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_元明清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元明清文学课件

第三节
▪ (四)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书名就突出
了“通俗”两字。蒋大器十分强调通俗的 重要性,认为“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 才能使“一开卷,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 胸”。
▪ 雅俗文学互相浸润,融合。明代文学就在 俗与雅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 的过程中留下了独特的发展轨迹。
以前的记载,大部分是史料,包括历史人 物的出身、言行等记录和传说。 ▪ 刘宋时裴松之引书四百余种为之注。魏晋 六朝品评人物风气盛行,品评人物总须根 据具体事迹;后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更具载不少魏晋时期各种人物的妙人妙事。
第一节 成书
第一章《三国演义》 为代表的历史演义小说
▪ 导论 ▪ 一、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崛起和兴盛
▪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它是由宋元讲 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 讲史说的是历代兴亡和战争的故事,如《全相平话五种》、 《五代史平话》、《宣和遗事》等。讲史不能把一段历史 有头有尾地在一两次说完,必须连续讲若干次,每讲一次, 就等于后来的一回。
商,商人附庸风雅。 ▪ 五、文人为谋生而写作,书肆为牟利而刊
行,一些文艺作品难免沦为金钱的附庸。 文学商品化,使得晚明文坛艺术品位低俗 化。
第二节 王学左派对文学的影响
▪ 一、明初,朱元璋进行文化围剿。倡导程 朱理学,八股取士,思想文化界,一片肃 杀。
▪ 二、明代中叶后,心学兴起。 ▪ 1、代表人物,王守仁,进一步发张了陆九
第三节 俗文学的发展及其认识深化
▪ 一、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 了某些禁令。
▪ 二、肯定通俗文学阵营的出现:从李梦阳、何景 明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真诗在民间”
▪ 李贽称《西厢》《水浒》:“古今之至文” (《童心说》)。袁宏道将词、曲、小说与庄、 骚、史、汉并提,称《水浒》《金瓶梅》是“逸 典”(《觞政》)。
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期末元明清文学复习总结资料

二、“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三国演义》语言的一大特色。
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一、分期诗歌:以高启、杨基、袁凯等为代表;多生活在元明交替期,经元末战乱与明初高压统治,不作品表现时代创伤以及作家个人在特殊环境中产生明初的愁苦郁闷心态与反思人生的内容;格调凝重悲怆。
2.散文:以宋濂、刘基为代表;尤以传记与寓言散文著称;重抒发愤世嫉俗之感,叙事与刻画人物见一定功力1.“台阁体”风行,内容大多为“颂圣德,歌太平”。
2.艺术上讲究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崛起,一定程度上冲击“台阁体”风气。
2.李东阳作品虽留有“台阁体”痕迹,但也有侧重反映个人生活与精神的内容。
二、明初诗歌与散文1(1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①高启,号青丘子,最有成就、最早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②杨基《眉庵集》(2)袁凯《海叟集》,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2、散文(1)宋濂:明朝开国文臣《宋学士文集》“以道为文”,文道一元论。
代表作《秦士录》、《送东阳马生序》(2)刘基: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写景叙事的记叙文,如《活水源记》3、茶陵派:台阁体渐趋衰弱,茶陵派占主导首领李东阳(台阁体到前后七子的过渡人物,诗风仍带台阁体的痕迹,宗法杜甫,强调诗歌的语言艺术,钱基博说他有“开山之功”)前七子批评李东阳,却又继承其复古主张为茶陵人《怀麓堂集》。
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等人*台阁体:明初永乐、成化年间,上层官僚中形成的文风。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内容贫乏,雍容典雅,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没有明确的集团宗派意识,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重模拟。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文学

中国文学史——元明清文学名词解释1.杂剧元杂剧又称北杂剧。
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它一般由四折组成一个剧本,角色可分旦、末、净三类。
在音乐上一折只采用一个宫调,不相重复,全剧只能一人独唱。
元杂剧的形成,是申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的表演艺术,除直接继承宋杂剧、金院本外,还融合了话本、诸宫调、舞蹈、武技、傀儡、皮影等其它艺术,形成为一种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
2、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是一种地方剧种。
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元代南戏,在艺术上早已摆脱了“村坊小曲”的原始状态,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并受北杂剧影响,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戏剧样式。
它的宫调和套曲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根据人物出场和退场,分成若干场,没有场次限制。
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
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对唱、接唱甚至合唱,不同于杂剧。
