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国民党正面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概述

毛泽东同志曾肯定地指出:“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10月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的确,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进行了忻口、淞沪、徐州和武汉4次大规模的战略性防御战役,对于打破日本帝国主义“3个月灭亡中国”的“速战速决”战略企图、消耗日军兵力和战争资财、迫使日军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38年6月l8日,日军大本营下达了“以初秋为期攻占武汉”的预备命令,同时集中了11个师团25万余人的兵力及大量飞机、舰艇,发动了对当时国民党军指挥中心——武汉的进攻,企图逼迫国民党政府投降,尽快结束中日战争。为保卫武汉这个华中腹地及水陆交通枢纽的大城市,国民党以第5战区、第9战区的部队共约14个集团军,124个步兵师,49艘舰艇,700余架飞机,并在苏联援华志愿飞行大队的支援下,进行了武汉保卫战。国民党军在武汉地区坚守3个多月,毙伤日军2万余人。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和平解决中日战争的希望破灭,终于使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对日逐渐强硬的态度。1937年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表示:“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遭日本侵略。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自卫权以应之。”8月15日,国民党政府下达总动员令。8月20日,国民党军事当局颁发《战争指导方针》,正式确定“以持久战为基本主旨,以空间换时间,逐次消耗敌人”的战略方针,以转换优劣形势,争取抗战胜利。为此遂决定在平汉、津浦两线设立3道防线,以阵地战阻击日军进攻;同时在上海开辟战场,迫使日军改变作战方向,避免侵华日军集中主力在华北与我决战。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如何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及其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第一,国民党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实行单纯的政府和正规军的抗战;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而是进行单纯的阵地防御战。
❖第二,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别是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
❖第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个阶段中表现不同,其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积极抗战,正面战场在整个抗战中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其实行片面抗战,制造反共摩擦,在抗战中的地位、作用明显下降。
在战略反攻阶段,其虽坚持抗战,但对夺取抗战最后胜利的作用十分有限。
思考: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空前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团结抗日的全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特点:❖①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②有政权、军队的合作。
国共两党的合作实际上是两党分别领导的两种政权、两种军队在全民族抗战总目标下的合作,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防政府和联合统帅部。
❖③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国共两党在共同目标之下,各自贯彻自己的纲领。
涉及合作抗日的事,一般都是采取临时协商、谈判的特殊形式加以解决。
试论中国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评析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起点。
这次反侵略战争,是在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进行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特殊形式,抗日战争在其发展初期就形成了两个战场,即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它们是相对独立的,形成各自的指挥系统。
但从战争的总体上说,它们又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采取简单的否定,或不加分析地全盘肯定,都不符合历史事实,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它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作用,既恰如其分地评价它在抗战中的贡献和作用,又实事求是地指出它的历史局限性。
这样才能科学地说明这样一场全民族团结御侮的伟大的反侵略战争,同时也有助于正确地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共同维护抗日战争的历史成果。
一、存亡危急之秋的国共第二次合作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开始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
当时,中共中央通电全国,首先指明了这次事变的严重性质和坚决抗战的必要性。
在日本灭亡中国的威胁下,在全国人民强烈义愤的要求下,国民党开始改变过去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转而采取比较努力抗战的态度。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虽然仍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力求避免事态扩大,但同时也对事变采取了强硬的立场。
7月9日,蒋介石密令平津前线:“具备必死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至谈判尤须防其奸滑之惯伎,务期不丧失丝毫主权为原则”。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提出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个条件:(1)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2)察冀行政组织,不容许任何不合法之改变;(3)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察冀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4)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人的约束。
他表示中国已临到“最后关头”,“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正面战场3090103790医学0902邹瀚辉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一次全民族战争。
