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 中秋夜》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秋夜教案

中秋夜教案

中秋夜教案课题: 中秋夜课型: 阅读课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中秋夜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学生通过阅读中秋夜的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中秋夜的由来和传统习俗。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进行口语表达。

2. 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课文的理解和阅读。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

2. 课文《中秋夜》。

3. 活动卡片和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 (5分钟)1. 看图导入:出示中秋节的图片,询问学生他们对中秋节有什么了解和印象。

2. 教师简要介绍中秋节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中秋节是如何来的吗?二、阅读理解 (15分钟)1. 教师出示课文《中秋夜》,并放读音。

2. 教师进行整文阅读,学生跟读。

3. 出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解释意思,让学生进行理解。

4. 学生个别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三、课文复述 (10分钟)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课文内容互相复述。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复述,并提问关于课文的问题。

四、课文运用 (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图片和问题,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

2. 学生利用所学的词汇、句子和知识回答问题。

五、总结 (5分钟)1. 教师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和重点词汇。

2. 学生自由发表对中秋节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5分钟)1. 让学生回家整理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中秋节的短文。

2. 学生完成作文后,下节课进行互评。

板书设计:中秋夜:1. 24节气中的中秋2. 月饼、赏月、团圆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在家中尝试制作月饼,体验中秋节的习俗。

2. 学生可以在晚上赏月,并用描写词语表达对月亮的想法和感受。

3. 学生可以和家人一起共度中秋节,体验家庭团圆的快乐。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

《古诗二首》教案我这里位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苏轼《中秋月》李商隐《霜月》白居易《江楼月》……同学们,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以继续搜集,美美得读一读,也试着为明月写一写诗。

板书设计:古诗二首暮江吟鸟鸣涧残阳江边美静山中月夜月夜《古诗二首》教案2教学目标: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2、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古诗吧?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咱们来看图猜古诗、背古诗,怎么样?敢不敢试一试?谁如果猜出了是哪首古诗,就站起来大声背给大家听2、老师已经感受到同学们对古诗的喜爱之情了。

望着一轮明月,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感受。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古诗二首》,来学习两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板书题目:鸟鸣涧)二、新授1、过渡语:唐代诗人王维描写山水的诗歌很多,尤其对明月情有独钟,他写的《鸟鸣涧》就描绘出了一幅山村月色图,想去看看吗?2、”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品读《鸟鸣涧》,想想古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3、自由发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理解诗句意思。

(1)寂静山村,人已入睡,在这样的夜里,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

(板书:夜静)后来诗人听到了——鸟鸣(板书:鸟鸣),诗人认为是什么使鸟儿受惊了呢?(月亮出来,照亮了大地)诗人没有直接描写月亮,但是却说月亮出来后使鸟儿受到了惊吓,那你认为这月亮是什么样的呢?(肯定分外明亮,板书:月明)你认为这声音破坏了原先那种宁静安逸的意境了吗?(没有,有静有动,反而是更加使诗人陶醉于其中)你认为这样的环境怎么样呢?这时候,如果你置身其中,你的心情又会如何呢?(板书:境美)(2)展开想象,再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并和同桌交流:说说你看到的和想到的情景。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两首》 (三)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鄂教初中语文九下《咏月诗两首》 (三)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诗所表达的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讨法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二.导入:同学们,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咏月诗篇:“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可怜九月初三日,露似真珠月似弓。

”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共同学习三首中秋咏月诗词。

三.学习《十五夜望月》(一)解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三)品读课文对照补充的注释,自由诵读,说说诗歌描绘的情景。

1.补充注释:地白:月光满地。

栖:鸟停息字树上。

2.四人一小组,互相讨论、描述诗歌描绘的情景。

3.学生推荐代表发言。

4.教师补充。

(四)探究学习1.你欣赏诗中的哪些词,说说你的理由。

2.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首诗的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你能通过你的朗读,将作者的感情很好的传递吗?(五)当堂背诵四.学习《水调歌头》(一)简介词作背景,了解创作时间及原因。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听朗读带。

