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解析PPT精品课件

• 抗原性稳定,迄今只发现一个血清型。 • 最易感的动物为乳小鼠。 • 对乙醚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不耐热,56℃ 30分
钟、100℃ 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对化学消毒剂也 较敏感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乙脑病毒的传染源是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
驴、羊等家畜。在我国,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 主 2.传播途径 乙脑病毒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由于蚊子 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播媒介 又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3.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 我国除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简称乙脑病毒,引起流行性乙型 脑炎,简称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严重者死亡率高,幸存者常留下神 经系统后遗症。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 乙脑病毒呈小球状,直径40~70nm,基因组为单 正链RNA,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有包膜。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病毒抗原检测 可用免疫荧光或ELISA技术检测发病初期患者血液或脑
脊液中的乙脑病毒抗原,阳性结果有早期诊断意义。 3.血清学试验 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是目前早期
快速诊断较好的方法。 4.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片段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授课内容
➢ 虫媒病毒 ➢ 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 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虫媒病毒是生态学名称,是根据其传播方式归纳到一起的 一大类病毒。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乙型脑 炎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以及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 血热病毒)。
钟、100℃ 2分钟均可使之灭活。对化学消毒剂也 较敏感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 乙脑病毒的传染源是带毒的蚊子和猪、牛、马、
驴、羊等家畜。在我国,幼猪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 主 2.传播途径 乙脑病毒通过带毒的蚊子叮咬传播。由于蚊子 可携带病毒越冬并可经卵传代,因此蚊子不仅是传播媒介 又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3.流行特征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 我国除青海、新疆和西藏外均有乙脑流行。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 B virus),简称乙脑病毒,引起流行性乙型 脑炎,简称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 系统,严重者死亡率高,幸存者常留下神 经系统后遗症。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生物学性状
• 乙脑病毒呈小球状,直径40~70nm,基因组为单 正链RNA,核衣壳为20面体对称,有包膜。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 微生物学检查法
1.病毒的分离 2.病毒抗原检测 可用免疫荧光或ELISA技术检测发病初期患者血液或脑
脊液中的乙脑病毒抗原,阳性结果有早期诊断意义。 3.血清学试验 检测病人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是目前早期
快速诊断较好的方法。 4.病毒核酸检测 用RT-PCR法检测病毒核酸片段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授课内容
➢ 虫媒病毒 ➢ 出血热病毒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指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易 感的脊椎动物而传播疾病的病毒。 虫媒病毒是生态学名称,是根据其传播方式归纳到一起的 一大类病毒。 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的乙型脑 炎病毒、登革病毒和森林脑炎病毒,以及布尼亚病毒科 (Bunyaviridae)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新疆出 血热病毒)。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可修改版ppt]
![第三十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b27a773b19e8b8f67d1cb9c8.png)