共产党为代表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为代表的正面战场,是相互依存而又相对独立的。
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评价,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客观、全面地进行评价。
要克服思维定势,摒弃极“左”观点,正确认识正面战场的作用。
要根据抗日战争的发展,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不同历史阶段来具体评价。
一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积极抗战在战略防御阶段,日本进攻的主要目标是国民党军队。
在日军的攻势下,国民党政府及军队被迫抗战。
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会议,进行了军事部署,制定了战略指导方针。
调集了200个师的兵力,先后进行一系列保卫战。
较认真地进行了一系列防御战,涌现了一些抗日将领和民族英雄。
1、忻口会战。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即分兵沿平绥靖、平汉和津浦铁路干线向华北发动全面进攻,夺取山西是日本全面占领华北的首要目标。
9月中旬,日军占领大同,晋北门户洞开。
忻口一线便成为保卫太原的重要防线。
10月13日,日军以三个师团的兵力向忻口进攻。
国民党守军在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指挥下,奋勇抗战,在八路军的配合下,经过23天的阵地争夺战,大小40余次战斗,毙伤敌2万余人。
此次会战国民党军队伤亡也达10余万人以上,军长郝梦麟、师长刘家骐等阵亡。
后日军突破娘子关,由正太路抄袭太原。
11月8日,华北重镇太原失陷。
整个华北随即陷落。
2、凇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以后,蒋介石亲自担任上海战场最高军事指挥官,调集70万大军进行凇沪会战。
日军投入海陆空兵力共达30万。
国民党军队广大爱国官兵在上海人民的支援下,不畏强敌,顽强战斗,给敌人以重大杀伤。
在战斗中先后涌现了与阵地共存亡的上海宝山姚子青守备营500官兵、在敌军包围中孤军坚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由谢晋元率领的“八百壮士”等英勇事迹,表现了中国军民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凇沪会战进行了三个月,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赢得了向大后方撤退战略物资和人员的时间。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浅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由于上述特殊历史原因,它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即国民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对日作战的敌后战场。
两个战场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本文仅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情况作一概括分析。
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这个时期日寇凭借武器装备及兵力上的优势实行连续不断的进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进行了比较认真的抵抗。
这时期中日双方军队先后进行了平津南口作战、淞沪会战、太原忻口会战、南京保卫战、台儿庄战役及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
在这些战役中,中国军队的广大官兵基于民族义愤和爱国热情,在优势装备的敌人面前表现了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与侵略者进行了殊死的搏斗。
其中尤以淞沪、忻口、台儿庄等会战更为突出,是侵略者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淞沪会战激战三个月,敌軍以死伤四万余人的代价占领上海。
1938年初进行的台儿庄战役,歼灭日军精锐的板垣和矶谷师团两万多人,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有力的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对抗日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有着重要义。
但是纵观这个时期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除个别战役外,从总体上受中国军队打得是败仗。
分析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从客观上讲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日本侵略者不仅在军事上占优势,而且在经济力量上也占据优势;而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军事装备与部队的训练、编制都过于陈旧落后,无法适应陆海空联合作战之需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需要付出一定的血的代价,才能逐步适应现代化战争的形势,才能最后战而胜之。
抗日战争的战场分析

国民党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会战。历时三个月的淞沪会战虽未保住上海,但却严重地破坏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规模较大的还有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徐州 会战、武汉会战等。
日本发动全面进攻后,企图速战速决,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面对日本的进攻,国民政府的抗战是比较积极的。“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国 民政府发表声明:决心“实行良卫,抵抗暴力”。先后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 次大会战,抵抗侵略。主要有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淞沪会战 这是正面战场上的第一次大会战。从 8 月 13 日至 11 月 12 日历时三个月, 双方投入战斗的军队,中方 40 万,日方 20 万。战斗中广大的爱国官兵,再 次显示了他们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 雄事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要在三个月内灭 亡中国的狂妄计划。
