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
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

越王勾践青铜剑发现记越王勾践青铜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它铸造精工、花纹优美,虽曾深埋地下2400多年,至今仍保存完好、光泽耀目,令人叹为观止。
50多年前,笔者亲历了这把剑的发掘过程。
越王勾践青铜剑是何时何地发现的1965年冬季发掘江陵望山1号墓,这是座中型的土坑木椁墓。
挖完墓坑的填土后,笔者负责清理椁室的头箱,再清理椁室。
这座墓有内、外两重棺,其中内棺的结构复杂而严密。
在内棺雕花板的竹席上,人骨架的头部左侧有1件大型错金银铁带钩,骨架的上下均有玉瑗和玉环等玉器,左侧有把套在黑漆鞘里的青铜剑和1件铜削,右侧有1件漆木弓和4件铜镞。
经绘图、照相和文字记录后将棺内文物取出。
清洗剑鞘后拔出青铜剑,我们发现它制作精美,确实名不虚传。
这把青铜剑的剑首向外翻卷成圆箍形,内铸有11道圆圈;圆茎中空,茎长8.4厘米。
剑格宽5厘米,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精美花纹。
剑身长47.3厘米。
两面满饰黑色菱形图案,刃薄而锋利。
在剑身近格处有两行8字鸟篆铭文,其中6字为“越王××自作用剑”,另2字按以往在剑上发现的铭文惯例,应是某位越王的名字。
当时在考古工地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壮教授认为,此剑另外二字是“邵滑”,而邵滑可能是史书所载越王无疆的儿子越王玉;故将此墓认作越王墓。
由于在场的考古人员并不认同,而这二字的释读关系此墓墓主与年代的研究,于是,即将此剑的8字铭文进行临摹、拓片和照相,方壮先生遂将这些资料和自己的看法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夏鼐、唐兰、于省吾、荣庚、商承祚、徐中舒、罗福颐、苏秉琦、王振铎、胡厚宣、顾铁符、朱芳圃等十几位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征求意见。
不久,收到这些专家的40多封回信,对方先生的初步意见或赞同,或不赞同,或需再斟定,可谓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1966年,唐兰先生的两次复信中明确指出,剑铭的这二字为“鸠浅”,即勾践;此剑为越王勾践之剑。
陈梦家的复信也明确指出铭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越王勾践剑

列国君王为一把吴越名剑, 不惜连年征战,《越绝书》: 湛卢之剑去之如水,行秦 过楚,楚王卧而寤,得吴王湛 卢之剑,将首魁漂而存焉。秦 王闻而求,不得,兴师击楚, 曰:‘与我湛卢之剑,还师去 汝。’楚王不与。⋯⋯欧冶子、 干将凿茨山,泄其溪,取铁英, 作为铁剑三枚:一日龙渊,二 日泰阿,三日工布。毕成,风 胡子奏之楚王。 ⋯⋯晋郑王闻而 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之城, 三年不解。仓谷粟索,库无兵 革。左右群臣贤士,莫能禁止。 於是楚王闻之,引泰阿之剑, 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 迷惑,流血千里,猛兽欧瞻, 江水折扬,晋郑之头毕白。
迄今所见中国最早的 剑,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江 苏邳县大墩子发现的一把环 形短剑,是用岫岩玉制作的。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青铜戈
从公元前 21世纪起,中国进 入青铜时代。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出土的青铜戈,是目前出土年代最 早的青铜兵器。但二里头文化和早 商遗址中都没有出土过青铜剑。 直到商代晚期,青铜剑才问 世。由于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我国南北各地的青铜剑风格各异, 精彩纷呈,逐渐形成了中原式、巴 蜀式、滇式、吴越式等几大谱系。
铸剑的条件
刑(型)范正,金锡美,工冶 巧,火齐得,剖刑(型)而莫邪己。
子〃强国》 ——《 荀
吴、粤(越)之金锡,此材 之美者也。 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 不能为良,地气然也。
——《考工记〃叙》
吴越铸剑工艺代表东周时期铸剑技术的最高水平
《越绝书》外传《宝剑》: 昔者,越王句践有宝剑五,闻於 天下。 ⋯⋯ 欧冶乃因天之精神,悉其 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日 湛卢,二日纯钩,三日胜邪,四日 鱼肠,五日巨阙。吴王阖庐之时, 得其胜邪、鱼肠、湛卢。
