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胸痹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并发症
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02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 方法
药物治疗
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开具具有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等功效的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
针灸治疗
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内关、膻中等 ,以调和气血、舒经通络,缓解胸痹 症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非药物治疗
推拿按摩
通过手法按摩胸部相关穴位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胸 闷、胸痛等症状。
手术。
康复治疗
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心 理辅导和康复训练等,
以促进患者康复。
04
胸痹的预防与保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增 强身体免疫力。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采取相应 的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避免吸烟和过度饮酒。
保健方法
中医内科学——胸 痹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CONTENTS
• 胸痹概述 • 中医对胸痹的治疗方法 • 胸痹的现代医学认识 • 胸痹的预防与保健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 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拔罐疗法
利用拔罐产生的负压,吸附在相关穴位上,以通经活络、行 气活血,改善胸痹症状。
日常调理
01
02
03
饮食调理
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 ,如鱼类、蔬菜、水果等 。
运动调理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心 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

中医内科学课件-胸痹

2.病史
中医内科学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有劳累过度、抑郁恼怒、暴饮暴食史,也有无 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3.相关检查
中医内科学
心电图是必备的常规检查,必要时可做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运 动平板试验,有助于心肌缺血的诊断及疗效的评价。超声心动图、 心肌酶谱、心脏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是确诊心肌疾病、冠状动脉病 变的重要方法。核医学心肌血流灌注显像检查能明确心肌缺血的诊 断和程度。
4.年老体虚
中医内科学
中老年人肾气渐衰,或久病肾阳虚衰,不能温煦五脏,以致心阳不 振,血脉不利,发为胸痹。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阳,心肾阴虚火旺, 灼津为痰,亦可致心脉痹阻而发生胸痹。此外,久患心悸、咳喘等 病,胸阳不振,痰浊痹阻,气血不利,亦可致本病。
中医内科学
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等脏,主 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性质属于本虚标实,本虚是指心、脾、肝、 肾及气血阴阳亏虚,机能失调;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等 病理因素相互影响,且可相兼为病,如寒凝气滞、气滞血瘀、痰瘀 交阻等。本病在病变过程中,常因实致虚或因虚致实,而致虚实夹 杂。


【学习目标】
1.掌握胸痹的概念、诊断与病证鉴别、 辨证论治。
2.熟悉胸痹的病因病机、转归预后、 预防调护。
3.了解胸痹的中医适宜技术。
【学习内容】
【病因病机】 【诊断】 【辨证论治】 【中医适宜技术】 【转归预后与预防调护】 【小结与医案分析及思考题】
胸痹是指胸部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 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 呼吸欠畅,常能自行缓解;重者胸部满闷疼痛; 甚者出现胸痛剧烈,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 不解,伴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 脉微细或结代等危重证候,称为真心痛。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加 减:川芎、郁金;茯苓、白术、白蔻仁;茯苓
茯神、远志、半夏曲;柏子仁、酸枣仁。
精选版课件ppt
41
心肾阴虚证
★证 候: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

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证 ★病机概要:水不济火,虚热内灼,血脉不畅 。
论 ★治 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
治 ★代 表 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 ★常 用 药:生地、玄参、天冬、麦冬;人参、
病证鉴别: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精选版课件ppt
30
胸痹

证 概病诊辨预结临
论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版课件ppt
31
辨证要点

★ 辨标本虚实


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本虚:阴、阳、气、血亏虚。
★辨病情轻重
精选版课件ppt
32
辨 证 论 治
精选版课件ppt
33
辨 证 论 治
实,急性期以标实为主。
精选版课件ppt
59
寒凝气滞,血瘀痰浊
闭阻心脉


心脉闭塞,
胸痹

气血中断

上犯心胸
真心痛
(心肌梗死)
精选版课件ppt
60
心气不足
心血亏虚

运血无力


心脉瘀阻
气血运行不利

心动悸,脉结代
(心律失常)
精选版课件ppt
61
心肾阳虚
水邪泛滥



凌心射肺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厥阴俞穴
位于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 开1.5寸,主治心悸、心痛等
症。
内关穴
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 ,主治心悸、心痛、失眠等症

