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合集下载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初中有关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碱的通性,能够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与某些非金属单质反应,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与某些盐反应有沉淀或水生成。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初中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11.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反应与二氧化碳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此反应用于吸收二氧化碳。

与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SO2=Na2S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2.氢氧化钠与酸反应与硫酸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H2SO4=Na2SO4+2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与硝酸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HNO3=NaNO3+H2O;实验现象:酸碱中和反应,现象不明显。

3.氢氧化钠与盐反应与氯化铜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uCl2=Cu(OH)2 +2NaCl;实验现象: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硫酸铜,硝酸铜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与氯化铁反应,化学方程式:3NaOH+FeCl3=Fe(OH)3 +3NaCl;实验现象:生成红棕色絮状沉淀。

(硫酸铁,硝酸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与氯化亚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FeCl2=Fe(OH)2 +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絮状沉淀。

(硫酸亚铁,硝酸亚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与氯化镁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MgCl2=Mg(OH)2 +2NaCl;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硫酸镁,硝酸镁也可以发生类似反应)与碳酸氢钠反应,化学方程式:NaOH+NaHCO3=Na2CO3+H2O;实验现象:无明显现象。

与碳酸氢钙反应,化学方程式:2NaOH+Ca(HCO3)2=CaCO3 +Na2CO3+2H2O;实验现象:生成白色沉淀。

(河北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专项(0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试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

(河北专版)中考化学复习方案 专项(04)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试题-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化学试

专项(四)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探究1.[2019·某某]对一瓶已变质的NaOH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其中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实验目的实验方案A 证明溶液中存在Na2CO3取样,滴加无色酚酞溶液B 除去溶液中的Na2CO3加入一定量的CaCl2溶液,然后过滤C 证明溶液部分变质取样,加入过量呈中性的BaCl2溶液,振荡后滴加无色酚酞溶液D 测溶液的pH 用玻璃棒蘸取少许溶液涂在湿润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2.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G4-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中,充分吸收掉二氧化碳后,再打开止水夹。

图G4-2(1)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烧瓶内液体的溶质组成可能是。

3.[2019·某某十八县基模]为探究CO2与NaOH溶液发生的反应,某兴趣小组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20 ℃时,几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见下表:物质Na2CO3NaHCO3Ca(OH)2Ba(OH)2溶解度/g实验探究(1)实验一:小雨取一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加入一定量的水,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发现瓶子变瘪;小雨另取一相同的充满CO2的矿泉水瓶,向其中加入与水等体积的NaOH溶液,立即拧紧瓶盖,振荡,得到溶液X,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2)实验二:为检验CO2与NaOH溶液反应的产物,小亮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中不宜将BaCl2溶液换成CaCl2溶液的原因是。

(3)实验三:小华取实验一所得溶液X少许,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振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入1滴酚酞溶液,发现溶液呈色,证明溶液X中有NaOH剩余。

实验中,小华没有直接向少量溶液X中滴入酚酞溶液,理由是。

实验探究题(第2课时)-2022年中考二轮化学

实验探究题(第2课时)-2022年中考二轮化学

初中化学中考第二轮复习实验探究题专题(第2课时)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1:(2021遂宁)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化学兴趣小组认为实验室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实验室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小组同学对吸收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产生兴趣并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气体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CO 2与NaOH 溶液反应会生成Na 2CO 3,当二氧化碳过量时,会继续反应生成NaHCO 3。

(2)NaHCO 3溶液呈弱碱性,一般不与CaCl 2溶液反应,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3)CaCl 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猜想①NaOH 、Na 2CO 3 猜想②Na 2CO 3 猜想③Na 2CO 3、NaHCO 3 猜想④NaHCO 3的种类不同。

④无①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与交流】反应物的量不同,可能导致生成物的种类不同。

CaCl 2+Na 2CO 3=CaCO 3↓+2NaCl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练习2:(2021烟台)因发现青蒿素而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还发现了双青蒿素。

查阅资料可知,双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为测定双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图一所示的实验。

(装置气密性良好)1、物质组成探究(物质的检验与鉴别):将7.1 g 双青蒿素放在装置C 玻璃管中,燃烧至无固体灰分残留。

(1)装置A 、B 中盛放的试剂分别是 (填序号)。

①足量NaOH 溶液、足量浓硫酸 ②足量浓硫酸、足量NaOH 溶液(2)装置F 可吸收从装置E 的气流中带出来的少量水蒸气,生石灰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数字化传感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

