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微生物研究

合集下载

虫媒病毒的传播与病原机理研究

虫媒病毒的传播与病原机理研究

虫媒病毒的传播与病原机理研究虫媒病毒是由昆虫或蜱传播的一类病毒,这类病毒被称为“虫媒病毒”,是因为它们主要靠昆虫或蜱传播,而非个体间的传播。

虫媒病毒可以引发各种严重的疾病,包括动物和人类的疾病。

对于理解虫媒病毒的传播和病原机理,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虫媒病毒的传播虫媒病毒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传播——非生物传播和生物传播。

非生物传播,是指虫媒病毒在环境中通过各种非生物媒介进行传播,如水、食物、肛门,甚至还有空气等。

而生物传播,则是指虫媒病毒通过媒介昆虫传播。

生物传播是虫媒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

昆虫或蜱是虫媒病毒的传播媒介,包括蚊子、蜱子、跳蚤、蚊蝎、蜜蜂等。

昆虫或蜱通常被称为“细菌营养器”和“运载工具”,并且被认为是虫媒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

昆虫或蜱可以在其血液中友好的虫媒病毒,一旦昆虫或蜱叮咬人或动物,虫媒病毒就会进入体内,引发疾病。

虫媒病毒的病原机理虫媒病毒进入昆虫或蜱,有一定的病原学特征。

虫媒病毒主要靠各种蛋白质和糖和昆虫或蜱细胞膜相互作用,实现感染。

虫媒病毒在感染昆虫或蜱后,主要遵循三个环节,并逐步进入其唾液中:1. 病毒感染昆虫或蜱初始阶段。

病毒与昆虫或蜱细胞膜的受体结合,在昆虫或蜱体内形成感染灶;昆虫或蜱的防御机制被抵制,病毒开始繁殖。

2. 病毒进入内部器官。

病毒在昆虫或蜱体内繁殖后,病毒开始侵入它们的内部器官,如唾液腺等。

3. 病毒进入唾液。

当虫媒病毒发生转变后,它们将进入媒介昆虫或蜱的唾液。

我昆虫或蜱叮咬时,病毒便传播给人或其他动物。

虫媒病毒的防治为了防止虫媒病毒传播,开展病原机理的研究,开发相关疫苗和药物治疗非常重要。

一些广谱除虫剂已被广泛应用于公共卫生和农业防治中,以控制昆虫和蜱的繁殖。

尽管昆虫和蜱数量减少了,但仍无法完全消灭它们,而药物的大量使用也容易造成病毒的抵抗,加重了防治的难度。

因此,开发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是更可靠的选择。

有一些偏向减轻疾病症状的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应用,如青霉素和利福平,虫媒病毒的疫苗也处于研究和开发的过程中。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护理系《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编码】23000607【适用专业】护理【课时】54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与诊断及特异防治原则等。

以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它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主干基础医学课程。

教学目标:医学微生物学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由微生物所致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一)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1、掌握微生物、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熟悉医学微生物学的性质、分类、地位、内容和范围。

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及人体的分布以及微生物与人类和其它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2、熟悉细菌的大小、形态、基本结构与功能。

了解细菌的理化性状、营养类型、营养物质、能量代谢。

熟悉细菌生长的物理条件。

繁殖方式及速度。

掌握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细胞壁的主要组成、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医学意义。

掌握常见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了解培养细菌的方法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掌握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染色体、质粒、转座子及噬菌体的概念和特性,质粒的种类及其作用。

掌握细菌遗传变异的机理。

熟悉细菌变异的现象及变异的医学意义。

3、掌握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病原微生物的致病物质及其作用现制、宿主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抗感染免疫机制。

熟悉感染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结局。

4、熟悉病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和螺旋体等所致疾病;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5、熟悉真菌的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繁殖方式、抵抗力、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合适5/6年制临床医学、预防等专业)一、前言病原生物学主假如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免疫性,病原学的诊断方法和防治原则。

在病原生物学全然理论中重点阐述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和抗感染的机制,遗传变异的道理和消毒灭菌的全然常识及应用,对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生物从比较的角度,阐述各自的特点与差别。

