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可修改版ppt]

合集下载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PPT文档共36页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PPT文档共36页
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二十三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二十四人类疱疹病毒PPT课件

二十三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二十四人类疱疹病毒PPT课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流行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带毒动物—>唾液、尿、粪排毒—>污染 食物、水、空气—>经呼吸道、消化道、 直接接触—>感染。
3.发病机制
病毒—>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人体—>全身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损伤、通透性增 加、舒缩功能和微循环障碍(免疫复合物的沉 积激活补体)。
3、抗原性 汉坦病毒至少有10余种血清 型:1型(黑线姬鼠型)、2型(褐家鼠 或大白鼠型)、3型(棕背型)、4型 (田鼠型)、5型(黄颈姬鼠型)、6型 (小鼠型或小家鼠型)。我国流行的是1 型和2型。
4、抵抗力 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对酸、 热抵抗力弱。在4~20℃相对稳定,在室 温、水、食物中48小时仍有传染性。
(四)防治原则
1、主要是灭鼠、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 生以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2、注射疫苗 3、早期诊断、隔离治疗。
SUCCESS
THANK YOU
2019/5/3
第32章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一大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 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
第32章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是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 (蚊、蜱等)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 传播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
共同特点:呈小球状,20面体立体对称 衣壳,单股正链RNA,有脂质包膜,含有 血凝素刺突。
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 存宿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发病。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呈球形,核心为两个互相连接的长片段(L) 和短片段(S)组成的双股线状DNA,有包膜。 HSV有HSV-Ⅰ和HSV-Ⅱ血清型。HSV包膜表面有 10~11种糖蛋白,其中gB、gD与病毒的吸附有 关; gD与HSV包膜和细胞膜融合有关, gD是 HSV-Ⅰ和HSV-Ⅱ的共同抗原决定族。gC亦是 补体C3b的受体,gG为型特异性糖蛋白,可分 别代表HSV-Ⅰ和HSV-Ⅱ两种血清型。 HSV可感染多种细胞,出现细胞肿胀、变圆、 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虫媒出血热病毒》课件

《虫媒出血热病毒》课件

01
深入研究虫媒出血 热病毒的基因组结 构和功能,探索其 变异和演化规律。
02
开展新型疫苗和药 物的研发,以提高 防治效果和应对能 力。
03
进一步了解虫媒出 血热病毒的传播媒 介和生态习性,以 便更好地控制其传 播。
04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 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应对虫媒出 血热病毒的全球威 胁。
பைடு நூலகம்
THANKS
针对高风险人群,推广接种虫媒 出血热病毒疫苗,提高人群免疫 力。
健康教育 个人防护 环境治理 疫苗接种
提高公众对虫媒出血热病毒的认 识,了解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
对可能存在病毒的地区进行环境 清理,消除病毒传播的媒介,如 清理垃圾、消毒公共场所等。
控制策略
疫情监测与报告
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和报告系统 ,及时发现并控制疫情。
01
02
流行病学调查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追踪病毒传 播链,找出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03 04
隔离与治疗
对疑似和确诊病例进行隔离治疗 ,防止病毒进一步传播。
科研支持
加强虫媒出血热病毒相关科研工 作,研发更有效的诊断试剂、疫 苗和治疗药物。
国际合作与交流
信息共享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共享疫情信 息和防控经验,共同应对全球
Chapter
研究结论
虫媒出血热病毒是一种由节肢动物传 播的病毒,可引起人类出血热。
感染虫媒出血热病毒后,患者会出现 发热、出血、休克等症状,严重时可 导致死亡。
该病毒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主要分 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
预防和控制虫媒出血热病毒的传播需 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加强监测、控 制媒介、提高公众意识等。
传播媒介