数字化传感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

教学方圆数字化传感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一以“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为例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杨蕊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字化实验合理地应用 于教学,既能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 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中指出: 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会吸收水分,还会发生如下反应:2Na0H+C02=Na 2C03+H 20o 该反应在初中化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有学生提出疑问:“该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反应会发生呢? ”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运用数字化传感器,带领学生 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开展实验探究。

环节一: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为探究 二者是否发生反应,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 案,进行探究实验。

以4个同学为一组,每个小组用所给上台展示设计成果。

药品、仪器(如图1),设计实验证明该反应是否会发生,并8脚雄 HtS KttH SSKtWiSiS SBSsfflS图1教学设想:通过设计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环节二:学生展示设计成果教师请各组展示设计方案,最终总结出三种不同的 设计方案,方案和设计意图如下表,实验操作如图2、图3 和图4:I 123卜稀盐酸A A 去壳熟鸡蛋 去壳熟鸡蛋学生方案n co 2-软塑料瓶co 2-软塑料瓶U NaOH ——_等体积NaOH 」:::]等体淤co 2u ,反应后的溶液L 溶液厂的水图2图3图4设计意图证明有新物质生成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证明反应物被消耗瓶内气体减少,压强减小,证明反应物被消耗教学设想: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药品、仪器分小组设 计实验,完成探究,并展示设计成果,可以提升自己的实 验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北京市2021年中考化学考前精选专题《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含答案)

北京市2021年中考化学考前精选专题《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含答案)

世东市中考也考错送/败金舂案实验原理分析之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探究1.某同学在探究CO 二和NaOH 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如图Z3-1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2)以上三个实验中,B 、C 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该同学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B : :实验C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验A 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 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_____________ °(4)请你进一步设计实验来检验C0:和NaOH 溶液反应生成了 Na :C03 ,实验方法是⑵上述4个实验中,验证了 CO ,能与NaOH 反应的实验有(3)请判断实验1能否证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并说明理由利用如图Z3-2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部分性质,进行如下实验(甲、乙试剂瓶的体积均为 250实验一:若乙中盛有用紫色石蕊溶液染成的干燥的纸花,关闭K :,打开K 二,通入潮湿的CO,气体,紫色纸花不变色, o 关闭Kc,打开鼠,通入潮湿的CO 二气体,紫色纸花变红,用化学方实验 操作现象 1向瓶①内倒入〈体积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瓶子均变瘪,变瘦程度依次 为①〈②〈④〈③ 2向瓶②内倒入〈体积饱和石灰水,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3向瓶③内倒入[体积5与氢氧化钠溶液,迅速拧紧瓶盖,振荡 4 向瓶④内倒入5体积氢氧化钠固体,迅速拧紧瓶盖,振荡⑴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小组同学用完全相同的4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验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己知: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枳二氧化碳。

3.1■■■■ mL) o(填序号)。

则甲中所盛试剂可能是 乙甲 图 Z3-2程式解释纸花变红的原因:,实验二:若甲中盛有100 mL NaOH 溶液,乙中盛有100 mL Ca(OH):溶液。

“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数字化实验设计

“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数字化实验设计

“验证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数字化实验设计作者:周文荣钱丽来源:《化学教与学》2017年第07期摘要:利用数字化实验,采用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pH四种传感器分别测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四者的变化,减少多次重复操作,简化实验操作步骤,节约实验药品,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及反应过程中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三者的同步变化,拓展探究“无明显现象的反应”的多维视角,体现初中化学实验从传统走向现代、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定性走向定量的走向。

关键词:数字化实验;绿色化;同步变化;多维视角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7-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30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初中化学非常重要的一个反应,沪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并未编写相关的实验来探究该反应的发生。

很多一线化学教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检验产物碳酸钠法、喷泉法、瓶子或气球变瘪法、瓶吞鸡蛋法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但这些研究主要指向于对产物碳酸钠的检验以及气体压强的变化,在不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反应能量的变化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探究空间。

本实验采用气压、二氧化碳浓度、温度、pH四种传感器分别测量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四者的变化,从多个视角来探究该反应的发生。

一、仪器药品1. 仪器实验一: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橡皮塞、四颈烧瓶(如图1)及配套橡胶塞、注射器(60mL)、气压传感器、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实验二:分液漏斗、锥形瓶、导管、橡皮塞、烧杯、pH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脑2.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二、实验装置图三、实验原理实验一: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使四颈烧瓶内二氧化碳气体浓度不断减小,气压逐渐变小,温度逐渐升高。

通过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同时采集数据绘制成三条变化曲线。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一、引言二氧化碳(C O2)和氢氧化钠(N aO H)是常见的化学物质,在许多化学实验和工业过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相关的实验和应用。