神门穴
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 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主治心悸
、失眠等症。
针灸治疗胸痹的手法与注意事项
手法
采用毫针刺法,根据病情选择补泻手法,如提插、捻转等。
注意事项
避免在胸痹发作时进行针灸治疗,以免加重病情;针灸治疗时应选择专业医师操作,避 免误伤经络。
03
中药治疗胸痹的方法
气滞血瘀型胸痹的治疗
总结词
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详细描述
针对气滞血瘀型胸痹,中药治疗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为原则,常用药物包括柴胡疏肝散、血府逐瘀汤等,以疏 肝理气、活血化瘀。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治疗
总结词
豁痰开窍,宣痹通阳
详细描述
针对痰浊闭阻型胸痹,中药治疗以豁痰开窍、宣痹通阳为原则,常用药物包括瓜蒌薤白半夏汤、涤痰 汤等,以祛痰化浊、宣痹通阳。
针灸治疗胸痹的疗效评估
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患者心悸、心痛等症 状的缓解程度来评估疗效。
心电图改善情况
通过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改善程 度来评估疗效。
生存质量改善情况
通过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 况来评估疗效。
复发率
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来 评估疗效。
05
其他疗法在胸痹中的应用
推拿按摩在胸痹中的应用
推拿按摩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 通过手法按摩患者的身体,可以 缓解胸痹引起的疼痛和不适感。
遵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药物剂量或 停药。同时,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病情监测
环境与气候

最新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最新中医内科学——胸痹PPT课件

★加 减:黄连温胆汤加郁金;海浮石、海蛤壳、山栀、
天竺黄、竹沥;桃仁、大黄。
寒凝心脉证
★证 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心

悸,面色苍白,脉沉紧或沉细,感寒而发。
证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论 ★治 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治 ★代 表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 用 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
★证 候:胸闷痰多气短,肢重肥胖,倦怠乏力,吐涎,

舌胖有齿痕,苔腻或滑,脉滑,阴雨天发作。
证 ★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
论 ★治 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治 ★代 表 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常 用 药:瓜蒌、薤白;半夏、胆星、竹茹;人参、茯苓、
甘草;菖蒲、陈皮、枳实。
气滞心胸证
★证 候:心胸满闷,隐痛,时欲太息、嗳气,苔薄
辨腻

脉细弦,情志不遂诱发。
论 ★病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
治 ★治 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代 表 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
★常 用 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加 减:失笑散;丹栀逍遥散;当归芦荟丸。
痰浊闭阻证
肾阴虚不能滋养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聚成痰
心脉痹阻
病因小结
➢ 寒邪内侵

因 病 机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邪实壅塞,不通则痛; 胸痹
气血虚少,不荣则痛。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最新中医内科学——胸痹

最新中医内科学——胸痹

概 性质:闷痛、隐痛、窒息感等
程度:轻---胸闷、短气、隐痛;
中---明显胸痛;

重---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时间:阵发性、短暂、反复发作。
放射感 诱因
向左肩背、 劳累、 左上臂内 饱餐、 侧放射 受寒、
激动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文献摘要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胸痹
概 概病诊辨预结临
述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诊 查
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主要症状


部 位: 膻中及心前区,并向左肩臂放射
危 心胸卒然大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真心痛)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病 因 痰踞心胸,胸阳痹阻 耗气伤阳,心气不足 阴阳
机 实 并损
转致
化 虚 阴寒凝结,日久伤阳 心阳虚衰


瘀血阻络 新血不生 心气痹阻,心阳不振


因 心气不足,鼓动不力 气滞血瘀

致 心肾阴虚,水亏火炎 炼液为痰 实
心阳虚衰,阳虚外寒 寒痰凝络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病因
➢ 寒邪内侵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中医内科学——胸痹.ppt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症状
01
胸痛彻背,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
迟。
治法
02
温通心阳,散寒宣痹。
方药