因为其与后续课程接洽紧密,是以在教授教化过程中既应看重其体系性,同时又应留意与临床相干常识的接洽。

经由过程理论讲解使学生体系操纵病原生物的全然理论和全然常识;经由过程实验教授教化使学生操纵全然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为往后从事医学实践工作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差不多。

在教授教化中应积极开创学生的智力,贯彻启发式教授教化方法;为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学才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才能,大年夜纲中有些内容恰当安排学生自学。

实验教授教化中应留意培养学生的着手才能,不雅察才能和优良的科学风格,并增长临床标本的系列性实验内容。

依照教授教化筹划本大年夜纲安排理论讲课64学时,实验课40学时,合104学时。

二、教授教化内容及全然要求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操纵: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2.熟悉:各类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3.明白得: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学时分派:理论2学时教授教化内容: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各类微生物的特点。

病原微生物,前提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医学微生物学成长简史。

寄生虫与寄生虫学第二章细菌的差不多性状目标要求:1.操纵:细菌的全然形状,细胞壁的全然构造,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差别,生物学意义;中介体,专门构造及意义;革兰染色法。

细菌的进展滋长的前提,方法,速度;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的特点;细菌的合成代谢产品。

病毒大年夜小与形状,构造与化学构成。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

病毒性出血热是怎么回事?*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病毒性出血热的病理病因,病毒性出血热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毒性出血热病因*一、发病原因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组虫媒病毒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发热、出血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

(1)流行性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汉坦病毒属病毒所致。

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一些家畜也可偶然性携带。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北部和中部地区。

(2)登革出血热:本病由披膜病毒科的黄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其次是白纹伊蚊。

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特别是东南亚地区,(3)新疆出血热:本病由布尼亚病毒科的内罗病毒属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亚洲璃眼蜱。

我国,俄国以及非洲等地均有本病流行。

(4)阿根廷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的Junin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螨。

病毒在东南欧引起较重型HFRS。

(5)玻利维亚出血热:本病系由虫媒病毒的Machup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是啮齿动物。

(6)远东出血热:本病由虫媒病毒所致,其传播媒介为啮齿动物,主要流行于美洲及朝鲜。

*二、发病机制目前认为病毒的直接损害作用是主要的。

病毒进入人体后,经复制增生产生病毒血症,引起全身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使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水肿和休克等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毒血症亦可引起各个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与坏死,并导致功能障碍。

病理变化本病的主要病变为全身血管损害引起的血管扩张、充血,导致出血和血浆外渗.消化道、心内膜下、皮下、肝包膜下、肺及软组织出血.内脏小血管及毛细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肝脾及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增生,吞噬现象活跃。

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肺泡内有蛋白渗出液,肺毛细血管可有纤维蛋白血栓。

肝实质脂肪变并有灶性坏死, 肝小叶中心坏死,亦可见灶状或点状坏死。

肾上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球状带脂肪消失, 肾小管上皮有节段性变性坏死。

此外,心肌、肾上腺、胰腺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主要研究应用类群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共有 100 多个属 700 余种, 分属于真菌的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及担子菌亚门中, 大部分是兼性或专性病原体。

在含有昆虫病原真菌的 100 多个真菌属中, 约 50 多个属于半知菌亚门。

目前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莱氏野村菌、汤普森被毛孢、蜡蚧轮枝菌等。

3. 1 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机理根据报道 ,白僵菌、绿僵菌、汤普生多毛孢、莱氏野村菌与根虫瘟霉在入侵寄主昆虫体内直至使昆虫死亡的过程中均大致有下面 4 个阶段。

3. 1. 1 分生孢子附着于寄主体表 ,产生或不产生附着孢。

3. 1. 2 附着的分生孢子产生胞外酶 ,主要是几丁质酶和各种不同的蛋白酶类 ,可分解寄主昆虫的体壁。

3. 1. 3 萌发的孢子侵入寄主昆虫体内。

3. 1. 4 菌丝体在虫体内生长 ,消耗虫体内营养并分泌毒素杀死寄主昆虫。

许多资料报道认为:病原真菌分泌的毒素是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较新近的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机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类以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力有关。