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产生的产物是碳酸钠和水。

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所示:C O2+2N aO H->N a2CO3+H2O根据反应方程式可知,每1份二氧化碳与2份氢氧化钠反应,将生成1份碳酸钠和1份水。

三、实验过程要观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实验:实验材料:-二氧化碳气体(CO2)-氢氧化钠溶液(NaO H)实验步骤:1.准备一个实验室容器(如烧杯)。

2.将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倒入容器中。

3.将二氧化碳气体缓慢通入容器中,观察反应过程。

实验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氢氧化钠溶液逐渐变浑浊。

-容器中冒出气泡,气泡的数量随着二氧化碳通入的量增加而增加。

-反应溶液温度有所增加。

实验结果:根据观察结果可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

四、应用领域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下面介绍几个典型的应用:1.中和反应由于氢氧化钠为碱性物质,而二氧化碳为酸性物质,它们之间的反应可以用于中和过程。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可以使用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进行废气处理和酸性废液的中和。

2.碳酸钠的制备碳酸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原料,在玻璃制造、纸浆工业和洗涤剂生产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可制备碳酸钠,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3.环境监测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可以了解到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进行环境监测和控制。

氢氧化钠在相关实验和设备中也可用于控制酸碱度。

五、总结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化学反应是一种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是碳酸钠和水。

中考化学专题题库∶探究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专题题库∶探究题的综合题附答案解析

一、中考初中化学科学探究题1.某化学实验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纯碱样品(只含有Na2CO3、NaCl)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取5g样品,往其中加入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产生气体的质量与所加稀盐酸的质量变化如图,试计算:(1)其产生______g二氧化碳。

(2)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答案】(1)1.76;(2)84.8%;(3)10%【解析】(1)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76g;设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Na2CO3+2HCl==2NaCl+H2O+CO2↑106 117 44X y 1.76g106/44=X/1.76g 117/44=y/1.76gX=4.24g y=4.68g(2)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4.24g/5g×100%=84.8%(3)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为:4.68g+(5g-4.24=5.44g溶液的质量为:51.16g+5g-1.76g=54.4g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5.44g/54.4g×100%=10%2.小东、小林和小雨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使酚酞溶液变红的现象很感兴趣,决定做实验进行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中到底是哪一种粒子使酚酞溶液变红?实验中可供使用的用品有盐酸、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酚酞溶液及若干支试管。

(提出假设)假设(1):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H2O。

假设(2):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Na+。

假设(3):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是________。

小东认为不做实验即可说明假设(1)不成立,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验证)(完成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小雨认为向实验步骤(1)后的试管中加入盐酸也可得出正确结论,你同意她的观点吗?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
反应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无明显的现象,在教材中也没有要求做这个实验,只是让学生把它与学过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做对比,写出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反应的认识比较模糊,对反应的原理和方程式更是容易弄错,因而成为各类考试的常客。

为此,教师经常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常规实验方案】:常采用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相同材质的塑料瓶,在两个塑料瓶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比较瓶子变瘪的程度。

在实际实验中,有以下不足之处:
1.现象不是特别明显(与本实验相比),座位稍远的学生或观察力差的学生不易独立得出正确的结论。

2.比对的量化程度不够,没有在同一平面进行。

基于此,我们设计出如下装置,把两个塑料瓶放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对照。

【装置图及实物图】
【实验设计】
1.收集两瓶二氧化碳气体。

2.分别向两个瓶中加入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蒸馏水,塞上连接有U型管(装有红墨水)的塞子,震荡,然后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与氢氧化钠溶液相连的u型管一端的液面升高。

3.解释:实验现象说明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瓶中气压变得更小,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排除了溶剂水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新方案优点】
1.增强实验的直观效果,现象更加鲜活,增强了现象对学生视觉的冲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在短时间有效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气压变小,反应物减少,证明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科学结论。

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该装置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很小,绿色环保。

4.仪器易得,都是实验室常用仪器,装置和操作简单,做成成套装置,可长期使用。

5.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迁移运用,凡是有气体体积变化,气压变化的对比实验都可以用此装置进行探究,例如比较氢氧化钠溶液和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气体的能力实验,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时选择木炭和红磷的比较,甚至在做氨分子的扩散运动实验时也可派上用场,体现该装置的绿色环保功能。

在实际实验中,多次试验U型管的规格,采用气压计、用玻璃管自制U型管、化学实验室配置的U型管做对比实验,最后选定实验室配置的中型u型管,效果更明显;在设想做氨分子的扩散运动实验时,准备把集气瓶换成试管,减小空间,增强效果,做测空气中氧
气的含量实验物质选择时,使用止水夹,分步进行,有条不紊,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一举多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