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
中国最有可能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

论中国最有希望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哈尼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
元阳县境内全是崇山峻岭,所有的梯田都修筑在山坡上,梯田坡度在15度至75度之间。
以一座山坡而论,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这在中外梯田景观中是罕见的。
元阳哈尼梯田主要有3大景区:坝达景区包括箐口、全福庄、麻栗寨、主鲁等连片14000多亩的梯田,老虎嘴景区包括勐品、硐浦、阿勐控、保山寨等近6000亩梯田,多依树景区包括多依树、爱春、大瓦遮等连片上万亩梯田。
如此众多的梯田,在茫茫森林的掩映中,在漫漫云海的覆盖下,构成了神奇壮丽的景观。
这些景区就是目前准备申报世界遗产的核心保护区。
阳哈尼梯田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分布最广的梯田。
梯田从古至今始终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系统,今天它仍然是哈尼族人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根本。
166689亩梯田在养育着336971个农业人口,高山上的63958.4公顷森林提供着全县人民的生活用水和农田用水,全县4653条水沟干渠仍在灌溉着千山万岭之上的梯田,这就是元阳哈尼族梯田奇观的突出特点。
它不像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埃及金字塔、印度泰姬陵等已失去功能的古迹,不像泰山、黄山、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单纯的自然景观,也不像曲阜孔庙、拉萨布达拉宫、北京颐和园等单纯的人文创造,它是哈尼族人民与哀牢山大自然相融的相谐互促互补的天人合一的人类大创造,是文化与自然巧妙结合的产物。
哈尼梯田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它说明了传统的技术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显著的协调能力。
一、关于哈尼族哈尼族自古以来就是耕种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据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哈尼族先民“和夷”在其所居之“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砻江、安宁河流域)已经开垦梯田,进行水稻耕作。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哈尼梯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哈尼梯田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景观,以其壮丽的自然美景和千年的耕作传统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分析哈尼梯田的发展现状,并探讨未来的趋势。
首先,哈尼梯田是一个独特的农业生态系统,受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限制。
哈尼人通过耐劳和智慧,创造出了一套独特的水利系统,使得梯田能够充分利用山泉水资源,保证稻田的灌溉和排水。
这一系统为哈尼梯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然而,近年来,哈尼梯田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农业劳动力的流失。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导致了农田耕作技术的传承受到威胁,对哈尼梯田的持续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旅游开发对哈尼梯田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哈尼梯田的壮丽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给当地带来了经济收益。
然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也会给梯田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压力。
过度的人流和建设活动可能会对耕作环境产生负面影响,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面对这些挑战,哈尼梯田的未来发展趋势应该是多方面的。
首先,加强农业技术的传承和创新。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帮助农民了解最新的农耕技术和管理方法。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无人机和农业大数据分析,优化农田管理和生产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其次,加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保护哈尼梯田的生态环境是确保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生态保护区的管理和监督,严禁破坏性的开发活动。
同时,鼓励农民采取可持续的农耕方式,如有机农业和水土保持措施,保护梯田的生态系统。
另外,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性。
旅游开发应该与当地农民和社区合作,共同保护和发展梯田景区。
减少对梯田景区的人流量,设置限制和规定,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