经典18肝炎病毒第 30章 虫媒病毒.ppt

经典18肝炎病毒第 30章 虫媒病毒.ppt

逃逸”。
PreC基因的变异:1896 nt G-A突变导致第28
位TGG变为TAG,使PreC基因不能转译出完
整的HBeAg。
C基因的变异,导致HBcAg抗原位点的改变,
出现免疫逃避。
最新.课件
26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HBV抗原、抗体检测 血清HBV-DNA检测
最新.课件
27
HBsAg
HBV感染的重要指标
• 阳性提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
• 是预后良好的指标
最新.课件
29
HBcAg • 不易检出 • 阳性提示病毒颗粒存在 • 血液具有传染性
最新.课件
30
HBcAb-IgM
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 的传染性
HBcAb-IgG
低滴度提示既往感染, 高滴度高提示急性感染
最新.课件
31
HBeAg
最新.课件
24
• 细胞免疫具双重性 细胞免疫是彻底清除病毒的主要因素。 过度的细胞免疫反应引起大面积的肝细胞
肝细胞损伤,导致重症肝炎。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不能有效清除病毒,
导致慢性感染。
最新.课件
25
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
S基因变异:a抗原表位基因发生变异,导致
HBsAg抗原性改变, 出现免疫逃逸和“诊断
10
Dane颗粒的结构:
呈双层结构
外层
病毒包膜,含HBsAg、PreS1、PreS2
内层
病毒的核衣壳,20面体对称
含HBcAg,dsDNA,DNA聚合酶
最新.课件
11
HB最V新结.课件构模式图
12
2、HBV的基因结构与功能
基因组为不完全双链环状DNA 长链(负链),长度固定,3200 bp 短链(正链):长链的50%~100%

学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PPT课件

学虫媒病毒-出血热病毒PPT课件

.
7


患者,男,5岁。5d前 无明显诱因发热,伴 有头痛乏力,喷射呕 吐,1d前昏迷,于2004 年8月25日入院。居住 地为农村,从未接种 疫苗,蚊虫较多。
.
8
查体 T 39.4℃,R 32次 /分,P 112次/分,Bp 150/100mmHg。昏迷状态, 被动体位,面色潮红,呼 吸急促,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 钝,颈抵抗阳性,四肢肌 张力较高,心肺无异常, 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双 膝反射未引出,布氏征阳 性,角膜反射存在。
局限性低密度阴影。
.
12
思考题:
1.可疑哪种病原体感染?其生物学特性怎 样?
2.该病原体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 群以及流行特征怎样?
3.该病原体的微生物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 法有那些?
.
13
一、生物学性状
.
14
1.形态与结构
病毒分类: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30~40 nm, 有包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
9
布鲁斯基(Brudzinski)征:病人仰卧两 下肢伸直,医生以手托起头部使其下颌 接近前胸部,如颈部有抵抗及颈后疼痛 感,同时两下肢髋关节反射性屈曲即为 阳性。
.
10
辅助检查
血常规:Hb 164 g/L,WBC 11×109/L,N 0.8, PLT 115×109/L;脑脊液检查常规:微混,总细 胞500×106/L,白细胞460×106/L,分类多核细 胞0.70,单核0.30;生化:蛋白558mg/L,糖
.
19
二、流行病学特征
.
20
传染源
主要是带毒的猪、牛、马、驴、羊等家畜和鸟类 幼猪具有高的感染率和高滴度的病毒血症,是最 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病人的病毒血症短暂,且血中病毒滴度不高,故 病人不是主要的传染源 蝙蝠亦可能为乙脑病毒的传染源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
共同特征
病毒呈球状,直径40-70nm。 +SS RNA,20面体对称。有包膜,包 膜镶嵌糖蛋白。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 对脂溶剂、热、酸等敏感。 能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节肢动物可长 期储存和传播病毒。 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方性,主cephalitis B virus)
又称日本脑炎病毒 传播媒介:蚊子(库蚊、伊蚊等) 传播方式:动物(猪等)←→蚊→人 灭活疫苗。
出血热病毒
汉坦病毒
具有发热、出血和肾损伤为特征的病毒 性感染通称为汉坦病毒肾综合症出血热 (HFRS)。 肺组织的急性出血、坏死为主的疾病称 为汉坦病毒肺综合症(HPS)。
-SS RNA,基因组分为3个节段:L、M、S。 至少有十多种血清型。 由啮齿类动物传播(黑线姬鼠、田鼠、家鼠 等),通过唾液、尿、粪便等污染环境。 经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等途径传播。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免疫细胞有亲嗜性和 侵袭力。 灭活疫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 性传染病。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多形态性,主要呈球形、卵圆形。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外有包膜,包膜表
面镶嵌的G1和G2两种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 凝集禽类红细胞。 易感染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少鼠等。 分6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是I(黑线姬鼠型)和Ⅱ 型(家鼠或大鼠型)。 对紫外线或脂溶剂均较敏感。 60℃1小时可灭活病毒。
2、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 家畜(特别是幼猪)、 家禽是中间宿主和传染源
3传播方式:

动物 蚊
病毒 感染
蚊:唾液腺和肠道细胞内增殖 叮咬
动物:(幼)猪、牛、羊、马、禽, 感染后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 中间宿主/扩散宿主=传染源
蚊 其他动物或人
乙脑患者、隐性感染者可成为传染源
蚊体可携带病毒过冬及经卵传代-蚊即 是传染源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皮 下 出 血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可由不同科属的多种病毒引起。 疾病的特征以发热、皮肤粘膜及不同
脏器出血为主。 主要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等。
一、汉坦病毒
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肾综合 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习惯称流行性出 血热。
二次病毒血症
数日后可自愈
量增殖
突破血脑屏障 少数抵抗力低下
脑组织:脑实质、脑膜病变
临床症状、后遗症
脑实质和脑膜损伤,患者有高热、剧烈 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或昏 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 脑疝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0-40%。部分 病人恢复后可有严重后遗症-瘫痪、痴 呆、失语、耳聋等。
人群普遍易感,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 发病较多。
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数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 状,发生脑炎。
致病机制
乙脑 病毒
带毒蚊虫叮咬 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 巴结内增殖
少量入血 第一次病毒血症
发热、寒冷、
头痛等不适
肝、脾在单核吞 噬细胞内继续大Fra bibliotek10天左右
若不再发展 多顿挫感染,
免疫性
免疫力稳定持久,隐性感染也可获免疫力 主要依赖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在防止病毒
进入脑组织和维持血-脑脊液屏障正常功 能方面起重要作用。
二、 登革病毒
引起登革热的病原体。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
亚、西太平洋及中南美洲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在广东、海南及广西等地有病例报告。 患病后有发热、肌肉关节剧痛等症状,故俗 称断骨热。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 毒
(伊蚊)
(虱、蜱)
(库蚊)
(吸血白蛉)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是:
1)病毒呈小球状,,直径多为40-70nm.
2)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衣壳呈20面体对 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刺突。
3)有较广的宿主范围,能在脊椎动物和非脊 椎动物体内增殖,其中节肢动物可长期储存和 传播病毒。
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很少变异。
抵抗力弱,56℃30分钟可被灭活,对石炭酸、来 苏等多种化学试剂较敏感。
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
(二)致病性
1、主要传播媒介 库蚊,与流行与蚊密度 的高峰一致,多发生于夏 秋季。 南方流行季节多 在6-7月,而东北地区则 多为8-9月。 蚊虫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宿 主,可携带病毒越冬,能 经卵传代。
二)致病性
流行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且与鼠类的分布及活动 有关。 我国的发病高峰期多为11-12月。 黑线姬鼠、田鼠、家鼠等20多种啮齿类动物均可自然携带 病毒,通过其唾液、尿液和粪便排出病毒后污染环境。 人或动物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以直接接触等方式被感 染。 一些螨类也可作为该病毒的传播媒介。
一)生物学性状
形成结构似乙脑病毒,但体积较小,约1725nm。
病毒颗粒为小球形 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包膜。 有4个血清型,各型病毒间有交叉抗原,
登革病毒与乙脑病毒也有抗原交叉。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基因组编码最为重要的包膜蛋白是E 蛋白。
E蛋白具有型和属的特异性抗原表位,能 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 具有保护作用。
及老年人患者相对增加。 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轻重
不一,死亡率高,少数幸存者可有后遗症。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球形,衣壳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型,有包 膜,包膜表面有糖蛋白E和膜蛋白M。糖蛋白E即 病毒血凝素,能凝集邹鸡、鸽和鹅的红细胞,其 相应抗体能抑制血凝并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病毒在动物、鸡胚及组织细胞内均可增殖。最敏 感的动物是乳鼠,鼠龄越小越易感。乳鼠脑内接 种病毒后,经3-5天的潜伏即可出现耸耳、蜷伏、 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和肢体痉挛等症状,不久转 入麻痹期而死亡。
致病性:
传染源:黑线姬鼠、田鼠、家鼠等 传播途径:V 鼠(携带) 排出V
污染环境
螨 人体 呼吸/消化道/接触
致病机理: 病毒 机体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致 毛细血管通透
形成原因:免疫反应—血管内皮细 胞损伤,出血,休克
临床表现
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登革热
发热 骨、关节疼痛 皮疹 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 (轻型、典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常有两 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有明显出血 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该病毒易在蚊体内增殖。
二)致病性:
传播媒介:伊蚊 储存宿主:猴、人 传播途径:猴 蚊 人 临床分型:普通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致病机制
带毒伊蚊叮咬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胞中增殖
病毒血症
普通型 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发热、肌肉和关节酸痛、淋巴结肿 胀及皮肤出血、休克等。
发生于再感染
4)病毒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严格的地方性。
5)多为人畜共患,致病力强,潜伏期短、发 病急。
6)病毒抵抗力较弱,对多种理化因素敏感。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也称乙脑病毒或日本脑炎病毒) 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病原体。 乙脑是一种以蚊为传播媒介的急性传染病,多 发生于夏秋季,儿童发病率高,近年来,成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