代表性作品有高明《琵琶记》。
3、散曲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是单支的曲子,也称“叶儿”,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
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写成。
散曲格律富于变化,允许在规定格律下自由发挥。
并且语言通俗,由此形成了散曲活泼灵动、浅俗坦露、毫无间隔感的总体风貌。
使之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
代表作有关汉卿《不伏老》、马致远《秋思》等。
4、铁崖体元代后期诗人杨维桢,号铁崖。
他所作宫词、竹枝词和古乐府在当时极为流行,世称“铁崖体”或“铁体”。
“铁崖体”的主要艺术风格有:1.宫词:清爽流丽,内容主要以华艳的辞藻来形容妇女服饰、体态和恋情。
2.香奁诗:写得颇为奇妙,香而不艳。
3.竹枝歌吸收了吴地民歌的语调和表现手法,虽也是写男女之情,却情致清新,语言浅近活泼。
杨维桢的竹枝歌,有意使诗向民歌和民间散曲靠近。
4.古乐府:尝试一种风骨情致兼而有之,既有别于文人之诗,又不同于当时民间俚曲的新诗体。
元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第五章 清代初期、中期其他长篇小说 1. 《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1994年版。
2. 黄肃秋校注:《醒世姻缘传》,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1年版。
3. 秦瘦鸥校点:《镜花缘》,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0年版。
4.苗壮:《才子佳人小说史话》,辽宁 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第六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1. 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 版社1958年版。
第四章 《西游记》与其他神魔小说 1. 《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版。 2. 朱一玄、刘毓忱编:《西游记资料汇 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3. 陆钦选编:《名家解读西游记》,山东 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第五章 《金瓶梅》与世情小说 1. 戴鸿森校点:《新刻金瓶梅词话》,人 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2. 黄霖编:《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 局,1987年版。 3. 文彬、张庆善选编:《论金瓶梅》,文 化艺术出版社,1984年版。
第三章 《水浒传》与其他英雄传奇小说 1. 王利器、吴晓铃校勘,郑振铎标点:《水浒全 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2. 陈曦钟等辑校:《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 出版社1981年版。 3. 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 1980年版。 4.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第六章 “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 1. 《三言两拍资料》,谭正,中华书 局,1980 3. 《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著,尹慧译,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第七章 明代戏剧 1. 周贻白选注:《明人杂剧选》,北京人 民文学社1958年版。 2.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 版社1999年版。 3. 赵景深、胡忌选注:《明清传奇选》,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1年版。
元明清文学5

《三国演义》的版本
• 最早是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 最早是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24卷 240则 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 •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简称“李评本” 不分卷, 240则合并为120回 则合并为120 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 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 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 李评本” 李评本”。 • 毛本《三国演义》,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 毛本《三国演义》 康熙年间毛纶、 刊本, 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 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 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 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 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以明代“四大奇书”为代表的章回体小 说 艺术发展历程
• • • • • • •
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创; 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面对;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表现题材从兴废争战等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人情世俗;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描写人物从非凡的英雄怪杰到寻常的平民百姓; 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塑造的典型从类型化到个性化;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情节结构从单一线性流动到网状的交叉;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三国演义》的作者及其创作