春秋时期的官员都有佩 剑,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地处 西陲的秦国:《史记〃秦本 纪》记载,秦简公六年(公 元前409年)‚令吏初带 剑‛。张守节《正义》解释 说:‚春秋,官吏各得带剑‛ 《左传》宣公十四年,楚 王派申舟聘于齐国。途经宋 国时,申舟被杀害,‚楚子 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 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 金银错狩猎纹镜上的武士纹样 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 围宋。‛
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

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是指制作越王勾践剑所采用的一系列独特的冶炼和加工技术。
这把剑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铸造的,具有非常高的工艺水平和历史价值。
以下是关于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的详细介绍:1.原料选择:制造越王勾践剑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和锡,通过选择优质的铜和锡,并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可以获得所需的合金成分。
2.冶炼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越王勾践剑的制造采用了高温熔炼、低温浇注等冶炼技术,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性。
3.模具制作:制造越王勾践剑需要使用模具来形成剑身和剑柄的形状。
模具由泥土制成,通过雕刻和塑形,形成剑身和剑柄的形状。
4.浇注技术:浇注是将熔化的金属液体倒入模具中,形成剑的形状。
越王勾践剑的浇注技术非常高超,能够确保金属液体准确地填充模具,并形成完美的剑形。
5.加工和磨削:浇注完成后,需要对剑身进行加工和磨削,以去除表面瑕疵和多余的材料。
加工和磨削技术对于确保剑身的锋利度和光洁度非常重要。
6.装饰工艺:越王勾践剑的装饰工艺非常精美,采用了错金、镶嵌等多种工艺。
这些工艺使得剑身具有独特的图案和纹饰,增添了剑的美观性和艺术价值。
7.韧性处理:为了提高剑身的韧性和强度,越王勾践剑采用了特殊的韧性处理工艺。
这种工艺可以确保剑身在受到冲击时不易断裂或弯曲。
总的来说,越王勾践剑铸造工艺是一种独特的冶炼和加工技术,涵盖了原料选择、模具制作、浇注技术、加工和磨削、装饰工艺以及韧性处理等多个方面。
这种工艺使得越王勾践剑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铸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历史趣谈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 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勾践剑为何千古不锈一把古剑五个谜团
导语: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
众所周知,越王勾践剑自从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极大关注,不仅仅是因为其历史悠久,还因为它带有太多谜团。
一个研究越王勾践剑仅十几年的钟表匠,真的破解了这些谜团?他仿制的越王勾践剑与真正的千年古剑是否完全一致?这把剑是采用现代高科技,还是一些失传的古代铸造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高仿越王勾践剑”的制作者许光国。
一把古剑
今年60岁的许光国出生于工艺世家,从小喜欢绘画和书法,对工艺品更是喜爱有加。
越王勾践剑出土后,作为荆州市民间工艺师的他是仰慕者之一。
“说仿制剑,不得不说仿制剑的真品———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
”说起真的越王勾践剑,许光国的语气中充满了文学色彩。
“2400多年前,杰出的铸剑能手欧冶子望着手中的青铜宝剑,就像是捧着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嘴角带着一丝微笑,眼中却有闪闪泪光,这把剑就是越王勾践剑。
你想啊,一个古人制造出如此精美的东西,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许光国对这把剑的历史熟记于心。
许光国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就是提着这把剑起兵灭吴,迫使夫差自刎。
一代霸主越王勾践一雪前耻。
1965年冬,湖北省荆州地区荆门市漳河水库渠。
挖掘出一柄寒光闪闪的青铜剑,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20余层纸一划而破。
这把剑还是越王勾践剑。
生活常识分享。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48aff0d8d15abe23482f4d2a.png)