在抗战初期的战略防御阶段,国共两党军队共同对日作战,国民党军队是战略防御作战的主体,八路军、新四军主要以游击战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防御作战,双方既有战略上的支持配合,又有战役战斗上的相互配合。这也是国共两党两军合作抗日关系最好的时期。在抗战中期的战略相持阶段,两个战场正式形成,国民党军队主要担负正面抵抗日本侵略军进攻的任务,以一套相对稳定的防御作战线,保卫着西南、西北等大片国土,作为中国坚持抗战的战略大后方。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敌后,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战场。在这期间,由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空间上与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处于脱离状态,双方已基本上不可能再进行战役战斗上的配合,而主要是在战略上相互策应和配合。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民党战场多次出现危局,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便成为了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主战场。具体表现为:如果“没有正面主力军的英勇作战,便无从顺利开展敌后的游击战争”;敌后游击战争又“钳制了大量的敌军,配合了正面主力军的作战”。抗战期间两个战场这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不但贯穿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而且居于主导地位,是抗战时期中国抗日军事斗争的主流。抗战时期两个战场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单独依靠哪一个战场,都难以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进攻,缺少了哪一个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的坚持与发展都是不堪设想的。对于两个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都不应低估。没有敌后战场,日本就可能抽出几十万机动兵力向正面战场进攻,正面战场将难以坚持;没有正面战场,敌人将其全部兵力压向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也难以承受”。如果“没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所受日军压力必定成倍增加,困难自然大得多,但依靠人民群众,抗战能够坚持下去。没有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就无法独力维持。”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相互关系抗日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它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沉沦走向复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变大、由弱变强的关键时期。
第一,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评价国共两党、两个战场及其关系的指南。
他指出: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中国人民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进行的"气壮山河的斗争"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全国抗战初期的淞沪、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奋勇作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敌后战场钳制和歼灭日军大量兵力,歼灭大部分伪军,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第二,在抗日战争的不同阶段,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及其关系是不同的。
大体上说,在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担负着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的抗日是比较积极的,国民政府也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主要是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敌后战场处在开辟和发展阶段;两个战场的配合和国共两党的关系都比较好,以朱德、周恩来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和八路军领导人同国民党方面的真诚合作成为历史佳话。
在战略相持阶段,国民党及其正面战场的情况比较复杂,需要作具体分析。
一方面,国民党的抗战积极性远不如防御阶段,同共产党的关系有所恶化,制造了多次反共摩擦事件,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蒋介石及国民党最高当局面对日本的政治诱降,有过动摇,但是,鉴于国际和国内形势最终没有投降日本,坚持了抗战,并在相持阶段继续组织了一些大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 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战区的设立以及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明显提升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太原会战
• 11 8
正太 敌 军党 不 首 千在 加 会 太 日 淞
规原 二 ,军 可 次 余平 会 战 原 军 沪
战失 万 激队 战 大 人型 战 。 。 侵 会
争守 余 战在 胜 捷 ,关 。 八 国 入 战
基后 人 达山 ” , 取伏 八 路 民 山 期
本, 。 半西 的 打 得击 路 军 政 西 间
• 第一、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力。国民政府组织了一系列的大规 模会战。如淞沪战役、晋北忻口战役、徐州和武汉的战役,都给日军 以沉重的打击,是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 第二、由于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在 3个月灭 亡中国的战略计划和“速战速决”的方针。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 实力,使其陷入长期战争的泥坑而不能自拔。使日军兵力分散,战线 延长,为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总结
• 中国军民以重大牺牲换来了国际尊重,美 英等国先后放弃了租界和其它在华特权, 中国基本取得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地位, 终止了晚清以来的屈辱状况。
• 8年抗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共举行过22次重 大战役,歼灭日军100余万,国民党军队伤 亡321万。国民党军队的广大爱国官兵曾经 在前线与日本侵略者奋勇作战,不怕流血 牺牲,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切 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爱国官兵,都为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力量,都是值 得全民族尊敬与纪念的。
国共合作联合抗日
正面战场
• 6
• 15
• •
的江空场前几淞 事是 着中 终在一
血水,,惨场沪 家战 强国个 于被头
光,血笑烈大、 频, 大军月 一啮通
。敛色卧。会忻 频是 的队战 声噬体
住的九中战口 亮和 日以略 怒欺创
了大泉国交、 相? 本血防 吼凌伤
日地。军织徐 ,政 侵、御 ,了的
军,血人博州
, 攻 势 凶
百 余 万 ,
余 万 , 中
, 日 军 投
南 、 湖 北
场 遍 及 安
牲 最 大 的
力 最 多 、
战 防 御 阶
月 的 武
。。
• “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 是比较努力的。”
• ——毛泽东
四大会战具有 重大意义
• 它挫敌凶顽之气焰,遏敌逼人 之锋芒,使其速战速决、三个
