用特别娴熟,从而表现出来的每一位人物(哪怕配角)都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同时和孩子们的生活又贴得如此之近,让孩子们可以以此为镜照见自己或身边的伙伴,又可以引导孩子们重新思考身边诸如杜华、波茜奶奶等老人、詹纳斯这样的残疾人、玲娜和颜恩这样的小娃娃等常人眼中的弱势群体蕴藏着的价值。
正如程玮所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是一只温暖有力的手,牵引着孩子从父母的怀抱走向广阔的世界。
”第1课时导读课:没有什么困难,挡得住梦想的脚步一、教学设计思路导读课既要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魅力,又要有悬念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欲望,在教室没有PPT、学校打印材料也不方便的情况下,教师大声朗读给学生听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选取情节曲折的《奥卡和旧车轮》的前半部份读给学生听,学生边听边做笔记:奥卡一路上经历了哪些危险或困境,他是如何化解的?在训练学生听力理解和速记能力的同时为接下来的预测做铺垫。
然后在紧张处暂停,通过情节预测,调动学生阅读胃口。
最后回应书名,让学生猜想“肖兰村的学生到底想做什么?”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教学关键学生边听教师朗读边按要求做梳理,能在笔记的基础上大胆预测三、教学预设1.开门见山介绍故事背景。
教师朗读第一章前三段。
板书荷兰渔村:肖兰村小:5名男孩杰拉、埃凯、奥卡、双胞胎皮埃尔和迪克,唯一1名女孩莉娜和唯一1名老师(男)2.过度到大声读:就在这样一个村小,有一天,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大家去找马车轮拿回学校。
于是学生们兵分六路出发了。
我们先来听听奥卡找车轮的故事3.大声读给学生听:第六章《奥卡和旧车轮》上半部分,截至P84 第三段“奥卡转身朝铁环追去,可是太迟了,那只铁环跳出车辙,滚过大路,落入运河,弄得水花飞溅。
”学生边听边思考并快速笔记:奥卡这一路上,经历了哪些麻烦或危险,他又是如何面对每一次麻烦或危险?2.学生交流讨论刚才的笔记(指名多人发言)3. 根据前文,讨论预测奥卡接下来会怎么应对?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指名多人交流,学生的预测要能抓住奥卡不轻易放弃的特点,如果学生的预测中没有“杰拉”的参与,要提醒学生杰拉在此时已经出现,故事的发展肯定不能少了他)4.出示目录,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初步猜测其他孩子寻找车轮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杰拉和农民(有认真听的同学,可以根据奥卡的故事中的提示猜测)皮埃尔、迪克和樱桃树埃凯和锡器小贩莉娜和沉船5.总结回应,开启阅读之旅。
为什么学生要找马车轮?(指名回答,细心的同学会在前面听读部份就注意到奥卡说“我们学校需要一只马车轮子,是希望鹳鸟能飞返肖兰。
”)他们为什么希望鹳鸟能飞返肖兰?他们最后有没有梦想成真?6.布置阅读任务阅读第一单――第十章,并完成阅读单一第二课时读中推进:只要行动,总会有意外的收获一、教学设计思路由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分享最喜欢的片断,因为文本的细节描述很精彩,借由分享加深大家的阅读体验,尤其带动感染一些读得慢或不爱阅读的同学;接着抛出一个话题讨论,让学生结合文本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通过推进课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的目的,同时这个问题也为下一节课的交流课做铺垫;最后讨论阅读单的任务,既是对前面阅读的总结,也由此导读后面的篇章,诱导学生坚持阅读完或读完的同学有兴趣再重读。
二、教学关键三、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阅读单一四、教学预设1.回应导读课大家一起回答:孩子们为什么希望鹳鸟回肖兰?他们有没有找到马车轮?2.学生分享最喜欢的片断指名多人交流,可朗读原文可复述,每人分享不超过2分钟3.话题讨论:通过阅读《莉娜和沉船》,我们认识了老杜华,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喜欢这样的他吗?为什么?指名多人交流4.交流学习单一:意料之外的收获孩子们的老师告诉他们:“一切开端来源于梦想。
当然,要是你做梦,老是沉湎在梦境里,梦就会死去,变得没有意义。
要是先有梦想,后实践,这不是能使梦想变成现实吗?”果然,事实证明,只要行动起来,就会有收获。
寻找马车轮的过程中,除了莉娜以外,杰拉、皮埃尔、迪克、奥卡和埃凯看似空手而归,但其实收获了另一些东西,请一一列举他们的收获。
小组讨论,每个小组代表选择其中一位人物发言,其他小组补充5.提问导读:孩子们在寻找马车轮的一路上,遇到过很多次意外的麻烦,当然,也一次又一次有意外的收获。
现在把马车轮找到了,可是意外的麻烦又来了,教师读P221第二段。
在这意外的大麻烦面前,孩子们的梦想还能成真吗?6.布置阅读任务阅读全书并用思维导图完成: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哪些人参与其中,他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第三课时读后交流:不可能的不可能,就是可能一、教学设计思路本书涉及到的人物很多,且关系错综复杂,但是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不可缺少,因为他们都和“让鹳鸟回肖兰”这件事情有关系。