同时,政府也应该推动文化传统和保护梯田的教育,提高游客的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
最后,合理规划和管理梯田的经济发展是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红河哈尼梯田:申遗中保护与发展的困惑

调 的是 人 与环 境 的共 荣 共 存 与 可 持续 发 展 理 念 。 它是 一个 划 时代 的世 界遗 产 , 志 着 现 代人 类 文 标 明的一大进步, 因而联合国更看重 、 更支持“ 文化
景观 ” 申报 。 的
红河 哈尼 梯 田正是 这样 一 个遗 产 。 在 哈 尼人 来 到哀 牢 山之 前 , 里 的 生态 是 纯 这 自然 的 。由于 典型 的立 体气 候 , 份从 低 纬 度 江 水 河 中蒸 发 升空 , 高 山 区化 为 降 雨 洒 落在 原 始 森 到 林 中 , 成 无 数 溪 泉 瀑 布 龙 潭 , 沟 沟 箐 箐 下 泻 形 沿 入 江河 。哈尼人 来 到 后 , 先在 靠 近森 林 的地 方 首 挖筑 大 沟 , 下 泻 之 水 悉 数 截 流 , 后 在 大 沟 下 把 然 面安寨 子 、 开梯 田 , 大 沟之 水 灌 溉 梯 田 , 又 沿 引 水 层层 梯 田下 注 入 江 河 , 蒸 发 升 空 , 此 往 复 循 再 如 环 。十 年前 , 者根 据 水 的 流程 将 这 一 生 态 系 统 笔 概括 为 “ 河一 森 林 一 村 寨一 梯 田 四度 同 构 的 、 江 人 与 自然 高 度结 合 的 、 持续 发 展 的 良性 循 环 生 可 态系 统 ” 红 河 哈 尼 梯 田 申 遗 即 以此 一 理 论 作 为 , 主要依 据 。后 来 笔 者 又 在 大 量 研 究 的 基 础 上 提
过分 析去 发 现 当 哈 尼 人 的生 产 和 生 活 方 式 发 生
人们 运 用 的 农 业 技 术 可 能 发 生 变 化 ; 培 品 种 、 栽 产 量 、 质 可 以 发 生 变 化 ; 与 梯 田景 观 相 匹 配 米 在 的哈尼 人 蘑 菇 房 的外 观 不 发 生 严 重 的 变 化 的 情 况 下 , 建 筑材 料 、 光 、 风 以及 整个 居 住 质 量 其 采 通 可 以有极 大 的提 升 。更 为 重 要 的是 , 梯 田景 观 在 不变 的情况下 , 尼社 会 的生 产关 系 、 济组织 方 哈 经 式 和社会 组织方 式可 以不断发展 进步 ; 哈尼人 可 以 建设起具有城市化内涵的幸福“ 新农村”传统的哈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研究进展与展望

自然地理因素
历史人文因素
2
云南地理环境 研究
第 2 卷 3
地貌 气候
山势高大 ,河流支流众多 ,V型发育 ,地表破碎 ,地形异 常崎岖陡峻 ]
高 温多雨的亚热带季 风类 型 ,立体气候明显 ,云雾及雨水 天气 多 ]
红河支流众多
水体
土 壤
哀牢 山土壤类型多样 ,以粘性 较强的黄壤 、红壤 为主 ,间有大量肥沃的深棕色森林土 中山以上为森林 , 降水通过森林 的过滤 、 贮藏 , 汇为常年 流淌的溪 瀑
逐渐吸取农耕文化要 素 ,受稻 作民族的影响
植被
迁移历史 民族 智慧和精神
民族政 策
富于创新 、坚韧不拔 、团结互 助、兼 收并 蓄的民族精神 和乐 观豁达的 民族性格 - 6 ]
中国历代 中央政府边疆 开发政策 水土保持 、保护 森林 、严 密有效的用水制度 、冲肥 u
科 学管理
的地之 一 ,2 1 00年 6月 申请 成 为 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全球重 要 农 业 文化 遗 产 ” 试 点 之一 。这 与其 极 高
因、生物多样性、生态特征、水资源及其管理等方
面展开了多学科研究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 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数据 和参考 ,对其进行总结可为
第 2 卷第 5期 3
21 0 1年 1 O月
云 南 地 理 环 境 研 究
YUNNAN O GRAP C ENVI N GE m R0 NT R EA ES RCH
V0. 3. No 5 12 . Ot c ..2 1 Ol
全 球 重 要农 业 文 化 遗 产 :云南 红 河 哈 尼梯 田研 究进 展 与展 望
“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及动态保护论坛”综述

显 ,传统农 业价值 的直接创造 者和受 益者是
农 民 ,但 仅仅依 靠农 民之 间的 口耳相 传很难 达 到大范 围的 宣传效 果 ,甚 至农 民 自身也说 不清 楚祖祖 辈辈传 下来 的种 田手艺 到底好在
哪里 。要想 让老百 姓 和管理层 面认识 到传统
一
AHS保护 试 点 的 申请 ,加 强 不 同类 型 农 业
文化遗 产地 之间 的交流 与合 作 ,提 高 哈尼 梯 田及其 他地 区民族 传 统 文化 保 护 的 自觉性 ,
、
总 结 了 GIIS项 目 实 施 的 成 A- I
果 和 经 验 ,提 出 了未 来 工 作 的 要 求
“ 将我们 的足迹 留在岁月 的沙 滩上 ,将珍 贵 的遗产 留给我们 的后世 子孙” ,来 自联 合 国
州及 元 阳县 、绿春 县 、红河县 、金 平县 的代
表 , 《 技 日报 》 《 学 时报 》 C 科 、 科 、C TV一7
中 国科学 院地 理科 学与资 源研究 所 和云南省
红河 哈尼 族彝 族 自治 州人 民政 府 联 合 主办 , 中 国科学 院地 理科学 与资 源研究 所 自然与文 化遗产研 究 中心 、云南省 红河 州文 化局 、云 南省红河 州 哈尼梯 田管理 局承 办的 “ 哈尼 梯
地经济与 生态 、文化 的协 调 发展 ,农业 文 化
田农 业文 化遗产 保护 与发 展论坛 ”及 哈尼梯 田农 业文 化遗产 考察 在云 南省红 河 哈尼族彝
族 自治州 举行 。本次 论坛是 中国科学 院地理 科学 与资 源研究 所 自然 与文 化遗产 研究 中心 组 织的 “ 自然 与文化 遗产保 护论坛 ” 系列之
遗产视角下的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