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化为泡影。
4. 武汉会战
• 1938 6 10 10 25
动 猛历国入等徽一战段汉
撤月的时配兵省、次线中会
离 日四置力。江战最国战年
汉 口 ,
日 , 中
军 遭 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 多 月
兵 力 一
达 四 十
会 战 中
西 、 河
役 。 战
长 、 牺
投 入 兵
, 是 抗
月 至
会 战 结 束
国 守 军 主
重 大 消 耗
• (一)抗战初期阶段的正面战场
• (二)抗战相持与反攻阶段的正面 战场
• 1937年7月,日军进攻宛平城和卢沟桥, 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全国的抗日战争 由此开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初期抗 战,虽然有许多失误, 即国民党存在侥 幸心理,企图依靠国联,从而执行片 面抗战路线和消极防御作战,加上国 民党军队思想混乱,派系林立等因素, 造成了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但 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仍占有重要的 历史地位,发挥了极其重要地作用
此后,侵华日军日益深陷中国
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直至最
后葬身于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 的汪洋大海之中。
•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协同作战, 显 示了中华民族的顽强意志、 必
胜信念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生 存能力, 使国际社会刮目相 看,
赢得了美、苏的航空支援及太平洋 战争爆发之后美、苏、英更大规模 的宝贵支持,更为 结成国际反法
1. 淞沪会战
•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占领北平、天津。日 本军部决定:向华北和华东两个方向发动 攻击,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 国。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十天内 “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 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 史称“八•一三”事变。因战争是在上海及 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凇沪会 战”。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 空二十余万人,在付出伤亡六万多人的代 价后,于11月12日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 束。
“血色战杀、
太色的死,武
阳的天沙空汉
”
,
纵治 横家 捭、 阖军 。
略以 军肉 。阻
挡
大 血 战 ,
蓦 然 惊 醒 。
年 之 后 ,
大 睡 狮 ,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 的四大会战
•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 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 侵略野心的极度膨胀,不但极大地损 害了英美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更危 及到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在中国的统治。 为此,从1937年8月到1938年10月间,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四次 规模较大的会战,以抗击日军的侵略。
西斯同盟、直至打败法西斯阵营奠 定了基础。
•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御侮之战,一 场卫国战争。经过八年血与火的洗 礼,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近百年来 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 利。作为抗战主战场的国民党正面 战场在抗战时期究竟发挥了多大的 作用,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多大的 贡献,我们该如何评价抗战时期国 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呢?
• 第三、支援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敌后战场的开辟,为敌后游 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 第四、国民党中爱国官兵的抗战英雄业绩,振奋了民族精神,大长 了中华民族的志气,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和进步,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 必胜的信念;
• 第五、“唤起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中国抗战在国际 上的影响力;
• 第六、掩护了西南抗战基地的营建,为领导机构和沿江、沿海工厂、 学校、科研机构的内迁争取了时间,为中国长期抗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华方针 的改变,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采取消极对 敌,避战观战,消极抗日的态度,确定了 “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建立了“防共委员会”。蒋介石则运用一 切办法尽力限制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 此后将大量军队用于对付中共军队相继掀 起三次反共高潮,限制全国抗日民主力量。 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基本上都是起消极作用 的。由于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方 针,正面战场形势严重恶化,以至于出现 豫湘桂战役这样的大溃败。正面战场的地 位逐步下降到次要位置。
结华 月忻神破抗日军开府,,
束北 月 之口 话 了 战军 一 赴 组 企 在
。
战 场 的
日 ,
久 ,
歼
阻 击 日
。 国 民
“ 皇 军
以 来 的
, 歼 敌
一 五 师
山 西 参
织 太 原
图 夺 取
华 北 ,
3. 徐州会战
• 这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 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 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 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消灭日军 一万余人。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 胜利,重创日军精锐部队矶谷师团, 并击退从临沂赶来增援的板垣师团一 部。虽然中国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出同 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但终 未能阻止装备精良的日军的疯狂攻势。 1938年5月,徐州失守,会战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