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 性传染病。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多形态性,主要呈球形、卵圆形。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外有包膜,包膜表
面镶嵌的G1和G2两种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 凝集禽类红细胞。 易感染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少鼠等。 分6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是I(黑线姬鼠型)和Ⅱ 型(家鼠或大鼠型)。 对紫外线或脂溶剂均较敏感。 60℃1小时可灭活病毒。
2、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 家畜(特别是幼猪)、 家禽是中间宿主和传染源
3传播方式:
蚊
动物 蚊
病毒 感染
蚊:唾液腺和肠道细胞内增殖 叮咬
动物:(幼)猪、牛、羊、马、禽, 感染后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 中间宿主/扩散宿主=传染源
蚊 其他动物或人
乙脑患者、隐性感染者可成为传染源
蚊体可携带病毒过冬及经卵传代-蚊即 是传染源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皮 下 出 血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可由不同科属的多种病毒引起。 疾病的特征以发热、皮肤粘膜及不同
脏器出血为主。 主要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等。
一、汉坦病毒
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肾综合 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习惯称流行性出 血热。
二次病毒血症
数日后可自愈
量增殖
突破血脑屏障 少数抵抗力低下
脑组织:脑实质、脑膜病变
临床症状、后遗症
脑实质和脑膜损伤,患者有高热、剧烈 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或昏 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 脑疝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0-40%。部分 病人恢复后可有严重后遗症-瘫痪、痴 呆、失语、耳聋等。
一)生物学性状
病毒呈多形态性,主要呈球形、卵圆形。 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核衣壳外有包膜,包膜表
面镶嵌的G1和G2两种糖蛋白,具有血凝活性,能 凝集禽类红细胞。 易感染动物有多种,如黑线姬鼠、长爪少鼠等。 分6个血清型,我国流行的是I(黑线姬鼠型)和Ⅱ 型(家鼠或大鼠型)。 对紫外线或脂溶剂均较敏感。 60℃1小时可灭活病毒。
2、传染源和储存宿主 : 家畜(特别是幼猪)、 家禽是中间宿主和传染源
3传播方式:
蚊
动物 蚊
病毒 感染
蚊:唾液腺和肠道细胞内增殖 叮咬
动物:(幼)猪、牛、羊、马、禽, 感染后有病毒血症,但无症状 中间宿主/扩散宿主=传染源
蚊 其他动物或人
乙脑患者、隐性感染者可成为传染源
蚊体可携带病毒过冬及经卵传代-蚊即 是传染源也是长期储存宿主。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皮 下 出 血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为自然疫源性疾病。 可由不同科属的多种病毒引起。 疾病的特征以发热、皮肤粘膜及不同
脏器出血为主。 主要病毒有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
毒等。
一、汉坦病毒
也称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是肾综合 征出血热的病原体。习惯称流行性出 血热。
二次病毒血症
数日后可自愈
量增殖
突破血脑屏障 少数抵抗力低下
脑组织:脑实质、脑膜病变
临床症状、后遗症
脑实质和脑膜损伤,患者有高热、剧烈 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或昏 迷等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因中枢性呼吸衰竭或 脑疝而死亡,死亡率高达10-40%。部分 病人恢复后可有严重后遗症-瘫痪、痴 呆、失语、耳聋等。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

病毒变异和进化的研究
随着全球气候和环境的改变,病毒的变异和进化也日益严 重,未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跨种传播和新型病毒的发现
随着全球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变,病毒的跨种传播和新型病 毒的出现也日益增多,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监测和研究。
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尽管已经有一些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但效果并不理想,未 来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发工作,提高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 有效性和安全性。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
目
CONTENCT
录
• 虫媒病毒概述 • 出血热病毒概述 •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的防治 •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的案例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虫媒病毒概述
