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防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课件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ppt课件
• 在非洲,人们因处理受感染患病或者死
去的热带雨林中的黑猩猩、大猩猩、果蝠、 猴子、森林羚羊和豪猪等而导致感染。
人是如何感染这一病毒的?
• 一旦有人与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动物发生接触,就可能在社区 造成人际传播。
• 当人们通过破损皮肤或粘膜与感染者的血液、体液或其它分 泌物 (粪便、尿液、唾液和精子)直接接触时就可导致感染。



略管
-理 5接
触 者 :
对 密 切
防控策略-6
隔离病人: 发现可疑病例,马上就医,采取严格的隔离
措施 。置单间、负压病房,物品专用。 对病人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均
严格消毒。
不要接触患者使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
略妥
-善 7处
理 尸 体 :

防控策略---8
• 空气消毒: 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在无人的情况下可用紫
埃博拉出血热的防控


• 基本概况 • 病原体特点及其抵抗力 • 流行病学 • 防控策略
基本概况
•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 ,EHF)是由埃博拉病毒 (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 发生时间、地点: 于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一起发生在刚果 (金)靠近埃博拉河的一个村庄,另一起出现在苏丹一个边远地区。
• 埃博拉是Yambuku北部的一条小河,以此命名。
基本概况
• 历史资料: 从1976年-2012年共发生24次埃博拉病毒疫
情,多发生在中非的刚果、苏丹、乌干达、加蓬 等国家。只有1994年和1996年在西非的科特迪瓦 和南非爆发过一场。
历况
史 资 料 :
•1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预防措施
避免接触:减少到人群密集、呼吸困难 或呼吸道症状人员所在的地点
个人防护:寻求医疗协助和接受指导, 并正确佩戴口罩等防护用品
预防措施
消毒杀菌:对餐具、衣物、床上用品等 加强消毒杀菌
治疗建议
治疗建议
早发现早治疗: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 尽快到医院接受治疗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及病毒感染 程度,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出血热的科普知识PPT 课件
目录 背景介绍 病因分析 预防措施 治疗建议 结语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出血热概述:出血热是通过啮齿动物转 介而引起人类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疫情爆发:目前已有多个省份出现人感 染的出血热病例
背景介绍
预防措施:了解出血热的基本知识及注 意事项,是有效预防出血热的关键
病因分析
病因分析
病毒来源:经啮齿类动物(主要为仓鼠 和家兔)排泄物和尸体传播 感染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粘膜接触 、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病毒
病因分析
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咳 嗽、呼吸急促,并可出现休克、出血等 症状
防措施
预防措施
留意疫情:注意趋势,及时采取防护措 施 加强卫生:保持环境清洁,常通风
治疗建议
综合治疗: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和对症 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和生 存率
结语
结语
出血热是一种高度传染性和威胁性疾病 ,但只要掌握好预防和治疗相关知识, 就可以有效遏制其传播和发展。希望市 民朋友认真对待,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 和生命健康。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预防出血热PPT

预防出血热PPT
不随意乱扔垃圾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要加工熟透 饮食要多样化,保持营养均衡
食品安全
不食用生鲜或变质食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减轻焦虑情绪:听音乐、看书 、与朋友聊天等 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心理健康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
个人保护
个人保护
勤洗手,使用洗手液或肥皂 戴口罩,减少疾病传播
个人保护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
总结
总结
采取科学的防护措施,能有效 预防出血热的发生 注意饮食、心理和个人卫生方 面,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结
在出现疑似病症时,要及时就医,接受 诊治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防出血热 PPT
目录 简介 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 心理健康 个人保护 总结
简介
简介
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简介
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生地:清理水塘、 清洗花盆等 防蚊叮咬:穿长袖衣服、使用 蚊帐等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使用干爽卫生 巾等