(一)哈尼族的梯田 哈尼族实施开山造田的浩繁工程时,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 发号施令。公元6世纪中叶哈尼族古渡红河进入哀牢山区时,红 河流域有哈尼12个部落头领,各村寨的小首领在部落头领的指挥 下,村落的小首领把土地划分给家支族长后,各家族可按自家份 地开挖梯田,对于团结的哈尼族而言,开山造田轻而易举。 (二)因地制宜 哈尼族人民有着长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水稻农田的历 史和农耕文化,他们在长期的田间劳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地制宜,摸索和总结自然规律。在整个梯田的开垦过程中,哈 尼人始终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所以使梯田得到了合理的开发和 运用。
为文化类标准6条和自然类标准4条。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见表1。 表1 世界遗产认定标准表
Cultural criteria
Natural criteria
(i) (ii) (iii) (iv) (v) (vi) (viii) (ix) (vii) (x)
世遗委员会在对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评语中写道:哈尼梯田 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符 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 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 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三、哈尼梯田的申遗之路
(一)哈尼梯田走向世界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尼梯田从封闭的哀牢山走向世界,国 内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纷至沓来。1993年第一次国际哈尼族文化研 讨会,日、美、英等10多个国家代表参观哈尼梯田,深为梯田的 景观和文化所折服。2010年,哈尼梯田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全 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之一。为充分发掘梯田的遗产价值, 促进文化遗产申报,保障哈尼梯田的永续存在和改善当地居民的 生产生活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学者对哈尼梯田的历 史成因、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及其管理方面展开了研究。2013年 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成功被列 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哈尼梯田的申遗标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世界遗产的评定有其流程和标准,分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

红河哈尼梯田情况介绍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有哈尼、彝、苗、瑶、傣、回、拉祜、布依、壮、汉十个世居民族和尚未识别族称的芒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自治州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这里是天然的民族博物馆,迷人的文化大观园,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魅力的民族文化景观。
一、红河哈尼梯田简介河哈尼梯田是分布于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以哈尼族为代表的人民在一千多年的生产生活中,利用当地独特的“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
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文字史料记载的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梯田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并留下了“世间田制多等夷,有田世外认命题”的著名诗篇。
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景观壮丽,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梯田,集中连片最大的达上万亩,其中以多依树梯田、坝达梯田、麻栗寨梯田,勐品梯田、牛角寨梯田最为著名。
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蒸腾,满谷的云雾漂浮不定,形成浩瀚的云海,时隐时现,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婀娜多姿,被誉为高原大海,空中水库。
连绵不断的成千上万层梯田,从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巅,近万亩的梯田宛如一片波海,泛着粼粼波光,景色十分壮观。
镶嵌在陡坡上的梯田,远看如天落碧波,侧看以天梯凌空,俯瞰似大地版图,气势磅礴,秀丽多姿,独具风韵,美妙绝伦,把山梁深谷组成一幅变幻莫测的天然画卷。
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共同构筑的良性农业生态是哈尼等各族人民利用当地特殊地理气候,变自然生态农业为农业生态的独特创造,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完美结合的范例,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