2.学生自由诵读。

3.学生推荐代表朗读。

(三)疏通课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四)品读课文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五)探究学习1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谈谈你的理解2词中运用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请试着找出来。

(六)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跟唱。

(七)当堂背诵。

五.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一)作者简介(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三)品读课文1.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第15课《古诗二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朗读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 古诗《静夜思》和《夜宿山寺》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

3.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4.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教学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古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2. 学具:课本、笔、笔记本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朗读: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3. 理解:老师解释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

4. 感受: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齐读、分组读、个人读等,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体会:老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6. 背诵:学生尝试背诵两首古诗,巩固记忆。

8.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将两首古诗背诵给家长听,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1. 课题:第15课《古诗二首》2. 内容:两首古诗的和作者3. 重点词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4. 意境:描绘两首古诗的意境,如明月、山寺等七、作业设计1. 背诵两首古诗,并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的意思。

2. 画出两首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两首古诗,并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017秋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中秋夜中秋独坐节选

2017秋北京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1课中秋夜中秋独坐节选
(3) 诵读古诗,有韵味
(4)背诵积累
六、小结延伸1′
这首诗以咏月为主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七、识字、写字(13′)
1.出示生字: 夜,魄,寒空安
2.重点强调:宝盖”和“秃宝盖”其中安和其他两个字的宝盖宽窄不一样。
3范书:魄。左右结构
2.汇报、补充
3.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4.展示、评价
教学
反思
总第页
正文小四号楷体,一级标题小三楷体加重,二、三级标题四号楷体加重)
板书课题:中秋独坐(节选)
明李东阳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0′
1、我们像学习前面的古诗一样,先初读古诗,认读生字,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实在不会读的字或者句子,可以请教你的小伙伴。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风物 空庭皆在 异乡 儿女
三、了解诗意,指导朗读13′
1、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读
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
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重点讲解。
读古诗(2′)
引发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训练学生的完整话的表达能力
自由读古诗,读出韵味。体会古诗的乐趣。
听音乐配合诗朗诵,感受诗的意境。(1′)
写字、注意坐姿(10′)
读词语
背古诗:中秋夜
完成语文书上44页的中秋夜课后练习。
了解作者。
两人一组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记字形,组词运用
汇报、评价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解惑的能力
展开想象。扩展思维。
在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情感提升。深刻的让学生感触到大诗人李东阳恋家,思乡的真情实感。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秋夜中秋独坐(节选)》教案北京版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中秋夜中秋独坐(节选)》教案北京版
训练学生的完整话的表达能力
自由读古诗,读出韵味。体会古诗的乐趣。
听音乐配合诗朗诵,感受诗的意境。(1′)
写字、注意坐姿(10′)
读词语
背古诗:中秋夜
完成语文书上44页的中秋夜课后练习。
了解作者。
两人一组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记字形,组词运用
汇报、评价
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解惑的能力
展开想象。扩展思维。
在理解古诗的意思的基础上,情感提升。深刻的让学生感触到大诗人李东阳恋家,思乡的真情实感。
2.那同学们还记得他的作者是谁吗?
3,没错。今天我们很荣幸,请来了这位唐代的大诗人,再来跟他学习一首古诗,你们期待吗?师播放中秋夜的古诗朗诵音频。
板书课题:中秋夜唐李峤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3′)
1.你们觉得这位大诗人读的古诗好不好听?那你们能像他一样,用好听的声音读一读吗?先请同学们看音节读准古诗。
五、识字、写字5′
强调:皆,异的字形和笔顺。
6、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古诗,识记生字(1′)
记得。这是我们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古诗。背古诗。(1′)
李峤
期待。
听古诗诵读。初次感受这首古诗的意境。
初读古诗(3′)
1.自读
2.互读
3.汇报读
质疑解惑。
质疑解惑。
针对学生不懂不会的问题,重点讲解。
读古诗(2′)
引发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的基础上,展开想象。
孤单可怜......
每逢佳节倍思亲......
10’
1.两人一组自学生字:
读准字音,记字形,组词运用
2.汇报、补充
3.观察字形,练习书写
4.展示、评价
教学
反思
总第页
1.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共5则)第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第十三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2.让学生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学习诗歌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1.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景交融,想象丰富【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教师:课前制作三首诗词的录音磁带,配有相应的音乐;编制印发学案等。