定义与特性
定义
虫媒病毒是一类通过昆虫传播的病毒,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体内 ,如蚊、蝇、虱等。
特性
虫媒病毒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容易产生抗药性,且在自然界中分 布广泛,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寨卡病毒主要流行于南美洲、 东南亚地区,以及非洲部分地 区。
寨卡病毒的防治措施
与登革热的防治措施类似,包 括防蚊灭蚊、改善卫生环境等 措施,以及及时诊断和治疗患 者。
案例三:出血热的传播与防治出血热的传播方式出血热主要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主 要通过老鼠等啮齿动物的排泄物污染 环境后,经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感 染。
对社会的警示意义
提高公众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认识
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认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 身体健康。
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防控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传播至关重要,应 该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医学微生物学课件:22 23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中国是世界上 HFRS 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1. 流行范围广:除青海和新疆外,其余各省、市、 自治区均有病例报告。
2. 发病人数多:10 万人左右/年; 占全球总病例数 80% 以上。
3. 病死率较高: 5%~10%。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的分布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in China
人畜共患病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和季节性
我国流行的虫媒病毒
• 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俄罗斯春夏脑炎病毒(森林脑炎病毒)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简称:乙脑病毒,又称日本脑炎病毒, 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
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病毒分类: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 球形,有包膜,+ssRNA,20面体
纯化鼠脑灭活疫苗 细胞培养灭活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
第23章 虫媒病毒
教学大纲
• 掌握: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致 病性与免疫性,防治原则
• 熟悉: 登革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性与免疫性,防 治原则
虫媒病毒的重要特性
通过吸血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在节肢动物体内增殖,并可经卵传代,节肢动 物---传播媒介、储存宿主 带毒节肢动物叮咬人或动物而传播,并维持病 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自然疫源性疾病,
一、汉坦病毒 生物学性状
• 球形,有包膜及刺突 • -ssRNA(分3个节段) • 螺旋对称核衣壳
培养特性
* 多种细胞敏感,不出现CPE,免疫学方法 检测证实。
• 易感动物有多种(主要为啮齿动物),但除 了小白鼠乳鼠感染后可发病及致死外,其余 均无明显症状。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课件

控制与消除策略
环境整治
改善和治理环境卫生,减 少媒介昆虫的滋生地,降 低其种群密度。
监测与评估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定 期评估病毒的传播情况, 以便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共同研究和应对虫媒病毒 和出血热病毒的威胁。
04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的研究进展
研究现状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在全球范围内 分布广泛,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威 胁。
疫苗接种
针对特定的虫媒病毒和出 血热病毒,研发和推广疫 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 力。
治疗手段
一般治疗
对于感染者,提供适当的护理和 支持治疗,如补液、缓解症状等。
特殊治疗
针对特定的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可能存在特定的抗病毒药物或疗法, 用于抑制病毒复制或减轻症状。
重症监护
对于病情严重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 需要入住重症监护病房,进行密切 监测和高级治疗。
手段,对病毒的基因结构和功能、病毒 热病毒的疫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与宿主相互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