03
栝蒌薤白白酒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03
胸痹的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01
02
03
硝酸酯类药物
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 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 肌缺血,缓解心绞痛症状。
β受体阻滞剂
通过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 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 善心肌缺血。
症状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痛处拒按,入夜尤甚,心 悸不宁,舌质紫暗,脉象沉涩。
治法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
血府逐瘀汤加减。
痰浊闭阻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症状
胸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喘促,肢体沉重,形体肥胖, 痰多气短,舌苔浊腻,脉滑。
治法
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方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寒凝心脉型胸痹的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学-胸痹
目录
• 胸痹概述 • 胸痹的中医辨证论治 • 胸痹的西医治疗 • 胸痹的中医特色疗法 • 胸痹的日常护理与调养
01
胸痹概述
定义与发病原因
定义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包括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 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
发病原因
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其他手术
通过导管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 以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 血。
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心脏起搏器植入 术等,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 手术治疗方式。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通过将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移植到冠 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或闭塞的血管 段,改善心肌供血。

中医内科学--胸痹

中医内科学--胸痹
19
感谢聆听!
症状: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
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意 点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滋水养阴,以降虚火;人参、炙甘草、
茯苓益助心气;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远志交通心肾,养心安
神;丹参、当归、芍药、阿胶滋养心血而通心脉。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和营通脉;柴胡、桔梗、
枳壳、牛膝调畅气机,行气活血;当归、生地补养阴血;降香、郁
金理气止痛。
12
辨证论治
气滞心胸证
症状: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
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宇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
或薄腻,脉细弦。
证也是),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㿠白,易汗出,舌质淡红,
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代表方: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通经利脉;肉桂温通心阳;麦
冬、玉竹滋养心阴;五味子收敛心气;丹参、当归养血活血。
辨证论治
心肾阴虚证
辨证论治
心肾阳虚证
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气阴两虚证也是),自汗,
面色㿠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
白或腻,脉沉细迟。
注 意
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代子温补真阳,肉桂振奋心阳,炙甘
草益气复脉,熟地、山萸肉、仙灵脾、补骨脂温养肾气。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悬饮
胃脘痛
真心痛
胸痹进一步发展的 危重病症。
精选课件
27
胸痹与真心痛
诊 查 要 点
精选课件
28
病变脏腑 疼痛部位
饮悬

真 心

查 发作特点 要 点 诱发因素
兼夹症状
胸痹

胃 脘
精选课件
疼痛程度 持续时间 缓解情况 兼夹症状 相关检查
29
小结
诊断依据:主症——胸部疼痛;诱因——操劳

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感受
持续时间: 阵发性、时间短、反复发作
兼 症: 心悸、气短、自汗,甚喘促
精选课件
20


诊断依据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诊 查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精选课件
21
诊 查
相关检查

点 心电图(ECG)
心 脏 超声 心脏 X 线 冠 脉 造影
明确病变部位及程度。 静息ECG、发作ECG、负 荷试验、动态监测。
治 ★代 表 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
★常 用 药:柴胡、枳壳;香附、陈皮;川芎、赤芍。
★加 减:失笑散;丹栀逍遥散;当归芦荟丸。
精选课件
38
痰浊闭阻证
★证 候:胸闷痰多气短,肢重肥胖,倦怠乏力,吐涎,

舌胖有齿痕,苔腻或滑,脉滑,阴雨天发作。
证 ★病机概要:痰浊盘踞,胸阳失展,气机痹阻,脉络阻滞 。

寒冷等;发病年龄——中年以上。
要 点 相关检查:ECG、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
病证鉴别:悬饮、胃脘痛、真心痛
精选课件
30
胸痹

证 概病诊辨预结临
论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课件
31
辨证要点

★ 辨标本虚实


标实:气滞、痰浊、血瘀、寒凝

本虚:阴、阳、气、血亏虚。
★辨病情轻重
精选课件
3
特点
概 述
精选课件
4
文献摘要
概 ★ 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
出“胸痹”的名称。
述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 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治疗胸痹“宣痹通阳”。
精选课件
5
范围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痛(心绞痛、
气血虚少,不荣则痛。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精选课件
14
病机
★病位及涉及脏腑: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
病 ★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因

本虚:气虚、阳虚、气阴两虚;

标实: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且可
相兼为病。
★病势:轻重缓急、病机转化
精选课件
15
病 因 病 机
精选课件
16
病 因 病 机
➢ 气阴两虚证
➢ 心肾阴虚证
➢ 心肾阳虚证
精选课件
36
心血瘀阻证
★证 候:心胸刺痛,痛有定处,入夜为甚,胸闷,舌