千古奇兵名剑之王:大话越王勾践剑[图文]中国古代冷兵器,在世界兵器史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悠远的华夏历史文明星河中,曾有一个宝剑最为辉煌的年代,这就是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
无数光耀千秋、彪炳史册的传奇宝剑,都诞生在这个时代。
本文要向读者详细介绍的,是声名赫赫的宝剑之王——越王勾践剑。
作为犀利的战争武器和无上的艺术瑰宝,湛庐、纯钧、巨阙、鱼肠、龙渊、太阿……,这些东周青铜宝剑的美名深深地融入历史,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剑文化”精神理念的发祥源头。
它们传奇的故事与不朽的声名,依然被后人所传诵与追摹。
汉代以后,随着冶金工艺的进步,钢刀铁剑逐步取代青铜剑成为短兵器的主流。
那些价值连城、锋可敌国的青铜利刃、王者之剑,在历史的风烟里悄然隐没了两千多年以后,随着考古学家小铲子的轻轻翻动,再次从地平线下走进我们寻觅的视野。
与典籍的记载和古史传说相印证,诉说着我们祖先那曾经的辉煌、那深沉的呼吸和强烈的脉搏……云梦泽畔藏神剑湖北江陵地区位于长江中游,古称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雄踞南方的第一大国楚国的国都——郢的所在地。
1965年隆冬,江陵(今荆州古城)地区漳河水库的渠道修建工程开工,目的是改善这一地区的灌溉系统,使纵横交错的水网遍布整片平原。
开始的阶段,一切都很顺利。
然而,当水渠延伸到楚国都城——郢都故址纪南城西北7km处时,灌溉工程的挖掘却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发掘代替了。
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工程进行勘探,在第二干渠所经的江陵县境内纪山西麓和八岭山东麓发现大小古墓50多座。
其中的望山一号墓是一座较大型的战国楚墓。
由于江陵地区地下水位高,墓坑积水较多,土质情况不良,坑壁极易崩塌,而且时逢冬季严寒,常有雨雪,给发掘工作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然而,似乎有一种强烈的磁力在吸引着考古人员,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打扰那些已沉睡两千多年的古人了……。
古代冶金三绝阅读题答案

古代冶金三绝阅读题答案麦保红①金属的发现和应用对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古今中外的冶金史上都出现过不少名匠。
遗憾的是他们许多精湛的技艺久已失传,他们的作品至今仍使科学家们去刨根究底。
下面请看古代冶金的三绝,它们为什么能令人拍案叫绝呢?②“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芒。
”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楚墓中出土了越王勾践自用剑,在国内外引起很大轰动。
这把青铜古剑全长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
剑身有8个错金篆体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③这把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铜宝剑距今已有2400多年,科学家鉴定后大吃一惊,原来这口剑不是由单一的锡青铜铸成,而是成分不同的复合铜件。
剑脊和剑刃含锡量分别为10%和20%左右,这样一来就使脊部比一般青铜柔而坚,具有足够的韧性,保证在格斗中经得起撞击而不致折断;刃部质硬而挺,刃口锋利,能洞穿铠甲,其锋不摧。
在试验中,用手握剑轻轻一挥,竟把叠在一起的多层白纸截断,真可谓天长地久,宝刀不老。
④含锡量大于20%后,青铜就会变脆,塑性和韧性极度恶化,而古剑的锋锷正确地利用了这个极限量。
2000多年前的铸剑师在造剑时如何调整各种元素的成分,最后达到天衣无缝,浑然一体,这无疑一个极大的谜,也是一绝。
⑤铁是一种易锈蚀的金属,因此保留下来的古铁器要比古青铜器少得多。
在印度德里郊外有一个闻名世界的古老的铁塔,名叫奎塔勃,它实际上就是一根巨大的神秘铁柱。
铁柱高7米多,底部直径约半米,略带锥度,到顶部缩至30厘米,柱冠直径再次增大,仿佛托着一叠花饼。
整个铁柱估计重量为6吨。
这根古铁柱放置在露天,经历了1500年的风风雨雨,奇怪的是至今丝毫没有生锈,柱身上镌刻的字迹、笔划清晰如新。
⑥这一奇迹从20世纪初就引起了科学家的重视,他们试图用现代科学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
一些学者认为铁柱的成分合理,与现代耐候钢所含的元素大同小异。
从有关的资料看,奎塔勃铁柱几乎是钝铁,它是用一种古老的锻造工艺制成的。
首先,把铁矿石直接放在巨大的木炭炉内,用脚踏风箱吹风加热,矿石并不熔化,而是得到疏松的海绵状铁块,然后再用手工锻打,挤出大部分渣子。
历史趣谈远古之谜 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远古之谜越王宝剑缘何几千年不锈?