•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现学术界仍肯定作者是罗贯中。生平不详, 次”,现学术界仍肯定作者是罗贯中。生平不详, 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等书的材料, 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等书的材料,大概知道 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至正二十四 1364)还活着(贾仲明所说)。是个“ )。是个 年(1364)还活着(贾仲明所说)。是个“有志 图王者” 稗史汇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 图王者”(《稗史汇编》),曾客于张士诚幕中 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 (《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 • 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三 中国最早的两部优秀长篇小说中,罗贯中是《 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 国演义》的作者和《水浒传》作者之一,他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 学史上的地位是极其崇高的。不仅如此,他还是 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 一位杂剧作家,剧作存目三种,今传《赵太祖龙 虎风云会》 传世的《隋唐志传》 虎风云会》;传世的《隋唐志传》、《残唐五代 史演义传》 三遂平妖传》 也署罗贯中名。 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也署罗贯中名。
古代文学教案(三)元明清文学

第一编元代文学概述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元代文学现象的基本特点。
教学内容一、元朝历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1206—1234)自成吉思汗统一北漠各蒙古部落,1206年在斡难河召开部落首领会议,创立蒙古帝国至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1234)。
2.(1234—1279)由此至蒙古大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1276)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元世祖)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灭宋,统一了全国。
3.(1279—1368)由此至元顺帝退出大都(今北京),明王朝建立,即元王朝统治整个中国的时期。
元代文学主要指后两个阶段130多年间各民族人民用汉语记事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文学的显著标志为:叙述性文学第一次处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二、元代社会的特点: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政权,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野蛮的征服者自己总是被那些被他的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原以后,越来越多地接受汉族文化,忽必烈采用儒士许衡等的“必行汉法乃可长久”(《元史·许衡传》)的建议,变易旧制以适应中原地区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态。
但在政治上,蒙古统治者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把人分成四等,即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
在经济上也有民族掠夺性质,如朝廷给予西域商人放高利贷的特权,中原人民为交赋税常向西城商人借银,结果连本带息,越滚越大,以至倾家荡产还还不清债,元代经济掠夺江南地区尤烈,江南三省(江苏、江西、湖广)每年所征税粮近六百五十万石,占全国总数二分之一强,“贫极江南,富夸塞北”(元末农民义军韩山童的宣传口号)。
过去对元代落后、黑暗面讲得多,近来元史研究专家认为元朝也有些前代没有的积极因素。
由于蒙古族入主中原,商人地位的提高,同时带来了某些文化“异质”给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增添了新的成分和新的活力,也表现为由于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背景简介
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在秦末烽火四起 时,以泗上亭长身份起兵反秦。秦亡,与楚 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逼项羽乌江自刎后,即 建汉称帝。随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并亲自率 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班师时路过故乡 沛县,留住十余日,史称“衣锦还乡”,十 分荣耀,历来传为美谈,在元代更成为杂剧 与散曲的热门题材。《高祖还乡》是雎景臣 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讽刺著 称。
三、杜十娘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表面上看,杜十娘的悲剧是由所托 非人(李甲)造成的,是由小人(孙富) 利诱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 封建礼教的罪恶。造成杜十娘悲剧的深 层原因是她美好的生活愿望与当时社会 制度的矛盾,是冷酷的封建礼教对人性 的压制乃至扼杀。
四、杜十娘的性格特征
1.执着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她美貌绝伦,却 误落风尘,纵然门庭如火,钱帛成堆,可终不甘 心,一心要脱离青楼,成为良门媳妇。李甲的变 心让她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她悲愤之极,宁为 玉碎而不为瓦全,毫不犹豫投江自尽。
