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教学设计三上部编语文教案九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知道哪些祖国山河的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祖国壮丽的山河吧!(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的天门山,你们看了这个视频之后都有什么感受呢?2.学生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过渡: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或风光秀丽,或雄伟壮阔。
自古以来,许多诗人为我国的壮丽山河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唐代诗人李白在25岁那年,便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天门山相关链接,板书课题)天门山雄踞芜湖市北郊长江畔,因李白《望天门山》一诗而天下闻名。
天门山系“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之并称。
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如刀削斧砍,巍巍然砥柱中流,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千百年来,以其独有的山形水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历代名流、墨客来遨游题咏。
4.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理解诗歌题目含义。
望:从远处看。
5.过渡:诗人从远处看天门山,都看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作者的相关介绍。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最新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本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
《望天门山》中,李白描绘了天门山的壮观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乐观豪迈的情感。
苏轼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教学设计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相关视频或图片。
学生准备:有关古诗的写作背景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山河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播放课件,展现祖国山水的秀美。
师: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青山绿水,美不胜收。
今天,我们将追随几位伟大的诗人,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古诗,积累方法(一)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
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李白?2.学生介绍,教师出示课件,相机进行补充。
3.教师示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4.自由读一读古诗,同桌互相检查,看看对方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正确停顿。
5.指名读。
(二)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1.出示天门山、楚江的图片,结合书下注释介绍天门山、楚江。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
两山隔江相对,像天然的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即长江。
长江中下游地带在古代属于楚地,所以叫楚江。
部编版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雨后 望洞庭) 教学设计(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3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认读、小组合作互相正音的方式认读“亦、抹、宜”等生字,读准“抹、磨”2个多音字。
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写“断、楚、至”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默写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古诗,抓诗歌意象,感悟、体会诗歌意境。
4.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的视频和图片。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介绍一下他?(学生先后介绍李白)谁来背一首他写的诗?(指名分别背一首李白的诗)2.看来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板书诗题,学生齐读)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标出不理解的字词。
1.指导生字的读音、书写。
注意:楚江(chǔ)孤帆(左边是“孑”)2.教师出示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3.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师释疑。
4.全班齐读,分小组读。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说一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天门山、长江、孤帆、太阳等)2.前两句诗中的“断”“开”“回”这三个字好在哪里?(“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描绘了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在诗人笔下,长江显示出了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回”字则描绘出了万里江河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衬托出山的奇险。
)3.后两句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青山相峙而立;孤帆乘风破浪)结合你的想象说一下“出”“来”二字妙在哪里?(动态美,喜悦之情)4.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部编三年级17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一等奖 教学设计

《望天门山》教案学情分析:经过前期的学习与积累,学生不论是在知识储备上还是认知能力上,均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提升,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完全能够通过自主学习从单元选编的课文中感受其景色之美。
教学目标:1.学会并能美观书写本课“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古诗。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借助诗歌语言想象天门山的景色特点,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望天门山》的课件,李白的一些诗歌和其他诗人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感受诗歌意境美,激发对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一、巧妙引诗文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网络课件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指名答:天门山真雄伟啊!长江真浩瀚啊!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了诗中内容。
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
(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今天,老师带你们沿着当年李白的足迹去游天门山,怎么样?那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读知大意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六单元古诗三首 优质版教案

课17古诗三首主备教师题【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引导学生积累写景的古诗,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思维能力: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
审美创造: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课前解析】关注朗读:要将朗读贯穿于古诗教学的整个过程,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韵味。
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自由读、个人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
教师也可以用手势提示诗句朗读的节奏起伏,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古诗的韵味儿。
关注诗意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重在指导方法。
理解诗意时,可以运用猜读、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法。
关注想象:在朗读和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也可以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这样既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在想象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朗读的指导。
【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课件;学习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电子版教案授课教师“二次备课”(手写)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会认、会写4个生字:断楚孤帆2、理解“望”、“中断”、“开”、“至此回“、“出"、“孤帆”、“日边”的意思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难点:“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今天这节课,咱们老朋友又来同我们见面了,还记得这位大诗人吗?(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这节课我们将同李白一起,乘一叶扁舟去游天门山!二、课文解读1、读课题“望天门山”,天门山在哪?(读注释)“望”是什么意思?2、读诗,认4个生字断楚孤帆,在天门山,你看到了什么?3、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反复诵读,读出节奏感。
4、读注释、看插图,自己试着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5、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第一句:读出楚江的雄伟气势第二句:读出天门山的稳健“回”字的释义第三、四句:此刻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为什么?“出”是什么意思?与“立”字比较?6、通过学习,你看到的天门山是什么样的?把它画在纸上,然后告诉我们你为什么这么画?(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从这幅美丽的画面中看出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7、指名背诵、齐诵三、古诗拓展1、天门山的青山绿水,让诗人由衷的热爱,他写的《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同样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
(出示幻灯片)这首诗大家熟悉吗,谁能有感情的给大家读一读。
四、课后作业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把它写在本子上。
2、把这首古诗背给你喜欢的人听。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李白楚江气势汹涌天门山稳健第二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2个字。
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人教(部编版)

