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对策

甘肃省天然林保护工程现状及对策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林业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天然林资源。
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甘肃省天然林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长速度缓慢,环境功能下降,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和威胁。
为了保护甘肃省的天然林资源,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效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一、现状分析1. 天然林资源破坏严重甘肃省的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岷山、武都山等地,面积较大,但由于乱砍滥伐和过度开发,导致天然林面积减少,森林更新能力降低,林地生态系统恢复能力减弱。
2. 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天然林被破坏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山洪泥石流频发,严重影响着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3. 正规管理不到位由于监管制度不完善,天然林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一些地方出现违法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现象。
二、主要对策1. 加强立法和监管加强对天然林资源的立法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打击非法砍伐行为,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2. 加强保护意识通过开展天然林保护知识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天然林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强化全社会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使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天然林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3.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在天然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应该遵循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原则,合理规划林地利用方式,推广生态经济林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经济林的科学种植、培育和管理,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经济效益。
4.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等措施,增加天然林资源的面积,提升森林的功能和质量,促进山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
5. 加大投入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天然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力度,完善天然林资源保护体系,落实天然林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强化对天然林资源保护的资金保障。
三、对策实施1. 政府主导政府应当加大对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力度,鼓励有关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提高天然林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行为,鼓励有关单位加强信息共享,开展协同作战。
甘肃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公
民
园
地
甘肃的环境问题
D
及其对策
E
V
邓志涛 刘占忠
E
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优越程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87% , 其中黄河流域占全省水地流失面积的
度。甘肃作为地处中国西北部的内陆省份, 其经济发展状况与 65. 4% , 长江流域占 13. 7% , 内陆河流域占 21% 。全省每年因水 L
污染城市地处黄河流域的峡谷地带, 四面环山, 空气流通性差,
3. 资源枯竭已显端倪。甘肃地质构造复杂, 地形、气候多 悬浮物飘浮时间长, 加上干旱少雨, 特殊的地理条件加重了城
初 的 5. 2 亩下降 到目 前的 2. 12 亩。 山旱 地面 积约 占 耕地 的 76. 2% , 其中约有 80% 的耕地是低产田。二是水土流失严重, 为 西部 7 省( 区) 之最。甘肃省水土流失面积共 39. 61 万平方公里,
经过 40 多年的开发利用, 可采森林资源已基本采完, 后续森林 资源又接替不上, 资源面临枯竭, 木材产量逐年减少, 导致林区 经济形成严重恶性循环。被誉为河西地区水资源/ 绿色水库0 的
E
标, 其中金昌超标 3. 28 倍, 白银超标 2. 52 倍, 两城市二氧化硫 万亩, 进入 80 年代以后, 耕地减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1980 年
排 放量占全省总量 的近 50% ; 氮氧化 物年日均值 浓度范围 在 至 1987 年的七年中, 共净减少耕地 262 万亩, 每年以平均 37. 5
P
排放量为 6. 4 吨, 重金属排放量为 143. 9 吨, 砷排放量为 87 吨, 危害, 无论从现在看还是从长远看, 都将成为制约甘肃经济发 挥发酚排放量为 66 吨, 氰化物排放量为 13 吨, 石油类排放量为 展的重要因素。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和民勤县境内,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保护区内有众多珍稀濒危物种,其中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和环境变化,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因此,研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现状及保护对策,对维护保护区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植被类型及特点保护区内植被类型主要为温带草原和灌丛草原,其中草原面积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以上。
保护区内草原植被结构简单,主要由针茅草、苔草、羊草等组成,其中针茅草最为常见。
草原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较低,但在群落中存在多样性和稳定性,是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二、主要野生植物种类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品种繁多,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等。
其中,草本植物是主要的野生植物类型,约占80%以上。
保护区内常见的野生植物有大羽茅、羊草、苔草、地钱等,这些草本植物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保护区内的灌木和乔木主要分布在山坡、山谷和河岸地带,种类较为丰富,包括枸杞、柽柳和刺槐等。
三、现状及问题(一)植物资源受到严重威胁保护区内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
其中,人类活动是影响野生植物资源的主要因素。
目前,保护区内存在违法采伐、非法放牧、过度捕捞和非法种植等问题,这些活动严重地破坏了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对野生植物资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缺陷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为管理不到位、法律法规不完善、人力和资金不足等方面。
保护区内的保护措施存在漏洞,不能很好地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存和繁殖。
同时,由于人力和经费资金的不足,保护区内专业监测和研究工作难以开展,保护区管理局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植物资源受到的各种威胁。
四、保护对策(一)完善保护制度和管理机制在保护区内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完善相关的保护法律法规,增加对非法采伐、放牧等行为的惩罚力度,从而推动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肃省定西市交界处,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是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洮河自然保护区内拥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但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部分植物种群面临退化和减少的风险。
本文将就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进行探讨。
一、野生植物资源现状1.植物物种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大量的野生植物,主要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
草本植物以禾本科、莎草科、豆科等为主,有大约1500余种;灌木主要有柽柳、紫薇、狼尾草等,共计约400余种;乔木主要有杨树、柳树、松树等,共计约200余种。
2.植物保护现状由于洮河自然保护区地势复杂,人迹罕至,植被原始状态相对完好,保存了较为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
但受到气候变化、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盗伐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植物物种面临着生存威胁。
一些珍稀的药用植物遭到过度采挖,甚至濒临灭绝的危险。
二、植物资源保护对策1.建立保护站和科研机构为了更好地保护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建立植物资源保护站和科研机构,对植物物种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监测。
