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病毒介绍

合集下载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简介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简介

流行性出血热知识简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病原学】流行性出血热病毒(HFRS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Hantavirus,HV),现统称汉坦病毒(HV)。

本病毒为有膜RNA病毒。

其血清型主要有2种:Ⅰ型是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TNV),病毒分离来自韩国的黑线姬鼠,主要宿主动物是姬鼠,又称野鼠型,病情属重型。

Ⅱ型是汉城病毒(Seoul virus SEOV),病毒分离来自韩国汉城褐家鼠和日本实验室大鼠,主要宿主动物是褐家鼠,又称家鼠型,病情属中型。

本病毒对脂溶剂敏感,乙醚、氯仿、丙酮、苯、氟化碳,去氧胆酸盐等均可灭活。

一般消毒剂及戊二醛也可灭活。

在pH5.0以下,温度60℃1小时,紫外线照射30分钟可使之灭活。

【流行病学】(一)流行分布本病流行较广,主要分布于欧亚两大洲,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原苏联等。

我国于30年代初开始流行于黑龙江下游两岸,以后逐渐向南、向西蔓延,近年来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二)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黑线姬鼠是亚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欧洲棕背鼠是欧洲地区的主要传染源。

在国内农村的主要传染源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东北林区的主要传染源是大林姬鼠。

城市的主要传染源是褐家鼠,实验动物室的主要传染源是大白鼠。

此外,黄胸鼠、小家鼠、巢鼠、普通田鼠等亦可为本病的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途径迄今还未完全阐明。

可能有以下2种。

1.虫媒传播日本学者在40年代观察到寄生在黑线姬鼠身上的优势寄生虫革螨有叮咬吸血能力,将革螨制成悬液,注射人体,可产生典型的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故提出革螨是传播本病的媒介之一。

近年来已从革螨体内分离到本病毒,并证实病毒可在螨体内经卵传代,成为储存宿主之一。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临床分型
胃肠类型:吐泻,休克和肾衰。 伤寒型:持续高热,相对缓脉,脾肿大,WBC降低。 肝炎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黄疸,肝肿大。 肾炎型:发热出血不明显,浮肿,贫血,蛋白尿,氮质血 症。 急腹症型:腹痛,恶心,呕吐,压痛,反跳痛。 脑炎型:发热,头痛,呕吐,反射性亢进,昏迷,幻觉。 肺型: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哮喘-ARDS,预后极差。 晕厥型:心律失常。 紫癜型 腔道出血型
• 人群分布:男性青壮年农民和工人发病较多。男:女为2:1,16~60岁 年龄段人群发病占发病90%,农民占发病的80%。与接触传染源机 会的多少有关。
发病机制
具体机制不清,多数认为病毒是始动因子,发病与 病毒直接作用和免疫病理反应有关,具有原发性损 伤、自限性过程的发病学特点。 EHFV侵入人体 血流 全身 与血小板、内皮细胞
• 难治性休克。 • 出血现象严重,有重要脏器出血。 • 肾脏损害极为严重,少尿期>5日或尿 2日以上,或尿素氮> 42.84mmol/L(120mg/dl)以上。 • 心力衰竭、肺水肿。 •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 严重继发感染。 • 其它严重并发症。
临床分型
非典型
• • • • 发热在38℃以下,没有中毒症状。 皮肤黏膜可有散在出血点。 尿常规检查阴性,或尿蛋白±。 血或尿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阳性。
临床分期
多尿期
• 一般发生病程的第9~14日,持续时间为1~2周,最短可为 1日,最长可达数月。 • 24小时尿量500~2000ml称为少尿移行阶段,>2000ml即 开始进入多尿早期,>3000ml为多尿晚期。一般为 4000~8000ml,甚则可>10000ml。
恢复期
• 多数患者病后第3~4周开始恢复,一般需要1~3个月或更 长时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患者肾脏浓缩、稀释功能逐渐恢复,尿量逐渐减至每日 2000ml以下。 • 患者精神、食欲、体力基本恢复,症状消失,尿常规、 肌酐、尿素氮等降至正常。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出血热的病理病因,病毒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毒性出血热病因*一、发病原因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1)流行性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所致。