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
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研究前景与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有望在病毒的起源、 变异和传播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性进展。
在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的威胁,推动全球公共 卫生事业的发展。
出血热病毒的传播不仅影响个人健康,还可能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如影响农业生产、旅游业等。
03
虫媒病毒与出血热病毒 的防治
预防措施
01
02
03
控制媒介传播
通过减少媒介昆虫的种群 数量,降低病毒传播的风 险。具体措施包括防鼠、 防蚊、防蜱等。
二十三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二十四人类疱疹病毒PPT课件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流行季节
流行性出血热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2.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带毒动物—>唾液、尿、粪排毒—>污染 食物、水、空气—>经呼吸道、消化道、 直接接触—>感染。
3.发病机制
病毒—>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人体—>全身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血管损伤、通透性增 加、舒缩功能和微循环障碍(免疫复合物的沉 积激活补体)。
3、抗原性 汉坦病毒至少有10余种血清 型:1型(黑线姬鼠型)、2型(褐家鼠 或大白鼠型)、3型(棕背型)、4型 (田鼠型)、5型(黄颈姬鼠型)、6型 (小鼠型或小家鼠型)。我国流行的是1 型和2型。
4、抵抗力 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对酸、 热抵抗力弱。在4~20℃相对稳定,在室 温、水、食物中48小时仍有传染性。
(四)防治原则
1、主要是灭鼠、注意饮食卫生、环境卫 生以及个人防护等措施。 2、注射疫苗 3、早期诊断、隔离治疗。
SUCCESS
THANK YOU
2019/5/3
第32章 疱疹病毒
疱疹病毒是一大群中等大小、有包膜的DNA 病毒。主要有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人巨细胞病毒。
第32章 虫媒病毒
虫媒病毒是一大群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 (蚊、蜱等)叮咬人、家畜及野生动物而 传播的病毒,具有自然疫源性。
共同特点:呈小球状,20面体立体对称 衣壳,单股正链RNA,有脂质包膜,含有 血凝素刺突。
节肢动物既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 存宿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发病。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一、生物学特性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呈球形,核心为两个互相连接的长片段(L) 和短片段(S)组成的双股线状DNA,有包膜。 HSV有HSV-Ⅰ和HSV-Ⅱ血清型。HSV包膜表面有 10~11种糖蛋白,其中gB、gD与病毒的吸附有 关; gD与HSV包膜和细胞膜融合有关, gD是 HSV-Ⅰ和HSV-Ⅱ的共同抗原决定族。gC亦是 补体C3b的受体,gG为型特异性糖蛋白,可分 别代表HSV-Ⅰ和HSV-Ⅱ两种血清型。 HSV可感染多种细胞,出现细胞肿胀、变圆、 核内有嗜酸性包涵体。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精品PPT课件

兽、鸟
叮咬 蜱
蜱
鸟 、兽(山羊)
人 胃肠道
乳汁、乳制品(病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致病过程:
病毒
人体 7 – 14天
高热、头痛、昏睡、麻痹
4、免疫性:获牢固免疫力 可有后遗症(神经异常、 肌肉麻痹)
5、预防: - 防蜱叮咬 - 接种灭活疫苗(特殊人群)
二、出血热病毒: 我国流行:汉坦病毒、登革病毒 新疆出血热病毒、
第23章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一、虫媒病毒:以节肢动物为媒介进行传播的病毒。
我国流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均归类于黄病毒属
▪ 共同特性:
1、球形,D=40-70nm,+ssRNA,有包膜,有刺突 2、宿主范围广,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和长期储存宿主 3、抵抗力:对热、脂溶剂敏感,pH5以下不稳定 4、致病特征: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 5、主要症状发热、脑炎、出血
猴 病毒 人
人
病毒 机体 病毒增殖 肝、脾、肺、淋巴结:坏死
病毒糖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 出血
血管损伤 休克
写在最后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
介导 沉积
VAg-Ab
免疫病理 肾组织 补体
损伤血管 免疫损伤
临床表现:发热、出血(休克)、肾损伤(少/无尿)
免疫性:病后获持久免疫力 中和抗体:IgM、IgG
防治:灭鼠—新鼠药研制 疫苗:3种单价灭活疫苗,效果良好 双价疫苗在研制中 病毒唑:有一定疗效
24章-虫媒和出血热病毒 中国医科大学 病原生物学教学课件

10d±) →再次入血→ 第2次病毒血症→出现发 热、寒战及全身不适等症状→成为顿挫感染 少数人(0.1%)病毒→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脑炎