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和评估,制定出合理的保护策略,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对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和法规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对游客开展生态保护教育,引导他们文明观光,不破坏植物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
3.加强监督执法加强对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进行监督和执法,严厉打击盗采、盗伐等行为,保护植物的生存环境。
加大对非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有效的震慑效果,维护洮河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平衡。
4.推动生态旅游通过引导和规范生态旅游,让更多的人了解洮河自然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从而激发对植物资源的保护热情。
合理开发生态旅游项目,让游客在保护植物资源的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实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赢。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甘肃洮河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保护区地貌多样,生态环境优美,是典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区,同时也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带的重要生态屏障。
本文旨在简要介绍该保护区内的野生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
一、现状(一)植被类型及分布该保护区内植被类型多样,以草原为主,其次是灌丛、森林及沙地植被等。
具体植被类型如下:1.风沙地:以沙棘、狼尾草、沙蒿等为主要植物。
2.荒漠草原:以羊草、胡杨、白刺、柠条、沙蒿等为主要植物。
3.山地草原:以翠菊、鸢尾、山茱萸、芜菁、菅草等为主要植物。
5.森林:仅有1%的面积被森林覆盖,以云杉、松树、红梅、杜鹃等为主要植物。
(二)主要植物物种及保护状况该保护区内野生植物物种数目丰富,共有野生植物种类达到560种,其中含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种,属于陕甘革命根据地保护区,以及科技部和国家环保局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档案。
下面为一些保护较为重要的植物物种及其保护状况:1.羊草:是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植物,被誉为“草原之王”,主要分布于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
由于长期过度放牧和全面开垦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羊草已面临退化和严重减少的危险。
2.胡杨:是沙漠荒漠化地区重要的耐旱抗寒树种,是维护黄土高原生态平衡的重要植物。
由于人类活动过度破坏,胡杨已经进入到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3.柠条:柠条是沙地植物,分布广泛,是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植物,对抗沙漠化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过度采挖,破坏树皮和过度放牧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柠条资源面临持续下降和减少的风险。
4.刺槐:刺槐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林木,富含糖、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等,被广泛用于林草畜牧和农业生产。
由于过度采伐和全面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刺槐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二、保护对策(一)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1.加强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巡逻人员,提高监测和保护的能力,强化保护区的管理。
甘肃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甘肃省是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
从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上看,可以划分为四大生态类型区,即:陇中黄土高原区、河西地区、甘南高原区和陇南山区。
陇中黄土高原地处甘肃省中东部,有着全省70%以上的耕地,但耕地主要为坡耕地,川塬地面积不到10%,过度开垦以及农林牧用地结构不合理,加之降水强度偏大,致使水土流失相当严重。
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严酷的自然条件,导致农业生产大起大落,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是甘肃成为多灾、低产的贫困地区。
河西地区兼有三大自然区,即:河东湿润、半湿润生态系统大区,河西有干旱、半干旱生态系统大区。
青藏高原东北即高寒生态大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总体上较差、水土流失和沙漠化较为严重等特点。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资源开发的力度、广度、速度不断加大,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成就。
但是,随着资源开发程度的提高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加剧,我省生态环境也日益恶化,“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已不存在,“蓝天碧水”的环境已成历史,“风调雨顺”的年景已经久违,相反各种自然灾害纷至沓来。
环境恶化已成为我们生存、生产、生活面临的最大问题,也是目前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透析我省生态环境,突出存在以下问题:(一)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在全国360多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总面积中,西部地区占80%。
甘肃是西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全省土壤侵蚀面积为3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86%,其中:水蚀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26.31万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造成全省河流年输沙量达6.44亿吨。
又如甘南州全境每年平均降水量减少100毫米左右,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洮河、大夏河、白龙江(三河一江)等河流的泥沙量由记载的3470吨/年上升到目前的34860吨/年,土壤侵蚀量达到69487万吨/年。
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面积、绿地面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而且影响到水利建设、电力开发、农牧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削弱了各流域的容洪、泄洪能力,从而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构成极大的危害。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xx年xx月xx日•引言•甘肃环境现状分析•甘肃环境保护对策•甘肃企业环保现状及责任目•甘肃个人环保行动倡议•研究结论与展望录01引言1背景与意义23甘肃省位于黄土高原和西部荒漠化地区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甘肃省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愈加突出,对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分析甘肃省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采用文献资料搜集、现场调研和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了解甘肃省环境状况和主要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针对甘肃省境内环境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研究限制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本研究可能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环境和生态问题,同时部分数据的获取和处理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研究范围与限制02甘肃环境现状分析PM2.5和PM10超标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PM2.5和PM10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对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由于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的偏重,甘肃部分地区的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
空气质量现状甘肃部分河流湖泊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高锰酸盐等。
河流湖泊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指标为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
地下水污染水质现状土壤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污染,主要是由于工农业活动和生活垃圾等引起的。
重金属污染甘肃部分地区的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主要是由于采矿、冶炼和化工等企业的排放。