出血热科普讲座PPT课件

出血热科普讲座PPT课件

结论
结论
出血热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特别 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应该引起 足够的重视。 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十分重要,应 该在做好预防的同时,学会识别症 状并采取有效处播:出血热主要靠蚊子 叮咬传播,其中黄病蚊是最主 要传播媒介。 病毒特征:出血热病毒属于单 股RNA病毒,具有高变异性和复 杂性。
病因分析
潜伏期:一般潜伏期为2-21天,短者34天,长者可达3周。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增强体质: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 力。 预防蚊虫叮咬:穿长袖长裤,使用 蚊帐或电蚊拍等。
预防措施
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食或未经熟透的 动物食物。
居住环境改善:去除家中各种玻璃罐、 瓶盖等蚊虫滋生源。
治疗措施
治疗措施
无特殊治疗:一般发病初期, 以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为主。 注意营养:增加热量和蛋白质 摄入,保证患者营养需求。
治疗措施
症状缓解:病情需要及时缓解各种出血 的症状,避免病情加剧。
出血热科普讲 座PPT课件
目录 引言 病因分析 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结论
引言
引言
病毒简介:出血热是由蚊子叮咬传 播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流行区域:目前在亚洲、非洲及美 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特别 是在国内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 等地经常发病,年均新发病例近千 。
引言
症状特征: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肌 肉酸痛、出血、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防控病毒性出血热的有效策略PPT讲解

防控病毒性出血热的有效策略PPT讲解
合作共赢:只有全球合作和信 息共享,才能更好地应对病毒 性出血热的挑战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策略三:提高 公众的疾病认 知和应对能力
策略三: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
公众教育: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 病毒性出血热的认知水平 应对能力:培养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的能力和紧急处理技巧
策略四:加强 医疗资源和救
治能力建设
策略四:加强医疗资源和救治能力建设
医疗资源:增加医疗设备和药品储 备,完善急救体系 救治能力: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 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策略五:国际 合作与信息共

策略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 作,共同应对病毒性出血热的威胁 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传 递疫情信息和防控经验
总结
总结
有效策略:通过加强预防与监 测、传播途径控制、公众教育 、医疗资源建设和国际合作等 策略,可以有效防控病毒性出 血热
策略一:加强 病毒性出血热 的预防与监测
策略一:加强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与监测
预防措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 手、正确佩戴口罩等 监测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疫 情监测和报告体系
策略二:加强 病毒性出血热 的传播途径控

策略二:加强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控 制
确定传播途径:介绍病毒性出 血热的传播途径,如蚊虫叮咬 和人传人等 控制措施:灭蚊灭虫、隔离患 者、限制人群聚集等
防控病毒性出 血热的有效策
略PPT讲解
目录 引言 策略一:加强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与监测 策略二:加强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控 制 策略三:提高公众的疾病认知和应对能力 策略四:加强医疗资源和救治能力建设 策略五:国际合作与信息共享 总结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课件

流行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避免蚊虫叮咬
使用驱蚊剂 穿长袖衣物 避免黄昏和夜间外出
定期清理环境
清理积水 保持环境干燥 消灭蚊虫滋生地
使用蚊帐
睡眠时使用蚊帐 确保蚊帐无破损 及时更换蚊帐
加强个人卫生
勤洗手 保持清洁 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的物品
● 02
第2章 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 途径
蚊虫叮咬传播
蚊虫叮咬是流行性出血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受到伊蚊、 埃及伊蚊等蚊虫传播。通过蚊虫叮咬,病原体可以进入人体, 引发严重疾病。
减少传播源
加强医疗救治
完善患者救治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防 控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 液或体液传播。预防流行性出血热的关键是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加强医疗救治和病原监测等工作。 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控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为减少 疫情传播而努力。
流行性出血热防控措施
发展趋势
医疗技术
不断创新,提高治疗效果 智能化医疗工具应用广泛
药物研发
加速推进,开发更多有效药物 个性化用药成为主流
康复服务
全面覆盖,加速康复过程 社会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科研合作
跨界合作,共同攻克难题 科研成果共享,加速创新
结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全球性传染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们 需要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 人民的健康。
疫苗研发
积极推动疫苗 研究
开展临床试验
预防流行性出 血热
疫苗是有效手段之 一
国际合作
加强信息交流
共享防控经验 提供技术支持
技术合作
共同研究疫情动态 联合开展防控工作
全球战疫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PPT课件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PPT课件
预防病毒性出血热PPT 课件
目录 出血热简介 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出血热简介
出血热简介
什么是病毒性出血热:病毒性出血热是 由某些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可 引起内脏器官出血和全身多脏器损害的 严重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受 感染的动物、人类或血液、体液等进行 传播,也可以通过蚊子等媒介传播。
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经常洗手,使用洗 手液或消毒湿巾;咳嗽或打喷嚏时用可能携带病毒的尸 体、排泄物等。
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食品安全注意:注意食品卫生,避免生 食或未煮熟的食物,确保食品烹饪彻底 。 病毒传播地区的旅行风险评估:了解目 的地的疾病传播情况,并根据个人体质 状况评估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措施。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密切观察:病情较重的患者需要住院治 疗,医生会进行密切观察,及时调整治 疗方法。
谢谢您的观赏 聆听
病毒性出血热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在预防 出血热的疫苗接种点接种相应的疫苗。 注意症状:如有发热、头痛、出血等症 状出现,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最近是 否接触过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或人员。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病毒性出血热的治疗方法
及早就医:出现疑似病毒性出血热的症 状,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 和治疗。 对症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 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 、液体补充等。