国外专家经系统地研究绿僵菌的酶系 ,认为弹性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决定绿僵菌的侵染力 ,并且对编码弹性凝乳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 ,准备在植物中选用这种基因[ 23 ],这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菌株或育种创造了条件。

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及其作用昆虫病原真菌的代谢产物从作用上可分为 3 类。

除了可杀死昆虫的毒素外 ,还有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激素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营养物质 ,有些真菌的分泌物还可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4. 1 产生杀虫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别目前已报道的可以产生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 ,它们在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中均能分泌毒素。

绿僵菌的培养滤液和菌丝体中均能提取出毒素物质。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医学微生物学(第八版)大纲

湖北医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必修课,适用于本科临床、全科医学等专业)一、课程基本信息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

它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等的科学。

与临床内、外科学、传染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感染/传染性疾病高度相关。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运用这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术,为学习有关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细菌、病毒为主)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疾病的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分为细菌学、病毒学和真菌学三篇。

每篇首先系统的叙述相应微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包括形态结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学特征、感染与抗感染免疫的机理、遗传变异的规律、微生物与人体的相互关系,以及微生物学检查法和防治原则等内容。

随之,介绍各篇可引起人或人畜共患疾病的常见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性状、致病因子、抗感染免疫机理以及所致疾病诊断、预防与治疗原则。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微生物学》(第8版,李凡、徐志凯主编)编写,主要由前言、学时、各章节的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参考书籍和常用网址等四个部分组成。

“教学内容”下的划线部分为重点掌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掌握”的细化和补充。

该课程为必修课,3.5学分,总学时75学时,其中理论48,实验27学时。

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解决临床感染这一目的,紧抓微生物的培养、致病物质、检测及医学上常见的致病微生物,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比较中学习微生物各论的知识。

借助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展示大量的微生物图片及实验操作,使大家掌握“三基”内容。

同时,同学们要关注当前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以激起学习兴趣。

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

微生物课程总结报告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总结报告这个学期我们开始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门学科。

了解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很多微生物和它们的发酵产物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也许无法在地球上生存。

绝大多数对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益甚至必须,而有少数的具有致病性的病原微生物可引起人或动、植物的病害。

因此,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这一门课程对人类的健康至关重要。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主干课程。

它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致病机制、遗传和变异以及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实验诊断和防治措施等。

主要包括四篇:一.医学细菌学(细菌的基本性状,细菌感染与免疫,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消毒灭菌和生物安全,化脓性球菌,呼吸道感染细菌,胃肠道感染细菌,厌氧性细菌,动物源性细菌,放线菌与诺卡菌,支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

二.医学病毒学(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感染与免疫,实验室诊断与防治原则,呼吸道病毒,胃肠道病毒,肝炎病毒,出血热病毒,虫媒病毒,人疱疹病毒,反转录病毒,其他病毒和朊粒)。

三.医学真菌学(真菌的基本性状,真菌感染与免疫,主要病原性真菌)。

四.微生物学实验在学习医学微生物学过程当中,基本做到了课程学习计划中的要求,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讲,及时做好笔记,记录重点内容,并在课后和同学讨论问题。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没有在空闲的时间多做一些练习题巩固课堂知识,也没有积极的搜索课本以外的知识对课堂多做延申学习,这对于我的学习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可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是我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应该重视并且要改进的地方。

虽然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收获颇多,但是在学习当中还是会遇到很多不明白的问题。