土壤现状交通噪音甘肃部分城市的交通噪音污染较为严重,对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施工噪音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施工噪音也较为严重,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噪音污染现状甘肃部分地区存在核辐射设施,可能对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核辐射甘肃部分城市和区域的电磁辐射强度较高,对周边居民的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甘肃,这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土地,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甘肃的自然环境多样,从广袤的戈壁沙漠到葱郁的森林,从壮丽的山脉到蜿蜒的河流。
但由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相对匮乏,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长期以来,一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给甘肃的环境带来了压力。
在工业发展方面,传统的重工业如化工、采矿等行业在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对周边的土壤、水体和空气造成了严重污染。
一些工业园区的规划和管理不够科学,环保设施建设滞后,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现象较为普遍。
这不仅降低了土壤质量,还导致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同时,大规模的开垦和放牧也对草原生态造成了破坏,加剧了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能源结构方面,甘肃对煤炭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
煤炭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对空气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冬季采暖期,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城市垃圾的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的容量逐渐饱和,而垃圾焚烧带来的二次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城市交通拥堵导致汽车尾气排放增加,进一步加重了空气污染。
面对这些严峻的现状,采取有效的对策至关重要。
首先,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是关键。
政府应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
同时,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能力,建立常态化的监管机制,确保企业严格遵守环保标准。
其次,优化产业结构。
积极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
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支持,提高工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在农业领域,推广绿色农业技术,鼓励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病虫害的方法,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实行合理的放牧制度,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调整能源结构也是重要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环境保护现状及对策发布时间:2008-01-01 00:00:00 来源:冯杰【大中小】我省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位居长江黄河上游,独特的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不仅影响着全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也影响着东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安全。
近年来,全省各级环保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实现了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五"期间,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的情况下,国家控制的6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全部控制在预定指标内。
一、全省环保重点工作状况(一)落实政府环保目标责任制,全面推进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我省从1986年实行环保目标责任制,1998年起由省长同各市州政府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以来,环保目标责任制已成为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体现"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党政一把手对环保"亲自抓,负总责"机制的建立和全省环境质量的逐年改善。
2006年,在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的情况下,我省二氧化硫排放量54.6万吨,比2005年削减3.0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7.8万吨,比2005年削减2.2%,是全国4个完成污染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的唯一省份。
2007年,我省进一步加大了污染减排力度,省政府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全省节能减排电视电话会议,通过加快污染治理,关闭小火电、小造纸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企业,加强环保监管等措施,实施了27项重点减排项目,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得到削减,上半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6.46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2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9万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2%。
(二)加大重点区域、流域污染防治力度,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黄河甘肃段水质从"九五"末的Ⅳ类水质改善为Ⅲ类水质,实现了全河段按功能区达标。
目前,全省监测的30条河流(段)中,按功能区达标河段有17条,比上年增加4条。
全省已累计建成21个污水处理厂(含在建1个),新增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99万吨。
通过实施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改造和火电厂脱硫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兰州、白银、金昌和张掖4个二氧化硫控制区的污染防治力度,兰州、张掖两市二氧化硫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金昌、白银两市二氧化硫也明显下降。
兰州市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123"工程,年削减燃煤55万吨,削减烟尘排放3923吨、二氧化硫8969吨。
张掖市、金昌市二氧化硫年均值同比下降了27.6%和3.57% 。
"十五"期间,兰州市大气环境质量呈逐年好转趋势,空气污染指数由2001年的155下降为2005年的104。
2005年空气质量Ⅰ级Ⅱ级的天数为238天,较2001年增加了一倍。
(三)继续深化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近几年,我省始终把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遏制生态环境破坏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进一步强化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管。
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发展良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项目前期各项工作已完成,正上报申请国务院批准;"甘南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项目已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的评审。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暨应急项目全面启动。
《平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和《清水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已由当地政府批准实施,平凉市和甘州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试点地区,颁布了《甘肃省油田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目前,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为57个,其中国家级13个,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到国土面积23%以上。
(四)加大清理整顿环境违法行为力度,不断开创环境执法新局面。
去年以来,全省共清理出一级水源地保护区内排污口23个,二级保护区内排污口119个,影响水源地安全跨界排污口2个,完成清理一级保护区排污口11个。
对人口密集区和黄河等重点流域沿岸石油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进行了环境安全隐患大检查,对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或停产整改决定,对严重威胁环境安全的报请政府依法关闭。
对黄河、渭河、泾河、黑河、石羊河、嘉陵江上游等流域水污染问题进行了检查,共出动1400多人次,组织对680多家建设项目进行了检查。