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发明了“木刻分水”法和“自然冲肥”法,公平、合理而又科学,保证每块梯田都得到充分的肥料和水量供给。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导读:“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度同构’系统符合世界遗产标准,其完美反映的精密复杂的农业、林业和水分配系统,通过长期以来形成的独特社会经济宗教体系得以加强,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
”——2013年6月22日,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投票通过中国云南哈尼梯田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你可能会想到、用到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看到哈尼梯田的感觉,有一个词一定少不了,那就是“震撼”,屏声敛气的震撼,如电击般的震撼,荡涤心灵的震撼……从海拔140米到近2000米的山坡上,分布着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梯田,大的不足一亩,小的不够一平方,弯弯曲曲却都又按照等高线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面山坡上最多的能有3700级的梯田。
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青藏高原沿着红河流域来到哀牢山区(一说是西北氐羌民族与怀揣谷种,身负犁锄,懂得如何用沸水浇开顽石开辟田地的百越民族相遇,交融碰撞后,就诞生了一个新民族——哈尼族,这个说法比较可信,因为古越人血管中流淌着饭稻羮鱼的血液)(见《每天学一点:青田鱼稻共生系统》)。
在继续下面的故事之前,要先交代下红河自治州的地质气候背景。
红河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的边缘,由于强烈的地壳运动和河流的切割,造成深沟高壑的地形,最低处海拔140m,最高处3000m,绝对高差2700-2800m,在低海拔的干热河谷区,年均温度为25℃,在高海拔的阴湿高寒区,年均温度为11.6℃,其间温差达13.4℃,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低海拔处的蒸发量大,一年的蒸发量能达到2000-3000mm,水汽上升到山顶处遇高压冷气团,变成云雾或降雨,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山区常年云雾缭绕、变化莫测,雨水丰沛,这又使年降雨量达到1600-3000mm,所以元阳的山被人称为“一座湿漉漉的大山”。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收集了云雾甘露和降雨,流入哈尼人修建的4600多条大大小小的环山沟渠,渠水由高山流下,首先满足村寨的哈尼人的生活用水,然后灌入梯田,层层下注,最后又流入谷底的河坝蒸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1000-0585(2002)06-0733-09 收稿日期:2002-04-18;修订日期:2002-07-26 基金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2000)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角媛梅(1972-),女,云南马龙人,讲师,在读博士。
主要从事景观生态、文化生态和民族生态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角媛梅1,2,程国栋1,肖笃宁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 7300002.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摘要:文化景观及其保护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对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演变,以及文化景观及其主要研究内容与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具体探讨了地处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结构和功能及其保护措施。
关 键 词:景观;文化景观;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景观保护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1 引言景观的含义极其丰富,原意是“风景”,是景观美学的研究对象[1]。
19世纪中叶,德国地理学家洪堡将“景观———某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引入地理学,后被德国和原苏联地理学家当作“地理综合体”的同义词使用至今[2]。
1939年,德国生物地理学家Troll 把景观引入生态学,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
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景观是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3,4]。
景观地理学在德国近代地理学中的兴起,使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强烈的地理、地貌学为特色的景观研究成为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5,6]。
受德国影响,美国人文地理学家索尔(C.O.Sauer )也从地貌转入文化地理并对文化景观进行了研究。
我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王恩涌等倡导并创建了中国文化地理与文化景观的研究[7,8]。