2020/9/19
乙脑的临床表现
• 轻型 T38~39 0C,轻度嗜睡 • 普通型 T39~40 0 C 嗜睡 ,浅昏迷 • 重型 T﹥400C, 昏迷,抽搐,肢体瘫痪和
• 以出血热为主症的全身性感染:如登革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西尼罗热
• 以关节炎为症的全身性感染:基孔肯雅热、裂谷热 、
2020/9/19
罗斯河热
乙脑传播媒介 —库蚊
2020/9/19
乙脑病毒引起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 →人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 →少数入血 → 第1次病毒血症→发热;
病毒随血流 →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潜伏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姬鼠、田鼠、仓鼠、小鼠和家鼠等啮齿 动物均可成为自然宿主和传染源
感染途径 宿主通过唾液、尿、粪排出病毒而污 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 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传播媒介 历螨和小盾恙螨,病毒可经卵传递
发病有季节性
2020/9/19
秋末冬初 11—次年1月
4.致病性:病毒可造成脏器损伤和血管损伤。
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Hantavirus)。 • 流行于欧亚大陆,我国多见,东北三省较重 • 病死率3~5% 。
2020/9/19
汉坦病毒模示图
2020/9/19
汉坦病毒
出境游警惕埃博拉出血热及 马尔堡病毒出血热—健康报2005 年4月11日
• 埃博拉出血热 • 1976年在刚果及苏丹的埃博拉河流域发现的出血热 • 表现高热、头痛、结膜出血、全身出疹、肠等内脏出血、昏迷
2020/9/19
乙脑的临床表现
• 轻型 T38~39 0C,轻度嗜睡 • 普通型 T39~40 0 C 嗜睡 ,浅昏迷 • 重型 T﹥400C, 昏迷,抽搐,肢体瘫痪和
• 以出血热为主症的全身性感染:如登革出血热、
新疆出血热、西尼罗热
• 以关节炎为症的全身性感染:基孔肯雅热、裂谷热 、
2020/9/19
罗斯河热
乙脑传播媒介 —库蚊
2020/9/19
乙脑病毒引起两次病毒血症
病毒 →人体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结增殖 →少数入血 → 第1次病毒血症→发热;
病毒随血流 →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增殖(潜伏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染源 姬鼠、田鼠、仓鼠、小鼠和家鼠等啮齿 动物均可成为自然宿主和传染源
感染途径 宿主通过唾液、尿、粪排出病毒而污 染环境,人和动物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直接 接触等方式被感染
传播媒介 历螨和小盾恙螨,病毒可经卵传递
发病有季节性
2020/9/19
秋末冬初 11—次年1月
4.致病性:病毒可造成脏器损伤和血管损伤。
病毒科(Bunyaviridae),汉坦病毒属( Hantavirus)。 • 流行于欧亚大陆,我国多见,东北三省较重 • 病死率3~5% 。
2020/9/19
汉坦病毒模示图
2020/9/19
汉坦病毒
出境游警惕埃博拉出血热及 马尔堡病毒出血热—健康报2005 年4月11日
• 埃博拉出血热 • 1976年在刚果及苏丹的埃博拉河流域发现的出血热 • 表现高热、头痛、结膜出血、全身出疹、肠等内脏出血、昏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
黑 斑 蚊
皮
下
出
血
胰腺组织切片
三、森林脑炎病毒
又名苏联春夏型脑炎病毒 在我国东北和西北的一些林区曾有流行 传染源为啮齿类动物 蜱-----既是传播媒介又是长期储存宿主 森林脑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病人出现高热、头痛、昏睡及外周型弛缓性麻 痹等症状
第二节 出血热病毒
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s )
黄病毒科 登革病毒、黄热病病毒 布尼亚病毒科 汉坦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 丝状病毒科 Marburg病毒、Ebola病毒 沙拉病毒科
在我国主要包括: ✓ 汉坦病毒(hantavirus) ✓ 新疆出血热病毒 ✓ 登革病毒
汉坦病毒(hantavirus)
2、抗原检测:早期诊断 3、血清学检查:特异性IgM测定:早期诊断
(五)乙脑的预防
灭蚊防蚊
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 剂
人群免疫
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 对象主要为流行区6个月以上10岁以下的儿童 在流行前1~2个月开始,间隔7~10天复种1次,以后2、3、7、 13年加强注射一次
1. 形态与乙脑病毒相似 2. 4个血清型,各型之间有抗原性交叉 3. 培养及动物模型:使用蚊体胸内接种,白蚊
伊蚊传代细胞(C6/36株)、地鼠肾细胞培养, 新出生小鼠亦敏感
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
网状内皮系统增殖 第一次病毒血症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网状内皮系统
发热、肌肉及 关节疼痛、淋 巴节肿大、出 血、休克等
感染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大量免疫复合物的形成
第二次病毒血症
3、临床表现
潜伏期5~8天,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分为
普通型登革热
发热 骨、关节疼痛 皮疹 出血 全身中毒样症状 (轻型、典型、重型)
登革出血热
开始表现为典型登革热,出血倾向严重 常有两个以上器官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于100ml