有时在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会讲到一些专业名词或者问题的分析,但是由于自己了解的知识有限,有时不会弄的彻底的明白,这就说明了自己本身有很大的不足,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尤其是对和专业有关的课外知识的了解非常必要。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练习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A1型题1.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体是A.新疆出血热病毒B.汉坦病毒C.登革热病毒D.埃博拉病毒E.黄热病病毒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2.关于HFRSV的免疫性,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机体主要依赖于IgM的保护作用B.机体主要依赖于IgM、IgG的保护作用C.隐性感染形成的免疫力持久D.病后免疫力不牢固E.机体主要依赖于SIgA的保护作用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播媒介是A.蚊子B.鼠C.蜱D.螨E.跳蚤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4.HFRSV感染后,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方法是A.组化法检测抗原B.中和抗体的检测C.特异性的IgA的检测D.特异性IgM的检测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5.HFRSV的流行与哪种动物有关A.猫B.狗C.鼠D.以上都对E.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6.控制HFRSV的流行最常用的措施是A.使用特异性疫苗B.灭鼠C.使用基因疫苗D.防治蝉叮咬E.灭蚊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7.乙脑早期诊断的检测方法应首选A.血液标本中直接分离病毒B.中和试验C.补体结合试验D.以上任何都可以E.IgM抗体捕获的ELISA试验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8.下列哪类病毒目前还没有在我国发现引起出血热A.登革病毒B.新疆出血热病毒C.黄热病毒D.森林脑炎病毒E.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9.森林脑炎疾病的传播途径叙述正确的是A.呼吸道B.胃肠道C.性接触D.消化道E.蚊虫叮咬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0.乙脑病毒与森林脑炎病毒的不同处是A.疾病类型B.流行范围C.基因组类型D.抵抗力E.形态结构和培养特性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1.可从下列那个标本中分离到乙脑病毒A.粪便B.死者脑组织C.尿液D.唾液E.汗液正确答案:B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2.关于肾综合征出血热叙述正确的是A.是非计划免疫对象B.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C.潜伏期一般为两周,一般有典型临床经过D.是计划免疫对象E.致病与免疫病理有关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3.汉坦病毒在细胞培养中增殖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是A.CFE观察法B.ELISA法C.PCR技术D.红细胞吸附试验E.免疫荧光法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4.登革热在哪方面与黄热病类似A.致病性和免疫性B.都是由蜱传播C.都感染肺部D.都是由RNA病毒引起E.都发生在北极地正确答案:E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5.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是A.伊蚊B.螨C.库蚊D.鼠E.蜱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6.汉坦病毒的核酸类型是A.多片段单负链RNAB.单片段单负链DNAC.单片段单正链DNAD.多片段单正链RNAE.单片段单正链RNA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7.新疆出血热与汉坦病毒的相同点是A.结构与培养特性B.生物学特性C.致病性D.抗原性E.传播媒介正确答案:A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8.森林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A.螨B.蜱C.野生动物D.鼠E.猪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19.新疆出血热的传播媒介是A.鼠B.蚊C.硬蜱D.狗E.猫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20.蜱是森林脑炎病毒的A.传染源B.扩散宿主C.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D.中间宿主E.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C 涉及知识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往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多为儿童,近年由于儿 童和青少年广泛接种乙脑疫苗,故成人和老年人的发 病率相对增高。
三. 微生物学检查法
病毒分离:由于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暂,病毒滴度低, 故从血液或CSF分离病毒极为困难。
血清学诊断:由于血凝抑制 (HI) 抗体、补体结合 (CF) 抗体及中和(NT)抗体出现和消失时间不同, 因而检出意义各异。