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一些家畜也可偶然性携带。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2)登革出血热:本病由披膜病毒科的黄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纹伊蚊。

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3)新疆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

我国,俄国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

(4)阿根廷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

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

(5)玻利维亚出血热: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

(6)远东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

*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

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

病理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活跃。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肺泡内有蛋白渗出液,肺毛细血管可有纤维蛋白血栓。

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 肝小叶中心坏死,亦可见灶状或点状坏死。

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 肾小管上皮有节段性变性坏死。

此外,心肌、肾上腺、胰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整理后]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hagicFeverVHF

[整理后]二十七章出血热病毒ViralHemorhagicFeverVHF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我国各疫区HFRS病 毒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通过唾液、尿和粪便污染
环境。
易感人群
人类易感,HFRS疫区隐性感染率3.5-4.3%; HPS发病年龄在11-69岁;
与野生动物接触多者感染率高。
二)流行病学特征
传播途径
• 动物源性传播: 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伤口途径 • 垂直传播: HFRS可传给胎儿,HPS未见 • 虫媒传播: 螨类可能是传播媒介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 单正链RNA • 二十面体立体对称衣壳
• 具有双层脂质包膜,表面有E刺突
Genome and proteins of dengue virus
一)生物学性状
2. 培养特性
可在多种哺乳动物和昆虫来源的细胞中生长,可引起 不同程度的CPE; 常用乳地鼠肾细胞、猴肾细胞、伊蚊C6/36细胞等, 病毒生长良好。
S节段(小):编码核衣壳蛋白,诱导高滴度的非中和抗 体和细胞免疫反应。
一)生物学性状
2、培养特性
• 多种动物(黑线姬鼠、大鼠、 乳小鼠等)敏感, 感染后在肺、 肾组织中可检出大量病毒。
• 多种细胞(人胚肺二倍体、BHK-21等细胞)敏感,
CPE(-),电镜下可见包涵体。
3、抵抗力
• • 对酸(pH 3)和丙酮、氯仿、乙醚等脂溶剂敏感 56-60 ℃30 min可灭活病毒
• G1和G2糖蛋白刺激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N
蛋白刺激产生特异性抗体; • 体液免疫为主,病后对同型病毒获持久免疫,隐性感 染产生的免疫力不持久; • 细胞免疫也有重要作用。
四)微生物学检查
• 病毒分离培养 :非洲绿猴肾细胞敏感,CPE(+)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患病者常常出现内出血和器官损伤的症状,极度危险。

本文将介绍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因、传播途径、症状以及防治措施。

病因
流行性出血热主要是由四种病毒引起的,分别为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丝绸病毒和拉萨热病毒。

其中,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是最致命的病毒,其症状包括高热、呕吐、腹泻、头痛、肌肉疼痛等。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接触感染者的体液,如血液、呕吐物、粪便等。

2.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如果蝠等。

3.接触被感染物体污染的物品或表面。

症状
患者在感染后通常会有以下一些症状:
1.高热和寒战。

2.咳嗽和喉咙疼痛。

3.腹泻和呕吐。

4.皮肤和眼球内出血。

5.疼痛和肌肉疲劳。

如果患者出现以上的症状,需要及时就医。

防治措施
以下是预防和防治流行性出血热的措施:
1.食用熟食,避免食用未熟或未健康的野生动物。

2.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和使用肥皂等清洁用品。

3.避免与患者接触或感染物污染的物品和表面接触。

4.保持室内通风、清洁卫生。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防范,才能够防止疫情的扩散和流行。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增强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认知。

病毒性出血热(VHF)

病毒性出血热(VHF)

病毒性出血熱 (VHF)病毒性出血熱是什麼?病毒性出血熱 (以下簡稱 VHF) 是由多種病毒引起的疾病,例如伊波拉病毒 (Ebola virus) 和馬堡病毒 (Marburg virus) 等。