四、记叙生动曲折
本文第二段叙述干谒者拍马求宠的经 过, 情节曲折多有起伏,叙述简洁而生动 精彩。
某人拍马求宠,事属鄙下,却也历经 艰辛,费尽周折。一是进门难,二是谒见 难,三是送礼难。
某人拍马终于成功,大喜若狂,四处 张扬……在不到四百字的篇幅内,作者将一 场拍马求宠的闹剧记叙得如此生动,一波 三折,趣味横生。
二、背景简介
小说描述的爱情悲剧,有一定的现实依 据,原事见于明代文学家宋懋澄的《九籥别 集》,是文言记实文学作品。冯梦龙将其在 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加工改编:一是加强了细 节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 鲜明;二是增添了柳监生这一具体人物,让 他在情节发展和主人公性格展示方面发挥了 不少作用;三是强化了人物对话的口语化, 强化了场景描写的烘染作用。
六、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1)杜十娘与老鸨关于李甲及自己赎身的对话, 一个真情,一个势利,一个机敏,一个上当,相 映成趣。
(2)李甲与孙富关于转卖杜十娘的对话,一个懦 弱,一个狡诈,一个钓鱼,一个吞钩,水到渠成。
(3)杜十娘投江前对孙富和李甲所说的话,一骂 一恨,同中有异,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一)乡民的独特视角 (二)乡民的幽默讽刺 (三)乡民的方言口语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
一、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江苏苏州人, 明末通 俗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热心于通 俗文学的创作、收集和编辑出版,对民歌、 戏曲、小说的传播、繁荣作出很大的贡献。 特别是编订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 言”),广泛流传,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 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性情刚烈。她对爱情极为真诚,为此不惜代 价,但对忘恩负义却如敌如仇,决不容忍。她抱 着珠宝一起投江,这行为是一个风尘女子对负心 人、对礼教、对社会最惨烈的控诉,最强烈的抗 争。
五、整体构思方面的艺术特点
1.通过增强主人公的美感来强化悲剧的魅力。 2.巧设百宝箱,用伏笔,造悬念,突出投江高潮。 3 .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 (1)十娘的 果决,李甲的懦弱,孙富的狡诈,柳 遇春的慷慨,在对比映衬中历历在目。 (2)李甲借钱时众朋友的势利相,与十娘临别时 众姐妹的濡沫情所构成的对比,鲜明而意味深长。
婴宁
蒲松龄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
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清代著 名小说家。他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 斋志异》共收文言小说491篇,借谈鬼说 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 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二、婴宁形象的特征
1.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痴笑。 2.到了似乎全然不通人情世故程度
三、结构层次
本套散曲[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
(一)第一支曲[哨遍],写乡里一片忙乱。准备 迎接即将衣锦还乡的汉高祖。
(二)[耍孩儿][五煞][四煞]三支曲,写皇帝的 乐队、旗队、仪仗队和随从者,着眼浩大的气派 和声势。
(三)[三煞][二煞][一煞]三支曲,写皇帝原来 是刘邦,着重抖落他出身微贱的老底和昔时的无 赖相。
2.重要场面的精心打造
(1)李甲与孙富两船相遇,在优美的 音乐声与雪景笼罩中,一个钓鱼,一个 吞钩,环境与人心对映,令人骨冷心寒。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场面,多层 次多角度多手法的场面描写,把感天动 地的气氛渲染得如电闪雷鸣。
报刘一丈书
宗臣
一、作者简介
宗臣(1525—1506),字子 相,号方域,扬州兴化(今属江 苏)人。明代文学家。与李攀龙、 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 吴国伦齐名,人称“后七子”。 有《宗子相先生集》。
的娇憨。 3.透过那个促狭的恶作剧表现出的
狡黠。
三、一个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女性形象
婴宁本来是一个以纯真之笑为基本特征 的可爱少女形象。她的笑出于自然,是生命 的欢歌,自由的乐章,象征着人生无忧无虑、 一任性情的天然状态。
(四)最后一支曲子[尾],意思说:你虽更名 唤作汉高祖,实质上却还是那个无赖刘三。
四、主题思想
本套散曲,嘲笑汉高祖衣锦还乡 的虚荣排场,讽刺他的扰民行为, 揭露他的无赖老底,把封建社会的 最高统治者皇帝作为嬉笑怒骂的对 象,表现出作者对皇权至上的强烈 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胆 识过人。
五、艺术特色
二、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 这篇文章对当时的官场现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具体
的事例,摹写其丑形恶态,作了尖锐抨击。 权要者的虚伪贪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 “门者”之狐假虎威,“闻者”之趋炎附 势,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朝廷吏治的腐 败和官场的污浊,揭示了当时官场所谓 “上下相孚”的真情与实质。其实,这种 丑恶现象,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普遍 存在,从这一角度,本文就有一定的认识 意义。
三、三个人物形象
本文刻画了干谒者、权贵者、守门人三个反 面人物形象。
对于干谒者,作者主要写了他求宠时的“媚” 相和得宠后的“狂”相。
对权贵者,作者主要突出了他的官架十足和 贪婪虚伪。
对守门人,作者则刻画了他的“刁”与 “奸”。
对这三个人物,文章并未花费多少笔墨进行 刻画,只在叙事之中以稍带夸张的笔调略加描摹 勾勒,无不形神兼备,声像毕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