导语: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 7厘米,宽4 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
1965年,在湖北江陵发掘的一号楚墓中发现了越王勾践剑,此剑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宽5厘米。
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剑埋藏2000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当时有记载说:“拔剑出鞘,寒光闪闪。
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为什么不锈呢?1977年12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的专家们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组一道,采用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法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科学检测,得出了剑身青铜合金分配比的准确数据表。
越王勾践剑的主要成分是铜、锡以及少量的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
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比如说宝剑的尾部是圆锥体底座,座内内空,有极其规整的11个同心圆刻纹,间隔只有0.2毫米,圆圈中间还有细绳纹,这是现代的车床技术都无法实现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硫化处理”这个结论,简单地说,“硫化处理”就是将一些物质稀释后包裹在物体表面。
学者们认为,越王勾践剑是经过硫化铜的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
但后来许多仿制“越王勾践剑”的商家和个人,在经过无数次的对比后发现,
生活常识分享。
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让人惊奇的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
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近年来,随着越王勾践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各种“复制”或仿制的相继出现,人们普遍相信,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是因为剑身经过硫化处理。
北京科技报于2004年4月28日刊登的文章《越王勾践剑因何千年不锈》也主要阐述了此种说法。
湖北省博物馆、省考古所研究员后德俊曾撰文认为,该剑出土时并不是绝对没有生锈,只是其锈蚀的程度十分轻微,人们难以看出。
其次,出土至今45年(2010年),该剑的表面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说明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
后德俊研究员告诉记者,其实,24年前,他就曾经写过一篇名为《越王勾践剑不锈之谜》的小文章,刊登在湖北省考古学会主编的学术性刊物《江汉考古》1980年的第一期上。
当时,他认为已经将问题基本上说清楚了。
但由于《江汉考古》是一本学术性的刊物,加之1980年第一期又是其创刊号,发行量不多,许多人可能没有看过或不了解他的这篇小文章。
现在看到许多媒体关于越王勾践剑的报道离事实越来越远,他认为有必要将此事再次澄清。
目的是使更多的人了解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而加深对文物的了解。
越王勾践剑主要成分为铜,出土的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剑完全隔绝氧气是其不锈的主要原因。
后德俊研究员说,越王勾践剑是采用青铜铸造而成,这已经为现代科学分析所证实。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两元合金,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就有“四分其金(铜),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的记载。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的合金组成中,铜与锡的含量依制作的年代、地点、原料来源、工艺的不同而不同,一般说来,铜的含量在70%-80%或稍高、锡的含量在10%-20%左右,此外,合金中常常还含有铅、铁等其它成分。
越王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可能是原料中含的杂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越王勾践剑与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化技术
1999年06月23日13:13光明日报
吴、越为春秋诸侯国,地处水纵横的江
浙一带。
由于当时军事的需要,使用了战船、
步兵,发展了轻便的短兵器,剑在战争中日益
显得重要。
因此,吴、越地区制作的青铜剑质
精物美,制剑技术超过中原诸国,深受中原诸
国的重视。
《考工记》、《庄子?刻意》、《战
国策?赵策》对吴、越两国剑师善于制剑均有记
载。
汉《越绝书》还记有:“越王勾践,有宝
剑五。
”近年来,在我国的文物、考古工作中,
获得镌刻有吴、越诸王铭文的铜剑统计有14件,其中吴王剑5件,越王剑包括越王盲姑剑、越王与夷剑、越王朱勾剑、越王勾践剑等9件。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越王
勾践剑,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
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
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
乍(作)用(剑)”八字。
剑柄、剑格乌黑,
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
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
到1毫米的同心圆。
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我国国宝。
从剑身上有规则并向内凹的黑色菱形花纹判断,这种黑色纹饰是在制剑时有意识加工出来的。
经国家批准于1978年将越王勾践剑专程送到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对该剑进行无损伤的质子X荧光非真空分析,发现剑刃成分为:铜80.3%、锡18.8%、铅0.4%、铁0.4%。
黑色菱形花纹及黑色剑格的成分分析中,除显示锡、铁含量略有增高以外,还有含量不等的硫。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些结果,又
对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一号墓出土的越王剑使
用了同一方法测定其表面各部位成分,也得到
了相似的结果。
从而说明我国在战国时期曾用
过一种使青铜器表面发黑的硫化处理技术。
其
时距今约2500年,是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表面硫
化处理技术。
1978年1月17日,又在北京有色金属总院对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纹饰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此黑色纹饰处除含有铜锡合金以外,还含有硫化亚铜(Cu2S)、硫化亚铁及铁锡合
金(FeSn2)。
由于分析所显示的Cu2S衍射峰太
弱,即Cu2S的条件又为古代所无,为了证实Cu 2S存在的可靠性,又用自制的铜锡合金块状样品(其中铜83%,锡12.3%)在四种条件下进行了硫化处理后,洗去样品表面的残留物,再
进行同样的分析,其结果与越王勾践剑表面黑
色纹饰部分及用硫粉与铜粉(硫粉与铜粉重量
比为1:6)作用一个月后分析所得的结果相近。
由此推测,越王勾践剑等表面黑色部位是用硫
粉处理而形成的,其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则可
能是剑身硫化处理后再对其表面进行抛光而留
下黑色菱形纹饰。
从而发现我国古代科技史上
这项重要成果。
近日新闻媒体报道了越王勾践剑在第三次出国展出后受到损伤的消息,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而报道的消息缺少该剑黑色纹饰系何种物质及其形成的内容,仅书此文予以补充。
8月,三星与您激情奥运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海纳百川候车亭媒体
无限下载MP3你作K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