通常,感染了這些病毒會導致發燒和血管損壞,從而影響許多器官系統的功能。

損壞血管會破壞血液流通,從而導致出血(嚴重出血)。

雖然有些 VHF 只是輕微的疾病,但是這種病有許多卻是可以致命的。

其他 VHF 包括拉沙熱(Lassa fever)、黃熱病 (Yellow Fever)、克裏米亞剛果熱 (Crimean-Congo fever) 和新世界出血發燒病毒 (New World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s)。

VHF 有些什麼症狀?雖然每種病毒的症狀不相同,但是 VHF 的開始症狀包括發燒、出皮疹、身體疼痛、頭痛和疲倦。

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能會出現休克、出血和主要器官(包括肝臟、肺部、神經系統,有時候包括腎臟)的血管損壞的症狀。

通常,這些症狀在幾天內形成,但可能在感染後的幾周內不會出現。

VHF 病毒是如何傳播的?人類可能會通過幾種途徑感染:接觸了受感染的齧齒目動物的尿液、糞便、唾液或其他體內排泄物。

接觸了已死受感染動物的屍體。

被受感染蚊子或蝨子叮咬。

接觸了被受感染蚊子或蝨子叮咬的動物。

接觸了受感染的人或其體液。

伊波拉、馬堡、拉沙熱、新世界出血發燒和克裏米亞剛果熱等病毒可以在人與人之間傳播。

人們亦可能會因觸摸過被已受感染體液所污染的物件(如注射器和針頭)而被感染。

VHF 病的原發地在哪里?世界各地都發現了 VHF 病毒,但沒有一種 VHF 病毒是來自美國本土的。

因為 VHF 病毒需要寄生在某種動物或昆蟲身體上,所以在沒有病毒可以寄生的動物或昆蟲的地區,VHF 病毒是十分罕見的。

鼠類動物經常攜帶 VHF 病毒,但蝨子和蚊子也會攜帶這些病毒。

有時候,受感染的旅行者可能會攜帶上來自病毒性出血熱原發地區的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

流行性出血热预防知识流行性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特点是高热、出血和器官损害。

为了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知识和措施:1.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流行性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者的血液、体液、粪便、呕吐物等传播。

了解病毒传播途径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经常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动物、处理食物、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后,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

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3.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流行性出血热病毒主要通过野生动物传播给人类,因此应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猴子、果子狸、蝙蝠等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

4. 安全食品和水源:食用熟食,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特别是肉类和海鲜。

饮用安全的水源,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或不洁净的水。

5. 接种疫苗:根据当地流行情况,接种相关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有效措施。

请咨询医生以获取最新的疫苗信息和接种建议。

6. 注意个人防护:在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应佩戴医用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7. 加强环境卫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并定期清洁和消毒常用物品和表面。

避免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

8. 提高公众意识:宣传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警惕性。

加强对症状的认知,及早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总之,预防流行性出血热需要综合多种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和接种疫苗等。

通过加强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我们可以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

关于出血热调研报告一、出血热疾病概述出血热,也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老鼠等动物的排泄物传播给人。

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都有出血热的分布。

二、出血热的流行病学出血热主要在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流行。

在中国,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分布在农村和城市郊区。

流行季节一般为3-5月和10-12月。

人群普遍易感,但青壮年发病率较高,男性高于女性。

三、出血热的临床症状与诊断出血热的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功能损害。

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腰痛、眼眶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和肾功能异常。

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分离或抗体检测。

四、出血热的治疗方法出血热的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治疗和特殊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和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对症治疗包括控制体温、补充血容量和预防感染等。

特殊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免疫治疗。

五、出血热的预防措施预防出血热的主要措施包括灭鼠、防鼠、灭虫和个人防护。

具体措施包括清理环境,减少鼠类栖息地;使用捕鼠器、鼠药等灭鼠方法;注意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老鼠及其排泄物;在流行季节加强个人防护,如穿长袖衣服、戴口罩等。

六、出血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出血热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社会经济产生影响。

疾病爆发和控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于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都带来一定的负担。

同时,疾病的流行也会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七、全球和中国出血热防治的现状和挑战全球范围内,出血热的防治工作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主要问题包括疾病的传播范围广、易感人群数量大、防治资源有限等。