登革休克综合征
在病程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加重 有明显出血倾向伴周围循环衰竭
epidemic type B encephalitis virus
✓又称日本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 ✓ 疾病:流行性乙型脑炎
传播范围广,病死率高,遗留后遗症
✓蚊子为传播媒介
(一)乙脑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1、+ssRNA,有包膜,二十面立体对称 2、三种结构蛋白
E (刺突)--------血凝试验 M 位于包膜的内面 C 为衣壳蛋白 3、培养:动物模型:乳鼠
顿挫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广泛病变
2、临床特点(了解)
轻型 体温通常在38~39℃, 患者神志始终清晰,有不同程度 嗜睡, 一般无抽搐,脑膜刺激不明显,多在一周内恢复
中型 体温常在40℃左右,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浅昏迷,偶有抽搐 病程约为10天
重型 体温在40℃以上,神志昏迷,持续性抽搐,可出现呼吸衰竭, 恢复期常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异常及瘫痪表现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及汉坦病毒肺综合 征(HPS)的病原 由鼠类等传播的自然疫源性急性病毒性传染 病
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黑线鼠类 传播途径
动物源性传播(呼吸道、消化道 、 伤口)
流行特点
疫源地遍及世界五大洲 我国是HFRS疫情最严重的国家 本世纪30年代首先在黑龙江省孙吴县发现此病 80年代中期以来,年发病人数超过10万,病死 率为3~5%,有的地区高达10% 分地区性和季节性
登革病毒 森林脑炎病毒 黄热病病毒
✓ 甲病毒属:东部马脑炎病毒、西部马脑炎病毒、
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辛德毕斯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等
虫媒病毒的共同特点
1. 小球形病毒(40~70nm),有包膜,有刺突。 2. 核酸为+ssRNA,衣壳为20面体对称,在胞质中增殖 3. 对热、脂溶剂及去氧胆酸敏感,在PH3~5不稳定 4. 节肢动物----是病毒的传播媒介,又是储存宿主 5. 疾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区域性。 6. 致病力强,潜伏期短,病情重
虫媒病毒和出血热病毒
第一节 虫媒病毒
✓ 虫媒病毒(arbovirus),又称节肢动物 媒介病毒 (arthropod borne viruses) , 主要通过吸血的节肢动物叮咬传播,
✓ 是一大群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 ✓ 引起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兽共患病) ✓ 种类多
✓ 黄病毒属:乙型脑炎病毒
主要临床疾病
脑炎或脑脊髓炎:乙型脑炎、森林脑炎、东部脑炎 出血热:登革出血热、新疆出血热 无特殊部位的全身感染:登革热、辛德毕斯热 肝炎:黄热病 关节炎:基肯孔雅热、罗斯河热
Life cycle of Arbovirus
节肢动物
脊椎动物
乙脑病毒、新疆出血热病毒等
登革病毒
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幼猪疫苗接种
二、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
引起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 该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特别是东南亚、西 太平洋及中南美洲 传染源(储存宿主)----- 人及猴 由伊蚊传播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发现本病,以后在 海南岛及广西等地均有发现
(一)生物学性状
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
乙脑仅分布在亚洲 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华南地区6~7月,华北地区7~8月,东北地区 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
(三)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机制
带毒蚊虫叮咬
少量入血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淋巴 节内增殖
肝、脾单核巨噬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 增殖
二次病毒血症 突破血脑屏障
暴发型 有高热或超高热,深昏迷并有反复强烈抽搐,可在短期内因中 枢性呼吸衰竭而死亡,幸存者也常有严重后遗症
3、免疫性
感染后5~7天出现IgM,2周达高峰 IgG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 免疫力稳定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隐性感 染也可获免疫力
(四)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
尸检或以延髓穿刺取脑组织制成悬液,离心后取上清 液接种乳鼠脑内或做细胞培养,可作回顾性诊断
细胞培养:地鼠肾-幼猪肾原代细胞 C6/36蚊传代细胞
4、抗原性稳定
乙脑病毒的电镜照片
(二)流行病学
1、传播媒介
库蚊、伊蚊及蠛蠓
2、传染源及储存宿主
传染源-------家畜、家禽(尤其是幼猪) 传播环节:猪→蚊→猪 储存宿主: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并可 经卵传递
3、易感人群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