在对化工、冶炼、造纸、公路等重点行业检查中查出的违反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环保"三同时"监管和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依法进行了查处;共查处未办理环评审批手续违法企业103家,违反"三同时"制度企业34家,未申请验收擅自投产企业13家,并对51家违法企业实施了停产整治。
二、当前制约环保工作的几个问题(一)环境意识亟待提高。
我省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尚未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环境意识不到位,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力度不够,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保法律法规的现象,严重阻碍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二)节能减排工作难度较大。
"十一五"期间,地方政府能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实现经济转型,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按期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是我省落实总量控制目标措施的难点。
全省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减排重点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目前我省废水排放总量已经发生结构性变化。
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约占全省废水排放总量的61.6%。
进一步加快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确保生活污水达标排放,已成为我省控制水污染,降低废水中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关键措施。
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
各地现行的污水收费政策达不到污水处理成本,难以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目前只有武威市达到0.70元/吨,其他城市在0.3-0.55元/吨之间;二是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普遍滞后。
全省排水管道密度仅为全国平均密度的70%,污水收集管网不完善,是影响污水处理厂效益发挥的最直接原因。
三是污水处理厂运行机制不到位。
多数污水处理厂是政府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没有形成污水处理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运行机制,无法吸引社会资金和企业参与到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
(三)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我省近年来的环保投入逐年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多种原因,使我省在污染防治、污染减排、污染源普查、环境监管装备、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
以污染减排为例,按照"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我省污染减排目标总体要求和全省污染减排规划,2008年我省计划实施21项重点减排项目,共需资金17.57亿元。
目前我省多数减排企业和市州自筹资金困难,污染治理资金投入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省污染减排任务的全面完成。
三、我省环境保护工作应对策略(一)进一步创新环保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要不断完善甘肃环保工作的推进机制,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管理、部门分工负责等方面不断探索机制的完善和制度的创新,为甘肃省环保工作提供制度保证。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及近期《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精神,认真执行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健全工作监督和奖惩机制,健全节能减排监察体系,创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制度,把污染减排目标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问责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建立专家咨询机构,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开展公示评议活动,努力提高环保工作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
(二)加快重点区域和重点流域环境改善工作。
目前,我省已经编制了《甘肃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规划》。
根据该《规划》,我省将关停相关企业或企业集群74个,督促规划中的100项污染减排工程按期完成,以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污染减排目标。
为此,必须提高环境监督管理水平,全面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继续严格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以兰州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工作为重点,加大兰州、白银、金昌、张掖等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力度。
通过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扩大城市集中供热率,改善城市二氧化硫污染。
同时,紧密结合国家宏观调控措施,重点控制钢铁、有色、水泥、电解铝、铁合金等重污染行业的盲目发展,努力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实施工业大气污染源全面达标工程。
将黄河甘肃段水污染防治综合整治作为重点,大力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
加大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淘汰关闭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削减工业污染负荷。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水质标准,建立健全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
加强与陕西、宁夏等周边省区跨流域污染防治的协调工作机制,确保下游水质安全。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与回用工程建设和跨流域污染防治工作。
到2010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全省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均应建设污水处理厂。
建成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时间和能力要达到90%以上,以确保黄河甘肃段水环境安全。
(三)加强环境执法,着力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重点防范重金属污染,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加大典型案件挂牌督办和责任追究力度。
进一步完善部门定期协商、联合执法和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制度,形成部门齐抓共管、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健全环境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制度,对环境渎职、失职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广泛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使环境执法监管对象熟悉有关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其自觉守法。
重视加强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环保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和开展社会性宣传咨询活动等,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推动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法制氛围,推动全省环境执法工作。
(四)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环境监管综合能力。
一是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给予污染减排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建议省政府在2008年财政预算中列支污染减排专项资金,用于全省污染减排重点工程项目、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和兰州市省属行政事业单位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等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是健全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重点工业污染源、建成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危险废物集中处置中心的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到70%以上。
三是建立省、市州两级环境安全和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具备应对重大环境突发事件的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演练,提高处置突发性环境安全事故的能力。
四是完善污染防治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加强省级污染防治地方立法工作,进一步细化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增强操作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