在中国,出血热的防治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区间发病差异大、防治措施落实难度大等。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提高公众的疾病意识和防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免疫性
1. 中和抗体可持续多年 2. 病后免疫力持久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法
1. 病毒分离
(1)样本:急性期患者血清、血液、尸检样本,动物、蜱样本 (2)方法:脑内途径接种小白鼠乳鼠
2. 早期诊断
(1)检测病毒核酸:RT-PCR技术 (2)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流行病学特征
1. 储存宿主:尚不明确,果幅? 2. 终末宿主:人类和非人灵长类 3.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 注射传播
空气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临床表现与致病机制
1. 出血:黏膜出血、呕血、黑便,病死率高 2. 单核-巨噬细胞释放TNF-α 等炎症介质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出血
丝状病毒科
埃博拉病毒 马堡病毒
第一节
汉坦病毒 Hantaviru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汉坦病毒的分类
布尼亚病毒目(Bunyavirales) 汉坦病毒科(Hantaviridae) 正汉坦病毒属(Orthohantavirus)
……型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汉坦病毒科的主要病毒(型)
病毒型别
汉滩病毒(Hantaan virus) 汉城病毒(Seoul virus) 多布拉伐-贝尔格莱德病毒(Dobrava-Belgrade virus) 普马拉病毒(Puumala virus) 泰国病毒(Thailand virus) 希望山病毒(Prospect Hill virus) 索塔帕拉雅病毒(Thottapalaym virus) 辛诺柏病毒(Sin Nombre virus)
3. 以“液体疗法”为主的综合对症治疗措施
缺乏特异而有效的治疗药物第Leabharlann 节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特征
(一)生物学特性
1. 形态、结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与汉坦病毒相似 2. 抗原性、传播媒介、传播方式、致病性以及部分储存宿主:不相同
和低血容量性休克的主因
(二)免疫性
发病 7~10天后出现特异性IgM、IgG抗体,但难检出中和抗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
(一)微生物学检查法
1. 传染性极强,需严格安全防御措施 2. 病毒分离:组织和血液标本做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 3. 辅助诊断 (1)检测病毒RNA:RT-PCR技术 (2)检测血清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ELISA等
(4)病后免疫力持久
(5)强烈免疫应答也参与致病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 常规检查
白细胞 ↑、血小板 ↓、蛋白尿
* 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检验诊断)
早期诊断:检测特异性 IgM 抗体(ELISA 捕捉法) 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特异性 IgG 抗体(ELISA、IFA) 鼠带毒监测:检测病毒抗原(直接或间接 IFA)
第三十章
出血热病毒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第一节 汉坦病毒
第二节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重点难点
掌握
1. 汉坦病毒的生物学性状和流行环节; 2. 汉坦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
熟悉 1.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特征和致病性;
以及受损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物质、炎性因子等,血管和各组织免疫病理损伤。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免疫性
1. 人群易感性 (1)普遍易感 (2)多呈隐性感染 (3)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2. 免疫特点
(1)感染后免疫应答出现早、强
(2)以体液免疫(中和抗体)为主
(3)细胞免疫(包括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
(3)突出表现为 “三高”
高血钾、高血容量、高氮质血症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4. 多尿期(持续 1 ~ 2 周)
(1)尿量:>2000 ml/d,后期 4000~8000 ml/d 多尿原理:肾脏组织逐渐恢复,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但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复 5. 恢复期(1 ~ 3 月) (1)尿量:<2000 ml/d (2)各种症状体征消失,体力逐渐恢复 (2)
所致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 不详 不详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汉坦病毒在临床上主要引起两种急性传染病
*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
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和免疫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