学生:搜集描写月的文学作品、诗词佳句;阅读三首诗词,初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自主学习,完成相关预习题。

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学(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中秋佳节是合家团聚的日子,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

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检查预习(三)品读欣赏1.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教师巡视)2.学生听3.师生双边活动,由学生说出最喜欢哪一首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四)品析《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2.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五)自主学习(1)明确学习任务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2)圈点批注,画出并把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

批注要点:1)生字词用框框线2)你认为好的词、句、段用波浪线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在书页的空白处写批注(六)小组合作学习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学生前后四人或六人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并进行合作学习。

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小组讨论,做好记录。

二、导1.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2.全班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3.精讲点拨点拨方法:让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味,体会词人所抒发的感情。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这是一次关于中秋咏月诗词教学的实录。

本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了解中秋节习俗和文化内涵,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增进文化素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情感共鸣和文化自信心。

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2.学习中秋咏月诗词的韵律和美学特点,感受中秋的诗意和艺术;3.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1.引入在中秋节将至之际,播放一段有关中秋节历史渊源和习俗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中秋节的来龙去脉,以及中秋节的传统活动和文化特色。

同时,介绍中秋咏月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进入本次课程的学习状态。

2.诗词欣赏选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秋夜寄邱员外》等中秋咏月经典诗词进行欣赏。

教师先念诵一遍,然后请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意义,并就其中的比喻、意象、修辞手法等进行点拨讲解。

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咏月诗词的特点,即“月润物华”、“月圆人圆”、“月代表心灵”等。

3.诗词默写将欣赏过的部分经典中秋咏月诗词,进行单句或全篇默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涵,加深诗词记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默写完毕后,学生可以交换试卷,彼此批改,并互相讨论和交流。

4.小组朗诵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诗词朗诵,体会语言的韵律美和美学意蕴,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朗诵完毕后,教师可以评选出最佳组,并颁发奖品。

5.诗词创作要求学生以《中秋月饼》为主题,创作一首8个字的中秋咏月短诗。

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与月饼有关的知识和故事,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写出独具特色的中秋咏月短诗。

创作完成后,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和欣赏,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6.总结回顾通过以上的课程学习和活动体验,学生不仅了解了中秋节的源起和传统习俗,还学会了欣赏和创作中秋咏月诗词,提高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中秋夜》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认识3个生字。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中秋夜》的学习,体会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的景象和意境。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说教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每当中秋节来临的时候,我们一边吃着月饼,一边赏着月亮,那么诗人李峤在中秋夜里想的是什么?他的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今天我们学习李峤的诗《中秋夜》。

板书:中秋夜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生字字音。

(3)再读课文,思考这首诗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生字认知
小朋友们,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来和我们做游戏了!课件出示识字游戏,让学生认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Qiáo pò jiān
峤魄兼
一字开花魄(魄力)(气魄)(魂魄)兼(兼任)(兼着)(兼做)
认读词语:把会认的生字去掉拼音放在词语里,指名认读,集体交流,巩固识字。

李峤中秋天空四海千里外雨风
(二)简介:
李峤(644~713) ,唐代诗人。

字巨山。

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李峤对唐代律诗和歌行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与影响。

他前与王勃、杨炯相接,又和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三)精读感悟
1.诗的节奏为: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2.注释:
圆魄:指中秋圆月。

安知:哪里知道。

3.译文:
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哪里知道远在千里之外,就没有急风暴雨呢?
4.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5.赏析: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
6.这首诗懂得了: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

(四)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中秋的诗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李商隐《嫦娥》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掌握几个生字宝宝,同时知道了这首诗是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好,让我们高声朗读诗歌吧,体会它赋予道理吧!
四、作业布置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中秋夜
李峤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