紫暗有瘀斑,脉弦涩;暴怒、劳累诱发。
证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论 ★治 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治 ★代 表 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 用 药: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
32
辨 证 论 治
精选课件
33
辨 证 论 治
精选课件
34
治疗原则
★标实当泻


气滞当疏理气机、血瘀当活血化瘀、

寒凝当辛温通阳、痰浊当泄浊豁痰;

★本虚宜补
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不足及脏腑亏虚,
纠正阴阳气血、脏腑偏衰。
精选课件
35
证治分类
➢ 心血瘀阻证


➢ 气滞心胸证

➢ 痰浊闭阻证

➢ 寒凝心脉证
论 ★治 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
治 ★代 表 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
★常 用 药:瓜蒌、薤白;半夏、胆星、竹茹;人参、茯苓、
甘草;菖蒲、陈皮、枳实。
★黄、竹沥;桃仁、大黄。
精选课件
39
寒凝心脉证
★证 候: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形寒肢冷;心
胸痹
精选课件
1
胸痹
概病诊辨预结临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课件
2
定义
★ 胸痹: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

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
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

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 真心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手
足青至节,旦发夕死,夕发旦死。
精选课件
精选课件
17
胸痹
概 概病诊辨预结临
述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课件
18

诊断依据

要 点
主要症状: 胸部疼痛
诱发因素: 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 饮暴食、感受寒冷等
发病年龄: 中年以上
精选课件
19
诊 查
主要症状


部 位: 膻中及心前区,并向左肩臂放射
性 质: 闷痛、隐痛、刺痛、窒息感

心肌梗死);
述 ★ 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
心肌炎、心肌病;
★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胃炎等。
精选课件
6
胸痹
概病诊辨预结临 述因查证防语证
病要论调

机点治护

精选课件
7
病因
➢ 寒邪内侵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 劳倦内伤
➢ 年迈体虚
精选课件
8
寒邪内侵
病 素体阳虚,胸阳不振 因
心脉失养
积劳伤阳 心肾阳微 胸阳不展 阴寒内侵 血行滞涩
心脉痹阻
精选课件
12
年迈体虚
肾阳虚鼓动无力
病 因 心气不足 心阳不振 病 机 血脉鼓动无力
肾阴虚不能滋养 心阴亏虚
脉道失润 心火偏旺 灼聚成痰
心脉痹阻
精选课件
13
病因小结
➢ 寒邪内侵

因 病 机
➢ 饮食失调 ➢ 情志失节
邪实壅塞,不通则痛; 胸痹

悸,面色苍白,脉沉紧或沉细,感寒而发。
证 ★病机概要: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精选课件
22

病症鉴别


悬饮
痰饮之一,胸膈饱满,

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
卧。——饮流胁下
胃脘痛
真心痛
精选课件
23
胸痹与悬饮
诊 查 要 点
精选课件
24


病症鉴别


悬饮
脾胃系疾病——以
上腹胃脘部近心窝
处疼痛为主。
胃脘痛
真心痛
精选课件
25
胸痹与胃脘痛
诊 查 要 点
精选课件
26


病症鉴别


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
★加 减:乳没、郁金、降香、丹参;沉香、檀香、荜
茇;桂枝、细辛、良姜、薤白;人参、附子。
精选课件
37
气滞心胸证
★证 候:心胸满闷,隐痛,时欲太息、嗳气,苔薄腻

脉细弦,情志不遂诱发。
证 ★病机概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心脉不和 。
论 ★治 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
阴寒之邪侵袭


寒凝气滞、胸阳不展
血行不畅、心脉痹阻
精选课件
9
饮食失调
脾失健运


聚湿生痰


痰浊久留
上犯心胸
痰瘀交阻
精选课件
10
情志失节
忧思伤脾

脾虚气结


运化失司

津聚成痰
痰瘀交阻
郁怒伤肝 肝郁气滞 郁久化火 灼津成痰 气滞痰阻
心脉痹阻
精选课件
11
劳倦内伤
劳倦伤脾


脾失转输


气血乏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