文化景观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
主要研究内容为文化景观的起源和变迁、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组成及保护与规划等[9,10]。
二战后,随环境问题的恶化,许多景观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由于文化景观是人类土地利用历史和遗迹的证据,可作为土地持续利用的活样板,并为人类提供享受美和愉快以及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的机会;景观还是生物多样性的最后储藏所和绝对保护区的缓冲带。
为此,景观保护受到重视,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景观规划和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来促进文化景观的持续发展成为文化景观研究的热点[11~16]。
在中国,关于聚落和民居景观、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及演化、文化景观结构的地域整合、城市和校园文化景观及其设计是当前文化景观的主要研究内容[17~20],有关梯田文化景观保护的研究比较缺乏。
第21卷 第6期2002年11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PHICAL RESEARCH Vol.21,No.6Nov.,2002 复杂起伏的地形和暖湿多雨的热带、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使云南成为许多少数民族的家园和多种野生生物的庇护所。
远离汉文化中心和地处边疆的位置,使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和生产方式。
生活在云南南部的哈尼族是哀牢山区的世居民族之一,集中分布在云南南部哀牢山和无量山区的元阳、绿春、红河、墨江、金平等13个县市。
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哈尼族建造并保存了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规模巨大的“梯(田)山”。
其中元阳哈尼梯田以其“分布之广,规模之大,建造之奇,在中国没有,在世界罕见”而闻名中外。
2001年5月,中国遗产专家考察团通过对元阳哈尼梯田的考察,认为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作为文化景观有条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1]。
2001年10月12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梯田管理暂行办法》将元阳哈尼梯田确立为红河州哈尼梯田保护区的核心区,包括坝达、多依树、猛品、麻栗寨四个梯田片区。
对哈尼梯田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是民族学者和社会学者在研究哈尼族的世界观、文化传承等文化现象的过程中对梯田生产和管理方式、梯田稻作礼仪以及梯田历史的研究[22,23]。
王清华对哈尼族的生存空间格局和哈尼梯田文化做了较深入的调查和描述[24,25],角媛梅等对哈尼梯田的形成原因、哈尼梯田文化生态系统等进行了研究[26,27]。
以上研究均强调指出,梯田是哈尼族繁衍的物质基础,也是哈尼族精神的象征,是人地和谐共处的良性人类生态系统和土地持续利用的样板[28]。
本文以哈尼族及哈尼梯田集中分布的元阳县胜村乡麻栗寨行政村为例,应用半结构访谈法深入实地调查和访问,从文化景观角度研究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格局,以揭示梯田的社会和生态功能。
针对当前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面临崩塌、滑坡等威胁,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特征2.1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麻栗寨行政村位于元阳县城南沙南部43公里处,共有17个自然村,1910户,10244人(均为哈尼族),8737亩梯田。
其中麻栗寨梯田、坝达梯田、倮马点梯田、上马点梯田、全福庄梯田及聚落景观是观赏哈尼族梯田、云海、哈尼族建筑等景观的核心地区,也是了解、研究、体验哈尼族文化的中心地带。
梯田分布从海拔1100米(麻栗寨河谷)延伸至2000米,坡度在15-75度之间,海拔2000米以上为高山森林带。
自然村落分布在海拔1400~1700米之间坡度较平缓的中山缓坡地带(图1)。
在实地考查中,以半结构访谈法和田野调查法等人类学方法为调查方法。
半结构访谈法是根据调研的目的和主题,设计一些基本问题,并到实地对被调查者(麻栗寨村、倮马点村的村民)进行访问。
田野调查法是通过与村民到田地里进行实地的观察和了解,并绘制所看到的当地社区的资源图,并对各类资源的不同利用方式和造成的生态后果进行详细的记录,再应用科学知识做出判断和证明。
2.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特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族为了满足自身对粮食(稻米)等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充分利用云南南部亚热带山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对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的综合利用而形成的文化景观,是哈尼文化的代表。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哈尼人民通过多年的农耕实践,创造性地利用了红河南岸特有的自然条件———中低山深切割地区和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在山坡上开辟梯田从事稻作农业,并通过自己特有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对森林生态系统、坡地734 地 理 研 究21卷图1 元阳县麻栗寨行政村哈尼聚落分布格局与梯田文化景观的空间结构Fig.1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ani villages and special structure of terrace culturallandscape of Malizhai administrative village in Yuanyang County生态系统进行干预和控制,使其按需要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而创造的景观,具有古老性、独特性、和谐性(可持续性)和美学价值等特征。