临床表现为突然高烧、头痛、呕吐或惊厥、昏迷等脑 膜刺激症状及脑炎症状。死亡率很高,一般为10%-30%。 部分患者恢复后可留下精神障碍、运动障碍等复杂后遗症。
免疫性
IgM型HI抗体,5-6个月后下降;NT抗体在病后1w 内出现,可持续5年,甚至终生;CF抗体出现较迟, 消失亦快,无保护作用。完整的血脑屏障和细胞免疫 对抗病毒感染也具有重要作用。病后或隐性感染均可 获得持久免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球形,20面体对称,直径45-50 nm。 核酸为+ssRNA,衣壳外有脂蛋白包膜。已知其结构蛋白 有3种,即M、C和E。非结构蛋白有7种。 M位于病毒包膜的内面,C在衣壳中,E是锚在病毒包膜 上的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雏鸡、鸽和鹅的红细胞, 其相应抗体能抑制血凝并有中和病毒的作用。乙脑病毒的抗原 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
病毒侵入人体 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等处增殖
第1次病毒血症 病毒随血流播散到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继续增殖经10d左右潜
伏期,在体内增殖的大量病毒 第2次病毒血症
发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 若不再继续发展,则成为顿挫感染,数日后可自愈。 但有少数 (0.1%) 患者体内病毒可越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组 织增殖,造成脑实质及脑膜病变,
1. HI试验 HI抗体,特别是IgM型于病后5d就可出现,2-3w 达高峰。因此可用于早期诊断。 大多数患者病后4-8d可查出特异性IgM,急性期患者约 75%为阳性。
2. CF试验 CF抗体常于病后第2w出现,3-5w达高峰。 所以CF试验在后期血清抗体滴度比早期升高≥4倍,即可诊 断。
预防
登革病毒 (Dengue virus)
病毒在动物、鸡胚及组织细胞内均能增殖。 最敏感动物是小鼠、乳鼠。鼠龄越小,易感性越高。幼 鼠脑内接种病毒后,经3-5d潜伏期,出现耸毛、蜷伏、神经 系统兴奋性增高、肢体痉挛等症状,不久转入麻痹期而死亡。 受感染的鼠脑组织含有大量病毒。 病毒在鸡胚卵黄囊中接种,常于48 h后增殖达高峰。 在C6/36、BHK21、Vero等细胞系或地鼠及猪肾原代细胞中增 殖引起明显的CPE。
在猪和3节吻库蚊之间形成自然感染循环。 在猪体内增殖的病毒经3节吻库蚊传给人,在乙型脑炎流行区 猪发生病毒血症的时间比人群发病高峰早1-2个月。因此,在人群 流行季节前,检查猪的病毒血症和带毒率,可预测当年人群的流 行程度,并通过对猪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有可能控制乙型脑炎 在猪及人群中的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在我国南方的流行高峰是6-7月,均与各地蚊 虫密度高峰相一致。本病呈高度散发性,家庭成员中少有多人同 时发病者。
1934年在日本首先分离出此病毒。为了和甲型 (昏睡型) 脑 炎相区别,故命名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virus)。 我国将其定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病毒通过蚊子传播,引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目前国内除西藏、 青海、新疆3省 (区) 外,其他省、市、自治区 (包括台湾省) 均 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
虫 媒 病 毒(Arbovirus)
目前已发现的虫媒病毒至少有537种,其中130多种对人畜致 病,引起脑炎、发热、皮疹、关节痛、出血热和休克,严重者可引 起死亡。
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有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森林脑炎以及 新近发现的基孔肯雅热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Flaviviridae
Genus Flavivirus Brazillian encephalitis, Dengue, Japanese B encephalitis, Murray Valley encephalitis, Russian spring-summer encephalitis, St. Louis encephalitis, West Nile fever, and yellow fever viruses
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可在多种昆虫和哺乳动 物的细胞培养中增殖,引起培养细胞折光性增强、细胞变圆或 细胞融合等不同程度的细胞病变。
登革病毒是登革热(Dengue fever)、登革出血热/登 革休克综合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等媒介昆虫传播。
登革热多发生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广东、 广西、海南和台湾等地区曾经有过地方性的爆发流行。
一. 生物学性状
病毒颗粒直径约55nm,呈哑铃形、棒形或球形。核心是 +ssRNA和蛋白质组成的20面体的核衣壳,具有包膜。
Togaviridae Genus Alphavirus Chikungunya virus
Phenuiviridae Genus Phlebovirus 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病毒抵抗力弱,对热敏感,56℃30min可灭活。对乙醚、 丙酮也较敏感。
低温中能较长时间保存。 该病毒抗原性稳定,抗原性单一,因此, 疫苗预防效果 较好。 包膜蛋白E是病毒的主要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中和 抗体。
二. 致病性与免疫
流行病学特征 病毒主要存在于蚊及家畜体内。蚊是传播媒介,在我国 主要是3节吻库蚊。 蚊可携带病毒越冬及经卵传代,因此, 蚊又是乙脑病毒 的长期储存宿主。 家畜是该病毒的扩增宿主,是3节吻库蚊的吸血对象。 病毒在蚊肠与唾液腺内增殖至一定数量后,蚊叮咬猪 (幼猪 多见) 、牛、羊、马等家畜使之感染。家畜感染一般仅有短 暂的病毒血症,不出现明显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