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理清人物及其作用,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解、梳理、概括能力,又可以引发他们对“合作”主题的体认。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互助学习与表达。
二、教学关键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思维导图,并经由导图体认“合作”的重要性三、教学准备: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四、教学预设1. 简单话题导入孩子们最后有没有梦想成真?2.话题深入作者一开头写道:“这些住家中的五户,有六名小学生,看来这异常重要。
当在还有少许别的住户,但他们都没有孩子,只有老人。
是啊,只有老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即使有小孩,也都是些刚刚学步的婴幼儿,不是小学生,所以也显得无关紧要。
”读完整本书,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提示:波茜奶奶和老杜华、幼儿玲娜和颜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3.奔入主题小组讨论交流完善:思维导图——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哪些人参与其中,他们分别起了什么作用?请一个小组到黑板下,边讨论边画在黑板上,其他小组在课桌上讨论;等黑板小组完成,其他小组补充。
4.总结孩子们为什么能够梦想成真?指名回答提示:一个梦想要实现,需要大家付出行动,在行动中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更需要团结与合作,有时也需要一些运气等。
三、延伸活动1. 辩论:为了引鹳鸟入驻肖兰,村民们付出了这么多努力,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你觉得值得吗?2. 访谈村里的老人,挖掘他们的人生故事或村庄的历史故事。
3.作者简介(资料来源红泥巴/bookclub/bookinfo.jsp?bookid=10003279)Meindert DeJong其人其书(艾斯苔尔)Meindert DeJong,这不是一个标准的美国名字,只是因为Meindert是荷兰裔美国人,而他又如此的怀念他的故土,因此,这个荷兰名字就一直沿用下来。
正是因为他坚持采用他的荷兰原名,据我所知,在Meindert的作品进入到中文世界的时候,他的名字就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的译名。
最早是在八十年代中期,康馨翻译过他的《校舍上的车轮》(The Wheel on the School ),在那里,他的名字被翻译成“迈因德特·狄杨”,之后是1993年的《外国文艺》上,刊登了由任溶溶翻译的《一只兔子般纯白的猫》(Almost All-White Rabbity Cat),在那篇故事里,他的名字又变成了“迈·德容”,以至于一开始我如此喜欢《校舍上的车轮》,却懵懵懂懂的错过了肖毛扫校的这篇《一只兔子般纯白的猫》。
然后在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安徒生作家获奖书系,出版了这位作家的三本书。
这三本书分别是《校舍上的车轮》,《六十个老爸的房子》(The House of Sixty Fathers ),《小兔沙得拉》(Shadrach )这次,他的名字是“门得特·德琼”。
就个人的感觉而言,更喜欢康馨翻译成“狄杨”的那个版本,因此,下文里我会采用狄杨,这种译法来称呼这位作者。
:)迈因德特·狄杨(Meindert De Jong,1906-),是美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国际安徒生奖和美国纽伯瑞奖等许多重要儿童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生于荷兰渔村维鲁姆(located in the province of Friesland on the north coast of the Netherlands),在1914年,也就是他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移居美国,生活在密执安州的大拉皮兹农村(Grand Rapids, Michigan)。
他毕业于该州的加尔文大学,后来又进入芝加哥大学,但是却没有取得学位就离开了。
当时美国经济萧条,他找不到固定的工作,曾经先后当过泥水匠,罐头厂临时工,掘墓工,也曾在大学任过教,但后来去农场做工,养鹅养鸭。
他写作儿童文学完全出自偶然,他喜欢读书,常常去图书馆,一次在图书馆大谈鹅鸭的故事,一位图书馆管理员听的津津有味,建议他写下来给孩子们看,他这才尝试为儿童讲故事,写出了第一本小说《大鹅和小白鸭》(Big Goose and the Little White Duck ),1938年出版后大受欢迎。
在他写作了一些书以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了空军,被派到中国做了三年随军记者。
正是这期间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创作出了《六十个老爸的房子》一书。
战后他继续从事儿童小说写作,在整个五十年代,他每年都要创作出一本书。
随后,他在墨西哥度过了接下来的十年时光,在这段时间里,他又写作了六本书。
在返回美国之后,他先是在密执安呆了一段日子,之后他定居在北卡罗来纳。
根据一些中文资料,狄扬一生写作了27本书,不过在一个国外的售书网站上,我却发现了那个网站在出售有狄扬参与写作的28本书籍,因为英文资料不足的缘故,我暂且按照那个英文网站来列一下狄扬的这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