历史资料显示,哈尼族的梯田稻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新唐书・南蛮传》:“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和蛮大首领王罗祁……率部落归时,入朝贡方物”。
和蛮是哈尼族在古代的称呼之一,可见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初期,哈尼族先民已生活在红河流域。
晚唐时期的《蛮书・云南管内物产》中就有称赞“蛮治山田,殊为精好”的记载[22]。
由此可见,由梯田稻作形成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也已存在千年以上,具有古老性的特征。
据麻栗寨哈尼族“贝玛”(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所言,该村的梯田已有1300年之久。
其次,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历经千年而不毁,是哈尼文化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结果。
梯田稻作是云南南部传统山地农业中生产力最高的农业形式[29],而梯田对坡地水土的截留、哈尼族对梯田的管理和维护以及适应人口增长与梯田承载力的“分寨”对策等环境保护意识,是保持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持续存在和哈尼族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麻栗寨行政村包括麻栗寨、坝达、倮马点和上马点4个自然村、15个社,其中麻栗寨是历史最长的村寨,而倮马点则是从麻栗寨分出的子寨,两寨之间人行小道距离不到1km 。
第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云南南部农业景观的代表,具有独特性。
在哈尼族居住的哀牢山区,由层层梯田组成的座座田山相连,规模巨大,成为该区最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
元阳县1995年有梯田167415亩,梯田最高级数达3000级,坡度最高达75度,在中外梯田景观中罕见。
麻栗寨行政村梯田面积8700多亩,并集中连片分布,从麻栗寨河谷地带一直延伸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公路(元阳-绿春)下部,蔚为壮观。
最后,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梯田、云海、蘑菇房聚落景观浑然一体,是名扬海内外的观光胜地。
有关哈 6期角媛梅等: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研究735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美学特征的描述很多,如毛佑全在《哈尼族》一书中写道:“在起伏连绵的哀牢群山中,无数座高达数十级乃至数百级的‘田山’巍然屹立,蔚为壮观。
鳞次栉比的梯田,顺着山势的蜿蜒,层层叠叠,犹如数不完的道道天梯,从远远的山脚箐底直挂山巅云天。
当冬末春初,梯田里灌满水的时候,梯田显得奇巧而壮丽……”,而有关的画册和照片也早已名扬海内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和科考人员前来观光考察。
3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与功能3.1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结构图2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组成与结构示意图Fig.2The components and structure of Hani terrace cultural landsca pe 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是在人为调控下对自然生态系统有意识地干预、调节而形成的文化景观,它由森林景观、哈尼聚落景观和梯田景观组成(图2)。
由图1、2可见,森林景观由森林生物群落(植物和动物)和生态环境(土壤环境和气候环境)所组成,其格局受自然因素和哈尼族的资源利用方式约束。
在麻栗寨行政村范围内,森林景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分布在麻栗寨和倮马点、上马点、坝达等村之间的麻栗寨寨神林,面积约600亩。
另一片分布在元阳-绿春公路南部的高海拔地区,面积广大,是周围村民薪柴、放牧、采集和狩猎之处,也是该区的水源涵养林区(图2);哈尼聚落景观是以哈尼族为核心的人文系统。
它由哈尼族、哈尼聚落格局与哈尼族的梯田稻作技术等组成,是哈尼梯田文化景观中的异质镶嵌体和控制中心;梯田景观是一个人为控制下的不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的生产者是农作物──水稻以及生长于梯田埂边的各种野生草本植物以及鱼、螺蛳、黄鳝、泥鳅等水生动物;分解者是各种土壤微生物、细菌等。
另外,它还包括水稻土、空气、梯田动物、微生物等自然环境组分,并与气候因素有密切联系。
从土地利用格局看,哈尼梯田文化景观的各子系统是沿等高线分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