出血热防控 ppt课件

出血热防控  ppt课件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全国疫情情况
b.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日。
c.少尿期:病程第5–8日。肾损害、出血症状高峰,本 病最凶险阶段。
d.多尿期:病程第9–14日。
e.恢复期:病程第3–4周。
❖ 总病程:14–28天
ppt课件
20
临床表现
❖ 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 出血见于HFRS整个病程,程度轻重不
一,严重出血是病死的主因之一 ❖ 急性肾衰大多可逆,少数转为慢性
p 血小板:可第二病日起开始减少
ppt课件
24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 p 尿蛋白*: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p 血尿 p 管型 p 尿膜状物: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融合细胞;
能检EHF抗原。
ppt课件
25
实验室检查
❖ 血生化 p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p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p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
流行特征 流行强度
高峰期
地区分布
疫源地
主要感染场所 性别 年龄
主要感染源 隐性感染率
病死率
家鼠型
野鼠型
强度大、扩散快
强度小、扩散慢
春夏季
秋冬季
广泛、散发中有暴发、 可随交通工具远地传播
局限、严格地区性、 不向远处扩散
无明确特征,与卫生条件差 沿河湖洼地,水网稻田区, 有关,城乡均有分布 近水、多草农业、林业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细胞: 发热后期及休克期明显升高, 血红蛋白升高 血小板:可第二病日起开始减少
22
实验室检查
❖ 尿常规 尿蛋白*: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血尿 管型 尿膜状物:蛋白+脱落的上皮细胞+融合细胞;
能检EHF抗原。
23
实验室检查
❖ 血生化 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以
甘肃省1990-2012年出血热发病趋势
5
图1 2010年发病情况
图2 2011年发病情况
图3 2012年发病情况
6
图4 2013年发病情况(1.1-11.28)
病原学
❖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ridae) ,为负性单链RNA病毒。
❖ 汉坦病毒至少有20个以上血清型,其中Ⅰ型 、Ⅱ型、Ⅲ型和Ⅳ型是经WHO认定的。
无明确特征,与卫生条件差 沿河湖洼地,水网稻田区, 有关,城乡均有分布 近水、多草农业、林业区
室内为主
野外为主
男女差别小 青壮年,儿童占一定比例
男多于女(2倍以上) 青壮年为主,儿童罕见
褐家鼠
黑线姬鼠
8%–20%
1%–4%
1%–2%
5%–10%
17
临床表现
❖ 潜伏期:4–46天,平均1–2周
❖ 三大主征:发热、出血、肾损害
3000
病 例 数 ( 2000 例 )
1000
0
陕西省疫情情况
病例数
发病率
2408
2605
6.3839
6.9788
15 3591
12

9.5949

9率

1/10
6万 )
3
2010
2011
2012
2010年以来陕西省出血热发病情况
0
年份
4
甘肃省疫情情况
1200 10
6.0 发病县数
1000
死亡数
8
HFRS发病机制与临床的联系

病毒血症 广泛小血管
病变

内皮细胞肿

胀变性坏死

作 发热

扩张(充血) 血浆外渗
通透性
组织水肿
脆性
血液浓缩
出血
血 容
休克

低血压
肾损害
免疫 作用
炎症介质 细胞因子
少 多恢
尿 尿复
期 期期
9
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为多宿主性的自然疫源性动物源性疾病
约有170多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属病毒。 我国发现53种动物携带本病毒。
上增高 病人血清中分离到病毒和/或检出病毒RNA
肾综合征 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
1