起保护作用,但免疫原性较弱。
NP:50 kD。免疫原性强;氨基端有多个线性抗原位点,维持完整核衣壳的立体构象和抗原 活性;有 T 细胞识别位点,能同时刺激机体的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培养特性及实验动物
1. 多种(原代、二倍体、传代)细胞敏感, 培养时间长,不出现CPE,需用免疫学方法证实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防治原则
1. 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被硬蜱叮咬
2. 避免与传染源直接接触 3. 疫苗尚在研制中
第三节
埃博拉病毒 Ebola virus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一、生物学特性
1. 单股负链RNA, 7个开放读码框组成 2. 病毒为多形性的细长丝状,长度差异大,核衣壳螺旋对称,有包膜 3. 分五个型别: 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流行病学特征
(一)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1. 多宿主性,主要为啮齿动物。姬鼠属、家鼠属、林平属等为主要传染源
2. 我国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二)传播途径(三类 5 种)
1.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破损皮肤
2. 垂直(胎盘)传播 3. 虫媒(螨)传播 ?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 病毒分离
标本:发热期患者的血液、鼠肺
方法:细胞分离、小白鼠乳鼠分离 用途:首发病例确定、新型别的确定
间接IFA检测病毒感染细胞(徐志凯提供)
间接IFA检测病毒感染乳鼠脑(徐志凯提供)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五、防治原则
(一)预防
1. 灭鼠、防鼠,灭虫、消毒和个人防护措施 2. 疫苗
L:约 6.3~6.5 kb,编码 RNA 聚合酶,与病毒的复制、转录有关
M:约 3.6~3.7 kb,编码包膜糖蛋白 Gn、Gc
S:约 1.6~2.0 kb,编码核衣壳蛋白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汉坦病毒的结构蛋白
包膜糖蛋白(Gn 和 Gc)
核衣壳蛋白(NP)
Gn 和 Gc:分别为70 kD和55 kD。有中和抗原位点和血凝抗原位点,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 不同特征:发热的程度、热型,出血的程度、部位
损害的脏器
人类出血热病毒及其所致疾病
病毒类属 汉坦病毒科 内罗病毒科 白细病毒科 黄病毒科 汉坦病毒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 Rift山谷热病毒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 登革病毒 黄热病病毒 Kyasanur森林热病毒 鄂目斯克出血热病毒 病 毒 主要媒介 啮齿动物 蜱 蚊 蜱 蚊 蚊 蜱 蜱 所致疾病 肾综合征出血热 汉坦病毒肺综合征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Rift山谷热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登革热 黄热病 Kyasanur森林热 鄂目斯克出血热 主要流行地区 亚洲、欧洲、非洲、美洲 美洲、欧洲 非洲、中亚、中国新疆 非洲 东亚 亚洲、南美 非洲、南美 印度 俄罗斯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二)防治原则
1. 综合性措施预防:隔离、严格消毒 2. 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 3. 治疗很困难,主要强化支持疗法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1. 出血热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以发热、出血和不同脏器的损害为主要特征。引起出
血热的病毒种类较多,其中汉坦病毒主要引起以发热、出血、急性肾功能损害为特 征的HFRS,以及以肺浸润和肺间质水肿,呼吸窘迫、衰竭为特征的HPS。 2. 汉坦病毒为圆形或卵圆形,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负链RNA,分三个节段,分别编码 RNA依赖的RNA多聚酶、包膜蛋白(Gn和Gc)及核衣壳蛋白(NP)。病毒可感 染多种培养细胞,但增殖较慢,一般不产生CPE;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3. 我国HFRS的主要传染源和宿主动物均为啮齿动物,特别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主 要传播途径为动物源性传播。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2. 低血压休克期(持续 1 ~ 3 天)
(1)出血症状加重:出血量增多,重症者可多处出血 (2)“三痛”症状加剧 (3)肾脏损害加重 (4)低血压、休克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3. 少尿期(持续 2 ~ 5 天) (1)尿量明显减少(<500 ml/天) (2)肾损害及出血症状达高峰 是本病最凶险的阶段,患者的死亡多发生在此期
2. 易感动物有多种(主要为啮齿动物), 除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余均无明显症状
小白鼠乳鼠(徐志凯提供)
医学微生物学(第9版)
(三)抵抗力
1. 对酸(pH 3)和脂溶剂敏感;一般消毒剂如新洁尔灭等也能灭活病毒
2. 不耐热,56~60℃ 30分钟可灭活病毒
3. 紫外线照射(50 cm、1 小时)可灭活病毒
(三)流行地区和季节
1. HFRS 的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我国主要疫区类型 姬鼠型(汉滩型)疫区 流行季节(高峰) 11~12 月、6~7 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