《望洞庭》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能力目标: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感悟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感知古诗大意,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教学难点: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课件展示资料: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
3.同学们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4.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5.师送一组词,课件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关于描写景色的词语的积累的能力。
6.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古诗: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读。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不懂的地方和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①指名读②汇报课件展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创新教案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一课时:望天门山【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5.学生阅读资料,教师谈话导课:是啊,李白是中国唐代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讲解诗意,引导学生想象情景。
10、齐读古诗,体会作者意Fra bibliotek。五、书写练习
1、学生描红“饮、初”,提出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讲解生字并示范书写生字。
3、学生摹写。教师指导书写。
4、小组写字展评。
六、当堂检测
1、我会补充古诗。
(1)水光潋滟( )好,( )空蒙雨亦奇。欲把( )比西子,( )浓抹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课后反思:
六、书写练习
1、教师指导观察。
这6个字有什么特点?写好这6个字,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笔画?
2、教师示范。
3、练些、展示、互评。
七、课堂小结
1、熟练背诵《望洞庭》。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
板书设计:
17 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 望洞庭
山险水涌 晴---方好 两相和
帆来日出 美:(比西子)总相宜一青螺
(抽读 比赛读 齐读)
2、抽查背诵古诗《望天门山》。
3、今天,请跟老师去西湖看看(板书课题),展示西湖图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三、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西湖 潋滟 山色 西子 淡妆浓抹 相宜
2、能解释诗句中生字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洞庭湖》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三、自主学习:
(一)学习指导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遇到有难度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古诗:读准字音,读得流利。
(二)自学检测
我会认。
镜() 银() 未() 盘() 磨() 洞() 遥() 庭()
四、合作探究: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课题(备课内容)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熟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次修改:
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书写。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会组词。
饮( ) 初( )
七、课堂小结
你从故事中学到了哪些字?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上堂课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古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对刘禹锡有哪些了解?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教师点评,用课件展示天门山图。
(二)古诗精讲
6、教师介绍作者。
7、学生齐读古诗,注意把握古诗朗读的节奏。
8、赛读古诗。
五、书写练习
1、学生描红“断、楚、至、孤、帆”,提出写字时应注意的问题。
3、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首诗描写的祖国山水的景象。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流程与讨论情况: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这个单元,我们将一起到祖国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今天,我们先跟随诗人去欣赏一大景点。大家齐读课题两遍(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识记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学习古诗《望天门山》,理解古诗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
三、自主学习(自学指导)
1、学生自主读古诗,认识生字,并做标记。
2、生字卡片检验识字效果。
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3、同桌互相指认生字,共同识记生字,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4、学生辨别多音字。
(抽读、开火车读)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望天门山》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的第一、二句分别描写了什么?
2、教师讲解生字并示范书写生字。
3、学生摹写。教师指导书写。
4、小组写字展评。
六、当堂检测
1、我会补充古诗。
( )中断( )开,碧水( )至此回。两岸( )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七、课堂小结
1、你从本节课中交了哪些生字朋友?
2、熟练背诵《望天门山》,默写《望天门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天门山 楚江 碧水 东流 青山 孤帆 相对出 一片
(一)出示合作探究思考题
1、你从这首诗中发现了什么样的美景?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试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句诗。
(二)小组展示
(三)归纳总结
学生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大致领悟诗意。
(四)赛读古诗
学生比赛朗读古诗,读得准确、有感情。
五、随堂检测:
我会组词。
镜( ) 遥( ) 未( ) 银( ) 磨( ) 盘( )
四、合作探究
探究思考题:
1、《饮湖上初晴后雨》图中应该有些什么?
2、这首古诗最后两句你能学到什么?
合作学习
(一)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3、学生跟着录音自读课文,并根据古诗的内容,在脑海中想象场景。
4、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第1题。
5、小组交流,集体讨论。
(二)古诗精讲
6、学生读古诗标题,理解标题的意思。
7、指名读古诗的第一二句,注意停顿。其他学生思考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