❖ 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 自然疫源性疾病,鼠类是主要传染源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广泛小血管、毛细血管 损害
❖ 临床主要表现: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 急性肾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 流行广泛,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为高发区
2
全国疫情情况
3
4000
❖ 五期经过:可重叠或越期
a.发热期:持续3–7天。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面红、眼红、颈胸红)–“酒醉样”。
b.低血压休克期:病程第4–6日。
c.少尿期:病程第5–8日。肾损害、出血症状高峰,本 病最凶险阶段。
d.多尿期:病程第9–14日。
e.恢复期:病程第3–4周。
❖ 总病程:14–28天
❖ 我国:Ⅰ型汉滩病毒(野鼠型)、 Ⅱ型汉城 病毒(家鼠型)。
❖ 汉滩病毒感染病情>汉城病毒感染者重,毒力 有关。
7
病原学
❖ 汉坦病毒对乙醚、氯仿、去氧胆酸盐敏感。 ❖ 不耐热、不耐酸,37℃以上和PH5.0以下易
灭活,56 ℃ 30min和100℃ 1min可灭活。 ❖ 对紫外线,酒精和碘酒等消毒剂敏感。
13
流行病学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稳固而持 久的免疫,极少见到二次感染发病的报告。人 群隐性感染率3.5—4.3%。
14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地区性:主要分布在亚洲,其次是欧洲、非洲 。目前世界上30多个国家有疫情发生,中国疫 情最重,占世界总报告数的90%以上。
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有明显的高峰 季节。
5.0
14 发 800

数 600 (
发病数 发病率 死亡率
率 4.0 (
1
3.0 / 1
例 ) 400
11
15
0 2.0

13

200
10
6 0
1990 1992
1994
12 11
1.0
11 12 12 8 6 14 12 14 9 15 9 3 4 16
0.0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2012 年
18
临床表现
❖ 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 ❖ 出血见于HFRS整个病程,程度轻重不
一,严重出血是病死的主因之一 ❖ 急性肾衰大多可逆,少数转为慢性
19
有关流行性出血热的四句口诀:
高热脸红酒醉貌, 头痛腰痛象感冒, 皮肤粘膜出血点, 恶心呕吐蛋白尿。
20
21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
白细胞:早期正常,第3病日后升高, 中性为主;第 4~5病日淋巴为主,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包括空泡、 不规则和幼稚 )
人群分布:男多于女,青壮年多,农民和工人 多。
16
家鼠型和野鼠型HFRS流行病学特征比较
流行特征 流行强度
高峰期
地区分布
疫源地
主要感染场所 性别 年龄
主要感染源 隐性感染率
病死率
家鼠型
野鼠型
强度大、扩散快
强度小、扩散慢
春夏季
秋冬季
广泛、散发中有暴发、 可随交通工具远地传播
局限、严格地区性、 不向远处扩散
有个别病例接触后感染,但人不是主要传染 源。
11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
黑线姬鼠
褐家鼠
12
流行病学
传播途径(5种)
❖ 呼吸道:鼠类尿、粪、唾液 →气溶胶→呼吸道。 ❖ 消化道:污染食物→口腔和胃肠黏膜。 ❖ 接触传播:鼠类血液和排泄物→鼠咬伤或破损伤口
接触。 ❖ 虫媒传播: 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恙螨 ❖ 垂直传播: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主要有啮齿类:黑线姬鼠、褐家鼠、大林姬鼠等; 其它动物包括猫、猪、狗、家兔等。
传染源
姬鼠型 家鼠型
黑线姬鼠 褐家鼠
汉滩病毒 (Ⅰ型)
汉城病毒 (Ⅱ型)
姬鼠型疫区 家鼠型疫区 混合型疫区 10

流行病学
❖ 宿主动物与传染源 在中国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黑线姬鼠
和褐家鼠,林区是大林姬鼠。 出血热患者早期的血和尿中携带病毒,虽然
分布 季节
黑线姬鼠 农区
冬(11-1)
大林姬鼠 林区
初夏(5-7)
褐家鼠 居民区 春季(3-5)
15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周期性:本病发病率有一定周期性波动,与宿 主动物生态学、动物流行病学有关,同时与易 感人群免疫状况和接触机会有密切关系。 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疫区,一般相隔数年 有一次较大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